信息化与课程整合
2024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优秀
![2024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6514372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3.png)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优秀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f65aa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7.png)
通过研发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信息技术 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提高 教学效果。
技术难题
如何保证信息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包括定期维护 、升级硬件设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等, 确保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稳定运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师能力提升途径
培训与研修
激励机制
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提 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整 合能力。
02
丰富了教学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获取了更 为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 体课件、网络课程、在线数据库等, 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03
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 素养
本次项目的实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他们的 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01 02
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 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是社会性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通过 协作和会话等方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03
情境对学习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构建的,因此,为学习
者提供真实或仿真的情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的多元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 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9aeab030b4e767f5acfcefc.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
一、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这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
这里的信息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乃至互联网等和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施教环境。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展开。
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2、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对于未来学生发展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完全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ea0b1a3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9.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水平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类: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水平学习资源的世界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实行学习,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
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
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实行深刻的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水平作为培养目标。
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水平。
”信息素养应包含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点:(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表现交流的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水平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
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实行逐一的评估。
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能够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识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确定论点的充分性。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8f6da6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0.png)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和模式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它不但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水平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水平一样重要的,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教师能够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适宜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能够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另外,教师也能够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协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表达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不但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实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实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eba148c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a.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知识点0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则是指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和再现等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与识别技术、通信与存储技术、计算处理技术、控制与显示技术。
【知识点0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如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合作工具、研发工具、个别辅导工具、评价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
【知识点0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主要包括四大类: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4.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知识点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要求具备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两个基本条件。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学习的关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2)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3)扩展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扩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ad28d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5.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1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根底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快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猎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帮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详细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依据详细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立的日益进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渐渐增多,日渐能满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供应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转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二、理论思索(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依据上级课程规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讨论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讨论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3a6c8b3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2.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能够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所以,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目标。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动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实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协助自己即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动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理解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实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他们即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cbafa9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5.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困难与挑战,以及一些创新的思考和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教育带来很多的好处。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利用虚拟实验、网络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交流性,通过网络课堂或在线讨论等形式,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使得学习更加具有参与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个性化教学、协作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得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许多的好处,但是要真正做到整合并不容易,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而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这就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需要拥有一定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而一些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有一定的综合管理和服务机制,需要有成熟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c6cb898daef5ef7ba0d3cae.png)
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答: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挂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目标: 1.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2.要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3. 3.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 4.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5. 5.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五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①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②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糸进行整合;③要注斥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④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必要前提(但教学资源建设不等干要求教师都去做课件);⑤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答: 对技术应用的误区,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误区,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3.应该根据什么啦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答: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新学教果,即使要开专门的信息技术课,也位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育各因素的融合,实现信息忮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68741c5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d.png)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当下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简直是“老虎添翼”。
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探究竟!1. 提升教学效果1.1 增强互动性首先,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以前那种单调的黑板,现在有了各种多媒体设备的助攻,教学内容就像加了调料一样,变得有滋有味。
比如,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互动性大大提升。
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信息技术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以前找资料那是“千辛万苦”,如今只需动动手指,海量的资源就会涌现出来。
比如,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最新的研究资料,老师们也能迅速找到教学素材和案例分析。
这种高效的资源获取方式,让学习变得轻松不少。
2. 个性化学习2.1 量体裁衣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引入,让课程整合更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想象一下,课程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调整。
像是那些教育应用程序,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真的是“因材施教”的最佳体现。
2.2 实时反馈与调整此外,技术还能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比如,有些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实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结果调整难度,让学生在合适的挑战中进步。
这样一来,学习不再是一场盲目探索的旅程,而是一场有条不紊的进步之路。
3. 培养综合能力3.1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使用各种工具和资源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进行一个多媒体项目时,学生需要动脑筋、找资源、合作完成,这些过程无疑是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2 适应未来社会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
我们现在用的各种软件和工具,都是未来职场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d81ce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5.png)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自从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推广“整合”的理念以来,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相比,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则显得苍白无力,远远落后于教改实践,很难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的缘由是什么?整合的工作领域是什么?现代整合观是什么?怎样整合才能收到“最正确”效果?面对这个系列的重要理论问题,我们必须作出理性的回答。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理解课程是什么。
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
这个定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把课程作为一种计划或方案来理解的,在学习方案中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作了设计和规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合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应局限在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活动之中,这显然过于狭隘,说明这种整合没有真正从课程的视角去思考,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课程的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的组织以及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实行整合,并且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行整合。
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
“integration”,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但它的主要含义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局部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黄宏伟,1995)。
整合能够使系统内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这个过程会导致生成一个新的事物。
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理解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3821feba1aa8114531d9da.png)
<现代教育技术>
6.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和 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几何画板软 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 手、探索问题的工具。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 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学习的规律。如三角 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近似 值的计算等。
•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2、信息传递技术3、信息处 理与再生技术4、信息使用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手段。
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 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
(2)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
2、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 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3、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 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 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 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 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 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 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 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三个层面的关系图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封闭的,以知识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的,以资源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二)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一种基
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包 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 程资源、教学环境及课程教学实施等全 方位的融合,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整体变 革。
<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914c9c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0.png)
学习过程的协作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远程协 商讨论通讯手段;
知识学习的重构性,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构 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 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 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 媒体学习材料。 特点: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学习者界面
通讯
学习空间
学习者界面
平台
资源库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特点
环境的开放性,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 相联系的通道;
资源的共享性,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 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 工具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情境探 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 的工具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 践工具
利用网络中的测评系统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 馈工具
(4)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 以任务来驱动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创作作品
形成/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评价作品
在线研究性学习模式
(4)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网页评比
网页1 成员1
网页2
网页3 成员3
学校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资源整合
![学校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资源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4e949b6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f.png)
学校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资源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可以帮助学校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学校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资源整合。
一、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学校可以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数字教育平台可以提供教师和学生共享资源的功能,包括教学课程、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在线习题等。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供全校师生使用。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由选择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是另一种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的信息化手段。
学校可以开发自己的网络学习平台,将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集中起来。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作业、考试等教学活动。
网络学习平台具有时空的无限性,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三、利用大数据分析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管理课程资源。
通过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生学习数据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为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学校评估和改进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推广在线教育资源学校可以积极推广在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线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等。
学校可以与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通过在线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五、加强师资培训和支持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分享平台,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和共享途径,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热情。
综上所述,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推广在线教育资源以及加强师资培训和支持等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st Century Themes
Global awareness Financial and economic literacy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Civic literacy Health literacy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 张屹
2020/9/12
目录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 4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来源: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为学习者提供学 习交流工具;
•建立网络社区。
参与动机
•引起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力; •维持学习者的持 续努力和学习动 机; •树立学生作为终 身学习者的良好 形象。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的学与教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过程 信息加T工h模e v型arieties of learning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的条件理论
学
1.
2.
Verbal
Intellect
In社fo会rm认a知tio学n习理论ual skills
言语信息
心智技能
3.
4.
Mot学or与sk教ills Attitude
动的作技理能论 态度
5.
习
的 Co信gn息it加ive工理论 类 Strategies
认知策略
型
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课程和教学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专业发展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学习环境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二)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1. 21世纪的学习是怎样的?
元认知与问题解决
认知发展理论 Learn more:《学与教的理论与方法》网络课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TPACK理论
TPACK的缘起
TPACK (信息技术 支持下的教 学内容知识)
TPACK的基本成分 TPACK的互动成分 TPACK的概念框架 TPACK模型的演化 评价教师的TPACK知识
技术知识 TK
TPACK
的基本成
教法知识 PK
分 内容知识 CK
内容知识
•内容知识是要教要学的学科 内容知识,内容覆盖范围依 据年龄水平和学科内容的变 化而变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TPACK理论——TPACK的基本成分
技术知识 TK
TPACK
的基本成教法知识 PK Nhomakorabea分 内容知识 CK
网络型
• 作为网络型 学习者,具 备随时随地 利用专业知 识促进学习 的能力。
专家型的学习者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二)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3.人们应该如何进行学习?
如何学习
事实性知识
•利用丰富的媒体 组合类型呈现信 息;
•通过交互工具建 立知识之间的联 系。
程序式知识
•为学习者提供支 架指导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TPACK理论——TPACK的基本成分
技术知识 TK
TPACK
的基本成
教法知识 PK
分 内容知识 CK
技术知识
•技术知识是关于标准技术的 知识。技术是一个很宽泛的 概念,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 能用之于教育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TPACK理论——TPACK的基本成分
21世纪的技能——生活和生存能力 Flexibility & Adaptability 灵活性&适应性 Initiative & Self-Direction 积极性&自我导向 Social & Cross-Cultural Skills 社交&跨文化交流 Productivity & Accountability 生产力&责任感 Leadership & Responsibility 领导力&责任感
把握新兴技术的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TPACK理论——TPACK的缘起
传统教学环境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内容 知识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21世纪的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 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 Media Literacy媒体素养 ICT Literacy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标准和评价
图1 技术推动下的21世纪学习模型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二)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2. 人们需要学习什么 ?
策略型
• 作为熟练的 策略型学习 者,知道如 何学习新事 物并且善于 与他人交流 学到的知识。
参与型
• 作为积极的参 与型学习者, 能够认识到我 们自身的能力 在不断增长并 且渴望学习更 多的东西。
教法知识
•教法知识是关于教和学的过 程、实践或方法的深层知识, 包括全面的教育目的、价值 和目标。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21世纪的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沟通和协作能力
引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核心课程和21世纪主题
Core Subjects
English, reading or language arts World language Art Mathematics Economics Science Geography History Government and Civ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