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案设计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案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7d0f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a.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举例说明: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例句:“邓稼先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这样的例句,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含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邓稼先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6.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交流、表达,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邓稼先》一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以及邓稼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教师应重点讲解文章的关键段落,如对邓稼先一生的概括习生字词,如:卓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对比手法等表现手法来塑造邓稼先的形象。
第1课《邓稼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25b4f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e.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搜集、了解有关邓稼生平事迹及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
2、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3、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二、重点难点1、品析重要词句,结合人物评价与历史背景,学习邓稼先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2、体会文章平实真切的语言风格和短句分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当我们脑海中浮现中“原子弹”这个词时,你会联想到什么?想到它爆炸的巨大威力?想到它对国防安全的重要,还是想到它涉及的复杂原理?无论我们想起什么,都不能忽略在它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正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生活更安稳。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这是张爱萍将军在悼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核奠基者邓稼先时所写的词,高度概括了其生平及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邓稼先》。
(二)人物介绍杨振宁: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这位战斗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比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县,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邓稼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邓稼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e8175a6c30c2259019ed2.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学目标1.认识人物传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爆炸,震惊世界,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如此壮观。
在我们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在茫茫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全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举世瞩目的辉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功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其中的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整体感知1.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作“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
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本文是“他传”,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2.检查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彷徨.(huánɡ)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截)然不同chóu(筹)划yùn(孕)育妇rú(孺)皆知马革ɡuǒ(裹)尸家yù(喻)户晓(3)解释词语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7318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c.png)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勾画出让人感动的句段,揣摩其含义。
2.能通过了解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能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元勋.( xūn )奠.基( diàn )选聘.( pìn )可歌可泣.( qì )yáo( 谣 )言背sònɡ( 诵) zhòu ( 昼 )夜鲜.为人知( xiǎn )昆仑.( lún ) 挚.友( zhì ) 鞠躬尽cuì( 瘁 ) 锋máng( 芒 )毕露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至死不懈__: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含褒义)__鞠躬尽瘁__: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__当之无愧__: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__家喻户晓__:每家每户都知道。
__锋芒毕露__: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__妇孺皆知__: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3.文学常识填空。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____物理____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____诺贝尔物理学____奖。
(2)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的首要特征是____真实____,另一个显著特征是____生动____。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二、我的疑问互动课堂【课文感知】1.文章分六个部分,请简要概括这六部分的内容。
答案:①在历史的背景中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古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的献身精神。
第1课《邓稼先》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4d8630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7.png)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重点)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重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4.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钦佩、怀念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写的回忆性文章《邓稼先》。
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
2.背景链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掌握生字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殷红(yān)无垠(yín)萦带(yíng)日曛(xūn)兽铤亡群(tǐng)2.理解重点词语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勤恳恳,竭尽劳苦,直到死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1课《邓稼先》教案1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1课《邓稼先》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5603e86e700abb68a982fb91.png)
《邓稼先》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3.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二、资料链接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鲜.xiǎn为人知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3.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4.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讨论明确:1.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 邓稼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 邓稼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e76cf9dd36a32d72758134.png)
《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执教者:胡龙芳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重点、难点)3、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认识邓稼先这个人教学方法:自读、品读、发现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近代史,那是中国屈辱的历史,我国的很多地方被列强割据,但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站起来了,这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就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我们就杨振宁去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二、预习检测1、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第二部分,简介“两弹一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他是永恒的骄傲2、结合文本,概括邓稼先的贡献,并结合事例具体分析他的精神品质。
要求:组长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讲究效率,集思广益,发言时语言流畅、语句完整、声音洪亮,有补充,有评价!(大家边读边圈出、勾画出重点的词语,并在语句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明确:他参与研制原子弹,但守口如瓶,表现他做事谨慎认真;他能说服工宣队,表现他无私、朴实、可信的人格魅力;他亲自证实中国自主研制原子弹,表现他处处为国着想,忠诚于民族,不愿国家蒙受委屈、误解;常年在戈壁滩工作,环境艰苦,埋葬同事,危险上前,表现了他学识渊博、专业过硬、不怕吃苦、无私奉献、沉稳果断、认真执着的精神品质3、文本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4、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明确:老师借用刘雨濛同学的话“时代呼唤邓稼先这样的人,需要邓稼先这样的精神”,足可见邓稼先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贡献5、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明确:对比手法,更利于突出人物形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真诚坦白的邓稼先,一个低调朴实的邓稼先,这种性格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孕育培养了邓稼先,一句“祖国的建设需要我”,邓稼先从美国回来了,续写了28年的奇迹与感动下面让我们深入课文,感受这份感动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邓稼先大家纵观全文,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明确:以“我最感动的词语或句子是……原因在于它……”作答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因为他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3到4人)五、体验反思(从下列话题中任选其一)1、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他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2、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呈现,你有尝试的想法吗?3、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4、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六、总结邓稼先带给我们的有思考、有感动“如果这件事做成了,那么我的一生过得很有价值,我死而无憾”邓稼先的声音仍旧萦绕在耳旁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为了不受宰割的中国,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请大家牢记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永恒的骄傲”的大漠英雄——邓稼先七、课后作业1、巩固基础:积累课文内字词,摘抄感人的句子2、素材积累: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76a5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1.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优秀4篇)《邓稼先》教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四、讨论研究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4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5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6 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2b472a98271fe910ef9b6.png)
关于杨振宁,1922 年 9 月 22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
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
1 邓稼先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背景资料 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 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2、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结构的图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② A、① ③ ⑥
④
③ B、①→② ④ ⑥
⑤
③
、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 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 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
1. 2、B 3、D 4、不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告诉读者,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 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这样写,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更能 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2e34d7e009581b6bd9eba2.png)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
2.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邓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无垠.(yín)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4e043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f.png)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邓稼先的精神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某些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邓稼先的基本情况。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中国的核武器和卫星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邓稼先的具体贡献。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述,了解邓稼先的科研成就和崇高品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科研成就和人格魅力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这对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情感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解决方法:通过讨论、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主旨。
(2)重点句子解析: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修辞复杂的句子。
-难点解析:这些句子通常具有多重含义,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技巧才能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科研成就和崇高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74f829312b3169a551a41c.png)
1. 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掌握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掌握字词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是谁带领几十名大学生设计制造了氢弹和原子弹?邓稼先,今天,我们就随杨振宁先生一起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介绍作者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介绍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四.学生读课文,解决字词1正音识字氢弹懈怠癌症署名交瘁奠基开拓元勋难堪孕育选聘无垠夐黯兮鲜为人知日曛挚友妇孺皆知2词语记诵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立了大功的人铤:疾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d640213b3567ec112d8a1f.png)
精忠展国威功勋泽人间──《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2.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
【重难点】1. 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2.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板块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提取信息,说人物简历:1.新课导入,简介背景。
(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电影画面)——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今天,我们有幸结识一位为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2.本文的作者知多少?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点评,准备200字的人物简历。
4. 教师适当增补。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组合要言,理人物事迹:请同学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罗列邓嫁先的感人事迹。
(6件感人事迹)1. 邓稼先放弃美国的优厚工作环境,毅然回国投入到研究原子弹制造的国防事业。
2. 邓家先不顾个人安危,即使身患重病,依然投身于核武器研究事业。
3. 邓家先为人低调,淳朴忠厚,没有私心。
在文革初期,只有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研制出氢弹。
4. 邓家先说服工宣队工军队的队员,避免了惨案发生。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a797372af90242a895e5c1.png)
1.两弹元勋邓稼先授课日期:年月日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
彭桓武huán :人名;王淦昌 gàn:人名;惶恐huáng kǒng :惶惧惊恐胆怯dǎn qiè :胆量小;畏缩;害怕许德珩héng:人名;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n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寥寥无几liáo:形容非常少。
和泥 huó:拌泥土;聂荣臻zhēn :人名;含辛茹苦rú:经受艰辛困苦。
辛:辣;茹:吃。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蓦地mò:突然浩瀚hàn :形容非常广大。
欺凌qī líng :欺压;凌辱氢弹——核武器的一种,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原料,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起爆炸的装置。
当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产生聚合反应,形成氦核子,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起爆炸。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也叫热核武器。
汗马功劳:指战功。
后也泛指大的功劳。
汗马:将士骑马作战,马累的出汗。
风尘仆仆pú: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比喻旅途辛苦。
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风刀霜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寒风象刀,严霜象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教材分析】
七下第一单元主要是讲历史星空中的杰出人物,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学习方法主要是精读,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邓稼先》就是要立足于这个方法,让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感受人物精神的表达。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见解。
但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记叙名人事迹的文章,这就为理解增加了难度。
所以,要在预习阶段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这样更有利于文章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抓小标题、关键语句等方式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的能力;
3、学习本文以小标题连缀、对比、引用、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4、结合文本、中国传统文化、当下感动中国人物等,来深刻体会并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重点:抓小标题、关键语句等方式快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写人物精神的方法,体味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难点:学习写人物精神的方法,体味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
学生自主预习,在课本中标出,借助课下注释或字典等工具解决;课上检测,强化记忆。
针对目标二:
明确速读时间、方法及要达到的目标,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目标三: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并赏析人物刻画的方法。
针对目标四:
寻找历史与当下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来感受邓稼先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上课前,老师要跟大家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提供四个选项,请你们猜猜他是谁?
A.1924年,他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B.1948年到1950年,他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9天后立即乘船回国。
C.在一次试验中他曾“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强拉他去检查后,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D.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对,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课前热身
1.请学生介绍他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更多资料。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再由学生介绍杨振宁。
(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
评价要点:学生能利用网络等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并用流利的普通话表达出来。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段。
要求:全文约3000字,根据课程标准阅读现代文不少于500字要求,请在6分钟之内完成。
方法提示:抓小标题、圈划关键语句(即评价性句子)。
(针对目标二)
评价要点:
1.能够利用小标题、评价性语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2.能够随手圈划出最感动的句段,并阐述理由。
3.朗读感动句段的时候要做到或深情低沉或高亢有力或群昂激情等情感。
2、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板书“元勋奠基挚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等词语,请学生任选3-4个词语,用一两句话再次概述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针对目标一、二、四)
评价要点:
1.能够明确这些词语的音形义。
2.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完整的句意,再次感受邓稼先的精神伟大之处。
四、问题探究
作者邓稼先除了用了这些充满溢美之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赞美与怀念之外,还通过哪些方法让课文的内容如此丰富又真实且感人至深呢?
要求跳读文章共有六个大段,找出你认为形式独特之处。
可参照以下格式:
我认为第——段或(全文——)很独特,它很好地写出了邓稼先的——精神。
(针对目标三、四)
评价要点:
1.能够跳读课文,对表达方法有一定积累,找出自己认为独特之处。
2.能够发现小标题、对比、引用、修辞等方法,以小见大需要教师提醒后找出类似的事例。
3.能够意识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直接的关系,同样的内容转换方法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杨振宁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你能找出邓稼先可能在历史长河中哪些人物身上学到的这种最高奉献精神吗?1921—2020年,邓稼先有寻了哪些共产党人的足迹,当下哪些共产党员又在继续践行着这种精神呢?(针对目标四)
评价要点:
1.能够借助知识储备,理解奉献精神这一传统文化因子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
2.能够立足当下,在时代英雄身上反观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六、总结
读完《邓稼先》耳畔萦绕这他义无反顾的声音:“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我不能走!”在生命与科学面前,他珍视年轻人的生命,他尊重
科学,他唯一不重视的就是自己。
1986年7月29日,这颗巨星陨落了。
可是这种精神从来不会消失,诚如刚才大家提到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面前,不让国人去武汉,自己却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第一线。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这里面也有你我,平时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充实自我,时刻准备着,为家为国,尽一己之力!
【板书设计】
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写作方法:小标题、对比、引用等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题
2.小练笔:
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为当下你认为的时代英雄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要求:字数在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