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玩具简介

合集下载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

泥塑: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泥塑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泥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诞生起,就再没有间断过,在距今4 000~10 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古人开始将泥土塑造成“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等地区,散落着不少用泥巴捏成的文物,如陶猪、陶羊、陶鱼和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是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

据考证,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距今约7 000年,可以认为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在原始社会,古人还会根据功用不同对泥器进行分类,如盛器、炊器和煮器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泥塑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汉代时泥塑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这也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一定关系。

当时兴起的墓葬形式,有砖室墓和石室墓,内有丰厚的随葬品。

汉代人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随葬品的种类更是日益多样,泥塑作品是当中的重要部分。

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马俑,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既体现了当时泥塑工匠的高超技艺,又反映了秦朝的军事面貌。

制作兵马俑先是用泥塑成“俑大型”,即粗胎或初胎,然后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画,接着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便完成了一座陶俑的雏形。

最后一步是将阴干的“俑大型”放进窑内焙烧,焙烧的温度约为1 000 ℃。

俑烧成出窑后,再进行绘彩,一座完整的兵马俑便完成了。

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

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更是把泥土演绎成了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它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经岁月洗礼,泥塑艺术依然折射出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陶狗兵马俑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泥塑文化的重大发展,泥塑风格也有所转变,从先秦时期的注重现实主义再到之后的注重形神兼备,这点可以从“千面不一、神态多样”的兵马俑上看出来。

动物泥塑知识点总结大全

动物泥塑知识点总结大全

动物泥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历史渊源动物泥塑,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与实践。

在中国,古代的陶器与石器上也有很多动物形象的雕塑,它们不仅在形象、造型方面较为逼真,而且在示意、动态、线条等方面也颇有神韵。

而泥塑的历史也随之而来,更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各类陶器造型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陶泥制作各种物品,比如碗、壶、瓶等,这其中也离不开动物形象的雕塑。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泥塑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为人们所追捧。

二、泥塑材料和工具动物泥塑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黏土或陶泥。

黏土有软陶类和硬陶类,功能主要是以一定比例在陶泥中基调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分解陶土,作为胎体的造型。

泥塑塑料泥采用软、硬陶泥都可以。

软泥塑雕可能使见人、使不会制作大型泥雕。

软陶泥在水分含量高,常用于雕塑粘附成型,合理控制增加、减少水分量,使软陶泥塑雕品成型前不会陷下烧频上成型。

适用于制作高精密产品。

硬泥在水分含量低,常用于制作立体体积较大的雕塑,不易变形。

以具体尺寸和要求选择不同黏土与陶泥。

制作动物泥塑需要用到的工具主要有:搅拌棍、刮板、木工刀、塑刀、面团机、测量工具等。

这些工具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考虑运用的方便,也要保证成品的精美和细致。

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对制作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制作过程动物泥塑的制作是一个创作过程,包括构思、捏塑、修饰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确定要制作的动物形象,并准备好相关的泥料和工具。

然后,根据动物的形态和特征,先进行粗略的造型,在确定了整体形象之后,再逐渐细化塑型,通过加减泥料、捏塑、雕刻等步骤,逐渐完善成型。

最后,进行干燥、上釉、烧制等后续工序,最终完成制作。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技巧,尤其是对动物的形态和特征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的造型和雕塑基础。

同时,细致入微的神情表达和动态展现也需要艺术家对动物的理解和观察,因此,这需要有丰富的艺术感悟和创作积淀。

四、泥塑技巧要点1. 参差错落的构图:泥塑作品构图应营造一种排列有致、参差错落的美感,使整个造型更富有生机。

中国民间艺术-泥人张

中国民间艺术-泥人张

天 津 泥 人 张
图中的孙悟空的颜色非常鲜艳,简朴,很有心 画线很整齐,重点是脸谱很细腻画出来,小时候很 多人都喜欢这人物,形象质朴,可爱活泼,令人逼 真一样。
他们穿的很漂亮的衣服,脸蛋特别可爱,圆圆 的脸蛋,眉毛、鼻子、嘴巴都这么细腻,有男孩子 举的小炮,女孩子在他背后,体现出他们这么天真, 回忆一下童年时光,也体现出来过年的气氛热闹, 喜庆。造型纯朴,细腻。
个昵称:泥人张。
制作材料:“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 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 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 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 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工艺及特:“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 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 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 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 发展,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 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 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 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六年,名长林,字明山,后以字行,民族, 汉族。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 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 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 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的由来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 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 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 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 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 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 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 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

第二章一历史上的泥塑与玩具--中国民间玩具史

第二章一历史上的泥塑与玩具--中国民间玩具史

一历史上的泥塑与玩具(一)唐代以前的泥人实物中国民间泥玩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在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彩陶器器皿上带有陶质的雕塑和捏塑的作品。

对此,史岩先生在《中国雕塑史图录》一书中明确指出:“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产物,后世出现的彩陶俑和彩塑造像当即始于此,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独具一格的彩塑艺术。

”这些在彩陶器皿上的圆雕式或浮雕式的附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作用。

如马厂型、辛店型陶器上的捏塑造型常位于器物的耳、盖、纽、腹等处,其形象为鸟、兽、人面、人头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甘肃宁定出土的半山型“人头饰器盖”,陶质呈红色,盖纽部为人头形,五官具备,并用黑色描绘须髭和面纹,是一具完整生动的立体人像。

在马厂型彩陶器物上还出现了浮雕式的整体人形。

青海省考古工作队存有两件陶罐,在一件的器身中部有捏塑的浮雕式人形,人的头乳、臂及性器官均塑得明确齐整。

在另一件陶罐的腹壁捏塑有人的乳、脐、抱拢的手臂,中央是性器官,下部是屈蜷的双腿,陶罐的颈部是人的头部、眉、眼、鼻、口毕现,并有两只凸起的大耳朵,这件作品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腹以上施以彩绘。

类似的作品尚有多件。

这些珍贵的遗物说明: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先民已经具备了“雕”与“塑”的意识,孕育着雕塑艺术的才能。

中国民间泥玩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分支。

有关泥玩具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公元25~220年)安宁临泾人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篇》记载:“或以游遨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

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雀……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证实下事实:一是有人取好士做弹丸出售;二是“泥车瓦狗”、“马骑倡俳”都是“戏弄小儿之具”,亦即儿童玩具。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泥玩具、陶玩具已比较普遍。

从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大量汉代的“泥车瓦狗”、“马骑倡俳”之类儿童玩具的实物中,可以看出当时模制工艺与捏塑工艺的水平均已达到相当精致的程序。

老北京泥塑兔爷儿简介赏析

老北京泥塑兔爷儿简介赏析

老北京泥塑兔爷儿简介赏析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的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泥质彩塑,兔儿爷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旧时京华,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为花团锦簇的团圆佳节,增添了烂漫色彩和欢乐气息。

传说兔爷能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

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请兔爷就是请平安,送兔爷就是送福、送吉祥。

北京泥玩兔儿爷的历史和渊源起源:兔儿爷的起源已难考证,至少明代就已经流行了。

明朝人纪坤在《花王阁賸稿》中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清代此俗更盛,兔儿爷的品种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枪红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讲究的还有张伞盖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

民间艺人别具慧心的创造,表现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乐观幽默性格。

而以兔儿爷为题材的歇后语,象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兔儿爷掏耳朵----歪泥;兔儿爷着雨----一滩泥等等,更是表现出北京地方语言的诙谐特点。

兔儿爷诞生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

一般认为,兔儿爷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

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

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

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

儿童泥塑ppt课件

儿童泥塑ppt课件

ppt课件.
3
❖ 到汉代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到了唐代, 泥塑艺术达到了巅峰(做摆设、宗教塑像 和殉葬品)
ppt课件.
4
兵 马 俑
ppt课件.
5
唐三彩
ppt课件.
6
❖ 宋代,小型泥塑玩具兴起(赏玩)
❖ 元代以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 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小型泥塑,既 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18
猫头鹰


ppt课件.
19
猫头鹰

ppt课件.
20
完成!
咕咕~
ppt课件.
2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ppt课件.
7
泥塑的制作
ppt课件.
8
泥塑的制作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猫头鹰


ppt课件.
11
猫头鹰


ppt课件.
12
猫头鹰


ppt课件.
13
猫头鹰


ppt课件.
14
猫头鹰


ppt课件.
15
猫头鹰


ppt课件.
16
猫头鹰


ppt课件.
17
猫头鹰


ppt课件.
泥塑创作
ppt课件.
1
什么是泥塑
❖ 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 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 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 为主。泥来自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河南民间泥塑玩具泥泥狗、泥咕咕的文化内涵

河南民间泥塑玩具泥泥狗、泥咕咕的文化内涵

河南民间泥塑玩具泥泥狗、泥咕咕的文化内涵作者:杨新豫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2期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从炎黄开始到后代各朝,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民间与非民间文化积淀丰厚,因而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成都有它的漫长历史根源,民间玩具也不例外。

作为艺术形式的古代民间饰品玩具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延续至今。

河南的玩具可谓多矣。

而其中以河南淮阳伏羲庙会上出现的“泥狗狗”、“人面猴”和浚县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泥咕咕”等最具盛名,都是年代久远的遗传。

一、淮阳“泥狗狗”1、题材背景淮阳位于河南周口市,居淮水之阳,故称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处,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的旧都。

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

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

四面八方的男女都集中到这里来拜祭,祈求婚姻美满。

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

庙会期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街道两边大部分摊位是买玩具的,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朴、粗犷、被称为“泥狗狗”的民间玩具。

“泥狗狗”是淮阳泥玩中有特色的一种,其它的“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其造型多古拙神奇。

现在淮阳县城东北的金庄、盛庄、陈楼等村庄,仍有许多民间艺人在做泥塑,走进农家院就可看到各种泥狗狗,泥狗狗是当地民间的玩具的总称,可源于古代的氏族的图腾。

传说伏羲是人头狗身,“伏”便是人与犬两字组成,是用来表达对人祖的崇敬。

2、种类与造型淮阳地处中原,世代相传的“泥狗狗”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泥泥狗是淮阳泥塑的总称,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种类多达二三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如:“人面猴”“九头鸟”“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其造型多古拙神奇。

六营泥塑简介

六营泥塑简介

凤翔六道营村泥塑简介凤翔六道营村的彩绘泥塑俗称泥货或耍货,它起源于先秦西周时期,距今约两千四百多年,是我国流传民间最古老最具民族和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先秦第二十九位王公‘’秦献公,为强国富民,称霸诸侯,在公元前384年‘’下令废除至秦武功以来以来三百多年奴隶制社会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鼓励民间艺人用捏制彩绘泥人和动物代替活人活畜陪葬,所以凤翔彩绘泥塑手工艺的制作生产技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并作为当时给王公贵族祭祀庆典去世陪葬品制作和生产的专业手工艺而流传至今,以至后来兵马俑汉俑至华丽的唐三彩的出现。

凤翔彩绘泥塑,粗犷夸张,最称道的是,多变浪漫的纹饰绘制,具有远古图腾文化抽象和意象的神秘美,有周秦时期青铜器饕餮纹饰构造的古朴和狞狸美,造型更有汉唐时代丰满雄壮威武的迷憨威武美,有大红大绿,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质朴热烈的豪放美。

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西北民俗韵味。

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俗习惯,融于老百姓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祭祀庆典,走亲访友等各种习俗活动当中,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和推崇。

它是艺人们手工制作,采用当地特有的“板板土”构皮纸筋,封洗土等天然原料精密配制,经千锤百揉制成泥料,再经过十三道工艺精制而成有约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艺人胡新明为了解决凤翔泥塑至古以来易碎运不出去的老大难问题,经过十多年数百次的研究实验,成功的完成了我国首个“摔不烂”胡氏泥塑制作工艺的研制,并多次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艺人胡新明在二十多年的祖传泥塑手工艺学习创作和生产工作中,独创了胡新明泥塑画技艺,成为凤翔泥塑发展史上的又一大独特的创举,深受外国元首文化名人和各界人事的青睐。

凤翔泥塑主要以浮雕圆雕悬雕为表现形式,题材多以祥鸟瑞兽渔虫花卉神话风俗人物为主,规格为;特大,大、中、小四种,即以金刚罗汉神佛为主的神庙塑像,大到數米。

以头埯老虎为代表的大号泥塑,大小约在30至50公分之间,以猫儿头为代表的杂货也就是中号,大小约在12至20公分之间,以金瓜为代表的小货,大小约在6至10公分。

幼儿园实用手工-泥塑

幼儿园实用手工-泥塑

第四章
泥工制作
二、所用的材料和工具
制作黏土手工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黏土、超轻土,常用的工具主要有 划边工具、花边工具、抹平工具及刻画工具,如图4-81所示。
(一)划边工具 使用划边工具根据需要划出各种轮廓。
(二)花边工具 使用花边工具根据需要切出花边的形状。
(三)抹平工具 在制作黏土手工时抹平工具很常用,用于手工作品各部位的连接处 抹平,例如裙子和身体的连接抹平,也可以用于小细纹的抹平。
第四章
泥工制作
四、优秀作品展示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陶 泥作品,如图4-22至 图4-38所示。
第四章
泥工制作
第四章
泥工制作
第二节
一、面塑概述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 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将面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 的形象。比较知名的面塑是山东面塑,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 乡串镇,其面塑作品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 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如今, 面塑艺术已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从而迈入 了艺术殿堂(见图4-39至图4-42)。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将面团在手中经过捏、搓、揉、 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 再为之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 脱手而成。婀娜多姿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 故事、戏剧、历史人物,将这些面塑作品镶上精致的玻璃框, 便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见图4-43、图4-44)。
软陶泥经手工者雕塑、创意制作成型后,用家用普通 电烤箱烘烤,即可成型为色彩亮丽、图案千变万化、 坚硬如陶的精美饰品和工艺品(见图4-4、图4-5)。 二、所用的工具和材料 市面常见的陶泥制作工具主要有烤箱、切泥线、打孔 器、金属刮片、木刮片、吸水海绵块、两头修坯刀、 单头修坯刀、针锥、钢丝刮泥器等(见图4-6)。

沂蒙民间泥塑

沂蒙民间泥塑

小郭泥塑艺术之艺
小郭泥塑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戏曲故事、神话故事等,如“杨家将”、“孙悟空与猪八戒”、“白蛇传”、 “牛郎织女”、“梁祝”、“七品芝麻官”、“三国演义”、“财神”、“观音菩萨”、“罗汉”、“寿星” 等;有仕女、娃娃;娃娃又有多种多样,如髻娃娃、抱鸡娃娃、抱鱼娃娃、响娃娃(带哨音的)等;有动物, 如老虎、对狮、猴子、鸡、狗、牛、马、羊、青娃等;还有人和动物在一起的,如骑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 子等。这些题材造型概括夸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观之令人赞叹不已。
“小郭挖泥做孩忙,天南地北卖泥郎,大江南北 都卖遍,小郭泥娃哭声响”,这是解放前在小郭村从 小孩到大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顺口溜
临沂苍山小郭泥塑之乡
1996年兴明乡依托苍山小郭泥塑被山东省文化厅命为 “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 为“全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 2006年12月,苍山小郭泥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就是彩绘工序,它是是整个泥塑工艺的重点:即先把表面涂
一层白粉底子,然后再根据不同造型,涂以掺骨胶的大红、
桃红、黄、绿、紫等品色,最后用“提神”的黑色画龙点睛,
达到既调和又对比的色彩效果。褚庄泥塑的彩绘以桃红和绿
色为主调,富有热烈、明快、活泼的气息。大多背部或底脚
不着色,表露泥土本色,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质感。
制作过程
褚庄泥塑所用的原料就取自当地的泥土。一般向下挖地两米半取土,经掺水搅拌均匀后,精心捏制
成各类造型。制作的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植物四大种类共一百八十多个品种。有些批量生产的也
选用泥模成型。
泥塑玩具制作主要分为选泥、锻打、求像、捏制(大
多制作泥模)、焙烧、彩绘等工序。制作出来的生坯经过晾

泥塑简单介绍

泥塑简单介绍
• 阿Q吃错了药,发狂地喊着孔乙己去他 的故 (图片来自网络)
乡看社戏,没想到撞树上了,我们 祝福他身 体早日康复。
超级记忆法-记忆 方法
TIP1:NPC代入,把自己想成其中的人物,会让自己的记忆过程更加有趣 (比如你穿越回去,成为了岳飞的母亲,你会在什么背景下怀着怎样的心情在 背 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
Know--X分类 法
费曼学习法-实操
第二步 根据参考,复述你所获得的主要内容
(二 ) 根 据 参 考 复 述
1. 参照教材、辅导书或笔记复述主要内容; 2. 复述并不是照着读出来或死记硬背,而是用自己的话去理解 ,想象如果你要把
这个讲给别人听,你会怎样讲。 就像你按照前面的步骤对定于从句的理解是“定语部分是个从句”,就没必要死记
(图片来自网络)
费曼学习法--实操步骤
1 获取并理解 费
32 根据参考复述 仅靠大脑复述
曼 学
54 循环强化 反思总结
习 法
6 实践检验
费曼学习法-实操
第一步 获取并理解你要学习的内容
(一 ) 理 解 并 获 取
1.知识获取并非多多益善,少而精效果反而可能更好,建议入门时选择一个概念或 知识点尝试就好,熟练使用后,再逐渐增加,但也不建议一次性数量过多(根据自 己实际情况,参考学霸的建议进行筛选); 2.注意用心体会“理解”的含义。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迫,所以更 加急于求成,匆匆扫一眼书本,就以为理解了,结果一合上书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想要理解,建议至少把书翻三遍。
TIP3: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记忆在我们的睡眠过程中也并未停止,我们的大 脑 会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我们刚接收的信息。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可是 非常 宝贵的,不要全部用来玩手机哦~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
潮汕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
独特的非遗文化传统。

其中,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是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潮汕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木偶、泥塑、风筝、陀螺等。

这些玩具不仅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它们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闻名,深受人们喜爱。

木偶是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中的一种,它们以精美的木雕工艺和栩栩如生的
表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木偶不仅是孩子们的玩具,还常常被用于民间戏曲表演中,成为了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泥塑是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中的另一种,它们以柔软的泥土为原料,经过精
湛的手工技艺制作而成。

泥塑作品形态各异,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民俗文化内涵,成为了潮汕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

风筝和陀螺也是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风筝以其独特的
造型和飞行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潮汕地区的特色玩具。

而陀螺则以其旋转的动态和独特的玩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们承载着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潮汕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潮汕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遗产,让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继续发扬光大。

泥塑成果简介

泥塑成果简介

泥塑成果简介一、概述泥塑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泥土为材料,经过捏塑、雕刻、上色等工艺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泥塑成果指的是通过泥塑工艺所创作出的作品和作品集合。

本文将介绍泥塑成果的多样性、特点以及相关的创作技巧和应用领域。

二、泥塑成果的多样性1. 主题多样泥塑成果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例如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景物、实物等。

不同的主题可以体现出泥塑艺术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2. 风格多变泥塑成果的风格也非常多变,可以呈现出写实、抽象、夸张等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风格可以展示出泥塑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追求。

3. 尺寸灵活泥塑成果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小到微缩品,大到雕塑作品,都可以通过泥塑技术进行创作。

4. 材质丰富除了常见的黏土泥塑之外,泥塑成果还可以使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制作,如石膏、树脂等。

不同的材质可以给作品赋予不同的触感和质感。

三、泥塑成果的特点1. 立体感强泥塑成果通过捏塑、雕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立体感。

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感受到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形状。

2. 色彩丰富泥塑成果的色彩可以通过上色、贴纸等方式进行增加。

丰富的色彩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增加观赏的趣味性。

3. 手工制作泥塑成果一般采用手工制作,艺术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创造力进行创作。

手工制作的过程使得每个作品都具有独特性和艺术生命力。

4. 耐久性较弱由于泥塑成果是以泥土为主要制作材料,其耐久性相对较弱,容易变形和损坏。

因此,对于保存和展示泥塑成果需要特别的注意和保护措施。

四、泥塑成果的创作技巧1. 捏塑技巧通过捏塑泥土的方式,塑造出泥塑成果的初步形象。

捏塑技巧包括挤压、成型、捏合等,通过细致的手法使形象更加准确和细腻。

2. 雕刻技巧雕刻是泥塑成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通过雕刻使作品更加立体、突出细节。

常见的雕刻工具包括刀、碾、铲等。

3. 上色技巧上色可以使泥塑成果增色不少,提升整体观赏效果。

上色技巧包括调色、晕染、描边等,既要保持色彩的丰富性,又要注意色彩的协调性。

中国传统泥塑玩具研究分析

中国传统泥塑玩具研究分析

中国传统泥塑玩具研究分析摘要:北京城内一到中秋节,就有大量的“兔儿爷”在各大庙会上市。

有孩子的人家就会在中秋节的晚上,在屋外放置桌子,桌子上摆放着各种蔬果以及兔儿爷的塑像。

借此向着月亮膜拜,祈求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小孩健康成长。

“兔儿爷”、“推不倒”这些泥玩具都是老北京们津津乐道的民间玩具。

关键词:老北京;泥塑玩具;民间;制作精美中国泥制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甚至更早。

而泥制玩具的出现,据考察是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泥制玩具都是手工捏制而成的,随后才逐渐出现了模制的泥塑玩具。

现在,国内以泥塑玩具而闻名的地方很多,风格方面也各具地域特色。

例如:西安狄寨的泥叫叫、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地区的兔儿爷等等。

在各式各样的泥塑玩具里,老北京地区的泥塑玩具真算得上是泥塑玩具里的贵族了。

这也是北京民间美术的一大突出特点,即精美又华贵。

北京城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民间美术自然也受到了宫廷艺术的影响和熏陶,尤其是在其制作工艺方面。

现存故宫博物馆的许多泥玩具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部分光绪皇帝、溥仪皇帝儿时的玩具。

通过对这些玩具的观察,不难发现其精湛的技艺、华丽的装饰似乎已经脱离了民间工艺所能达到的范畴。

但是,这些泥玩具的基本形态、技术传承等方面都还是根植于民间的,都是劳动群众的智慧创造。

老北京称玩具为“耍货”,旧时北京城内有“耍货刘”、“耍货白”等手艺名家。

北京的白塔寺、护国寺、白云观等都会定期举行庙会,每逢庙会,就会有各式各样的泥塑玩具销售,有泥果果、巴儿狗、泥戏人、泥响猫等多个品种。

泥塑的兔儿爷,通常是兔首人身,一副武将的装束,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

泥塑成型之后再饰以彩绘,有的骑在虎上,有的骑在牛等动物身上,有的兔儿爷的装束还是各种职业的服装。

有关兔儿爷的记载,最早是在明代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塑玩具简介
1 简介泥塑玩具
泥塑玩具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一种手工艺术形式,它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

2 历史来源泥彩塑。

产于河南浚县。

据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曾率领瓦岗军在浚县与隋军大战,夺取了设在这里的朝廷粮仓,并在此屯兵屯粮。

当时,众多将士战死在沙场。

其余将士和当地老百姓掩埋将士的遗体,并捏些泥人泥马作为培陪葬物。

后来,每当想起这次大战,想起了战斗中的牺牲的将士们,人们不由自主地用泥捏一些骑马打仗的兵将,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哀悼与思念。

时间一久,捏泥人成了xx 的传统。

3 河南泥塑文化河南省有一种被称为“泥泥狗”的泥玩具,乌黑底色,能作哨子吹。

泥泥狗有许多品种,其中泥猴最多,有“人祖猴”、“人面猴”、“抱膝猴”、“抱桃猴”、“搬脚猴”、“猫拉猴”、“扛锄猴”、“打火猴”、“兜肚猴”、“猴抱猴” 等。

河南淮阳地区较多双头形象的禽兽类泥玩具,它的成型方法以手捏为主,全部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染色”、“画花”五个步骤。

涂染底色的方法不是逐个完成,而是成批的“浸染”。

泥胎晾干后“画花”,画花时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根削尖的高粱秸蘸上颜色勾画,线条挺括饱满,没有毛笔涂染的大面积的色块。

在乌黑的底色上,用大红、绿、白、中黄彩绘,色彩鲜艳饱和而又沉着。

河南省浚县泥塑的发展和流传与当地民俗有关,泥玩具在当地通称“泥咕咕”、“唧唧咕咕”、“咕咕鸡儿”。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鬼节,浚县庙会上有大量的泥哨、咕咕鸡儿出售,多为婚后无子或祈求多子多孙的农村妇女购买。

浚县泥玩主要以捏塑为主,用筷子刻划,晾干后施彩。

一般以烟锅黑、深棕色或大红做底色,再以玫瑰红、中黄、粉绿、白色等描绘纹饰,色彩古朴,造型古奥,题材多样。

浚县的泥玩具大都是声响玩具,以珍禽瑞兽、人物的造型为主。

最多的是动物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骏马,有大红马、大黑马、双头马、小马等,造型夸张,威武神
气。

而人物制作相比之下规模较小,品种主要以戏文故事、神话传说人物为主。

4 河北泥塑文化河北省新城县白沟镇以辘轳把村的泥公鸡最为有名,造型饱满有力,质朴简洁,成为中国华北地区泥玩具的典型之一。

泥公鸡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约25 厘米,小的约6 厘米。

大公鸡与大泥人的制作工艺要求都比较高。

河北省新城县白沟镇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民间玩具之乡,泥人玩具题材广泛,除了较为典型的泥娃娃,还有戏曲人物。

戏曲人物多出自河北地方戏曲河北梆子曲目,无论是二人或三人的都用一个模子做成,形成连体式,人物与人物之间不留空隙,这既便于翻模也增加了泥人的强度。

刀马人属于戏曲人物的一种,是专供室内陈设的大型泥人,高约60 厘米,造型简洁而概括,跨着骏马,手持宝刀,英俊威武,陈设在堂屋迎门条案上中堂字画的两侧。

除作装饰点缀外,传说刀马人还能驱邪避灾,保家镇宅。

沛县泥模
泥模是儿童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个泥模在手,儿童们便可取泥批制大量的人物(或动物),儿童的兴趣就在于此,玩起来爱不释手,所以泥模又叫做“孩模”,沛县泥模始于明代。

是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历史渊源:泥模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宋代。

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个性风格。

2 艺术特点:
沛县泥模造型生动形象,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水平,尤其是沛县泥模中的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人物,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艺术和传奇故事对儿童的早期普及样本,它对研究中国戏曲艺术、佛教和儿童玩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考证作用。

3 制作技艺:
沛县泥模的制作,分“模仁”、“泥模”两部分。

制作“模仁”是泥模的根本,它要在半干湿的熟软纯质的泥块上进行各类题材的创作。

“模仁”是“泥模”制作的母体,也叫老模子;制作“泥模”有“泥”、“陶”之分:
儿童翻印泥模,多处在泥制品阶段,利用和好的胶泥翻来印去或晾干存放起来。

这种泥质模尽管数量和质量较好,但最大缺点是不易长期保存,需要起窑加火烧制(或在煤炉中烧制),烧制过程与烧陶艺术差不多,文火起,猛火攻,慢慢冷却。

土窑木材烧出的呈土黄色,煤炉烧制的呈砖红色。

4 技艺传承:
沛县泥模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泥模艺人是张君实老先生,他从20 世纪40 年代就开始从事泥模艺术,曾多次参加全中国、省、市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奖。

1994 年,作品获中国民间一绝大展银奖;曾被《徐州民间艺术荟萃》、《玩具之旅》、《人民画报》刊登发表,部分作品分别被江苏省、徐州市展览馆、博物馆收藏。

到21 世纪初,沛县泥模艺术面临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泥模工艺的历史资料和作品亟待整理抢救,泥模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