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作物育种学各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介绍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作物遗传和育种。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1.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作物育种的基本概念–作物育种的重要性–作物育种的基本问题2.作物遗传学基础–染色体和基因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型和表现型3.作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传统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转基因育种方法4.种子品质检测与评价–种子的品种纯度检测–种子的发芽力测试–种子的病虫害检测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授课2.讨论3.实验4.观察5.计算机模拟四、预期学习效果完成本门课程后,学生应该:1.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作物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和遗传信息的传递3.熟悉作物育种的传统方法和分子育种方法4.了解转基因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5.掌握种子品质检测和评价的基本方法五、教学评估1.作业评估:定期布置作业,包括文献阅读和实验报告,并根据作业质量给予评分。

2.知识测试: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知识测试,测试考察本学期所学内容。

3.作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课程相关主题的作品制作,如海报、PPT等,展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学生自评:期末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用于自我反思和提高。

六、参考资料1.徐述源, 陈宜中. 作物育种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2006.2.Yufang, Sun, Hyan Wang. Advances of Plant Breeding Research[J]. Plant Pathology Journal, 2010, 9(2): 66-70.3.Chen, Xiaoya, et al. Molecular Breeding for Grn Yield in Rice: An Overview [J]. Rice, 2020, 13(1): 8.。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分子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掌握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熟练掌握园艺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优势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与良种繁育等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弄清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能较熟练地从事园艺作物育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黑体,小4号字)绪论第一节园艺作物育种学的范畴学习要点:掌握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了解园艺作物育种的作用和任务。

第二节园艺作物的育种目标学习要点:理解园艺作物育种目标的多样性,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园艺作物育种发展和成就学习要点:了解园艺作物育种发展和成就。

第四节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学习要点:理解园艺作物育种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目标、育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学习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学习要点:了解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本章重点、难点: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与任务;园艺作物育种的目标及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任务,掌握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了解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的作用与现状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种质资源工作的现状。

第二节种质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要点:了解掌握种质资源的分类方法,掌握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用途。

第三节园艺作物的起源与进化学习要点:了解种质资源起源的学说,掌握瓦维洛夫种质起源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以及各类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利用途径。

第六节种质资源的创新学习要点:了解种质创新的意义,掌握种质创新的方法。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
(3)在繁育、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数 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 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涉及 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 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 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遗传改良的作用:
1 提高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扩大其种植区域 2 改良其农艺性状,更利于栽培管理 3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以提高总产 4 改进产品品质,适应人类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5 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达到稳产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 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 良,使得有利性状得到重组,达到高产、优质、 适应性强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改善作物生长发育 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各种生物都是从原始生物演变而产生的。这 种演变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化过程。 决定进化的三大基本要素: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因素,选择决定着 进化的方向。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进 化速度相对缓慢。

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授课内容
水稻育种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及备注
第四节水稻育种的途径和方法(一)——杂交育种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
介绍品种间杂交育种和亚种间杂交育种的含义。并用实例讲解。
二、亲本选配和杂种群体
(一)主要讲选配亲本的原则
强调双亲应具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亲本之间优缺点互补;亲本中有一个适应当地条件的推广良种;亲本之一的目标性状应有足够的强度;选用生态类型或亲缘关系或地理位置相差较大的品种组配亲本;亲本具有优异的配合力。
3.了解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水稻育种目标的制定原则,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参考资料
1.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1989.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2.西北农学院.1981.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
3.潘家驹.1994.作物育种学总论.农业出版社
课后小结
详细讲解制订育种目标的依据
二、育种目标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我国长期的总体育种目标:高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强。
从当前和长远考虑,品种应以高产为基础。
介绍要达到育种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应考虑的问题。
10分钟
提问1-2个同学
10分钟
15分钟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
对主要性状的遗传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方法。
三、不育系的分类及核质互作效应
讲三种分类方法:按不育花粉的形态分类、按遗传特点分类和按灰保关系分类。
四、恢复系的选育
主要讲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五、杂种组合的选配
介绍杂交组合的选配方法和步骤。
5分钟
10分钟

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育种精讲PPT学习教案

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育种精讲PPT学习教案
第20页/共27页
(3)F3以后的世代(通称选种圃)
F3以上世代的各株系一般种植20~100株(视土地面积 允许情况而定),每隔数十(20~50)小区加设对照品种 (推广品种),以供比较和选择。
F3以上的世代是由分离到逐步稳定的世代,选择时要注 意以下4点: a. 从F3开始除对质量性状进行选择外,要逐步加强对数量性状, 特别是产量性状的选择。从低世代至高世代,选择由松到严。 b. 选择时应首先选择组合,再在优良组合中选优良系统群,优 良系统群中选优良系统,在优良系统中选优良株系,最后在 优良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 c. 在各世代中发现优良一致的株系,即升入第二年的鉴定圃。 d、所有选择应田间目测综合评判为主,室内考种为辅。
(2)亲本间的性状配合较易,杂交性状稳定较快, 育成品种的周期较短。
(3)利用回交或复交和选择鉴定,较易累加多种 优良基因,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第3页/共27页
2、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与种间杂交相比,籼粳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 与品种间杂种相比,籼粳杂种常表现以下特点:
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发芽势强、分蘖势强、茎粗抗倒、根系 发达、再生力及抗逆力强等优良性状;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与籼粳亚种间 杂交育种的特点
二、杂交亲本的选配 三、杂种后代的性状选择 四、育种程序与杂种后代群体的规模 五、增代和缩短育种年限
第2页/共27页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与籼粳亚种间 杂交育种的特点
1、品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1)杂交亲本间一般不存在生殖隔离,杂种世代 结实率与亲代相似。
杂交、双亲遗传差异(表型和系谱来看)和生态 型差异较小的情况下,F2一般最好种植2000株左 右;如果双亲遗传差异和生态差别较大或是亚种 间杂交,F2群体可适当提高到5000~10000株。

《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最终修改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必须掌握的内容绪论1、育种计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书本P1)确定所要选育的品种类型;明确选育目标性状与要求;筹措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及育种群体的创造;提出所拟采用的育种途径、方法、技术与策略;规划田间育种试验和试验测试的布局与配合;安排新品种审定和种子的扩繁与生产。

2、品种类型及其特点(P1)1、自交系品种2、杂交系品种3、群体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4、无性系品种3、育种目标性状(P3)育种目标包括产量、品质、生育期、抗病虫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抗逆性、遗传和环境互作特性、繁育特性,以及一些特异要求如立苗性、扦插成活率、耐农药度性能等。

4、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第4页)1、地方品种:常具有多种自然变异类型的群体。

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农家品种是最宝贵的育种资源。

2、引种(外来种):引进新的种质,包括野生种。

3、有性杂交:1)变异方向可以由亲本选配加以控制;2)可以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创造杂种群体;3)杂交育种常伴随较长的分离纯合过程;组群筛选法花培育种法4、人工诱变:1)创造新材料2)培育新品种5、无性系变异6、转基因育种:遗传基础狭窄导致遗传脆弱性----拓宽遗传基础5、育种的主要途径、方法、技术和策略。

与“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结合起来回答。

1)育种途径: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诱变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太空育种2)育种的试验技术:1、育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目标性状进行鉴定,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2、注重田间试验技术,保证试验准确性与精确性是最基本的育种策略。

3、试验的唯一差异原则:非处理因素的一致性。

4、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局部控制。

5、最常用:间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6、杂交育种的程序、多点试验。

6、育种的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力求试验处理品种、品系效应的唯一差异(含义?),具体与育种进程相对应。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3.了解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2.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2.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发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3.实践操作: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或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0分钟)a.作物育种学的定义和内涵;b.作物育种学的研究内容:遗传学、育种方法、育种目标等。

2.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30分钟)a.人工选择时代:人们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b.遗传学时代: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学的进展;c.分子育种时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了作物育种的发展。

第二节作物育种的目标和方法1.作物育种的目标(20分钟)a.改良性育种目标: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等;b.优良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作物育种的方法(30分钟)a.选择法:包括单株选择、家系选择、指示性选择等;b.杂交法:包括自交系、纯合系和杂种等;第三节作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和作用1.作物育种在提高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分钟)a.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b.提高作物品质和适应性。

2.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0分钟)a.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b.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的有机结合;c.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

六、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进行回答,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能力;3.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文,探讨作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1)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2)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3)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4)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5)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6)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授课教师王庆钰授课内容第五章杂交育种授课学时4学时授课对象农学本科
课型理论课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杂交育种是目前最有成效的育种手段,掌握亲本选配原则和杂交方式;掌握不同方法处理杂种后代的基本过程;了解杂交育种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系谱法、混合法育种程序。

系谱
法各世代工作内容。

参考材料1.蔡旭.1988.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西北农学院.1981.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
3.庄巧生论文集编委会.1999.庄巧生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时间分配及备注
教案(7)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8)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9)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 案(10)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11)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12)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13)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14)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15)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授课教师王庆钰授课内容第十四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对象农学本科
课型理论课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重点讲授群体轮回改良在作物
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及群体改良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群体改良的方法;轮回选择的方法。

参考材料1.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89.玉米轮回选择的理论与实践.农业出版社
2.Simmonds.N.W.著.1983.莫惠栋译.作物改良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彭择斌,张世煌.2000.玉米群体改良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科学,33(增刊):27-33
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时间分配及备注
教案(16)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教案(17)
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