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制造技术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97019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A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68 / 4 (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卢秉恒、于骏一、张福润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包善斐、王龙山、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宝玺主编:《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泽华主编:《金属切削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执笔人:邹青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制造技术基础》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下列基本理论: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理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装配工艺设计原理;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设计工艺性评价。

2、了解下列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3、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按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初步分析结果;能够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夹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1.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大家认识到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了解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的现状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德、日等)的差距,了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等概念,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金属切削基本知识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能正确分析工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刀具及切削用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

2.切削用量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3.刀具几何参数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加工质量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车刀结构、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的正交平面参考系内,刀具几何角度标注方法。

2.掌握切削力的形成,分解及影响因素,掌握切削热的来源,传散及影响因素。

3.掌握刀具磨损及刀具寿命的有关规律。

4.熟悉工件材料加工性,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

5.掌握砂轮特性及影响因素,了解磨削运动、磨削力及磨削过程的特点。

第三章制造工艺装备教学目的:1. 掌握关键表面成形方法,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

2. 能正确选择工件的定位及装夹方式,了解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工件表面成形方法。

2.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3.机床传动链的分析与计算。

4.六点定位原理;常用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夹紧力的确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种类、用途及特性。

2.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

3.掌握工件表面成形方法与机床运动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代码:INDE3010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材料科学基础后续课程: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成型原理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陈再良大纲执笔人:陈再良大纲审核人:杨宏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和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业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业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单元及制造系统选择决策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机械加工方法(6课时)第一节零件的成形方法一、Δm<0的制造工程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二、Δm=0的制造过程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三、Δm>的制造过程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第二节机械加工方法一、车削车削方法的特点和车床加工的典型工序二、铣削铣削加工的方法和特点三、刨削刨削加工的特点和方法四、钻削与镗削钻削与镗削的方法与的、特点五、齿面加工成形法和展成法的特点六、复杂曲面加工复杂曲面加工的方法七、磨削磨削加工的方法与特点八、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各自的方法和特点思考题:1、简述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表面成形原理和应用范围2、镗削与车削有哪些不同?3、车削加工能形成哪些表面?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2课时)第一节刀具的结构一、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切削运动定义、削运动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几何参数二、刀具角度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刀具角度的参考平面、刀具的标注角度、刀具的工作角度三、刀具种类刀具分类、常用刀具简介第二节刀具材料一、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刀具材料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二、常用的刀具材料常用的刀具材料及其各自的特性三、新型刀具材料新型刀具材料及其优点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一、切削过程及切削种类切削的形成过程、切削的类型及其控制、积屑瘤现象第四节切削力与切削功率一、切削力的来源,切削合力及其分解,切削功率二、切削力的测量目前采用的切削力测量手段三、切削力的经验公式与切削力估算计算切削力的指数公式、按单位切削力计算切削力和切削功率第五节切削热和切削温度一、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导切削热的定义及产生二、切削温度的测量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切削用量、工件材料、刀具角度、刀具磨损、切削液四、切削液三类切削液五、切削温度对工件、刀具和切削过程的影响第六节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一、刀具磨损的形态及其原因刀具磨损的三种形式二、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三、刀具寿命的经验公式刀具寿命的定义、刀具寿命公式第七节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件材料加工性一、切削用量的选择对加工质量、基本工艺时间、刀具寿命和辅助时间的影响二、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思考题:1、金属切削过程有和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和比较?2、车刀的角度如何定义?表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什么不同?3、刀具的正常磨损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4、简述车刀、铣刀、钻头的特点。

教学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djl600047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3 学时:48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设计面向专业(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器人承担单位: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教学基本设计(一)教学目标及意义本课程是现代机械制造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修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机械制造理论基础知识、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精密、超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等。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按加工条件选择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切削加工参数,计算切削力、切削功率等;初步具备选择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的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机床夹具的基本能力;具备制订机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解决机械制造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金属切削加工理论、金属切削机床和刀具、机械加工质量、工件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先进制造技术。

难点: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和设备及其相应刀具知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和夹具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采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辅以插播一些教学录象片等手段进行教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1、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闭卷笔试)2、评分办法:最终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doc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doc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06200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学分:4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車要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包括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基本知识,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质貳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学生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白动化领域屮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

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还有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学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等基木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使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木规律和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基本知识,学握机械加工丁艺规程设计及加丁质最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的发展概况。

2.能力要求:1)能够按加工条件选择刀具材料和儿何参数、切削加工参数,计算切削力、切削功率等;2)初步具备选择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的能力;3)学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机床夹具的基本能力:4)具备制订机加T.T艺规程和分析解决机械制造问题的基木能力;5)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适模式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生在学习木课程之前,应具有识图和制图能力,懂得机械机构的一燉原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认因此,必须将本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形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和金工实习环节之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学科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课程编号:B02020302总学时:40 学分:2.5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地位和作用该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流程,了解机械加工的对象,了解基本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以及检测手段和指标,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工程材料的性能指标、金属学基础、塑性成型工艺、热处理工艺、机械加工设备和机械加工工艺等知识。

二、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1. 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能根据常用工件的性能要求选择出较为适合的金属材料;(对应毕业生应具备知识能力中的1、2、3、4)2. 了解零件毛坯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可以设计简单零件的毛坯加工和热处理工艺;(对应毕业生应具备知识能力中的1、2、3、4、11)3. 了解常见加工设备,能设计简单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对应毕业生应具备知识能力中的4、5、8、11)4. 能对加工工件的质量做出基本评价,能够对制造过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基本的评估和判断。

(对应毕业生应具备知识能力中的4、5、6、7、8)三、课程内容绪言(1学时)1.机械工程材料的发展;2.机械制造的发展;第一章工程材料及其性能指标(3学时)1.工程材料及常用性能指标;2.材料的力学性能;3.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重点:工程材料及常用性能指标、材料的力学性能。

难点: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第二章金属学基础及铁碳合金(6学时)1.金属的晶体结构及铁碳合金相图;2.碳素钢及铸铁;3.钢的热处理;4.合金钢及硬质合金钢;5.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6. 非金属材料及新型材料。

重点:金属的晶体结构及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合金钢及硬质合金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熟悉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规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数值分析法:计算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实验设备:刀具、工件和切削实验机。

3. 课件:金属切削过程的动画和图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实验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熟悉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大纲 及 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分类机械制造的特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机械制造概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让学生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实验法:安排金属切削实验,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2.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设备:金属切削实验设备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让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

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理解。

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总结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总结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精心整理《制造技术基础A 》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97019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A英文名称:FundamentalsofManufacturingTechnologyA学时/1月12版社3年4、周泽华主编:《金属切削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执笔人:邹青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制造技术基础》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结合12345作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本课程研究内容,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重点掌握机械制造中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征。

教学内容笫一节机械制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笫二节机械制造厂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一、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二、工艺过程的组成第三节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征第四节基准一、设计基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切削过程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探讨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刀具状态监控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笫一节金属切削刀具基础一、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二、刀具角度三、刀具材料第二节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变形一、切削热的产生与传导二、切削温度的测量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第六节刀具磨损和耐用度一、刀具磨损形态和磨损机制二、刀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三、刀具寿命四、刀具的破损五、刀具状态监控第七节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屑形态的基本方法;控制切屑形态的基本方法;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磨钝标准和刀具寿命的概念;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和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doc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doc

《制造技术基础 A》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08297019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 A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开课学期: 6学时 /学分: 68 / 4(其中实验学时:8 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卢秉恒、于骏一、张福润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年版。

2、包善斐、王龙山、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年版。

3、王宝玺主编:《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年出版。

4、周泽华主编:《金属切削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年出版。

执笔人:邹青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制造技术基础》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下列基本理论: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理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装配工艺设计原理;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设计工艺性评价。

2、了解下列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3、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按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初步分析结果;能够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夹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技术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97019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A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68 / 4 (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卢秉恒、于骏一、张福润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包善斐、王龙山、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宝玺主编:《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泽华主编:《金属切削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执笔人:邹青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制造技术基础》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下列基本理论: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理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装配工艺设计原理;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设计工艺性评价。

2、了解下列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3、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按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初步分析结果;能够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夹具。

4、初步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综合分析制造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能够设计一般机器的装配工艺规程。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本课程研究内容,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重点掌握机械制造中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征。

教学内容笫一节机械制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笫二节机械制造厂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一、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二、工艺过程的组成第三节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征第四节基准一、设计基准二、工艺基准第五节工件的装夹一、工件的装夹二、工件的定位考核要求了解:我国在发展机械制造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理解:机械制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征。

掌握: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的概念,工序、安装、工位、工步的基本概念;设计基准、装配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和测量基准的概念;工件定位的六点定位原理及分析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

第二章切削过程及其控制(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切削过程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会分析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探讨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刀具状态监控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笫一节金属切削刀具基础一、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二、刀具角度三、刀具材料第二节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变形一、切屑的形成过程二、切削变形程度三、前刀面上的摩擦四、积屑瘤的形成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响五、影响切屑变形的因素笫三节切屑的类型及控制一、切屑的类型二、切屑的控制第四节切削力一、切削力、切削合力与分力、切削功率二、切削力的测量及切削力经验公式三、影响切削力的因素第五节切削热和切削温度一、切削热的产生与传导二、切削温度的测量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第六节刀具磨损和耐用度一、刀具磨损形态和磨损机制二、刀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三、刀具寿命四、刀具的破损五、刀具状态监控第七节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一、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二、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第八节磨削原理简介一、砂轮的特性和选择二、磨削过程考核要求了解: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及特点;切屑的种类;刀具磨损的形态和磨损过程;刀具状态监控的意义和方法;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参数;砂轮的特性,砂轮的选择,磨削过程与一般切削过程的区别。

理解:进给运动对刀具工作角度的影响;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及其内在联系。

掌握:切削运动、切削层参数、切削用量等基本概念;刀具切削部分的构造和刀具角度的定义;选择常用刀具材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控制切屑形态的基本方法;控制切屑形态的基本方法;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磨钝标准和刀具寿命的概念;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及装备(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零件表面成形原理及机床基本知识,掌握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法。

了解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种类、结构及用途。

了解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程序编制。

了解典型的特种加工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二、零件表面成形原理及机床基本知识第二节外圆表面加工一、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二、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三、外圆表面的精整、光整加工第三节孔加工一、钻孔与扩孔二、铰孔三、镗孔四、珩磨孔五、拉孔第四节平面及复杂表面加工一、概述二、铣平面三、复杂曲面加工第五节数控机床与数控加工一、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二、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的主运动及进给运动系统三、JCS-018型立式加工中心四、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第六节特种加工一、电火花加工二、电解加工三、激光加工四、超声波加工五、快速原型与制造技术考核要求了解:材料去除加工、材料成型加工、材料累积加工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机床的基本结构与运动、机床型号的含义;车刀、钻头、拉刀、铣刀等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种类、结构及用途。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主要机械部件结构;了解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方法步骤;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

理解:零件表面的成形原理;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

掌握:外圆表面车削、磨削、研磨、超精加工的加工原理、工艺特征及应用范围;钻孔与扩孔、饺孔、镗孔、珩磨孔、拉孔的加工原理、工艺特征及应用范围;平面及曲面加工的主要加工方法,铣平面的铣削方式、工艺特征及应用范围。

笫四章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1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了解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掌握加工误差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机械加工精度一、精度与加工误差二、加工经济精度第二节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一、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二、装夹误差三、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三、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四、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五其它误差六、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笫三节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一、概述二、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析方法三、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方法第三节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一、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三、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四、加工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第四节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简介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颤振)三、控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考核要求了解:传动链误差、夹具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械加工过程中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的特征,控制机械加工振动的途径。

理解:加工误差、加工精度、加工经济精度、加工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工艺系统刚度的概念;误差复映规律;内应力的成因;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表面冷作硬化、表面残余应力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刀具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要领;工艺系统刚度与其各组成环节刚度之间的关系,运用工艺系统刚度理论计算由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热变形的途径;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途径;运用分布图分析方法和点图分析方法对工艺过程加工精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14学时)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工艺规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掌握拟订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工作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

掌握尺寸链的计算公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方法。

了解成组工艺原理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掌握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和机械产品设计工艺性评价要领。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工艺规程的作用二、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三、工艺规程设计所需原始资料第二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二、工艺路线的拟订三、加工余量四、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五、工艺过程的生产率六、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七、编制工艺规程文件第三节成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简介第四节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简介第五节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一、概述二、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三、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第六节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一、概述二、机械产品设计的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三、机械产品设计的装配工艺性评价考核要求了解:工艺规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设计工艺规程必需的原始资料;了解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和步骤;工艺方案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装配技术条件组建尺寸链的方法;装配单元划分和装配系统图。

理解:划分加工阶段的目的意义;按工序集中原则和工序分散原则组织工艺过程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安排工序顺序的一般原则;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掌握:选择粗、精基准的基本原则;加工余量的四个组成和减少加工余量的工艺途径;用极值法和统计法解算尺寸链的22个计算公式;工序尺寸公差的计算方法;时间定额的组成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方法;机械产品设计工艺性评价。

第六章机床夹具设计(6学时)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机床夹具的基本概念。

掌握工件在夹具中定位、夹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掌握常见定位方式的定位误差计算方法。

了解常见夹紧装置,了解典型夹具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机床夹具的作用二、机床夹具的分类三、专用机床夹具的组成笫二节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一、机床夹具定位元件二、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第三节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一、夹紧装置的组成和要求二、夹紧力的确定三、典型夹紧机构四、夹紧的动力装置第四节典型机床夹具一、钻床夹具二、铣床夹具三、车床夹具四、组合夹具考核要求了解:常见夹紧装置;钻床夹具、铣床夹具、车床夹具的结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