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Y小麦在我国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研究ITM

合集下载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拥有广阔的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

在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种植着一些优质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这里的土壤富含养分,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在这个区域,我国培育出了许多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陇农一号”、“晋农18”等。

这些品种在产量上表现出色,同时具备抗旱性强、抗病性好的特点,适应了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小麦产区,这里的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的生长。

在这个区域,我国培育出了一些优质的小麦品种,如“华农377”、“苏麦8号”等。

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具有耐病、耐倒伏的特点,受到了农民的广泛种植。

东北平原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在这个区域,我国培育出了一些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黑龙江农垦15”、“吉农115”等。

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在面筋质量、面团发酵性等方面表现出色,是面粉加工的理想原料。

总的来说,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丰富多样,不仅在产量上具有突出优势,而且在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也表现出色。

这些优质品种的培育,为我国的小麦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农民增加了丰厚的收益。

同时,这些优质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的面粉加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然而,虽然我国在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小麦的种植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有效防控小麦病虫害的能力需要增强,小麦的品质和加工价值还有待提高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小麦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强小麦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小麦的品质和加工价值,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丰富多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小麦玉米品种优品筛选提质增效方案

小麦玉米品种优品筛选提质增效方案

小麦玉米品种优品筛选提质增效方案以小麦玉米品种优品筛选提质增效方案为标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种植条件的改善,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需要不断寻求新的优质品种,并采取相应的提质增效措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将从小麦和玉米品种优品筛选和提质增效两个方面,探讨相关的方案和方法。

一、小麦品种优品筛选方案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优质小麦品种的选择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小麦品种优品筛选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 了解市场需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市场对小麦品种的需求。

不同地区和不同市场对小麦的品质要求可能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2. 研究品种特性:针对小麦的不同品种,我们需要对其抗病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特性进行研究和评估。

通过对各品种的特性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

3. 田间试验:为了验证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我们可以进行田间试验。

通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进行试验,评估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从而选择出最适合的优质品种。

4. 基因改良:除了选择现有的优质品种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基因改良的方法培育出更优质的小麦品种。

通过引入抗病性基因、耐逆性基因等,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玉米品种优品筛选方案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玉米品种的优化和提质增效对于粮食和饲料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玉米品种优品筛选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 了解市场需求:同样,了解市场对玉米品种的需求是筛选优质品种的基础。

不同市场对玉米的用途和品质要求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2. 研究品种特性:对于玉米的不同品种,我们需要研究其抗病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特性。

通过对各品种特性的评估和比较,选择出适应当地种植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

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研究

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研究

小麦抗病品种的選育研究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研究当今世界面临着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小麦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人类粮食需求至关重要。

然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选育出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对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研究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危害,其中包括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

这些病害不仅直接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品质,还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选育出抗病品种对于保障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抗病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1. 遗传多样性的利用小麦的抗病性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因此,选育抗病品种的第一步是利用小麦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进行混合杂交或杂交后代的选择,可以获得具有较高抗病性的个体。

2. 抗病基因的筛选抗病品种的选育还需要对小麦植株中的抗病基因进行筛选。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和遗传连锁图谱分析,可以准确地鉴定出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

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这些抗病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品种中,提高其抗病性能力。

三、抗病品种选育的方法1. 病原菌的筛选选育抗病小麦品种的第一步是对引起小麦病害的病原菌进行筛选。

通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采集小麦病害样本,提取样本中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抗病性评价抗病性评价是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环节。

通过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的方式,对小麦种质资源中的抗病性进行评价和筛选。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病程发展速度、病害程度和抗病效果等。

通过多次评价,找出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或个体。

3. 遗传改良遗传改良是选育抗病小麦品种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在遗传改良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的杂交育种、自交系选择和后代选择等方法,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品种中,提高其抗病性能力。

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其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近年来在农业科学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病虫害,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绿色防控技术,以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综合病害防控技术1. 选育抗病品种小麦品种的选育是防控病害的首要措施。

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了多种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如抗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等。

这些抗病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麦病害对产量的影响,提高了小麦的抗逆性和生产力。

2. 合理轮作制度合理的轮作制度有利于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积累,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和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小麦病害的发生。

3. 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要注意管理田间环境,及时清除病虫害的病残体和虫卵,减少病害的传播。

合理施肥、灌溉和密植,提高小麦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和微生物等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技术。

可以引入天敌虫对小麦上的害虫进行捕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环境影响小,且不易产生抗性,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虫害防控方法。

植物提取物对小麦上的害虫有一定的驱赶和杀灭作用。

可以采用植物提取液进行喷洒,以减少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这种方法无毒无害,不易产生抗性,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的害虫。

3. 低毒、高效杀虫剂的使用在必要时,可以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控制和防护装备,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 定期监测和预测病虫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及时预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种植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首要步骤,要选择抗病虫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

小麦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与遗传改良对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麦育种与遗传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抗病性和耐逆性的提高,以及品质改良等方面。

一、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小麦的育种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小麦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这为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更精确的目标和方法。

同时,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也为小麦育种带来了新的希望。

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修改小麦基因组中的目标位点,以实现育种目标。

例如,在小麦的抗逆性改良中,可以通过CRISPR-Cas9技术来靶向编辑与逆境相关的基因,以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二、抗病性和耐逆性的提高小麦是一种容易受到多种病害和逆境的侵袭的作物。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耐逆性,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遗传改良。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传统育种方法选育抗病品种。

通过杂交、选择和后代试验等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筛选出具有优良抗病性和耐逆性的小麦品种,并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开展遗传改良。

通过研究小麦的抗病基因和耐逆基因,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对这些基因进行精确的修饰,从而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耐逆性。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抗病性和耐逆性的重要基因,通过引入这些基因,可以显著增强小麦的抗病性和耐逆性。

三、品质改良小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一种重要的原料,用于制作面食和面粉等食品。

因此,小麦的品质也是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对小麦的品质进行了改良。

通过深入研究小麦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研究人员可以对这些基因进行调控,以实现小麦品质的改良。

例如,通过调控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改善小麦的面团性质,使之更易于加工和制作。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研究在推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研究中,应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小麦研究方法1. 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小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布设试验田、种植不同品种、施用不同肥料、控制不同病虫害等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观测和研究,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

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小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实验室仪器设备,对小麦种子、叶片、茎秆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元素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研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育种改良提供数据支持。

3. 现代遗传学方法现代遗传学方法在小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组学等。

通过对小麦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特性和相关基因功能,从而指导小麦的选育和育种改良。

二、小麦研究技术路线1. 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路线小麦品种选育是小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技术路线包括通过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获得优良的小麦品种。

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利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利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抗逆性状、抗病性状和优质性状等,最终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需求的小麦品种。

2.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3. 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小麦品质检测方法、品质性状评价标准和品质改良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小麦面粉品质、食用价值、加工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小麦面粉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多样化的,涉及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现代遗传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

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

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小麦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生长过程中遭受的病害却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成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

下面是10个最抗病的小麦品种,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1.华帝小麦:华帝小麦是我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麦类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一种优质耐旱、耐寒、病虫害抗性强的新型优质麦种。

华帝小麦不仅有很高的耐盐碱能力,而且在耐受灰霉病、叶锈病等病害方面表现出色。

2.金质小麦:金质小麦是我国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河西分院选育的一种中晚熟、坚硬、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它具有高产、抗性强、适应性好、品质优等优点,被誉为“黑土地金子”。

3.优麦4139小麦:优麦4139小麦是由我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耐旱、耐寒、耐倒伏、抗病害的新小麦品种,其优良的品质和高产性备受育种者和种植者的青睐。

4.皖麦16号:皖麦16号是我国安徽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型育种品种,经极端干旱、极端高温、高盐碱等强逆境筛选,表现出很高的耐憎害、耐病害的优点。

5.辽麦16号:辽麦16号是我国沈阳小麦综合试验站研究员经多年选育与研发而成的一种抗条锈病小麦品种。

它具有丰重粒、成熟期早、耐寒、所需生长温度在4℃以上、宿根性强、抗逆性高等优点。

6.京麦22号:京麦22号是由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北京市农科院等机构协同研发的新型小麦品种。

其特点是耐旱、耐病、抗倒伏、高产、品质佳,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表现出色。

7.郑麦22号:郑麦22号是我国河南省农科院和河南省旱区作物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一种新型耐旱、耐寒、抗病害、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它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市场竞争力。

8.鲁麦27号:鲁麦27号是我国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一种中晚熟的单公由小麦品种。

它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等优点,在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显著增产效果明显。

9.长杆意大利麦:长杆意大利麦是一个古老的品种,它可以追溯到意大利鲁莫鲁卡多、索拉拉和拉比亚诺的小山村。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实验田开展了小麦育种实验,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

2. 探讨小麦育种技术,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小麦品种为我国常见的冬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筛选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以下优良品种:(1)济麦20: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4)济麦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 杂交育种通过对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等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以下优良杂交组合:(1)济麦20×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济麦20×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济麦19×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张晶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

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麦条诱病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遗传抗病育种1、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1.1、标样来源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Hbrid46。

1.3、鉴定方法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

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小麦育种研究的核心,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鉴定一直是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小麦产量、品质稳定性与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策略和目标之一。

一、小麦育种研究现状1. 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收集和鉴定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麦种质资源库,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覆盖了全国的主要生产区域。

同时,我国还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包括国家小麦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我国小麦遗传资源评估、小麦主要病害鉴定等等。

这些工作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素材。

2. 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一直以来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点之一。

小麦的品质主要包括粒形、蛋白质含量以及耐贮性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的同时,也在探索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优良品种遗传基础等方面的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生产及加工的品质和附加值。

3. 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研究小麦产量和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小麦种植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害的变异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的研究也必须随之调整方向。

其中,在小麦产量研究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株高和灌浆期长短方案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抗病性方面,已有大量的小麦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生机理以及遗传基础等方面,并通过进一步研究育种策略,研制出了许多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

二、小麦育种研究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在基因本身上直接进行修改和编辑的新型遗传技术。

通过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者可以选择性地删除或替换小麦中具有不良特性的基因,或者增强某些有益特性的基因。

这种新型技术不仅适用于小麦育种,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和动物的育种研究。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概述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的两种真菌病害,长期以来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两种病害不仅导致小麦叶片和茎秆受损,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更严重者会直接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给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对于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研究,尤其是成株抗性研究,一直是全球农业科研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成株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方向,通过挖掘和利用小麦自身的抗性基因,培育出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是实现小麦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手段,不断深入地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病机理和抗性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成株抗性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现有的抗性基因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抗性不稳定、持久性不强等问题;新的优势生理小种的不断出现,也对现有品种的抗病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抗性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提高抗性品种的选育效率,同时加强环境因素对抗性影响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小麦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概述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两种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真菌病害,对全球小麦种植区域构成严重威胁。

这两种病害不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影响其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小麦条锈病,又称黄疸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严重时甚至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

条锈病的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最终叶片干枯死亡。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麦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全球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遗传育种作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小麦作为自受精植物,在育种过程中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较低和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

如何通过利用小麦自身的遗传资源和改良方法,提高小麦产量和抗逆性,成为当前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

国内外在小麦遗传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小麦育种目标的确定、遗传育种理论的创新、遗传育种方法的改进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推动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育种是提高小麦品质和抗逆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系统总结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探讨小麦品种改良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分析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差异和共同点,从中汲取借鉴经验,促进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重要性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遗传育种研究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良品质、增强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强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已成为当前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小麦的遗传育种研究,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小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深入研究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高我国小麦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介绍几个小麦高产品种

介绍几个小麦高产品种

小麦高产品种介绍一、背景介绍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巨大。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育出了许多小麦高产品种。

本文将介绍几个小麦高产品种,包括其特点、适应性以及市场前景。

二、小麦高产品种的介绍1. 高产型小麦品种高产型小麦品种是指每亩产量较高的品种,其主要特点包括生长期短、抗逆性强、耐倒伏等。

这些品种适应性强,适合在不同地区种植。

例如:•品种一:XXX–特点:生长期短,抗逆性强,每亩产量高。

–适应性: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耐寒性好。

–市场前景:由于其高产量和适应性强,受到农民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

•品种二:XXX–特点:耐倒伏,抗病性好,适应性广。

–适应性:适合在南方地区种植,耐高温。

–市场前景:由于其适应性广,可以在不同地区种植,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

2. 优质小麦品种优质小麦品种是指具有良好品质的小麦,其主要特点包括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好、品质稳定等。

这些品种适合用于面粉加工和面食制品的生产。

例如:•品种一:XXX–特点: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好,口感细腻。

–适应性: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适应性强。

–市场前景:由于其优质特点,适合用于面粉加工,受到面食制品厂商的青睐,市场需求大。

•品种二:XXX–特点:品质稳定,适合加工各类面食。

–适应性:适合在长江流域地区种植,适应性广。

–市场前景:由于其品质稳定,适合加工各类面食,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

3. 抗病虫害小麦品种抗病虫害小麦品种是指对一些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具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小麦产量。

例如:•品种一:XXX–特点:抗白粉病、抗赤霉病,减少农药使用。

–适应性:适合在江苏、浙江等地种植,易感病区域适用。

–市场前景:由于其抗病特点,减少农药使用量,受到农民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

•品种二:XXX–特点:抗蚜虫、抗叶枯病,减少农药使用。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种植的主要目的为提升产量和农作物品质。

但是,在小麦种植和成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容易降低小麦作物的品质。

对此,展开具体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麦农作物的种植要求和管理要求,提出具体的小麦种植管理策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为小麦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引言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小麦生长的速度、农作物品质、产量受到生长环境等因素影响。

特别是在小麦种植和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虫害,对小麦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此,对播种方式、种植方法、生长环境进行管理,并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病虫害的防治,为小麦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小麦种植管理方法(一)做好小麦种子与土壤种植管理,保证小麦健康成长做好小麦种子的选择和土壤种植管理工作,能够从源头上保证小麦质量,确保小麦能够健康成长,增加相应经济利益。

一方面,做好小麦种子选择的管理工作。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小麦病虫害防治问题,必须要科学选择小麦品种,择优购入抗病能力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生长的小麦品种。

为实现此目标,相应管理人员在选择品种时,应深入市场展开调研,紧密结合当地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与土地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挖掘品种抗逆增产潜力,尤其是要确定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和强筋小麦品种,两者的种植面积。

做到因地制宜,科学选用品种,以达到小麦增产增效的目的。

另一方面,做好土壤种植方面的管理工作。

土壤品质决定着小麦种植手艺,影响着小麦在成长期间是否会出现病虫害问题。

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土壤种植管理工作,在考虑土壤特性时,重点关注土壤的渗水性、蓄水性以及保肥能力、供肥能力,之后,再通过人为干预方式,采用深耕与旋耕相结合的种植手法,提升土壤整体质量,保证土壤品质更适合小麦种植。

(二)做好不同季节的小麦种植管理,降低小麦的生病率做好不同季节的小麦种植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小麦产量,防治小麦出现病虫害问题,提高小麦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

小麦产量的调研报告

小麦产量的调研报告

小麦产量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小麦产量及相关因素分析1. 研究背景小麦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小麦产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做好粮食生产规划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农业生产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3. 方法与样本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集了过去十年国内外的小麦产量数据,并收集了与小麦产量相关的气象、土壤、施肥和病虫害等方面的资料。

样本包含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数据,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4. 调研结果4.1 小麦产量趋势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小麦产量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

尽管受气候因素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年度产量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小麦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4.2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分析4.2.1 气候因素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降雨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2.2 土壤质量与施肥土壤质量对于小麦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

适宜的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同时,合理的施肥措施也是保障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4.2.3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小麦产量。

5. 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小麦产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施肥措施等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改善土壤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6. 参考文献[1] 小麦产量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农业科学杂志,2015年[2] 土壤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农业研究报告,2018年[3]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综述,农业科技创新,2019年。

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研究和利用

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研究和利用

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研究和利用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小麦种质资源的丰富多样性是小麦育种的基础。

通过对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研究和利用,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和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一、小麦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小麦种质资源是指小麦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的表现形式,在小麦育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麦种质资源可以分为遗传、形态、生理、生态等多个层次,其中遗传层次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

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是小麦种质资源的显著特征之一。

小麦种质资源通过地理、生态、品种的开发和改良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全球广泛分布和高度多样化。

目前,全世界已发掘和保存种质资源资源超过40万份,其中包含了高度多样的显性和隐性遗传变异。

二、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研究小麦种质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资源和更好的遗传背景,但遗传资源必须同功能基因的研究和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利用。

1.功能基因的特点功能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生命基本特性的基本单位。

通过控制生物基因表达而决定生命的表型和适应性。

功能基因主要包括编码蛋白的基因、调节空间和时间表达的基因、与进化适应相关的基因、重复序列的基因等。

2.相关技术和方法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研究选用基因关联分析和基因克隆技术等相互协调的研究方法。

此外还需要使用永久衍生株、关键群体分离、全基因组测序等多种手段,辅助对功能基因遗传特性的探究。

三、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利用小麦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利用是保障未来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基础。

以下就种质资源的功能基因利用进行几方面的阐述:1.供氧反应相关基因的利用水稻、小麦等由于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供氧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小麦种质资源的供氧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小麦的耐旱、耐灾性能,提高小麦产量。

2.抗病性基因的利用小麦疫病对农民的伤害很大。

通过小麦种质资源中抗病性基因的研究和利用,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遗传素材,避免或减轻小麦疫病的危害。

小麦调研报告

小麦调研报告

小麦调研报告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在各个省份。

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小麦的产值和消费量都较高,因此小麦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本篇调研报告将从小麦的产量、产值、消费、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麦产量状况根据中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1.335亿吨,同比增长0.9%。

其中,春小麦产量1.026亿吨,同比增长1.2%;冬小麦产量3094.6万吨,同比下降0.3%。

从种植面积上来看,春小麦种植面积为2.153亿亩,同比增长0.9%;冬小麦种植面积为8467万亩,同比下降0.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小麦产量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二、小麦产值状况小麦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品种,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度数据,小麦总产值为5749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春小麦产值为4200亿元,同比增长3.3%;冬小麦产值为1549亿元,同比增长1.7%。

从总体上来看,小麦的产值增长稳定,且冬季小麦的增速相对春季小麦略慢。

三、小麦消费状况小麦是我国人民的基本粮食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小麦消费总量为1.319亿吨,同比增长0.8%。

其中,食品消费量为1.236亿吨,同比增长0.8%;饲料消费量为800万吨,同比增长0.6%。

从数据上来看,小麦消费总体增速极其缓慢。

四、市场需求情况小麦作为人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是与人们的生活相随的。

根据前述数据,在2019年全国小麦的总供需关系似乎较为平衡,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对精细化、多样化谷物、面食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小麦生产中传统种植方式的限制以及市场反映缓慢等原因导致现在小麦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相对平稳。

五、小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小麦的产量和产值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但在小麦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矮秆高产稳产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矮秆高产稳产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由原来自给型消费转为外购型消费,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30年我国小麦需求量将达到1.7亿t ,远超目前1.3亿t 的产量水平[1]。

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大、基数高,粮食需求和供给还具有放大效应。

但我国总耕地面积有限,可以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极少,近几年我国小麦生产总面积在3.7亿亩上下,且我国春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面积逐年下降,小麦种植总面积难以增加[2]。

同时近年来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稳定小麦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

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区品种试验数据表明,由于春季低温冻害和后期干热风危害,主产区黄淮南片小麦水地组区试小区产量较上年平均减产超过15%[3]。

加之我国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效率低下,干旱威胁严重。

作为小麦主要产区,华北平原和黄淮小麦主产区地下水水位不断降低,华北平原由于超采地下水,已经出现9万多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漏斗区”[2]。

缺水成为小麦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

要满足我国小麦需求量目标只能继续提高单产,而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立足河南,面向黄淮麦区,培育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1选育经过为了选育适宜黄淮南片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07年科研团队以半冬性、中晚熟、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开麦18为母本,以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矮抗58的矮秆、大穗、早熟突变体豫同19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4-5]。

具体选育、审定过程见附图。

2007-2008年度F 1代表现杂交优势明显、综合抗病性好、丰产性突出;2008-2009年度种植F 2代,表现突出,田间选择收获28株,经室内考种后决选出重点单株10株;2009-2010年度F 3代从重点10株行中发现2个优势株行,从2个株行(系统)中共选留矮秆高产稳产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基金项目: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Z2010-01-04);河南省科学院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204002);河南省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聚焦项目(200104003)。

当前小麦生产现状及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应用分析

当前小麦生产现状及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应用分析

众所周知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全国有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

小麦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主要是按地区来划分的,南、北地区土壤条件、环境、气候等因素有所不同,南方以春小麦为主,春小麦生长周期要比北方短,北方冬春两种小麦都有,相对来说冬小麦的品质高一些。

随着时代的改变与进步,小麦种植技术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的人工种植转变到现在的机械化种植,这一改变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的质量与产量。

一、小麦分类小麦根据外表颜色,有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区分。

白皮小麦:外表为乳白色或者黄色,外皮较薄且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

红皮小麦:外表为红褐色或者深红色,外皮较厚且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

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

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

二、小麦现状小麦主要在亚洲种植,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86%,产量占全球的89%。

全世界上大约有40%的人口以小麦为食。

其中我国种植面积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18%,产量超过29%。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地区。

虽然小麦播种面积在下降,但我国这几年小麦育种技术和种植手段都有进步,小麦总体产量保持稳定。

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与播种面积同以往相比都有所小幅上升。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也大力推广优质小麦种植,整体品质得到提高,品种也日趋多样。

从目前各省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我国小麦有望迎来丰收年。

三、我国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1、优质专业小麦生产不足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我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对食品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对高质量、多品种的小麦制品需求日益增多,另外,随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对面制食品需求量大,致使面食加工企业对面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逐渐增大。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玉米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种植环境、气候变化等原因,这两种农作物受到了许多外部压力的影响,导致产量和质量呈下降趋势。

因此,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玉米和小麦进行种植,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作物生长的全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防止化学施肥和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种耕作技术。

首先,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作物受到的外部环境压力,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土地的水分和肥力是作物生长的最基本要素,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流失,使作物在干旱或湿润的环境下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水分供应和肥料补充,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能力。

其次,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管理下,作物的生长环境相对稳定,对病虫害的侵袭具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污染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再次,适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和商品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的稳定,增加玉米和小麦的养分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减少作物死亡和减少时间的开支可以降低作物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可以看出,玉米和小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保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保持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材料和方法
11 . 试验材料 报据各 地育种单 位的推荐, 选抒 I 个中国存麦卜 n 栽品种和 1 个C T 性小麦 , 0 MI 代表 Y 粼种,120 和 -01 20 年度在中国存} 02 I的代表性试点黑龙H哈尔滨和克山、 X : _ 内蒙d1 i 和浩特、14' 1 ' r l4、 1_州和武威、j 水,. _ .Q i : '
基金项目:i家自然科学 匕 ) I (06(3 l l 赵 I 001 ) 3 作者简介 吴振录 〔94年一 ) 1 4 .男.研 p ! , S 要从韦(1麦存种O i i . f , F lf l
23 全 作 遗 育 学 研 会 文 0年 国 物 传 种 术 讨 论 集 0
_
青海西T,新疆和静和鸟 兽木齐、 云南弥渡进行两年联合多点试验。 参试品种名称、 代号、 系谱、高 低分 子嫩麦谷蛋白 亚基f成及 1L1 异位系鉴定结果详见表 1 田间采用apaltni d tc ds n f l B/R S 。 lh-ai z ltie i ne a eg

, IIB BI
1 i yn I ltn I a ag S e i M n I co e 1 Mayn I ltn 2 i ag eco n I i Se 1 Mayn 2/hay 9 : i ag C u u 1 n 0 n 1 Kze Khnl e9 0/K7F- 9 4 hW eogK 6- 1 /e43 4- e / 7 3 2 3
摘 猫
要:选用新引进的 1 0个CMMY I T小麦种质和我国 1 5个主栽存麦品种在国内9个试验点进行两年联合多 点试
表明 CMM T品种表现高产、优质和强抗病性,对叶锈病杭性突出。今后应在承视产最改良的同时,以提高 L Y
我I小麦的加T品质和抗1性为重点,继续开展直接和间接利用CMMY r t l I T小麦种质的研究r 作。
20 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03
CMY 小麦在我国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研究 I T M
吴振录 ”张 勇’ 何中虎 ’ 樊哲儒 ’ 辛文利 ’ 邵立刚‘ , 李元清’ 杨文雄 ‘ 魏亦勤’ 马晓刚‘ 潘 超’ 刘艳萍’ 。
C= 06 4 1 . 5 . (办 资农刀&舫全厉,今 1 聋示齐 800; W农f院岸 300 2呐( ' 份x.君后 /)8; 2: H炭. 形hi 108 ; . f 101 3黑龙 1 1 农 7 01 0 瑟找刀l l } 龙庄育沦 、 厉, 寸功 佰10; 功了老 66 5片扩酋农群脂, 妙刃 ; 003. 刀 . 玩 舟 101 6 津农刀陀 兰 脚 7 0 , . 2 ' . 1 411 次夕 700; 515 8泞为竹 . 攻私刀7 . w 丙分 801; :Y ( }沱禅/乍A 650; Al A屏 2 留 ,i穿 8 11) 106 9}Ird 孚 . ' . i'} } W 761 1 i 0 0
廿甫
宁夏
宁 青 青 海 杏 海 新 祖 新 侣 海 夏
2 S a/i cu 4Nncu 4 1 GTl n hn / i hn ) Ng / g 2 Tm oh/ od e/i f a/uii 2 28/ l d "" 1 w n/ Rni / n u il ln / 5// o m S a / / n / g m i be a C / A n X / /
2 8¥ 1/A bnaz183 小2Ycm/ r 2 103/bodna0- 5 /eo /5 M / - 7 2 -
青春 56 6
7+9 7+9 7+8
I M

1 佰原62 0
新存 2 新春 6
2 P t u / 8一 ( 0 a a 1 3 7 8 ) l e 8 9 2 3 2 U mn04/hnjl m i/a i i/me/ie e s aii 1 i 26 age n a5 s b pO f S tCr / d tn k e C ia /K h a i n e m R ao
d b B I I /B
7 a "/r H n 2Pl
e j I/R BI
a h B I I / B a h B/ B I I
B vaoaM 9 ai r c 2
8 o /a e 3 j Cc BwNc e / y o N /B /
9 e '/ g/' r/ r Sr4/ a Y/ S i i A 6 3e
耕作制度, 提高了 复种指数。 八十年代后平期到九十年代, 精选9 "20, 8" " 1 ” 01 号、 03" "43, 0 和50 0 03 等CM Y 小麦.种的人面积推),使云南省小麦单 L IM T 钻 ’ ‘ 产_了一个新台阶。 日 CM Y 小麦在我国除少数地区仍直接利用外,土要为间 M T 前, I 接利用.自 二 十世纪 匕十 年代以 来, 我国存麦庆的品种改良 应用CM Y 小麦为主 ( e 是以 IM T H 等.1 7. M T小麦在我国春麦 9 ) CM Y 9 I 育种中的
2 Z o e 0 / n h n 5 h n 7 6Xic u 2 9
2 + 1 2
2 2 +1
1B In 8 B / 1 I
12方法 .
田 包括抽穗期、 间调杳 项目 株高、 穗粒数、 千粒重、 产耸和白 然发病情况, 其中白 然发病情况按五 级 标准记载,品质性状分析包括籽粒蛋自 含最和沉降值。所有品 质性状分析至少测试两次, 误差不超过 10 % 籽粒蛋白 含最 (,4湿基) %1 % 采用 Dce Jh 60 近红外分析仪( R测定。 i y n 0 k o 1 N) I 沉降 值采用微量 SS D 方法 (ea 等,1 0,高低分子量麦谷蛋自亚基 ( -S LWG) Pn 9 ) 9 H G 和 A-S 组成按 Pye 18, 7的方法, A W f an 等( 318) 9 9 IJ R 异位系鉴定可由 BI I S 醇溶蛋白电 泳图谱中黑麦碱的特征带和 LWG Guj A- I S的 l3 亚基紧密连锁关系推导 ( 1 20 ) 其余性状均按常规考种法或国标方法测定。试验数据用SS , 3 刘f 0 。 H A 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c BI j I/R a BI j I/R e BI j I/R b j I/R BI
e b B I I / B
2 p j/m 1 / yU s uB/
: H r aNe 1 eSp e /
4 d N A砂1 / aB /Yc/ e5 4 / l b /a 4 # 4K / 3 o Ne
1 + 8 0 71 5 +1 1+1 5 0 7 8 +I
7 9 +1 2 2 +
1 Ln8-1 /e8 00 7 g7 2 K8- 6- o 79 2 2
1 702Pegm i2 8 0/r o a 5 d a ] Snm / bodn Q at , oo 6 / bnau/ ly 4A ui
I B / I B
I /B BI I /B BI 1 /B 1 1 3 I I B/ B I /R BI I /B BI I /B BI
I I B/ 任
新S, d1 `9
克十 6 龙麦 1 9 龙麦 2 6 陇眷 1 5 宁存 4 宁存 1 6
寺春 5 3 3
7 9 + 2 + 21 7 8 + 2 + 21 7 9 + 2 + 2 I 7 9 + 0 + 5 1 7 8 + 2 2 1 +
试验设计,三次重复,5 1 行 5列排列。每小区面积 48平方米,6行区,4 . 米行长,02米行距,收获面 .
积 32 . 平方米。田间管理同当地品比试验。
一 . ̄ ,. 行 , 一 一 一
表 1 参试品种名称、编号、系谱及其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成
一 一 - 一 . . ... ... ... ... ... . ‘.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来源
CI MYT MI CI MMYT CI MM Y7 CI MMYT CI MMYT CI MMYT CI MM YT CI MMY CI MMYT
CI M YT M

7 9 +1 5 0 + 7 9 +1 5 0 + 7 9 +1 5 0 +

I/ BI R
Al BI DI A B3 3



S - = M H MW- S L G
片种名称 .
S M8 - 2
B cn r T a aoa 8 8 Cu a b - T 8 9
An . d
编咔
I zB h / l b Kv/ u oKa B /
系语
利川。 卜 富了我国养小麦的遗传基础,特别是其)适性。矮杆和抗病性,极人促进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
CM Y I M T小麦在过去、 现在以 至将来对改良 找国存麦品种、 丰富小麦种质资 源都具有重要愈义。 山CMM T和我国小麦育种家推荐, I Y 我们选抒了1 个CM Y 0 I M T春麦 1 个我国存麦品种, 01 和 5 于20 和20 年度分别在我国9 02 个试验点种植, 以深入研究近年CM Y 育成品种的产址、 IM T 品质和抗病性公性 状在我国春麦 区的 表现.为提高 我国小麦的引种和育种水平以及双方的合作效率提供理论依 据。
5 n 7 ./r C c92 l P
6 e" /r Urs2Pl
7 9 +1 + 5 0
7 9 +1 2 2 +
T A O UR C
R yn 9 ao F 8
、 ae 钦 vr
7 9 + 0 + 5 1
7 8 +1 5 0 +
7 9 +1 5 0 + 7 9 +1 5 0 +
1 e53 6/e5, 8 5 . K 8F- 8 8F- 4 8 K 7
1 K 6 F .9/ uoe/ e 23 82 aa oe/ 6 e 5 3 16R lf / 6 .4 -/ dd rs nK N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