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古代文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 NIS M EDICALIS SINENSIS PHARM ACO LO GIAEQ UE SHANGHAI Vol.26No.2M ar.,2012

灵兰探幽

抽动障碍古代文献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

(上海200092)

【摘要】通过查阅《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与抽动障碍疾病相关的古代文献,综述抽动障碍的病

名、病因病机以及治法;并通过对治疗药物的统计,揭示了历代医家对该病认识的总体规律,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抽动障碍;儿科;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24-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842);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2010L069A );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dZ19753000)[作者简介]阮铭,男,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通讯作者]吴敏,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 :xinhuayiyuan123@126.com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 )是一组以头、肢体和

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快速、反复抽动,和(或)伴爆发

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

,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挤眉、眨眼、噘嘴、吸鼻

子、耸肩或喉中“哼哼”声等,常因紧张、焦虑而加重,

甚至出现全身多部位抽动,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西药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须长期服药,停药后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常因记忆减退、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锥体外系症状而被迫停用该

类药物[2]

。显而易见,抽动障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生活和学习,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了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思想,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明显、副反应小,而且治法丰富、简便廉验,与西医比较优势凸显。

古代文献已有类似抽动障碍的描述,多定义为

“眩晕”、“惊风”等,并且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详细记载了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笔者拟总结前人经验,整理古籍文献对抽动障碍的记载及认识,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基础。

《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研究所主编,其中收录了建国以前历代中医

儿科文献资料400余万字,

编辑条文5000余条,记载历代儿科专著100余部,其内容大致涵盖了到民

国为止中医儿科各时期主要学术成就,基本反映了

中医儿科历代发展状况。我们根据研究目的详细阅读条文后选择该数据库中与抽动障碍症状相似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历代医家对抽动障碍因、机、证、治各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笔者选取“惊风”

、“慢惊”、“肝风”、“虚风”、“发搐”、“搐搦”、“风痫”、“阴痫”、“筋惕肉”、“瘛疭”、“蠕动”、“瘫痪”、“动掣”、“躁动”、“脏躁”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含有上述

关键词的记录总数为1493条,

排在前5位依次是“惊风”429条,“发搐”307条,“慢惊”282条,“搐

搦”138条,“肝风”108条。经过整理,症状描述符

合抽动障碍的条文出自25篇文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汇总得出如下结论。1

对抽动障碍病名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其典型的

临床表现散见于各医家文献中,如王肯堂认为

:“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

动摇不已,名曰慢惊。”古代文献中常记载一些与抽

动障碍症状相似的疾病,

如钱乙记载的“肝风”;王肯堂记载的“慢惊”

、“瘛疭”;薛己记载的“躁动”、“发搐”;王纶记载的“搐搦”;鲁伯嗣记载的“风痫”;

曾世荣记载的

“动掣”;罗天益记载的“蠕动虚风”;张锡纯记载的“

筋惕肉”等。这些病名是以疾病所

表现的主要症状来命名的。现代多数学者将本病归于

“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肝风证”等范畴,但以“慢惊风”和“肝风证”命名者为多。2

对抽动障碍病因的认识

万全在总结前人和自己临床经验之后提出了

·

42·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6卷第2期2012年3月

“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杵中恶得之……”总体归纳了本病的发病原因。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先天不足《颅囟经》原序言:“小儿之瘦疴,盖他人之过也。”虞抟认为:“夫小儿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记载:“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总之,父母是小儿禀赋强弱的决定因素,胎儿的强弱,秉受于父母,孕母的体质、精神、营养、起居、疾病、用药环境等,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对后天的发病造成影响。

2.2情志失调万全对儿童的情志状态做出以下论述:“儿性执拗,凡平日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求人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谓客忤成病也。平日未亲爱之人,未见之物,不可使之见,见则惊,惊则伤心。凡未见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则恐,恐则伤肾,令儿成痫。”小儿由于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不同于成人,因而导致小儿发病的情志因素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小儿性情天真,真挚淳朴,发病之因较为单纯。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过于溺爱,使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小儿的心理压力大,都易产生精神行为方面的疾病。

2.3饮食不节《景岳全书·小儿则》云:“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内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调,易于为乳食所伤,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布散津液于四肢百骸,反而水湿潴留于中焦,聚液成痰,“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肝风挟痰上扰而出现抽动之证。

2.4外感六淫沈金鳌认为“风痫因将养失度,血气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开舒,风邪入之,其病在肝”。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温不知自调,又由于“风为百病之长”可夹热、夹寒、夹暑、夹湿、夹火侵犯“纯阳之体”的小儿,易于化热,伤津耗气出现阴阳失调,或引动内伏痰热,上扰心神,或引动肝风,发为本病。

3对抽动障碍病机和治法的认识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疾病有其特殊的病机。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外风引动肝风王怀隐等认为:“夫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治疗上“风痫先为之散风,大概血滞心窍,邪风在心,积惊成痫,通行心经,调平心血,顺气豁痰,又其要也”。3.2脾虚痰聚,挟风上扰沈金鳌认为:“治慢惊者……其候皆因外感风寒,内作吐泻,或得于大病之后,或传误转之候……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脾虚则生风者,非风自脾生。以脾虚则肝木必强,乃风生于肝也。故风盛则筋急,以肝主筋故耳。”治疗应当“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补脾土以制肝木”。

3.3气郁生痰,化火生风曾世荣认为:“搐证虽分急慢惊,亦因气郁致昏沉。”“中焦不和,饮食时偶被惊搐,则惊气停滞中脘,食不克化,淹留日久,气郁痰结,痰结则风热生。”由于饮食情志等原因引起气郁痰结,肝风上扰清窍,发为抽动,摇头耸肩,口出秽语,治疗上强调“良医欲治宜宽气,气顺之时搐自停。”“宜宽中顺气,去风痰,疗惊积,和脾胃。”即理气消痰止抽动。

3.4水不涵木,阴虚风动张介宾认为“凡小儿之病最多者,惟惊风之属。而惊风之作,则必见反张戴眼,斜视抽搐等症。此其为故,总由筋急而然。盖血不养筋,所以筋急。真阴亏损,所以血虚,此非水衰之明验乎?”即患儿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引起抽动。治疗当“肝肾之病同一治……矧以阳邪亢极,阴竭则危,脏气受伤,肾穷则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于小儿为最切。然则小儿之病,其所关于肾气者非眇,而顾可谓小儿无补肾法耶?”指出治疗上应当从补肾水入手,滋水以涵木,定风止搐。

综上所述,本病总病机为肝风内动,“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故《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治疗原则以平肝息风为主,针对不同的病因而辅以祛风、化痰、理气、健脾、补肾。

4对抽动障碍的用药分析

通过对各医家所记载的治疗症状类似抽动障碍

·

5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