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翳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
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学已经很久了。
现在的士大夫,开口必自称儒。
儒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戴高冠系博带、穿广袖衣就能称得上儒者吗?手持简册、呻吟不息就能称他为儒者?又何况以笔濡墨圈点文章、编织华美的文辞就称得上儒者,远远不是这样的啊。
除去这些不谈,像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称之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一直看不起这些(人)。
读先王之书,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罢了。
明白道理后,不只诵读(先王之书),来在人前显摆,还要践行它。
他看起来与乡民没什么分别,外在形象低调。
他低调是因为先王之道湮灭无闻,所以他要寻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诗文来宣扬先王之道。
景祐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荡,向往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乐于没有名教的约束,一致效仿他,逐渐形成风气。
颜太初厌恶他是大乱风气的源头,写了《东州逸党》诗以讥讽他。
诗于是传到朝中,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
又有郓州牧对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唱反调大感恼火,就诬陷他并治罪,把他打死在狱中。
属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诉,颜太初向来与属令交好,同情他冤死,写《哭友人》诗,(于是)郓州牧也被罢官。
当时有人向朝廷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国子监直讲。
恰好有一个向来与颜太初不对付的御史,向皇上进言说颜太初为人狂放不羁,不可以任学官。
诏书到达后,改令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
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政绩,并非狂人。
从临晋又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宫,死在睢阳。
旧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课,只要没有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课居下),按旧例要升任县
令。
即使愚钝懦弱衰老一无是处的人,只要熬够年数,必能得到这一职务。
然而太初才识过人,(虽然)中进士脱去布衣近十年,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判、司、簿、尉的职务一直到死,死时只有四十多岁。
唉,天丧儒者,一定让他要陷入悲惨的境地吗?不是说犬吠所怪(喻俗人群聚诋毁贤者),小人必定被铲锄吗?为什么他的仕途与寿命困窘到如此地步?
世人见颜太初官职一般,他的文章又经常指责人,心里有鬼的人厌恶听到他,虽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怎么重视他,所以弃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两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写的《题名记》,现在结集为它们作序。
前世的士人名声不显于当时,然而言语立于后世的人很多。
太初虽然官职微贱且早早挂了,但他的文章难道一定不能留传吗?
以后见到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鉴戒了;看到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就不再败坏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就知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驿记》,则郡守就不再麻烦厨传(驿站)了。
由此看来,好处大大呀!(译者/尹瑞文)
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颜太初杂文序》(二)
2、司马光《独乐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独乐园记》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
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
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
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
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
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
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
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
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
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
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
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
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liáo):一种鸟。
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
③迂叟:作者自称。
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
⑤纴(rèn):纺织。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这是王公贵族的乐趣,不是贫贱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
颜回“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瓢水”,“不改变他的乐趣”。
这是圣人贤人的乐趣,不是愚笨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像那“鹪鹩(jiāoliáo,是一类
小型、短胖、十分活跃的鸟)在林中筑巢,不过占据一根树枝;偃鼠到河中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各尽自己的本分而相安无事。
这才是我(迂叟)所追求的乐趣。
熙宁四年,我才举家定居洛阳,六年,在尊贤坊北关买了二十亩田作为家园,它的中间作为厅堂,(在堂中)集中了五千卷书,把它命名为读书堂。
读书堂的南边有一处屋子,引水往北流贯连屋下,中间作为水池,方圆和深度各为三尺。
疏导水流分五处注入水池中,(形状)像老虎的爪子;从水池的北面隐蔽流出北面的台阶,悬空注入庭院下面,(形状)像大象的鼻子;(水)从这里又分为二条小渠环绕庭院的四角然后在西北面汇合流出,把它命名为弄水轩。
厅堂的北面又有一个水池,中间有岛,岛上种了竹子,(岛)像玉玦一样呈圆形,环绕有三丈方圆,将竹梢收拢打成结,像打渔人的草屋,把它命名为钓鱼庵。
水池的北面有六间并排的屋子,加厚了它的墙壁和屋顶来抵御烈日。
开门往东,南北的窗子可以吹来凉风,前后多种植优雅的竹子作为清凉消暑的所在,把它命名为种竹斋。
水池的东边,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错杂地种植着花草药材,为了辨识它们的种类名称,给它们(挂上字牌)作为标志。
畦的北面也种了竹子,像棋盘一样呈方形,直径一丈左右,弯曲它的顶梢,使它交错通达遮蔽作为屋子。
在它的前面种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样的夹道,都用藤蔓芍药等覆盖着它,四周种植草木药材等作为藩篱,把它命名为采药圃。
药圃的南面有六个围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占二个,每种(花)只种了两丛,(为了)辨识它的名称形状罢了,不求多种。
围栏的北面有个亭子,把它命名为浇花亭。
洛阳城距离山不远,但树木丛生茂密,常常看不到,于是在园中砌筑石台,在它的上面修建屋子,来眺望万安、轘辕,直到太室(都能看见),把它命名为见山台。
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期望在未曾获得成就之前就达到进入无穷之外(的境界),把事物的原理,全部集中到眼前。
所担忧的是学未有所成,对人又有什么祈求,对外又有什么依靠(期待)呢?神志倦怠了,身体疲惫了,就手执鱼竿钓鱼,学习纺织采摘药草,
挖开渠水浇灌花草,挥动斧头砍伐竹子,灌注热水洗涤双手,登临高处纵目远眺,逍遥自在徜徉漫游,只是凭着自己的意愿行事。
明月按时到来,清风自然吹拂,行走无所牵挂,止息无所羁绊,耳目肺肠都为自己所支配。
一个人孤独而舒缓,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替代这种(生活)。
于是(将这些美景与感受)合起来,把它命名为独乐园。
有人责备我说:“我听说君子有所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顾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我(非常)抱歉地说:“我愚笨,怎么能够比得上君子,自己快乐唯恐不足,怎么能够顾及别人?何况我所感受的乐趣粗俗低下,都是世上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荐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如果也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乐趣,那么我则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乐趣呢?”
司马光《独乐园记》
3、司马光《训子孙》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训子孙》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侈,恶之大也。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
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遣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
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蘼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之也。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
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其不贤也。
虽积金满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者,吾见其愚之甚。
然则圣贤不预
子孙之匮乏耶?何为其然也,昔者圣贤遗子孙以廉以俭。
【译文】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
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
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
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做长辈的没有不想为后代谋福利的。
但是真正能给后代带来福利的实在太少,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为后代谋福利的人,只不过广泛地经营生计来留给后代,他们已经有田地阡陌相连了,有住宅商店横跨街坊,有满仓的粟麦,有满箱的金银布匹,心里还是感到不满足,不肯停止营求,喜悦自得地认为这些财物子子孙孙累世都用不完了,但他们不知道用仁义方正的品行去教诲子女,用礼仪法则来治理家庭。
这样自己通过十几年勤劳幸苦聚积得来的财富,子孙却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奢侈淫靡、游乐放荡而把它们用光,还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娱乐,又怨恨祖先原先过于吝啬,对他们不恩宠,过于严厉。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追求过多,过多就会成为牵累。
假如他的子孙真的贤能,难道粗粮粗布者不能自己经营生计却因饥寒死于道路吗?假如他的子孙不贤能,即使积累了满屋黄金,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
那么,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我要说: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4、司马光《猫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猫虪传》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仁义,天德也。
天不独施之于人,凡物之有性识者咸有之,顾所赋有厚薄也。
余家有猫曰虪(读shū),每与众猫食,常退处于后,俟众猫饱,尽去,然后进食之。
有复还者,又退避之。
他猫生子多者,虪
乃分置其栖,与己子并乳之。
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与较。
家人见虪在旁,以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弃于僧舍。
僧饲之,不食。
匿笼中,近旬日,饿且死。
家人怜且返之,至家然后食。
家人每得幼猫,辄令虪母之。
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人救获免。
及死,余命贮篦中,葬于西园。
昔韩文公作《猫相乳说》,以为北平王之德感应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
韩子之说,几于谄耳。
嗟乎!人有不知仁义,贪冒争夺,病人以利己者,闻虪所为,得无愧哉!
(取材于司马光《猫虪传》)
译文:
仁义是上天赋予的品德。
上天不单单将它赋予人类,凡是有天分的物种都有,只是(上天)赋予的有多有少(罢了)。
我家有一只猫名叫,每次与其它猫一起吃饭,(它)常常退到后面,等其它猫吃饱,都离开了,这之后(它)才过去吃。
有(其它猫)又回来(吃)的,(就)又退后躲开。
其它猫有生孩子较多的,就分(一些幼仔)放在自己窝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哺乳。
有(一只)顽劣的猫不懂得对自己有恩,竟然吃掉了的孩子,也不与它计较。
家里人看见在旁边,以为(与顽劣的猫)一起吃掉了自己的孩子,认为畜类自己吃掉自己的孩子很不吉利,就狠狠地鞭打了,将抛弃到僧舍。
僧人喂食,不吃。
(僧人将)放在笼子中,将近十天,(一直不吃饭)快要饿死了。
家里人可怜它,将它带回家,回到家后(才)吃东西。
家里人每次得到幼猫,就让哺育。
曾经为了(保护)其它猫的孩子与狗搏斗,狗咬他,差一点把它咬死,有人救(它)才得以幸免。
等到死去,我命人放在竹篮中,埋葬在西园。
过去韩文公写《猫相乳说》,认为(猫相乳是)受北平王的高尚品德感化(才)达到的,等到我家有了,(我)才了解物类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恶。
韩愈的说法,差不多接近谄媚了。
唉!那些不知仁义,贪婪相争,损人利己的人,听到做的事,难道不惭愧吗!
5、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
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
蜀人之祔①也,同垄而异圹。
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
”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
”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
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
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
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
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
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
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
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
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
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
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
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
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注:①祔fù,合葬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
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
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
”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
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
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
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但万一让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人,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
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
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
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
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
”不久,二子同
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
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
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
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
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6、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
汉兴以来,始置宫。
夫以天下之政。
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
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②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庆历③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
嘉④八年,刻著于石。
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
”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选自《温国文公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是司马光于宋仁宗末年知谏院时所写。
②天禧,宋真宗的第四个年号。
③庆历,宋仁宗的第六个年号。
④嘉,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译文: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