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一、组织行为学的2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二、组织的重要性: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地影响.从最基本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1)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五六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2)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
(3)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的态度;人际关系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是将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产物2、理论基础(1)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用于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理行为不仅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且取决于所在的组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发展内容(1)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了解:组织的概念、要素、组织的分类和基本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产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应用:思考各种人性假设在现实中的应用。
难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挑战。
重点: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过程、人类行为规律。
练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机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根据社会功能不同,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型维持组织;根据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可将组织分成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根据控制成员的方式,可将组织分成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规范型组织;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小型组织(3人—30人)、中型组织(30人—1000人)、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根据目标不同,可以把组织分为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根据产权的归属,可把组织分成公有组织与私有组织。
3、行为是指人或动物的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运动、动作或活动。
行为的种类: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行为、团体行为;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4、组织行为应当是指人们在座位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把组织行为分成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5、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及其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因变量?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产生:1.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背景*早期管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出现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工业心理学开先河*人群关系理论奠基础*1949年美国科学院将其定名为行为科学。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里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专著。
*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后,行为科学又一个重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
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群体的行为。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行把这个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
发展:(一)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代表人物是阿吉里斯、麦克雷格马斯洛。
(二)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三)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四)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因变量:因变量是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
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通常指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
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简述四种人性假设?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种人性假设其中X理论就是“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经济人”假设从享乐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
“X理论”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棍棒社会人: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力。
梅奥等人把这种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而轻看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是----参与管理“自我实现人”: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工业心理学家麦克雷格总结了马斯洛和其他人的人性观点,结合管理问题提出了Y理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劳动力多元化:意味着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
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1)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组织规则是指明令禁止某些行为的公司的政策,大家共享的隐性规则。
(2)越轨行为:侮辱同事、行窃、过度传播流言、蓄意破坏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转和作用。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心理能力(7个维度):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七个维度,即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
行为塑造: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强化对组织行为影响的结论:(1)一些强化类型对行为的改变十分重要(2)在组织中,一些奖励类型比另一些类型的效果更佳(3)学习发生的速度及其效果的持久性取决于施加强化的时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通过学习,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但是把人的心理排除在人的行为影响之外,这是这一理论的缺陷。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问题:为了达到高工作绩效而对人的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
当二者的匹配不良是,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员工如果缺乏必需的能力就常常会在工作中失利;当员工的能力远远超过工作要求而造成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时,可能会使组织缺乏效率,员工的满意度降低,尤其当员工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他们会因工作的局限性而灰心丧气。
第三章工作态度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行为学

OB重点集合第一章导论1.组织行为学定义和对其有贡献的学科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有贡献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
2.OB模型自变量:(1)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2)群体水平的变量(3)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场所种的越轨行为(5)组织公民行为(6)工作满意度第二章能力与学习1.能力定义及内容定义: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内容:(1)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2)体质能力:记那些从事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2.情商的五个方面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觉自我管理:监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不断进取的动力感同身受:识别别人的情绪社交技能:与他人的交往3.能力-工作的匹配:高工作绩效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具体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的要求,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时,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会提高。
4.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5.学习理论的内容:(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性条件反射(3)社会学习理论6.行为塑造的方法以及结论方法:积极强化:行为之后,给予积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消级强化:行为之后,取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加可能发生惩罚:行为之后,给予消极刺激—行为变的更不可能发生忽视:取消所有强化物—行为变的不可能发生结论:(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他们强化了反应,增加了其重复的可能性。
(2)惩罚和忽视消弱了行为,并减少了以后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
7.强化程序和结论: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2)间断强化:只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a固定时距: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给与强化。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系统性安排。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组织网络化: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对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快的反应,并与环境中变化的因素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以减少经营风险。
(跨职能团队;高度依存,共享信息)4、组织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管理跨度得扩大成为可能,从而管理层次减少,使原来高耸的组织扁平化。
5、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价值观: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工作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0、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1、情商:包括情绪直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12、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13、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4、非正式组织:是人们的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5、正式权利:正式权利主要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
16、非正式权利:由团队成员授予,其行使不需要遵循正式的指挥体制。
行政权利;权利无等级式的层级结构;权利有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
17、B=f(P.E)18、M=V.EM—激发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目标效价,这是指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情景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2.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对于了解人和认识人,组织行为学是所有管理者的必修课。
3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人的认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认识的进步奠定基础。
4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归因: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总是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和自我服务偏见(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价值观:代表了人最基本的信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工作价值观:工作价值观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梅耶及其同事认为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能力: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是指用于描述个人行为的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大五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四个维度,外向的(E)、内向的(I),感觉的(S)、直觉的(N),思维的(T)、情感的(F),判断的(J)、知觉的(P)情绪:指的是由特定的人或事物引发的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三:1、边缘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2、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3、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二、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三、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特别是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小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寻求卓越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提出,组织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四种类型:⑴20世纪初――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以梅约、麦格雷戈、巴纳德、塞尔兹尼克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把人看成“社会人"。
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钱德勒、劳伦斯、洛希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做是开放的理性模式.⑷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维克、马奇为代表的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强调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 定位于组织系统。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而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可以包括生产效率、工作的满意度、工作的流动性、缺勤情况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美国学者霍夫斯德(Greet Hotstede)认为,人的个性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表现为四个维度:(1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前者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趋向建立松散的社会结构(如美、英、荷兰等),后者强调集体为核(2心,趋向建立紧密型的社会机构(如诸多亚洲国家)。
(3权力距离:表现为人们权力、权威、尊敬和崇拜的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人群表现为组织内权力差异的认可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反之,则表现为上下级之间更多的平等。
(4确定性规避:表现为社会人群对社会前景的估计以及对待风险和安全感的态度。
高不确定规避的社会,其成员常表现为不安,并能对风险泰然处之(如瑞士、北欧等国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前者强调自信和物质主义(如日本、美国),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相互关心(如北欧国家)。
2群体行为群体是指个人的集合。
表现为三个特征:(1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
组织行为学

2.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 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 理学教授梅奥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 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研究对象
人们为何越来越重视组织行为学,主要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 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 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料、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虽然机器人的出现 和电脑的普及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比例随之增高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 1985年,实际上是组织行为学会,迄今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为科学学会。
研究机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有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原名工业心理研究室),另一个是浙江大学的 工程心理学(原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专业)。它们均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人力资 源管理热的兴起,全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 以组织行为学领域作为学位论文的课题。
《组织行为学》

个性差异与管理对策
性格特征 开朗直率 沉默寡言 气质类型 多血型 粘液型 行为表现 坦白直爽、兴趣广泛、爱发牢骚、 不拘小节、言行有时易被人误解 管理对策 表扬为主,防微杜 渐
倔强刚毅 心胸狭窄
粗暴急躁 自卑心理 傲慢自负 疲疲沓沓
胆汁型 忧郁型
胆汁型 各类型 多血型 各类型
能吃苦、办事有始有终,但缺乏灵 经常鼓励,多教方 活性,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不冷静, 法 容易产生抗拒情绪,求胜心切
气质差异管理: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类型 2、根据员工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工作和选 拔人才 3、根据气质特征合理搭配群体成员 4、根据气质特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 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和气质: 1、区别:先天与后天、可塑性 2、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性格一定程 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某一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 倾向。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内隐性/后天性和社会性/相对稳 定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 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分离或一致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 素/态度自身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行为 可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两大类。 (1)微观行为: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群际行为。 (2)宏观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 2、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行为、领导心理和 行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组织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3)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二)行为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三)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特点:(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
(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
(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1)微观组织行为与宏观组织行为。
(2)正向组织行为与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包括管理行为、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的载体就是组织机构。
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感觉、经验和结果、学习、动机、认知过程、个性和社会影响,包括社会交往和友谊。
(四)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3)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一)边缘性和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应用学科,它是在多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学科都渗透其中,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组织行为学

一、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1)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
一方面,人在组织中很多行为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主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密切注意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原因的某些线索。
2)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降低组织中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
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察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一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一些消极组织行为。
3.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示。
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模型的结构:1)目标:编制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2)变量: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程度上的变化的特征,关于人的行为变量通常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
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a)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b)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应;c)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d)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
3)关系:在确定了目标及影响目标的各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2.大五模型: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
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3.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5.互动式沟通分析(TA沟通分析):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事情都牵涉到其自我状态的表现。
TA认为,沟通过程是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指向另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或儿童自我。
在沟通中,根据沟通发起方选择的自我状态、发起者希望对方采用的自我状态、及接受方实际回应时的自我状态,可以将沟通分为三种型态:1、互补沟通(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2、交错沟通(Crossed transaction)3、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6.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时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 基本归因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9.框架效应: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10.社会闲散(社会闲散效应):社会闲散效应是指当个人的努力与别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工作起来就没有分开来那么起劲,即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在多人共同完成比个人单独负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付出较少的努力。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第二章1.人性假设理论埃德加•沙因(美):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卢因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3.人格的概念: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4.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MBTI(1)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MBTI。
该测验中所测量的心理类型其实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偏好的行为风格,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2)四个维度:外向-内向你从哪里获得能量?(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知-直觉你注意并且收集什么样的信息?(获取的信息类型);思维-情感你如何评估和处理所获信息?(信息处理方式);知觉-判断你如何决策?(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表格看看拉就行了。
5.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组织行为的其他人格要素(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6.价值观的内涵(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在工作经历和组织中的整体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国外调查统计:管理者70%的时间是用在与他人 沟通。
沟通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分内之事。管 理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有效沟通。
什么是沟通?
n 沟通就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 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 议的过程。 n 沟通的三大要素: ● 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 达成共同的协议 ● 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Logo
③控制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社会作用 力越分散,社会惰化就越严重,因此,在 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注意控制群 体规模不要太大。 除了上述方法外,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 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地减少社会 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第三节 有效沟通
① 什么是沟通? ② 沟通的类型、功能及原理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 环境不同,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 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表现为: ◆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 ◆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
Logo
Logo
4、在管理中的意义
社会助长的研究结论用于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集体训练员工完成某项简 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杂任务。
Logo 小资料
1、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在一个暗室内进行,先让每一个被试者单独坐在 里面,在他面前的一段距离内出现一个光点,几分钟后就 消失了。然后,让被试者判断刚才的光点移动了没有,向 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多远,但实际上光点根本没有移动。 由于人在暗室里的视错觉现象,所以都感到光点似乎移动 了。有的认为光点向上移动,有的认为向下移动,还有的 认为向左或向右移动等等。谢里夫根据这些各不相同的反 应标准,然后又多次让所有被试者同时在暗室里观看光点, 其结果所有被试者的反应标准逐次趋于—致,最后形成了 共同的反应标准。
Logo
四、沟通分类: 非正式沟通的特点:交流方便、迅速, 多为直接沟通,常常反映员工的一些真 实思想和动机,但它的弱点是传播信息 容易失真、畸变,甚至以讹传讹。
Logo
四、沟通分类:
2、按信息传递的方向分为: (1)上行沟通:下情上传。这种沟通有利于下级向上 级表达思想、意愿,获得心理满足,也有利于上级了 解、掌握下级情况,制定正确的决策。 (2)下行沟通:上情下达。这种沟通有利于下级明确 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增强责任感,协调组织层次之 间的活动,增强各级的联系,确保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和准确性。 (3)平行(横向)沟通:平行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 它多是以双向沟通的方式出现,以协调同级职能部门 的关系。
Logo
③ 沟通过程中的常见障碍
④ 有效沟通的基本步骤
⑤ 沟通的核心技能
⑥ 如何与上级和下属沟通
2013-3-15
Logo
有一个秀才到集市上去买柴,他对卖柴的 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这句话, 但听懂了过来的意思,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 。秀才问他:其价若何?卖柴的听不懂这句话 ,但听懂了价字,大概猜出来是问价格,于是 告诉秀才五文钱一担。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 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这回卖柴的一个字 也没听懂,就摇摇头走了。
Logo
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 你为什么天天生蛋?
Logo
他特殊!
Logo 1、从众行为的影响方式
从众行为的 影响方式
群体规范影响
违反规范的个体将 感受到群体一致性 的压力,遭到群体 的拒绝和排斥,在 心理上产生对偏离 的恐惧。
信息
当个体从事某项活 动时,没有客观的 权威性标准可供比 较,往往以他人的 意见或行为作为自 身行动的参考依据
Logo
四、沟通分类:
3、按有无反馈分为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1)单向沟通:指发讯者只是简单地传达信息,不与 受讯者对话或商量。 优点是:省时、方便、不易受受讯者的质疑和挑战。 缺点是:没有反馈,容易引起不满和抗拒。
(2)双向沟通:发讯者、受讯者的地位不断变换。
双向沟通可以当即获得反馈,联络和巩固双方的感情,
录,事后难以查证。并且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失真。
Logo
四、沟通分类:
(2)书面沟通:以文字为媒介的作息传递。如
报告、信件、文件、书面合同、备忘录等。
优点:不易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可以永久保存。
缺点:耗时较长,难以及时得到反馈。
(3)非语言沟通:借助于身体、人际距离、符
号、情感进行沟通。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比例
Logo
2、群体成员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体的安全感 个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摆脱孤独和恐惧 感,保持安定和平衡的心态。个体发现自己的 观点和意见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与支持,感到 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和接纳,内心才有安全感。
第二节 群体促进与社会堕化 L o g o
Logo
一、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 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 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使绩效水 平提高或降低的倾向,产生一种与个体单独活动 时不同的效应,即社会促进。
Logo
(二)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个体与群体其它成员一起完 成某事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 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的积极性与效率下 降的现象,也叫社会致弱和社会懈怠。
Logo
Logo
社会惰化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团队成员都认为其他人没有公平付出; 二是由于责任的分散。
正式沟通网络
A
Logo
A B E
A C D
B
C
D
E
环式 链式
E
轮式
A
A
B C
A
B D
B
E E C D
C
D
E
倒Y式
Y式
全通道式
2013-3-15
正式沟通网络类型的比较
解决问 题速度 较快 快 慢 最慢 较快 信息 精确度 较高 高 低 最高 较低 领导人 的产生 较显著 显著 不发生 不发生 工作变 化弹性 慢 较慢 快 最快 较快
Logo
Log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阿希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希)
阿希将被试人员编成7~8人的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 坐在一个教室中,对两张卡片进行比较。一张卡片上画有 一条直线;另一卡片上则有三条长度不一的直线。右边卡 片中直线C与左边卡片中的直线一样长。而且从上图中可 以看出,右边卡片中的直线之间长度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在一般情况下,判断出错率不超过1%。被试者只需大声说 出右边三条线中哪一条与左边的单线长度一样即可。不过, 如果该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故意给出错误回答,会出现什么 情况呢?
提高信息理解的准确性。
Logo
四、沟通分类:
4、按沟通的方式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1)口头沟通:以语言为媒介的信息传递,如交谈、讲座、 讨论会、电话等。 优点:沟通双方具有亲切感,沟通速度快,双方可以直 接进行思想交流,疑问可以直接得到解决,具有双向沟通 的好处。 缺点:没有书面沟通准备得充分,与没有信息交流的记
Logo
在管理中的意义:
工作群体中这种“社会惰化”现象对于组织 行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也就是说,如果管理 人员想借助群体的力量,强化士气和提高绩效, 就必须采用方法来避免这种“社会惰化”现象。
Logo
避免“社会惰化”现象的方法: ①单独评价。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 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 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被单独评价 的。 ②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 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 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
2013-3-15
Logo
正式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
Logo
非正式沟通
上行沟通
沟 通 类 型
按信息传递方向分
下行沟通
横向沟通 单向沟通 双向沟通
按有无反馈分
口头沟通
按沟通方式分
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 非语言沟通
Logo
四、沟通分类: 1、从组织系统分,可分为: (1)正式沟通:是组织的指挥系统,指 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 递和交流,如文件传达、定期或不定期 的会议、发布指示、工作汇报等。 (2)非正式沟通: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 的信息沟通方式,如私下交换意见、交 流思想感情、议论人事或传播小道消息 等。
Logo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影响从众行为 的因素
群体因素 群体的气氛 群体的竞争性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规模
个体因素 智力 自信心 自尊心 性别
Logo 三、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
辩论
劝解说服
H.J.Leavitt 的群体压力 形成四阶段模型
攻击
心理隔离
Logo
四、群体压力的意义
1、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群体压力促使群体成员以合作的方式在群体 内互动,协调了群体内不同意见及矛盾冲突, 增强了群体团结,提高了群体效率。 反之,如果群体内部毫无约束力可言,成 员各行其事,必将降低群体效率,妨碍群体任 务的完成,甚至会引起群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
Logo
Logo
(一)群体助长效应
1、结伴效应 几个人共同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相互之间 会产生一种刺激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行为效果。
Logo
Logo
Logo
2、观众效应
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一项活动,会对某人产 生一种刺激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行为效果。
Logo
Logo
3、社会干扰(社会压抑)
Logo
两组调研数据
• 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名调研对象 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智慧”、“专业技术”和 “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75%决定于良 好的人际沟通。 •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1995年调查结果显 示,在500名被解职的人中,因人际不良而导致 工作不称职者占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