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城市与农村、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等之间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和主要载体,而农村则是城市的附庸和依附。

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关系,这种不平衡和不协调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市和农村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市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中心,而农村则是城市的附庸和依附。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剥削和对立,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进展1. 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首先要回顾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并以农业为基础,农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载体。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现代生产关系的中心,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历史变迁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对于理解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城乡差距和城乡融合在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日益突出。

研究城乡差距和城乡融合成为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分析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城乡融合的路径和途径,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进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关于城乡关系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和农村是社会分工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强调了城乡统一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劳动力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于推动农村改革、加强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我国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不断完善城乡关系政策,促进全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1.2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现状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在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学术界来看,许多学者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一些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使得城乡关系研究更加复杂和深入。

一些研究仍停留在表面现象分析阶段,对城乡关系的本质和根本矛盾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化对城乡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为我国城乡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现状较为丰富和多元化,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为了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均衡和稳定,需要不断深化研究,加强理论建设,为我国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关系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和农村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城乡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

马恩城乡关系思想与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关联

马恩城乡关系思想与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关联
社会 民生
The Li f e and O pi ni ons of t he Peopl e
马恩城 梅
【 摘要 】 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 关系思想的论述中 梳理有关 城镇化的目 标、 基础、 动力、 本质等思想, 可以 得出: 城乡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实现城镇化的基础
口同时受城市工商金融资本的剥削, 从而给农业 生产造成更大
“ 物质变 换” 来获取 自身所需物质 , 即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作用
的影 响 , 更 加 剧 了城 乡之 间的 差 别 甚 至 对 立 。 然而 , 社会 的发 转 化 为 自身有 用 的物 质 , 同时在 这个 过 程 中也 为 其 他 相依 赖 的
新型城镇化 建设仍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之上 , 这种融合的模式将尽可能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 的优 点而避免两者 的偏颇。
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目标
通 过 以 上 关于 马恩 城 乡关 系 思 想 的 论 述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
马克思恩格 斯对于城 乡关系 以及人类城市化进程 的研究立足
人 类 社 会 城 镇 化 的历 史 同 时也 是 人 类 探 讨 和 研 究城 乡关 于 资 本主 义 社 会 的城 乡对 立、 城 乡差 别 , 他 们 在 历史 地 批 判 资
系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马克 思恩格斯就曾经研究了 本 主 义社 会 城 乡对 立 的 同 时, 又 明确 地 肯 定 了现 代化 的生 产 方
融合、 城 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目 标; 人与 自 然和谐 统一是 实现 城镇化 的基础 ; 生产力发展 是城镇 化的动力要 求;“ 以
人为本” 是城镇化的本质要 求。 这些重要思想对今天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对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渊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立足当时城乡发展的状况批判地吸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关于城乡关系和发展的观点在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功能分离的合理性必然性和进步性的基础上天才地提出自己的城乡融合的思想
的过程 。 随着 全球 化 的深 入 发展 ,
各 国交往 的 日益频繁 ,各 国文化也 在 国际文化 舞台上各 展风采 。但我
们 也 应 看 到 , 当前 的 国 际 文 化 发 展 仍 是 以 西方 国 家 的强 势 文 化为 主导 ,
马克思主义城 乡融合思想 及 其对我 国城 乡文化一体化 建设 的启 示
《 1 8 4 4 年 经济 学哲 学 手稿 》 《 德 意 志意识 形 态》 《 共产 党 宣言 》 《 政 治经 济学 批 判》 《 论住 宅 问题 》 《 资本论 》 等一 系列经典著作 中” 。n 马 克思 、恩格 斯城 乡融
合思 想是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体 系的有机 组 成部分 ,分 析 马克思 、恩格 斯城 乡
融合思想 首先要理 解 马克 思、恩格斯 关于 “ 城 乡融合 ”概念 的基 本含义 。 马克思 主义城 乡融 合思 想渊 源于 空想社 会主 义者 对未来 社 会 的美好 设
想 ,所不 同的是 ,马克思恩 格斯 运 用历史 唯物 主义观 点 ,从 他 们所 处 的资
[ H ] .中央文献 出版社 , 2 0 0 9 : 2 8 .
实践来看, 我 国城 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 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城
乡融 合 思 想对 我 国城 乡文 化 统 筹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启 示。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主 义 ;城 乡融合 ;城 乡文 化 一体 化 ; 以城 带 乡 中 图分 类 号 :A 8 1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3 )0 7 — 0 0 7 0 — 0 4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对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对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二、基本概念分析 ................................................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5
参考文献 ................................................ 28
致谢 .................................................... 30
个人简介 ................................................ 31
Keyword: the though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of Marx and Engel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revelation
II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录
引言 ..................................................... 1
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从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中寻求我 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紧扣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理论背景,呈现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形成过程,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提炼出 丰富的城乡关系思想,完整地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等问题的 观点和看法。同时,还对我国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进行了回顾和总 结,其中贯穿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发展变化这一重要脉络,在逻辑与历史的基础上探讨马 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指导意义。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城 乡一体化理 论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王 彩 红
( 浙江 财 经学 院
浙江 杭 州
30 1 ) 10 8
[ 】本 文 浅析 城 乡一体 化 的理 论 渊 源 , 并根 据 我 国 国情 ,着 重 阐述 马克 思 主 义城 乡融合 理 论 与 摘要 中国城 乡一体 化 的理论联 系,指 出马克 思主 义城 乡融合理 论的 中国化过 程 即是我 国作 为一个社会主 义 大国推进城 乡一体化建 设必须贯彻 的指导理论 ,只有将 马克思主 义城 乡融合理论 与 中国实 际相结合 , 才 能完 成我 国建 设现 代 化 的 大 业 。 【 关键词】马克思主 义城 乡融合理论 城 乡 一体化 城市化 小康社会
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 乡 一 体 化 的理 论 渊 源 主要 来 自于 两 大 类 的学 术 观 点 : 是 以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为 代 表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观 点 , 认 为 在 人类 发展 历 史 长 河 中 ,城 市 与 乡 村 要 经 历 三 个 辩 证 发 展 的 阶 段 :城 乡 依 存 一 城 乡分 离 与 对 立 一城 乡 融 合 。通 过 生 产 力 的 不 断 发展 , 逐 步 消 灭 城 乡差 别 , 实现 城 乡 一 体 化 发 展 。 二 是 非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城 乡 发 展 理 论 , 主要 阐 述 的 是 城 乡关 系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各种 形 态 变 化 与 规 划 等 ,其 中 含 有 城 乡 二 元 经 济 发 展 理 论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以及 城 乡 社会 发 展 方 式 理 论 等 。其 代 表 性 学 者 及 观 点 有 以 美 国 发 展 经 济 学 家 阿 瑟 ・ 易 斯 为 主 的 刘 刘 易斯 一 尼 斯 一 景 汉 的二 元 经 济 理 论 。刘 易 斯 在 1 5 年 发 拉 费 94 表 了 一 篇 题 为 《 动 力 无 限 供 给 下 的 经 济 发 展 》 的 著 名 论 劳 文 ,提 出 了 二 元 经 济 理 论 , 并对 其 做 了 经 典 的评 注 。 二 元 经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11决策探索2019.2下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文/刘家宝决策观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经历了城乡分离、工农并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再到当前的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和缓解城乡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与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迫切期望已成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予以探究,旨在为促进中国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属于历史范畴的,这种城乡关系势必会随着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步入城乡融合的状态。

马克思认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均是生产力发展至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城乡分离的最根本的动因则是社会分工。

此外,马克思还从所有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乡差别与利益对立的原因,即私有制。

在私有制社会背景下,城乡社会成员因自身经济利益差异从而成为彼此对立的阶级,通常,这种对立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从而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失衡,同时,也扩大了城乡差距。

由此可见,虽然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其也对因城乡分离而导致的城乡对立、城乡间差距的持续拉大和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作出了批判。

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的核心办法是生产力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二、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拉动机制城市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拉动机制主要表现在加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上。

在科学、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农生产会形成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在缓解农村地区土地压力的同时,也能够适当扩大农业规模并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以此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乡一体化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与乡村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认为,城市与乡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中国,此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实际操作。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人力资源的丰富、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经济活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还关乎着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让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制度性藩篱。

然而,城乡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难度较大。

其次,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此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需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鼓励与推动城市企业走出城市,投资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

城乡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我们理解城乡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本文首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城乡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和城乡融合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包括经济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生态融合等方面。

接着,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和困境,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空心化、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等。

本文旨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城乡关系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预见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城乡关系将趋向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城乡关系的本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城乡之间呈现出对立和分割的状态。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城乡之间的对立将逐步消除,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这一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城乡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城乡关系变革的历史性和阶段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乡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对立。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人文社科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王晓光孙博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城乡之间的关系依次会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

这一基本理论在我国也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并逐步成为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当前,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下发了相关的实施意见。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来实现这一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则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运动”,由此奠定了城乡关系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剖析了城乡关系从依存,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过程。

具体来说,首先,马克思对城乡分割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马克思认为,在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的低下促使城乡关系呈现彼此依附的状态,而城乡之间的分割则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城市中工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促进了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促进了工业和金融资本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形成。

这种作用的程度不断加深,“商业财富”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已经远远大于农村的“土地财富”,由此也推动了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但在当时这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其中,马克思也分析了城乡分离所会带来的后果,这些不利的后果在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

比如说,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使分离的产生,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庞大的城市生产消耗了大量的农村人力和物力。

而这种农村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被剥削和被消耗,造成“地力”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荒废,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的后果,并最终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发展的终极受阻与无力。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城乡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在当代的挑战与应对
全球化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农村发展滞后: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落后
城乡差距扩大: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城乡融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共同推动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城乡结构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繁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支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当代价值: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和谐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策略与措施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加强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机制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了全球城乡关系的改革和创新
对全球城乡关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启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摘要】本文通过引言部分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重要性,并阐明了我国城乡关系现状及问题。

在深入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了存在的矛盾和挑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实践路径和指导作用,以及如何促进良性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展望了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了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城乡关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良性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城乡关系、良性发展、内涵、矛盾、挑战、实践路径、指导作用、促进、结论、前景、政策建议。

1. 引言1.1 概述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强调城乡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提出了城乡统一、城市和农村不再对立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城市和农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城乡之间应该实现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强调解决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城乡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指导着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

在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于实现我国城乡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阐明城乡关系的现状和问题城乡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逐渐凸显。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城市,高楼林立,现代化程度较高,而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发展水平不及城市。

这种城乡差距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_郭彩琴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_郭彩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3期·100·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郭彩琴【内容提要】学术界较少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

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和中国教育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

从社会本体论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融合思想,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科学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城乡融合 城乡教育一体化作者郭彩琴(1963- ),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苏苏州 215123)。

学术界就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学、城市学等角度进行阐述,以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为切入口剖析其当代价值,而从教育发展角度论述得比较少。

本文基于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视角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融合的思想,揭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展示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研究成果及其主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宏大理论体系中是否包括城乡融合思想?包括怎样的城乡融合思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论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论依据的重要前提。

对此学界有不少研究,经过深入探索和分析,基本形成肯定态度和多种城乡融合观。

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城乡统筹问题在某一著作中作过专门集中而系统性的论述,其城乡统筹思想的火花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论住宅问题》、《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①,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范根平[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关系的历史脉络,明确指出城乡最终将走向融合共进,造就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我国城乡关系由城乡不平等到城乡统筹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做出的顶层设计。

当前,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势力盘活县域经济,多管齐下,实现城乡交融互补、协同发展、共同繁荣。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城乡对立;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2-0082-06城乡关系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置身于唯物史观的宏大视野对城乡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考察,提纲挈领地指出城乡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走向全面融合,“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小09"从历史上看,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正迈向城乡融合共进阶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将城乡融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吹响了新时代城乡发展的号角。

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为基本遵循,着眼于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准施策,群策群力,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主要内容城乡关系问题是关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出发,科学呈现了城乡关系的历史全貌,鲜明地指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演变的终极指向。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普遍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大量劳动力先后涌入城市,因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1+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城 乡一体 化 的提 出及界定
城乡一体 化 的思 想早在上 个世纪就 已经存在 。改革 开放 社会 和人 的全 面发展 ” 。 其 中, 协调发展 、 统筹 发展就包括 城乡 之后 , 尤其 是在 1 9 8 0 年后 期 , 我 国由于历史 上形成 的城 乡二元 关 系 。十七大 报告指 出 , 统筹 城乡发展 ,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 村 结构 , 城乡 差距 拉大 , 各种 城乡经 济矛 盾出 现 , 城 乡一 体化 思 建设 。 解决好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 ,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 想越来 越受 到理论界 的重视 。 局, 必须 始终作为全 党工作 的重 中之 重。 十八 大报告则更加 重
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所有制关系摧 是 构建 和谐 社会 的关 键所在 。
成 小康 社会 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 词 ] 马 克思主 义 中国化 ; 城 乡一体化
【 中图分类号】 D 6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 i 0 — 0 3 6 — 2
“ 坚 持 以人 为本 , 树 立全 面 、 协调 、 可持 续 的发展观 , 促 进经 济
变 。”城乡关 系的改 变对整个 人类社会 发展重要 作用可 见一 小 。 解 决农 村落 后 、 贫 困和 愚昧无 知 , 就必 须积极 推进 城 乡一
斑。
体化, 使 城乡资源共 享 。 其次 , 从城市发 展的 自 我 需求 角度 来看 , 城 乡一体化是 城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有很多 。散见于其
三、 实现城 乡一体 化 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 , 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历史发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资本主义与农村封建主义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不平衡发展。

农村土地问题和城市化进程的冲突是城乡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启示我们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农村建设和城市规划。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建设提出了要求,包括建立完善的城乡发展政策和加强城乡合作。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历史发展,城市资本主义,农村封建主义,不平衡发展,土地问题,城市化进程,统筹发展,启示,重要性,要求。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城乡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认为,城市与农村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协调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整体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素质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城乡关系的历史发展分析城乡关系的历史发展分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是生产、供给城市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基地。

城乡关系相对稳定,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和依存关系。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作者:曹海滑苟颖萍朱晶松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科学论述了城乡建设的重要性、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它是随着城市的出现而相继产生的,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上的集中反应。

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城乡关系问题,马克思曾经在《哲学的贫困》中写到:“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

由此可见城乡关系的改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城乡对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

其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城乡分离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乡之间的对立早在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期就已经产生,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存在城乡对立,相比较于城市,乡村一直处于恶劣的发展处境之中,“农业服从于工业,乡村服从于城市”。

一切发展都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由于城乡对立并不是自然形成的,马克思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向城乡融合,因此它是可以被消灭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

深刻认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正确理解和领会党的十八会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人大;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重点之一,意义深远。

首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尽管取得了伟大成就。

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特别是城乡差别巨大,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且日趋扩大,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

两者比例为3.10,比上年上升了0.278。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

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巨大。

以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而言,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发展极不平衡。

具体表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和卫生资源配置、卫生筹资和财政投入模式、医疗保障制度、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致同等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

从总量上看,占全国50%以上的农业人口,仅享受了23%的卫生资源。

从人均水平看,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农村的3.53倍。

农村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低,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绝大多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王彩红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摘要]本文浅析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并根据我国国情,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联系,指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中国化过程即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贯彻的指导理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完成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大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小康社会[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13-02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让部分地区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将许多人推向了致富的浪潮。

尽管与改革之前相比,农民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城市人民更是向世界发达地区的人民看齐,但是由于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政策偏向,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减反增,农村相对城市发展滞后。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分析城乡一体化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

城乡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要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弄清城乡关系的一般理论。

关于城乡关系理论,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城”,什么是“乡”。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原始农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了剩余。

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并逐渐形成了交换剩余产品的场所——市。

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及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乡村孕育着城市的发展。

乡村本身从定义上讲,主要是作为从事农业的人口的集聚地,分布比较分散。

根据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乡村是指城市和镇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集镇和农村。

集镇不同于城镇,它是指非建制镇,我国区别其他国家,建制镇是属于城镇,即城市范围。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两大类的学术观点: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

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步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理论,主要阐述的是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变化与规划等,其中含有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城乡社会发展方式理论等。

其代表性学者及观点有以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为主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并对其做了经典的评注。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吸引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

这个二元经济理论后来得到另外两个学者(拉尼斯、费景汉)的发展与补充,并成为了影响全世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还有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设想,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论述了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缺点,提出了“城乡磁体”(Town-country Magnet)概念。

他认为“城乡磁体”可以避免二者的缺点,兼具两者的优点,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被称之为田园城市。

这个理论曾经掀起了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波新城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理论中,对于城乡融合理论作了丰富的阐述,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

城乡融合,即“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包含丰富的城乡关系与发展的内容,以下概括重要几点:1.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马克思曾就城市和乡村,从各自功能角度给出过定义,“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城市与乡村正如马克思所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城市代表着较大的社会经济规模与较高的人口密度,以及城市中的人与乡村中的职业上的不同。

一般生活在乡村的人,以个体为主体,较多的从事农业生产,而城市则是非农生产的集聚地,并参与较多的是工商业等社会事业。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导致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分离。

2.城乡分离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

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分离运动。

”他们同时指出了城乡分离、对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则是最早系统地阐述“城乡融合”理论的人,他在著作中阐述了关于实现城乡融合的标志,一个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另一个是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3.城乡分离与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城乡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城乡对立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城乡差别和分离,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乡分离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的过渡、地方局限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乡村由于生产力工具等的局限,村民生产力的发展必定受到限制。

甚至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使得乡村居民更加的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缺少了一定的精神生活与创造力。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联系我国第四代领导集体总结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创新与中国化的过程。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自然成为我国建设城乡一体化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中国化的时代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加快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证明的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

我国在上个世纪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施差别化对待,“重城轻农”的历史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破除二元结构,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我们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体现,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上产生的差别是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中城乡融合的出现是在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阶段。

根据已有的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时,城市经济中心开始向郊区转移,才出现城乡融合。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乡融合的黄金期,是这个时代给予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机遇。

2.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更好地开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根据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无论是城市居民或者乡村居民都将成为政策惠及的对象。

城乡一体化发展真正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仍然无法消除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导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着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农村居民的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基础社会等水平远远不足城市的一般要求。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城乡比例3.33:1,这一比例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由城乡分割的政策区别走向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从而消除城乡差距,惠及全民。

3.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更是顺应当前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是当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国际大环境。

国家经济增长所进行的竞争以及社会综合实力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与国的竞争,而是渗透到城市、区域的层面。

换言之,以城市为中心所构成的区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

我们应该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竞争力,从而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新阶段和未来城乡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在城乡关系的建设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并将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统筹兼顾的理念落实到我国城乡建设的具体实施中去。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了人际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城乡的和谐共生共荣以及人在更高程度上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更高发展和彼此融合的过程和状态。

我国发展城乡一体化最终是要使城乡经济相互支援,共同发展,城乡社会相互协调,共同繁荣,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以人为本。

一切不以人为本,企图用城市代替农村,违反科学,无端扩展城市版图的方式都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

城市与乡村各司其职,各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城乡关系建设中,我们必然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旗帜,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但这并不代表要闭塞,所以要将其他科学的理论思想作为参考。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下,我国必能以一个新的和谐城乡关系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发展奇迹。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88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79页.[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20页.[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89页.[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47页.[6]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年.[7]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8]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新华文摘,2009(6).[9]杨铃.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经济问题研究,2006(9).[10]陈锐,牛文元.城乡一体化和谐城市的战略构想[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7(5).[11]王德忠.吴晓曦.高小青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胡金林.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