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课件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3章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教学目的1. 了解海水中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存在和运用,以及对工业消费和高科技范围的潜在价值,看法综合开发应用海水化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2. 看法镁单质的恢复性和主要用途。

3. 看法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比拟,了解溴单质和溴的化合物的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比拟知识剖析〔一〕海水——化学元素的宝库1. 海水中的元素微量元素:锂、碘、铀。

常量元素:氯、钠、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

2. 氯化钠、锂、碘的重要用途〔略〕3. 氯碱工业〔1〕概念: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NaOH、Cl2和H2,并以它们为原料消费一系列化工产品,称为氯碱工业。

〔2〕原料:饱和食盐水〔3〕原理:2NaCl + 2H2O 电解2NaOH + Cl2↑+ H2 ↑(4 ) 设备:离子交流膜法电解槽思索:①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②粗食盐水中含有泥沙、Ca2+、Mg2+、 Fe3+、 SO42-等杂质,不契合电解要求,思索如何除去杂质,使食盐水失掉精制?〔解答:① 2Cl + 2 H20 电解2OH- + H2↑+ Cl2 ↑;②先参与过量的BaCl2溶液使SO42-完全沉淀,再参与过量的NaOH 溶液除去Fe3+和Mg2+,再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2+和Ba2+,过滤后,向滤液中参与盐酸调pH为7即可。

〕〔二〕镁和海水提镁1. 海水提镁的方法海水提镁大体包括3个环节:〔1〕碱的制取——贝壳高温分解发生CaO,再与水反响得碱。

〔2〕Mg2+的稀释——海水加碱,得氢氧化镁沉淀,将沉淀分别出来,再加盐酸,失掉浓的MgCl2溶液。

〔3〕Mg的制取——MgCl2溶液经过蒸发、稀释、枯燥,失掉MgCl2固体,电解熔融的MgCl2失掉Mg。

2. 镁的性质〔1〕物理性质:镁是一种雪白色金属,密度小于水,熔点较低,硬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与其他金属易构成功用优秀的合金。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鲁科版必修1
(1)高炉炼铁
①原料: □08 铁矿石 (主要成分为 Fe2O3)和 □09 焦炭 。 ②铁矿石被还原: □10 3CO+Fe2O3=高==温==2Fe+3CO2 。
(2)木炭燃烧 C、CO、CO2 的转化关系如图: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① □11 2C+O2=点==燃==2CO

□ ② 12 2CO+O2=点==燃==2CO2
A.672 mL B.336 mL C.>672 mL D.<672 mL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 Fe2O3+3CO=高==温==2Fe+3CO2 易知,要使 1.6 g Fe2O3 完全还原为 Fe,需要 672 mL CO,由于实际实验中需要先通入 CO, 实验结束时还要再通入一部分 CO,因此事先准备的 CO 的体积(STP)应大于 672 mL。

□ ③ 13 C+O2=点==燃==CO2

④ □14 CO2+C=高==温==2CO

3.含碳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转化
1828 年,德国化学家 □15 维勒 用无机物氰酸铵(NH4CNO)首次合成了
有机物尿素[分子式为 CO(NH2)2],开创了以含碳无机化合物合成有机化合物
的先河。
23
课堂探究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葡萄糖 ②植物呼吸作用消耗葡
萄糖 ③钟乳石、石笋的形成 ④煤炭转化为水煤气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Fra bibliotek答案 C
解析 煤炭转化为水煤气属于人工转化。
答案
解析
二、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
烧制砖瓦时,若自然冷却,则得到红色的砖瓦;若通过从上口往下慢慢 洒水冷却,则得到青色的砖瓦,试解释其原因。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化学复习《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考第一轮复习:《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掌握氮及氧化物的性质。

2、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

3、掌握硝酸的性质。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氨、铵盐及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要点:(一)氮气1. 氮元素的存在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

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气的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

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

(思考N2的收集方法?)(2)结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结构式为___________,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①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可逆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③与Mg反应:N2 +3 Mg点燃Mg3N2;Mg3N2 + 6H2O=3Mg(OH)2↓+ 2NH3↑3. 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1)氮气的用途: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 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章末复习 课件(61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章末复习 课件(61张)

2.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 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 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是
()
解析:本题考查 NaOH、Na2CO3 的性质,意在考查考生对无 机 反 应 原 理 的 分 析 和 图 像 数 据 的 处 理 能 力 。 向 NaOH 和 Na2CO3 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反应:OH-+H+===H2O、 CO23-+H+===HCO- 3 、HCO- 3 +H+===H2O+CO2↑,则开始产 生 CO2 时消耗的 n(HCl)=n(NaOH)+n(Na2CO3)=04.04+11.0066= 0.02(mol),V(HCl)=0.01.0m2oml·Lol-1=0.2 L,产生 CO2 的最大物质 的量为 n(CO2)=n(Na2CO3)=11.0066=0.01(mol),当 NaOH、
=0.8 mol,余下硝酸 1.0 mol/L×1.0 L-0.8 mol=0.2 mol,D 项正确;
n(Cu)+2n(Cu2O)=0.4 mol,n(Cu)×64 g·mol-1+n(Cu2O)×144 g·mol -1=27.2 g,解得:n(Cu)=0.2 mol,n(Cu2O)=0.1 mol。根据电子得失 守恒有 0.2 mol×2+0.1 mol×2×1=n(NO)×3,n(NO)=0.2 mol,其
(6)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高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① 中溶液呈绿色,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a、c方案)再观察 颜色变化,也可在Cu(NO3)2浓溶液中通入NO2进行比较观察 反应后的颜色变化(d方案),确定是否是因溶有NO2引起的。 方案b中由于Cu(NO3)2和溶解在其中的NO2浓度均可发生变 化,无法确定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化学】鲁科版必修1课件:第3章3节(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硫

【化学】鲁科版必修1课件:第3章3节(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硫

还原性,含+6价硫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含0价和+4
价硫元素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1. 了解含硫元素的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其主要来源。 2.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探究含硫元素物质间的相互转
化。 掌握硫和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
4. 了解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 了解酸雨的危害,能够提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
还原性 1.
当硫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反应时, 通常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点燃 表 现 一 定 的 还 原 性 , 如 S + O2 ===== SO2 , S + △ 2H2SO4(浓)=====3SO2↑+2H2O。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2.氧化性 (1)当硫与 H2、部分金属等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反应时,通常 △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如 S+ H2=====H2S, S △ △ + 2Cu=====Cu2S, S+ Hg===HgS,Fe+S=====FeS。 (2)在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中,硫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 点燃 化学方程式为:S+ 2KNO3+ 3C=====K2S+ 3CO2↑+N2↑。
还原性 。 _______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2)与金属的反应 一定条件下,S能与Fe等金属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Fe+S=====FeS ;产物中硫的化合价为______ -2价 ,体现了硫 ______________
氧化性 。 的_______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笃学三
用途
硫酸 、 _____ 化肥 、 _____ 火柴 及杀虫剂等,还用于 主要用于制造_____ 火药 、 _____ 烟花 、 _____ 爆竹 等。 制造_____

【课堂新坐标】16-17学年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第1课时

【课堂新坐标】16-17学年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第1课时

[题组· 冲关]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仅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也不相同
【解析】 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 等,金刚石是纯净物,但金 刚石与石墨组成的物质就是混合物;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由于反应物与生成 物不同,应属化学变化;金刚石、石墨、C60 是碳元素的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 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知 识 点 一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第1节
知 识 点 二
碳的多样性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第 1 课时
碳单质
1.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以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会判断同素异形体。 2.了解自然界中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 3.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重点
多 种 多 样 的 碳 单 质
[基础· 初探] 1.同素异形体 (1)定义:由 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 单质。 (2)实例:O2 与 O3 ,白磷与红磷,金刚石与石墨及 C60。
【答案】 C
4.用短线连接Ⅰ和Ⅱ中相应的物质和用途。
【解析】 碳元素存在金刚石、石墨和 C60 等多种同素异形体,由于它们的 颜色、光泽、透明度、质地、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用 途。石墨质软,具有润滑性和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电极、电车滑块、 润滑剂等;金刚石具有晶莹剔透、硬度大等性质,可用做装饰品和磨具等; C60 具有一些特性,有可能成为新型的催化剂或催化剂的载体。

4m (3) 3
- 【规律总结】 将盐酸滴入 Na2CO3 溶液中, CO23 先结合 H+完全生成 HCO- 3 + 后,HCO- 再 结 合 H 生成 H2CO3(CO2+H2O),所以刚开始无 CO2 气体生成。而 3 - - Na2CO3 溶液滴入盐酸中, 滴入的 CO23 的量远远小于盐酸中 H+的量, 即使 CO2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2.(2008·海南高考)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 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 质的量为() A.2molB.1molC.0.5molD.0.25mol 【解析】选D。1mol锌在反应时失去2mole-,而 1molHNO3转化为NH4+时得到8mole-,故被还原的硝酸是 0.25mol。解答该题时要注意参加反应的硝酸与被还原 的硝酸的区别。故正确答案为D。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 是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 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1)A中KMnO4氧化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 Cl2,其电子式为
(2)圆底烧瓶上部的淀粉KI试纸,是为了验证氯气的 氧化性强于碘,Cl2+2I-====2Cl-+I2,实验现象是:淀 粉KI试纸变蓝。(3)B中是NaBr溶液,Cl2氧化Br-,离 子反应是:Cl2+2Br-====2Cl-+Br2。(4)球形漏斗C中 NaBr溶液被氯气氧化生成单质溴,将其放下和下面的KI 溶液发生反应,便可验证。即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 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溶 液变为紫红色。(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证明
5.(2010·北京高考)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 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整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1 (共32张PPT)

【整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课件1 (共32张PPT)

燃烧
CO2
CO 人、动物
空气中的CO2
食物
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主要有发生哪些反应? 请你们写出来? C+O2=CO2 CO2+C=2CO CO+O2=CO2 如何防止CO中毒? 保持通风
工业中碳的转化 焦炭 煤
CO2
CO2
CO
CO2
石油 (3)、无机
有机
阅读P66最后一段及资料在线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高炉炼铁 木炭燃烧 水垢的形成 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转化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火山 森林草原 化石燃料
喷发 燃烧 燃烧
呼吸 光合作用
呼吸排泄 风化溶解
绿色植物
海洋 动物
岩石
2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 的碳酸氢钙,加热碳酸氢钙又产生碳酸钙沉淀。
CaCO3 + C02 + H2O Ca(HCO ) CaCO
=
Ca(HCO3)2
+ H O + C0
在生活中我们家里的热水瓶用久了内部都会出现一层 水垢,你知道它们的成分吗?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 的吗?你知道可以用什么办法可以除去吗?
FeO+CO
3FeO+CO2
Fe+CO2
2.碳“三角” C CO CO2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
(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
CO2
2CO
(3)碳还原氧化铜:2CuO+C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二. 教学目的1、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和其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其缘由;2、知道含碳化合物种类及其分类,看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体会其差异;3、据消费、生活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能解释水垢的构成与消弭、木炭熄灭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三. 教学重点、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四. 知识剖析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自然气。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金刚石:〔1〕性质及运用:硬度极高、无色透明的晶体。

可用于做装饰品、切割玻璃及大理石等。

〔2〕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相邻的四个碳原子以较强的相互作用直接衔接,构成正四面体结构。

2、石墨:〔1〕性质及运用:深灰色、质软、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

常用于做电极、铅笔芯等。

〔2〕结构:碳原子呈层状陈列,每一层上的碳原子以较强的相互作用构成平面六边形结构,层与层作用较弱,可以相对滑动。

3、C60分子:〔1〕性质及运用:灰黑色的固体。

在资料迷信、超导体等方面有普遍的用途。

〔2〕结构: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形似足球的分子,碳原子位于球的外表,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陈列,球内是空的。

4、碳纳米管及其他碳单质:碳纳米管——管状单质。

同素异形体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思索:①同素异形体的成因是什么?②你所知道的其他元素的同素异形体还有哪些?〔解答:①原子的陈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

② O2与O3、红磷和白磷等〕小结:1、判别同素异形体的要素:〔1〕必需由同一元素组成〔2〕必需是单质〔3〕必需结构不同2、不同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二〕普遍存在的含碳化合物1、分类:无机物和无机物2、罕见的碳酸盐及其成分大理石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菱锌矿ZnCO3菱镁矿MgCO3菱铁矿FeCO33、重要的两种盐——Na2CO3〔碳酸盐〕和NaHCO3〔碳酸氢盐〕〔1〕主要的物理性质和运用:〔2〕主要的化学性质a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①与酸 Na2CO3+HCl Na2CO3+CO2+H2ONa2CO3+CH3COOHCO32- +2H+=CO2↑+H2O; CO32-+CO2+H2O=2HCO3-CO32-+2CH3COOH=CO2↑+H2O+2CH3COO-②与碱 Na2CO3+Ca〔OH〕2Na2CO3+Ba〔OH〕2CO32-+Ca2+=CaCO3↓ ; CO32-+Ba2+=BaCO3↓③与盐 Na2CO3+ CaCl2 Na2CO3+BaCI2CO32-+Ca2+=CaCO3↓ ; CO32-+Ba2+=BaCO3↓b 碳酸氢钠的性质①与酸NaHCO3 +HCI——HCO3- +H+=CO2↑+H2O②与碱NaHCO3+NaOH——HCO3-+OH-= CO32-+H2O③受热易分解 NaHCO3——2NaHCO3 Na2CO3+ CO2↑+H2Oc Na2CO3与Na2CO3•10H2O之间的转化Na2CO3溶液结晶生成Na2CO3•10H2O ,Na2CO3•10H2O风化失水变为Na2CO3。

版化学同步课堂鲁科必修一课件: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3.3.1

版化学同步课堂鲁科必修一课件: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3.3.1

地下裂缝中,熔融态的硫与含有铁、砷、汞等元素的物质 反应形成矿物。暴露于地球表面的多种含硫矿物,受到空 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的作用,生成新的物质如_石__膏__、__芒__硝__ 等。
2.硫单质俗称_硫__黄__,通常为_黄__或__淡__黄__色__固体,硬度很_小__, 易研成粉末,它_不__溶于水,_微__溶于酒精,_易__溶于CS2,熔点 和沸点不高。它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常见的有_单__斜__硫__和_斜__ _方__硫__。硫单质还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黑_火__药__的主要成 分。
【对点训练4】对于反应:3S+6KOH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2K2S+K2SO3+3H2O,
A.硫是氧化剂,KOH是还原剂
B.反应中共转移8 mol电子
C.还原剂和氧化剂的质量比是1∶2
D.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1∶2
【总结】从化合价的角度总结硫单质的性质:
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在化学反应中,化合价既
第3节硫的转化 第1课时硫与二氧化硫
1.自然界中的硫既有_游__离__态,又有_化__合__态,海洋、大气和 地壳中乃至动植物体内,都含有硫元素。火山喷发时,部 分硫转化成_硫__化__氢__ 气体,部分转化成_二__氧__化__硫__和_三__氧__化__硫__ 气体,气体溶于水,分别生成_亚__硫__酸__和_硫__酸__。
①CuS②FeS③Al2S3④Fe2S3⑤Cu2S⑥FeCl2⑦H2S⑧SO3
A.②⑤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
D.④⑥⑧
解析:①中2Cu+S
Cu2S,④中Fe+S
2Fe+3Cl2
2FeCl3。
FeS,⑥中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 第3章第4节第2课时专题讲座 课件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 第3章第4节第2课时专题讲座 课件
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2_S_O_2_+__O_2__催_△化_剂___2_S_O_3____。 (2)若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 能写使出湿A→润B的的蓝化色学石方蕊程试式纸:4变_N_红H__3。+__则5_O_D_2的_=催_=化化 △_=_=剂学_=_4式_N_O为__+__H__6__NH__O2__O_。3__。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82021/11/182021/11/1811/18/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182021/11/18November 18, 2021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82021/11/182021/11/182021/11/18
解析:能连续被氧化的常见化合物有 CH4、H2S、NH3。 (1)A 的水溶液显酸性时,A 为 H2S,B 为 SO2,C 为 SO3, D 为 H2SO4,B→C 的化学方程式为 2SO2+O2催化△剂2SO3。 (2)A 的水溶液显碱性时,A 为 NH3,B 为 NO,C 为 NO2, D 为 HNO3,A→B 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催=△ 化==剂=4NO +6H2O。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2.特征转化关系 A――O2→B――O2→C―H―2O→酸或碱,符合此条件的常见物质有 NH3、H2S、S、CH4、C、Na 等,如 NH3―催―O化2→剂 NO――O2→NO2―H―2O→HNO3; H2S(或 S)――O2→SO2―催―O化2→剂 SO3―H―2O→H2SO4; CH4(或 C)不―完―O全2→燃烧CO――O2→CO2―H―2O→H2CO3; Na―常―O温2→Na2O――O△2→Na2O2―H―2O→NaO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4OH +O2↑、HCO3 +OH ===CO2 3 +H2O、Ba +CO3 ===BaCO3↓。
- - - - + -
【答案】 D
2.常温下向下列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CO2,有明显现象的是(
)
【导学号:20250046】 A.饱和 Na2CO3 溶液 B.NaOH 稀溶液 C.饱和 NaHCO3 溶液 D.CaCl2 溶液
( ( ( ( ( (
) ) ) ) ) )
【答案】 (1)× (2)× (3)√ (4)× (5)× (6)×
[核心· 突破]
- 1.CO2 3 和 CO2 之间的相互转化
与活泼金属氧化物反应:CO2+Na2O===Na2CO3 ① - 2- 与过量碱反应: CO + 2OH ===CO 2 3 +H2O
知 识 点 一
第 2 课时
知 识 点 二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 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重点) 2.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自 然 界 中 碳 及 其 化 合 物 间 的 转 化
[基础· 初探]
的反应。生成 CaCO3 沉淀所需要的 CO2 与溶解 CaCO3 沉淀所需要的量相同。
【答案】 D
- 3.用 1 L 1.0 mol· L-1 NaOH 溶液吸收 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 CO2 3 与
HC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是( A.1∶3 B.1∶2

) C.2∶3 D.3∶2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大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 (2)高炉炼铁原理中所涉及的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3)可用紫色石蕊试剂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4)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氯化钙溶液可得白色沉淀。 (5)溶洞中的钟乳石和石柱的主要成分都是 Ca(HCO3)2。 (6)水垢的主要成分中只有碳酸钙。
【答案】 CO2===Ca(HCO3)2 (2)1∶1
(1)Ca(OH)2 + CO2===CaCO3↓ + H2O
CaCO3 + H2O +
(3)Ca2+ HCO- 3 (4)溶液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
【规律总结】
1 n(CO2) CO2 与 NaOH 反应中,当2<n(NaOH)\ <1 时,CO2 与 NaOH
生 产 和 生 活 中 碳 及 其 化 合 物(1)原料:焦炭和 铁矿石。 高温 (2)铁矿石被还原:3CO+Fe2O3=====2Fe+3CO2。
2.“碳三角”的转化关系 C、CO、CO2 的转化关系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点燃 2C + O ===== 2CO (不完全燃烧); 2 ①
【提示】 不一定。当 CO2 足量时,Ca(OH)2 转化成易溶的 Ca(HCO3)2。
[合作· 探究] NaOH 溶液与 CO2 反应的实验探究 [探究背景] 要用 NaOH 溶液与 CO2 反应制备 Na2CO3,由于通入的 CO2 用量难以控制, 难以直接反应获得纯净的 Na2CO3 溶液。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用 50 mL NaOH 溶液吸收 CO2 气体制备 Na2CO3。为防止通入的 CO2 过量而 生成 NaHCO3,他设计了如下步骤: ①用 25 mL NaOH 溶液吸收过量的 CO2 气体,至 CO2 气体不再溶解;
【答案】 D

4.A、B、C、D、E 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 A 为二元碱,微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上述转化关系可用数轴表示为:
[题组· 冲关] 1.向 0.1 mol· L 是( )
- A.Ca2+、CO2 3 -1
Ca(OH)2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
B.Ca2+、HCO- 3 D.Ca2+、OH-
2- C.HCO- 、 CO 3 3
【解析】 Ca(OH)2 与过量 CO2 发生反应:Ca(OH)2+2CO2===Ca(HCO3)2。 【答案】 B
溶洞形成的模拟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 式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澄清,加热该溶液又变浑浊 ①Ca(OH)2+CO2===CaCO3↓+H2O ②CaCO3+H2O+CO2===Ca(HCO3)2 △ ③Ca(HCO3)2=====CaCO3↓+H2O+CO2↑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 CO2 时,一定能得到白色沉淀吗?说明理由。
【提示】 饱和 NaHCO3 溶液。除去 HCl。锥形瓶。
4.有人认为实验步骤②③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微热更合理,你认为对 吗?为什么? 【提示】 不对。 若不先除去溶液中多溶解的 CO2 气体, 实验③加入的 NaOH 将有一部分与 CO2 反应,使 NaHCO3 不能完全转化为 Na2CO3。
的反应可表示为:(x+y)CO2+(2x+y)NaOH=xNa2CO3+yNaHCO3+xH2O;,CO2 n(CO2) 与石灰水反应中,当 1<n[Ca(OH) ]<2 时,CO2 与 Ca(OH)2 的反应可表示为(x+ 2 2y)CO2+(x+y)Ca(OH)2===xCaCO3+yCa(HCO3)2+xH2O。上面两式可通过元素 守恒得到。
按他的设计,第①步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②小心微热溶液 1 分钟~2 分钟; ③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 mL)NaOH 溶液,使溶液充分混合。
[探究问题] 1.该同学能否制得较纯净的 Na2CO3?为什么? 【提示】 能。理由是步骤①生成 NaHCO3,其中过量溶解的 CO2 气体微热 时除去,在步骤③中 NaHCO3 恰好与 NaOH 完全反应转化为 Na2CO3。
点燃 2CO + O ===== 2CO2 2 ② ; 点燃 C + O ===== CO2 (完全燃烧); 2 ③ 高温 CO2+C=====2CO ④ 。
3.碳在无机物和有机物间的转化 1828 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氰酸铵(NH4CNO)首次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分子式为 CO(NH2)2],开创了以含碳无机化合物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先河。
【解析】
因 CO2+2NaOH===Na2CO3+H2O,CO2+NaOH===NaHCO3,
设生成 Na2CO3、NaHCO3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y。
+ 2x+y=1.0 mol据Na 守恒 即 x+y=0.8 mol据C原子守恒
x=0.2 解得 y=0.6
mol mol
- -
因溶液体积相同,则溶液中 CO2 3 与 HC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即为其物质 的量之比,即 x∶y=0.2∶0.6=1∶3。
【答案】 A
4.如图为一定量饱和 Ca(OH)2 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产生 CaCO3 白 色沉淀的质量与通入二氧化碳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试回答:
(1)OA 段曲线和 AB 段曲线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O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 点时已参加反应的 CO2 和 Ca(OH)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B 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较大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离子符 号)。 (4)将 B 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见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3.(2016· 郑州高一检测)某一价金属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 酸反应时消耗的 H 和产生 C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5∶4, 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 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C.3∶4 ( ) B.2∶3 D.1∶3

【解析】 设碳酸盐的物质的量为 x,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为 y,则根据反 应方程式可知消耗的 H 的物质的量为(2x+y), 生成的 CO2 的物质的量为(x+y), 则可得(2x+y)∶(x+y)=5∶4,求得 x∶y=1∶3。
- - -
3.CO2 和 HCO3 之间的相互转化
- + 与酸反应: HCO + H ===H2O+CO2↑ 3 ⑤ △ 受热分解: Ca HCO ===== CaCO3↓+CO2↑+H2O 3 2 - - 与少量碱反应: CO + OH ===HCO 2 3 ⑥ - 2- 2- 与 CO 、 H O 反应: CO + CO + H O===2HCO 3 2 2 3 2 3
2.将足量 CO2 通入 KOH 和 Ca(OH)2 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 量(n)和通入 CO2 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 【导学号:20250045】
【解析】

将 CO2 通入含 OH - 、 Ca2 + 的溶液中,依次发生 CO2 + 2OH -
+ - + -
2 2 2 ===CO2 + H O 、 Ca + CO ===CaCO ↓ 、 CaCO + CO + H O===Ca +2HCO3 3 2 3 3 3 2 2
【解析】 A 中发生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因 NaHCO3 溶 解 度 小 于 Na2CO3 的 溶 解 度 , 故 有 晶 体 析 出 ; B 中 发 生 反 应 NaOH + CO2===NaHCO3, 由于原溶液为稀溶液, 故不可能有晶体析出; C 项中的 NaHCO3 和 D 项中的 CaCl2 均不能与 CO2 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