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九级语文上册第课《竞选州长》课堂实录北京课改版-精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竞选州长》word教案

竞选州长[教学目标]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所谓“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学习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掌握引文书写的格式。
3.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4.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品。
[难点、重点分析]1.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
从开头到“和他们公开竞选”为第一部分,写“我”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后的矛盾心情。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这一开端揭示了矛盾,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准备。
从“我也正是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为第二部分,写“我”在竞选中遭到一系列的诬陷、攻击,得了“一大串晦气的头衔”,失去了“还好”的声望。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和高潮,是这篇小说的重点。
从“我放弃了竞选”到结尾为第三部分,写“我”满怀懊恼地退出了竞选。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
这部分内容意味深长,引入深思,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
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
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
这些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
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的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味出主题的深刻含义。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我”对竞选一无所知,对竞选中对方的诬蔑、攻击毫无思想准备,束手无策。
“我”的老实正直与对方的狡诈阴险形成对比,使幽默和讽刺的作用更加强烈。
4.课文的思想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
一个正派、清白的老实人在竞选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这就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竞选”、“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客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的遮羞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实录精品文档5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实录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辛弃疾的词,词牌名叫南乡子,刚才我们是轻声读,现在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放声读词,读两遍。
学生读。
教师:大家很投入,有没有不会读的字?生:年少万兜鍪的兜鍪。
教师:看课下注释。
和孙仲谋的谋读音一样。
里面的字都会写了吗?两位同学到小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写在自己本子上。
听写的词语:神州悠悠兜鍪坐断教师批阅教师:神州是地名,指中原地区。
鍪从字形猜猜看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有关系,和打仗有关系。
断的笔顺有问题。
听写写全对的举手,然后错的订正。
教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来读一读全词。
一学生读全词。
教师:有老师和同学都为你鼓掌,他把语音都读对了吗?他有一个显著的有点,把词的节拍读得特别好。
教师模仿学生读。
教师:五字句处理成212,七字句处理成223。
全班齐读。
教师:节拍读准很重要,这代表了我们对词的大概理解,在其中听到了两个词这样读,悠悠,这样读好不好?教师范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朗读要做到音停意连,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
教师:大家基本上把节拍读得稳定。
这词分成上阕和下阕,我们先学习上阕,下面给你默读的时间,大家边读上阕,边想一想,面对上阕的五句话,你会萌生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课堂笔记上。
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老师也过来看一看。
这位同学写了很多,你说。
生:上阕中最后一句化用杜甫登高。
生:上阕中只有问号和句号,感觉更醒目。
教师:讲到标点,很好。
生:何处,用了设问的句式。
教师:关注到语气上。
生:一三句用到问号。
教师:很好。
下面同学。
生:这些句子押的是OU韵.教师:很好,发现了押韵。
生:发现了历史的沧桑感。
教师:很好,你说。
生:两个问号,使文章感情基调很强烈。
教师:是词,不是文章。
你把强烈的基调给大家传递一下吧。
学生读。
教师:还有什么发现?生:读起来有一股韵律。
教师:把这股韵律读一读。
学生读。
教师:我把大家的发现缕一缕,这里也有个你熟悉的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

发挥想象,运用人物的语言、 动作、表情等细节来表现人 物的性情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 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 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产生怎 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 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思考:
1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结尾的景物描写为烘托人物心情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开头:喜悦的心情; 结尾:象征人物灰暗的心情. 2文中有几处对照描写?
①情节: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 插叙部分,反反复复中,人性可见一斑 ②称呼:有无钱 ③“我”与父母:反衬
巧设悬念 双线交错
实:菲利普夫妇
虚:于勒
全家唯一的希望
探
大家 全家的恐怖
穷
究
称
分文不值的于勒 克拉丽丝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呼 语
富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菲利浦 这个家伙
克拉丽丝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穷
若瑟夫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与文学大师密切接触
——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
莫泊桑
语言、表情、动作等是人
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 研究人的语言、表情、动作等 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
整体感知
1、请以( )于勒的格 式,在括号内添加不同的 动词 ,理清小说的情节 安排。示例:(盼)于勒
2、圈点勾画出菲利普 夫妇对于于勒称呼的词 语
穷 身世变化:
富
穷
—虚伪、自私、冷酷
撵 盼 态度变化:
躲
态度:
暗线侧面描写
于勒-- 穷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竞选州长》 北京课改版

德高望重:名望。
不知所措:安排、处置。
偃旗息鼓:放倒。
声名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难以置信:相信(多用于否定)。甘拜下风:甘愿、乐意。
穷形尽相:指描写刻画细致生 以释群疑:表示目的,相当于
动本文指丑态毕露。
“用来”。
读一读、比一比。 动辄 贫瘠 (zhé) ( jí) 讹诈 缄默 (é) (jiān) 谰言 玷污 (lán) (diàn) 悲恸 贿赂 (tòng) ( huìlù) 鼎沸 晦气 (dǐng) (huì) 教唆 渲染 (suō)(xuàn)
1、这篇小说的人物有?
2、小说写“我”参加竞选州长,一开始时觉得 自己胜过另外两位候选人的显著长处是什么?心情 怎样?
3、在情节发展、高潮中,强加于“我”的十条 莫须有的罪名是什么?实际情况如何?“我”受诬 时心情怎样?(请速读课文并尽快完成课后的填表练习)
4、小说的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
思考:
归纳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我”参加 纽约州州长竞选而遭到一连串卑鄙无 耻的诽谤和中伤的故事,有力竭示了 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深刻批判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对方列举的罪名一 一列出,将现在与过去对比,点出参加 竞选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哑然失笑, 留下广泛的联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与 突出主题的作用。
字词 学习
一、读一读、比一比。
动辄(zhe)——辙、诹
贫瘠 ( ji )——脊、胥
讹诈(e) ——化、诧
缄默 (jian)——咸、碱
谰言(lan)——澜、斓、 悲恸(tong)——痛、动 鼎沸(fei) ——拂、佛 二教、唆说(说su加o)线—词—的梭含、义峻。、竣
玷污 贿赂 晦气 渲染
(dian)——沾、粘 ( huilu—)—郁、烙、络 ((hxuuai)n——)——喧悔、、揎诲、侮
《竞选州长》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2012初中语文优质课市赛课)

《竞选州长》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文本重点,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赏析课文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教学难点:赏析课文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教学过程:一、了解一位大师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阅读了一篇外国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大家还记得这篇名著的作者是谁啊?生:马克吐温。
师:(板书:马克吐温)你了解这位作家吗?谁能介绍一下?生: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
师:出来国籍还了解其他内容吗?生沉默师:看来大家对马克吐温先生还了解不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投影:了解一位大师)你能从这段介绍中提炼出哪些重要的信息?生:这段文字介绍了他的代表作。
师:哪些作品?生:《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师:除了他的代表作还介绍了什么呢?生:他的作品特点,幽默讽刺。
师:是的,还有他幽默讽刺的作品风格。
大家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关键词记下来呢?我们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记。
(板书:幽默讽刺)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板书课题)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开展三个活动。
(投影学习活动)二、讲述一则故事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课文作了充分的预习,但老师对课文还不太熟悉,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师听吗?当然如果大家在复述过程中能用上一两个这样的词语就更好了。
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
(生积极交流)生1:“我”被谰言玷污了。
师:很简洁。
选用了两个词语。
但似乎也简单了点。
生2:“我”被谰言玷污,放弃了竞选。
师:为什么要加上“放弃了竞选”一句。
生2:表明了事情的结局。
师:再具体一点呢?生3:对手用莫须有的罪名玷污“我”,使我声名狼藉,放弃竞选。
师:大家觉得他复述得怎样?生4:他选用了“声名狼藉”一词,概括了事件的基本过程和结局。
师:你能多用几个词进行复述吗?生4:“我”和伍德福、霍夫曼参加竞选,他们用谰言玷污我,使“我”声名狼藉,甘拜下风。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竞选州长》课件

当时心情 诧异)
提心吊胆) 可发誓) 难以置信)
可怕) 深怀耻辱)
高潮 落入圈套——
(四大罪状,骇人听闻)
纵火犯 杀人犯 滥用职权者 淫棍
(…...恐慌) (…...吓得要发疯) (……开始动摇)
(…...甘拜下风)
结局 退出竞选—— 声名狼藉(懊恼)
竞选州长
挤入竞选
马克·吐温
独立党候选人
声望还好 生平未干 可羞之事 暗自得意
作用
引文,既是构成事件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故事情 节发展的基本线索,它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融为一体, 构成了全篇完整的情节。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议论,或 说明事情真相,或点明事情严重后果,或表明“我”的 心情,这样不仅能看出情节发展的脉络,而且可品位出 引文的深刻含义和别有用心。
三读课文,说说与以前读过
事?
2、文中“我”所遭到的种种指控、污蔑和 攻击,是不是像伍福特、霍夫曼他们这些政 治老手用来排挤“我”这位政治新手所独有 的手段?
1、参加竞选初,“我”觉得自己 ________,颇感 _______。
2、圈划在竞选过程中,“我” 被定下的十宗罪、实际情况、 当时心情。
的小艺说术有表什现么最不具一特样色的的是地什方么??
通篇巧妙用对比和漫画化的表现法, 极具讽刺力;语言上运用夸张并表现为 含蓄和嘲弄,使一些极平常的叙述包含 有极其深刻的讽刺含义。
作用
夸张、含蓄、富有讽刺性的语 言的运用,比起金刚怒目的言辞斥 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 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 政论、杂文、游记等,主要作品 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 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鲁迅指 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 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 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 样的生活的缘故了”,若有兴趣, 请在课外找马克·吐温的作品读 一读。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竞选州长》课件

竞选州长
马克·吐温
讲述一则故事 赏析一种手法 探究一个问题
讲述一则故事
谰言 弄脏 诽谤 大事渲染 声名狼藉 偃旗息鼓 甘拜下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赏析一种手法
幽默的语言,辛辣的讽刺
夸张的手法 鲜明的对照 含蓄的嘲讽
微型讲座:
“含蓄”即表达委婉,耐人寻 味。“含蓄的嘲讽”就是借用对 方的话语或描写事件的真相来奇 妙地讽刺对方,无需严词斥责到 达批评的效果。
了解一位大师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评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 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其代表作 包括《竞选州长》、《百万英 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 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他的作品融幽默与讽刺于一
体,既富于特殊的个人机智与 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 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 杰作,又有悲天悯人的严肃。
“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 端的谎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 没有。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 以谰言弄脏他们的令名的无耻手段, 竟被人用以赢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 在叫君子君子看了寒心。”
夸张的手法 鲜明的对照 含蓄的嘲讽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探究一个问题
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这次竞 选的看法。
民主,人类永恒的追求!
推举一本读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共和党
民主党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链接:
1910年4月21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因 心脏病病发辞世。死前,他遗下5000页的自传 手稿,因其间有对政治的尖锐批评,因而遗言 “身后100年内不得出版”。在作家去世100年 后,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11月正式出 版他的完整权威版自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陈涉起义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一?),字子 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 学家。他用一生精力著成了我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 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 《史记》。
4/10
创作背景 文题背景
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父亲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续 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为太史令,开始 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20岁 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会 稽考查传说中“禹疏九河”等遗址;经沅水和湘水流 域,凭吊屈原沉水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庙 堂车服礼器”。35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靠近下层人 民。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司马迁 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意在等候机会报答汉朝, 因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为完成《 史记》,隐忍苟活。
9/10
小结
本文以陈胜、吴广活动为线索,以可靠历 史资料为依据,生动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发生、发展过程,鲜 明揭示了它本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 反对暴力统治伟大革命运动。文中主要人物形 象是陈胜,作者经过对经典历史环境描写和人 物语言、行动刻画,塑造出一位栩栩如生农民 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光芒形象。
2/10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 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间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含本纪(帝王传记)12篇, 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 臣事迹)70篇,年表10篇,书(记经济、 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情况) 8
篇,共526500字。《史记》 对历史人物记叙,语言生动, 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极有 地位。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1/10
新课指南
1.知识和能力:掌握本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文 言实词;了解本文详略得当写作方法;掌握本 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竞选州长word教学设计

二十竞选州长娄山中学鲁琼教学目标1、认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和“民主政治”“自由竞选”的真相。
2、领会本文夸张、含蓄、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和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说明:《竞选州长》的写作年代离现在较远。
学生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背景了解不够,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设定了这第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美国现实以及他们的民主竞选真相。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开创了一代文风,福克纳称之为“美国文学之父”。
他的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和滑稽,但很含蓄。
特别是文中作者未直接斥责竞选对手是劣迹昭著的恶棍,而是揶揄挖苦,把憎恶、轻蔑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通过反复朗读,领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2、难点:小说两条线索的使用。
说明: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
可本文也是一篇著名的讽刺小说,语言的讽刺性很强。
首先,文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段达到讽刺效果。
其次,还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一些离奇事件。
同时语言含蓄中不失幽默。
因此,课堂的重点是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经过。
在安排上,作者反复摘引了大量报纸、信件上的材料,层层加深地推动情节发展。
这两条线索构成了文章的脉络。
这种深层次的研读是需要教师充分重视的。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文是一篇结构和语言都有鲜明特点的小说。
因此,教学本小说时,还可以从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比较引文的六条罪状与后文四大罪状的写法特点:①前面六条罪状已将“我”全面定罪了,而这后四条罪状又欲置“我”于死地,因为这四条是触犯刑律的。
②“我”对这一大串晦气头衔深感羞辱,虽认识到是一堆无稽的指控和下流恶毒的谣言攻击,但还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来作答复,表现了“我”的老实乃至迂腐,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台的命运。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世间百态 第25课《竞选州长》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第25课《竞选州长》1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朗读体会本文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通过比较阅读,学会从语言上去欣赏文学作品。
2学情分析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多次接触小说,所以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
但本文也是一篇著名的讽刺小说,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内容深刻,表现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说,语言的讽刺性很强。
学生对这样的语言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在指导下,反复品味,去体会马克·吐温独特的语言特点。
不少同学会觉得经典的文学作品很难读,读不懂,所以望而生畏。
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一些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在以后能尝试多读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3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会从语言上去欣赏文学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以马克吐温生活中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到新课——品味《竞选州长》富于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活动2【活动】比较阅读初步感知展示两组句子,比较表达效果,体会小说所具有的夸张和幽默含蓄的语言特色。
反复朗读两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活动3【活动】再读课文圈划品读默读圈划文中夸张、幽默含蓄的语句,深入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全班交流,以各种方式反复朗读,加深感受。
活动4【讲授】总结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以讽刺的语言,对美国社会中虚伪的“民主”“自由”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动形象的教材。
活动5【测试】比较阅读加深理解与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特点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续写故事(尝试用讽刺的语言,200字左右。
)课外阅读《百万富翁》,加深对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特点的体会。
1。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17竞选州长课堂导学北京课改版

17 竞选州长1 理清结构:2 语言特色:1.本文大量引用报纸、信件的文字,层层深入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引用的文字与作者的叙述、描写、议论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第二部分,作者把竞选对手的诬陷、诬蔑和攻击之词编成报刊书信文字,作为客观报道的材料,直接加以引用,不但增加了情节的真实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深化了主题。
2.夸张手法和讽刺笔调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指控“我”诈骗香蕉园一案,发生在异国他乡(路途遥远,无法查实),但证人却有了34个之多;又如指控“我”烧毁了一个疯人院,连里面所有的病人也给烧死了,为的是它妨碍了我的住宅的视线;再如指控说“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包括各种肤色,带着穷形尽相,被教唆着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作家借助想象,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缩小或强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深读者的印象。
以上三个例子作者运用了夸张这种表现手法。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调以辛辣的讽刺和揶揄挖苦,嬉笑怒骂地揭露美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生活,如最后的落款署名“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3.小说的语言幽默含蓄,富有讽刺意味。
比如,作者引用造谣者的谣言为造谣者画像,像这一段报纸上攻击“我”的话:“这种卑鄙的说法是一种下流的无端的谣言,连丝毫事实根据的踪影都没有。
像这样毁谤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谰言玷污他们的令名的无耻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实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
”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实上,用谰言玷污别人声誉,“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们自己。
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讽刺。
这种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刚怒目的严词斥责来,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3 把握重点:这篇课文在情节安排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没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那种故事情节和出场人物,通篇是“我”——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自。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课堂实录 苏教版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听说你们班各项成绩都很棒,是吗?生:(稀稀疏疏地回答)“是。
”师:要自信,大声点回答!生:(整齐有力)“是!”师:课前分发给同学们传阅的是几幅关于“绿墙”的图片,有的是参天大树组成的一道绿色屏障,有的是郁郁葱葱的權木组成的女墙,有的是绿草鲜花构成的分界,但是远不及今天要学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课文中提到的“绿墙”美。
(教师板书:绿墙)二、依题圈点,整体感知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划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出示小黑板:1、什么是绿墙? 文章列举了哪些城市的绿墙?2、中外“围墙”在外观、材料、功能方面有哪些不同?3、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圈点答案。
老师巡视。
)师:大部分同学已完成任务,我们来交流一下,请同学大胆发言。
生1:“绿墙”就是“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师:对,这在文中第四自然段。
请另一名同学回答文中列举了哪些城市的绿墙。
生2: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悉尼和墨尔本、日本、尼日利亚的阿布贾、南非博茨瓦纳的桑尼塔斯镇、突尼斯、华盛顿、我国的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城市。
师:日本不是城市,应说日本有的城市。
这么多的城市,正如标题中的哪个词组?生:(齐说)环球城市。
(教师板书:环球城市)师:谁来回答第2个问题?生3:外观:中国围墙是封闭的,外国围墙是开放美观的“绿墙”。
材料:中国围墙以钢筋、水泥、砖石为主,外国围墙以各种物为主。
功能:中国围墙追求传统的安全、分界,外国围墙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挡住风沙、划分户界。
师:回答得相当好,有没有同学补充?生4:功能方面不但占地少,而且省料省钱。
师:还有吗?生5:“绿色围墙”还具有观赏性,开阔人的视野,使人感到舒畅、轻松和愉快等功能。
师:这两位同学看书很仔细,归纳得很全面。
那作者的观点呢?生6:作者观点: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需要,是开放的需要,也是美化我们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4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明白〝三人成虎〞的成语吗?生:不明白。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伙儿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中有如此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讲:〝现在有个人来讲街上显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讲:〝假如第二个人讲街上显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讲:〝假如有第三个人讲街上显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因此会相信。
〞庞葱就讲:〝街市上可不能有老虎,这是专门明显的事,但是通过三个人讲,仿佛确实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那个地点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期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明白。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点,因此可不能有老虎。
讲市上老虎,明显是造谣、欺诈,但许多人如此讲了,假如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咨询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确实。
那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能够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定一件情况的真伪,必须通过细心考察和摸索,不能道听途讲。
否那么〝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要紧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讲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选州长》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文本重点,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赏析课文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教学模式:
板块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位大师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阅读了一篇外国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大家还记得这篇名著的作者是谁啊?
生:马克吐温。
师:(板书:马克吐温)你了解这位作家吗?谁能介绍一下?
生: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
师:出来国籍还了解其他内容吗?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对马克吐温先生还了解不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投影:了解一位大师)你能从这段介绍中提炼出哪些重要的信息?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他的代表作。
师:哪些作品?
生:《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师:除了他的代表作还介绍了什么呢?
生:他的作品特点,幽默讽刺。
师:是的,还有他幽默讽刺的作品风格。
大家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关键词记下来呢?我们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记。
(板书:幽默 讽刺)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开展三个活动。
(投影学习活动)
二、讲述一则故事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课文作了充分的预习,但老师对课文还不太熟悉,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老师听吗?当然如果大家在复述过程中能用上一两个这样的词语就更好了。
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一下。
(生积极交流)
生1:“我”被谰言玷污了。
师:很简洁。
选用了两个词语。
但似乎也简单了点。
生2:“我”被谰言玷污,放弃了竞选。
师:为什么要加上“放弃了竞选”一句。
生2:表明了事情的结局。
师:再具体一点呢?
生3:对手用莫须有的罪名玷污“我”,使我声名狼藉,放弃竞选。
师:大家觉得他复述得怎样?
生4:他选用了“声名狼藉”一词,概括了事件的基本过程和结局。
师:你能多用几个词进行复述吗?
生4:“我”和伍德福、霍夫曼参加竞选,他们用谰言玷污我,
使“我”声名狼藉,甘拜下风。
师:他的复述中多了什么内容?
生5:他概括出了文中的主要人物。
师:最后再请一个同学。
生6:“我”和伍德福、霍夫曼参加竞选,他们用谰言诽
谤“我”,使“我”声名狼藉,甘拜下风,放弃竞选。
师:“我”在竞选中得到了哪些莫须有的罪名?
生7: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
师:有了吗?
生8:烧毁疯人院、杀害叔父、滥用职权、九子寻父。
师:班长同学,请你结合刚才几个同学的回答,总结一下我们在复述课文时的注意点。
生:我们在复述课文时,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师:谢谢同学们的讲解,通过你们的复述老师了解到到了文中
的“我’,一个原本声望还好的正派人,在竞选漩涡中被诬陷成臭名昭著、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以致我莫口难辨、偃旗息鼓,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投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赏析一种手法
师:马可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坛巨匠,而《竞选州长》一文作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其艺术风格鲜明而独特。
本文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幽默的语言,辛辣的讽刺。
我们一起来赏析。
(投影:赏析一种手法)师:幽默的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的语言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表现其幽默风格。
即夸张的手法、鲜明的对比、含蓄的嘲讽。
(投影)
师:何为夸张?
生:将事件刻意的夸大或缩小。
师:达到一种什么效果?
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师:让事件荒诞可笑。
关于对比,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就不再多说。
至于含蓄的嘲讽,老师重点阐述一下。
(投影:微型讲座)师:举例说明一下。
(投影)大家一齐读。
(生齐读)
师:这一句来自对手的攻击,他们说“我”用谰言玷污他们的好名声,以此博得政治上的成功,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用谰言玷污别人的是谁?
生:我的竞选对手们。
师:而他们居然标榜自己是?
生:正人君子。
师:这样的说法真是可笑之极。
这就是用对方的谣言有力地嘲讽了对方。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从文中找到幽默的语言作点评。
(生分组讨论5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生:“严厉地控诉我……为的是妨碍我的住宅视线”一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怎样夸张的?夸大了什么?
生:这一句将我的罪名夸大,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师:烧毁疯人院的原因是什么?
生:它妨碍了我的视线。
师:如此小的原因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让人觉得这样的事件很荒唐可笑。
很好。
再来。
生:“至于香蕉园我简直不知道它和袋鼠有什么区别”一句用对比的方法使语言很幽默。
师:这里是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进行联系,这是夸张的一种。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你们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了吗?
生:很冤枉。
生:难以置信,无法接受。
生:诧异。
师: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再开读读看。
生:诧异、爆炸、简直等词要重读。
师:你来试试看。
(生读句子,教师范读)
生:“那些人满腔义愤……把能带走的财物都带走了”采用了含蓄的嘲讽这一表现手法。
师:是些什么人?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满腔义愤”。
师:何为“义愤”?
生:正义的愤怒。
师:心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怒,但做出了是什么举动?
生:捣毁家具,抢劫财物。
师:所谓正义的人,做出了强盗的行为,让人啼笑皆非。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用的对比的手法。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以前的“我”是个正派人,却被对手污蔑为十恶不赦的罪犯,通过对比让人感到这场竞选很荒唐。
生:九个孩子喊我爸爸这件事让人感到可笑而不可信。
师:可笑而不可信,说得很好,说说你的理解。
生:为什么九个不同肤色的孩子会一起来到这场集会呢?肯定是有人安排的,我的罪名自然也是捏造的。
师:同学们的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对幽默的语言也理解得到位。
其实这篇课文在结构上还有一些特色,比如本文有别于其他小说,它采用了大量的引文来推动情节,突出人物。
如此丰富的艺术手法融入在一篇课文之中,这正是马可吐温小说创作的精妙之处。
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四、探究一个问题
师:幽默的语言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讽刺,那马克吐温先生的讽刺对象是谁?仅仅是文中的那些竞选对手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这次竞选的看法吗?
生:这是一场荒唐可笑的竞选。
生:这是卑鄙的竞选。
生:这是一场不公平、不真实的竞选。
师:美国的竞选其实就是两党之争,又被称为驴象之争,这样的竞选就是你上我下,尔虞我诈的跷跷板游戏。
(投影)而竞选是他们妄图体现民主的一种手段,竞选的虚伪无疑是在表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师:同学们有没有再深入地想一想,马克吐温先生的作品寄予他
怎样的愿望呢?
(投影)
生:他渴望公平的竞争。
生:他向往真正的民主。
师:那为什么要等上一百年呢?
生:因为要实现它,很困难。
生:道路很漫长。
师:尽管道路很漫长,过程很艰难,但真正的民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投影)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竞选州长》这篇小说,我们了解了一次美国竞选的实质,认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虚伪的本质,也领略了马克吐温幽默讽刺的创作风格。
再给大家推荐一些作品供大家课后阅读,相信会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