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的续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2
Feb.2012
第33卷第2期201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红楼梦》从成书到现在,出现的续本有几十种之多。

除清代及近代人续写之外,随着脂评本的解读逐渐火热,现代人的续作也越来越多,续者中不乏普通爱好者、资深作家,甚至被推上“红学家”位置的“秦学”掌门刘心武先生也在2011年出版了《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

当然,借助网络媒介的巨大作用,不少网络写手也用自己“另类”的方式“解读”着《红楼梦》,各类续书性质的长篇小说层不出穷,由于这些尚未在笔者的关注范围之内,在此并不多说。

在相对“正统”的古今红楼续作中,清代人续写的相对更多一些,但他们几乎无不受到了高鹗的蒙蔽,即当时那个“冒充全璧”的事项。

据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萃文书屋百廿回活字本《红楼梦》(程甲本)中程伟元序云:“然原本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

……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

数年以来,仅积有廿馀卷。

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馀卷,遂重价购之,……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高鹗亦在此本其序中有云:“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馀年,然无全璧,……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予……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

”至次年复印(程乙本),二人在其序《红楼梦引言》中又云:“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

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

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①
所以,这个“后四十回”就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被当成原著一起流传得非常广,甚至受到不少赞
誉。

故当时的续者一般也都是从第一百二十回开始,只有较少的几个版本是从“黛死钗嫁”往后续写。

清代续者所写的结局多是“大团圆”,其套路基本是:首先,林黛玉必须起死回生,之后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波折,最终宝黛顺利“终成眷属”,家道重兴。

其间或有王熙凤去林家提亲的;或是冒出个连林黛玉自己都原不知晓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或是黛玉被认做公主或郡主,由皇上赐婚,贾宝玉也沾光得了官,差不多都是他们夫妻二人风风火火重振家族。

有的写宝钗早卒,更多的还是要把宝钗接到一起生活,于是宝钗就心存感激,本属于宝钗的稳重、宽厚等品质反而在黛玉身上体现出来;甚至有的续书倒写宝钗郁郁而终。

对于其他人尤其是袭人也褒贬不一,反差似乎尤为强烈。

而且最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凡写林黛玉起死回生的续本几乎都会写黛玉回生之后变胖了,有的用“丰润”,有的甚至用了“肥”。

另有一种续书专写阴阳两界相通,贾府众人昼伏夜醒,一至傍晚就有贾母带领已亡故者回府与生者团聚,更有生者随贾母一起如当年游览大观园一般参观冥界等等文字,不胜枚举。

在已读过的续书中,笔者以为写得最“滥”的就是《红楼复梦》。

这本大厚书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宝玉”把所有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灵秀女儿全部收在房内。

而其作者为表现“宝玉”之性情所精心设计的情节也真叫人“直欲喷饭”。

只举一例,书中“宝玉”的“化身”为祝梦玉,一日惹一个丫头生了气,于是“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抱着人家的腿哀求:“好姐姐,我错了。

”至于其他,甚至让笔者羞于再说出口,总之,续者最离谱又最庸俗地误解了曹雪芹
关于《红楼梦》的续本


(渤海大学
汉语言文学系,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关于《红楼梦》的续本现存很多,本文对清代以来众多的续本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红楼梦》各
种续本的反复阅读、对照,分析归纳出清人所续与近年来包括资深作家等一系列再续文本的共同与不同特点,也包含着对这些续本的长处与不足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清人续本;近年续写;长处与不足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20-03
120--
的心思。

要知道宝玉对女儿“温柔体贴”的本性源于他自己心中对这些“无价宝珠”至高无上的尊重、敬爱和怜惜,他的行为举止也绝非世俗理解的“女性化”,更不是此续书中要表现的那样。

从林林总总的这些基本套路中可见,“正剧化”不仅体现出市民所共有的世俗化情趣,更显示出它作为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因子的集中展示。

这种审美理想,固然是人们希望林妹妹能够“幸福”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向良性表现,但也显示出审美实用性文艺特质的积重难返。

由此也恰恰反证了曹雪芹特立独行的艺术反叛。

由此笔者甚至猜想,《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失传本身就验证了曹雪芹的审美超越性被传统文化惰性所吞噬的事实。

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传奇化、庸俗化续本,则流于通俗文学负面的可笑,不值一提。

高鹗的后四十回本身也是“续红”的一种,他的错误诠释和“冒充全璧”的行为使那些无法了解真相的续书人越走越偏,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们自己并没有从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里觉察出什么。

换句话说,即使在现在,如果脂评本没有被发现,真正能单凭残存的原著找出线索的“红学家”又会有几个呢?
真正改变这种趋向,是进入现代之后。

当然,脂评本的出现更不能忽视。

从脂评本被发现,到后来慢慢正式出版发行,其产生的影响非常强烈,于是也就让人重新审视《红楼梦》,当中又有一些人开始从八十回往后续。

比如《红楼梦》新版电视剧的编剧之一胡楠,在2007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梦续红楼》。

女作家西岭雪也在2008年4月出版了《黛玉之死》,之前再早的时候还有1984年张之的《红楼梦新补》,1990年周玉清的《红楼梦新续》,1994年都钟秀的《红楼遗事》等。

周汝昌老先生也曾出专著《红楼真梦》,记录他对八十回后的所有设想及部分推断依据,大概情节甚至一些细节都写得很清楚。

在真正续成书的作品当中,笔者以为最出色的应该是《梦续红楼》和《黛玉之死》。

二者较之前的续书在“曹式”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设计安排上都更胜一筹。

《梦续红楼》的文风整体清新自然,在文字深度上却显单薄,且一些脂批中已透露的八十回后情节如“凤姐扫雪拾玉”等并没有被写出。

而《黛玉之死》在这一方面却做得非常好,其书由黛玉庆生起到绛珠归天止,情节曲折,文字蕴含尤深,只是读时觉得生砌雕琢。

二者之间正如邢夫人说的,“有了这个好处,没了那个好处”。

而《红楼梦》则实实在在是“字字珠玑,却是信手拈来”的,所以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依然是值得续书人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八十回后的情节,早已由“红学家”们从原著和脂批里为我们获取了好多,起码主要人物的大概结局我们都已清楚。

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怎么把主人公“过渡”到应有的结局上去,也就是如何根据八十回前的“草蛇灰线”设计具体的细节,这也可以作为衡量续作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

有人说续《红楼梦》太难,若续者总按曹雪芹的思路走就体现不出自己的特点;但要想凸显自己的个性则会在某种程度上与曹公本意相悖。

但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要续的是《红楼梦》,不是自己写小说。

且不说是否能续出另一部传世佳作,却也不能信笔玷污原著固有的精神。

高鹗在这方面是很失败的。

一个一直受争议较多的八十回后情节就是林黛玉的死,对高鹗的后四十回不管人们怎么批,但一提起《红楼梦》都认为“黛玉焚稿”那段是非常经典的。

这一段写得确实非常好,悲婉感人,但只通过这一段就能完全说明高鹗根本没明白何为《红楼梦》之“情之本旨”。

这一段文字放到其他任何一部小说里都可以是经典,但放在《红楼梦》里就不可以,这是高鹗最大的败笔!
前八十回有一条批语:“补不完的是离恨天,绛珠之泪偏不为离恨而落,而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其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

”在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试想同样厌恶仕途经济的林黛玉,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可见她的一片真心全是为了“珍惜”贾宝玉这个人,而宝黛二人也在心灵和精神上早已达到深度契合。

所以说在她知道贾宝玉要娶薛宝钗的时候,她心里应该明白这不是贾宝玉的意思,如果她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去恨贾宝玉。

高鹗在这个地方完全又回到才子佳人的俗套里,如果还有人认为高鹗续得好,那就把《红楼梦》看俗了。

笔者认为包括所有续书在内,对八十回后情节的推理设计,最为动人的还是周汝昌老先生在《红楼真梦》所写的,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续书”,但涵盖对几乎所以细节的描述。

仅就黛玉结局为例,八十回后不久,元春死,家族渐失势,而赵姨娘、贾环这些人就要趁机钻空。

他们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王熙凤,一是宝玉。

除掉王熙凤是因为她是当时的掌权人,且平时积怨就很深,具体怎么除,就像马道婆说的,“明着不敢怎么样,暗里也就算计了”,尤其他们可以借助邢夫人的力量,此处不提。

要除
121
--
掉宝玉是因为他几乎可以确定是未来的掌权人,怎么除,只有对他心爱的事物和人下手,且自古“名节”都是尤为重要的,故林黛玉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主要攻击对象,何况这位姨奶奶对黛玉的印象本来也不怎么好。

抄家获罪之时,宝玉因当年的《姽婳词》被一干小人诬陷有“谤圣”嫌疑,要被治罪。

而在这个风口,赵姨娘等散布谣言说宝玉与园子里的一位姑娘有“不才之事”。

因宝玉给黛玉送过手帕,黛玉给宝玉做过香袋荷包,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在黛玉房中也抄出很多宝玉的旧物,连紫鹃都说这两下里东西闹不清,她也不记得这是什么时候的。

而且有一处值得注意,王善保家的看见这些时并非如王熙凤一样将其视为“儿时玩物”,而是非常得意以为抓了什么把柄,所以这些东西虽是宝黛儿时玩物,但经了这起人的嘴就不知会给说成是什么样了。

一旦宝黛的谣言四起,势必会毁损宝玉的名声,加重其罪过。

如果这些谣言被黛玉知道,她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宝玉洗清,所以最后她选择了自己消失,并焚烧了他们互赠的一切东西,再不让一丝“把柄”落到别人手中。

宝玉在黛玉死后娶了薛宝钗,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问题是宝玉如何安安分分、自觉自愿地与宝钗成婚。

我们不能拿宝玉赞同藕官那段“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生,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凡不安了”的话说事。

回想一下,晴雯是宝玉极喜爱的一个丫头,甚至宝玉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晴雯当贴心人的,因为在挨打之后他是叫晴雯给黛玉送手帕,而之前已故意把袭人支到宝钗那里借书去了。

在晴雯死时,宝玉非常痛苦难过,做《芙蓉女儿诔》以祭;而在“试忙玉”一回紫鹃刚说林黛玉不久就要“回南待嫁”的时候,贾宝玉就疯傻得“人事不知”了。

可以想象真正到了林黛玉死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反应,在黛玉死后让他娶宝钗他又会是什么反应。

至于“掉包记”等根本就属庸人胡写,绝不能当回事。

真到了那个时候,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都不会对宝玉起作用的。

所以能让宝玉安心娶宝钗的只有一个人,也就是最能“辖治”他的人。

湘云曾说,把你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爱小性儿、行动爱恼、会辖治你的人去。

这个人就是林黛玉。

黛玉在病重并要为洗清宝玉而离开人世的时候,她会考虑到宝玉以后怎么办,而她最放心托付的人就是薛宝钗,其实二人早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节前嫌尽释。

当然这里可能还会涉及到元春赐婚,时间不确定。

黛玉会在准备死前对宝玉有一番嘱托,宝玉才会心甘情愿。

黛玉死时是在月圆之夜,借口园中走走,来到湖边,令紫鹃拿酒,待紫鹃回来,只见湖上飘着黛玉的衣服。

最后找人下湖捞,却找不见尸体。

刘心武先生也肯定黛玉必在月圆时死在水里,但是他设想的是黛玉由岸边一步步走向湖心,只是我认为这样太残酷了。

周汝昌先生在评价林黛玉的时候用了四个字是“万苦不怨”,包括他自己设想林黛玉劝贾宝玉娶薛宝钗,这是最让笔者震撼和感动的部分。

在看书到这里的时候,似乎也有“石破天惊、云垂海立”之感。

其实学界亦曾流传一种《红楼梦》的“旧时真本”,据清甫塘逸士所作《续阅微草堂笔记》中载:“《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吾辈尤喜阅之。

然自百回之后,脱枝失节,终非一人手笔。

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

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于宝玉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

闻吴润生中丞家,尚藏有其本,惜在京邸时未曾谈及,俟再踏软红,定当假而阅之,以扩所未见也。

”②关于这个“旧时真本”,俞平伯、顾颉刚两位先生曾在书信中多次争论过,曾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姜亮夫先生也称曾经读过一个《红楼梦》的稿本,据他自己回忆出的大致内容竟与“旧时真本”相似,而且这个本子并不止他一个人读过。

周汝昌先生也对现在仅存的这一点“旧时真本”中的情节极为赞同,并在《红楼真梦》加以细节的诠释。

至于“旧时真本”到底真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曹公原作,还是只是续书的一种,仍然说法不一。

当今部分所谓的红学研究者们把《红楼梦》复杂化的程度已远远超过著作本身的复杂性,他们用自己庸常的思维偷换了复杂的性质,却还大声说如果不这样,怎么能是《红楼梦》。

《红楼梦》能让那么多人去用心续写,是值得欣慰的,虽然真正喜欢《红楼梦》的人不多,但毕竟还有那些人在为它续写着心中的故事,不管是为了什么,哪怕只是写给自己看。

——
——
——
——
——
——
——
——
——

注释:
①②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C].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张海鹏)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