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合集下载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是一个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感受,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技巧有关,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清新淡雅:意境通常以清新、淡雅而不刻意张扬的方式表现,不需要过多的华丽或夸张的元素。

2. 厚重深沉:部分意境作品会营造浓郁的氛围,形成深沉的情感体验,令人感觉陶醉和心生敬畏。

3. 唯美优美:意境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唯美优美,艺术家通过色彩、形式和情感表现等方面来打造一种美的境界,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好。

4. 渲染情感:意境作品表现的情感通常非常丰富和深刻,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景象和情绪来唤起观者内心的感受。

5. 情景交融:意境作品通常将主题和情景与画面、声音、色彩等多个元素进行交融,限制了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特殊组合,营造真实、有机的内在层次感。

6. 转化灵魂:意境作品中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策略使观众心灵产生震动,并让他们达到集中精神和放松的状态,滋生灵感和机械。

7. 寓教于乐:大多数意境作品都包含一种隐性或明示的文化教育意义,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

新 、宁静 ,淡远之境如在 目前 。 “ 明月松 间 照 ,清泉石上 流”,被 雨水洗 涤后 的松林 , 青翠欲滴 ,山石显得格外剔透新亮 , 就连月 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明亮 皎洁 ,山雨汇成 的清
泉 顿时 流淌 于石板 上 ,发 出清 脆悦 耳的欢 唱。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竹海之 中传 来 的女 人们 缓 步挪移 时拨 动夜露 浸润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3期 ( 上 )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
黄 芳
( 河南省商丘职 业技 术学院 河 南 商丘 4 7 6 0 0 0 )
摘要 :意境 美,是 中国艺术审美七大特征之一 ,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 内容。 中国艺术审美的意境 美理论 ,它是一种具有我们 东方特有的超 象审美理论。它涉 及到 众多艺术 学科 的创作及 内涵 ,反映着 中华 民族一种渊源久远的深层 审美心理。关 于意境 美的 学说 ,也是众说纷纭 ,百 家争鸣 ,在此我也以一根鸿毛的力量 ,来
江面上 ,一钓者坐在船的一端 ,画面四周皆 不着墨迹 ,只是 在船 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 波 纹 ,马上就联想 “ 江 的空 旷 ,人 的孤独 ”。
得审美享受。
如马致远的小令名作 《 天净沙 秋 思 》, “ 枯藤老树 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 夕 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傍 斜, “ 枯藤老树 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 西风瘦 马”,萧萧凄凄 ,无声似有声 , “ 断 肠人在 天涯 ”,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 ,潸 然泪下 , 泪悲情 亦痛 , 化景为情 , 情从景 出。 勾勒 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 , 孤身漂泊 的身影 。伏着 千万思绪惆怅 , 漂泊者 的坎坎 坷坷 ,深层的意境 , 跃 然跳 出 , 一幅悲情惆 怅的意境浮在眼前。 如王维的山水诗 《 山居秋瞑 》, “ 空山 新雨后 ,天气 晚来秋 。明月松 间照 ,清泉石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作者:任虎马阳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21年第07期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

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

”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

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

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

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

“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指作品通过音乐、色彩、形式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一种虚幻、抽象的情感体验,使人进入一种艺术的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通过引起观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来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意境的审美特征的简述。

1. 超越于现实——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超越现实,它不受限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这种超越现实的特点让观者能够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进入到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让人感到宁静、安详或激荡。

2. 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意境常常使用虚幻、模糊或者抽象的形式来表现,通过模糊边界、淡化色彩或者运用符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音乐中的渐弱或是静默会产生出一种心境的变化;画面中的模糊边界或者抽象的线条可以让观者产生更多的想象力;诗歌中的比喻、意象语言也可以让读者进入到一种视觉、心理的意境之中。

3. 情感共鸣——意境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触动人们的心灵。

它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氛围以及所诉诸的主题,使观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点,体味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对意境作品有不同的共鸣,这也是意境作品与观者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联系。

4. 引导观者的想象力——意境通过一种模糊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导观者的想象力。

它并不直接地给出明确的情节或者逻辑,而是通过一种有序、暧昧的方式,让观者去主动地思考、联想、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观者的想象力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对作品产生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5. 与审美主题的关联——意境与审美主题密切相关,它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作品所追求的审美主题。

不同的意境作品可能追求不同的审美主题,如宁静与喧嚣、纯净与污秽、生与死等。

这些审美主题通过意境的创造来体现出一种特定的审美价值,引导观者对具体主题进行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超越现实、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情感共鸣、引导观者的想象力和与审美主题的关联等特征,使观者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境界。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美学是文学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在作品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境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抽象氛围和情绪,是一种通过言语或者图像所营造出的某种情感氛围。

而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则是对意境这一概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剖析。

本文将从意境的定义、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意境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体现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定义意境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古代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文心雕龙》中,嵇康对意境的解释是“把各种意义,或分散,或聚合。

”意境是一种通过作家的构思和语言技巧所创造出的、使人产生某种情感共鸣的艺术效果。

它并非是具体的形象或情节,而是通过情感和气氛的巧妙组织,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气场。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1. 情感共鸣:意境的美学特征之一是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通过作品中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和气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2. 深远含蓄:意境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在作品意境的深远含蓄。

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往往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一些象征和暗示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深远含蓄的特点为意境增添了神秘和深沉的艺术魅力。

3. 多重意味:意境的美学特征还表现在作品意境的多重意味。

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氛围,它往往是由多重意象、多重象征所构成的,使作品具有了多重的意味和解读空间,这为作品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三、意境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体现1.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意境通过文字的运用来表现。

诗歌的意境常常体现在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上,小说的意境则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营造出。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就蕴含着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来体现。

2. 画面艺术中的意境:在绘画、摄影等画面艺术中,意境则主要通过图像和色彩来表现。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指一件艺术品或作品所表达的一种情感或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作者的构思和艺术表现中得到体现,通过观众的感知和理解,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情境,所以意境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意境的美学特征都有哪些呢?首先,意境具有抽象性。

意境内含的表象或形象可能并不明显或直观,经常展示出一种奇异而含蓄的氛围和情感状态。

这种笼统和不明确的特征,在某些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唐代杜甫的《临安春雨初霁》,表现的是诗人心境的起伏波动和震撼感,虽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形象,但却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意境在艺术创作中常常是自由而随意的表现方式。

因为意境本身不属于现实世界,所以在表现上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式,在艺术表现上不受规范和约束,许多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崇尚意象的意境性,尝试采用自由、奇异、抽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再次,意境强调情感交融。

作品中的意境,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抒发,也凝聚了文化传统与精神文化的交融,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共性和历史人文的内涵,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手法,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性和交融性,为艺术品的价值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支撑。

此外,意境的美学特征还在于它的普遍性和暗示性。

艺术家的意境世界,常常具有超越个人和时空的意义和价值,不同种族、民族或文化的人群,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相似的情感共鸣,这种普遍性的体现,为意境注入了更为深沉和广泛的内涵。

与此同时,意境的表达方式也常常隐晦暗示,需要观众细心揣摩,从中寻找出奇妙而微妙的感悟,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最后,意境的美学特征还在于它的寓言和象征性。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意境,往往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现实的美好和丑恶、善良和邪恶等思想价值观,常常揭示生活的哲学意义,预示文化的文明进程,为人类道德和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总之,在艺术创作中,意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美学特征,它高度概括、深刻抒发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同时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深邃、奇妙而具有普遍性的信息与价值,展现出了艺术的非凡魅力和无穷魔力。

意境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浅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齐白石的绘画,除了在表现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外,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

老舍曾请白石老人作画,并要求以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

画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诗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终于画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作品。

看过这幅作品的人,无不折手称绝。

画面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清泉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作品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将至十里之外;由六尾活泼的蝌蚪自然地联想到在山涧里生活着无数的青蛙。

由山泉和蝌蚪便联想起青蛙和蛙声,联想中蛙声又伴随着山泉的水流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

以虚写实,画中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现在,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化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

自然界的任何有生命之物,对人类自身的生命都有一种激发的作用,唤起的作用。

对人的情感、意志、思想、品格等有着激励、启示、陶冶、滋养的作用。

天地山河虽然不具有生命物的生命形式,但它是人们精神生命的养料。

正是这些滋养着人类精神生命的养料,才真正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意境的源泉和内核。

生命来自宇宙,宇宙包孕生命,从整个自然界都透露着审美的信息,一幅作品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生命。

这幅作品里不仅表达着来自自然对象的生命信息,同时也必然传达着来自作者自身的审美信息。

特别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生命现象的高级形式都反映在作品中。

作者所着力描绘的对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都流露着作者主观的感情趣味,特别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挚爱之情。

这种感情表达了中国画讲的最多且又最难达到的境界。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中国美学之意境

中国美学之意境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美学之意境李函昱(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范畴,是主观生命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情与景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突出特征。

意境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纲领作用。

关键词:意境;美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13-01意境在艺术作品中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为特征,是一种广阔的宇宙感,且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理论在历史上是逐渐形成的,其来源丰富复杂,但尤其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大致构架,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释家意在出世圆融,而道家讲求无为虚空,三种思想相互影响,而且以其灵活多变的姿态延续发展了数千年。

一、意境的美学范畴意境起源于老子美学的几个重要的范畴,即“道”、“气”、“象”。

三者浑然一体。

庄子主张天然,提倡“有无相生”,特别重视“虚”的意义和作用。

他在《庄子·天地》中的记载,用“玄珠”象征“道”,“象罔”象征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结合。

虚虚实实,既有形又无形才能表现“道”。

南朝著名理论家宗炳,在其著作《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其内涵接近意境。

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六法”,首位就是“气韵生动”。

即在绘画中要生动地描绘出人的神貌,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对后来的意境美学的范畴打下基础。

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强调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被后世看作是意境创作的基本条件和本质概括。

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对诗的意境和风格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且提出“韵外之致”、“象外之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思想。

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清代文学家李渔的“情由景生,景由外得”,皆可看作意境的美学内涵。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作者:钟滢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9期摘要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特性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美学范畴,是衡量中国画优劣的核心所在,同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灵魂与精华的集中反映,也是艺术创作者自身情感的释放,是我国古典美学和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古典艺术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美学概念,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角度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性中的意境特性。

关键词美学意境审美特性中国画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China's Conception of Aesthetic Properties——Aesthetic Mood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ZHONG Ying(Art Department, He'nan Art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3)AbstractAesthetic mood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t, Chinese art is also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pros and cons of Chinese painting is a measure of the core, while the mood is the Chinese art of the soul. Mood is the essence of objective reality and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soul, but also the artist's own emotional release, is the art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the pursuit of the highest level, but also the aesthetics of classical arts and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in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 concept, this paper pain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Chinese ar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mood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esthetic features; Chinese painting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国的审美意境特性,是一种区别于西方,东方独有的审美理论,其哲学根基,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

浅谈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

浅谈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

( 二 )与 时4 g - . i  ̄,逐 步 创 新 线 条 的 民 族 性 表 现
中 国 山 水 画 的创 新 发 展 是 大 趋 势 ,也 就 是 说 ,
在 当 前 , 中 国 山 水 画 要 与 时 俱 进 ,融 入 时 代 发 展 的 要 求 , 逐 步 创 新 完 善 线 条 的 民 族 性 表 现 ,依 照 中 国 山 水 画 的 内 在 精 神 特 质 、意 境 、气 韵 、 理 念 ,




瘩 曩 丹
具 有 自身 鲜 明 的 民 族 性 。 中 国 山 水 画 中 的 线 条 不 仅 能够 有 其 形 ,更 有 了独 立 完 善 的独 立 性 ,如 :
中 国 山 水 画 中 的 各 种 皴 法 。 线 条 在 中 国 几 千 年 的 文 化 长 河 的 发 展 中 ,具 有 属 于 其 自身 的 形 态 和 语



中国画 意 境概述
中 国传 统 绘 画扎 根 于 中华 民族 源 远 流 长 的文
化 土壤 之 中 ,具 有 鲜 明 的 民族 特 色 和丰 富 的文 化 内 涵 。而 “ 意 境 ” 作 为 中 国 古 典美 学 、艺 术 理 论
言 , 不 断 的 完 善 和 发 展 ,逐 步 壮 大 成 为 有 着 其 自
意 境 含 义 的 是 唐 末 五 代 之 际 的荆 浩 所 提 出 的 “ 景” 。 “ 景 者 ,制 度 时 因 ,搜 妙 创 真 ” 。f 2 汲 取 四 时 美 妙 的 景 物 ,创 作 出 气 质 俱 盛 的 山 水 画 ,这 便 是 景 的 含
义 。- x l , - 意 境 论 作 出 更 多 贡 献 的 是 北 宋 的 郭 熙 和 苏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是作品内在的情感、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表现。

意境的魅力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与读者生命的共鸣和反思。

本文将从美学特征的角度,浅析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主观性意境是由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把自己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出来的,它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表现。

在这种表现中,作者采取主观意志的方式,自然会给意境注入一种主观性。

意境因此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作者对外部世界的情感反应与主观意志的体现。

一个作品经过了历史、背景、人际关系、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就可能形成多样的意境,其中每一种意境都有其独特特色,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思考与感知方式。

所以,意境的多义性是其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它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自由空间,让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解读来触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意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如语言、形象、情感等。

这些因素相互汇聚形成了意境的复合性和综合性,作者在表现意境时常常采取多种艺术手法来构思,以达到意境的完整性和深度。

例如,在诗歌中,作者通过运用韵律、节奏、词汇、形象等多种手法,营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意境,打破了单一的表现形式。

意境中所蕴含的象征性被视为其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运用各种象征化的手法,如比喻、拟人、隐喻、符号等,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通过具体形象得到更为深入的感受和认识。

意境需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保持其一致性是其一种基本的美学特征。

它需要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定的追求与主张,具有某种思想或情感导向。

同时,意境的一致性与作品的完整性联系紧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需要在意境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意境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作品情感和思想的内在表达,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神相连的桥梁。

美学特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意境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体会意境的美好。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指一种深刻的情感或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所特有的表现手法,通过意境的营造,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意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特征,它赋予了艺术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意境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境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意境的形成与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密不可分。

艺术家通过对素材、题材的选择,以及对色彩、线条、节奏等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从而塑造出作品独特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常常依靠对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构建,通过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壮、明快或幽远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则依靠对色彩、构图、质感等方面的处理,通过表现出特定的情感或情境,使观者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则依靠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安排,传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使听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意境是艺术家表现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美的效果,往往在于它所展现的意境。

正如诗歌中的清新婉约、绘画中的宁静立意、音乐中的抒情激越,这些意境都带有一定的美的品质,它们使作品具有了审美特征。

很多著名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所营造出的意境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能够持久地感染和打动人们的内心。

而艺术家也往往会通过创造特定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赞赏。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得到美的享受。

意境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价值上。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它能够引导人们审视人生、社会和人性,反映出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钟滢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1(000)029
【摘要】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特性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美学范畴,是衡量中国画优劣的核心所在,同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灵魂与精华的集中反映,也是艺术创作者自身情感的释放,是我国古典美学和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古典艺术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美学概念,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角度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性中的意境特性。

【总页数】2页(P247-248)
【作者】钟滢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河南·郑州45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中国画的意境美 [J], 杨韶辉
2.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 [J], 黄芳
3.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 [J], 冯美玲
4.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 [J], 许琳
5.简析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从宋元文人山水画看“意象” [J], 宗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1论“意境”的审美特征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不仅诗词、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 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

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 审美特征Abstract:Mood is one of our origin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l.Not only poetry, painting, pay attention to mood, dance, music, drama, fiction, etc. are all also pursu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artistic cre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moo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tandard measure of artistic beauty.Can be said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ion of the work is no aesthetic value.The final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was able to achieve.Unlimited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finite, Barry trend concentrated in within close proximity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from the finite spy, in the limited content of the works among a glimpse into the infinite spiritual world, as to how much the spiritual world, there arewide, it is a question of creating a mood, while those who see a diffe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This is the mood of the magic, the beauty of the.This article from the "Mood" in the status quo of history, the first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re reviewed; Second, in th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ed; again, the creation of mood law are described andsummarized;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d to create law , summed up the mood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 Lively style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urrounding "Love of beauty" and lasting appeal of "subtle beauty" and love overflow in the territory"lyricalbeauty."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esthetic features2目 录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 (1)二、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源流 (3)(一)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二)形成期——唐朝时期 (4)(三)深入发展期——明清以后 (5)三、意境的内涵 (5)四、意境的创造规律 (6)(一)象外有象 景外有景 (6)(二)超然物外 领会那无言的意 (7)(三)虚实相生 在真实中独创 (8)五、意境的审美特征 (9)(一)气韵生动的“形象美” (9)(二)意与境浑的“情性美” (10)(三)韵味无穷的“含蓄美” (11)(四)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11)六、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 谢 (13)1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意境是中华文化里面所独有的一种审美特质,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浅析中国绘画审美意境的特点

浅析中国绘画审美意境的特点

浅析中国绘画审美意境的特点意境是中国绘画审美理论的核心,是中国艺术家思想家通过自我与自然宇宙﹑心灵与自然交融感悟所体会到的一种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概念。

是艺术家通过自我情感体验的总结。

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标签:中国画;意境;美学中国画历经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其独特的审美思想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其中中国画美学中的“意境”学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它的形成经过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漫长孕育与发展出来的。

中国画的“意境”审美美学观念是一种建立在东方超象审美理论上的,其根基在于中国古人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表现自然到表现自然中的自我,在除了追求画面技巧和画面效果外,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一、中国画意境理论的建立首先我们先对“意境”理论最早的出现渊源开始进行了解。

意境理论的诞生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主要在于对“意””象”关系的逐渐认识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意象”在《说文解子》中“意”的解释是:“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词源》中“意”的解释是:“意思。

” “象”是“像”的意思,意思是外形,形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思想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意思。

“意”是指人的主观思想,“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外在法则,而两者的结合在于“人的语言”,也就是通过“语言”来对“意”和“象”也就是通过人的一种表述形式来进行主观思想与客观思想的结合。

在古代儒家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说:“系辞焉以尽其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代圣贤之人创作与记录语言的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人的主观思想。

但是在“意”和“象”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意”与象“孰轻孰重的问题,其中《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他们认为人对外界的主观感受有时候是不能通过语言能形容与表达的,只能在自己内心来体会感悟。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
意境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所引发的心灵感
受和联想。

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超越性。

意境是通过作品中的形象、色彩、音乐等元素所创
造出来的,这些元素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表象和实体。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处理和组合,艺术
家创造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氛围和情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超越常规生
活和常识的美感体验。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含蓄性。

意境往往以一种隐喻、象征的方式表现,而不是直
接呈现给观者。

艺术家通过意境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中的意蕴和情感得以更为深远和丰富。

观者在欣赏意境作品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去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从
而产生更为深入和启发性的体验。

以上就是意境的美学特征的浅探。

意境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通过超越性、唯
美性、含蓄性和感染力等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满足了
人们对美的追求,更能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思维,为心灵带来一种愉悦和启迪。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意境的审美预览: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意境的审美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

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

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

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作者:任虎马阳阳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7期
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
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

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

”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
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

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
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

清末明初的王国维沿用情景交融说来解释和强调境界。

他把真切不泛的情景描写视为艺术作品有无境界的主要标志。

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明确的使用了意境一词。

情景交融说对我国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导致现代的国画、音乐和诗歌的创作仍有人承袭这种说法。

如画家李可染在《漫谈山水画》中谈到意境对山水画创作的意义时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熔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但有些艺术家认为情景交融不只产生意境,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更加抽象的东西,比如作品的细节、语言、框架、角色。

而这些不是意境,而且不能把情景交融归结为作品中特定的艺术形象。

它是意境的基础,但不是本质。

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和推进。

2 典型形象说
典型形象说是主客观结合论意境的另一界说,它的特征是把意境等同于“诗的形象”或“典型”。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第三部分的一条注文中认为:康德的“审美的意象”“近似我国诗话家所说的意境,亦即典型形象活理想。

”把“诗的形象”或“典型想想”说成意境,这是从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上谈问题的。

这种说法强调了意境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

接触到了意境的虚实问题。

但蒲震元认为,典型形象说也是有弊病的。

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写到“虽然企图接触意境以实显虚的特点,却在作出界说时把天上的市街拉向了人间,正像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幻化成彩虹,而彩虹却不等于产生它的水一样,深远的意境与产生它的艺术典型或诗的形象是无法等同的。

典型形象说把绚丽多彩、波诡云议的意境,落实到产生它的母体——艺术典型或形象身上,并把它们等同起来,这就模糊了意境审美范畴的实质。


3 超以象外说
超以象外出自司空图的《诗品》。

蒲震元对于这种说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给予了“用于创作,可以解释为超越事物表象之外,深入事物本质之中,用于鉴赏,则可以被人解释为即重视作品的形象性,又注意到读者的想象力,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

”的评价。

意境在艺术各个部类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不同艺术家给予了它多种的理解和定义。

这就意味着要深刻的理解审美中意境特征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分析。

潘天寿先生的一句名言“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成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艺术家当做美术创作、欣赏和评价的重要准则。

同时这句话正确的反映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且门类众多艺术形式繁杂,通常大体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这三类绘画也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艺术家的细心研究形成的。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中国绘画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艺术家本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通过在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来体现。

意境理论的自提出以来就广泛的被艺术家推崇。

经过多年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意境的构成基础是空间境象,是艺术家通过对境象的权衡和调配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

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创作中为了避免造型艺术由於静态感可能会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象徵性和启发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延伸。

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这种手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展现区域和时间。

这些手法既能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又能给欣赏者提供了开放的艺术想像的空间,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

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艺术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有不同的特征出现,但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意境在我国艺术审美的大意范畴内发挥了无可限量的作用。

给予了我国艺术创作无限的艺术价值和特有的风格韵味。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意境论》作者:蒲震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