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优质课教案_6

第1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法家思想的特点。

2.知道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讲授与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件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资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释疑解难、适当联系和拓展延伸,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突破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评价中,实现基础知识的落实,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实现情感态度的感悟和升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2.强调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4.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到秦国与其他战国诸侯国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c.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3)课堂互动:
a.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b.邀请学生分享对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巩固拓展: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小论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秦国历史发展脉络,介绍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2.详细阐述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内容,包括商鞅变法、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兵制改革等。
3.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4.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案示例: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国的发展历程,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地图和秦始皇的形象,提问:秦国是哪个时期的国家?秦国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国的基本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提问: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农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手工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商业贸易”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和“秦始皇改革”的图片,提问:秦始皇是谁?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情境导入】引用图片兵马俑而导入新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

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3课就可知道。

【教学方法】可运用图片展示法、谈话法、讨论法、设计问题等方法,但一定强调的要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出结论。

【教材处理】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主题1:商鞅之死1.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商鞅虽死,他的“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主题2:富国强兵的秦国1.变法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变法作用(1)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具体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题3:变法的历史局限l.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识记: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局限性。

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机器历史地位。

运用: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强强兵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一)商鞅之死思考: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二)评价商鞅变法进步性:局限性:【合作探究】:学思之窗P28【自我测试】1、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主要因为A、商鞅不是秦国人B、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C、商鞅有谋反野心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3、处死商鞅的秦国国君是A、秦孝公B、秦始皇C、秦惠文王D、秦二世4、在兼并战争中,秦国首先打败的国家是A、赵国B、魏国C、韩国D、燕国5、下列各项,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①轻罪重罚②推行连坐法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④劳役沉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7、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1)材料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2)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例,阐述其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国地图、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秦国,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强大国家。今天我们将学习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秦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土地改革、徭役制等),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秦国富国强兵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掌握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表现。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2.强调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看待历史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20-21版: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创新设计)

20-21版: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创新设计)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4.结果:公元前343年,秦国已成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商鞅变法的结果及影响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毛泽东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措施: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人教课标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 人教课标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A课程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社会的状况和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国家改革和变法的基本史实,掌握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敬仰。

C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1974年在西安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和李白的诗,引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讲述内容】一、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的结果1、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2)严刑重法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直接原因)。

(2)商鞅之死(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诬谋反,秦惠王捕捉商鞅,商鞅被迫反抗,兵败被杀。

2、商鞅改革措施得以保留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保留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说明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过渡: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二、富国强兵的秦国——评价商鞅变法的1、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的改革运动;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用?2、积极作用(1)对秦国:的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6.家长参与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提高。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从秦国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团结、勇敢、创新等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秦国的了解,包括历史背景、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等。
3.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秦国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图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和过程。
6.教学评价多样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历史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7.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a.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秦国地理环境对富国强兵的影响。
b.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改革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作用。
3.小组合作任务:分组研究秦国富国强兵中的一个方面(如政治制度、军事改革等),制作PPT并进行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示过程中有明确的观点和论证。
4.观看历史纪录片:观看与秦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大秦帝国》等,了解秦国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与秦国富国强兵相关的历史书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商鞅变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国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秦孝公逝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ks5—u精品课守件 旧势力复仇
第4页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1)新法触犯贵族利益,遭到保守势力顽 强抵制和抗拒; (2)秦孝公逝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被车裂,变法失败了吗?
ks5u精品课件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关键内容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兴起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结果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 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 道路
ks5u精品课件
第16页
再见!
ks5u精品课件
第17页
ks5u精品课件
第9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性质: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等
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 发农民主动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 强了国力
ks5u精品课件
第10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ks5u精品课件
第7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回想商鞅变法办法,总结这 些办法对秦国强大有哪些作 用?
ks5u精品课件
第8页
二、富国强兵秦国
——变法进步意义
性质: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县制、户籍制、连坐法等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 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记》
ks5u精品课件
第6页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有哪些?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带解析)(人教版选修1)

《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带解析)(人教版选修1)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为后来秦统一全国、秦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繁荣、国力、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
2、较为彻底
A、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封建国家机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普遍推行县制、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
B、废井田开阡陌、旧的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
C、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3、公元前343年、周天子
7、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下列不是其局限是( )
A、轻罪重罚 B、户赋、劳役沉重
C、国情依旧如故 D、旧制度、风俗文化仍在
8、下列对商鞅变法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三)、问答题:
一场变革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时候达到。守旧贵族的反扑,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9、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荀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荀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10、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先后排列应是( )
①初税亩 ②国人暴动 ③商鞅变法 ④盘庚迁殷
A、④②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二)材料题:
材料一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史记•六国年表》
【巩固检测】:
1—10:ADAAB、CCDCA
(二)材料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法定下来。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则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②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初税,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学立意的《“壹”说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线索设计】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一节课是否有“灵魂”,关键是它的立意是否深刻,是否准确。

可见,教学立意是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本课以“壹”的理念在商鞅变法中的呈现与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设计商鞅变法中“壹”指的是什么——商鞅变法怎么体现“壹”——如何认识和评价“壹”等具体教学环节,立体组建本课的教学结构,串联相关的教学过程。

其中:
1.导入环节
(1)设计依据:依据学情,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的认知能力,以及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能力。

2.教学主体环节
(1)设计依据:依据人们对理论认知规律来设计,即该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和归纳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的辩证的认知和评价的能力。

3.小结和练习环节
(1)设计依据: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与相关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设计。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让学生了解对秦汉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了解法家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重点确立】
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的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使学生通过讨论法、分析法和
1
2 比较法等,从多维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和阐述。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谚语导出弱秦与强秦的材料,让学生回
答转变的缘由——商鞅变法。

问:商鞅变法是怎么积聚秦的国力的,实现强秦的目标的?
——提出“壹”的理念
转到表格填空,
打出材料“壹”的内涵十分丰富,接着说: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了解一下。

请大家结合书本完成表格填空。

1.“壹”在经济上的表现
2.“壹”在军事上的表现
3.“壹”在政治上的表现
4.“壹”在保障上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