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分布、增长、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口分布、增长、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科学准确地解读人口数据,分析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性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口分布与环境1.导入环节教师简要地介绍人口问题和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征求学生对此的看法和想法。

2.人口分布•定义: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

•实践案例:通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的差异和特点。

3.人口增长•定义: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

•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实践案例:通过举例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内在规律。

4.人口结构•定义: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

•实践案例:通过实践对人口结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人口结构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人与环境1.导入环节教师放映相关视频、图片或分析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环境问题•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社会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实践案例:通过分析环境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环境保护•定义:环境保护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类生存健康而采用的各种措施。

•实践案例:通过实践,体验环境保护工作,让学生具体感受环保行动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案例讲解法2.实践教学法3.课堂讨论法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2.课后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学生的教学反馈七、教学资源1.人口与社会现象相关的数据统计报告及分析2.环境保护组织提供的资料和案例八、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人口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能够理解记住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案例。背诵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2、通过材料和图形分析,提高获取解读地理信息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的实用性,热爱地理。
教学
重点及学情
1.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课堂学习目标明确并侧重检测,图片与文字结合侧重理解分析,讲练结合。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检测目标手段有待改进,学情分析不到位。
三、小组讨论,回答展示,强化记忆,巩固练习。
结合图片,小组讨论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口头表述讨论成果。2分钟背诵提问,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小组讨论,背诵,回答问题,写练习题。
1、讲练结合有效的巩固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口头展示,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
3、背诵提问,注重落实。
4、图像与文字信息联系,注重分析,强化记忆。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主要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点拨,着重讲解推拉力理论。
设计相应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学案自学完成自主探究,回答教师的问题,更正学案。完成练习题。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吃够得着的苹果。
2、讲练结合有效的巩固学习成果。
3、点拨要点,重视学生的参与。
3、高一学生人文地理比较好理解,但我校生源较差,学生理解的梯度应降低。教学 Nhomakorabea思

旧知导入—目标展示—个人自学—教师讲解—巩固练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巩固练习—目标达成回顾—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素质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素质与环境

示范教案二(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些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利用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和综合,得出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某一现象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所不同。

德育目标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

2.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变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教学方法1.运用相关图表,联系实际生活,从身边的一些变化或现象说起,了解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多举实例,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深化知识。

●教具准备运用投影仪和多媒体计算机,将一些相关图片资料、数字表格内容等制作出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并多准备一些新闻、报刊资料,及时将一些新的人口信息传输给学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再生产的一些基本内容。

了解了人口发展的概况,本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发展状况,我们仅从人口数量这一方面来学习第二节内容:1.2 人口数量与环境(板书)一、人口数量的变化(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板书)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也是上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这部分内容在以后会详细学到)。

对于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移,从全球范围来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最终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实际上,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教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教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人口与环境〔导入新课〕热点问题: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这是一重大人口政策的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变化。

〔展示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形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考情分析〕1.以各种人口数据统计图(坐标图、柱状图、人口年龄构造金字塔图等)及表格等资料切入,考察人口增长形式的判断、特点及地区分布。

对这一考点的出现频率将会增大。

2.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以某区或者者某城的人口数据统计图,人口迁移变化情况图等切入,考察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等问题。

特别关注部分区的“未富先老〞,人口迁移对城化的影响。

考察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

〔构建体系〕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与环境人口构造:年龄构造、性别构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学习过程〕考点一:人口增长形式及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形式〔读图,复习相关知识点〕〔提问,总结〕1.人口自然增长率2.说出图中1,2,3的人口增长形式类型,各形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人口增长形式的转变是图中哪一要素先发生变化的4.人口增长形式转变的根本原因5.目前,兴隆国家、开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增长形式〔随堂练习〕2021年中国、印度先后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读下表完成下题。

总人口2000~2021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人口性别比年龄构成0~14岁15~60岁60岁及以上中国1亿0.57%1001%70.14%16%印度1亿6%10432%60.4%%注:人口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男性人口数。

.中国、印度人口增长形式分别是(D)A.传统型、传统型B.现代型、现代型C.现代型、传统型D.传统型、现代(规律方法)区别人口增长形式的方法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以下,死亡率大致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人口问题〔考虑讨论〕结合人口增长形式特征,考虑大多数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提问,总结〕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过大措施:①实行方案生育政策;②开展社会消费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形式向现代型转变兴隆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措施:①鼓励生育;②吸引外来移民;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鼓励老有所为,延长退休年龄。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1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1必修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2)由归纳总结的知识推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应用所学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重点: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难点:通过了解人口分布情况,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法执教:魏畅丽过程:一、世界人口分布引导学生读图1-3-1分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区别。

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以发现这两个图人口密度虽然相同,但人口的实际分布却不相同。

左图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不尽合理,而右图的人口分布则比较均匀,比较合理。

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分布时不但要研究人口的密度还要考虑人口的分布格局。

导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读活动中的表及图,思考讨论并完成活动后的问题。

1、读表1-3-1,总结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

2、读表1-3-2,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

3、读表1-3-3,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表1-3-1、132、133读图132,找出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人口稠密的原因。

思路:让学生读表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并结合图1-3-2,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东亚、南亚和西欧人口稠密的原因。

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导入影响地理因素的学习。

二、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主要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2)其他特点:沿海地区人口多(3)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读图1-3-7和138合作探究:①对比两幅图,思考一下在这10年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没有改变?②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思路: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课本上阐述的很全面,也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归纳和概括,所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对于课本的上的活动,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利用总结的地理因素来进行解释阐述。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人口与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含答案)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23浙江1月,T1—22021北京,T18(2)【综合思维】高考试题对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人口统计图表等资料为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某国或地区的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及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区域认知】人口问题常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人口的数量变化也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相关。

【人地协调观】结合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知识进行命题人口分布的变化2023全国甲,T4—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23海南,T1—22022广东,T18(2)2021湖南,T1—2人口迁移的影响2023山东,T3—52021浙江6月,T12—13人口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2022河北,T3—42021浙江1月,T15—16环境承载力的影响2021北京,T8—9命题分析预测人口增长与迁移属于较为简单的主干知识,近年来以我国区域间人口迁移为背景的试题考查频率较高。

高考试题常借助形式多样的人口统计图表呈现人口数量的时空变化,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判定人口分布、迁移的原因或影响备考策略人口问题常借助统计图表来增加难度,因而学生备考时应学会人口柱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学生在判读图表数据时应注重“量”“率”曲线的辨析,注意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关系,还应动态分析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口迁移问题应结合国内和国际局势、城镇化、产业转移等区域背景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运用人地协调观分析有关人口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问题考点1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1]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3]低平地区。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人口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历程与未来展望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恶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历经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试验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策与环境保护的历程,并试图展望未来。

一、中国人口政策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制度。

自此以后,中国的人口问题就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1、一孩政策1979年,中国开始推行一孩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以遏制人口增长。

此时,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9亿,每年的人口增长率高达2.4%。

推行一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这项政策限制了大多数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的生育行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老年人口剧增,抚养比例不平衡等问题。

2、二孩政策2015年底,中国正式实施二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夫妇放开生育限制。

二孩政策的实施既满足了民众生育的需要,又避免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风险。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孩政策也日益面临着各种挑战。

比如,家庭成本的压力增大、教育资源的紧张、抚养和教育质量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环境保护的历程环境问题人人关注,保护环境责任在我们身上,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以下是环境保护的一些历程:1、《环境保护法》颁布1979年,中国开始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并于1989年颁布实施。

《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法律,它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体系,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深入、全面。

2、治理大气污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气十条,意味着中国对治理大气污染采取了非常坚决的措施。

通过严格限制燃煤、降低工业污染、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等手段,中国成功地减少了PM2.5颗粒物浓度,大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数量与环境全新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数量与环境全新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数量与环境全新教学设计: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了解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影响;3.掌握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维护环境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3.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维护环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会变化?请学生进行讨论,并带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与讨论(30分钟):(1)教师首先讲解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口数量的增长规律,如指数增长等。

(2)接着,教师讲解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如资源的短缺、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的加剧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案例等形式展示这些影响。

(3)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维护环境的方法。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想法。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合理的人口政策来维护环境。

小组成员可以讨论并汇总出一个共同的政策,然后向全班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问题,如限制生育、控制人口迁移等。

4.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展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对未来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提醒学生要关注人口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对环境友好的选择。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渠道,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以及他们采取的人口政策。

2.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人口问题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选择城市和农村,进行对比研究。

3.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人口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态度。

可以设计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等方式。

4.学生可以组织一些宣传活动,向公众宣传人口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人口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 探讨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趋势分析;2.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 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策略。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知识讲解:2. 介绍人口增长的原因,如医疗技术的进步、生育率的下降等,并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

3. 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增加、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等。

讨论与思考:4.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如何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策略和建议。

案例分析:6.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结与展望: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1. 图片或视频展示:通过视觉媒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思考。

2.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2. 课堂讨论:参与讨论并提出有价值观点的学生获得积极评价。

拓展活动:1. 课后阅读:推荐相关环境保护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项目或机构,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关于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素材;2. 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评价表格。

人口与环境教案(精)

人口与环境教案(精)

人口与社会环境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主备教师:顾素芳教学过程:一、明理提高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

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

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

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

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二、政府举措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三、自觉倡议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

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

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

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

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

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

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人口与环境复习教案

人口与环境复习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复习教案
唐坊高中张俊明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了解我国人口增长
2、了解环境限制性与环境人口容量
3、了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
二、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回顾
本环节利用复习学案,学生课前完成,课堂学生代表订正。

(期间可设置提问抢答环节)
提问:*人口负增长的四个国家?
*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
2、巩固练习
学案选择题部分,教师订正,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考题精华,紧扣考点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后,本环节设置一些难点、重点题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综合分析、利用的能力(课件展示,学生抢答)
4、板书重要知识点回顾总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消费水平。

科技等
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文化与人口:婚俗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素质与环境(四)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素质与环境(四)
明确本课学习的核心内容。
二、新课探讨
〔一〕、碍事人口躯体
素养的环境因素
任务引导:
利用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信息讲明碍事人口躯体素养的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提取有用信息来解决相关咨询题。
人口素养与环境(四)
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资料分析:
展示材料:
①全球每日5000儿童死于水污染
⑦为地点产品制造新的产物⑧促进经济快速开展
〔2〕从某省两地开展旅游业出现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给我们的启发是: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操纵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养是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咨询题
C.提高人口素养是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D.开展旅游业必须由当地居民投资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和人口素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板书
设计
或教
学流
程图




课题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目标
了解并理解碍事人口躯体素养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养对环境的碍事。
能力
目标
学会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和迁移运用的方法
思想
目标
进一步形成操纵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的社会瞧念
教学重点难点要害
重点:人口科学文化素养对环境的碍事
难点:碍事人口躯体素养的环境因素
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方案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方案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表达在绝对人口数对环境的压力,而且表达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刻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阻碍。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明白得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合理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会造成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1)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要紧缘故。

(2)经济增长与长期进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板书】环境问题产生的要紧缘故【板书】一、人口压力【点拨】那个地点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人口压力产生的环境问题。

【投影1】《世界人口增长》图。

[导学]请同学们据图描述一下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板书】1.世界人口的增长【教师总结】该图明显地反映出1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呈加速增长。

在工业革命往常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之后,速度明显加快,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倍增时刻不断缩短。

人口总量的急剧增长,新增人口数量庞大,为满足新增人口对食物、能源、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变为耕地,而森林、湿地和草原大量消逝,矿产资源也遭到掠夺式开采,对环境产生专门大的压力。

【提问】世界人口总体上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其增长的速度放慢了,请分析其要紧缘故。

【点拨】这是一些国家(如中国)实行打算生育、操纵人口增长的结果。

【过渡】刚才讲的是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情形,那么具体到各个地区人口增长情形有什么不同呢?【点拨】阻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等方面。

【概括】由此可见,二战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要紧是由于进展中国家增长过快而导致的。

【投影2】《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图。

【导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2.1950年(二战)以来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

【点拨】各大洲人口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北美、大洋洲;二战后各洲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拉美、大洋洲、欧洲、北美。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年级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导语】⾼三的⽇⼦是苦的,有刚⼊⾼三时的迷茫和压抑,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有晚上奋战到⼀两点的精神⾁体双重压⼒,也有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上学的艰苦经历。

在奋笔疾书中得到知识的快乐,也是⼀种在巨⼤压⼒下显得茫然⽆助的痛苦。

⽆忧考⾼三频道为你整理《⾼三年级地理教案:⼈⼝与环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与环境 1.⼈⼝再⽣产 (1)⼈⼝再⽣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代陆续死亡,新⼀代不断出⽣,世代更替的过程,使⼈⼝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率、死亡率、⾃然增长率 (2)⼈⼝再⽣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然增长率稍⾼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洲、亚洲、拉丁美洲⼤部分、⼤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或正要进⼊“现代型” 2.⼈⼝数量与环境 (l)⼈⼝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数量变化的影响 (3)⼈⼝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少,影响⼩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平有了提⾼,⽣态环境有了⼀定程度的破坏 ⼯业社会:⼈⼝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产扩⼤、污染扩⼤ ⼈⼝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容量 (l)环境⼈⼝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平及⼈⼝的⽂化和⽣活消费⽔平,资源是⾸要因素 (2)环境⼈⼝容量的估计 4.⼈⼝素质与环境 (1)影响⼈⼝⾝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体素质的概念:⼈⼝群体平均的⾝体健康状况 (2)⼈⼝科学⽂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的科学⽂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科学⽂化素质的⾼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科学⽂化素质的⾼低,对资源的开发利⽤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化素质不同的⼈⼝,对资源利⽤的充分程度也⼤不相同 ⼈⼝科学⽂化素质的⾼低,直接影响着⼈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迁移与环境 (l)⼈⼝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由迁出地到迁⼊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迁移的拉⼒和推⼒:拉⼒⼀个地区吸引⼈⼝迁移的因素,推⼒⼀个地区排斥⼈⼝迁移的因素 (3)⼈⼝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们为了寻找⾷物、⼟地⽽迁移,受⾃然环境影响深刻 ⼯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使劳动⼒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的改观,但也产⽣⼀些⽣态环境问题 ⼤量农村⼈⼝迁⼊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压⼒ 6.中国⼈⼝迁移 (1)历我国的⼈⼝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向:从秦汉开始⼈⼝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迁移,使南⽅⼈⼝第⼀次超过了北⽅地区 原因:移民⽀边、战争、⾃然灾害 (2)新中国成⽴后到80年代中期的⼈⼝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较⼩、频率⽐较低 原因:实⾏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净迁⼊省区 ⽅式:安置失业⼈员和闲散劳动⼒;⽀援新开发地区⼯业建设;移民垦荒⽀援边疆建设;⾼等学校搬迁、招⽣与分配;新修⽔利和⽔库移民;压缩城市⼈⼝规模;少量的⾃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迁移 特点:流动⼈⼝增加,⾃发流动为主 ⽅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治区到沿海城市和⼯矿地区 ⽬的:务⼯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作迁移的⼈数增加 变化:原来⼈⼝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地区,如上海 【篇⼆】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类与环境 ⼀⽅⾯,⼈类的⽣存和发展要占据⼀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类⽣产、⽣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叫做环境⾃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
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
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
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
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
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
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
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
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
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
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
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
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
如上海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
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
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
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
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
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
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
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
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
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
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
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

分布
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
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

东亚、东南
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

撒哈
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国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

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
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
中国、东南亚。

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