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浅析

合集下载

绥靖政策的评价

绥靖政策的评价

绥靖政策的评价
乾隆皇帝时期的绥靖政策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一种政策。

乾隆皇
帝时期的绥靖政策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一种政策,它的宗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保护清朝的统治者,维护清朝的统治稳定,保护清朝的统治者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

乾隆皇帝时期的绥靖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清朝的统治者得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保护清朝的统治者,维护清朝的统治稳定,保护清朝的统治者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

乾隆皇帝时期的绥靖政策也促进了清朝的经济发展,清朝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乾隆皇帝时期的绥靖政策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清朝的统治者过于依赖绥靖政策,忽视了改革,导致清朝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清朝的经济实力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时期的绥靖政策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它有助于维护清朝的
统治,保护清朝的统治者,维护清朝的统治稳定,促进清朝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清朝的统治者过于依赖绥靖政策,忽视了改革,导致清朝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

绥靖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史入门

绥靖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史入门

《绥靖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概述“绥靖”一词,最早见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

所谓“敬服王命,绥靖四方”,这里面的“绥靖”是平定安抚之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绥靖”渐渐与政策二字联系在一起,其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用来指代姑息养奸的行为做派。

而绥靖政策,则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的妥协退让。

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极力避免武装冲突的纵容政策。

这种政策在当时还突出地表现为“祸水东引”,即尽可能满足德国和日本,使其侵略矛头对准苏联。

二、产生背景1、一战使得英法实力衰弱。

1914—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缓缓落下帷幕。

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大地仿佛经历了一场特大级暴风雨的洗礼,英国和法国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而在1929年,一场世界级的经济危机又不期而至。

可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大幅下跌,外贸总额更是缩减了一半还多,英镑贬值了1/3,22%的工人陷入失业的境地,国内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经历了一战和经济危机的英国,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再看法国,其境地比英国还要悲惨。

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局势一直不稳,内阁更替频繁。

身为老牌霸主的英国在一战和经济危机中遭受的苦难,法国亦是感同身受。

对德国的惧怕,对民众的无力,追随英国就成了法国的政治正确。

2、敌视社会主义制度“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也是魄力非常。

虽然时至今日,无产者仍没有获得整个世界,但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确已经瑟瑟发抖了。

比如英法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除了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还拉开了两大社会制度对立的序幕。

自此,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了斗争。

苏联,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英法非常清楚,本国绝不能发生大规模的无产阶级运动。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对 德 、意 、 日法 西 斯 的 侵 略 扩 张 ,英 国 无 论 是 麦 克 唐 纳 政 府 ( 3 — 3 1 1 1 5)、鲍 尔 温 政 府 ( 3 —1 3 9 9 1 5 7),还 是 张 伯 伦 9 9 政 府 ( 3 -1 4 )均 采 取 了 绥 靖 政 策 。 那 么 ,一 个 号 称 1 7 0 9 9 “ 日不 落 帝 国 ”的 英 国 缘何 会 采 取 这 样 姑 息 、 纵 容 、妥 协 退 让 的 绥 靖 政 策 呢?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本 文 试 从 “ 济 军 事 实 经 力 、 社 会 心 理 ( 平 主 义 思 潮 ) 传 统 外 交政 策 ”三 方 面 来 和 及 对 英 国 绥靖 政 策 的 出 台进 行剖 析 。
0 “ 靖 ” ( p esm n 绥 A p ae e t), 就 其 本 义 来 说 , 有 “ 讲 后 国 内 债 务 近8 亿 英 镑 , 由战 前 世 界 最 大 的 债 权 国 变 成 了债 7 和 、调 解 ” 、 “ 抚 、平 息 斗 争 ” 以 及 “ 满 足 要 求 的办 法 务 国 ,欠 美 国4 亿 美 元 ,世 界 金 融 中 心 也 由伦 敦 转 移 到 美 国 安 用
摘要 :二 十世 纪三 十 年代 英 国面 对 德 、意 、 日法 西斯 侵 略扩 张 的 咄咄 逼人 攻 势 ,采 取 了姑 息 、纵 容 、妥 协 退让 的 绥靖 政 策 。这 与英 国 经济 实 力 的衰退 、和 平 主义 思潮 的 影 响 以及传 统外 交 政策 的 影 响是 密不 可分 的 。 关键 词 :靖 政策 ; 经济 势 力 ;和 平主 义思 潮 :均势 政 策

下降到最低点 。农业生产缩减 ,英 国戌了世界各 国倾销 剩余

绥靖政策——精选推荐

绥靖政策——精选推荐

探究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战中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为此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本文对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历史经验教训等做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二战的认识。

关键词:绥靖政策原因、具体表现、教训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为在新兴的帝国主义面前苟安一时,对侵略者没有采取行动给予制裁,将战火及时扑灭,相反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

它以维护既得的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会议及协定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时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巅峰。

绥靖政策的出现,给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它对当今国际社会留下深重的思考。

一、历史原因纵观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国际舞台及政治气氛,绥靖主义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各种因素的总和。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二战的爆发。

1、经济的衰落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就是国家的生命。

衰落的经济无疑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英法等协约国是战胜国,除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导致各国战后重建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 218万余人,损失2 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 285万人,损失1 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

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 863亿余美元。

各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缓慢。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各国政府不得不把经历集中到战后经济的恢复上。

关于英法绥靖政策的一些思考

关于英法绥靖政策的一些思考

关于英法绥靖政策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从人们对英法绥靖政策的评论入手,列举了绥靖政策的表现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并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绥靖英法德国国力一选题背景:一直以来,张伯伦都被认为是历史的罪人,从初中到大学课本教育莫不如此。

自然,其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恶行,给世界人民尤其是被无辜牺牲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其翻案,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

(1938年初,英国殖民大臣马·麦克唐纳)那么,绥靖政策究竟有无给英法两国带来好处?作为欧洲强大力量的英法两国,缘何对德国一再退让?这一历史事件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名人评论: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 毛泽东张伯伦深信,所有将导致达成广泛的协议,抚慰不满意的国家,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

但这些都纯属希望和推测。

我们还想到有一连串与此相反的可能性。

这个代价使不列颠帝国受到损害。

-- 丘吉尔绥靖政策是英和法从未遭到的最大外交失败。

-- 艾德礼绥靖政策不是张伯伦个人政策,这项政策不但得到阁僚的支持,而且表达了英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 霍尔绥靖政策不应负上战争罪责,因为它是列强普遍尊重的政策,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 尤班克三绥靖政策内容:英法两国对德、对意、对日都有不同程度的绥靖政策,本文为集中分析英法与德国这一对尖锐的矛盾,只整理其对德国的绥靖政策的表现。

(1) 签订《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扩军,一起破坏了凡尔赛条约。

1936年3月,德国出兵进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的有关规定,英国不仅听之任之,而且反对采取任何制裁措施。

浅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原因国政0902 郭柱成 20094209 “绥靖”(Appeasement),就其本义来说,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来息事宁人”。

在外交史中,“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专指“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利益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无论是麦克唐纳政府(1931-1935)、鲍德温政府(1935-1937),还是张伯伦政府(1937-1940)均采取了绥靖政策。

那么,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缘何会采取这样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一战后英国力量的削弱、和平主义思潮及传统“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外交思想的影响三方面来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出台进行剖析。

一、一战后英国力量的削弱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其力量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削弱: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出口贸易减少了一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缓慢,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

农业生产缩减,英国成了世界各国倾销剩余粮食的市场;本已严重的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成倍增长;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贸易入超逐年增加,国际收支恶化;社会危机加深。

经济实力的衰退,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

1933-1938年,英国军费开支为12亿英镑,同期德国为28.6亿英镑,苏联为28.08亿英镑,日本为12.6亿英镑。

1934-1938年间,英国军费开支增长率为25%,同期德国的增长率为47%,前苏联为37%,日本为45%。

经济的衰退和势力范围的日益瓦解加剧了英国国内的政治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争吵不休,内阁更迭犹如走马灯。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绥靖政策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绥靖”的本义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所以“绥靖政策”的本质也就是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者的姑息迁就,甚至于牺牲他国以至本国领土、主权利益来乞求和平;也包含了他们的恐战情绪,妄图通过妥协达到“祸水东引”至苏联的阴谋。

然而西方各国被法西斯侵略者的阴谋蒙蔽了双眼,最终是自食恶果。

下面就绥靖政策的形成原因、收益、代价等说一下我的认识。

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英国传统因素,也有当时英国国情与国际形势的因素,更有英国政府领导人的私人情感。

从历史传统这方面来说,绥靖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手段“欧洲均势”、“光荣孤立”的继承与发展,一战后的欧洲,苏联因十月革命崛起,法国因德国的赔偿也在复兴,德国因战败残弱不堪。

这样的局势下英国才采取“扶德抑法”的法子,以保欧洲的均势。

从当时英国国情方面来说,经济实力的下降是其实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经济决定政治,一战的巨大损失与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的财政吃紧,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军费投入的比例减少。

一个国力虚弱、军备松弛的国家如何在外交中采取强硬的态度,那么就只有是他的对立面退让妥协了。

此外,当时英国的社会因素——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战将英国人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打击的稀碎,使得他们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反感甚至是恐惧情绪。

这就在社会舆论上产生了一种对德开战的“负疚感”;在英国内阁选举上也使得主张强硬的一派屡受挫折,才使得当时的英国政府一贯主张“亲德”。

在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社会主义的兴起,及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也是非常重要的。

十月革命崛起的苏联影响了亚非拉多地人民的反殖运动、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对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德国的战略位置与其反苏的思想倾向正好符合英国及西方国家“祸水东引”的阴谋。

对英法绥靖政策的理解

对英法绥靖政策的理解

一、对英法绥靖政策的理解1 绥靖政策含义: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 出现原因:A、英法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B、英军重整军备不力,政府软弱怕战,推行绥靖外交政策C、法国政局不稳、内部斗争激烈D、英法抱侥幸心理,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保全自身,并企图祸水东引,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

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E、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3表现:A、纵容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B、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C、慕尼黑协定的签署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D、二战全面爆发以后,英法对德采取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表明并未完全放弃绥靖政策4后果: 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谓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直接后果:(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4)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5)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6)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5反思:a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b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法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法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开题报告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开题报告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开题报告系别法政历史系专业历史学年级 09历史本科姓名张雪峰导师高现朝一、目的和意义20世纪30年代,欧洲风起云涌,纳粹德国崛起,大规模重整军备,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大战的危险与日俱进。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进而推行绥靖政策,使得欧洲大陆的局势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导致了慕尼黑阴谋的发生,最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战争初期,英国依然奉行绥靖政策,导致法国速败,上演了敦刻尔克的惨痛一目。

自丘吉尔上台之后,摒弃了妥协退让,妄图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危机的绥靖主义,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才使得二战局势稍有变化。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

一战之后,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受重创,再加之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以及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各阶级内部不统一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对欧洲局势的绥靖态度。

研究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其目的一是应系里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二是本人对其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其意义而言,使笔者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同时锻炼了写作论文的能力。

充分的了解英国绥靖政策,可以掌握二战爆发的原因,对当今世界各国局势也可以用绥靖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在上世纪是各国学者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在各国学者中,西方学者的著作最多,涉及的方面也最广,他们从传统的外交史扩展到英法内政、经济、军备等问题研究。

如罗宾斯《绥靖》(Keith Robbins,Appeasement),牛津,1988年版;斯莫尔与范斯坦合编《绥靖法西斯主义》(Melxin Small and Otto Feinstein,Appeasing Fascism)伦敦,1991年版;还有纵观欧洲大陆关于绥靖政策的专著,如拉廷斯基编《重新评价慕尼黑协定:大陆的看法》(MayaLatynski,Reappraising the Manich Pact:Continontal Perspective),巴尔的摩,1992年版。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历史趣谈绥靖政策主要有哪些原因 绥靖政策为什么叫绥靖

历史趣谈绥靖政策主要有哪些原因 绥靖政策为什么叫绥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绥靖政策主要有哪些原因绥靖政策为什么叫绥靖
导语:绥靖政策主要有哪些原因绥靖政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意思就是对侵略采取不抵抗,姑息纵容的态度,绥靖政策这个词产生的一个重要的
绥靖政策主要有哪些原因
绥靖政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意思就是对侵略采取不抵抗,姑息纵容的态度,绥靖政策这个词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的态度,英法美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德意日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使得法西斯有恃无恐,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下面说一下绥靖政策原因。

绥靖政策原因一:英法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惨重,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济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在经济萧条的影响之下,英法等国家不得不将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首要的目标,一切其他的目标都要服从国内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不能干扰这一主题,于是在面对着德意日的侵略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原因二:英法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掀起了反战高潮,人民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所以英法政府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不想在短时间内出现任何的战争,所以才会使得英法等国家的政府积极的推行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原因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开始增长,英国为了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抑制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发展,于是积极的扶植德国,实行亲德反法的政策,同时英法两国希望将德国这股祸水引到苏联那里,希望借助德国消灭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英国积极的推行绥靖政策。

生活常识分享。

绥靖政策的含义、表现及实质

绥靖政策的含义、表现及实质

考点:绥靖政策的含义、表现及实质含义: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表现: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实质:是英法等国采取的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妥协安抚,并企图“祸水东引”,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的一种外交政策。

例题1对法西斯侵略不敢加以制裁,以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保全自身的利益的政策被称为()A.安抚政策B.和平政策C.交换政策D.绥靖政策答案:D解析:对法西斯侵略不敢加以制裁,以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保全自身的利益的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答案D。

例题2“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这段话中的“我们”成为受害者,是因为英法推行()A.绥靖政策B.侵略政策C.法西斯政策D.不结盟政策答案:A解析:慕尼黑会议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妥协安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表现,故选A。

1.下图反映了二战前夕的欧洲形势,从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是()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B.英法推行绥靖政策C.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形成D.欧洲各国联合对抗苏联2.“他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这句话评价的是()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慕尼黑协定》D.《联合国家宣言》3.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把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是()A.雅尔塔会议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慕尼黑会议4.“绥靖主义者在玩喂鳄鱼的危险游戏——可预计最后鳄鱼也会把他给吃了。

”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二战”前对绥靖政策的评价。

下列事件验证了丘吉尔推断的是()A.苏台德区被割占B.法国战败投降C.苏德战争爆发D.日本偷袭珍珠港5.国际关系中,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家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

什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引言绥靖政策是一种通过让步和妥协来避免或缓和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

它通常在面临外交紧张局势或潜在冲突时被采用,以避免进一步的紧张和冲突升级。

绥靖政策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后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绥靖政策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案例以及其优点和缺点。

绥靖政策的定义绥靖政策是一种采取迁就、妥协和让步的外交政策,旨在避免或缓解国际冲突。

它依赖于对对方国家的温和态度和让步,以期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达成和平解决方案。

绥靖政策强调避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外交斡旋和对话来解决争端。

绥靖政策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在冲突中采取温和态度,尽量避免冲突升级,以及通过外交手段、谈判和让步来解决纠纷。

这种政策的目标是通过缓和紧张局势,为和平解决方案创造条件。

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绥靖政策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国际舞台上。

在一战后,欧洲各国对战争的创伤有所警惕,并希望通过绥靖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绥靖政策在二战之前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19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

这一时期,绥靖政策在面对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行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试图通过屈服和让步来避免冲突升级,并保持和平。

然而,这种政策最终没有成功,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的应用案例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一个典型案例。

1938年,希特勒德国要求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进行吞并,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选择向希特勒妥协,通过慕尼黑协定实现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让步。

然而,这种让步只是暂时的,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慕尼黑协定被广泛认为是绥靖政策的失败案例,它显示了绥靖政策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冷战中的绥靖政策冷战期间,世界面临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局势。

在这个时期,绥靖政策再次出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试图通过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来缓解紧张局势,避免爆发核战争。

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包括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TART)和削减军备谈判(SALT)。

浅谈绥靖政策

浅谈绥靖政策

浅谈绥靖政策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专业核电姓名王夫瑞学号2012302690010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

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

在此环境背景之下,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

其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初见端倪。

而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中,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然而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英法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

然而,绥靖政策并没有换来英法美等国幻想中的和平,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不久,北约、华约之间矛盾加剧,绥靖政策正式破产。

而今,反观二战后的美国,放弃了对日本实施报复和严厉的惩罚,实行的却是对日本的扶植,而同时,日本没有反思自己的罪行,反而仗着美国的支持迅速的重新武装起来,很明显,这是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其目的主要是要防范和遏制俄罗斯和中国。

然而,美国似乎忽视了一点,为了围堵中国不惜冒着日本重新武装起来给人类带来战争灾难的风险,处处为日本作掩护,这样也许能够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但美国最后也可能是受害者,可能像二战中的英国一样饱受战争的揉捏。

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大战到来的加速剂

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大战到来的加速剂

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大战到来的加速剂绥靖本意兼有“讲和、调解纠纷”“安抚、平息争斗”等含义。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的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

其差不多特点:对法西斯侵略者姑息纵容,委曲求全;背信弃义;以出卖、牺牲弱小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顽固坚持反苏、反共,包藏“祸水东引”的祸心。

绥靖政策的表现:①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国联派出了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调查团的报告书完整地反映了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祸水北引和牺牲中国利益。

李顿后来在伦敦的演讲中明白地说:“现在的问题不是在怎么样强迫日本撤出满洲,而是在造成容许日本能够留在满洲的条件。

”英美的姑息纵容,使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

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联;1934年12月,日本宣布废除华盛顿条约;1936年1月,日本宣布退出伦敦裁军会议。

如此,日本公开地走上了争霸道路。

②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后,英法等国的反应只是发表一份空洞的谴责声明。

法国外长赖法尔甚至额手称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英法不仅出卖了阿比西尼亚,而且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③姑息纵容德意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战,促进德意结成“柏林-罗马”轴心。

④姑息纵容和支持德国法西斯重整武装、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鼓舞、推动、加速了希特勒下定发动大战的决心。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国内根源和时代背景:①英法等国实力的日益衰退而又想维护其霸权地位,因此选择了损人而实际上不利己的绥靖政策。

②英法等国在一战后普遍存在厌战、畏战情绪与和平主义幻想,妨碍和制约政府采取息事宁人而实际上是火上加油的绥靖政策。

③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英法美向来敌视社会主义的苏联,对共产主义的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妨碍。

因此,处于苏联与英法之间的德国便被看成了阻止“共产主义威胁”的“壁垒”,“祸水东引”成了西方各国反苏、镇压欧洲革命的政策选择。

二战中的绥靖政策是什么

二战中的绥靖政策是什么

二战中的绥靖政策是什么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二战反思录:绥靖政策害人终害己

二战反思录:绥靖政策害人终害己

⼆战反思录:绥靖政策害⼈终害⼰反思⼆战的教训中最沉痛的⼀条,就是绥靖政策。

邪恶的法西斯不是与⽣俱来的强⼤,⽽是在英美法为⾸的西⽅国家⼀步步纵容下,逐渐变得邪恶⽽强⼤的,最终成为祸害全世界、全⼈类的洪⽔猛兽。

这些国家的绥靖政策⽆⼀成功,全都是搬起⽯头砸⾃⼰的脚,最后⾃⾷其果。

在亚洲,1931年中国九⼀⼋事变爆发,⽇本悍然占领我国东北全境。

中国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本侵略中国领⼟,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动,“使危害和平的局势不致扩⼤”。

英法操纵下的国联为此讨论3个多⽉,既不敢谴责⽇本,也不能制⽌⽇本扩⼤侵略,只是派了⼀个李顿调查团敷衍了事。

英法在远东的绥靖政策,⽆视⽇本这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厢情愿地想引导⽇本与苏联对抗。

这种绥靖政策实际是⿎励⽇本不断扩⼤对华侵略,⼀步步升级为全⾯侵华战争。

在欧洲,上演了同样的故事。

德国法西斯上台以后,四处扩张。

1936年,德国仅派3万⼈进军莱茵河⾮军事区。

⼒量单薄的德国法西斯紧张万分,因为只要英法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下令撤退。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英法坐视德国破坏《凡尔赛协议》禁⽌德国驻军莱茵河地区的规定。

绥靖政策令德国法西斯欣喜若狂,从此更加胆⼤妄为,加快对外扩张侵略的步伐。

英、美、法的绥靖政策在⼆战爆发前⽐⽐皆是。

1935年,容忍意⼤利侵略埃塞俄⽐亚;1936年,对德、意武装⼲涉西班⽛采取“不⼲涉”政策;1937年纵容⽇本发动全⾯侵华战争,并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向⽇本妥协;1938年默许德国兼并奥地利。

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幕出现在1938年9⽉的慕尼⿊会议。

英、法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代⼈的和平”,寄希望法西斯祸⽔东流⾄苏联。

绥靖政策甚⾄延续到了开战之后。

1939年9⽉,德国突袭波兰,虽然英法对德宣战,陈兵百万在西线,但按兵不动,宣⽽不战,被称为“奇怪的战争”或者“静坐战”。

在此期间,西线法军83个师⾯对的是德国23个师,德国部队只有11个师较为精锐,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和平角度看绥靖政策摘要: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经过一战后,"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那时坚强而又脆弱的人类,害怕被战争拿起的瞬间又把他们从高空深深的摔下!静静在角落等待着有个懂得珍惜和平的呵护人类紧紧握住不放手!!关键词:绥靖政策历史背景反战思维一、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持续多年的经济衰败,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

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

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5分之1以上。

英国经济已衰败不堪,日落残照,夕阳如血!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的巩固。

早在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即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英国的.这一军工政策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之后虽有修正,但总的宗旨未变。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军费开支降到根本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英政府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

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2、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

.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改变了这一均衡局面。

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

因而,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

为此,英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德国扩军、毁约,以振兴德国,恢复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国接受有利于德国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防止出现一个“支配欧洲而同时支配海峡沿岸和低地国家的偌大军事强国.。

”作为一个怀有旧梦的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

于是,扶德抑法便成了英国当时对外政策的主题。

3、以德反苏,祸水东引一战之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反苏反共是英国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英国认为德是反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防线。

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他们认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德国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

”英国政府相信: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

即使德意日三国轴心的成立,英国对其危险性也毫无警觉。

在他们看来,联系德意日的纽带是其共同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而反苏反共正是英国所希望看到的。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出台的。

在这一政策思想的主导下,1937年的欧洲安全已遭到德意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张伯伦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战争恫吓一让再让。

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

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在随后出现的苏台德危机中,张伯伦于1938年9月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

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1939年3月,德国放心地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同年9月1日,入侵波兰,危及整个欧洲和英国的安全,英国不得已对德宣战,二次大战正式爆发。

张伯伦的靖绥政策彻底破产,人类血战六年方赢得胜利,世界各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一战后反战思潮一战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对于一战的惨痛后果的反思,国民对战争的反感、恐惧使反战思潮和和平主义思想在二战战前及前期风行一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绥靖政策的产生,使反法西斯国家在二战初期处于不利地位。

一直以来对于绥靖政策的看法多负面、消极评论,然而其存在有着历史必然性,本文从反战思潮与绥靖政策的关系分析绥靖政策的存在原因1.英国反战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以协约国一方胜利告终,但战争仍然给英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无数城镇化为废墟。

"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

这对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构成了极大的打击,对英国人传统的闲适生活和国人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国民厌烦战争,并且对战争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恐惧,形成强大的反战思潮——有许多人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开始了完全是一种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他们联赛,或者说,他们所引起大规模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裁军的救济,或者他们国家不满是由于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责令侵害人赔偿受害人。

(·泰勒,A.J.P.和平,英国历史。

1914-1945—1965此时英国国内出现许多和平主义组织,如“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平誓约协会”,宣扬反战,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所从事的战争”。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

英国首相张伯伦也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2.法国反战思潮法国北部城市星罗棋布,洛林、凡尔赛、里尔……然而作为一战的主战场,战后的一片废墟让地理学家德芒热翁称之为“死亡地区”,恢复这里的经济“要花上16年时间”。

克里蒙梭说:“从失败中诞生的共和国筹划、追求并实现了胜利,这是一切伟大事物对于一切即将死亡的、属于原始野蛮的过去的事物的胜利。

”法国已经遍体鳞伤。

法兰西不再对战争执着地迷恋,人们也开始痴迷和平,甚至盲目。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资产阶级认为战争会导致其失去统治地位:“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

”国内经济萧条,对近邻德国的畏惧心理挥之不去,民主自信心的丧失时反战思潮得以在法兰西站稳脚跟。

3.美国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最强的美国,那里海洋分离,这对双方从战线。

看过他们的Wilsonian理想主义宽恕为中心的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文需要]拒绝,一些美国人希望参加这个“旧世界“战争。

German-American外滩甚至走下的纽约的大街要求孤立主义倾斜。

isolationists的领导下,美国第一委员会,是一个大,震撼人心,强大的挑战,罗斯福总统的努力想进入战争。

查尔斯•林德伯格或许是最著名的专业人员。

该运动的核心参议院共和党人,而且许多民主党人也isolationists。

在中西部是孤立的最强以其强大的German-American人口三、绥靖政策与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因此张伯伦长久以来被谴责并作为绥靖政策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然而没人能证明英国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能有何不同:当时法国不愿意发动战争,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美国保持其孤立主义,英国在当时主要列强中实际上没有同盟者。

(wikipedia)张伯伦虽然在外交政策上失败,但是在国内政策和英国、爱尔兰的关系上的正确决策为英国能够最终在二战中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国内主张改革,促进经济复苏;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对后来丘吉尔领导的英国保卫战起了关键性作用;对爱尔兰独立的妥协使两国形势得到改观,从而为爱尔兰在战时支持英国铺平了道路。

张伯伦虽然身为和平主义者,但是绥靖政策的提出应看作英国对于战争的反应。

国内反战思潮的呼声和舆论对政府的压力以及英国长久以来在外交上维持的集体安全政策(collective security或许译作制衡政策?)都为绥靖政策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张伯伦不应为绥靖政策的提出和失败负全部责任。

四、和平“我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张伯伦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回到英国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虽然事实证明一代人的和平并没有降临在不列颠人乃至世界人民的身上,我们仍可从此看出当时的人们心里期盼的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15亿人口卷入战乱,伤亡三千余万人。

空前的灾难使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发达的安定的欧洲陷入了继中世纪黑暗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各国人民对于战争的厌倦以及战争带来的家园丧失亲人亡故的伤痛和对未来可能发生战争的担忧使得反战思潮和和平主义思想在一战后直至二战中前期在大众间成为主旋律。

然而过于理想化和急切的消灭战争不能解决一战埋下的隐患,迫于反战压力产生的绥靖政策(或者说诞生于反战思潮的绥靖政策)无法实现为一代人带来和平的目标。

绥靖政策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而我们却并不能由此称绥靖政策的出现是错误的,是无法接受的。

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眼光,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分析问题。

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张伯伦,鲍德温政府都无法使绥靖政策走上历史舞台。

当时的人们选择了当时看来正确的路,而这条路后来被验证带领他们走向了错误的方向,是不应该被我们太过追究的。

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一战过去九十余年后人们向往的和平有没有到来:二战,冷战中的局部战争,阿以冲突,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或许不远的南北韩战争……究竟和平的呼声是否仅仅会是呼声,和平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是我们作为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高呼:“我们得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未来人们的和平!”内维尔-张伯伦(1869一1940),英国政治家,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

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他执政时期最著名的政策是对德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遗祸人类,终招致第二次世界大战。

张伯伦当年所实行的绥靖政策,对于面临朝鲜局势的世界大国,特别是中国,具有十分重要参考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