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绥靖政策

姓名:包欣欣班级:2011级专业:旅游管理学号:01160003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经过一战后,“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那时坚强而又脆弱的人类,害怕被战争拿起的瞬间又把他们从高空深深的摔下!静静在角落等待着有个懂得珍惜和平的呵护人类紧紧握住不放手!

一、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持续多年的经济衰败,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5分之1以上。英国经济已衰败不堪,日落残照,夕阳如血!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的巩固。早在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即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英国的这一军工政策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之后虽有修正,但总的宗旨未变。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军费开支降到根本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英政府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2、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俄的互相牵制,达到“实力均衡”。.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改变了这一均衡局面。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建立起以之为中心包围德国的小协约国体制。因而,法国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为此,英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德国扩军、毁约,以振兴德国,恢复其大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迫使法国接受有利于德国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防止出现一

个“支配欧洲而同时支配海峡沿岸和低地国家的偌大军事强国.。”作为一个怀有旧梦的世界大国,“势力均衡”的旧传统和“光荣孤立”的影子,使英国始终将自己定位为欧洲的制衡者和仲裁人。于是,扶德抑法便成了英国当时对外政策的主题。

3、以德反苏,祸水东引

一战之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反苏反共是英国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英国认为德是反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防线。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他们认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德国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英国政府相信: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即使德意日三国轴心的成立,英国对其危险性也毫无警觉。在他们看来,联系德意日的纽带是其共同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而反苏反共正是英国所希望看到的。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出台的。在这一政策思想的主导下,1937年的欧洲安全已遭到德意法西斯的严重威胁,张伯伦仍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战争恫吓一让再让。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在随后出现的苏台德危机中,张伯伦于1938年9月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1939年3月,德国放心地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入侵波兰,危及整个欧洲和英国的安全,英国不得已对德宣战,二次大战正式爆发。张伯伦的靖绥政策彻底破产,人类血战六年方赢得胜利,世界各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一战后反战思潮

一战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对于一战的惨痛后果的反思,国民对战争的反感、恐惧使反战思潮和和平主义思想在二战战前及前期风行一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绥靖政策的产生,使反法西斯国家在二战初期处于不利地位。

1、英国反战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以协约国一方胜利告终,但战争仍然给英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可

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这对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构成了极大的打击,对英国人传统的闲适生活和国人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民厌烦战争,并且对战争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恐惧,形成强大的反战思潮——有许多人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开始了完全是一种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他们联赛,或者说,他们所引起大规模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裁军的救济,或者他们国家不满是由于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责令侵害人赔偿受害人。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英国首相张伯伦也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2、.法国反战思潮

法国北部城市星罗棋布,洛林、凡尔赛、里尔。然而作为一战的主战场,战后的一片废墟让地理学家德芒热翁称之为“死亡地区”,恢复这里的经济“要花上16年时间”。克里蒙梭说:“从失败中诞生的共和国筹划、追求并实现了胜利,这是一切伟大事物对于一切即将死亡的、属于原始野蛮的过去的事物的胜利。”法国已经遍体鳞伤。法兰西不再对战争执着地迷恋,人们也开始痴迷和平,甚至盲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资产阶级认为战争会导致其失去统治地位:“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国内经济萧条,对近邻德国的畏惧心理挥之不去,民主自信心的丧失时反战思潮得以在法兰西站稳脚跟。

3、美国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最强的美国,那里海洋分离,这对双方从战线。看过他们的Wilsonian理想主义宽恕为中心的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文需要]拒绝,一些美国人希望参加这个“旧世界“战争。German-American外滩甚至走下的纽约的大街要求孤立主义倾斜。isolationists的领导下,美国第一委员会,是一个大,震撼人心,强大的挑战,罗斯福总统的努力想进入战争。查尔斯•林德伯格或许是最著名的专业人员。该运动的核心参议院共和党人,而且许多民主党人也isolationists。在中西部是孤立的最强以其强大的German-American人口

三、绥靖政策与张伯伦

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希特勒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因此张伯伦长久以来被谴责并作为绥靖政策失败的主要责任人。然而没人能证明英国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能有何不同:当时法国不愿意发动战争,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美国保持其孤立主义,英国在当时主要列强中实际上没有同盟者。(wikipedia)张伯伦虽然在外交政策上失败,但是在国内政策和英国、爱尔兰的关系上的正确决策为英国能够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