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漏洞与恶意代码介绍

合集下载

网络恶意代码防护保障系统安全

网络恶意代码防护保障系统安全

网络恶意代码防护保障系统安全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恶意代码的威胁愈发增长,成为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恶意代码具有隐蔽性、破坏力强等特点,给个人和组织的信息系统带来了巨大风险。

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网络恶意代码防护保障系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从网络恶意代码的类型、防护策略以及防护系统的部署等方面对网络恶意代码防护保障系统的安全进行探讨。

一、网络恶意代码的类型针对网络恶意代码防护保障系统的安全,首先需要了解网络恶意代码的类型。

常见的网络恶意代码包括病毒、蠕虫、木马、僵尸网络等。

1. 病毒:病毒是一种可以自我复制并传播的恶意代码,通过感染其他合法文件实现传播。

病毒会感染计算机的文件或系统,对系统造成破坏。

2. 蠕虫:蠕虫也是一种自我复制的恶意代码,与病毒不同的是,蠕虫不需要依赖宿主文件进行传播。

蠕虫通过网络自动传播,感染其他主机并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系统。

3. 木马:木马是指以合法程序的形式隐藏恶意代码,使其看起来与正常程序无异。

一旦被执行,木马就会开启后门,使黑客可以远程控制被感染的主机。

4. 僵尸网络:僵尸网络是指将大量受感染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黑客可以通过这些被感染的计算机进行攻击。

僵尸网络常被用于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等恶意行为。

二、网络恶意代码防护策略为了应对各种类型的网络恶意代码威胁,需要采取多层次的防护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网络恶意代码防护策略。

1. 实时更新防病毒软件:使用可靠的防病毒软件,并及时进行病毒库的更新。

通过实时监测文件和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恶意代码。

2. 加强系统安全配置:合理配置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等,严格控制外部访问权限,避免未经授权的系统访问。

3. 限制计算机权限:对于普通用户,限制其对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权限,减少潜在安全风险。

管理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系统的权限管理。

4. 安全意识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用户在不了解情况下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可疑文件的风险。

系统安全漏洞与恶意代码介绍

系统安全漏洞与恶意代码介绍
变化 从传播范围来看,恶意代码呈现多平台传播的特

35
恶意代码分类
照恶意代码运行平台 按照恶意代码传播方式 按照恶意代码的工作机
制 按照恶意代码危害
罗伯特.莫里斯
1995年—首次发现macro virus
31
恶意代码发展
1996年—netcat的UNIX版发布(nc) 1998年—第一个Java virus(StrangeBrew) 1998年—netcat的Windows版发布(nc) 1998年—back orifice(BO)/CIH 1999年—melissa/worm(macrovirus by email) 1999年—back orifice(BO) for WIN2k 1999年—DOS/DDOS-Denial of Service TFT/
恶意代码的发展趋势?从传播速度上来看恶意代码爆发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从攻击意图来看恶意代码的开发者越来越与业化其意图也从游戏炫耀与向为恶意牟利?从功能上来看恶意代码的分工越来越细?从实现技术来看恶意代码实现的关键技术丌断变化?从传播范围来看恶意代码呈现多平台传播的特征35恶意代码分类36?照恶意代码运行平台?按照恶意代码传播斱式?按照恶意代码的工作机制?按照恶意代码危害分类蠕虫病毒后门木马有害工具流氓软件风险程序其他恶意代码分类37?丌传染的依附型恶意代码?流氓软件逡辑炸弹恶意脚本?丌传染的独立型恶意代码?木马rootkit风险程序?传染的依附型恶意代码?传统的病毒cih等?传染的独立型恶意代码?蠕虫病毒?可以丌依附亍所谓的数组而独立存在
了解安全漏洞的静态与动态挖掘方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补丁分类及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12
漏洞的发现
从人工发现阶段发展到了依靠自动分析工具辅助 的半自动化阶段

计算机安全中的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

计算机安全中的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

计算机安全中的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

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化,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

其中,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的基本概念、常见恶意代码及其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恶意代码(Malware)是指一类针对计算机系统的恶意软件,其目的是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窃取用户敏感信息、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网络攻击以及其他非法行为。

恶意代码通常包括病毒、木马、蠕虫、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等。

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检测和防范计算机系统中的恶意代码,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检测和防范恶意代码是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恶意代码往往会给用户的个人资料、财产和机密信息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常见恶意代码及其工作原理1. 病毒病毒是一种常见的恶意代码,它以文件、程序为载体,通过感染其他文件或程序来进行传播和破坏。

病毒可以在目标计算机中逐渐破坏正常程序的功能,甚至可以完全控制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病毒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染主机文件来实现自身的复制和传播。

一旦病毒感染了计算机系统,它会开始自我复制,不断地从宿主文件、程序等中复制自身,并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最终破坏计算机系统。

为了防范病毒,用户应该及时安装杀毒软件并且开启实时监控模式,通过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全面扫描和检查,及时查杀潜在的病毒威胁。

2. 木马木马是一种通过合法的程序或文件来隐藏恶意代码的恶意软件。

木马的本质是一种后门程序,它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目标计算机上植入恶意代码,以实现对目标计算机的合法控制。

木马病毒在传播时,往往伪装成有吸引力的文件或者程序,使得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下载和安装。

一旦木马病毒成功感染了目标计算机,它就会悄悄地进行各种远控操作,窃取用户的隐私信息,甚至进行远程控制等非法操作。

网络安全常见漏洞类型大全

网络安全常见漏洞类型大全

网络安全常见漏洞类型大全网络安全是如今互联网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安全漏洞也层出不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类型,以增强大家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警惕性。

一、弱密码漏洞弱密码漏洞是指在用户的密码设置过程中,密码的复杂性不足以阻止未经授权的人员破解账户。

这包括使用简单的密码、常用的用户名和密码组合、未及时更改密码等。

攻击者可以通过字典破解、暴力破解等手段获取用户的密码信息,并对其账户进行非法操作。

二、系统漏洞系统漏洞是指网络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对系统进行攻击。

常见的系统漏洞有操作系统或软件的未及时更新导致的漏洞、未经授权的访问漏洞等。

三、注入漏洞注入漏洞是指攻击者通过向输入字段中插入恶意代码,从而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操作。

常见的注入漏洞有SQL注入漏洞和跨站脚本(XSS)漏洞。

SQL注入漏洞可以导致数据库数据泄露或被篡改,XSS 漏洞可以帮助攻击者盗取用户信息或操纵网站。

四、跨站请求伪造(CSRF)漏洞CSRF漏洞是指攻击者利用用户已经登录的身份,通过伪装请求的方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恶意操作。

攻击者可以通过篡改URL、构造特定的表单或链接等方式引诱用户产生CSRF漏洞,从而进行非法操作。

五、拒绝服务(DoS)攻击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DoS攻击和DDoS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无法正常访问网站或服务。

DoS攻击通常是由单一的攻击来源执行,而DDoS攻击则是由多个不同的源头发起,更难以防御。

六、社交工程社交工程是指攻击者通过与目标用户交流获取敏感信息或利用用户的信任进行欺骗。

攻击者通常通过伪造身份、给出看似合理的理由等手段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密码等,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攻击。

七、物理漏洞物理漏洞是指攻击者直接利用物理设备或环境中的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

常见的物理漏洞有未锁定的服务器机房、易受损的网络线缆、未加密的数据传输等。

恶意代码介绍及防范

恶意代码介绍及防范

恶意代码介绍及防范
恶意代码,也称为恶意软件,是指被设计出来用于入侵、破坏、干扰、篡改或者窃取信息等不法目的的计算机程序。

恶意代码可以包括计算机病毒、木马、蠕虫、间谍软件、广告软件等各种形式。

恶意代码的威胁性非常大,它可以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造成严重的破
坏和泄露。

举例来说,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感染其他文件或者程序来破坏
数据文件或者系统文件,造成计算机崩溃;木马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计算机,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间谍软件可以监控用户的计算机
活动,偷窃用户的隐私等。

为了防范恶意代码的攻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不随便点击链接和打开附件: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尤其是来自未
知的邮件、社交媒体等。

同时,在打开附件前先进行杀毒扫描,确保附件
没有恶意代码。

4.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及时安装系统和软件的补丁和更新,以修复
存在的漏洞,减少恶意代码攻击的机会。

5.注意网络安全教育和优化: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用户的安
全防范意识。

同时,优化系统设置、配置强密码、定期备份数据等也是有
效的防范措施。

6.使用加密技术和安全传输协议:在敏感信息传输中使用加密技术和
安全传输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7.使用虚拟机和沙盒环境:在不信任的环境中,可以使用虚拟机或者
沙盒环境来运行潜在的恶意软件,以隔离它们对系统的影响。

总之,防范恶意代码的攻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多层次的措施来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安全。

同时,合理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并及时更新相关防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九章+系统安全-恶意代码

第九章+系统安全-恶意代码

27
大量的清除分 支的组合

28
分支量太大时 的可行性如何?
处置参数化

把引擎的主要模块转化成了病毒库记录, 转化成了有条件入口、可以相互调用的记 录。
791.a
7B097)
2301E) 00 00 00 00 00 00
29
清除 模块

分流器:实现是对无毒格式的跳过
30
31
鉴定器

多种冗余的检测机制,且检测规则存在冲 突,应该有一表决装置,还需要有一个基 于检测结果对未知病毒进行判定的装置。
23
4.反病毒引擎框架
病毒库
引擎:指用于控制所有相关功能的主程序。
反病毒引擎:依赖于对应的可维护的数据结构,对待检测 对象进行病毒检测和处理的一组程序模块的统称,即控制 对象获取 和集成所有相关组件,实现对病毒的特征提取、分析、清 除的系统。 对象检测
对象处理
24
25
26

艾伦.所罗门引入了偏移量的概念,通过病 毒入口直接跳转到恶意代码部分进行匹配, 解决了全文匹配问题

从远程系统传送到本地系统,且在没有用户明确指令的情况 下在本地系统执行。
常采用与病毒、蠕虫、木马类似的机制传向用户工作站。 也可利用漏洞来执行自身的动作,例如未授权数据的接收或 超级用户权限。 载体有java applets, activeX、javaScript和VBScript。使用可 移动代码在本地系统进行恶意操作最常见的方式有跨站脚本 攻击、互动和动态网站、E-mail附件以及从不可信地址下载 不可信软件。

早期病毒:具有对宿主感染能力的恶意代码 现在:一切具有主观危害和极可能客观破坏效果的恶 意代码统称病毒,而恶意代码则是对病毒的学术表达。

网络安全中的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

网络安全中的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

网络安全中的恶意代码检测与防范一、恶意代码的概念与特征恶意代码(Malware)是一种破坏性的软件,它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计算机系统,通过窃取信息、破坏文件、占用系统资源等方式对用户造成伤害。

目前常见的恶意代码包括病毒(Virus)、蠕虫(Worm)、木马(Trojan horse)、间谍软件(Spyware)等。

这些恶意软件会利用漏洞或者用户的不当行为来攻击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例如,用户不小心点击了一个恶意链接或者下载了一个感染了病毒的程序,都有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恶意代码的特征包括潜在性、不可预测性、变异性和传染性。

其中,变异性是恶意代码最为致命的特征之一。

由于恶意代码的变异性比较强,导致传统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失效。

因此,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逐渐应用广泛。

二、恶意代码检测技术(一)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技术,它通过比对已知的恶意代码的特征(即病毒特征库)和目标文件的特征来识别恶意代码。

如果目标文件的特征与病毒特征库中的恶意代码匹配,那么该目标文件就被认为是恶意的。

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的优点是准确性高、误报率低,但其缺点是无法检测出新出现的恶意代码。

(二)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随着恶意代码的变异性不断增强,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与此同时,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逐渐成为了主流。

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直接针对恶意代码的行为特征进行监测,从而判断该程序是否为恶意代码。

例如,当一个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某些恶意行为,例如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占用计算机资源时,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会自动识别出来。

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的优点是可适应新兴的恶意代码,但其缺点是误报率较高。

三、恶意代码防范措施(一)注意网络安全意识有一个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计算机系统。

用户应该牢记的是,不要轻易打开陌生邮件、不要随便点击任何链接,并且不要轻易下载未知来源的程序,以避免受到恶意代码的攻击。

漏洞分析与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漏洞分析与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漏洞分析与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漏洞分析与恶意代码检测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保护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免受攻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漏洞分析和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漏洞分析技术漏洞分析技术是通过对软件和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安全漏洞,并提供相应的修复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漏洞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通过对程序源代码或二进制代码进行分析,寻找其中潜在的漏洞。

静态分析可以通过静态程序分析工具进行,如静态代码扫描工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不执行程序的情况下发现漏洞,但是对于复杂的程序可能会有一定的误报率。

2.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通过在实际运行程序的过程中监控和分析程序的行为,发现其中的漏洞。

动态分析可以通过动态程序分析工具进行,如调试器和逆向工程工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捕获程序的详细执行过程,但是对于复杂的程序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开销。

3.模糊测试:模糊测试是通过向程序输入非法、异常或边界数据,观察程序的反应和行为,以发现其中的漏洞。

模糊测试可以通过模糊测试工具和技术进行,如AFL(American Fuzzy Lop)和Peach Fuzzer。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发现一些隐蔽和复杂的漏洞,但是对于程序输入的覆盖率和测试用例的生成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

4.符号执行:符号执行是通过对程序输入和约束条件进行符号化表示,然后利用约束求解器自动地寻找可以满足约束条件的输入,以发现其中的漏洞。

符号执行可以通过符号执行引擎进行,如KLEE和SAGE。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找到程序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但是对于复杂的程序可能会导致指数级的计算量。

漏洞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于发现和修复各种类型的漏洞,如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整数溢出、权限提升等。

通过漏洞分析技术,可以提高软件和系统的安全性,减少攻击者利用漏洞进行攻击的可能性。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漏洞及防范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漏洞及防范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漏洞及防范1.弱口令漏洞弱口令漏洞是指用户设置的密码缺乏复杂性,容易被猜解或破解。

攻击者可以通过暴力破解、字典攻击等手段获得合法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为了防范这一漏洞,用户应使用复杂且独特的密码,包括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定期更改密码。

同时,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限制登录尝试次数、设置账号锁定策略等方式增加破解难度。

2.操作系统漏洞操作系统漏洞是指操作系统本身或其相关组件存在的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获得系统权限并进行恶意操作。

为了防范这一漏洞,系统管理员应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的补丁更新,并启用自动更新功能。

此外,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补漏洞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3.恶意代码攻击4.SQL注入漏洞SQL注入漏洞是指攻击者通过在Web应用程序中构造恶意的SQL查询,绕过身份验证等机制,获取或篡改数据库中的数据。

为了防范这种漏洞,开发人员应采取良好的编码规范和安全实践,对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验证。

同时,数据库服务器应配置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数据库用户的权限,从而减少被注入攻击的风险。

5.社交工程攻击社交工程攻击是指攻击者伪装成可信的实体,通过与目标用户或系统管理员进行互动,获取用户敏感信息或系统权限。

为了防范这种攻击,用户应保持警惕,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给陌生人。

系统管理员需要进行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用户的识别能力,同时限制对敏感信息和系统权限的访问。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漏洞及防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除了以上提到的漏洞和防范措施,还可以采取网络隔离、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配合完善的安全管理策略和灾备计划,全面提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同时,不断跟踪和了解最新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及时更新安全措施,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关键。

代码安全与漏洞分析:了解常见的安全风险

代码安全与漏洞分析:了解常见的安全风险

代码安全与漏洞分析:了解常见的安全风险代码安全与漏洞分析是指对软件代码进行安全性评估和漏洞分析的过程。

在计算机应用程序中,存在许多常见的安全风险和漏洞,这些漏洞可能导致恶意行为并导致系统的不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安全风险和漏洞,并提供一些防范措施。

1.缓冲区溢出缓冲区溢出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漏洞,它通常发生在输入数据超出了被分配的缓冲区大小时。

攻击者可以通过溢出缓冲区并覆盖关键代码来执行恶意代码。

为了防止缓冲区溢出,开发人员应采取适当的输入验证和缓冲区长度控制措施。

2. SQL注入SQL注入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常见的安全漏洞,攻击者通过在输入字段中插入恶意的SQL语句,可以获得对数据库的未经授权的访问权限。

为了防止SQL注入攻击,开发人员应使用参数化查询或预编译语句,并对输入进行严格的验证和过滤。

3.跨站脚本攻击(XSS)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攻击者通过在受害者的浏览器中注入恶意的脚本来获取用户敏感信息的安全漏洞。

为了防止XSS攻击,开发人员应对用户输入进行适当的编码和过滤,并在输出时使用合适的转义字符。

4.跨站请求伪造(CSRF)跨站请求伪造是一种攻击者利用用户在其他网站上的身份认证信息来伪造用户请求进行攻击的安全漏洞。

为了防止CSRF攻击,开发人员应使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如使用token验证和验证码等。

5.目录遍历漏洞目录遍历漏洞是指攻击者可以通过修改URL中的路径来访问不应该被访问的文件或目录。

为了防止目录遍历漏洞,开发人员应对用户输入和URL进行适当的验证和过滤,并使用访问控制列表来限制文件和目录的访问权限。

6.代码注入代码注入是指攻击者通过在应用程序中注入恶意代码来执行未经授权的操作的安全漏洞。

为了防止代码注入攻击,开发人员应使用安全的API,并对用户输入进行合适的验证和过滤。

7.敏感数据泄漏敏感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地暴露用户敏感信息的安全漏洞。

为了防止敏感数据泄露,开发人员应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网络传输中的数据。

信息系统安全名词解释

信息系统安全名词解释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通信设备等组成的以处理信息和数据为目的的系统。

●漏洞。

漏洞是指信息系统中的软件、硬件或通信协议中存在缺陷或不适当的配置,从而可使攻击者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导致信息系统面临安全风险。

●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是指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信息系统中安装,执行以达到不正当目的程序。

恶意代码分类说明如下:1.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

简称木马,是以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甚至是远程控制用户计算机为主要目的的恶意代码。

由于它像间谍一样潜入用户的电脑,与战争中的“木马”战术十分相似,因而得名木马。

按照功能,木马程序可进一步分为:盗号木马、网银木马、窃密木马、远程控制木马、流量劫持木马、下载者木马和其它木马六类。

2.僵尸程序(Bot)。

是用于构建僵尸网络以形成大规模攻击平台的恶意代码。

僵尸网络是被黑客集中控制的计算机群,其核心特点是黑客能够通过一对多的命令与控制信道操纵感染僵尸程序的主机执行相同的恶意行为,如可同时对某目标网站进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或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等。

按照使用的通信协议,僵尸程序可进一步分为:IRC 僵尸程序、Http僵尸程序、P2P僵尸程序和其它僵尸程序四类。

3.蠕虫(Worm)。

是指能自我复制和广泛传播,以占用系统和网络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恶意代码。

按照传播途径,蠕虫可进一步分为:邮件蠕虫、即时消息蠕虫、U盘蠕虫、漏洞利用蠕虫和其它蠕虫五类。

4.病毒(Virus)。

是指通过感染计算机文件进行传播,以破坏或篡改用户数据,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为主要目的恶意代码。

5.其它。

上述分类未包含的其它恶意代码。

随着黑客地下产业链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恶意代码还具有上述分类中的多重功能属性和技术特点,并不断发展。

对此,我们将按照恶意代码的主要用途参照上述定义进行归类。

●拒绝服务攻击。

是指向某一目标信息系统发送密集的攻击包,或执行特定攻击操作,以期致目标系统停止提供服务。

互联网安全防护的恶意代码分析

互联网安全防护的恶意代码分析

互联网安全防护的恶意代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恶意代码成为互联网安全威胁之一。

恶意代码是指那些存在恶意目的、能够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造成破坏的软件程序。

为了有效防范恶意代码的攻击,了解和分析恶意代码的特征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互联网安全防护的恶意代码进行深入分析。

一、恶意代码的分类与特征1.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以用户为介质进行传播的恶意程序。

典型的病毒特征是通过感染文件来传播自身,并破坏被感染文件的正常功能,例如擦除数据、破坏系统等。

2. 蠕虫(Worm):与病毒不同,蠕虫不需要感染其他文件,而是利用漏洞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中自我复制和传播。

蠕虫具有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可以对整个网络系统造成巨大威胁。

3. 木马(Trojan horse):木马程序通常伪装成正常的程序,隐藏在用户不容易发现的文件中。

一旦用户运行了木马程序,黑客便可以通过木马获取用户计算机的控制权,进而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进行远程操作。

4. 勒索软件(Ransomware):勒索软件是一种目前广泛流行的恶意代码,它通过加密用户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并勒索用户要求支付赎金来解密文件。

勒索软件通常通过网络钓鱼邮件、恶意广告等方式传播,对用户数据造成极大威胁。

二、恶意代码的传播途径和防护策略1. 电子邮件附件:恶意代码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的附件来传播。

为了防范此类攻击,用户需要保持警惕,在打开邮件附件之前,首先要确认发件人身份和邮件内容的可信度。

此外,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及时进行病毒扫描也是防范恶意代码的有效措施。

2. 恶意网站链接:黑客通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恶意广告等方式引诱用户点击恶意网站链接,进而使用户的计算机感染恶意代码。

为了防范此类攻击,用户需要加强对网站链接的辨识能力,选择访问有口碑和可信度的网站,尽量不点击可疑来源的链接。

3. 系统漏洞:恶意代码开发者通常会利用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和感染。

网络安全恶意代码

网络安全恶意代码

网络安全恶意代码恶意代码是指以非法、危害电脑系统、网络信息安全和用户数据隐私为目的而编写的软件程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恶意代码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威胁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安全恶意代码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恶意代码的定义恶意代码(Malicious Code)是一种通过各种方法传播和执行的有害程序,旨在危害计算机系统和用户数据。

恶意代码可以是病毒、蠕虫、木马、间谍软件等多种形式,其危害程度和攻击目标各不相同。

二、恶意代码的分类1.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种依靠宿主程序复制自身并感染其他合法程序的恶意代码。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程序,向用户电脑系统或网络传播,并在感染的计算机上进行破坏或盗取用户信息。

2. 蠕虫(Worm):蠕虫是一种无需宿主程序即可自我复制和传播的恶意代码。

蠕虫通过利用网络漏洞或传播工具进行传播,并通过破坏文件、占用网络带宽等方式引发各种安全问题。

3. 木马(Trojan Horse):木马是一种伪装成合法程序并隐藏在其中的恶意代码。

一旦用户运行木马程序,它就会偷偷地为黑客提供远程操作权限,使黑客能够控制被感染的计算机并进行各种非法活动。

4. 间谍软件(Spyware):间谍软件是一种秘密搜集用户信息和网络活动的恶意代码。

间谍软件通常隐藏在合法软件中,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记录个人隐私,如浏览习惯、登录信息等,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黑客。

三、恶意代码的传播途径1. 邮件附件:黑客通过发送带有恶意代码的电子邮件附件来传播恶意代码。

一旦用户打开附件,恶意代码就会被激活,并感染用户的电脑系统或网络。

2. 不安全的网站:黑客会利用漏洞或弱密码来攻击网站,将恶意代码嵌入其中。

当用户访问这些被感染的网站时,恶意代码就会被下载到用户的计算机上。

3. 可移动存储设备:黑客将恶意代码植入USB闪存驱动器、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中,当用户将这些设备连接到自己的电脑上时,恶意代码就会自动传播到用户的电脑系统中。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与攻击防范技巧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与攻击防范技巧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与攻击防范技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操作系统成为了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然而,操作系统在提供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管理硬件资源、提供用户接口等功能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

本文将介绍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攻击防范技巧。

一、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1. 缓冲区溢出漏洞缓冲区溢出是指当程序向缓冲区写入数据时,超出了缓冲区原本的容量,导致溢出的数据覆盖了其他内存区域。

黑客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执行恶意代码、提升权限或破坏系统稳定性。

2. 代码注入漏洞代码注入漏洞是指黑客通过将恶意代码注入到合法的程序中,从而在系统中执行任意命令。

这种漏洞常见于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而且很难被发现和修补。

3. 逻辑错误漏洞逻辑错误漏洞是指在操作系统的设计或实现中存在的错误,使得黑客可以通过不正常的操作绕过安全机制。

这种漏洞很难预测,也很难修补。

二、攻击防范技巧1.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补丁及时应用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全补丁是保护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

这些补丁通常是由厂商发布的,用于修复已知的漏洞。

定期检查并应用这些补丁可以降低系统受到攻击的风险。

2. 使用强大的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强大的密码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密码应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定期更改。

此外,多因素身份验证也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结合密码和其他验证方式(如指纹、短信验证等),可以提高系统的抵御能力。

3. 配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可以监控网络流量并过滤恶意的网络请求,从而保护系统免受攻击。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检测并警告系统管理员有关潜在攻击的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4. 限制用户权限和访问控制为了减小系统被攻击的风险,应该限制用户的权限。

根据用户的身份和角色,划分不同的权限等级,并按需分配相应的权限。

此外,访问控制策略也非常重要,只允许可信任的用户和服务访问系统资源。

5. 定期备份和恢复定期备份关键数据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

恶意代码介绍及防范

恶意代码介绍及防范

目录 一、蠕虫病毒概述 (2)1、蠕虫病毒的定义 ..................................... 2 2、蠕虫病毒分类及特点 (2)二、蠕虫病毒分析和防范.......................... 2 1、利用系统漏洞的恶性蠕虫病毒分析 (3)2、对个人用户产生直接威胁的蠕虫病毒 (3)3、个人用户对蠕虫病毒的防范措施 (4)三、特洛伊木马攻击步骤 (5)1、配置木马 (5)2、传播木马 (5)3、运行木马 (6)四、杀毒软件 (7)1、天网防火墙 (7)2、卡巴斯基 (8)3、Windows 流氓软件清理大师 ............................ 8 参考文献 . (8)恶意代码介绍及防范一、蠕虫病毒概述1、蠕虫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自出现之日起,就成为计算机的一个巨大威胁,而当网络迅速发展的时候,蠕虫病毒引起的危害开始显现!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蠕虫也是一种病毒!但是蠕虫病毒和一般的病毒有着很大的区别。

对于蠕虫,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套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蠕虫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共性,如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等,同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如不利用文件寄生(有的只存在于内存中),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以及和黑客技术相结合等等!2、蠕虫病毒分类及特点根据使用者情况可将蠕虫病毒分为2类,一种是面向企业用户和局域网而言,这种病毒利用系统漏洞,主动进行攻击,可以对整个互联网可造成瘫痪性的后果!以“红色代码”,“尼姆达”,以及最新的“蠕虫王”为代表。

另外一种是针对个人用户的,通过网络(主要是Email,恶意网页形式)迅速传播的蠕虫病毒,以爱虫病毒,求职信病毒为例。

在这两类中,第一类具有很大的主动攻击性,而且爆发也有一定的突然性,但相对来说,查杀这种病毒并不是很难。

如何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六)

如何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六)

漏洞是指在软件或系统中存在的一种错误或缺陷,可以被恶意代码利用,从而对系统造成安全威胁。

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对于保护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部分:什么是恶意代码在开始讨论如何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恶意代码。

恶意代码是指一种用于攻击计算机系统、窃取信息或破坏数据的恶意软件。

常见的恶意代码包括病毒、蠕虫、间谍软件和僵尸网络等。

第二部分:识别恶意代码识别恶意代码是及早发现和阻止恶意代码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1. 使用杀毒软件:杀毒软件是最基本的工具,可以帮助识别和清除计算机中的恶意代码。

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可以及时应对新的威胁。

2. 注意邮件和下载的附件:恶意代码常常通过电子邮件的附件或下载的文件来传播。

要警惕不明邮件和来自不可信来源的下载。

3. 不随便点击链接:恶意代码也常常通过链接传播。

避免随便点击不明链接,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中。

4. 留意异常行为:注意计算机系统的异常行为,比如运行速度变慢、频繁死机或弹出广告。

这些都可能是恶意代码感染的迹象。

第三部分: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一旦发现了恶意代码,分析其中的漏洞是进一步保护系统安全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1. 使用反汇编工具:反汇编工具可以将二进制代码转换为可读的汇编代码,便于分析和理解恶意代码的行为。

2.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指在隔离的环境中运行恶意代码,并监控其行为。

通过观察其执行过程和与系统的交互,可以发现其中的漏洞。

3. 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恶意代码进行逆向工程,检查其中的漏洞。

这可以通过分析代码的结构、逻辑和算法来实现。

4.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有一些专门的工具可以扫描恶意代码中的漏洞。

它们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恶意代码的漏洞,并提供修补建议。

第四部分:如何防止恶意代码的漏洞除了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我们还需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恶意代码的袭击。

如何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九)

如何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九)

恶意代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恶意实施破坏、偷窃信息或其他违法活动的程序。

具有破坏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恶意代码构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

而在恶意代码中,常常存在着各种漏洞,这为我们识别、分析和防范恶意代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漏洞的种类及危害在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漏洞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

漏洞大致可以分为软件漏洞和系统漏洞两类。

软件漏洞是指在软件设计、编写、测试等过程中,由于疏忽或者设计不当产生的安全漏洞。

而系统漏洞则是指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等底层技术存在的安全隐患。

无论是软件漏洞还是系统漏洞,它们都可能被恶意代码所利用。

恶意代码通过利用这些漏洞,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入侵、信息的窃取、网络的瘫痪等各种危害。

因此,识别和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对于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如何识别恶意代码中的漏洞识别恶意代码中的漏洞是技术研究和安全专家们一直在进行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识别漏洞的方法:1. 安全工具辅助:利用安全工具对恶意代码进行扫描和分析,可以帮助发现其中的漏洞。

例如,漏洞扫描工具、恶意代码分析工具等都可以帮助安全专家进行识别工作。

2. 反汇编和调试:对恶意代码进行反汇编和调试,可以深入了解其具体的运行机制和可能存在的漏洞。

这需要一定的反汇编和调试技术,对代码运行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

3. 行为分析:观察恶意代码的行为模式,发现其中的异常行为,可以判断其可能的漏洞点。

例如,恶意代码的网络通信行为、文件读写行为等都可能暴露出漏洞。

三、如何分析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当我们识别出恶意代码中的漏洞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漏洞分析。

漏洞分析是指对恶意代码中的漏洞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原理与机理,并设计相应的缓解和修复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漏洞分析方法:1. 源代码分析:如果有恶意代码的源代码,可以进行源代码分析。

通过阅读代码,找到其中的逻辑漏洞、输入验证漏洞等,对漏洞成因进行深入理解。

2. 指令级分析:利用反汇编技术对恶意代码进行逐行分析,跟踪代码执行路径,定位漏洞发生的具体位置。

网络安全常见漏洞原理解析

网络安全常见漏洞原理解析

网络安全常见漏洞原理解析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攻击者利用网络安全漏洞来入侵系统、窃取个人信息或者传播恶意软件。

本文将对网络安全常见漏洞的原理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防范这些漏洞。

一、跨站脚本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XSS)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漏洞,其原理是攻击者通过在网页中注入恶意代码,使得用户的浏览器在解析网页时执行这些恶意代码。

攻击者通过XSS漏洞可以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改变页面内容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操作。

防范措施:1. 输入过滤:应对用户输入进行过滤,排除潜在的恶意代码。

2. 输出编码:对从数据库等数据源获取的内容进行编码,防止用户浏览器解析恶意代码。

3. 使用CSP(Content Security Policy)设置:通过设置CSP,限制网页中可加载的资源,减少XSS攻击的风险。

二、SQL注入攻击(SQL Injection)SQL注入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构造恶意的SQL查询语句,从而绕过身份验证、访问未授权信息或者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

这种漏洞常出现在没有对用户输入进行充分过滤的Web应用程序中。

防范措施:1. 使用参数化查询或预编译语句:使用参数化查询可以防止恶意输入修改查询语句的结构。

2. 最小权限原则:数据库账户应该拥有足够的权限执行所需操作,避免攻击者利用注入漏洞获取敏感信息。

3. 输入验证和过滤:对用户输入进行有效验证和过滤,确保输入的数据符合预期的格式和范围。

三、跨站请求伪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CSRF)跨站请求伪造是一种利用用户已登录的信任身份来执行非法操作的攻击方式。

攻击者通过诱使受害者点击包含恶意请求的链接或者访问恶意网站,从而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攻击。

防范措施:1. 使用CSRF令牌:为每个用户生成一个唯一的CSRF令牌,并将其包含在表单或者链接中,以防止CSRF攻击。

2. 定义安全头部:显示地设置Referer头部以限制外部引用,防止攻击者伪造请求。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防护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防护

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与防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可能给黑客和恶意软件提供侵入的机会,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深入了解,同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操作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指的是在操作系统设计、开发或者实现中存在的缺陷、错误或者疏忽,使黑客或者恶意软件能够从这些漏洞中获取非法的访问权限或者执行恶意代码。

这些漏洞的存在使得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数据泄露、远程控制等风险。

二、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漏洞1. 缓冲区溢出:缓冲区溢出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漏洞,黑客通过向程序输入超过缓冲区容量的数据,使得溢出部分覆盖到相邻的内存空间,进而执行恶意代码。

2. 权限提升:操作系统中存在的权限提升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获得超过其正常权限的特权,从而控制系统或者获取敏感信息。

3. 代码注入:黑客通过将恶意代码注入到合法软件中,利用操作系统的执行机制,使得恶意代码得以执行,从而达到攻击或者控制系统的目的。

4. 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通过向操作系统发送大量无效请求,使系统资源被耗尽,导致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三、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防护针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护措施:1.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厂商会及时发布安全补丁,修复已知安全漏洞。

用户应该定期更新操作系统,确保系统安全漏洞得到修复,以免遭受攻击。

2. 安装可信防火墙和安全软件:通过安装防火墙和安全软件,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操作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安全威胁。

3. 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认证:设置强密码可以有效地提高账户的安全性,同时,使用多因素认证可以增加黑客破解的难度,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 用户教育: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是防护操作系统安全漏洞的重要环节。

CISP0208恶意代码与安全漏洞

CISP0208恶意代码与安全漏洞
通常把未经授权便干扰或破坏计算机系统/网络功 能的程序或代码(一组指令)称之为恶意程序。 一组指令可能包括:二进制文件、脚本语言或宏 语言等。
4
恶意代码发展史
1949:冯·诺依曼在《复杂自动机组织论》提出概念 1960:生命游戏(约翰·康维 )
磁芯大战(道格拉斯.麦耀莱、维特.维索斯基 、 罗伯.莫里斯 ) 1973:真正的恶意代码在实验室产生 1981年-1982年:在APPLE-II的计算机游戏中发现Elk cloner
服务器
恶意代码攻击技术-超级权限技术
为了对抗反恶意代码软件,恶意代码采用超级权 限技术限制反恶意代码的工作以保护自身
例:加载为设备驱动技术
恶意代码通过将 自身注册成为设 备驱动,从而获 得较高权限,阻 止反病毒软件对 它的查杀并干扰 反恶意代码软件 的正常运行
35
恶意代码攻击技术-端口反向连接技术
恶意代码与安全漏洞
培训机构 培训讲师
课程内容
2
知识域:恶意代码
知识子域:恶意代码基本概念原理
了解恶意代码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理解常见恶意代码病毒、蠕虫、木马传播方式和危
害的特点 了解常见恶意代码变形、Rootkit等技术的原理
3
恶意代码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恶意代码(Unwanted Code,Malicious Software,Malware,Malicous code)是指没有作 用却会带来危险的代码。
6
恶意代码发展史
1998年—netcat的Windows版发布(nc) 1998年—back orifice(BO)/CIH 1999年—melissa/worm(macrovirus by email) 1999年—back orifice(BO) for WIN2k 1999年—DOS/DDOS-Denial of Service TF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子域:安全漏洞的发现与修复
了解安全漏洞的静态与动态挖掘方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补丁分类及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3
漏洞的概念
漏洞概念的提出
漏洞(Vulnerability)又叫脆弱性,这一概念早在 1947年冯•诺依曼建立计算机系统结构理论时就有涉 及,他认为计算机的发展和自然生命有相似性,一个 计算机系统也有天生的类似基因的缺陷,也可能在使 用和发展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者们对漏洞的定义
从访问控制角度定义(学者 Denning 做出的定义) 从风险管理角度的定义(学者Longstaff的定义) 使用状态空间描述的方法给出的定义( 学者Bishop
的定义)
4
标准机构的定义
1999年,ISO/IEC15408(GB/T18336)定义: 漏洞是存在于评估对象(TOE)中的,在一定的环 境条件下可能违反安全功能要求的弱点;
2006年,美国NIST《信息安全关键术语词汇表》 定义:漏洞是指存在于信息系统、系统安全过程、 内部控制或实现中的,可被威胁源攻击或触发的弱 点;
2006年,ISO/IEC SC 27《SD6:IT安全术语词汇 表》定义:漏洞是一个或多个威胁可以利用的一个 或一组资产的弱点;是违反某些环境中安全功能要 求的TOE中的弱点;是在信息系统(包括其安全控 制)或其环境的设计及实施中的缺陷、弱点或特性
从各个方面来描述漏洞,如从漏洞的成因、利用漏洞 的技术、漏洞的作用范围等;
用一个分类属性来表达漏洞的一个本质特征,而为漏 洞的每个属性赋值的过程,就是给漏洞在该维属性上 分类的过程;
分类原则:可接受性、易于理解性、完备性、确定 性、互斥性、可重复性、可用性;
8
NVD漏洞分类
代码注入(Code Injection) 缓冲错误(Buffer Errors) 跨站脚本(Cross-Site Scripting(XSS)) 权限许可和访问控制(Permissions,Privileges,and Access Control) 配置(Configuration) 路径遍历(Path Traversal) 数字错误(Numeric Error) SQL注入(SQL Injection) 输入验证(Input validation) 授权问题(Authentication Issues 跨站请求伪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CSRF)) 资源管理错误(Resource Management Errors) 信任管理(Credentials Management) 加密问题(Cryptographic Issues) 信息泄露(Information Leak/Disclosure) 竞争条件(Race Condition) 后置链接(Link Following) 格式化字符串(Format String Vulnerability) 操作系统OS命令注入(OS Command Injections) 设计错误(Design Error) 资料不足(Insufficient Information)。中国的漏洞发布公布 cnnvd Cve是世界著名的漏洞发布公布 平台 。 乌云 是中国最近较火的涔涔发布公布平台 。
5
漏洞的理解
信息安全漏洞是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在 需求、设计、实现、配置、维护和使用等过程中, 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这些缺陷一旦被恶意主体 所利用,就会造成对信息产品或系统的安全损害, 从而影响构建于信息产品或系统之上正常服务的运 行,危害信息产品或系统及信息的安全属性。
错误、缺陷、弱点和故障并不等于漏洞。
系统安全漏洞与恶意代码介绍
课程内容
安全漏洞、恶意 代码与攻防
安全漏洞 恶意代码
安全漏洞的产生与发展 安全漏洞的发现与修复
恶意代码的产生与发展 恶意代码的实现技术 恶意代码的防御技术
知识体
知识域
2
知识子域
知识域:安全漏洞
知识子域:安全漏洞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安全漏洞的含义 了解安全漏洞产生的原因 了解国内外常见安全漏洞分类 了解安全漏洞的发展趋势
了解安全漏洞的静态与动态挖掘方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补丁分类及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12
漏洞的发现
从人工发现阶段发展到了依靠自动分析工具辅助 的半自动化阶段
漏洞发现方法
静态漏洞检测 动态漏洞检测
13
静态漏洞检测
不运行代码而直接对代码进行漏洞挖掘的方法 适用对象
完整的或不完整的源代码 二进制代码 中间代码片段
6
漏洞产生的原因
技术原因
软件系统复杂性提高,质量难于控制,安全性降低 公用模块的使用引发了安全问题
经济原因
“柠檬市场”效应
环境原因
从传统的封闭、静态和可控变为开放、动态和难控 攻易守难
安全缺陷
安全性缺陷是信息系统或产品自身“与生俱来”的 特征,是其的固有成分
7
漏洞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
15
符号执行
符号执行的目标是把程序转化成一组约束,同时 检查程序模拟执行过程中的状态是否出错。这组 约束中既包含程序中的路径条件,也包含要求程 序满足的正确性条件或者程序员给出的断言。
符号执行的方法也是在程序的CFG上使用 WorkList算法进行遍历。
方法原理
流分析 符号执行 模型检测
14
流分析
控制流
分析代码中控制流走向的信息,获得控制流图 (CFG),即代码的控制结构信息。
控制流图是对代码执行时可能经过的所有路径的图 形化表示,通过对代码中的分支、循环等关系的分 析来获得代码的结构关系。
数据流
数据流分析是要得出程序中数据流动的信息,也就 是程序中变量的相关信息,比如,可到达的变量定 义,可用的表达式,别名信息,变量的使用及取值 情况等
9
漏洞的危害
漏洞是信息安全的核心 漏洞无处不在 攻击者对漏洞的利用研究不断进步 漏洞的利用速度也越来越快
10
为什么需要研究安全漏洞
漏洞客观存在 现实紧迫性 漏洞是一种战略资源
数量、种类、分布对网络 安全影响非常重要
地下经济的源点
11
知识域:安全漏洞
知识子域:安全漏洞的发现与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