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文化的变迁,京剧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京剧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首先,当前京剧在观众群体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京剧在年轻一代观众中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这不仅与观众对于快节奏、碎片化的娱乐需求有关,也与京剧传统的表演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语言和音乐的独特性有关。
其次,京剧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京剧的传统表演形式和剧目题材是其独特之处,但同时也制约了其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在传承京剧传统的同时,如何进行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是京剧面临的重要问题。
同时,京剧的人才培养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京剧学院培养的学生数量有限,如何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演员,也是京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京剧的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较弱。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表演,京剧的市场推广和宣传相对滞后。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京剧需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拓宽演出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和形式创新,提高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发
展的挑战和压力。
要推动京剧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持续推动传统和创新的结合,加强人才培养及市场开发,提高京剧的艺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京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谈京剧艺术论文浅谈京剧艺术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篇一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
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
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
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
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
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著《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1)。
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
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
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
京剧传统文化征文800字(精选5篇)

京剧传统文化征文800字(精选5篇)京剧传统文化征文800字【篇1】虽然我参加了学校的京剧,也在学校六一汇演中____表演过,但我更多只是知道京剧服装好看,京剧的唱调好玩,实际对京剧并不了解,不过,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京剧的神奇世界,并加深了对祖国的这一国粹的了解……书中内容简单易懂,但绝不轻浮,插画虽为漫画,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京剧人物的行头十分华美,什么身份穿什么行头,各个场合身份都分得十分严格,有句行话叫做“宁穿破,不穿错。
”例:达官显贵在正式场合穿的行头就叫做“蟒”,这是那些权高位重的人最庄重的礼服,比如____上朝之时,公主成亲之时都要穿。
公主一类贵族女性日常的穿着叫做宫装。
当起舞时,水袖翻飞,飘带丝穂随风而吹,可真漂亮啊。
在后面还介绍了梨园许多有名的大师,有后三鼎甲之一的谭鑫培;有“梨园冬皇”之称的孟小冬;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但我最喜欢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
不说那唱词,光是那唱腔圆润甘美,音色饱满柔润,妩媚中透着婉约,犹如仙乐一般绕于我的耳际,流于我的脑海,心田……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她当真无愧于“国粹”的名号。
我自己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对____这些从古到今的瑰宝与传统文化开始感兴趣的了,或许是因为自幼的耳濡目染,亦或者是突然地就发觉了,发现了,好似一个找到了喜爱玩具的孩子。
我跟妹妹特别喜欢报花名一段——“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是桃花粉,口里的胭脂是杏花红。
”清脆的声音犹如银铃一般脆响,红娘那巧笑倩兮的笑靥仿佛就在眼前……曾经有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我跟妹妹都要不断的唱着这段,爸爸妈妈也觉得特别好听。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导火索,将我对____传统文化的热情完全点燃了来,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藏匿瑰宝的大门。
正如作者所说: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即使已走过繁华,也永远不会消亡。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在没事的时候静一下心,听一下京剧,你一定会喜欢的。
《京剧艺术赏析》论文

《京剧艺术赏析》论文京剧的综述京剧(Beijing Opera),为中国“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
起源于中国古老戏剧秦腔、徽剧、昆曲及汉剧。
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
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现在主要一下介绍旦行: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京剧艺术的传承京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京剧形成以来,通过世世代代的艺人传承和学习,京剧的表演技巧和剧目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首先,京剧艺术的传承体现在表演技巧的传承上。
京剧表演以脸谱、唱腔、身段等独特的表演手法为基础,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学习,使得这些技巧得以保存并且不断完善。
此外,京剧的传承还体现在剧目的传承上。
许多经典的京剧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等,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研究和演绎,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二、京剧艺术的创新尽管京剧具有深厚的传统背景,但它也不断在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京剧注重对经典剧目的创新演绎。
艺术家们通过对剧本和角色的重新解读和演绎,使得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另一方面,京剧还积极吸收和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为观众呈现出全新的视听效果。
例如,京剧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光影效果,使得演出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三、京剧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所起到的作用京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京剧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经典剧目的演绎,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其次,京剧艺术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京剧与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得京剧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此外,京剧艺术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京剧艺术既传承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推广。
通过对经典剧目的传承和创新演绎,京剧艺术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论文范文京剧

论文范文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从京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京剧起源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当时各类戏曲艺术的精华,如元曲、汉剧、秦腔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京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手段,演员们通过唱腔、念白、动作和武打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得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唱腔。
京剧的唱腔有“昆腔”、“京腔”、“徽腔”等多种,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气质。
其次是念白。
京剧的念白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语调,能够使人产生共鸣,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
再者是动作。
京剧的表演动作非常讲究,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能够使人更加直观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最后是武打。
京剧的武打动作精妙绝伦,演员们通过各种招式和动作,能够将戏剧中的打斗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战斗之中。
除了表演形式外,京剧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元素,还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京剧中的剧本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这些剧目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京剧中的服饰、化妆、道具等也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古代画卷。
总的来说,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戏剧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京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篇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摘要: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学艺的艰难以及学习成本的提高,京剧传承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面临一定困境。
在如此情况下,京剧的文化价值要远远高于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要充分发挥学校、票友协会、群众文化舞台的带动作用,政府搭台,市场辅助,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京剧;传承;振兴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38-02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
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
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
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
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
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
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
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
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四)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其中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
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
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
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
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五)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在京剧中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现在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图案是程式化的。
但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这些都在京剧脸谱中得以体现。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其擅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并以此来为烘托整个戏剧的情节。
从线条和布局来看,脸谱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等数十种。
各种脸谱的画法虽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
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这些都是有关京剧脸谱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京剧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诠释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京剧艺术描绘了民族的历史,表达了民族的情感,表现了民族的生活。
中国政府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寄予厚望,而对外文化交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又使得京剧艺术成为五十年代树立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最佳途径。
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时承担出国访问演出的任务,并一直受到外国友人的赞扬,经常在电台、报纸等报道中赞扬我国的京剧艺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曾有外国记者写到“这种艺术是一种奇迹,然而在这里没有任何虚伪的奥妙,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有着清晰的内在意义的艺术,不需要任何解释和翻译,每个人都可以抓住剧的意义并被它弄得神魂颠倒;在这种令人愉快的演出后面蕴藏着少智慧啊!”、“中国艺术团的表演不受国界的限制。
哑剧是和谐而感人的,武功是卓越的,这种富有诗意的、罕见的表演,显示了几千年的文明,也展示了艺术的全新的境界。
”等字样来评价我国的京剧艺术。
三、京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在现代文明的“轰炸”下,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当然,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因此此时有的人做出关于“京剧进课堂”等举措来保护、发展传统文化。
在倡导文化引思潮的今天,众多的文化门类都在潮流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轨迹,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为了让京剧更深入的发展下去,可以尝试将京剧与当代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其中,借鉴戏曲元素创作的流行音乐很多,比如《北京一夜》便是流行唱腔和京剧老旦唱腔的融合,《Susan说》取材《苏三起解》,《在梅边》取材昆曲《牡丹亭》,而这些也给喜爱流行音乐、对传统艺术较为陌生的人们一个重新对传统戏曲有新认识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让大家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与认同感,而不是一谈到京剧只是感到陌生而遥远,除了国粹一说其他一无所知,
不得不承认的是思考文化现象的过去和将来,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尊重,也是对前人创造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后世发展的一种期盼,都是必要和合理的。
京剧艺术从古发展至今、再到将来,仍须接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京剧脸谱、京剧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戈. 从“京剧进课堂”实践谈京剧艺术的发展[J].《歌海》,2011年,5期:页码 91~92
[2] 周丽娟. 京剧对外交流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以五十年代为例[J].《戏曲艺术》,2011年,3期:页码 121~124
[3] 杨业勤. 臻于完美的京剧艺术魅力[J].《戏剧之家》,2011年,4期:页码 23~23
[4] 刘维娜. 走进京剧艺术[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年,5期:页码94~97
[5] 刘孟琳. 浅谈京剧艺术的振兴[J].《中国经贸》,2010年,20期:页码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