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朗读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电子设备
•古诗文本资料
•老师提前准备的课堂活动安排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 分段讲解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练习 - 分角色朗读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四步:表演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讨论交流 -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于深奥的讲解方式。

其次,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确保学习效果的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文。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描述的意境和情感。

3.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赏析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4.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 《古诗三首》的朗读、赏析和解读。

- 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难点: - 学生理解古文诗意和情感的深度。

- 学生对古诗的韵律和修辞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课件、PPT等3.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三首》1.教师导读古诗,让学生跟读。

2.回答古诗中的生字解释。

3.分组讨论古诗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韵律和修辞。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蕴和情感,并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第四步:情感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自己对古诗的情感表达。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作品,进行同学间的分享和交流,互相学习。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1.抄写《古诗三首》,体会古诗的魅力。

2.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查漏补缺,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部编五下语文《古诗三首 课文9》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部编五下语文《古诗三首 课文9》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借助拼音,认识“蓟”“涕”等3个字,读准多音字“裳”。

(二)借助注释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通过想象画面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感,并学会把古诗改写成剧本。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课件,板贴。

(二)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解读诗题1.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2.了解作者,补充简介。

它的作者是杜甫。

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相机出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登高》《三吏》《三别》等。

3.解读诗题,猜测诗意。

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诗题,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杜甫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以后发生的事情。

相机点拨:“官军”指唐朝军队,“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4.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全班交流课前查找的安史之乱的资料。

5.小结过渡。

出示: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冲口唱出了这首诗……(二)初读古诗,粗知大意1.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重点指导“裳”在诗中读“cháng”,“卷”读“juǎn”,并相机释义。

2.范读领路,读好节奏。

3.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预设:这首诗写了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立刻出发回到家乡去。

重点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妻子”指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均为古今异义。

(2)借助地图,了解诗中地名的大致位置,初步感知杜甫返乡路程遥远。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和“借助背景资料”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诵读。

拓展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让学生体会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结合古诗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引经据典,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我们的神州大地从不缺乏充满责任感的声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发自肺腑的誓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岑参从未改变的赤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曹植舍己为公的无畏,那么在诗人陆游的眼中,责任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沿着诗词的长河,追寻诗人的足迹,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

了解诗题,走近作者了解陆游: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指明回答。

师:我们也应该学会筛选、归纳梳理资料。

陆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一生主张抗击金人,忠于祖国,五年级上学期的一首《示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呢?解诗题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题目上,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指名回答。

师:为什么这样停顿?生: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师:你根据题目的意思正确停顿,描述的也很有画面感,请坐。

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同学们是否发现,秋夜将要黎明之前,一般是人们睡得最甜的时候,陆游为什么不睡觉却去写诗了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去学习这首古诗。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习古诗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指名回答)师:你真是学习的小主人,学习古诗我们需要经历(出示)读通;读懂;诵读。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和分析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古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鉴赏古诗,运用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实例分析法:以三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鉴赏卡片,用于学生小组讨论。

3.准备古诗创作模板,便于学生进行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

教师发放古诗鉴赏卡片,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分析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古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认识古代优秀诗人的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理解并品味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探究欲望。

2. 学习三首古诗1.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朗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或小组讨论古诗中的意义。

2.学习古诗《江雪》–解释生字生词,分析诗句的意境,感受诗人笔下的江南风光。

–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对雪景的感受,或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3.学习古诗《静夜思》–欣赏古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寥寥几字中蕴含的哲理。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静夜思中的意境,自由发挥联想。

3. 总结与展示让学生总结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和特点,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反思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希朥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也有表达作者情感的。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但同时,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以及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僻词语的解释、图片等。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朗读。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研究诗歌三首,了解古代文化;
2. 能背诵《将进酒》诗句;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将进酒》的诗意理解;
2. 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诗人李白的画像,介绍李白的简介和他的诗歌创作,引发学生研究古诗的兴趣。

2.新课研究(35分钟)
1. 首先研究《将进酒》:听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讲授词语的词义、音、形、义,辅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朗读和吟
唱技巧;
2. 研究《悯农》和《秋风词》:学生阅读课文,发现课文的端倪,领悟诗歌的意义,学生读课文朗诵,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朗
读和吟唱技巧。

3.课外拓展(10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唐朝的图书或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
代文化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四、作业
结合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写出一篇200字以内的心得体会,并
在下节课朗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古诗。

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在后续教学中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换旧符。

...,总把/新桃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课时)四上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以“观察"为主题的单元。

以“观察”为主题,在统编教科书中,已经是第三个单元了,前两个单元分别是三上第5单元和三下第4单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学习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

单元教材的编写,紧扣“连续细致的观察"这条主线,从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到单元习作《学写观察日记》,再到语文园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可以说既具有阅读策略单元的特点,又具有习作单元的特点。

《古诗三首》选编了一首唐诗,两首宋诗。

《暮江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小诗。

诗中写得最妙的是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映照在江面上,不说“映"和“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也很有想象力,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这样的江景确实很迷人,难怪白居易一直从傍晚看到了深夜。

从诗句可以看出,白居易观察江上的景物,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傍晚一直到夜晚。

这么长时间的持续观察,诗人观察到的景物也肯定很多,除了残阳、江水、露水、月亮,应该还有晚霞、归鸟、江上的船只、岸边的青山、树木、花草……这么多的景物,诗人为什么在诗中写了这几种景物呢?这其实就是连续观察景物时的取舍了,诗人选择把自己看到的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到了诗中,从而呈现出了两幅独特的画面。

《题西林壁》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名作,与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完全不同,体现了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的鲜明特点。

诗的前两句,苏轼一连用了六个方位词:横、侧、远、近、高、低,可见他看庐山之用心,这里面当然有他对庐山的喜爱,但他却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诗人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学会鉴赏古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富有诗意的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诗歌背景等。

2.音响设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古诗朗诵等。

3.作业纸: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长相思》。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发音、节奏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答。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欣喜若狂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认识作者,理解诗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描写了谁?有同学知道吗?这句话杜甫借沙鸥来自喻,总结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

提起诗圣杜甫,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了,他的古诗咱们信手拈来。

师总结:杜甫的一生啊,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1500多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但是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谁能解释解释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读诗题:这一消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再读诗题。

初读古诗,圈画地名这首诗题目中涉及到两个地名,除此之外,诗中还有好几个地名,现在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的地名。

(学生读诗标画)交流所画地名: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在这首诗当中啊,作者用了这么多地名,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些地方分别大致在哪里的话,对我们理解古诗会很有帮助,那不妨我们看一幅图。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

现在杜甫在哪个地方?被叛军占领的是哪一块?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乡在哪里?那你知道杜甫现在的居住地四川离他的故乡洛阳到底有多远吗?我们不妨来看杜甫的这句诗: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杜甫《恨别》而四川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李白曾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同学们,从家乡到四川是如此的长途跋涉、千辛万苦,那杜甫为何还要远离家乡呢?有课下收集到资料的同学吗?跟大家交流交流。

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围绕“责任”主题,《古诗三首》一课由《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 首古诗组成。三首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 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将爱国、忧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分享“妻子"、“青春”意思的变化。 .加注释: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的词语,补充:衣裳、涕泪。 .再读诗歌。 板块三:知人论世,为国忧乐 (一)抓住诗眼,感受胜利之喜 .在诗中找出最能代表诗人心情的字。 .杜甫“喜”从何来呢?在诗中找出原因。 .为什么收复了“冀北”能让诗人这么开心? .学生分享“安史之乱”背景。 .师补充: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怎能不喜? .生代入诗人的处境,再读一读。 (二)抓住细节,感受还乡之喜 1.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杜甫的“欣喜欲狂”? .生交流汇报: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白日放歌、纵酒……
.此时此刻,杜甫最想干什么?一一还乡。 .地图展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结合诗歌最后一句,体会诗人心 情。(归心似箭、迫不及待) .感受诗人的“喜欲狂”,再读诗歌。 (三)拓展诗歌,体会家国情怀 1.出示评价:“生平第一快诗"一一[清]蒲起龙 .对比交流::安史之乱下,杜甫的其他诗歌是怎样的呢? .生分享《春望》,师补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诗风深沉、基调悲壮。 .思考:杜甫为何而乐?为何而忧? .师总结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配乐读诗歌。 五、作业设计 (一)基础 .背诵诗歌。
【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
(二)借助意象品诗意
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诗中的意象。逐字逐句感受诗人描绘的孤寂苍凉的画面,战士们生活的环境艰苦和生活 孤寂。引导学生感受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和爱国豪情。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内容和作者。

2.能够背诵《古朗月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4.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古朗月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鉴赏和背诵。

2.古诗中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谈论月亮、夜晚等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古朗月行》(20分钟)(1)朗读古诗让学生逐句朗读《古朗月行》,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古诗分段解释《古朗月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背诵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背诵练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3. 学习《静夜思》(20分钟)(1)朗读古诗让学生逐句朗读《静夜思》,感受其中的宁静和神秘。

(2)理解古诗讲解《静夜思》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3)背诵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静夜思》的印象和理解。

4. 学习《登鹳雀楼》(20分钟)(1)朗读古诗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古诗中的壮丽景象。

(2)理解古诗解释《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古诗中的艺术魅力。

(3)背诵练习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背诵练习,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所学古诗,展示他们的背诵成果,并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蕴。

五、作业布置以《古朗月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为主题,写一篇诗意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堂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古诗中的美和哲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用的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其中《暮江吟》写景,《题西林壁》《雪梅》还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在三年级学会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后,四年级的古诗教学开始运用更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本课的教学,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诗歌描绘的景象;可以结合插图理解诗意,通过换词体会古诗表达的准确;还可以通过表演来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

其中感悟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

在教学中,先充分朗读诗句,再体会诗中描绘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感知诗意,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将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以朗读促进理解,用朗读呈现理解,通过循序渐进地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

本课以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诵积累,以及能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大意。

在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中,形成良好的鼓励与引导。

二、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4.创设情境,反复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谈谈诗中蕴含的道理。

5.学习写景物的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生动,用词的准确。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如画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诗人及与本诗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文本解读《从军行》这首古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本诗主要写了青海湖上上空的云绵延千里,遮暗了雪山,一座孤单的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戍边将士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铠甲,不攻破楼兰坚决不回家乡。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

“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2、语文要素解读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本首诗,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课标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作。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部编版语文的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诗歌具体要求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结合以上,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第一首《暮江吟》写景,描绘了从日暮到月起这段时间的江上秋色。

第二首《题西林壁》借景说理,诗人以描写不同视角中观察到的庐山景物引出要统观全局的诗理。

第三首《雪梅》,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梅和雪,启发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

三位诗人都紧紧抓住了景物特点来表情达意,阐述道理。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准确细腻的表达,享受古诗的用词之美,艺术之美。

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读诗的方法促进兴趣、思维,同时重视古诗的背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篇章页引入,明确单元要求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

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个单元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出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二、谈话导入,读懂题目。

1、古诗引入,认识作者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出示课件。

2、出示诗题,理解诗题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预设1暮:日暮,黄昏时分。

点明了时间。

随机点拨:“暮”字下面是个“日”,太阳正在缓缓下沉,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点明了地点。

预设3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随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指导书写“吟”,右半部分是“今”,不要写成“令”。

(2)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一读,注意“瑟、似”读平舌音。

3再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借助插图和注释自己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字用“△”标出。

(1)借助插图,理解“残阳”指夕阳的余晖。

(2)利用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的意思,从而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把在路上看到的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下来。

再读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交流,板书:残阳江水露水月亮2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诗人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小圆点标出来,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在诗句的旁边。

交流反馈(1)“残阳”的特点出示第一句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铺)“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引导发现“铺”配合手势体会夕阳的余晖在水面展开的壮美景象。

指导朗读: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个“铺”字,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这残阳多了一种柔和的美,有动感、更宏大,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得缓慢舒展。

总结: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在他的眼中,残阳“铺”在江中,此时的江水颜色丰富,说明他观察得十分细致。

(2)江水的特点出示第二句:读句子,说说“瑟瑟”什么意思。

江水为什么会呈现青绿色和红色?(被照射到和没有照射到是不一样的)创设情境: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此时的天边,江水、水中的夕阳都宛如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被残阳照射的江水像什么颜色,没照射到的江水又像什么颜色?预设: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玛瑙一样红,没照射到的像碧玉一样绿;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火一样红,没有照射到的像森林一样绿。

读好第二行诗句,“瑟瑟”要读得稍重而短,“红”的读音稍微拉长,读出江水的不同颜色之美。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江边的美景,让我们再次和诗人一起来到江边听老师读前面两句,欣赏美景图片。

展开想象,用心去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

(4)交流露水、月亮的特点板书:似真珠似弓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与语言说说读到的美景。

这么美的夜晚,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诗。

(5)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你通过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完成课堂作业本4(1)。

五、朗读全诗,谈感受1、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喜爱、赞美)(指名说感受)3、借助板书,背诵古诗4、小结学法(出示)读通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背诵积累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一道铺江水瑟瑟红露水似真珠月亮似弓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缘、骚”等四个生字,会写“题、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梳理字词1 学生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反馈注意“横、岭”后鼻音,“降”多音字。

3指导书写,重点关注易错字“缘、降、输”。

(提示:“缘”字右上角是“互”少一横,写好撇折和横撇。

“降”字第七笔是撇折,不要写成横。

“输”字右边“俞”要写得瘦长,有半部分中间短横不要漏写。

)这三个字在书上写一遍。

二、应用方法,自主学习1回顾《暮江吟》的学法(指名学生自己说一说)出示读通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背诵积累2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1)生自学(2)四人小组交流①读一读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②说一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交流展示(一)指名小组交流《题西林壁》出示题目,介绍诗人1朗读古诗点拨:读好诗题,注意停顿:题/西林壁简介题壁诗抽其他小组读一读,集体读一读。

2说说诗的大意。

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

学生如有困难,随机出示: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说出你们小组不懂的地方。

随机解决预设1辨析“岭”和“峰”。

①出示两幅图,哪一幅是山岭,哪一幅是山峰?出示“高耸入云连绵起伏”与“()的山岭()的山峰”连一连。

②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是峰?请学生扮演庐山和苏轼,苏轼哪个位置看是横看,哪个位置看是侧看?小结:正因为诗人看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以,一会儿看到的是山峰,一会儿看到的是山岭。

板:角度不同③指导读好第一句诗,读出“岭”与“峰”的不同。

预设2远近高低看到的又是怎么样的?出示图片欣赏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样子。

指导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总结: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

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

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庐山,可见庐山真的很大,很神秘,老师带来了更多庐山的风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怪不得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导读好这句诗。

重读“真面目”,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

5引导思考: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在写他所看到的庐山美景吗?(通过古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人通过这首古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读好整首诗,并背诵积累。

(二)指名小组交流《雪梅》出示介绍诗人1朗读古诗。

多抽几组,再全班读一读。

2说说诗的大意。

其他组随时补充修改。

3说出不懂的地方预设1“费评章”的费是什么意思?出示说说“费”在这里什么意思?(费神)说明诗人用尽心思去评判,可见“梅”和“雪”难分高低。

指导读好“未肯降”和“费评章”。

预设2为什么他们比不出高低?出示后面一句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板书: 白香赛读“三分白”,“一段香”,读好诗句小结:诗人观察非常细致,通过对比,从视觉上“雪比梅白”和嗅觉上“梅比雪香”,道出了梅、雪各有自己的特点。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花的洁白无暇,没有雪的寒冷,也不能显示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4读到这里,你心中又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诗人仅仅在写梅花和雪的特点吗?借它们的争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提示:(各有所长取长补短)5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6完成作业本四(2)(3)四、总结方法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暮景,走进《题西林壁》和《雪梅》,观察了山、梅、雪,诗中自有美景如画。

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感受道理,希望大家能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板书题西林壁雪梅横(岭)侧(峰)雪白梅香远近高低(实写)角度位置不同观察到的事物也不同各有所长取长补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