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环境与我们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环境与我们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知识点整理1、地球的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是许多地方还是水资源紧缺。

2、无害化是指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大气就像是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张毛毯,使地球表面的实际平均气温为15℃适宜生命存在。

4、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5、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中的能量能够为我们的房间调节冷暖或带来光明,也能驱动车辆、烹调食物,转动机器。

6、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使用一小时所消耗的电能就是1度电。

7、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依据人们居住的地域和所从事的工作的不同,在看待某个污染问题时,人们会持有不同的态度。

为了达成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和放弃。

8、除了废纸可在身外,生活中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也能回收再利用,例如塑料、金属、和玻璃等。

9、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7亿。

按照人均生活垃圾日生产量0.96千克计算,垃圾年产生量将达34亿吨。

10、固体废弃物污染会污染河流,造成河湖内的生物死亡;污染土壤导致植物无法生长;污染水源造成水源危机。

11、以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为标准,说说我们从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应该如何来合理的安排生活,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不能穿的衣服可以分类回收;食:“光盘行动”,厨余垃圾可以用来做堆肥;住:电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把插头拔下来,生活用水可以重复使用;行: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减少自驾车出行的次数。

12、生活中常见的再生纸产品有纸板和纸箱、包装纸袋、卫生纸等。

13、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4、使用一张再生纸可以节约1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8克。

15、通常我们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16、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17、电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广泛的能源。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时间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1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1圈)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1分钟时间里大约可写( )个字、看( )行字,跑()米路等。

3、在不同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估计时间),如每天新闻联播开播时间是晚7点。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太阳)来计时。

(昼夜交替)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的(两小时)] ;[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时长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每小时时长也是变化的。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8、晴天有限,因此制作夜间计时工具——蜡烛、沙漏……9、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10、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保持水在一定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1、滴水计时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第三单元时间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1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1圈)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潜水艇原理: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沉浮。

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第二单元:热衣服的作用: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衣服不能产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空气进入。

热胀冷缩现象:液体的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图中,烧瓶放入热水中玻璃管内液面升高,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其它液体也会热胀冷缩。

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变化更快,体积变化也比水的更明显。

金属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反而是热缩冷胀,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

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时间的测量方法,包括使用水钟、日晷、沙漏等工具来计时。

同时,还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如何利用时间进行生活和工作的安排。

复习建议:重点复习物体沉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掌握热胀冷缩的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不同的时间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原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稳定下经由过程(加减水改动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氛围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动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动)。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单元整理教案

《环境与我们》单元整理【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从宏观入手,了解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研究每天都在接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垃圾处理问题、能源利用问题、资源再生问题,最后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促使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环境与我们》单元一共设计了 7 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 1~2 课学生整体了解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二阶段,第 3~6 课学生从研究水资源开始,到了解垃圾问题,再到能源利用问题、资源再生问题,研究几个与生活贴近的环境问题。

第三阶段,第 7 课主要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以某市城中湖生态环境成功改造为例,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七节课的学习,有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的认知,学生将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珍贵的环境条件,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学生还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是宝贵的,能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日常生活消耗着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污水和垃圾,污水和垃圾危害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仍然缺乏一个对单元整体的认知框架,需要再次梳理单元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如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能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

2.知道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如再生纸。

3.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知道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是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4.了解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新技术能帮助缓解环境问题,如农业滴灌技术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2.我们的地球(1)平均半径约为。

(2)大气层平均厚度约为(3)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大陆地壳厚约,大洋地壳厚约。

3.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4.太阳系的,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如果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

6.丰富的海洋资源(1)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等多种资源。

(2)海洋生物有,其中海洋植物约。

(3)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之一。

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引发的。

2.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等。

3.人类的一些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1)大气污染:①:引发呼吸道疾病;②:毁坏建筑;③:破坏臭氧层;④⑤(2)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①:危害健康;②:水中生物死亡;③: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④;⑤。

(3)固体废弃物污染:①:河湖内的生物死亡;②:植物无法生长;③:无法饮用,造成水源危机;④;⑤。

(4)全球变暖:①:北极熊失去家园;②:侵蚀沿海陆地;③:森林内动植物死亡。

1.人们生产生活中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

2.地球上的水很多,但。

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世界平均水平。

4.(1)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物质。

(2)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3)自来水,要珍惜。

(4)水被。

5.(1)水污染防治。

(2)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3)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6.(1)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

(2)避免水龙头的跑、冒、滴、漏。

(3)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

(4)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防止造成水污染。

7.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1):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2):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

(3)无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配套K1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配套K1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时间钟表以计量时间,钟面上的每转动,表示时间流逝了,秒针转动则表示时间流逝了。

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单位——。

阳光下物体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与是根据制成的。

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个星座,并利用来计算时间。

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个时辰。

古代人常常用来计时。

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的,是根据阳光下直立物体影子移动的规律制作的。

在太阳底下,随着时间的变化,一根直立细棒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

水钟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水钟又叫刻漏,古代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等类型。

水钟是根据滴水的原理来计时的工具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因为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摆钟虽然像、以及、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在一条细绳的下面挂上一个重物,就做成一个简易的摆。

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快慢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人们制成了,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摆的摆动快慢与有关。

与和无关。

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是指支架到的距离。

0.是与联合工作的1.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每分钟的次数都是相同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知识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知识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知识整理
摘要:
1.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知识整理概述
2.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主要知识点
3.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知识点详解
4.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知识点应用
正文: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知识整理概述】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知识整理,主要是对本单元科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梳理。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对科学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主要知识点】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生物的进化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知识点详解】
1.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以及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等因素进行。

生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生物。

3.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空间。

生物的生存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的知识点应用】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一时间在消逝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打算地知道时间。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消逝,平常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消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那么表示时间消逝了一分钟。

3、在不同的状况下,我们对〔一样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长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视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二太阳钟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运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埃及人把天空分为36个星座,通过视察星座的运动,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个小时。

但夏夜事实上大约有8个小时。

3、古代的人还经常用光影来计时,如日晷。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更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更而计时的。

日晷又叫“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两种。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渐渐地发生变更。

〔“日晷〞〕及〔“圭表〞〕是依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三用水测量时间1、在肯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依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依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别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编排)(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编排)(2023春)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9.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10.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大气中的氧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1.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一种植物、一种植食性动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

12.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13.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

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

1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讲解学习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讲解学习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3、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4、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速度在延伸的。

5、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太阳光影子的变化)制成的计时器。

7、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 8 )个小时。

8、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 )个时辰。

1个时辰表示(2)个小时。

9、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古代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等类型。

10、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11、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已经过去了多少时间。

12、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1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快慢是(不一样的)。

16、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班级姓名1、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4.(日晷)又称为“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在晷面的正反两面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2)小时.5.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针指向北极;(赤道日晷)的晷针平行地球自转轴而晷面呈北低南高摆放.晷面和晷针垂直.6、古时候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7、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从时间上来看.(泄水型)水钟的发明早于(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受水型)水钟是一种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8、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9、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10、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11、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12、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13、(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14.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15.我的水钟: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一、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二、确定总水量.三、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四、测出一分钟的水量.五、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16、机械摆钟: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第分钟次数相同.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简易的摆.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17、做一个钟摆: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发现摆锤越长.速度越慢.得出结论.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摆绳加摆锤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速度要慢.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18、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用我们制作好的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然后再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和钟面.标出时间刻度.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简易的“摆钟”.19.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的重力来转动齿轮.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20、垂体时钟工作原理(摆锤与齿轮操纵器工作方法)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相连.当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以跳过一个齿.这样.摆锤每摆动一次.操纵器就可以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的使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指针转动.。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版知识点(含问答题和导图)背诵版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版知识点(含问答题和导图)背诵版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期末总复习资料附思维导图问答题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单元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独子开始的。

2.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阳光和土壤。

3.采用对比实验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只改变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在每个玻璃皿中放置3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中偶然现象的发生,提升实验准确性。

4.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水f氧气+养料。

5.松树的叶片呈针状,不需要消耗太多水分,生长在阳光充足,降水较少的山地中。

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生长在干旱少雨的沙漠中,芭蕉叶片巨大, 蒸腾旺盛,生长在炎热多函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6.植物的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血生。

7.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蜥蜴生活在炎热少雨的亚热带或热带、沙漠地区。

企鹅身体圆大,生长在常年寒冷、植物稀少的南极。

天鹅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沼泽。

青蛙生长在有水且有大量植物和昆虫的稻田、池塘等。

8.当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自身会做出调整,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青蛙冬眠的原因是气候寒冷。

每年春季,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 从南方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繁殖。

冬季,从东北迁往南方是为了温暖。

9.春天,青蛙从卵孵化成蝌蚪,夏天由蝌蚪长成青蛙,秋天挖洞,冬天冬眠。

10.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生物吃掉。

1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差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12.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1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网”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网。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蜡烛、带盖的空瓶。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即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4.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形状、材料、液体的性质即不同的液体等)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小)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6.科学家经常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来研究某一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7.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因此船造得尽量大,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相同重量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即排开的水量也越大,越容易浮。

10.(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时就(下沉)下沉物体的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静止漂浮在水面或悬浮的物体,(浮力=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方向向(上),重力方向向(下)。

14.(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五下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五下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3.1 地球——宇宙的奇迹1、到目前为止,除地球之外,人类还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2、地球是一颗独特的行星:①地球表面的实际平均气温为15℃,适宜生命存在;②地球的大气中有大量的氧气;③地球位于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一段距离内,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④地球上有岩石和土壤,使雨水能够蓄积在地球表面;⑤地球的气候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3、海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4、海洋植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5、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能源、栖息地等。

6、在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必要生存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氧气、饮食、重力、避免过度辐射等条件。

3.2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1、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的地球家园还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以及全球变暖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2、大气污染的表现:酸雨会毁坏建筑;雾霾和粉尘会使人产生呼吸道疾病;臭氧层破坏会危害人体健康。

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表现:含有毒物质的水会污染健康,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生物死亡,淡水资源减少导致人均占有量减少,土地干裂导致植物死亡。

4、固体废弃物会污染河流,使河湖内的生物死亡;会污染土壤,使植物无法生长;会污染水源,导致水源无法饮用,从而形成水源危机等。

5、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全球变暖会使两极冰川加速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沿河道倒灌。

3.3 珍惜水资源1、地球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而淡水资源仅占地球上水资源的2. 5%。

生态系统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淡水湖、河流以及地下水的一部分。

2、为什么担忧水资源问题:①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②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少且短缺;③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④水被污染;⑤我们人均水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
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一时间在流逝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
备地知道时间。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
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二太阳钟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埃及人把天空分为36个星座,通过观察星座
的运动,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个小时。

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3、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如日晷。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
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日晷又叫“日规”,是我
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通常由
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两种。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三用水测量时间
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
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
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
时间。

泄水型水钟工作原理: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
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3、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四我的水钟
1、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

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一、先选择制作
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二、确定总水量,三、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

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

)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四、测出一分钟的水量。

五、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五机械摆钟
1、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第分钟次数相同。

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
简易的摆。

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
越来越小。

2、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是
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
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
钟的精确度。

3、单摆由摆绳、摆锤组成的,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单摆具有等时性。

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摆钟(座钟、挂钟)。

,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4、(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六摆的研究
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无关。

与摆绳的
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摆动
越快。

七做一个摆钟
1、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发现摆锤越长,速度越慢,得出结论,摆的速度与
摆的长度(摆绳加摆锤的长度)有关。

摆越长,速度越慢。

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
重物的摆速度要慢。

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
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

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
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

由慢变快,重物上移,
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八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

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个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
运转的。

3、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的重力来转动齿轮,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4、垂体时钟工作原理(摆锤与齿轮操纵器工作方法)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

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相连。


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
以跳过一个齿。

这样,摆锤每摆动一次,操纵器就可以
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的使齿轮转动,同
时带动指针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