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瓣网案例分析
一、豆瓣网的创建及介绍.
2005年3月,一家名为豆瓣网的Web2.0网站出现在人们视野,而后如一匹黑马迅速壮大,占据了阅读者、影迷、音乐爱好者以及图书音像商阵营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
创建人为杨勃,起初创建之时,杨勃只是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读同样的书”而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并以其工作所在地点——北京“豆瓣胡同”为其命名。
豆瓣网的建立与网络Web2.0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有莫大关系。
Web2.0是对Web1.0的信息进行扩展,丰富,使其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主要的Web2.0的元素有如博客、播客、社区、P2P下载服务等,其特征是资源由多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豆瓣网正是这样一个Web2.0网站。
信息的共享使豆瓣成为一个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受
众群体的书影音信息资料汇集地和评论交流社区。
豆瓣提供了书籍、影片、音乐的评论,但是没有任何不利于版权保护的下载服务,是一家以健康为网站主题之一的Web2.0网站。
截止到2010年底,豆瓣已经有注册用户超过4600万,其中活跃用户数2000万,人均访问
而且在每个话题的下方,都有“推荐”的字样,点击的同时,会把推荐信息公布在个人动态中,使用户的友邻也能到并且分享。
这样,重重推进,使用户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在虚拟文化社区进行充分互动。
而豆瓣网的“同城”功能,更为将这种虚拟互动延伸为现实互动提供了土壤。
豆瓣还可以将共同爱好较多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臭味相投”的圈子,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圈子里发生的任何事情,在豆瓣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很强。
(四)个性服务机制
豆瓣网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为用户提供了
符合个人口味的便利性信息整合平台和意见交
流场所。
一方面,豆瓣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海量库存的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也为各个“豆友”提供了内容迥异的个性数据库。
在每一个书籍、影视、音乐的条目下,都会有五颗星的评价机制,以及“我看过”“我正在看”“我听过”这样的字样。
用户可以为你所看过的书籍、影视,所听过的音乐等进行记录、评价,随着记录和评价信息的逐渐增多,豆瓣会根据用户的口味推荐相关
类目。
根据用户已知的爱好来推测用户未知的爱好是豆瓣的一大特色。
用户可以凭借此功能充分享受个性化服务。
“豆列”也是一个颇具个人特色的项目,用户可以自己设立自己喜好的专题来整理添加书影音条目,使之形成一个个精彩的内容序列,如“我最喜欢的电影海报”,“我要购买的书籍”等等。
此外,豆瓣网也具有最基础的写日记、传照片等个人信息添加功能。
豆瓣是100%的动态网站。
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不同的首页。
动态、个性,这都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三、豆瓣网的商业模式
(一)服务群体
从豆瓣的创立伊始,就有人用“一个人的豆瓣”去评价过它,这个“一个人”更恰恰强调的是“个性”,事实上它的用户群体更是证明了它定位的精准,无论说它是“人文豆瓣”还是“小众豆瓣”。
豆瓣用户多数为70后、80后、公务员、白领、高校学生等未来10年内消费主流人群。
他们年轻活跃;他们文艺小资:热衷讨论
分享音乐、电影、读书、摄影、设计等文艺话题,具有一定文化审美品味;独特腔调:豆瓣网友在网站上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和行为方式,“豆瓣化”的沟通方式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高学历高收入是豆瓣用户的主要特点。
这样的用户关键词对营销者来说是相当赏心悦目的。
并且豆瓣这个社区是以“兴趣”为主导网罗了一大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平台的用户黏度相当高。
(二)市场推广
1.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
豆瓣有自己的个性,但始终也不会是阳春白雪,只要打开自身与豆瓣气质相契合的那个入口,会发现很多人愿意从豆瓣上获取量身定做的讯息, 更多的是分享,别人分享一些,我们也拿出来一些讯息分享。
豆瓣网与传统门户网站依靠大规模、高成本的市场营销推广自己的手法相异,“豆瓣”的知名度基本上是通过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实现的,也就是依赖于“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传播。
豆瓣平台独特的架构使用户分散在各个兴趣小组、自发活动页面中,信息碎片化,用户通过人际关联影响。
豆瓣之于用户,
很大程度上是塑造自我形象、体现文化优越感的一种手段,豆瓣不能代表小众文化,但它能促进小众文化的传播。
2.基于市场的运营推动与联合营销
豆瓣的成功尽管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它也充分利用了市场的推动力。
首先,网站建站伊始就在《读书》和《万象》这两本国内相对高端的读书类杂志投放过广告,此后也保持着一定的投放频率,这是在目标用户群明确基础上的针对性市场导入行为。
其次,网络营销顾问发现网站在功能设置上很注意与用户个人站外BLOG的关联导引,鼓励并教导用户把豆瓣的图、文通过URL的形式作为个性内容补充到个人的站外BLOG中,这是一种与市场领先产品主动结合的开放性市场推广思维。
豆瓣在自身的经营中,通过高质评论和喜好人群的大量汇聚树立品牌,商业化介入、规模化的豆瓣强调对利基市场的重视,认为无数小生意的价值总和足以超过个别大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SNS和社区类网站的迅速崛起,如今互联网广告已不再是门户几分天
下的局面,社区类网站以其高互动性、高用户黏度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成立7年的豆瓣网,虽然于2008年底才开始开展广告业务,但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和用户已经在广告市场
赢得一席之地,麦当劳曾在店内餐盘纸的设计中融入豆瓣电台的元素。
(三)豆瓣网的营利方式
1.商务平合作提成
豆瓣网的营利模式主要是采取和电子商务
平台合作收取利润分成的方式。
如豆瓣网用户通过豆瓣网的链接,在卓越网,当当网这些网站上购买书籍,双方就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
目前,豆瓣网新开辟了“购书单”功能,用户可在庞大的数据库中筛选自己想要购买的
图书类目,而后豆瓣网会给出几家主流的购书网站的存货状况及各自售价比较,使读者既能方便的获取备选数目清单,又能在货比三家的状况下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图书。
2.广告链接
豆瓣的广告数量并不多,且在右侧边栏一部分显示,与内容部分有明确的界限,不存在植人
和软性广告的误区。
而与之合作的产品也大都是针对青年文化群体所需要的生活类快消品,讲求情调与趣味,
寻时尚与个性等。
一方面作为豆瓣使用群体文化特色和心理特性的体现,一方面也作为另一种营利途径为豆瓣网的运营带来经济支持
3.音频广告
在豆瓣网的页面上可以看到,音乐栏目下许多歌曲都设有试听按钮。
红色按钮指向“巨鲸音乐网”,绿色按钮指向“九天音乐网”。
豆瓣网的试听连接,一方面通过增加点击广告宣传了这两家数字音乐网,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豆友在试听之后登录这两家网站付费购买相关音乐服务。
前者有望给豆瓣网带来这两家网站的点击率收入分成,而后者将可能带来无线领域的巨额销售分成。
四、豆瓣网的SWOT分析
1 Strength分析
1)高质量的内容积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豆瓣目前提供的服务有:特定用途的检索(书、电影、音乐,还有本站内的用户)、购买渠道推荐
(“在哪里买”)、特定商品的比价(“一网打尽10多家网店”)、资料的存储和共享(“我的豆瓣”和“别人眼里我的主页”)、站内线上交互(“小组讨论”和“豆邮”)、SN(“友邻”和“同城”)“二手交换”,还有“豆瓣推荐”(“猜你会喜欢”和“豆瓣认为和你口味最像”)。
通过这些服务,用户可以快捷方便地记录分享自己看书观影时的所思所感,可以随时随地向友邻推荐交流好文章好评论。
同时豆瓣网用户多为高端精英也保证了这些在迅速传播的内容的质量。
2)忠实的用户群:豆瓣的用户多为高文化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理性。
在选择网站等方面稳定性较高。
3)文化氛围浓厚:豆瓣为亚文化聚集地。
我觉得从单纯的书籍音乐评论网站转向SNS并有削
弱豆瓣在文化氛围上的优势,反而是加强了,至少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传统媒体上看到关于
某豆瓣小组的报道,这正是文化影响力的拓展。
4)网站风格清新,设计简约:豆瓣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灵感确实来自于著名的图片网站flickr豆瓣风格。
整体用色通过色块底色来突
出整块内容,重要颜色有浅粉、浅蓝,和白色底结合起来,非常清爽。
在图片方面用户发评论、发帖都不可发图片,既使用户专注在文字上,又使得网站访问速度非常快。
同时豆瓣的按钮设置非常少,它一直在试图减少键盘操作,减少鼠标点击,让用户快速上手,流畅访问。
2 Weakness分析
1)定位混乱:豆瓣随着不断的发展,目的性越来越弱,从一开始的书影音,到同城、小组、电台,再到最近在测试中的豆瓣阿尔法城及豆瓣说,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仿佛一锅大杂烩,什么都往里
装,味道如何却不顾及。
2)用户群在使用豆瓣时的目的被过度的放大。
从单纯的注重文化的点评类网站向SNS社区的
转型,网站的核心文化被丢失,出现了大量扎堆闲聊八卦消磨时间的用户。
3)用户过于高端和狭小。
在使用及融入网站上文化要求高,趣味较单一。
3 Opportunity分析
1)Web2.0
网站方兴未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追求需求增大,Web 2.0让人们更愿意表达和阅读,更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所得和经历。
而豆瓣网条目开设的自由度很高,用户可以随便设立条目可以被公开访问的。
豆瓣没有积分体系,却正好迎合了偏好自由而非管制人士的需求,而没有积分载。
简陋的日记功能,又阻挡了一些由搜索引擎带来来的非目标受众。
可以这么说,豆瓣是用户贡献内容的web2.0站点。
2)社区化加强:新版导航条上线,开始一系列“改版”,小组、同城等社区交流得到加强,豆瓣从“工具型”网站,重心逐渐偏移为“社区型”网站,正符合当代人与人的互动、交流的需要。
4 Threat分析
1)大量同类网站兴起。
从Facebook到校内,从海内到开心,甚而至于传统的B2C(如卓越、当当),它们要么生就是SNS,要么是逐步SNS 化。
它们都可以以逆向的方式实现豆瓣化(加入评论的功能)。
豆瓣现有的功能它们都有清晰的对应功能,豆瓣原有的优势逐渐消失。
2)社区倾向化后内容质量的下降以及用户的流失:豆瓣从“工具型”网站逐渐偏移为“社区型”网站,既是个机遇,也是个威胁。
用户对于豆瓣的认知可能会模糊,对于非注册用户或者未深入使用的用户,豆瓣是一个评论类的网站但是,对于老用户,豆瓣社区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便造成了一个认知上的差距,致使无论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都无法对豆瓣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因此可能导致,新用户因无法明了网站的功能架构而放弃,老用户因无法认同豆瓣的转变而离开。
需要豆瓣一方面更好地完成市场教育,另一方面更好地融合内部的各功能,强化体验的顺畅感。
五、豆瓣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一是,专注。
豆瓣在一个大家并不足够关注的领域、以一种多数人无法理解的速度,打造出了一个有巨大忠诚用户群的网站。
很多人说豆瓣小、豆瓣慢,但这不妨碍一个非常忠诚的用户群很爱豆瓣,而且,外界的「轻视」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它不仅获得了用户,还成功避开了外在的抄袭者,并且找到了靠时间累积逐渐垒高自身壁垒的方式——时间是豆瓣的朋友,而这种网站非常少见。
第二是,豆瓣的执行能力其实被大家忽视了。
从书籍、电影、音乐的列表,到小组、同城,到电台,到豆瓣小站……
豆瓣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但都是很好的借鉴了外部的想法,又能够深入的服务于自己的用户。
最终的结果,豆瓣做的许多事都让用户更喜欢你,而不像人人网那样简单的模仿 Facebook 但其实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豆瓣创始人曾经说他觉得美国的创新、庞大的概念都是浮云,作为
创业网络公司,豆瓣的员工能否非常敏锐的把握自己的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快速推出产品、高速迭代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这非常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