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一课用)

合集下载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临安的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被誉为“南宋诗坛第一人”。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临安春雨初霁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韵律优美。

2.2 词语解析: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临安”、“春雨”、“初霁”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2.3 诗句赏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春雨初霁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4.1 诗歌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4.2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中国面临着金朝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国家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第五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5.1 诗歌的审美价值:临安春雨初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5.2 诗歌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临安春雨初霁》的意境和韵律。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6.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句解析和主题探讨。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写作指导法:鼓励学生创作以春天为题材的诗歌。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背诵自己喜欢的诗。

了解陆游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情感。

3、学习诗歌以乐景写哀情以及用典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诗人客居京华的抑郁惆怅、壮志难酬的焦康和悲愤,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激起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学习诗歌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陆游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诗歌朗诵音频等。

设计依据:1、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在阅读鉴赏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意。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为“古诗词诵读”单元,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官场的黑暗,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

3、学生情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古典诗歌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目标。

教学过程【知人论世】人物简介陆游(1125年-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的孙子。

生平简介陆游生于北宋末,少年即怀爱国之志。

30岁礼部初试第一,因秦桧排斥未得录用。

秦桧死后,34岁以进士入仕,36岁任京官编修实录,升至宝章阁待制,后遭贬谪。

46岁起任夔州通判,48岁投身军旅抗金。

54岁任江西地方官,再遭罢免。

晚年知严州,后被革职,退居家乡。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具体章节为《临安春雨初霁》。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描绘了临安春雨初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分析《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举例解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

(2)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举例解释: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临安”、“春雨”、“初霁”等)和语言(如“喜”、“叹”、“愁”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临安春雨初霁》,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举例解释: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从而提高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修辞手法。

举例解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修辞手法。

以诗中的“喜”字为例,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个字,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学会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重点:体会《临安春雨初霁》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举例解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临安春雨初霁》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以诗中的“临安”和“春雨”为例,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时间和季节,作者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两个意象,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并学会运用这些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教学重点: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节奏和韵律。

举例解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赏析《临安春雨初霁》的节奏和韵律。

《临安春雨初霁》精讲教案

《临安春雨初霁》精讲教案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一、写作背景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

“怖惧儿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

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二、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诵读时一般读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

要注意语调语气和把握感情基调。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陆游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

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

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

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年来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一开头就道“世味年来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

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古文今译】近年来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谁乂让我乘马来作客京华?住在小楼上,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次日清早,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茗茶。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人教版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人教版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历史背景。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历史背景,掌握诗歌鉴赏技能。
再次,在课后拓展应用环节,我布置了适量的课后作业,并提供了拓展资源。但我在反馈作业情况时,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够好。这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效果。
最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我在解答疑问时,发现有些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解答问题时,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给予充分的解答。
- 文学评论作品:介绍一些关于《临安春雨初霁》的文学评论作品,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 历史文化书籍:推荐一些关于南宋历史的书籍,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 诗歌朗诵视频:寻找一些专业诗歌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拓展建议
- 对比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春雨的诗歌,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朗诵等活动。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一些舒适的座位和桌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2.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复杂意象的理解。

3.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

3.3 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图片等。

4.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陆游的生平介绍和临安的历史背景。

4.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临安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临安春雨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帮助学生记忆。

5.3 翻译与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解释生词和注释。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4 分析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5.5 表达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临安春雨的短文。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活动,如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5.6 小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

04
临安春雨初霁的实践应用
临安春雨初霁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临安春雨初霁的学习 ,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诗 词的鉴赏能力,理解作品 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Hale Waihona Puke 培养写作技巧临安春雨初霁的文学手法 和修辞技巧可以作为写作 教学的范例,帮助学生提 高写作水平。
拓展文化视野
学习临安春雨初霁可以让 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 历史背景,拓展学生的文 化视野。
临安春雨初霁的评价与争议
赞誉与认可
临安春雨初霁自发表以来,一直 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赞誉和认可 ,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

批评与质疑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临安春雨初 霁提出批评和质疑,认为其过于 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
广度。
争议与讨论
关于临安春雨初霁的争议和讨论 一直存在,这也是文学史上的常 态,正是通过不断的探讨和争鸣
人生感慨
诗歌中还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春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作者借此表 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以及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的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春雨作为主要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通过春雨的描绘,作者将 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具象化,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和深刻。
对比手法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临安春雨的美景与家乡的思念、人生的感慨进行对比 ,突出了情感的反差和复杂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临安春雨初霁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提供灵感来源
临安春雨初霁的优美词句 和深刻寓意可以启发文学 创作者的灵感,为创作提 供素材和思路。
借鉴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者可以从临安春 雨初霁中学习古典诗词的 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丰 富自己的创作手法。

《临安春雨初霁》PPT优秀课件下载

《临安春雨初霁》PPT优秀课件下载

课堂小结
陆游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让几百年前清明时节的临安城蒙上了淡 淡的愁绪,昨夜春雨,明朝杏花,春景婉丽,情怀落寞。沧海横流,八 方风雨,不得志的陆放翁只好回归乡里,种豆种瓜,烹茶酿酒。可半夜 时分,孤村僵卧,放翁壮志犹在,龙泉剑啸,放翁豪气干云! 千百年来,他如一枝凌霜绽放的寒梅,逸韵幽香,高标傲岸,永存天地。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 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 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 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合作探究
读完这首诗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 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 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 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 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 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 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 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 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京城风气虽坏,但不能染黑我的素衣,赶在清明前我还可以回趟家。
合作探究
诗歌开篇有什么特点?
首联开门见山, 直言“世味”之“薄”: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 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 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 客呢!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合作探究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 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但用意 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 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 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 闲居无聊,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课件,含视频)-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课件,含视频)-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陆游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
是在风格上的差异。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 凭谁问,廉颇老矣, 使行人到此,忠愤
笑谈渴饮匈奴血。 尚能饭否 ?
气填膺,有泪如倾。
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译文:
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听觉中写出;而春光骀荡,则在卖花声 里透出,写得形象而又别致。诗人用明媚的春光 作为背景, 与 自 己落寞的情怀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2.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 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 轻轻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 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 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 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 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
导入新课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译文: 千百年来诗坛在这种柔弱萎靡风气的笼罩之下, 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 和 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也
消亡了。 唯有陆游的诗集里,绝大多数(十分之九)都是抒写
为国从军的渴望和欢乐的, 他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细乳、茶、素衣
塞上长城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叙述现实
沉郁顿挫、雄浑 回忆过去
含蓄蕴藉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以“愤”为意脉,希冀报国
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用典明志
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苟且 偷安的不满
情景默写 • 1.《临安春雨初霁》中“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两 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浇薄,同 时诗人自问 为什么过 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教案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教案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教案临安春雨初霁课文教案导语:《临安春雨初霁》是一篇美文,通过描绘春雨初霁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韵味。

本文教案主要针对该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课文,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临安春雨初霁》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 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人生哲思的感悟能力。

-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临安、春雨初霁、南宋诗词等相关知识。

2. 课文学习与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课文点拨与解读:词汇与短语的理解、句子理解与推敲、难点解析等。

4. 课文欣赏与表达:朗读课文、感悟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美的理解。

5. 课后延伸活动:阅读相关的古代诗词作品,了解南宋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热身(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雨初霁的美景,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想象。

- 引导学生讨论春雨的特点和对人们的影响。

2. 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 给学生简要介绍临安、春雨初霁等相关背景知识。

- 分享南宋诗词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引起学生对南宋文学的兴趣。

3. 课文学习与分析(25分钟)-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并进行整体理解。

- 分段解读,带领学生分析每个段落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连接关系。

4. 课文点拨与解读(15分钟)- 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 分析并解读一些难句和比喻手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课文欣赏与表达(20分钟)- 鼓励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绘的美景和情感。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解析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解析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解析临安春雨初霁春天,是大自然恢复生机的季节。

当临安的春雨初霁,意味着冬天的寒冷即将过去,人们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本文将对《临安春雨初霁》这篇课文进行解析,带您领略春天的美好。

首先,本课文通过描绘临安春日的变化,展示了大自然在春天恢复活力的景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同时,课文中还通过描写满眼葱绿的田野和原野上的嫩芽,表达了大地的生机勃勃,为读者展示了春天的独特魅力。

其次,本文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愉悦。

作者用“户门开向,人声鼎沸”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临安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人们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洋溢着笑声和欢乐,享受着春天带来的美好。

课文中还描绘了人们悠闲漫步在湖畔的情景,春风轻拂,花香四溢,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同时,本文也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描绘,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作者以“枇杷花下歌舞的女子们”和“湖边渔民垂钓的身影”为例,展示了人们在春天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画面。

春天是大自然重生的季节,也是人们重新与大自然接触的季节。

课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界的亲密互动,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最后,本文在描绘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之外,也透露出了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作者在文中以动听的笔触描绘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透过这些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正是在这种向往的推动下,人们更加努力地生活和工作,追求更高的幸福指数。

总结起来,《临安春雨初霁》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人们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这篇课文不仅反映了春天的美好,也传递了关于生活和人生的积极向往,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解读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解读

《临安春雨初霁》课文解读临安,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人文景观而闻名。

《临安春雨初霁》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的课文,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清新和生机勃勃。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以“初霁”为引,描绘了春天初来时连绵的春雨之后,云清雨霁的清新景象。

句中的“初霁”两字形象地表达了春雨过后天空放晴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接着,作者通过对山川和湖泊的描写,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魅力。

山川如黛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湖泊如镜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宁静和美丽。

课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花朵和草木。

花朵是春天的代表,它们在春雨的滋润下,绽放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作者通过形容花朵的姿态和颜色,营造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世界。

同时,作者也描绘了草木的生长,通过草木的疯长和欣欣向荣,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变得丰盈,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感觉。

在课文的末尾,作者以“复兴之乡”为结,展现了临安的美好前景。

通过描述城市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自豪。

作者以临安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点,结合春天的景象,呼应了课文标题,使整篇文章更具凝练和主题的统一感。

总的来说,《临安春雨初霁》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独特之美。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清新、生机和希望,同时也呼应了临安这个城市的繁荣和未来的发展。

读完这篇文章,人们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喜悦。

(以上为文章内容,图片为插图,不是题目所要求的网址链接)。

《临安春雨初霁》公开课用选择性必修下古诗词诵读

《临安春雨初霁》公开课用选择性必修下古诗词诵读

拓展提高
陆游诗歌的主题——爱情的主题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词, 课下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与交流。
1.继承了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使用现实主义手法。 2.风格清新圆润、明朗流畅。
课堂练习
B 1.选出对《临安春雨初霁》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 )
A.流露了诗人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叹。 B.表现了诗人不久就可到家,无须有所顾虑的心情。 C.表现诗人雨过天晴时的闲情逸致。 D.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深感厌恶的心情。
鉴 赏 文 本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语言清新隽永 成为广泛传诵的名句,请从意象的角度赏析这两句。
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 过,为什么?
思考:颈联“闲作草”“戏分茶”只是为了表明诗人闲居的雅趣,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分析?
思考:素衣莫起风尘叹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课堂练习
B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世味”指世事炎凉的滋味,“京华”即京城,
这里指临安。
B.“矮纸”句意思是闲来无事把一张小纸作春草来把玩。
C.“晴窗”句中的“细乳”是指沏茶时水面像奶一样的小
泡沫。“分茶”是宋人的一种茶道。
D.“素衣”句的意思是不要叹息自己的白衣服被尘土弄脏
拓展提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拓展提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上课用精美实用ppt课件

临安春雨初霁上课用精美实用ppt课件

后人评价
读陆放翁集
作者: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可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自豪。 同时,在艺术成就上也非常优秀。他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 新奇而不致雕琢。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陆游的功力可 见一斑。
谢谢观看
一读诗歌 体会音韵美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二读诗歌 理解诗意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
鉴赏诗句 体悟情感
思考
鉴赏
为了打发时间,他做了
写写草诗书人,到喝了喝京茶城,就不是去这结样交权打贵发,光却阴独。
写写写楷那草字些书,事,人喝问情喝其?茶故,,就回是答这说样,打“发匆光匆阴不。暇这草里书说”“,自光这说闲意呆,里张作即在也说芝草写”草客反“擅,书邸映闲草是太里了作书用花了时以他草,一间“对”但个,作官,平典所故以草场是时。没”生用都据功“活了写说夫张写分感一楷芝。茶到个字擅陆”厌典,草游书客消倦故人,居磨。。问但京时这据其平华时,都闲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 可悲!
陆游说不要感叹白衣在京城中会污染成黑衣,清明 之前还可以赶回家呢。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 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 悲愤之情见于言外。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 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鉴赏诗句 体悟情感Βιβλιοθήκη 鉴赏世味年来薄似纱,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

词句注释
• (9)草:指草书。 • (10)晴窗:明亮的窗户。 • (11)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 (12)戏,原作“试”,据钱仲联校注本改。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
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 (13)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 (14)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1.背景知识 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 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软弱 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从 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下伏,艰难何啻 剑头饮”(陆游《有感二首·其一》)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 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1186)春,诗人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 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 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一课时 看一场杏花微雨,听一曲心冷意愤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含意,赏析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
活动一 理解诗句含意,分析语言风格 1.诗歌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有什么表达特点?
答案 ①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言“世味”之“薄”:批判世风 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虚假。 ②运用反问修辞。“谁令骑马客京华”,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比平铺直叙更有力量,发人深思。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情境导入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让公元1186年清明时节的临安(今浙江杭 州)城蒙上了淡淡的愁绪。昨夜春雨,明朝杏花,春景婉丽,情怀落寞; 沧海横流,八方风雨,不得志的陆放翁只好回归乡里,种豆种瓜,烹茶 酿酒。可半夜时分,孤村僵卧,放翁壮志犹在,龙泉剑啸,放翁豪气干 云!千百年来,他如一枝凌霜绽放的寒梅,逸韵幽香,高标傲岸,永存 天地。他可豪迈雄壮,“铁马秋风大散关”;也可淡雅清幽,“小楼一 夜听春雨”。

《临安春雨初霁》示范教案

《临安春雨初霁》示范教案

《临安春雨初霁》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无聊”中郁闷和惆怅的感情;3.理解诗人同一时期诗作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1.鉴赏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无聊”中郁闷和惆怅的感情。

教学难点1.鉴赏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2.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无聊”中郁闷和惆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图中山峦层叠,青树绿草,村舍屋宇错落,小桥流水人家,渔船泛波湖上,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山村景致。

置身于这样景致中,心情应该是很愉快的吧。

而陆游置身于杏花春雨的杭州,却是一肚子的牢骚和郁闷,这是为何呢?二、夯实基础(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身份: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主要经历:身逢乱世,出身名门,少能诗文,深受爱国思想熏陶。

仕途坎坷,北伐献策。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晚年编修国史,蛰居山阴。

爱国主义情怀、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艺术特点:诗风呈现三个时期:专以“藻绘”为工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绝笔))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游山西村》)《剑南诗稿》收录陆游诗词一千三百四十四首词,以婉约的手法来书写家国之恨、身世之感。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咏梅》)(二)写作背景陆游写《临安春雨初霁》时已62岁,他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和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岁月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他依然有光复中原的壮志,但对南宋统治的软弱与昏庸了解得越来越清楚。

这年春天,他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怀着极为矛盾的心情,在赴任前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觐见皇帝,住在客栈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为传颂的名作。

(三)指导朗读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 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 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 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 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 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 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深巷叫卖杏 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美丽的 春色。但细品一下,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 入眠。在这春夜里他为何事辗转反侧呢?那远远 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又能给他一些什么样 的愉悦和抚慰呢?不能。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清幽 得空寂的春晨中独自惆怅。而达官贵人多居深巷, 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 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 记了亡国的危险。
听的不是春雨,是寂寞
《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 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 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 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 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 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 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 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 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 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 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 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 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 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 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 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 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 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 的警句。
临安:南宋都城,今 浙江杭州。
霁(jì):雨雪停止, 天气放晴。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世情。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客居。 京华:指京城临安。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 草: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 聊,所以写草书消遣。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 意思。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 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 生活的厌倦。 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 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 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 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 要细细品味。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 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 非直接蕴藉其中。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 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 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说不要感叹白衣在京城中会污 染成黑衣,清明之前还可以赶回家呢。 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 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 纱, 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城呢? 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 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 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在短小的纸张上斜行运笔,闲来无 聊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 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淡淡 品味飘溢的茶香。 身着一袭素衣,不要感叹京城风尘 四起,等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 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 情郁积如山。 B、 《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颈联写现在, 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 “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 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 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 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 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 “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 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