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合集下载

托马斯_哈代的爱情诗解读

托马斯_哈代的爱情诗解读

为英美文学评论与英文翻译和写作。
哲学含义是对夫妇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诠释。
编 辑:康 慧 E-mail:sxmzxs3@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品鉴 127
认为,时间的流逝是自然规律,人们本不该为此而过分 耀。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真诚相待,爱情才可以经得起

悲伤。但是,从感情上,他对爱情的追忆却从不间断。 时间的考验。爱情生活中如果缺乏相互理解,往往会导
REVIEW
致爱情的失败。在《我们坐在窗边》中,哈代以自己的亲
二、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身经历向读者讲述了当年他和爱玛婚后的一个生活片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诗文品鉴 126



不难发现,哈代爱情诗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往昔
哈代认为,爱情生活最值得珍惜,因为爱情是人类

的欢快时光同现在的凄凉生活进行对照,以此来表现 最深刻、最强烈的情感。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爱情

人们在失去美好时光后的惆怅和悲哀。从理智上,他 的花朵需要用真诚的雨露去浇灌,用理解的阳光来照
彩十分敏感,总能捕捉到最能体现他心情的颜色和物 对爱情的恳切诠释对后人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体。在《最后的情话》里,哈代用到了“苍白的裹尸布”一
词,如下,“这是最后的情话;最后的情话!/从此,一切 都默然死寂,/只有苍白的裹尸布罩着过去/它在那时,/ 爱人啊,对我不会具有/任何价值!”
既然是最后的情话,也就是爱情的结束,哈代在这 里提到了裹尸布。在色彩上,它是灰白的,意指爱情已 到尽头,没有生机;在形状上,那是薄薄的一层布,说明 爱情的脆弱淡薄;在空间上,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种停尸 房或太平间的氛围,因为“一切都默然死寂”,而爱情也 消失了,如同人的死亡一样。哈代将此刻的绝望、哀伤 和无奈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论哈代综合悲剧观的体现和形成原因

论哈代综合悲剧观的体现和形成原因

On Hardy’s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Tragedy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Abstract:Thomas Hardy as the most famous writer of 19th century, is called “the father of tragedy” .In his series of novels, he mainly criticizes the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 The capitalist invasion of rural areas made peasants confront bankruptcy . As a result,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s was very miserable. Hardy witnesses the tragic scenes of the people in the rural areas and he supposes all of the scenes are caused by capitalism. As a humanist, Hardy wants to search for a way to rescue the people, bu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ociety and Hardy himself, he can’t find a correct way, thus the thoughts of Hardy also experience a series of changes. He is effected b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 Evolution, meanwhile he forms his own theory. Instead of finding a correct way, he gradually forms the tragic attitude. Tess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by Hardy; Hardy’s comprehensive tragedy was totally expressed in Tess. The thesis mainly through analyze the three reasons of tragic fate of Tess and the reasons of Hardy’s comprehensive tragedy to represent what is Hardy’s comprehensive tragedy.Key Words:fatal tragedy; character tragedy; social tragedy; comprehensive tragedy;capitalism civilization论哈代综合悲剧观的体现和形成原因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哈代中后期的小说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因此哈代被誉为“悲剧之父”。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的诗歌分析
托马斯·哈代,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哈代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哈代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是核心。

无论是哀怨、喜悦、低沉还是高歌,他都能以独特的笔触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深沉。

他的诗明白易懂,亲切感人,朴素自然,在淡雅中蕴含着深沉的韵味和诗意。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哈代的诗歌中经常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的体现。

这种乡土情感与他的诗歌主题紧密相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经常探讨命运、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抒情诗,哈代还写过一篇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的宏大的史诗《群王》。

这首诗以其宏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哈代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注。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是英国文学的一块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无论是探讨人类情感、乡土情怀还是历史事件,他的作品都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

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

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托马斯哈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伤感情绪,描绘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

哈代的诗歌主题多为爱情、自然和死亡。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悲哀,也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无名的墓碑》这首诗中,哈代描绘了一座无名氏的墓碑,表达了死亡的普遍性和人生的短暂。

他写道:“他是谁?没有人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只有无言的墓碑和青苔/证明他曾经活过。

”哈代的诗歌也表现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在《别离》这首诗中,他描绘了一对恋人的离别,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他写道:“我们分手了,在生命的最/甜美之时,在这个世界的/最残酷之日,我们的爱/像两条河流,分流而逝。

”哈代的诗歌还表现了自然的美妙和残酷。

在《晚风》这首诗中,他描绘了一片湖光山色,晚风轻轻吹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残酷的感叹。

他写道:“晚风从湖面上吹来/带着甜蜜的湖水气息/和悲伤的草地上落英的芳香/而生命在这里又是什么/只是像一只蚂蚁/在沙滩上爬行/而大海的巨浪不断地冲刷/生命是多么的脆弱。

”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充满了伤感情绪,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人生的苦难和爱情的痛苦,也揭示了自然的美妙和残酷。

哈代的诗歌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伤感诗歌的代表之作。

托马斯·哈代与鲁迅是两位分别处于不同国度和时代的伟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和《祝福》却同样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悲剧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主题、人物和叙述风格。

《德伯家的苔丝》和《祝福》都揭示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惨命运。

苔丝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身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农村,因家庭贫困而遭受富家子的玩弄和欺骗。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则是一位更为悲惨的中国女性,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饱受摧残,最终孤独地死去。

尽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但它们都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悲剧。

外国爱情诗赏析:《灰色调》〔英国〕托马斯·哈代

外国爱情诗赏析:《灰色调》〔英国〕托马斯·哈代

外国爱情诗赏析:《灰色调》〔英国〕托马斯·哈代〔英国〕托马斯·哈代那个冬日,我俩站在池边,太阳苍白得象遭了上帝责备,枯萎的草坪上几片树叶发灰,那是一棵白腊树落下的叶片。

你看我的双眼,仿佛是在看多年前已猜破了的沉闷的谜;你我间交换的几句文字游戏,把我们的爱损得更加惨淡。

你唇上的微笑充满死的滋味,它的活力刚刚够赴死之用,其中掠过了苦涩的影踪,像一只不祥之鸟在飞……辛酸的一课啊:爱情善欺善毁,这一课从此为我画出你的面目,画出上帝诅咒的太阳,一棵树以及灰色落叶镶边的一池水。

(飞白译)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怀念埃玛的。

全诗以悲凉凄楚的意象、哀婉低回的格调,表达了诗人对前妻埃玛的深切同情、怜悯和无限的爱恋。

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悔恨和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他发自内心的无力自拔的悲观情绪。

全诗完全笼罩于哀伤、低沉、清冷、孤寂和追悔莫及的氛围之中。

首先,在诗的开头,作者选取了冬日的小池。

苍白的太阳,枯萎的草坪,稀稀落落的发灰的树叶,点染出冬日凄凉萧索的景象,从而衬托出男女主人公灰色的心情。

一切都失去了生机,一切都没有了乐趣,他们的心情像冬天的一池水,像苍白的太阳。

人生没有爱的激情,没有快慰,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两个人,两颗心不能构成一个爱的世界,更不能融在一起。

这是难以形容的哀伤。

第二节,作者回想起她看他的眼神,从那眼神里,似乎她已经把他看透,象是多年前已猜破了的沉闷的谜,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喜悦,只有冷漠。

他令她大失所望。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悔愧的心情。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或是言不由衷的谈话,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有利于爱情的巩固与发展,其实已“把我们的爱损得更加惨淡。

”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造新词强说愁”的一种人生体验。

如今已懂得了什么是爱,但被爱的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怎样的悔恨交加的感情啊!第三节,作者又想起了她的微笑。

那是万念俱灰的微笑,是濒临死亡的苦涩绝望的笑容。

那笑容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谈托马斯_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

谈托马斯_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

2010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02,2010第26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6(总242期)Tot a l No 1242收稿日期:2009—12—02作者简介:裴旭东(1977—),男,辽宁葫芦捣人。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谈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裴旭东(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3)摘要:托马斯・哈代是不朽的英国文学巨匠。

他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对于英国农村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冲击,持有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从消极避世的田园诗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本文主要论述了托马斯・哈代作品中悲观主义的体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现实主义;悲观主义;工业革命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02—0079—02 在英国文学史上,像托马斯・哈代(1840—1928)这样的文学巨匠是屈指可数的。

在其88年人生历程中,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旧世界,艰苦诞生的新世界两个时代。

家境的贫寒使哈代年轻时不得不走父亲的老路———当建筑师。

然而他的才华却从建筑的水浆泥瓦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文学道路。

哈代是一个经历了短暂浪漫主义创作阶段的作家。

这个阶段如此之短,以至于人们还没有看到他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而他就转向了现实主义创作。

19世纪中期的英国正是资本主义势力大举入侵英国宗法制农村的时期,就在哈代生活的年代里,最深刻的变化也影响到了农村生活。

哈代在1867年重返故乡后,一生基本上是在故乡度过的,因此对英国的农村十分熟悉。

大机器工业的隆隆声撕破了恬静的乡村空气,牧歌声中的农村消失了,轮胎碾碎了农业居民的桃源梦,破产的宗法制把传统的农业居民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哈代是真诚的,他没有逃避现实。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歌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歌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歌的特点分析在美丽的大不列颠之岛,在阴雨天气之中的英格兰人或许有着天生的一种浪漫气质,而这种浪漫气质又是有别于法兰西人和意大利人的,她似乎是种保守,是种有些东方韵味的含蓄。

而诗歌更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气质吧。

托马斯哈代的爱情是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一、现实性爱情诗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期,爱情是抒情诗人最重要的主题。

”这个时期的诗人多以抒情诗的形式歌颂爱情,歌颂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诗人更多关注的是爱情的丧失。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马斯·哈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在歌颂爱情的纯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的同时,另一方面以冷峻的目光观照现实,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爱情丧失的悲剧,因而具有现代主义诗歌的思想情绪。

哈代的爱情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揭示出爱情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欢乐和精神充实,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

而爱玛组诗真实地讲述诗人的恋爱经过,婚后的不和谐,爱玛去世后对她的眷恋以及因反思过去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二、叙事性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是始终如一的,尤其贯穿着民谣的叙事风格。

他逐渐摆脱了过于直露的抒情方式,而更加注重感情表达的含蓄性。

例如在在《比尼崖》(BeenyCliff)中,哈代描述了四十年前他同爱玛一起访游比尼崖的情景:“啊,西部大海上蛋乳石般的白浪,/蓝宝石般的碧波,/一位女人骑着马,/秀发飘风,/矗立在悬崖处,/那是我深深爱的女人,/她也深深地爱着我。

”多么真挚的情怀,多么令人惋惜的经历。

哈代的爱情诗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用极强的画面感冲击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仿佛自己和哈代此刻不分彼此,眼前的爱玛便是自己的爱妻,这个打动人心的叙述在讲述一个故事的同时,用极富生命力的词汇描绘了内心的感受。

使用“蛋乳石”和“蓝宝石”这样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波浪的颜色。

爱玛在临终前时常回忆起她与哈代相见的情景以及他们访游的经历,并对当时美妙的时光充满了眷恋之情。

谈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

谈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

空前 的速 度改 变着 , 是 乡村 也 在 改 变 。哈 代 充分 于
接受 了这 些城 里输 出 品 , 中之 一是 维 多 利 亚 时代 其 怀疑精 神— —达 尔 文 、 安诺 德 、 赫胥 黎和 乔治 ・ 艾略
收稿 日期:0 9 l—0 20 一 2 2 作者简介 : 裴旭东 (9 7 ) 男 , 17 一 , 辽宁葫芦捣人。渤海船舶 职业学 院, 讲师 , 文学学士学位 , 研究方向 : 汉语 言文学教育 。
谈 托 马 斯 ・ 代作 品中 的 悲观 主 义 思 想 哈
裴旭 东
( 海船舶 职 业学 院 , 宁 葫芦 岛 1 5 0 ) 渤 辽 203
摘 要 : 马斯 ・ 代 是 不朽 的英 国 文 学 巨匠 。他 对 近代 资 本 主 义 文 明 对 于 英 国 农 村 社 会 造 成 的 毁 灭 性 冲 击 , 有 一 种 极 托 哈 持 端 的 悲 观 主 义 态 度 , 种 态度 使 他 从 消极 避 世 的 田 园诗 人 成 为 一 个伟 大 的 现 实主 义 作 家。 本 文 主 要 论 述 了托 马 斯 ・ 代 作 这 哈
什么 样 的呢 ?在哈 代 生 活 的那 个 年 代 , 市 经 济 以 城
件 。这也 使他迅 速 成长 为一 名现实 主义作 家 。
从《 卡斯特桥市长》 中可 以看出, 他在理性上支 持先 进生 产方式 和 先 进 思想 , 在情 感 上 留恋农 村 但 生活 和 田园风光 , 以一 种无 可 奈 何 的惋惜 心情 看 他
21 第 0 00年 2期 第2 6卷 ( 22期 ) 总 4
吉林 省 教 育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TI I TUTE OF I N J LI PROVI NCE

浅述《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剖析

浅述《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剖析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德伯家的苔丝》悲剧的根源专业:英语学号:111410280040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9.20论文摘要《德伯家的苔丝》创作于19世纪末期,这部小说带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作者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位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从而表达了对英国下层阶级,特别是农村妇女在道义上的深切同情。

善良的苔丝本应该享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与愿违,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

本论文将试着以19世纪末期的社会因素、命运因素及性格因素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展开研究,剖析女主人翁苔丝悲剧生活的根源。

希望通过对该小说的社会背景及故事情节的再次呈现,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苔丝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根源ABSTRACT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as created in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being full of strong tragic color. The writer Thomas Hardy(1840-1928)was a famous British poet and novelist. He was regarded as Shakespeare in English novelist by the critics.This novel mainly talked about a beautiful, pure and kind-hearted girl –T ess’s tragic life, then to express the deep moral sympathy to those women who lived in the underclass and rural area. Kind-hearted Tess should have enjoyed the sweet love and happy marriage, but on the contract, her life road is rough and bump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do some studies and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o find out the real root causes of tragedies, the social factors, the fatalism and the personal character in the novel. Just hope all of us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 ess’s tragic life after reading this thesis.KEY WORDS:Thomas Hardy,T ess of the D'Urbervilles,T ess,tragidy,root causes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第二章作者及故事梗概 (2)一、作者托马斯.哈代 (2)二、小说内容简述 (2)第三章创作背景概述 (3)一、19世纪的英国农村 (3)二、宗教反叛 (3)第四章悲剧根源解析 (4)一、社会因素 (4)二、命运因素 (5)三、性格因素 (6)结论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阅读能使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这部优秀小说,找出导致主人翁苔丝的悲惨生活根源。

哈代的悲情

哈代的悲情

个贫苦农民的女儿,而后又作为一个雇佣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悲
惨的。

性格悲剧
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 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克莱的爱使她感到幸福,可 是在体验到幸福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内心的痛苦与折磨,是恐惧、不安、悔恨 和羞耻。这一切都表明苔丝无法忘记过去,更无法卸掉背在自己身上沉重的精神十 字架。她似乎天生灵魂有罪,注定永远受折磨,永远遭痛苦,心灵永远不的平静。
蔡奂发表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年11月第23卷第6期的 罪与赎:苔丝“中介新娘”原型 形象分析 中提出《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是 “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圣经》原 型形象。这个“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反映了哈代对僵化 的宗教道德说教的鞭笞以及对博爱、牺牲等宗教道德精 神的讴歌,具有丰富、深刻的现代内涵。
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 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 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 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 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
命运悲剧
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80年代。此时,英国资本主义不仅在都市长
足发展,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在农村也开始萌芽(作品里所
描写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富农葛露卑农场就是这种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写照),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家长制统治下的英国农
村一步步趋向崩溃,造成个体农民的破产,走向贫困。苔丝作为一
武锦华发表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的《从<

透过Neutral Tones看哈代的“悲观主义”-精品文档资料

透过Neutral Tones看哈代的“悲观主义”-精品文档资料

透过Neutral Tones看哈代的“悲观主义”一、引言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学史上,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被喻为“现代诗歌之父”的杰出诗人。

无论在小说还是在诗歌创作中,哈代都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的作家。

然而,受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的悲观主义的影响,加之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蚀以及与妻子爱玛生活的不睦,他笔下的自然景象又总是洋溢着悲观忧郁的情调,给人以无限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然而就在无限绝望之时,又让读者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这即使哈代式的“悲观主义”——悲观和希望同在。

而这一点在其诗歌代表作之一Neutral Tones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Neutral Tones中的“悲观”纵观全诗,以爱情为主题,描述了一对恋人伫立在池塘边,用忧郁的语调哀叹爱情失去的忧伤。

本诗从题目开始就为其“悲观”基调定格——Neutral Tones中文译为《灰色调》,而灰色象征着寂寞、凄凉、毫无生命力。

读者此时已然被带进了一个灰色的故事,走进了一个暗淡无光的世界。

然而这样一个世界究竟会如何呢?首先,诗的第一句“We stood by a pond that winter day”为整个第一诗节布好了景——“我们伫立在一个冬日的池塘边”。

这句话没有任何刺耳的音节,体现出一幅冬日里宁静的画面,而这种“宁静”又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沮丧之感。

第二句用“white”来形容太阳,可谓别出心裁。

太阳本应该发出金黄色的光芒,总是给人以幸福和希望的象征意义,而此处的“太阳”却是“白色的”,给人以苍白、冷漠的印象,使这个“冬天”更加蒙上了一层“冷意”。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这对恋人之间的爱情的苍白无力。

紧接着两句诗描写了一幅落叶飘林的景象。

这里的“ash”是指“白蜡树”——一种生命力很旺盛的树,连它也开始落叶了,证明其生命不久将走到尽头,这里也是进一步说明这对恋人的感情已经到了尽头。

此处,诗人选用“白蜡树”除了其生命力顽强以外,其颜色也与全文基调吻合,另外“ash”一词还可译为“灰,灰烬”,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这对恋人的之间的感情已经燃烧殆尽,无可挽回。

亡妻之赞——析哈代的爱情挽诗

亡妻之赞——析哈代的爱情挽诗

亡妻之赞析哈代的爱情挽诗
《亡妻之赞》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为纪念亡妻埃玛·戈尔德曼而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被认为是哈代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之一,表达了他对妻子逝去的痛苦和哀思。

哈代的妻子埃玛于1874年去世,当时哈代只有34岁。

他非常爱妻子,两人结婚不久,就因为妻子患有急性妇科疾病而逝世,给哈代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亡妻之赞》就是他在妻子去世后写下的挽歌。

这首诗描绘了夫妻间的感情,哈代在诗中表达了他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诗中,哈代把自己比作荒漠中的旅人,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他的灵魂伴侣,生命仿佛失去了意义。

他说:“我是旅人,漫步于荒原,/ 风吹沙丘,夜晚漫天繁星,/ 我的灵魂一直在那里寻找你。


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哈代的感情和痛苦,它表达了一个人在失去了爱人之后所面临的巨大的痛苦和无助感。

这首诗既是哈代的悼念,也是他对爱情的赞颂。

试析哈代诗歌中的悲观意识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试析哈代诗歌中的悲观意识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试析哈代诗歌中的悲观意识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蒋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蒋玲(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摘要: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英国诗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哈代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在资本主义关系侵蚀下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的结束和农民阶级的毁灭。

所以哈代的大部分诗歌,也就因其这种选材和主题而产生了一种被批评家称之为“悲观主义”的感伤情调,悲观意识就像一条忧郁的黑线贯穿于他的爱情、自然、战争、死亡四大诗歌主题之中。

关键词:悲观主义;悲剧意识;象征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162-02一、哈代悲剧意识的根源及象征手法的时代影响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才华横溢,一生从事文学创作长达60多年,横跨19和20世纪。

最初以写诗开始了他的创作,但苦于没有知音,中途转写小说,却始终没有中断诗歌的创作。

哈代的一生几乎贯穿了英国整个维多利亚时期,也正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他敏锐而深刻地观察了他所处的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描写了资产阶级英国的旧经济和旧道德的崩溃,撕破了维多利亚王朝外表体面繁荣的面纱,揭露了资本主义毁灭农民的罪恶。

哈代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他的故乡道塞特郡,因此他对英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十分关注,虽然他信奉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理智上认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但在感情上却留恋过去,深爱宗法制农村的风土人情和田园生活。

哈代的作品具有一种历史文献性,它记录了英国南部残存的宗法制家长统治的农村毁灭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描绘了在资本主义关系的侵蚀下,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的结束和农民阶级的毁灭。

二、哈代诗歌中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及意象运用艺术哈代擅长写抒情诗,文风质朴自然,这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诗坛独树一帜。

哈代诗歌创作特色

哈代诗歌创作特色

哈代诗歌创作特色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主题方面。

1. 悲观与命运的无常。

- 哈代的诗歌常常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

他就像一个看透人生百态的老者,总是在诗中诉说着命运的无常。

比如说,他笔下的人物常常被命运捉弄。

在他的诗歌世界里,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长久。

就像一朵娇艳的花朵,刚刚盛开就可能被风雨摧残。

他可能会描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农夫,尽管努力劳作,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而失去一切。

这种对命运无常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残酷,就好像命运是一个调皮捣蛋却又无比强大的小恶魔,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搞破坏。

2. 爱情与失落。

- 爱情也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不过他写的爱情可不是那种甜得发腻的浪漫爱情。

他笔下的爱情往往伴随着失落和痛苦。

他会描写恋人间的离别、背叛或者是因为社会现实而无法在一起的无奈。

比如一对恋人,因为家庭地位的差异,不得不分开。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女子在离别时的哀怨眼神,男子心中的苦涩与挣扎。

这种爱情中的失落感,就像吃了一口苦涩的巧克力,虽然也有一丝甜蜜的回忆,但更多的是那种难以消散的苦涩味道。

3. 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变迁的感慨。

- 哈代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乡村的田园风光、古老的习俗和淳朴的村民。

他也看到了乡村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迁。

他会描写曾经宁静的乡村被铁路、工厂所破坏的景象。

那些古老的农舍被拆除,传统的农耕方式被现代机械所取代。

他就像是一个守旧却又无奈的守护者,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一点点消逝,心中满是惆怅和感慨。

二、风格方面。

1. 简洁质朴的语言。

- 哈代的诗歌语言简洁质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辞藻。

他就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用最直白的话语讲述着深刻的故事。

他的用词简单易懂,即使是没有太多文学素养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例如,他描写乡村景色时,可能就直接说“那片田野,绿草如茵,牛群在吃草”,简单的几个词就勾勒出一幅乡村画面,不需要堆砌那些生僻华丽的形容词。

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元素反映出的现实主义-精选文档

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元素反映出的现实主义-精选文档

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元素反映出的现实主义-精选文档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元素反映出的现实主义一、引言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多产的文学大师,他不仅以小说闻名于世,在诗歌领域里的成就也很卓越。

一些学者给哈代冠以悲观主义者的称号,在了解了他的生活,解读并分析他的诗歌之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的诗歌里面确实含有一些悲观的元素。

然而,因此断定哈代是一位悲观主义者,还是有失偏颇。

哈代并不承认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他曾写到:“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

通过了解哈代的文学生涯可以得知他并非一直都很悲观。

在他的诗歌里的确存在一些悲观的因素,但这一点恰好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

正如颜学军指出的,“哈代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位对人生悲剧性和可能存在的希望有充分认识的作家。

”二、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因素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在文学范围里,现实主义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揭露的批判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体现。

现实主义的作家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而是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去表达。

这些特征都可以在哈代诗歌的悲剧元素中找到痕迹。

(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其现实主义托马斯?哈代经常描写黄昏、黑夜、寒冬、落叶、鸟等自然景物,并将其作为载体来暗示命运和爱情的不幸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黑暗中的鸫鸟》就是哈代通过对悲观意向的刻画表现其现实主义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寒霜像幽灵般发灰,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宛如断了的琴弦,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在第一节中,哈代就用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现自然的萧瑟景致,他似乎想从自然中寻求安慰,因为自然一直被描述为“美的源泉”,但是看到自然所呈现的那副萧条的景象之后,哈代反而更加沮丧。

“寒霜”被描述为“幽灵般发灰”,冬日最冷的时节在哈代眼里却是“冬的沉渣”,而太阳则是“更添憔悴”的“白日之眼”。

浅谈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根源

浅谈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根源

浅谈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根源作者:邵丽君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11期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

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

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

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苔丝》,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典范,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說家的声誉。

《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一、命运悲剧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

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

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

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

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

哈代的“悲观主义”问题探索

哈代的“悲观主义”问题探索

作者: 聂珍钊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7页
主题词: 哈代;悲观主义;资本主义;悲剧小说;意志;问题探索;资产阶级;苔丝;毁灭;命运观
摘要: <正> 在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忧郁的形象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他就是被卢那察尔斯基称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和“十分独特的现实主义者”哈代。

托玛斯·哈代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以狄更斯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继承人.他敏锐而深刻地观察了他所处的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和时代,描写了资产阶级地主英国的旧经济和旧道德的崩溃,撕破了维多利亚王朝外表体面繁荣的乐观面纱,揭露了资本主义毁灭农民的罪恶.哈代的作品具有一种历史文件的性质,它记录了英国南部残存的宗法制家长统治的农村毁灭的整过过程,也就是说,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描绘了在资本主义关系侵蚀下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慧《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时间:2010-03-21 12:34:05 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要:在哈代的众多诗歌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爱情诗体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相对于他创作的以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抗争为题材的悲剧小说,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自有其独特根源。

本文从隔岸怀旧的审美情怀、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和无处不在的命运征兆三方面为其爱情诗的悲观色彩寻根溯源,展现出哈代诗歌在其深层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因素与价值。

关键词:哈代爱情诗悲观主义怀旧时间征兆如果说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他对于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的诗歌。

20世纪后再无小说问世的哈代,却因创作了近千首诗歌而成为代表当时英国诗歌主流的杰出诗人。

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世人而言,作为诗人的哈代与作为小说家的哈代相比,似乎毫不逊色。

在哈代本人心中,诗歌甚至比小说更能表露他的思想和感情。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诗里,我可以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消极意见相对立的思想与情绪…如果伽利略用诗来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也许不会为难他…”[①] 就世人评价而言,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甚至认为哈代是20世纪超过艾略特和叶芝的诗人,其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能“年复一年地让人感到惊喜”。

[②]无论是在小说还是诗歌中,哈代创作均呈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和阴郁的“悲观气质”,这一点已为众多的哈代研究者广为认同。

然而在本文看来,这一创作特点在其形成根源和具体表现上却并非铁板一块、整齐划一。

首先,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与其小说中的悲观主义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因素。

就创作内容而言,虽然人物与客观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及其造成的悲剧在其诗歌、小说中皆有体现,但哈代小说中的悲观色彩主要来自他对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冲突的思考,包括威塞克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英国南部宗法制传统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侵入、淳朴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资本主义的伪善行为、农民日趋困窘的生活与资产阶级的压迫扩张之间的冲突等。

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农村与城市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展现,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随着这一社会背景的展开而呈现出历史的必然性。

虽然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也夹杂着复杂的个性、心理、精神、自然及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复杂的悲剧因素被融入小说所展现的深刻广阔的社会生活悲剧中而呈现更多的价值取向。

相比之下,诗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素材容量显然不及小说丰富,也无法在短小的篇幅中深入探讨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这又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更依赖于饶有兴味的生活细节与个人体验。

而在悲剧性的呈现上,哈代诗歌更倾向于诉诸对命运、哲理及宇宙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体验和反思,因此于创作中带上了更多的形而上的诗意与神秘的氛围。

其次,如果哈代的全部诗歌可以据其主题大致分为五类,即时间诗、自然诗、爱情诗、死亡诗、战争诗的话,那么,其中爱情诗歌之中的悲观思想和忧伤风格尤为值得探究与深思。

时光的流逝、万物的衰竭、战争的残酷与死亡的必然,这些都无可避免地勾起人们的无限感伤与深深忧郁,但甜蜜美好的爱情——无论是过去经历的还是正在拥有的,无论是幸运地获得的还是不幸地失去的——往往能够赢得诗人毫不吝惜的歌颂和赞美。

而这一通常被诗歌赋予恒久欢欣的感情在哈代笔下却充满哀伤,鲜有亮色。

爱情诗在哈代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关于这一点,兰斯·圣约翰·巴特勒在其《托马斯·哈代》中做过如下统计:“哈代的诗歌几乎有一半是关于爱情的。

这不包括他的最后三本诗集,但是,即使在这三本诗集中,爱情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人生杂览》和《冬日之言》里,四分之一的诗与爱情有关。

”[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散落在其《威塞克斯诗集》(Wessex Heights)、《今昔诗集》(Poem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时光的笑柄》(Time’s Laughing Stock )、《梦幻时刻》( Moments of Vision )、《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 Late Lyrics and Earlier ) 等几个诗集中的爱情诗表现出的往往是困惑、迷茫、悲伤、悔恨之情,在风格上更多的是阴郁、沉重、萧瑟甚至是凄惨的气氛。

哈代的爱情诗较少涉及社会、阶级、伦理、宗教等矛盾,因此其与众不同的悲观色彩更需要我们从他的个人经历、人生哲学、生命意识和诗歌创作手法上来探因讨源。

一、隔岸怀旧的审美情怀哈代从1865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但直到1898年和1901年才陆续把这期间他的创作分别结集出版为《威塞克斯诗集》和《今昔诗集》,而此后另外6部诗集中的诗歌几乎都是20世纪的创作,亦即诗人年届60之后的创作,尤其是著名的爱玛组诗皆为1912年之后纪念亡妻所作。

我们在研究哈代爱情诗歌的悲观忧郁色彩的时候,不得不将这一现实创作心理纳入考虑之中,因为它结合了哈代的创作取向而使其诗歌中的“我”总是站在时光的对岸,隔着记忆的河流回望过去。

例如,对于心爱之人永逝不再的青春和娇美的感怀与叹息:她姓名的首字母在诗人笔记的一页上我写下她姓名的两个字母;她好象部分的光辉思想在狂喜的诗人诗兴涌来的场所。

——现在当我翻开同一页码不朽的光芒照亮短诗,但从她姓名的字母之中光泽已经消逝而去![④]再如,对爱情初期的甜蜜美满的缅怀:我的悲哀多么巨大我的悲哀多么巨大,欢乐何等渺茫,自我第一次注定与你相识!——慢悠悠的岁月没有停下来眺望我的悲哀多么巨大,欢乐何等渺茫,没有记忆重新创造昔日的时光,也没有慈爱帮助向你显示我的悲哀多么巨大,欢乐何等渺茫,自我第一次注定与你相识?[⑤]可以看出,在这些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从一开始就伫立在多年之后的此时此刻回望那遥远的过去岁月和人情,无论主人公在诗中渗透多么深厚的感情和深沉的痛苦,读者仍可发现,主人公从未融入甜美的往昔,相反总是和过去保持着一段长河般的距离。

他总是清醒地驻留于现在的年龄、心态和情绪之中,没有借记忆之魔法幻化成美好爱情中的那个曾经年轻、狂热、单纯的情人。

抒情主人公的距离化视角与对过去的感叹与反思反映出的是哈代爱情诗中浓厚的怀旧心理。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经历了爱情与婚姻的颤栗与平淡甚至是激变的诗人来说,爱情固然美好而甜蜜,但更多的却是在亲历了现实爱情婚姻之后对二者的理智的反思与深切的怀念。

哈代缅怀爱情单纯美好浪漫的一面,但现实的体验又使他熟知爱情丧失与幻灭的忧伤和痛苦,这种矛盾心情使他对于曾经的青春和爱情保持了一种适当距离的欣赏和回忆之情,而怀旧心理也由此实现了其在诗行之间的审美特性的转化。

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哈代爱情诗对于时间的感受非常敏锐细腻,而独特的时间意识和诗意体现,也是造成其爱情诗之悲凉、幻灭气氛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时间是单向的、直线的、不可逆转的力量在哈代爱情诗中,主人公对于过去无法重现、爱情无法挽留的深刻悲伤与创痛,也源自哈代对于时间的单向流动性的理解与认同。

无论是自然界的万物生死,还是人世间一切的盛衰荣枯,都不存在循环往复的迹象和可能,过去永远无法重现和再生,因此,无论是在现在回望往昔的甜蜜快乐,还是跳跃到未可预知的将来回望现在,人类仍然不可抑制地感受到这不可撼动的时间之流给人们带来的担忧和无奈。

正如哈代1867年创作的对于百年后的生活进行预想的诗作《1967》所言:经过一百个夏季!全是新眼睛,新心灵,新风尚,新的愚蠢与精明;新的痛哭的悲哀,新的珍视的喜迅;在那生气蓬勃的世纪,我与你没留下任何东西,除了一两撮骨灰尚留大地;……[⑥]在哈代的爱情诗中,后一个时刻只是前一个时刻的必然再续,前面时光中的一切事物都将在后面的时光中或消逝、或激变、或腐朽,而几乎无法对其后的世界造成任何影响,更加无法预测和改变未来。

对于爱情来说,无论是激情、浪漫、甜美、忠贞还是和谐,似乎都无法取得时间上的恒久胜利,在不远的将来要面临的,仍然是凄凉与悲切。

2. 时间的蒙太奇艺术哈代虽然意识到时间在本质上的单向流动性和不可逆性,但他并非没有意识到人的主观意识仍然可能实现对于时间的隔断、重复、重新排序等。

他的爱情诗常常将过去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并置、交替和对照,仿佛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并未使抒情主人公获得战胜时间、重温往昔的欣喜与自由,而哈代创作的焦点也远非这种时间的对照和交替并置所带来的超越宇宙自然的力量,相反,这种对照和交替并置使得此时此刻的孤寂、衰败、凄凉、悔恨在与往日情景的对比以及接连不断的交替复现之中显得更加不堪忍受,令诗歌的悲剧色彩越发浓重,读者心中更生悲切之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哈代爱情诗中俯拾即是,例如:旅行之后我来到此地,看一个无声的鬼魂,它的狂想要把我引向何处?上悬崖,下峭壁,直到我茫然孤零,看不见的泉水的喷涌使我恐惧。

不知道你接着将在哪里藏身,但到处都会在我眼前呈现你栗色的发,灰色的眼,还有时显时隐的玫瑰色的红晕。

是啊,我终于重访你昔日常游的地方,跟随你跨过岁月和消逝的美景,朝着你把我抛下的黑色空间凝望,对于我们的过去你想说些什么事情?夏日给了我们甜蜜,秋天却带来了分离?还是想说我们两人晚年不如初期幸运?但任凭时光嘲弄,一切都已终止。

我看见你在干什么:你正在领我前往我俩在此逗留时熟知的地点,在那晴朗的天气,美妙的时光,来到身披云雾彩虹的瀑布旁边,还有底下的洞穴,传来依旧瓮隆的声音,仿佛四十年前一个声音把我呼唤,那时你是生气勃然,而不是我如今茫然追踪的虚幻的幽灵!……[⑦]《呼唤声》(The Voice)是哈代1912年12月写的一首浪漫的抒情诗。

诗人抒发了对亡妻爱玛深深的眷念之情,感情真挚深厚,凝结着对妻子的一片真爱。

诗人没有美化死者,而是如实写出当初两人如何相爱,后来随着时光流逝,这种感情逐渐冲淡,可是最后终于懂得这种爱的珍贵,而此时爱玛已离去,一切为时已晚。

于是诗人愈加缅怀往昔青春岁月,倾诉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爱恋。

诗的第二节追忆往事,仿佛已逝的恋人得到复活,全诗充满柔情,现在与过去,梦幻与现实,思念与痛楚融合交替。

我深深怀念的女人,那样深情地把我呼唤,把我呼唤,说你如今已不再像从前,一度变了,不再是我心中的惟一光灿却像开初,我们的生活美好时一般。

莫非那真是你的呼唤?那就让我端详你,就像那时我走进小镇,你总站在那里等候我,是啊,就像那时我熟知的你,甚至包括你那件别致的天蓝裙衣![⑧]在爱玛组诗中,借旧地重访来追忆故人和旧情是哈代最常见的行文方式,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对于物是人非的场景的颓然描述,使得时间的此刻性和往昔性在同一个地点汇合、交融、冲突,诗人不断地触景生情,追昔思今,但今天的、现在的、此刻的一切与以往比较起来总是那么地让人失望,令人颓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