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主要作品

合集下载

(作者简介)臧克家

(作者简介)臧克家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2004年)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

主要作品
《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
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主要作品

臧克家主要作品

臧克家主要作品臧克家主要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

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

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说和做(臧克家)

说和做(臧克家)
精品课件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 的说和做的?
答:从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来写的。
精品课件
学者闻一多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本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 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 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 径,目的在于救国。
精品课件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 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 人。
•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 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答:①、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
直接点题,不拐弯。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
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
②、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
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
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
去。
精品课件
2、文章围绕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记叙了哪几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记 叙的详略是如何处理的?
群蚁排衙:指整齐的排列着
心会神凝: 指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专一
精品课件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 贬 义)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
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诗兴不作: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
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气冲斗牛: 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者简介)臧克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者简介)臧克家

【臧克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主要作品《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个人荣誉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被称为泥土诗人的诗

被称为泥土诗人的诗

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是臧克家。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的题材大都是描绘民间大地和下层民众的。

臧克家的主要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关于农村的。

如《〈泥土的歌〉序句》中写道:“我用一支淡墨笔/速写乡村/一笔自然的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也有新生/我给了一个活栩栩的生命/连带着我湛深的感情”。

农民农村是臧克家诗歌的基本立足点,在对农村和农民的抒写中,其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化精神与社会现实达到了贯通,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得到发挥。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和闻一多一、臧克家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示范朗读,初步感知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的?各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
的? 3、综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
人?
课文讲解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 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 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 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 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读准字音
无暇及此( 疏懒 (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漂白四壁( 兀兀穷年( (
s)hū 热情澎湃( k)uī 气冲斗牛(
)mí炯炯目光( p)iǎo沥尽心血(


shuò
) hè ) dié

) péng
) dǒu

jiǒng

词语解释
诗兴不作: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品味语言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 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 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锲,刻。

臧克家在徐州

臧克家在徐州

臧克家(1905—2004)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1933年他以一部诗集《烙印》而闻名诗坛,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7年抗战爆发,臧克家从他任教的临清中学回到家乡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

宁静和平的生活无端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臧克家内心充满愤恨,他悲愤地唱道:“我们爱和平,然而我们却欢迎战争!”(《我们要抗战》)1937年11月,他的好友吴伯箫率领莱阳乡村师范师生流亡到他的家乡诸城,臧克家便与吴伯箫一起去临沂。

然而刚刚上了两次大课,日寇的飞机就轰炸了县城。

此时,离临沂不远的徐州是第五战区所在地,正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和抗日爱国青年。

臧克家的心被激荡了,“一匹久经战场的马,把它拴在生活的木槽上,它的心是不死的;一个真理的歌手,没有不应着大时代的呼唤而贡献出自己来的”。

臧克家在徐州蒋成德臧克家临清是待不下去了,而“最接近敌人”的徐州,才是他真正要去的地方。

“我要去从军,到徐州”1937年11月底,臧克家唱着《流亡曲》“我们要洒尽鲜血,保卫五千年祖宗的产业”,离开了临沂,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徐州,同行的有他的妻子王慧兰和妻弟王斐。

一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流亡的人群与横行的土匪,而“到了徐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场,另是一番景象”,臧克家写道:“在这里遇到了许许多多各界的朋友,都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来的。

”1937年10月起,战火烧到了他任教的临清,烧到他的家乡诸城,又烧到了他流亡的临沂,现在,来到了徐州,他才感到,“到了这儿,生命有了安全感,心也壮了”。

此时的第五战区,一方面在积极备战,一方面在招揽人才,借重文化人笔杆子的力量。

于是,臧克家在徐州留下了,李宗仁也很快接见了他。

此时李宗仁想办一个抗敌青年军团,把从北方流亡来的青年学生收容在一起,组成一支抗敌队伍作为他的后备军。

他让他的秘书约臧克家来晤谈。

来到李宗仁的公署,臧克家与李宗仁对坐寒暄后,李宗仁说:“各方面的著名人士来到徐州,希望能在这里从事抗战工作,我想办一个青年军团,正在筹备。

《有的人》臧克家课件

《有的人》臧克家课件

06
《有的人》的诗歌赏析与 解读
诗歌的艺术手法赏析
对比手法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运用了鲜 明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两种截 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突
出了主题。
象征手法
诗歌中的“有的人”并非特指某个 人,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两 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语言凝练
臧克家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 ,通过简短的诗句传达出深刻的内 涵。
03
《有的人》的内容解析
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
诗歌中通过描绘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如“有的人在默默地耕耘”、“有的人 在虚伪地生活”等。
象征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人生价值观的象征。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诗歌表达了对真 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
诗歌的情感表达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深重。臧克家身 处的时代背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个人经历
臧克家曾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的主题与构思
主题
《有的人》以对比手法揭示了社会的 善恶、美丑,表达了臧克家对人民、 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朗诵和学习《有的人》,可以深 入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不仅仅 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思想、哲 理的载体。我们应该珍视诗歌这一宝 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内 涵。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 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有的人》告诉 我们,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坚 韧不拔的精神,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 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努力成为那个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人。

抗战文学家

抗战文学家

【抗战文学家汇总】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2.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品《难民》、《老马》、《有的人》。

3.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小说家,是“山药蛋派”的代表。

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其中,《小二黑结婚》被茅盾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话》被茅盾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

4.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多能,学贯中西,曾任西南联大、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和《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5.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白洋淀派”创始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

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6.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著名小说家。

抗战时期开始了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7.杜鹏程(1921-1991),主要作品《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

8.李季(1922-1980),主要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叙事诗《杨高传》。

前者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曲波(1923-2002),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10.罗广斌(1924-1967)、杨益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

作品《有的人》的写作背景

作品《有的人》的写作背景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作品《有的人》的写作背景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臧克家《老马》》

臧克家《老马》》

臧克家《老马》》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

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

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

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

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炼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

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老马》即选自此诗集。

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

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十几诗集《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

二、作品分析(一)《老马》的思想内涵诗人曾说过:“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

”他又指着“希望”说:“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

,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曾给他们一次圆满。

”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的、时时,小心翼翼。

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风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

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

《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2024版《有的人》臧克家

2024版《有的人》臧克家

01诗人臧克家简介Chapter生平事迹文学成就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著称。

他的代表作《有的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还包括《老马》、《罪恶的黑手》等,都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社会影响01020302《有的人》创作背景Chapter时代背景诗人深感时代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批判意识。

诗人其他作品与《有的人》关系0102创作动机和目的03诗歌内容解读Chapter对比手法简洁明了意境深远030201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意象描绘与象征手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生选择诗歌表达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即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决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批判与歌颂诗歌既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压迫人民的人,又歌颂了那些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的人。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明确态度。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04艺术特色鉴赏Chapter独特诗歌风格简洁明快01象征手法02民间歌谣体03鲜明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内心独白深刻社会寓意揭示社会批判人生哲理民族精神05知识拓展:现代诗歌发展概况Chapter现代诗歌起源及流派起源流派1 2 3舒婷海子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现代诗歌在社会中地位和影响地位现代诗歌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影响现代诗歌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还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现代诗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诗歌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和呼吁社会进步。

06思考与交流:如何理解并评价《有的人》Chapter分享个人阅读体验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讨论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文笔简约 意韵深厚——臧克家的《三代》赏析

文笔简约 意韵深厚——臧克家的《三代》赏析

臧克家的《三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文笔简约却蕴含着深厚的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估,深入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一、文笔简约——在《三代》中,臧克家的文字简练而不失深度。

他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

开篇就以“三代”为主题词,通过对不同时代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时代变迁下的家族沧桑。

其简练的文笔给人以深思,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历史变迁的无常和家族情感的沉重。

二、意韵深厚——在《三代》中,臧克家通过对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意境。

他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每一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中生命的风雨。

在作品中,情感的交织和时代的变迁交相辉映,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臧克家通过对三代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三代》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族情感、历史沧桑和人生命运的思想之作。

臧克家通过简约而深刻的文字,将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时间的长河中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部作品不仅给人以文学享受,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精神之作。

总结回顾——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臧克家的《三代》进行了全面评估,探讨了其文笔简约、意韵深厚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臧克家通过对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交织,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家族、历史和人生的精神之作,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三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简约的文字,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家族情感、历史变迁以及人生命运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三代》的主题和意义,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臧克家简介与作品

臧克家简介与作品

臧克家简介与作品臧克家简介与作品⼀、简介臧克家(1905.10.8-2004.2.5)臧克家(1905年10⽉8⽇-2004年2⽉5⽇)[1]⼭东潍坊诸城⼈,曾⽤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东⼤学知名校友,是闻⼀多的学⽣,现代诗⼈。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民代表⼤会第⼆、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七、⼋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艺论⽂集《在⽂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被⼴泛传颂,且被选⼊六年级上册⼈教版第⼆⼗课;《闻⼀多先⽣的说和做》⼊选七年级下册⼈教版第⼗⼆课。

臧克家的诗⽼马总得叫⼤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句话,背上的压⼒往⾁⾥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咽,眼⾥飘来⼀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

有的⼈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骑在⼈民的头上:“呵,我多伟⼤!”有的⼈俯下⾝⼦给⼈民当⽜马。

有的⼈把名字刻⼊⽯头,想“不朽”;有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烧。

有的⼈他活着别⼈就不能活;有的⼈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的活骑在⼈民头上的⼈民把他摔垮;给⼈民作⽜马的⼈⼈们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头的名字⽐⼫⾸腐烂的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的活的⼈,群众把他抬举得很⾼,很⾼。

难民⽇头堕到鸟巢⾥,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陌⽣的道路⽆归宿的薄暮,把这群⼈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扎根在⼤街两旁,⼀簇⼀簇,像秋郊的⽲堆⼀样,静静的,孤寂的,⽀撑着⼀个⼤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张⼀张兜着阴影的脸⽪,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串亲热的眼光,在这群⼈⼼上抽出了⼀个不忍的想象:「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从⽆烟⽕的屋顶慢慢地涨⼤到⽆边,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臧克家先生作品

臧克家先生作品

臧克家作品:《难民》:诗篇《老马》:诗篇《烙印》:第一部诗集《罪恶的黑手》:诗集(长诗《罪恶的黑手》)《淮上吟》诗集《从军行》诗集《随枣行》散文集《古树的花朵》:长诗《泥土的歌》:诗集《十年诗选》:诗集《我的诗生活》:回忆录《别十与天罡》:处女作《默静在晚林中》:诗歌《难民》:诗歌《运河》:诗集《自己的写照》:长诗《臧克家全集》《野店》:诗集《蛙声》:诗集《山窝里的晚会》:诗集《海》:诗集《炉火》:诗集《我的诗生活》:诗集《泥土的歌》:诗集《宝贝儿》:诗集《生命的零度》:诗集《冬天》:诗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组诗《臧克家诗选》:诗集《凯旋》:诗集《李大钊》:长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诗集《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诗集《忆向阳》:诗集《落照红》:诗集《臧克家旧体诗稿》:诗集《怀人集》:散文集《诗与生活》:散文集《学诗断想》:论文集《克家论诗》:论文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论文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运河》:诗集《紧浦北线血战记》:通讯、报告集《从军行》:诗集《泥淖集》:诗集《乱莠集》:散文集《随枣行》:散文、通讯、报告集《淮上吟》:报告长诗《猴子拴》:诗集《呜咽的云烟》:诗集《古城的春天》:诗集《古树的花朵》:长诗《向祖国》:长诗集《我的诗生活》:散文集《泥土的歌》:诗集《感情的野马》:长诗《国旗飘在雅确尖》:诗集《十年诗选》:诗集《民主的海洋》:诗集《生命的秋天》:诗集《宝贝集》:诗集《生命的零度》:诗集《挂红》:短篇小说集《磨不掉的影像》:散文集《拥抱》:短篇小说集《冬天》:诗集《臧克家诗选》:诗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文艺随笔集《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杂花集》:散文、杂文集《一颗新星》:诗集《春风集》:诗集《李大钊》:传记长诗《欢呼集》: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给少年的诗》《凯旋> :诗集《学诗断想》:诗论、文艺随笔集《忆向阳》:旧体诗集《今昔吟》:诗集《怀人集》:散文集《友声集》:旧体诗词集《诗与生活》:散文集《甘苦寸心知》:散文集《臧克家长诗选》《臧克家散文小说集》《青柯小朵集》:散文集《落照红》:诗集《臧克家集》:外诗集《克家论诗》:诗论、文艺随笔集《乡土情深》:诗文集《臧克家文集》《臧克家》: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臧克家抒情散文选》:《臧克家旧题诗稿》《臧克家序跋选》《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放歌新岁月》《臧克家全集》《臧克家回忆录》。

本文作者臧克家简介

本文作者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主要作品
《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
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克家主要作品
《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

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

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

臧克家(1905.10.8-2004)山东诸城人。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

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

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

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

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

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

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

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

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

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

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
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

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

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

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

他的诗具有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

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

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

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

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

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

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

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

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

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

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

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

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

”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

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

《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

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
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

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

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

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

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

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

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