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完整解析
高中语文:《春末闲谈》课文研究知识点分析 语文版必修5
《春末闲谈》课文研究作者:鲁迅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发表于1925年。
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2、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起了什么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
文章进一步分析,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
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
文章以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凑效。
3、《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争“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4、《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春末闲谈_2
语言特点:直接直陈。 明白的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为了达到对人的 精神控制而想方设法,费尽心思,但终究没达目的, 手段还不如细腰蜂高明。
2、第5段“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 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 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之 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安全,更无流弊的方法。 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 的范围。”句子中“前贤”指代什么内容?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前贤指代: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
反语、仿词的手法。
从字面看,似乎是在夸奖遗老的圣经贤传法高 明,实则在讽刺其的精神控制术的失败结局。 仿词指模仿留学生的口吻,称圣君之徒为前贤。
3、读第8段,文中说:“假使我们 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有何等安全 快乐”,又说“阔人的天下一时总 怕难得太平了”,问: A、“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B、为何又说阔人“难得太平了”
联系写作思路,说说结构特点。
要点: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往往只能见其形象, 略窥其内涵;而鲁迅却能见其本质,产生联想和想 象,并抓住本质进行批判和阐述。
本文中,他由小青虫被细腰蜂一蛰,而不死不 活,想到使人民处于不死不活状态的“治心术”, 即“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等精神麻痹术,这些 “术”的 治绩和终究要失败的结局以及人民要反抗等。其 整个联想和想象的路径,表现为: 统治者的治心术 细腰蜂的毒针 (精神麻痹术)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不仅是白话 文小说的开先河者,也是现代白话杂文的伟大开 拓者。“五四”时期,他结合社会斗争的需要, 创造了一种人们称之为“匕首”或“投枪”的文 体,写了许多杂感和论文。1927年年底定居上 海后,他将生命的“最后十年”的主要精力放在 了杂文创作上。它们广泛地涉及他在小说里所接 触到和没有接触到的问题,成为另一种参与社会 思想斗争的武器。它是鲁迅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 运、民众疾苦的载体,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 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 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 争”。
春末闲谈
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借“闲谈”来谈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简析《春末闲谈》中细腰蜂形象在文章中说理方面的作用?
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意蕴。
鲁迅写杂文,其题目看似随便、平淡,其实却平中见奇。名为“闲谈”,实乃有深刻寓意,即借“闲谈”而谈阶级社会里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的问题。
作者先从细腰蜂谈起。这种蜂十分残忍,在它捕捉小青虫或蜘蛛后,并不立即吃掉它们,却用它那“神奇的毒针”,把他们麻痹到不死不活的状态,作为自己孵化子女的载体,等到幼蜂出来后,又成为幼蜂的食料,而且是新鲜的食物。因为它们并没有死,不会腐烂。鲁迅把细腰蜂视为一种残忍的凶手,而又是一个学识技术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的残忍之处在于它不立刻致小青虫或蜘蛛于死地,而是让他们“不死不活”,在痛苦中受折磨而又为它服务,直到最后被吃掉。
2.分析《春末闲谈》的艺术。
说理形象化。《春末闲谈》一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各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异同。鲁迅借谈细腰蜂,说明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那样的“奇妙的药品”,但结果总是失败。
作者在这里谈细腰蜂,实际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说明了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都是在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 那样的“奇妙的药品”,让被统治者服用后像小青虫那样“不死不活”,供他们驱使和享用,但结果总是失败。他们的各种麻痹术,不能像细腰蜂那样奏效。因为细腰蜂要求小青虫或蜘蛛只须不懂而又不死,而统治者要求被统治者的是既运动,贡献玉食,又要无知觉,不反抗。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因为被统治者是有思想的,而思想又是无法禁止的。所以历史在代代更替,统治者一方面统治人民,一方面又被不时地推翻。作者借引陶潜的诗句,指出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难得太平”。这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统治者的嘲弄和讽刺。于是在“闲谈”之中,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现实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春末闲谈
导入语•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多得不可胜数。
“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也有对劳苦大众的号召。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
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语),而鲁迅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传人,其一生的业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文化影响力历近百年而不衰者,惟有鲁迅。
他独立准确的思辨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老练深邃,永远不朽。
春末闲谈知人——走近鲁迅鲁迅和其妻子许广平鲁迅、许广平与幼年的周海婴许广平和她儿子周海婴•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经典作品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铸剑》《出关》散文:《影的告别》《过客》《死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样的战士》《阿长与《山海经》》杂文:看镜有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灯下漫笔、爱之神、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二丑艺术、由聋而哑、从讽刺到幽默、出卖灵魂的秘诀、“圣武”、有无相通、无声的中国、流氓的变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答中学生杂志社问、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小品文的危机、略论中国人的脸、文学和出汗、战士和苍蝇导师、我观北大、叮惨与可笑、空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连环图画琐谈、“京派”和“海派”、从帮忙到扯淡、我要骗人、登错的文章……论世——写作背景•《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春末闲谈》完整解析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君 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 ——理论依据。 (实际上就是人吃人的世界。鲁迅在《灯下 漫笔》中直言这就是“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
宴”)
第二十三页,共57页。
• “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第三十九页,共57页。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
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
第三十一页,共57页。
8、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A.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 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B.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 C.“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 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 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
的思想
第三十二页,共57页。
——理论、实效都归于失败
根本原因: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无法禁锢人们的思
想
第二十九页,共57页。
• 人们思想无法禁止,所以统治者无 法达成“黄金世界的理想”,实现永久 的统御。你想,作为“治人者”他们会 最希望什么?(第七段)
第三十页,共57页。
阅读第7节,思考:
• 7、统治者们“三恨”的言下之意。 • 参考: • A.暴虐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 • B.手段终究无耻且有限 • C.人民的思想不可禁止
• (2)现代中国统治者:反动官僚的“特别国情 论”、封建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鼓吹的进 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 教育家的“四勿”论、“特殊知识阶级”—— 留学生的特别发现。
也谈《春末闲谈》-精品文档
也谈《春末闲谈》《春末闲谈》是一片寓意深刻的杂文。
文章写于1925年4月正值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在思想上提倡“尊孔复古”,妄图用封建思想将革命战士的思想腐化,以瓦解社会眼下进行的革命运动。
站在文化思潮前沿的鲁迅深知这是一场复辟封建秩序的文化战争,写下了这篇具有解放思想意义的文章,揭露中外古今的统治者,妄想永远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从古代圣人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到近代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以及外国统治者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等。
但无论什么方法,都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终被推翻,说明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都不能奏效。
文章引陶潜诗句,指出被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恐怕总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们的力量、对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文章从“闲谈”细腰蜂为后代提供营养食料开始,这细腰蜂不但是生物界“残忍的凶手”,而且还是“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它为了孕育后代把小青虫虏去,用神奇的毒针往它运动神经上一螫,将其“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卵,封入窠中。
文章的主旨即由此而萌露。
作者通过联想这一手段,将生物界现象导入社会现象,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施行的残酷手段,这便是精神“麻痹术”。
他们也要人民像小青虫一样:“要服从就必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
这“不活不死”实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高度概括,它是维护统治者“黄金世界”的重要手段。
鲁迅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易枯燥为生动,在《春末闲谈》里,他大量引述儒家经典言论予以排列,从而为人们编织了一幅“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图画,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福,而广大人民则压在生活底层,饥寒交迫,当牛作马。
鲁迅一针见血指出,这就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吃人的世界。
《春末闲谈》览赏
《春末闲谈》览赏学习要点一、分析本文的思想内涵<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4月。
文章对文化专制制度予以无情揭露和辛辣嘲讽。
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细腰蜂捕捉青虫作幼虫食料的奇异本领。
古代的文献和前人的传说中都说细腰蜂捉青虫是拉去做继子,传之为天地间的美谈。
但科学揭示细腰蜂其实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它用一种毒针麻痹青虫,使其不死不活,成为细腰蜂幼虫的新鲜食料。
接下来,文章借俄国童话作家爱罗先珂的担忧,将细腰蜂的手段与中国历代统治者麻痹人民的统治手段联系起来,进而揭露古今中外的所有妄图永远奴役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而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手段:从理论上编造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种种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合法化的“圣贤之言”;在实践中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的策略。
而这些策略的落实是经由所谓“特殊知识阶级”努力鼓吹完成的。
无论是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还是西方的禁止集会,都不过是与细腰蜂的手段一样的麻痹术,其目的是使人民甘于受反动统治的压迫而不思反抗。
然而,统治者的手段毕竟不如细腰蜂高明,也不会永远奏效,他们最终会在被压迫者的反抗中覆亡。
因为,他们费尽心机却“无法禁止人们思想”。
所以,文章的最后引陶渊明诗句,指出尽管统治者恨不得砍下被统治者的头,只余下为其奴役的躯干,但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二、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细腰蜂是自然界的昆虫,它捕杀青虫喂养幼子也只是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客观事实。
但文章从世人对这一事实的善意曲解入手,赋予这种昆虫以新的思想意义,也突出表现了鲁迅杂文说理形象化的艺术特点。
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述了细腰蜂捕捉青虫的过程,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残忍、狡猾、手段高明的凶手形象,而这也正是反动统治阶级的真实嘴脸。
春末闲谈读后感
春末闲谈读后感《春末闲谈》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反映了老舍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春末闲谈》集合了老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间发表的散文,内容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话题。
其中《致读者朋友们》一文,以一种亲切而平易近人的方式和读者作了交流,传递出了作者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作者提到,重要的不是我们生活过的年数,而是我们如何生活。
生活需要用真心对待,用心去品味,用智慧去思考。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实、美好的追求,让我深受鼓舞。
它使我明白,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发现它的真谛。
在《春末闲谈》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关注。
《人是非非》这篇文章,揭示了人们在评判他人时常常带有先入之见和主观偏见,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
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指责。
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让我深思。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带着偏见去评判别人,是否曾经缺乏关爱和理解。
这让我明白,要成为一个温暖、公正和善良的人,我们需要学会去换位思考,用爱心和宽容去对待别人。
除了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书中也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夏日大雨》一文,描述了夏天的清晨,大雨倾盆而下,既给人带来了一种清新和宁静,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丰富多样的美景。
通过对雨点淅沥的描绘,作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审美眼光。
这让我明白,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通过欣赏美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
通过阅读《春末闲谈》,我不仅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和美的热爱,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我明白了生活需要用真心对待,用心去体味。
我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努力摆脱偏见和不公正的态度。
同时,我也更加注重去发现和欣赏美,提高自己对生活的审美品味。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6课 春末闲谈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春末闲谈一、字音辨读1.果蠃.(lu ǒ) 2.螟蛉..(m ín ɡ l ín ɡ) 3.窠.里(k ē)4.麻痹.(b ì) 5.螫.针(sh ì) 6.嘉猷.(y óu ) 7.牟.牟(m óu ) 8.苍颉.(ji é) 9.绝祀.(s ì)二、字形辨识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三、词语辨析麻痹·麻木辨析⎩⎪⎨⎪⎧麻痹:指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也指马虎不经心,缺乏警惕性。
麻木: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或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
例句⎩⎪⎨⎪⎧①县防汛指挥部领导在我县分会场讲话时要求各地克服麻痹思想,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
②吃了海鲜,如果出现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是吃了织纹螺食物引发的中毒,应立即就医。
四、熟语释义1.不识好歹:不知好坏。
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2.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3.返朴归真:即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其本来的质朴状态。
4.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主要文学作品有三部小说集,其中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1923年,14篇)、《彷徨》(1926年,11篇);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8篇);三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二、相关背景《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读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
春末闲谈读后感
春末闲谈读后感在春末的午后,我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捧着一本书,悠然地翻阅着。
这本书叫做《春末闲谈》,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人生的随笔集。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文字,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读后让我感悟良多。
在书中,作者以平实而真挚的语言,述说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说,“生活就是一杯清茶,苦涩中带着淡淡的甘甜。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生活就像一杯清茶,有时候会让人感到苦涩,但是在苦涩中也会有一丝淡淡的甘甜。
这种感悟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苦难和困惑都是暂时的,总会有甘甜的时刻出现。
在书中,作者还谈到了情感。
他说,“情感就像一把火,能温暖人心,也能烧伤人心。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情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但也可能给人带来伤害和痛苦。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情感波折,心中涌起了一丝感慨和思索。
在书中,作者还谈到了人生。
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悟。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
每一段旅程都会有不同的风景,而这些风景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读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索和认识。
通过阅读《春末闲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流露,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在春末的午后,我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捧着这本书,思绪万千,心中涌起了一丝温暖和感慨。
这本书让我在春末的闲暇时光里,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寓于生动的形象和幽默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深思。
文章开篇描绘了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场景,这看似是一个自然界中普通的现象,却被鲁迅先生巧妙地用作了隐喻。
细腰蜂通过麻痹小青虫,使其成为自己后代的食物,这种看似“神奇”的手段,其实是一种残忍的“奴役”。
接着,鲁迅先生将话题从自然界引申到了人类社会。
他指出,统治者们也常常使用类似细腰蜂的手段,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麻痹和控制。
他们试图让民众失去反抗的意识,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就如同被细腰蜂麻痹的小青虫一样。
文中提到的“黄金世界的理想”,是统治者用来迷惑民众的一种虚幻的愿景。
他们用这种看似美好的未来,让民众沉浸在幻想之中,从而忘记现实的苦难和不公。
然而,这种理想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编造的谎言。
鲁迅先生还批判了那些为统治者辩护的所谓“学者”。
这些人用各种牵强附会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统治秩序进行开脱,试图让民众相信现状是无法改变的。
他们的言论看似高深,实则是在混淆视听,阻碍社会的进步。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统治者“治术”的本质。
无论是古代的“圣君”,还是现代的独裁者,他们的统治手段虽然不断变化,但目的始终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他们害怕民众的觉醒和反抗,因此想尽办法压制民众的思想。
同时,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民众的期望。
他认为,民众不应该被统治者的手段所迷惑,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只有当民众真正觉醒,团结起来反抗压迫,才能打破不合理的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的进步。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一切,而应该学会思考,质疑那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痹”手段。
比如,一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让消费者购买不必要的商品;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传播一些误导性的信息。
我们需要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保持警惕,不被这些表象所迷惑。
鲁迅《春末闲谈》
鲁迅《春末闲谈》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①。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
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面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
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
蜘蛛呢?他们没有提。
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②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
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③,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从文本《春末闲谈》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赵谭兵)
从文本《春末闲谈》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汉语18-1BS赵谭兵《春末闲谈》选自于鲁迅的杂文集《坟》。
分析《春末闲谈》这篇杂文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鲁迅杂文的整体特点入手,从一般到个别,再有个性到普遍的顺序,来充分了解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1)(由此及彼,形象说理)以个含类(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和无可争辩的文学性,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个”与“类”统一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以具体的现实生活现象来形象地引出或涵纳整体的社会、人生思考,得出切实的思想及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这篇文章以“细腰蜂”借喻中外统治者,“被毒针蛰的青虫”借喻“受奴役的百姓”,从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的趣事的着手,引出下文,形象地写出了旧时统治者对人民的惨烈钳制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中外统治者疯狂麻痹人民、奴役百姓的行径的辛辣讽刺。
】---------------------------------------------详述:这篇文章没有像《拿来主义》一般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论点,而是首先从生活中细微之处谈起,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的趣事,这样表达委婉含蓄,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联系后文,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是对过去统治者对百姓奴役麻痹的卑劣行径的讽刺与控诉,这与细腰蜂捕捉青虫有何关联呢?其实,此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过去中外的统治者比喻成“铁黑色的细腰蜂”,统治者们想尽一切办法麻痹人们的思想,奴役百姓,但并未找到如“神奇的毒针”奏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奴役百姓的行径的鞭挞,讽刺意味进一步加深。
此处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述。
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的统治者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2)形象性与理性原则的内在统一,两者彼此融合。
运用暗示、借喻、关联等手法,寓理性判断于形象事例中,使理性逻辑获得形象地展开,而不是硬性的强加给读者。
谈《春末闲谈》的艺术特色
谈《春末闲谈》的艺术特色《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文题似小,旨意却大。
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读后令人叫绝不已。
文章从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毒害小青虫,使其中“不死不活”、“不动不烂”既无抵抗之力,又能保持新鲜的状态下,作为幼蜂的食料这里起笔(即1、2、3自然段)。
然后用联想的方法,顺势从细腰蜂的麻醉术转到中外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之上(即4、5、6、7自然段)。
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千百年来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的儒家思想,就是麻痹人民的神奇药品,但这种药品却不如细腰蜂的毒汁那么灵验。
以《二十四史》为标志的改朝换代的史实,便是历代人民被反动统治者从麻痹到清醒至反抗的铁证。
历史如此,现实又如何呢?文章指出,现代的中外反动派,为麻痹、奴役中国人民所苦心泡制的新的精神药品,无论是帝国主义抛出的“特别国情论”,或是“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的“进研究室主义”;无论是资产阶级文学家发明的“莫谈国事律”,或是中国封建遗老宣扬的“圣经贤传法”,以及俄皇钦定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的戒律,都是麻痹人民的妙方。
目的在于使其成为“不死不活,不动不烂”的猎物供他们享用。
然而,可惜这些精神药品并末起出中国古贤的范围,所以同样不是灵验。
要不尼古拉二世怎么会有“龙驭上宾”的下场呢?可见人民是不可久欺的,而革命迟早终将发生,纵有掉脑袋的危险也要进行下去。
为了表达革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在文章结尾部分(即第8自然段),援引了“刑天舞干戚”的神话传说,以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使得“阔人的在下一时难得太平”故事,歌颂了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
这不仅是讲神话,也是谈现实。
“五”运动的事实难道不就是这个故事的血一般的注释吗?一篇短文,以虫喻人,以“史”显“时”,援古证今,包容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革命哲理,读来却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使人爱不释手,何故?我以为这是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类比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第八章 泛读散文
第八章泛读散文第一节《春末闲谈》鲁迅《春末闲谈》1.简析本篇的主题。
2.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3.简析本篇好用反语以及知识性、风趣幽默的特点。
简析本篇的主题: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简析本篇好用反语以及知识性、风趣幽默的特点: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丰富的知识通过趣味盎然的事例和生动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更富理趣性,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第二节《谈“流浪汉”》梁遇春《谈“流浪汉”》1.识记作者的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
2.简析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
3.简析本文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简析作者对“流浪汉”人生的态度与评价:作者所说的“流浪汉”其实是指一种“流浪的心情”,文章从三方面做了诠释:1、任情顺性,万事随缘,毫无心机而又感情热烈;2、有创造欲、不受羁绊;3、富于幻想、充满乐观。
就作者看来,流浪汉“什么传统正道也束不住”,懂得“无限量享受当前生活”,代表了一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人生观。
作者赞叹这种“敢刺身裸体地和生命肉搏”的态度,认为这才是真正、健全的生活。
文章洋溢着对生命的趣味、生气、活泼,激情的倡导,对精神麻木、敷敷衍衍、固守成规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无情地针砭,表达了他对于人格建构方式和国民精神不同于世俗的思考。
简析本文在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文章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所有的引用、想象、推理、比喻、纵谈,都围绕着“赞美流浪汉精神”的主旨,散而不乱。
最新《春末闲谈》赏析
《春末闲谈》赏析春末闲谈鲁迅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
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赢,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
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一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
蜘蛛呢?他们没有提。
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
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u,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春末闲谈_具体
春末闲谈
鲁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发挥 教师激发、点拨、引领的作用。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自发地分析 、归纳,去透视鲁迅“闲谈”之中“正说” 的深刻含义。 3、进而体悟鲁迅“闲话风”散文语言和结 构的独特魅力。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 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 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 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 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 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第二、文章为何在写治人者与治于人者 之前,耗费笔墨写细腰蜂与青虫,两 者有何关系?
明确:细腰蜂以麻痹的手段杀死青 虫,是残忍而高明的凶手,青虫是 受害者。文章以细腰蜂类比统治者, 青虫类比被统治者,指明统治者像 细腰蜂一样用麻痹的手段(第四段 提到的麻痹术)来统治被统治者, 即控制民众思想。
第三、读第四段,文中说:统治者 “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 了”,试描述其“黄金世界的理 想”?文中还说“治人者虽然尽力 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凑 效”,列举“不能凑效”的具体体 现。
创作思路
残暴镇压,联想 古今中外 类比 细腰蜂 愚民言论 愚民办法 捉青虫 行文思路 E君的 细腰蜂 发愁 捉青虫
历代统治者 外国防 民之法 的“治术” 无头仍 有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 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 方法。
细腰蜂 捉青虫
无头 刑天 造物主 的遗憾
谈到了哪些话题?
圣君 的黄金 鲁迅在文中先后 世界
明确: ▲黄金世界的理想: 1、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 2、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3、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不能凑效”的具体体现: 1、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 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 2、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 可悲的铁证 。
《春末闲谈》课件
1918年到1926年间,主要文学作品: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 《彷徨》(1926年 11篇);一部历史题 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部:《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 等专集。
治于人者,即被统治阶级
3、对俄国E君的发愁,我有什么表现?
“我也装作一起发愁模样”,为什么装呢? 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何以见得? “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却早
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 封建统治者们愚弄百姓的伎俩是“领先于 世界的”,是“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 的理想的了”。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段:
一、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 蜂毒针的神奇功能。(①②③)
二、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 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 败。(④⑤⑥)
三、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 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 了”。(⑦⑧)
整体感知
题为“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春末, 这番“闲谈”涉及哪些话题?侧重于 谈哪方面?
“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 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 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 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 筵宴的厨房。”
“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 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 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 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 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 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利用“闲谈”的 形式,要真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
• 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 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看看《祝福》 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 3“礼失而求诸野”——思想是禁止不了的!4“造物 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 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 弃!
• 明确:表明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 颂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 也说明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 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 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 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 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 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 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 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 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根本原因: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无法禁锢人 们的思想
• 人们思想无法禁止,所以统治者无 法达成“黄金世界的理想”,实现永 久的统御。你想,作为“治人者”他 们会最希望什么?(第七段)
阅读第7节,思考:
• • • • • 7、统治者们“三恨”的言下之意。 参考: A.暴虐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 B.手段终究无耻且有限 C.人民的思想不可禁止
创作思路
社会现象——生物界现象
残暴镇压 联想 古今中外 ,愚民言 愚民办法 论 行文思路 : E君的 历代统 细腰蜂 治者的 发愁 捉青虫 “治术” 类比
外国 防民 之法
细腰蜂 捉青虫
无头 仍有 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 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1)由此及彼,说理形象。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精练生动、犀利幽默 ,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
作者介绍
•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 目的所采用的愚民政策和手 段的揭露与辛辣的讽刺,对 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 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
本文主旨
鲁迅从细腰蜂捕获青虫这样一个 自然界极其平常的小事入笔,由细腰 蜂神奇毒针对青虫的麻痹作用闲谈开 去,抽茧剥笋,对过今中外统治者奴 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和麻痹人 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和无情 的嘲讽。
第三节:‚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 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比喻、拟人修辞)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 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 不死不活状态------” 鲁迅学医出生,他从医学的角度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细 腰蜂怎样用毒针让小青虫‚就范‛的。它有着凶残的本 性和超常的控制能力,是高高在上,压迫残害弱小的统 治者的形象。
• 1918年到1926年间,主要文学作品: •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 14篇)、 《彷徨》(1926年 11篇);一部历史题 材作品集:《故事新编》(1936年 8篇);
• 散文诗集:《野草》 • 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 •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 心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专 集。
杂文的四个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整体感知
•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 的趣事,以及细腰蜂毒针的神奇的麻痹功能。 • 第二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 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 败。 • 第三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 ,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 ,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诙谐幽默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学究口吻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
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 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 上下,贵贱的区别。 仿词
解释句子
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2.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享受奢侈生活。 3.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君子从事脑力劳动,小人从事体力劳动。 4.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人的人被别人供养。 5.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 合礼的不做。 6.礼失而求诸野 礼乐制度,大概还包括信念,诚信,在庙堂失传了,只能 到民间去寻求。但不一定能找到。
• (1)古代的统治阶级用儒家圣君贤臣的思想 来愚弄百姓,使人不敢反抗、甘心为奴。 • (2)现代中国统治者:反动官僚的‚特别国 情论‛、封建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鼓吹的 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 律、教育家的‚四勿‛论、‚特殊知识阶 级‛——留学生的特别发现。 • (3)俄国统治者:不准集会、不许开口。 • 这些做法实质是‚麻痹术‛,包含着精神的毒 药,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高度概括。
细腰蜂
细腰蜂
古今中外 的治人者
螫 甘心 服从 (神经麻痹)
压制 反论证思路
人物 手段 对象 结果 结论
细腰蜂
毒针
青虫
沦为食料
1、文章重点是要说统治者们的精 神控制术,为什么先从细腰蜂捕捉 青虫的趣闻说起?有何作用?
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 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述。看似信手拈来,似 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 思考的导线。 “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 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 揭露旧时的统治者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
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 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 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 于官?
刺讽比类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 了
反语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棘手(jí) B.瞥见(piē) 卓然(zhuó) 麻痹(pì) ) 记载(zǎi) 孵化(fú) 勋章(xūn) 轶出(yì)
8、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A.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 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B.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 C.“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 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 不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 人民的思想
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 固常在”有何意义?(第8段)
国内没有,就向外求——“礼失而求 诸野”,外国“可有较好的法子么?”
第6节: ‚可惜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 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
‚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难 说。‛ 举例:‚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 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 了‛。 ——理论、实效都归于失败
春末闲谈
鲁迅
基础落实
果蠃
瞥见(piē) (luǒ) 螟蛉 (mí nglí ng) 麻痹 (bì ) 螫针 (shì 窠里 (kē) ) ) 棘手 (jí 中风 (zhòng) 至道嘉猷 (yóu) : 最好的法则。猷,计划、 谋划、法则。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窠: 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 “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
课文分析 2、明明是细腰蜂吃小青虫,亦有考据学家们立过异说,
为什么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呢?
封建迷信思想,传统保守观念作怪。 不愿意相信,为了存留 天地间的美谈起见。 为下文批判统治者麻痹人民的卑鄙手段,揭示 真相做铺垫。
3、作者从细腰蜂捕捉螟蛉这一生物竞争现象入手,在科学认 识的基础上又揭示了怎样的本质?作者是怎样的描述细腰蜂的? 她是被写成怎样的形象?
• “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 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 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 •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 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 宴的厨房。” • “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 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 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 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 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 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 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灯下漫笔》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
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 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 (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 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 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 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 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 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 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