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末闲谈》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春末闲谈》课文研究知识点分析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春末闲谈》课文研究知识点分析 语文版必修5

《春末闲谈》课文研究作者:鲁迅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发表于1925年。

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2、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起了什么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

文章进一步分析,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

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

文章以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凑效。

3、《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争“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4、《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春末闲谈作者鲁迅

春末闲谈作者鲁迅

《春末闲谈》作者:鲁迅赏析: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杂文是他的匕首和投枪。

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杂文创作,奠定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杂文奠基人不可动摇的地位。

社会评论性杂文《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

杂文语言凌厉尖锐、泼辣幽默。

解读其思想,分析其杂文形象,即可洞见鲁迅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深刻思考。

文章结构1.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

2.由细腰蜂捕食手段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治术”。

统治者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长久巩固统治。

3.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胜利。

名家点评刘再复:鲁迅杂感的美学价值,无可争辩的文学性,首先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

鲁迅所指的“社会相”,不是社会表层上的习俗风貌,而是社会世态的神髓,社会某种人群的灵魂。

他的杂感,正是吸取了其他艺术品种塑造“社会相”形象的手法,用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杂感形式,来塑造“社会相”的图画。

《文学的反思》《都江堰》作者:余秋雨赏析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文章结构1.对比都江堰和长城,指出两处历史文化遗迹的本质区别。

2.描写都江堰工程之壮观,赞美了2000年前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力。

3.由物及人,赞美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实业精神。

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春末闲谈》一至三节赏析

《春末闲谈》一至三节赏析

《春末闲谈》一至三节赏析《春末闲谈》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

文章揭露中外古今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采取了种种手段来禁锢和麻痹人民的思想。

鲁迅先生没有生硬地暴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而是通过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毒害小青虫的手段来揭露统治者施行各种麻痹术的暴行。

那么,细腰蜂和反动统治者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一是“毒”的本质相同。

一篇短文,以“虫豸”反衬“人类”,以动物世界的你争我斗,折射人类社会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鲁迅先生用简单的“细腰蜂与小青虫”间的争斗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革命哲理,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类比的结果。

细腰蜂用自己释放的毒液麻痹了小青虫,使它“不活不死不烂”,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这是一种何其毒辣的手段!而中外反动派则用各种精神毒品麻痹、奴役人民,使人民麻木而不知道自己被奴役而不去反抗,任由统治阶级“敲骨吸髓”,为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细腰蜂与人类一相比,此“毒”远不及彼“毒”。

“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人类与之相比便是强于若干倍的“残忍的凶手”。

二是“毒”的目的相同。

细腰蜂用其毒液成功毒翻青虫,青虫无从反抗。

因为细腰蜂“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青虫便成为其繁殖后代的温床和最初的养料来源。

作者以此为比,接着指出,中国千百年来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的儒家思想,就是麻痹人民的“毒液”,但这种药品却不如细腰蜂的毒汁那么灵验。

《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改朝换代的史实,足够证明历代人民虽然在一开始被反动统治者所麻痹,但并不象“青虫”那样永远不得清醒,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奴役的人们终于觉醒,开始反抗,争取民主与自由。

作者不是写历史演义,而是以史讽今。

现代的中外反动派,为麻痹、奴役中国人民所苦心炮制的新的精神药品,无论是帝国主义抛出的“特别国情论”,或是“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的“进研究室主义”;无论是资产阶级文学家发明的“莫谈国事律”,或是中国封建遗老宣扬的“圣经贤传法”,以及俄皇钦定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的戒律,都是麻痹人民的“毒液”。

鲁迅春末闲谈读后感

鲁迅春末闲谈读后感

鲁迅春末闲谈读后感引言在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之后,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文字的犀利。

这篇文章通过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与无理之处,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痛觉敏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列点的方式对《春末闲谈》进行分析和反思。

主要观点1.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鲁迅先生在《春末闲谈》中通过描写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与摧残。

他指出了封建礼教、家族观念以及官僚主义等问题所带来的不公与苦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2.对现实生活的触动《春末闲谈》中的许多描写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些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无理竟然如此相似。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一位日本老者的辛酸遭遇,道出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查无此人”的苦涩和无奈。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应该敢于揭示真相。

3.关于文化与人性的思考在《春末闲谈》中,鲁迅先生对于文化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共鸣。

他通过对丧葬文化、儿童教育等方面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传统文化如同一座虚幻的牢笼,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看来,文化不应该成为限制个体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桎梏,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为人们的自由和独立提供支持和保障。

自我反思阅读《春末闲谈》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个体,我不能沉迷于个人的小世界,而是应该关注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问题,并努力为之发声和行动。

同时,我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有益的文化,同时批判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不良传统。

结语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我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也理解了真正的文化应该有的作用和价值。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人与社会、传统与现实的关系,让我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唤醒了我们对于社会不公和虚伪的批判意识。

鲁迅《春末闲谈》赏析

鲁迅《春末闲谈》赏析

鲁迅《春末闲谈》赏析
鲁迅的《春末闲谈》是一篇以社会现象为题材的散文,文章主要描写了中国大城市春天的种种现象。

全文以休闲、闲适的口吻,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的多种社会现象、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

下面为您分析该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1. 清晰明了的结构与描写手法
全文分五段,每一段都描写了春季城市的一些现象和变化。

鲁迅在文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将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动态描写表现出城市的繁荣和衰落
《春末闲谈》在多个方面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衰落。

作者用“得意忘形的商贩们”、“雪白的棉被”、“买主们的狂欢和翻倍的要价”等动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物质繁荣;而通过“铁路局的横幅和旁边一家已倒闭的小店”,“茶楼前顶带了二三十条大鱼的挑夫南北奔走,有时他们的鱼被一些披着公差衣裳的人查获了”的描写,作者也展现出了城市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衰落。

3. 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呈现出强烈的思想性
鲁迅在文中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如对民众的排斥、对取悦外国人的追求、对
商业道德的批判等。

这些批判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人文主义和社会关怀,跟他一直以来的立场和思想观点不谋而合。

总之,《春末闲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生活变化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城市的繁荣和衰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对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不满和批判,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典型的鲁迅式的散文作品。

《春末闲谈》

《春末闲谈》

《春末闲谈》简析:1、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说理形象化,是鲁迅杂文的重要艺术特点。

本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

细腰蜂形象是昆虫界一个十分残忍的凶手形象。

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螫中小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不死所以不烂,不活所以不动,因而小青虫的躯体便成了细腰蜂幼子理想的寄生之处。

鲁迅从这一昆虫世界的自然现象中看到了人类社会与之匹配的某些相似性。

一切统治阶级所热衷于的愚民政策便是那细腰蜂毒针,他们恨不得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得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

只可惜那愚民政策收不了毒针的功效,因而他们终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

作者将细腰蜂和反动统治者做比较,分析其同异,揭露其实质,不但深刻暴露了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更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新鲜贴切,增加了说理形象化得特点。

2、本文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信手拈来,引用自如,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丰富的知识通过趣味盎然的事例和生动风趣的语言,使文章更富理趣性,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如文章开头关于细腰蜂捕捉小青虫情景的描写,被衔着腾空而去,坐了飞机似的,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象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有趣。

3、联系有关段落,简析本文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的语言、成功运用的反语在文章中比比皆是。

文章开头就很别致:写盛夏细腰蜂衔捉小青虫之情状,显得幽默风趣。

后来法国昆虫学家发布耳揭开了昆虫界这一诡秘现象的真相,不是什么慈母教女,而是细腰蜂杀死小青虫,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几个考据家的异说。

作者接着用反语说道: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搅坏了我们好梦。

《春末闲谈》览赏

《春末闲谈》览赏

《春末闲谈》览赏学习要点一、分析本文的思想内涵<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4月。

文章对文化专制制度予以无情揭露和辛辣嘲讽。

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细腰蜂捕捉青虫作幼虫食料的奇异本领。

古代的文献和前人的传说中都说细腰蜂捉青虫是拉去做继子,传之为天地间的美谈。

但科学揭示细腰蜂其实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它用一种毒针麻痹青虫,使其不死不活,成为细腰蜂幼虫的新鲜食料。

接下来,文章借俄国童话作家爱罗先珂的担忧,将细腰蜂的手段与中国历代统治者麻痹人民的统治手段联系起来,进而揭露古今中外的所有妄图永远奴役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而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手段:从理论上编造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种种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合法化的“圣贤之言”;在实践中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的策略。

而这些策略的落实是经由所谓“特殊知识阶级”努力鼓吹完成的。

无论是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还是西方的禁止集会,都不过是与细腰蜂的手段一样的麻痹术,其目的是使人民甘于受反动统治的压迫而不思反抗。

然而,统治者的手段毕竟不如细腰蜂高明,也不会永远奏效,他们最终会在被压迫者的反抗中覆亡。

因为,他们费尽心机却“无法禁止人们思想”。

所以,文章的最后引陶渊明诗句,指出尽管统治者恨不得砍下被统治者的头,只余下为其奴役的躯干,但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二、简析细腰蜂形象在本篇中的作用细腰蜂是自然界的昆虫,它捕杀青虫喂养幼子也只是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客观事实。

但文章从世人对这一事实的善意曲解入手,赋予这种昆虫以新的思想意义,也突出表现了鲁迅杂文说理形象化的艺术特点。

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述了细腰蜂捕捉青虫的过程,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残忍、狡猾、手段高明的凶手形象,而这也正是反动统治阶级的真实嘴脸。

《春末闲谈》分析

《春末闲谈》分析

《春末闲谈》分析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

《春末闲谈》是一篇杂文,发表于1925年。

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2、细腰蜂的叙写在《春末闲谈》中起了什么作用?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

文章进一步分析,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

封建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却是要无知觉而能运动,这是无法统一的矛盾。

无知觉就不能运动,也就不能贡献统治者以“玉食”,一有知觉,就能思想,会识破种种麻痹术,进行反剥削压迫的斗争。

文章以此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不能完全凑效。

3、《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

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争“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4、《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

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

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 1925 年 4 月 22 日。

初读这篇文章,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

文章开篇,鲁迅先生以“北京正是春末”这样看似平常的语句起笔,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然而这只是表象,随着文章的推进,严肃而沉重的话题逐渐浮出水面。

在文中,鲁迅先生通过细腰蜂捕食螟蛉的故事,引出了对统治阶级“治人”手段的探讨。

细腰蜂麻痹小青虫,使之成为自己幼子的食物,这种看似巧妙的“法术”,其实是一种残酷的控制。

而人类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也妄图用类似的手段来麻痹民众,使他们失去反抗的意识和能力。

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统治者们一方面鼓吹“特别国情”,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采用各种手段,如“禁止集合”“防说话”等,试图禁锢人们的思想。

他们企图让民众安于现状,成为被奴役的顺民。

然而,民众的觉醒是不可阻挡的,即使在高压之下,仍然会有反抗的力量在暗中生长。

文中还提到了“黄金世界”的概念。

统治者们常常描绘一个虚幻的“黄金世界”,以此来诱惑民众,让他们为了这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放弃当下的抗争。

但鲁迅先生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黄金世界”不过是一个谎言,是统治者用来麻痹民众的工具。

鲁迅先生的语言幽默而辛辣。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

比如他说:“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这句话看似轻松,实则充满了对统治者愚蠢行为的讽刺。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思想的自由是多么的重要。

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被束缚,被禁锢。

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虚假的宣传和表象所迷惑。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以笔为武器,毫不留情地揭露统治阶级的阴谋,呼唤民众的觉醒。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时代,但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以闲谈的方式,将深刻的思想寓于生动的形象和幽默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深思。

文章开篇描绘了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场景,这看似是一个自然界中普通的现象,却被鲁迅先生巧妙地用作了隐喻。

细腰蜂通过麻痹小青虫,使其成为自己后代的食物,这种看似“神奇”的手段,其实是一种残忍的“奴役”。

接着,鲁迅先生将话题从自然界引申到了人类社会。

他指出,统治者们也常常使用类似细腰蜂的手段,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麻痹和控制。

他们试图让民众失去反抗的意识,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就如同被细腰蜂麻痹的小青虫一样。

文中提到的“黄金世界的理想”,是统治者用来迷惑民众的一种虚幻的愿景。

他们用这种看似美好的未来,让民众沉浸在幻想之中,从而忘记现实的苦难和不公。

然而,这种理想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编造的谎言。

鲁迅先生还批判了那些为统治者辩护的所谓“学者”。

这些人用各种牵强附会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统治秩序进行开脱,试图让民众相信现状是无法改变的。

他们的言论看似高深,实则是在混淆视听,阻碍社会的进步。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统治者“治术”的本质。

无论是古代的“圣君”,还是现代的独裁者,他们的统治手段虽然不断变化,但目的始终是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他们害怕民众的觉醒和反抗,因此想尽办法压制民众的思想。

同时,鲁迅先生也表达了对民众的期望。

他认为,民众不应该被统治者的手段所迷惑,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只有当民众真正觉醒,团结起来反抗压迫,才能打破不合理的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的进步。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一切,而应该学会思考,质疑那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痹”手段。

比如,一些不良商家通过虚假宣传,让消费者购买不必要的商品;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传播一些误导性的信息。

我们需要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保持警惕,不被这些表象所迷惑。

最新《春末闲谈》赏析

最新《春末闲谈》赏析

《春末闲谈》赏析春末闲谈鲁迅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

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赢,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

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一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

蜘蛛呢?他们没有提。

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

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u,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 1925 年 4 月 22 日。

初读这篇文章,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

文章开篇,鲁迅以“北京正是春末”这样一句看似随意的话,营造出了一种轻松的氛围,然而随着论述的展开,读者会发现这并非是一篇单纯谈论春末景致的文章。

鲁迅在文中通过讲述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故事,引出了对统治者统治手段的思考。

细腰蜂麻痹小青虫,使其“不死不活”,以供自己的后代享用。

而统治者对待人民,也试图采用类似的手段,从精神上麻痹民众,使他们失去反抗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巧妙的类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统治者的阴险用心。

文中提到,“中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这里鲁迅讽刺了那些所谓的“圣贤”们所描绘的美好世界,不过是一种虚幻的、用来迷惑民众的谎言。

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为了民众的幸福,实际上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让民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奴役。

同时,鲁迅也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

比如“二十四史”,他认为这不过是“相斫书”,记录的是统治者之间的争斗和权力的更迭,而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却鲜有关注。

这种对历史的批判,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在谈到“特殊知识阶级”时,鲁迅更是毫不留情。

他指出这些人表面上高谈阔论,实际上却为统治者服务,成为了统治者麻痹民众的帮凶。

他们鼓吹一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实则是在混淆视听,让民众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

此外,鲁迅还强调了民众自身的觉醒和反抗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民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摆脱精神上的束缚,才能打破统治者的阴谋。

“但如果dessicate(使干枯)了的就没法再do(做),只好foozle(弄糟)了。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统治者妄图永远麻痹民众的否定,也寄托了他对民众觉醒的期望。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鲁迅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以笔为武器,毫不畏惧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春末闲谈》剖析

《春末闲谈》剖析
实际上就是人吃人的世界。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直言这就是
“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 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 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2、作者从细腰蜂捕捉螟蛉这一生物竞争现象入手,在 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又揭示了怎样的本质?作者是怎样的 描述细腰蜂的?她是被写成怎样的形象?
第三节:“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 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比喻、拟人修 辞)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 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
3、对俄国E君的发愁,我有什么表现?
“我也装作一起发愁模样”,为什么装呢? 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何以见得? “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却早已有 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统 治者们愚弄百姓的伎俩是“领先于世界的”, 是“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的了”
4、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 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 里的“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有哪些依据?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君子劳心,小人劳 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理论依据。
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福,而广大人民 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牛做马。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 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 理想”,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窠:鸟兽的窝。 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 旧框框。

从文本《春末闲谈》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赵谭兵)

从文本《春末闲谈》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赵谭兵)

从文本《春末闲谈》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汉语18-1BS赵谭兵《春末闲谈》选自于鲁迅的杂文集《坟》。

分析《春末闲谈》这篇杂文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鲁迅杂文的整体特点入手,从一般到个别,再有个性到普遍的顺序,来充分了解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1)(由此及彼,形象说理)以个含类(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和无可争辩的文学性,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个”与“类”统一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以具体的现实生活现象来形象地引出或涵纳整体的社会、人生思考,得出切实的思想及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这篇文章以“细腰蜂”借喻中外统治者,“被毒针蛰的青虫”借喻“受奴役的百姓”,从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的趣事的着手,引出下文,形象地写出了旧时统治者对人民的惨烈钳制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中外统治者疯狂麻痹人民、奴役百姓的行径的辛辣讽刺。

】---------------------------------------------详述:这篇文章没有像《拿来主义》一般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论点,而是首先从生活中细微之处谈起,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作继子的趣事,这样表达委婉含蓄,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联系后文,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是对过去统治者对百姓奴役麻痹的卑劣行径的讽刺与控诉,这与细腰蜂捕捉青虫有何关联呢?其实,此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过去中外的统治者比喻成“铁黑色的细腰蜂”,统治者们想尽一切办法麻痹人们的思想,奴役百姓,但并未找到如“神奇的毒针”奏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奴役百姓的行径的鞭挞,讽刺意味进一步加深。

此处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述。

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的统治者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2)形象性与理性原则的内在统一,两者彼此融合。

运用暗示、借喻、关联等手法,寓理性判断于形象事例中,使理性逻辑获得形象地展开,而不是硬性的强加给读者。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以闲谈的方式,将深邃的思想娓娓道来。

初读这篇文章,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便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文章开篇,鲁迅先生以“北京正是春末”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将读者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

他提到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故事,看似是在讲述一种自然界的现象,实则是在隐喻社会中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细腰蜂通过麻痹小青虫,使其成为自己幼虫的食物,而统治阶级也试图用类似的手段来麻痹民众,使其失去反抗的意识。

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统治者所采用的“治术”,无论是古代的“莫谈国事”,还是现代的各种“瞒和骗”,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处于愚昧和顺从的状态。

他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写道:“我们虽不闻战叫,不闻杀伐,然而文人学子,却正可以自己慰安的讲讲‘平和’,‘公理’。

”这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

在文中,鲁迅先生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

比如“二十四史”,他认为那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同时,他也对“圣君、贤臣、圣贤之徒”的说法进行了质疑,指出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制造出来的谎言。

此外,鲁迅先生对于民众的觉醒也充满了期待。

他认为,虽然统治阶级试图麻痹民众,但民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就像被细腰蜂麻痹的小青虫,也许在某个时候会苏醒过来,反抗这种不合理的统治。

他说:“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但终于都过去了,现在是什么都要重新做过。

”这表明了他对社会变革的坚定信念。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思想的犀利和深刻。

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让我们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虚伪和狡诈,也让我们对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充满了希望。

在语言表达上,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极具力量。

他善于运用比喻、讽刺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具感染力。

例如,他将统治者的“治术”比作细腰蜂的麻痹手段,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险恶用心。

谈《春末闲谈》的艺术特色

谈《春末闲谈》的艺术特色

谈《春末闲谈》的艺术特色《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文题似小,旨意却大。

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读后令人叫绝不已。

文章从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毒害小青虫,使其中“不死不活”、“不动不烂”既无抵抗之力,又能保持新鲜的状态下,作为幼蜂的食料这里起笔(即1、2、3自然段)。

然后用联想的方法,顺势从细腰蜂的麻醉术转到中外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之上(即4、5、6、7自然段)。

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千百年来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的儒家思想,就是麻痹人民的神奇药品,但这种药品却不如细腰蜂的毒汁那么灵验。

以《二十四史》为标志的改朝换代的史实,便是历代人民被反动统治者从麻痹到清醒至反抗的铁证。

历史如此,现实又如何呢?文章指出,现代的中外反动派,为麻痹、奴役中国人民所苦心泡制的新的精神药品,无论是帝国主义抛出的“特别国情论”,或是“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的“进研究室主义”;无论是资产阶级文学家发明的“莫谈国事律”,或是中国封建遗老宣扬的“圣经贤传法”,以及俄皇钦定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的戒律,都是麻痹人民的妙方。

目的在于使其成为“不死不活,不动不烂”的猎物供他们享用。

然而,可惜这些精神药品并末起出中国古贤的范围,所以同样不是灵验。

要不尼古拉二世怎么会有“龙驭上宾”的下场呢?可见人民是不可久欺的,而革命迟早终将发生,纵有掉脑袋的危险也要进行下去。

为了表达革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在文章结尾部分(即第8自然段),援引了“刑天舞干戚”的神话传说,以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使得“阔人的在下一时难得太平”故事,歌颂了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

这不仅是讲神话,也是谈现实。

“五”运动的事实难道不就是这个故事的血一般的注释吗?一篇短文,以虫喻人,以“史”显“时”,援古证今,包容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革命哲理,读来却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使人爱不释手,何故?我以为这是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类比的结果。

《春末闲谈》思路分析

《春末闲谈》思路分析

《春末闲谈》思路分析《春末闲谈》抨击的中心是反动阶级的治民术。

文章深刻锐利,不仅见解精辟,批驳有力,而且论证精巧,极有说服力,读后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就是绝不作空泛的说理和抽象的说教,总是把深奥的思想和超人的见解蕴蓄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之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文章从“闲谈”细腰蜂为后代提供营养食料开始,这细腰蜂不但是生物界“残忍的凶手”,而且还是“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它为了孕育后代把小青虫虏去,用神奇的毒针往它运动神经上一螫,将其“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卵,封入窠中。

……文章的主旨即由此而萌露。

作者通过联想这一手段,将生物界现象导入社会现象,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施行的残酷手段,这便是精神“麻痹术”。

他们也要人民像小青虫一样:“要服从就必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

这“不活不死”实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高度概括,它是维护统治者“黄金世界”的重要手段。

鲁迅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易枯燥为生动,在《春末闲谈》里,他大量引述儒家经典言论予以排列,从而为人们编织了一幅“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图画,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福,而广大人民则压在生活底层,饥寒交迫,当牛作马。

鲁迅一针见血指出,这就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吃人的世界。

剖析详明,抨击是十分尖锐的。

古今中外统治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这是《春末闲谈》所要阐发的另一主要思想。

鲁迅依然借助丰富的历史知识,饶有趣味地影射现实,他指出皇帝总是梦寐以求“万年有道之长”的,可是这一“黄金世界的理想”总不能实现,“难免时常改姓易代”,“《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外国也一样,尼古拉二世驾崩后,罗马诺夫王朝就“覆宗绝祀”了。

何以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用尽各种手段,但“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末闲谈》评课稿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末闲谈》评课稿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春末闲谈》评课稿1. 引言《春末闲谈》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者为杨绛。

作为近代文学的精华,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末尾的景色和人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评课,包括文本结构、主题呈现和写作技巧。

2. 文本结构《春末闲谈》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主题和观点。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2.1 第一部分:春末!这一部分以短小的字数描绘了春天末尾的氛围,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春末的美好。

2.2 第二部分:教科书上的春天这一部分引用了教科书中关于春天的描述,通过对比春天的实际情况和教科书中的理想化描写,让读者思考现实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部分:希望这一部分主要聚焦于农田中的春天,通过描述农民的劳作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希望与奋斗的力量。

2.4 第四部分:闲谈这一部分展现了作者和朋友们的闲谈,通过对琐碎话题的交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亲近。

2.5 第五部分:闲谈扯远了这一部分探讨了人们在闲谈中如何逐渐脱离现实,陷入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2.6 第六部分:终了最后一部分以寥寥数语的方式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呈现了春天的终结。

3. 主题呈现在《春末闲谈》中,有几个主题被鲜明地呈现出来,包括春天的美好、现实与教育的对比、希望与奋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3.1 春天的美好作为散文的主题,春末的美好是《春末闲谈》最为突出的部分。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气味和声音,作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

3.2 现实与教育的对比《春末闲谈》通过对教科书中春天的描述和实际春天的对比,让读者反思现实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差距。

这种对比呈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3.3 希望与奋斗通过描绘农民的劳作和对未来的期许,作者传达了希望与奋斗之间的联系。

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为明天的收获而努力奋斗,展现了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的力量。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

春末闲谈读书笔记《春末闲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初读时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先生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

文章开篇以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故事引入,看似在讲述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实则是以隐喻的手法暗示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思想的手段。

细腰蜂看似神奇的麻醉术,能让小青虫不死不活,成为它后代的食物,这与封建统治者妄图通过种种手段来控制和愚弄民众的行径如出一辙。

先生以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这种统治手段的本质,让人不禁深思。

在文中,先生指出统治者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无论是古代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所宣扬的礼教,还是现代的所谓“特殊知识阶级”所鼓吹的种种学说,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变得麻木不仁,失去反抗的意识。

他们试图让民众相信,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

然而,先生犀利地指出,这种企图是不可能永远得逞的。

人民的思想终究是无法被永远禁锢的,正如“刑天”虽然被斩首,但“他的执干戚而舞,却似乎也还有一种反抗的精神”。

鲁迅先生在文中还对当时的一些所谓“学者”进行了批判。

这些人以“科学”的名义,宣扬一些荒谬的理论,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

他们声称“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试图以此来恐吓民众,让他们不敢有反抗的念头。

先生对这种行径予以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他指出这些所谓的“学者”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的“科学”不过是一种欺骗民众的工具。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先生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地觉醒和抗争,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和麻木。

只有当民众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力量,敢于打破旧有的束缚,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先生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读罢这篇文章,我深感鲁迅先生的洞察力之敏锐和思想之深刻。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和反动统治的本质,呼吁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所迷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末闲谈》赏析春末闲谈鲁迅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

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赢,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

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一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

蜘蛛呢?他们没有提。

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

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

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u,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②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

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

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

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赢并驱争先。

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

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

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

而我们的工作,却求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

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

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

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

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

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

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其次要防说话。

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①。

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

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

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②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

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

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

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假使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帝,1917年2月革命时被推翻,次年被处死。

等地醒目呵!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并且也不至于再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单是电报,就要省下许多许多来。

古人毕竟聪明,仿佛早想到过这样的东西,《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

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

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又何等安全快乐?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不同。

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但有了太多的“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况且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

1925年4月22日提示:《春末闲谈》是一片寓意深刻的杂文。

文章揭露中外古今的统治者,妄想永远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从古代圣人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到近代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以及外国统治者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等。

但无论什么方法,都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终被推翻,说明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都不能奏效。

文章引陶潜诗句,指出被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恐怕总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们的力量、对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说理形象化,是鲁迅杂文的重要艺术特点。

本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

以“刑天”的传说和陶潜的诗句,来说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及一切压迫和麻痹术之无效,也十分鲜明有力。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

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相关:1.分析《春末闲谈》的思想意蕴。

鲁迅写杂文,其题目看似随便、平淡,其实却平中见奇。

名为“闲谈”,实乃有深刻寓意,即借“闲谈”而谈阶级社会里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的问题。

作者先从细腰蜂谈起。

这种蜂十分残忍,在它捕捉小青虫或蜘蛛后,并不立即吃掉它们,却用它那“神奇的毒针”,把他们麻痹到不死不活的状态,作为自己孵化子女的载体,等到幼蜂出来后,又成为幼蜂的食料,而且是新鲜的食物。

因为它们并没有死,不会腐烂。

鲁迅把细腰蜂视为一种残忍的凶手,而又是一个学识技术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它的残忍之处在于它不立刻致小青虫或蜘蛛于死地,而是让他们“不死不活”,在痛苦中受折磨而又为它服务,直到最后被吃掉。

作者在这里谈细腰蜂,实际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说明了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

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都是在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那样的“奇妙的药品”,让被统治者服用后像小青虫那样“不死不活”,供他们驱使和享用,但结果总是失败。

他们的各种麻痹术,不能像细腰蜂那样奏效。

因为细腰蜂要求小青虫或蜘蛛只须不懂而又不死,而统治者要求被统治者的是既运动,贡献玉食,又要无知觉,不反抗。

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因为被统治者是有思想的,而思想又是无法禁止的。

所以历史在代代更替,统治者一方面统治人民,一方面又被不时地推翻。

作者借引陶潜的诗句,指出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难得太平”。

这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统治者的嘲弄和讽刺。

于是在“闲谈”之中,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现实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2.分析《春末闲谈》的艺术。

说理形象化。

《春末闲谈》一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各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异同。

鲁迅借谈细腰蜂,说明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那样的“奇妙的药品”,但结果总是失败。

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

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借“闲谈”来谈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统治等重大问题。

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

文中写道:“当长夏无事,遣暑林荫,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写得极富情趣而令人捧腹释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