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研究现状
浅谈玉米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绿色植保PLANT PROTECTION 文章编号:1005-2690(2018)09-0090-02中图分类号:S435.131.4+9文献标志码:B浅谈玉米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李艳华(原平市解村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西忻州034100)摘要:介绍了玉米感青枯病的田间症状、青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玉米青枯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了防治玉米青枯病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防治对策2016年,原平市及周边县市普遍发生了玉米青枯病,其发生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大、涉及玉米品种之多,在原平的玉米种植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农民一度大有谈青枯色变之势,对来年种植玉米忧心忡忡。
因此,正确认识玉米青枯病,尽快找到适合当地防治该病的有效途径,让农民重拾种玉米的信心,显得尤为必要[1]。
笔者根据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的多年经验,结合所学理论,对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原因、规律及防治对策作了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当地的玉米生产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1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及侵染途径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腐霉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该病菌属半知菌。
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种后至抽穗吐丝期陆续由根系入侵,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
玉米收获后,病原菌随种子和病株残体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来源[2]。
青枯病是对玉米生产影响较重的一种常见病害。
其实从2010年开始,原平地区就在一些地块有青枯病与大斑病混合发生,只是由于人们当时普遍重视大斑病,其相似的症状掩盖和忽略了对青枯病的鉴别认识,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后几年该病逐年加重,到2016年原平市发病面积达到了3.4万hm2,仅解村乡就发生了0.14万hm2,占全乡玉米总面积的70%。
2玉米青枯病的症状玉米青枯病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
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7d左右,短的只有2~3d,长的可达15d以上。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及预防对策
44农学·经济1.玉米青枯病的发生情况1.1青枯病危害程度。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主要侵害的是玉米的根以及茎基部。
一般情况下发病的几率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情况严重的话高达到百分之六十。
一旦发生青枯病,玉米在五到八天就枯死了,病情严重在两三天内全部枯死。
玉米青枯病属于世界性的病害,近年来成为危害玉米种植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很多地区都有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生产。
这种病主要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生,但是感染的是在前期,所以在防治的时候赶早不赶晚。
1.2青枯病的表现。
青枯病的危害部位主要是腐烂玉米根系或者茎基,其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病菌组成的病原。
在多个地区出现的茎基腐病主要是由两种菌引起的,分别为腐霉菌和镰刀菌,被侵染后玉米植株出现青枯或者黄枯。
2.玉米青枯病的防治对策2.1选择抗病的玉米品种。
育种专家们要进行严格的选种,不管是自交系选种育种试验还是品种鉴定试验,把不合格的种子淘汰掉,并且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培手段来育出具有多抗性的玉米品种。
2.2处理种子。
种子的处理第一种方式是:玉米种子要使用包衣剂,种子包衣剂里面不仅包含有微量元素还有杀菌的成分,这样在促进幼苗生长的同时也能增强其抗病性,还能降低病菌侵袭的概率。
种子包衣剂的量也要掌握好,一般是种子重量的四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
第二种方式是药水灌根法。
如果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发现有植株生病时,可以用甲霜灵的四百倍液体或者是多菌灵的五百倍液体对玉米植株进行灌根,每株灌药量为0.5升,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3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主要要加强植物轮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菌的累积,在施肥方面也要多用农家肥,适当增加磷肥、钾肥、以及微肥,种植密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还要注意田间的水量不宜过量,要及时排涝。
加强对田园的清洁,在玉米植株底部有病叶时,要及时的清理掉,在收集好病叶后带出田间进行销毁,这样能减少病害的来源。
对田地进行灌水抑菌,就是在冬天农田闲置的时候,对发生过青枯病的农田进行灌水抑菌。
玉米茎基腐病病害
检查茎部症状
观察茎基部是否有水渍状 病斑,病斑是否环绕茎基 部,以及病斑的颜色和扩 展情况。
结合果穗症状
观察果穗苞叶颜色和果穗 下垂情况,以及籽粒的饱 满程度,进一步确认病情 。
易混淆病害区分
与玉米纹枯病的区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茎秆和果穗。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椭圆形,后变为云纹状大斑, 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与玉米青枯病相比,纹枯病的病斑颜色较浅,形状不同,且不会导致茎秆 倒折。
1 2 3
生物农药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 生物制剂,对玉米青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诱抗剂应用
诱抗剂能够诱导玉米产生抗病性,提高玉米对青 枯病的抵抗能力,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防 治技术。
生物防治优势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未来玉米病害防治 的重要方向。
玉米茎基腐病病害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病害概述 • 症状识别与诊断 • 病原菌种类与传播途径 • 防治措施与建议 • 田间管理与应急处理 • 农民培训与科普宣传
01
病害概述
定义与命名
定义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是 一种由镰刀菌或腐霉菌等病原菌引起 的玉米病害。
命名
该病害之所以被称为玉米茎基腐病, 是因为它主要侵染玉米的茎基部,导 致基部腐烂;而青枯病则是指病株在 发病后期整株青枯死亡的现象。
土壤贫瘠、排水不良、连作等条件有 利于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从而加重 病害的发生。
04
防治措施与建议
农业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玉米青枯病有较好 抗性的品种,是防治该病 害的根本途径。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
玉米苗枯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治1 玉米苗枯病国内研究进展玉米苗枯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苗期病害,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报道[1-3]。
国内1988年吴新兰首次报道在制种田发生该病[4],1989年该病在襄北地区制种田的黄早四病株率高达95.5%[5];1990年在浙江省部分县的山区春玉米大面积发生玉米苗枯病[5]。
1992年辽宁省铁岭平顶堡乡因死苗毁种近千亩;1993年玉米苗枯病在鲁西地区杂交制种田严重发生[7];1999年山东德州市发病面积达2175万hm2,占玉米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重病田017万hm2,减产严重。
2009年山东各地玉米产区均有大面积发生。
1988年,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王桂跃等对玉米苗枯病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确定该病害的病原为串珠镰孢菌中间变种,田间观察发现带菌种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是导致苗枯病发生的发病因素[4]。
1990至1992年,浙江省临海市农科所狄广信等研究证实浙江省发生的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以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为主,带菌种子和病土是本病的初侵染源,提出选用抗病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和增施磷肥是防治玉米苗枯病的有效措施。
1999年,山东省德州市土肥站柳凤琛等对发病地块的气候、土壤、玉米生长状况以及品种情况进了综合调查,认为土壤的偏砂性对苗枯病的发生有直接作用;土壤钾的含量低,钾素供应不足是造成玉米苗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001年,山东种子公司吴相德等调查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无关。
2002—2003年,河南农业大学谢慧玲、袁秀云等分别通过田间、室内两种接种试验,对玉米苗枯病抗源进行筛选,对玉米苗枯病的发病规律及其症状进行了研究,对抗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对玉米苗枯病的抗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杂交种比相应的自交系具有较强的抗性;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苗枯病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双亲的抗病性最好能够互补,使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具有抗多种病害的能力。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是禾谷镰孢菌,广西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和同色镰孢菌,湖北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山东主要以瓜果腐霉菌为主,并以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所致。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单一或者复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包括禾谷镰孢菌、半裸镰孢菌(F. semitectum )、层出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及其中间变种(F. moniliformevar intarmadium),还有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
其中禾谷镰孢菌分布广,分离频率高,致病性最强;轮枝镰孢菌次之。
田间病原菌可侵染玉米的根、茎和穗等组织,导致苗枯、根腐、茎腐和穗腐等病害。
从开始发现病细胞壁分解后产生大量的细胞壁碎屑和微纤丝,使寄主维管束的纹孔膜堵塞而导致萎蔫症状。
三、玉米茎腐病鉴定评价方法目前,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鉴定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接种方法。
根据接种部位不同,分为地上部茎基节间髓组织注射接种、牙签接种和米粒接种和地下根部土壤接种。
接种时间多数在抽雄期到散粉期,接种部位在地上第2节间,于接种后21~28d 进行鉴定。
其中,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均属感染茎基节间髓组织,其结果比较一致,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的致病性受环境影响较小,因此,2节髓部的变褐,并不5株正常生长;1级,1~2节无症状;2级,1/2左右,茎基1~2节级,青枯叶片占2/35个等级:1级,发病株率在0%~5.0%,高抗(HR);3级,发病株率在5.1%~10.0%,抗病(R);5级,发病株率在10.1%~30.0%,中抗(MR);7级,发病株率在30.1%~40.0%,感病(S);9级,发病株率在40.1%~100%,高感(HS)。
目前,在国家玉米新品种审定中,针对玉米茎腐病的评价标准与王晓鸣的相一致。
四、玉米茎腐病遗传研究进展(一)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机制玉米对病原菌的抗性是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协同作用的结果。
玉米灌浆期叶面积大小、茎节密度、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茎秆硬度、根系拔力都可以对玉米的抗病性产生影响。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青枯病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它会导致玉米植株叶片枯萎,产量下降,极大地影响着农民们的农业收益。
本文将从病原菌、发病原因、症状、防治等方面对玉米青枯病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帮助农民们更好地防治玉米青枯病。
一、病原菌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它的学名叫Exserohilum turcicum。
这种真菌一般存在于土壤中,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很容易繁殖。
当玉米植株遭遇外界的环境压力时,如热浪、雨水等,它们就会很容易地被感染,导致青枯病的发生。
二、发病原因1. 玉米品种易感性。
某些品种天生就比较容易感染青枯病,这也是在种植玉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 水分不足。
如果地里水分不足,那么玉米植株就会处于休眠状态,这时候它们对抗病原菌的能力就会显著下降,这时候就会很容易感染青枯病。
3. 大气温度过高。
玉米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30℃,如果大气温度过高,超过玉米所适合的生长温度,那么就会有导致青枯病的风险。
4. 发生病害的植株密度过高。
如果玉米栽种过于密集,那么玉米植株之间就会相互掩盖,减少植株间通风的空间,从而增加玉米植株发生病害的概率。
三、症状玉米青枯病多在夏季发生。
玉米青枯病一般首先在玉米叶片上发现。
感染的叶子会展现出以褐色为主的长条形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点会不断扩大,在阳光下显现出角质质地,有时候也会出现椭圆形的黑色霉斑。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剧,叶片会出现极为明显的黄化和褐化现象,直接导致玉米植株死亡、减产。
四、预防与治疗1. 合理的栽种。
优秀的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方法之一是根据土壤、水源等因素,科学控制密度,以确保玉米生长的最佳环境,避免因生长环境不利而引起青枯病的爆发。
2. 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在种植玉米的时候,应该选用那些抗病性强的品种,以确保玉米植株更能够承受病原菌的侵袭,稳健的生长,减少感染率。
3. 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
春季及夏季是玉米的关键生长季节,及时清除积水,保证玉米土壤的排水功能,有效地减少病原体的繁殖。
玉米病害调研报告
玉米病害调研报告玉米病害调研报告一、引言玉米(学名:Zea mays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病害的现状和防治对策,本报告对玉米病害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二、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共选择了XX个地点,采访了XX名农民和专家,观察了不同病害的症状并采集了相应的样本进行实验。
三、结果根据调研结果,玉米病害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病、玉米稻瘟病、玉米叶斑病等。
1. 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症状是玉米穗上出现橙红色霉斑。
该病害容易在干燥和高温的环境下扩散。
调研发现,种植地点附近的田地大多被该病害侵袭,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2. 玉米稻瘟病玉米稻瘟病(Physoderma maydis)是一种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症状是玉米叶片出现黄棕色纹斑和病斑边缘卷曲。
稻瘟病在潮湿和高温环境下易于发生,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3. 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是由褐带叶斑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症状是玉米叶片上出现褐色颗粒状斑点,并逐渐扩大融合。
该病害主要在潮湿和低温的环境下发生,严重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四、防治对策针对以上病害,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对策: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可以避免玉米连作导致的土壤病原菌积累。
将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有利于病害的控制和土壤恢复。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可以加强对种植抗病品种的培育研究,提高抗病能力。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增强玉米的免疫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4. 农药防治在病害防治中,农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对玉米苗枯病的研究与防治
关于对玉米苗枯病的研究与防治摘要: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文章对病田整体情况、土壤状况、苗枯病发生情况以及苗枯病发生症状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苗枯病;防治前言过去玉米苗枯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发生并不普遍。
但近年来在东北及内蒙的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轻碱地低洼易涝地块和水改旱种玉米的地块,苗枯病发生较为严重。
一般发病率高达20℅,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种,对玉米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1、玉米苗枯病的病原取感病植株病变部分的病菌进利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发现引起苗枯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无色、单胞,少数具一隔,大小为×;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有脚胞,有横隔膜3-5个,亦有6-7个隔膜,但少数无色,大小×。
2 、玉米苗枯病症状的表现在玉米二叶一心期即会开始发病,在发病初期会造成幼苗的心叶卷曲、萎焉或黄化,导致整个植株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或明显矮化,影响玉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感病严重的植株会造成死亡。
3、玉米苗枯病的发病原因病残体和土壤带菌玉米多年来连续重茬是造成土壤中大量病残体的存在和土壤带菌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连作1-3年的田块,苗枯病发病率分别为℅、℅、℅,;连作田块苗枯病重的主要原因是病株残体中的镰刀菌大量繁殖和积累,造成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增大,使土壤病原基数逐年上升。
其次是由于同一种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选择性,使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出现生理不平衡的状况,最终导致在此地块生长的玉米植株抗病力明显降低。
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的地块易发生病害调查研究表明耕翻整地块,水稻田改种玉米的地块和低洼易涝地块,土壤容易板结、可植耕层浅、通透性极差的地块,较易发生苗枯病。
施单一肥料或施肥不均易导致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如偏施或重施高氮肥,少施或不施磷钾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偏低或严重下降,玉米苗枯病发病率较高。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可以根据具体病害进行介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一种叶片疫病,常在梯田地区流行。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耐锈病品种种植,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适时整地、耕翻、间套作物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玉米花叶病毒病: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毒品种种植,及时清除病株和病虫害媒介,保持田地的清洁卫生。
3. 玉米穗腐病: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玉米成熟期影响穗部的质量和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腐病品种种植,提前预防,适时喷洒杀菌剂,并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避免湿度过高。
4. 玉米灰斑病: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害残体,加强田间管理,适时喷洒杀菌剂。
总体来说,预防病害的关键是从选种、田间管理到防治手段的综合利用。
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时病虫害防治、保持田间通风和清洁,能够有效降低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同时,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手段。
玉米青枯病的出现和综合防治和治疗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品种抗性降低、 气候条件不利等因素有关。其中,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是导 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02
玉米青枯病的出现
玉米种植情况
玉米种植面积和分布
全球玉米种植面积广泛,尤其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巨大。玉米种植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对青枯病的出现有重要 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和品种
适时中耕
在玉米生长期间,适时进 行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 透性,促进根系发育,提 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控制湿度
合理灌溉,避免土壤湿度 过高,以减轻玉米青枯病 的发生。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进行 喷雾防治。
确定用药时机
根据玉米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以 防止病害扩散。
分布和危害
分布
玉米青枯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更为普遍 。
危害
玉米青枯病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有严重影响,可造成玉米减产20%-40%,甚至 绝收。
发生规律和原因
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密度、品种 抗性等因素有关。多雨、高湿、低温寡日照等不良气候条件 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选择对青枯病有抗性的玉米品种,以减少 病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有助于 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轮作和休耕
通过轮作和休耕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 数量,从而降低青枯病的发生率。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玉米地里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 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止玉米植株徒长和早衰。
轮作和休耕
实施轮作和休耕制度,减少病原 菌的积累和繁殖,减轻玉米青枯 病的发生。
玉米青枯病防治和治疗
03
玉米青枯病的控制措施
药物治疗
01
02
03
使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青枯病有较强抗性 的玉米品种,这是最有效 的预防措施。
种子处理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 行处理,以减少青枯病的 发病率。
发病初期治疗
在青枯病发病初期,可以 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治疗 。
生物防治
06
结论和展望
总结玉米青枯病的防治和治疗方案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 学施肥、轮作等措施可有效降
低玉米青枯病的发病率。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如 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每隔7 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 春雷霉素等,对玉米青枯病具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 友好。
抗病能力。
及时排水
在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防止土壤湿 度过大,导致青枯病的发病率增加 。
喷洒化学药剂
在必要时,可以喷洒化学药剂,如 百菌清等,来控制青枯病的发病。
04
玉米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案
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调整播种期,避 免病害高发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 水、施肥,提高玉米抵抗力。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抵抗力
合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肥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 氮肥,提高玉米抵抗力。
及时排水
加强田间排水设施建设,避免玉 米受涝害影响。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等病残体,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05
治疗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评估标准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与气象条件有关。
高温多湿的气候是玉米青枯病的主要发病条件之一。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易于生长繁殖,从而引起玉米植株发病。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与病原菌有关。
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为青枯病菌,属于真菌门的镰刀菌科。
青枯病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也可通过土壤、空气和农具传播。
当病原菌侵入玉米植株时,会在植株内部生长,导致植株出现病斑、倒伏等症状。
第三,玉米青枯病的发病与玉米品种抗性有关。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青枯病的抵抗能力不同,抗病品种较不易感染青枯病,而感病品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因此,在种植玉米时,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青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还与土壤条件有关。
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植株的健康状况。
酸性土壤和养分过量的土壤容易导致玉米植株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农业管理措施也是影响玉米青枯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如过度密植、连作、缺乏合理的施肥和农药防治等都会增加玉米植株患病的可能性。
因此,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玉米青枯病具有重
要意义。
玉米青枯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病原菌、玉米品种抗性、土壤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等因素。
了解这些发病原因,可以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主要 有青枯 、 黄枯和青 黄枯 3种类 型 , 以前二 种为主 。
青枯 型也 称急性 型 , 发病后叶片 自下而上迅速枯死 , 呈灰绿 色, 水烫状或霜打状 , 该类型 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
适合 时。黄枯 型也称慢性型 ,发病后叶片 自下而上逐渐黄 枯 ,该症 状类 型主要发生在抗病 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
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 防治方法 : 目前 国内尚未培育鉴定 出高
致使整株倒伏 。 发病轻的也使果穗下垂 , 粒重下降。 首先是
根 系发病 , 局部 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 , 逐渐扩展到 根变空心 , 根 毛稀少 , 植株 易拔起;
病株 叶片 自上而下呈水渍状 , 很快变成青灰色枯死 , 然后逐
难。 夏玉米则 发生 于 9 月上 中旬 , 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 期遇大雨 , 雨后暴晴发病重 , 久雨乍 晴, 气温 回升快 , 青枯症 状 出现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 , 中期 多雨 、 后期温度
2 . 发病 原因 : 玉米青枯病 的病原菌尚有争论 , 各地 分离
的病菌不 同,有三种看 法: 1 . 由真菌镰刀菌引起 的; 2 . 由真
千粒 重 下 降 。
青枯病是 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 基腐烂 的一类病害 的总称 。 一般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 乳
如玉米 与棉花 的轮作或套种等 , 都能减轻病害 。 5 . 1 及时消除病残体 , 并集 中烧毁。 收获后深翻 土壤 , 也
可减少 和控 制侵染源 。
地和洼地发病重。 土壤肥沃 、 有机质丰富 、 排灌条件 良好 、 玉 米生长健壮 的发病轻 ; 而砂土地 、 土质脊 薄、 排灌条件差 、 玉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摘要:细菌性青枯病危害多种作物,抗病育种是病害防治最为可行的途径,DNA分子标记研究是深化作物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方面。
生防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对青枯病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青枯菌生化变种致病机理分子标记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菌(Ralstonia dola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发病植物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没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办法。
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
植物青枯菌R.. dolaanacearum可侵染4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仅次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 me faciens)。
是番茄、马铃薯、花生、甘薯、烟草、辣椒、茄子、生姜、草莓、香蕉以及一些贵重药材和花卉植物许多植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青枯病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有明显的生理分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在寄主范围、致病力、生化型、血清型等细菌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因此增加了对此病害防治研究的难度。
近几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对青枯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 青枯菌菌系的组成青枯菌生理生化复杂,各国的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种以下的分类或分型的各种尝试。
有两个亚分类系统已被国际所公认。
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Race)。
60年代已命名4个小种:小种1号(可侵染茄科植物和其他科植物),小种2号(只侵染香蕉、大蕉和Heliconia),小种3号(只侵染马铃薯,偶尔侵染番茄和茄子),小种4号(只对姜致病力很强)。
另一个亚分类系统是根据不同菌株对三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三种乙醇(甘露醇、山梨醇和卫矛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化分为4个生化变种:生化变种1(不能氧化3种双糖和3种乙醇),生化变种2(只能氧化3种双糖,不能氧化3种乙醇),生化变种3(能氧化3种双糖和3三种乙醇),生化变种4(只能氧化3种乙醇,不能氧化3种双糖)。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青枯病,也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全国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症状: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
玉米发病后,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茎基变软变褐,果穗下垂。
有的病株茎基1-3节变褐色,剖开茎基维管束间隙常见白色菌丝或红色霉状物。
按病情发展速度和症状特点,可分为急性型和普通型。
急性型发病速度快,往往在1-2天内全株迅速失水枯萎,似开水烫,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现象,呈青枯状;普通型发病较慢,一般在5-10天内全株才表现症状,整株叶片自茎下端开始并向上依次黄枯或青黄枯,茎基初呈褐色水渍状斑,表皮失水轻微皱缩,进而变软成条纹凹陷,严重者叶片全部黄枯,根坏死,茎基髓部中空,极易折倒。
发病规律:玉米青枯病为多种病菌侵染所致,其病原菌又为多寄主和半腐生性的,病菌在土壤、肥料中的病株残体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因此病残体和种子带菌是主要侵染来源。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品种、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高温高湿是病害的主要流行条件。
1、气候条件:玉米青枯病发病时期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因此,抽雄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最大,特别是灌浆至蜡熟期,这段时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重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
茎基部叶鞘间雨后集水温度大,容易发病。
若连续暴雨后突然转晴,气温剧升,往往会导致青枯病大流行。
2、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其抗性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高秆、中晚熟品种较矮杆、早熟品种抗病。
3、生长环境: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重于坡地玉米,秋玉米重于春玉米,连作地玉米重于轮作地玉米,覆盖地膜玉米重于露地玉米。
玉米青枯病研究进展
玉米青枯病研究进展
胡梅;陈根强;侯军;林晓民;李洪连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综述了玉米青枯病的病原、发病规律、抗病机制、抗性遗传、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玉米青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胡梅;陈根强;侯军;林晓民;李洪连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31
【相关文献】
1.从玉米青枯病的“八性”看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玉米青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J], 吴家全;李绍明;阳庆华;谭春平;林勇;车小平;吕光辉
2.玉米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Ⅱ.玉米青枯病遗传基因效应初步分析 [J], 王奎生;李林
3.玉米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Ⅲ.玉米青枯病抗生的配合力分析 [J], 王殿昌;李林
4.玉米青枯病研究进展概述 [J], 张培坤
5.玉米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Ⅳ.玉米青枯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王殿昌;王奎生;韩志景;徐作珽;李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玉米青枯病研究现状
中国玉米青枯病研究现状
李莫然
【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中国玉米青枯病研究现状李莫然(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玉米青枯病(茎腐病)早在50年代即有发生,随着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基本被控制,茎腐病从80年代开始在国内逐渐严重,并成为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第一大病害。
据全国十二个省区调查因青枯病减产...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李莫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31.4
【相关文献】
1.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研究现状 [J], 梅丽艳
2.玉米青枯病的研究现状 [J], 崔巧爱
3.中国玉米青枯病研究现状 [J], 李莫然
4.回顾与展望:中国哲学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分析
——基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转载文章分析 [J], 张文祥;张旭
5.中国草原生态保护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1992—2021年) [J], 宁颖;田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