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异常解剖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头颈部

局部解剖学—头颈部

问题: 1.面神经有哪几种神经纤维?它们分别来自 哪些脑神经核?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面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 ①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被盖部的面神经
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②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的上泌涎核,属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有关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 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 腭的粘膜腺,控制上述腺体的分泌;
❖ 层次:手术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颈筋膜 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4.避免损伤的结构
❖ 由于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甲状 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有复杂的交叉关系, 故手 术中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应注意保护喉 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
❖ 另外, 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囊鞘间隙, 术中注 意保护甲状旁腺。

鼻咽癌放疗后的 后遗症?

为什么?
❖ 鼻咽癌好发部位 鼻咽顶部及侧壁 咽隐窝
❖ 常可累及到咽外侧淋巴 结及咽旁间隙
胚胎学基础
❖ 甲状腺的发生:第四周初,在原始咽底壁 正中线处(相当于第一对咽囊平面),内 胚层细胞增生,向间充质内下陷形成盲管, 称甲状腺舌管,即甲状腺原基。第七周时, 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仅在起始处残 留一浅凹,称舌盲孔。甲状舌骨囊肿即为 第七周时,本应退化的甲状舌管没有退化 或未完全退化引起的。
❖ 甲状腺表面共有二层被膜。 甲状腺的外膜,称为真被膜, 包绕甲状腺即纤维囊。甲状 腺鞘,又称假被膜,即颈内 脏筋膜,包绕于真被膜外面。
❖ 气管前筋膜内侧增厚→甲 状腺悬韧带→甲状腺两侧叶 和颊部后面连于甲状软骨→ 将甲状腺连于气管壁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压迫到的器官
❖ 毗邻: 左右两侧叶的后侧面:气管、咽、食管、喉返神经; 侧叶后外侧:颈动脉鞘、颈交感干;

头颈部CTA及解剖

头颈部CTA及解剖
1718主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18大脑动脉环大脑动脉环williswillis环环19颈部血管颈部血管20胸胸腹部血管腹部血管21颅内动脉解剖颅内动脉解剖11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22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33椎基底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22颈内动颈内动脉脉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基底动脉脉眶额动脉前中央动脉中央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后动脉颞前动脉眶额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胼周动脉胼缘动脉楔前动脉胼胝体动脉亦称后胼周动丘脑后穿支脉络膜后内动脉脉络膜后外动脉后胼周动脉皮质支小脑支脉络膜支延髓支脊髓前动脉半球支内侧组外侧组迷路动脉亦称内听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络膜前动脉脉脑膜支脑膜支脊髓后动脉脊髓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内侧支中间支外侧支颞下前动脉颞下后动脉顶枕动脉距状裂动脉脑内动脉分支脑内动脉分支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楔前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胼胝体动脉亦称后胼周动楔前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胼胝体动脉亦称后胼周动楔前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胼胝体动脉亦称后胼周动楔前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胼胝体动脉亦称后胼周动楔前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额极动脉眶额动脉亦称额底动脉或眶动脉23颈内动脉分段5分法和7分法245分法7分法fischer1938c1后膝段终末段c4海绵窦段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bouthillier1996c7交通段c6眼段c5床段c4海绵窦段c3破裂孔段c2岩段c1颈段颈内段全程逆血流方向顺血流方向缺乏明确的标志解剖分界明确25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头颈部断面解剖-PPT课件

头颈部断面解剖-PPT课件

17 经C2椎体上份 1.腭扁桃体 2.鼻 咽部 3.翼内肌 4.颈内动静脉 5. 下颌后静脉 6.胸 锁乳突肌 7.头半 棘肌 8.小脑扁桃 体 9.脊髓 10. 枢椎椎体 11.下 颌支 12.咬肌
18 经C2椎体中 份 1.舌 2.腭扁桃体 3.翼内肌 4.枢椎椎体 5.脊髓 6.颈内静脉 7.颈外动脉和 下颌后静脉 8.咬肌
24 经甲状软骨上 份 1.舌骨下肌群 2.甲状软骨 3.会厌 4.喉前庭 5.杓会厌襞 6.梨状隐窝 7.椎动脉和第5颈 神经 8.胸锁乳突肌
25 经甲状软骨下份 1.甲状软骨 2.声襞 3.声门裂 4.喉咽部 5.杓状软骨 6.颈内静脉 7.C6椎体 8.颈半棘肌
15 经寰枕关节 1.上颌骨牙槽突 2.腭腺 3.鼻咽部 4.咽隐窝 5.下颌 支 6.腮腺 7.颈 内动静脉 8.乳突 9.小脑溪 10.小 脑半球 11.小脑 扁桃体 12.延髓 13.寰枕关节 14. 颈内静脉 15.翼 内肌 16.翼外肌 17.颞肌 18.咬肌
16 经枢椎齿突 1.牙 2.舌 3. 软腭 4.翼内肌 5.颈内动静脉 6. 椎动静脉 7.胸 锁乳突肌 8.头 半棘肌 9.枕骨 10.小脑扁桃体 11.延髓 12.枢 椎齿突 13.寰椎 侧块 14.腮腺 15.咬肌
22 经C4椎体 1.下颌舌骨肌 2.颏舌骨肌 3.下颌下腺 4.舌扁桃体 5.舌骨大角 6.左颈总动脉和 颈内静脉 7.会厌 8.C4椎体 9.右颈内.外动 脉
23 经C4/5椎间盘 1.舌骨体 2.会厌 3.甲状软骨上角 4.C4/5椎间盘 5.颈半棘肌 6.右颈内静脉 7.右颈总动脉 8.颈外静脉 9.胸锁乳突肌
6 经胼胝体上份 1.额窦 2.额内侧 回 3.扣带回 4.侧脑室 5.尾状核 6.顶下沟 7.顶枕沟 8.楔叶 9.楔前叶 10.顶下小叶 11.角 回 12.缘上回 13.中央沟 14.额 下回 15.扣带沟 16.额上回

头颈部解剖最终总结

头颈部解剖最终总结

1.Ⅰ嗅神经olfactory nerves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20多条嗅丝(即嗅神经),穿筛孔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

颅前窝骨折延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脑脊液也可流入鼻腔。

Ⅱ视神经optic 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

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Ⅲ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

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

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它由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动眼神经损伤,可致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Ⅳ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

起于滑车神经核,由中脑的下丘下方出脑后,绕大脑脚外侧前行,穿入海绵窦的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内走行,支配上斜肌。

Ⅴ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条大的分支,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粘膜、牙齿、脑膜等,传导痛、温、触等多种感觉。

(一)眼神经眼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及滑车神经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硬脑膜、眼眶、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及额顶部,以及上睑和鼻背的皮肤。

分为1泪腺神经2.额神经3.鼻睫神经(二)上颔神经上颔神经maxillary nerve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一)头部1.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筋膜浅层相移行。

颅顶外伤若伤及帽状腱膜,因受额腹和枕腹的牵拉而伤口裂开,尤以横行创伤为甚,可导致大面积的头皮撕裂。

2.头皮: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这三层结构称为头皮。

3.颞间隙:→是介于颞筋膜与颞窝骨膜之间的间隙,分浅深两部浅部位于颧弓上,颞筋膜浅深两层间,①内容:颞中血管;深部位于颞筋膜深层与骨膜间,①内容:颞肌、颞深前、后血管和神经。

②交通:通颊间隙、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

4.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指翼外肌及周围的范围。

上界—颧弓上缘;上壁—蝶骨大翼的颞下面构成;下界—翼外肌下缘;前壁—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下颌支后缘;内侧界—翼突外侧板、翼上颌裂;外侧界—下颌支上半部、颞肌腱。

①内容:翼外肌、血管、神经、脂肪等浅部:上颌动脉及分支、翼丛中部:翼外肌、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深部:颞深前、后神经、耳颞神经、鼓索、下颌神经及分支②交通:向上—颞间隙,经颅底孔洞—颅内,前下—眶外间隙,外下—翼颌间隙,向外越下颌切迹—咬肌下间隙,向后经上颌血管—下颌后间隙,向内经翼上颌裂—翼腭窝。

5.危险三角: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它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相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则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鼻根至左右口角额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

6.腮腺囊:由腮腺咬肌筋膜分两层包被腮腺浅深两面而成,腮腺囊的浅层致密,与腮腺附着较紧,且深入腮腺小叶间,因而腮腺炎症肿胀时受限而疼痛剧烈,腮腺囊的深层比较薄弱。

7.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位于眶下方,介于上唇方肌的深面与上颌骨前面之间。

上界—眶下缘;内侧界—鼻外侧缘;外下界—颧大肌和颧骨①内容: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面动脉、面横动脉、眶下动脉、面静脉②交通:经颧大肌深面通颊间隙、经眶下孔管—眶8.颊间隙(buccal space):→介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颈部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颈部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2. 提上唇肌3. 上颌骨腭突与切牙管4. 提口角肌5. 上颌窦6. 颧大肌7. 软腭8. 咬肌9. 鼻咽10. 翼内肌11. 颞肌12. 腭帆张肌13. 翼外肌14. 下颌神经15. 咽鼓管16. 上颌动脉17. 头长肌18. 下颌后静脉19. 下颌支20. 岩悬雍垂肌21. 舌咽神经22. 枕骨基底部23. 颈内动脉24. 腮腺25. 迷走神经26. 颈内静脉27. 舌下神经28. 椎动脉29. 脚间池30. 乙状窦31. 乳突小房32. 延髓33. 小脑蚓部34. 小脑扁桃体35. 枕骨36. 小脑半球后叶37. 小脑延髓池38. 头半棘肌- 163 -- 164 -1. 口轮匝肌2. 提口角肌3. 上颌骨腭突4. 硬腭5. 颊肌6. 颧肌7. 软腭8. 面动脉9. 翼外肌10. 咬肌11. 翼内肌12. 颞肌13. 岩悬雍垂肌14. 下颌支15. 头夹肌16. 腭帆张肌17. 头长肌18. 鼻咽19. 寰椎前弓20. 颈内动脉21. 颈内静脉22. 腮腺23. 下颌后静脉24. 迷走神经25. 头外侧直肌26. 舌下神经27. 延髓28. 副神经29. 乳突小房30. 枕骨基底部31. 二腹肌后腹32. 脚间池33. 头夹肌34. 导静脉与髁管35. 小脑扁桃体36. 椎动脉37. 枕骨38. 小脑后叶39. 头半棘肌40. 小脑延髓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2. 提口角肌3. 硬腭4. 齿槽突5. 面动脉6. 颊肌7. 软腭8. 咬肌9. 翼外肌10. 下颌支11. 翼内肌12. 腭帆张肌13. 咽上缩肌14. 喉咽15. 头长肌16. 颈内动脉17. 寰椎前弓18. 舌咽神经19. 上颌动静脉20. 迷走神经21. 下颌后静脉22. 舌下神经23. 茎突咽肌24. 副神经25. 腮腺26. 寰椎横突27. 枢椎齿突28. 二腹肌后腹29. 延髓30. 寰椎横韧带31. 椎动脉32. 头外侧直肌33. 寰椎后弓34. 头上斜肌35. 头后小直肌36. 头下斜肌37. 头半棘肌38. 头夹肌- 167 -- 168 -1. 上唇2. 切牙(左1,2)3. 口轮匝肌4. 尖牙(左3)5. 提口角肌6. 前磨牙(左4,5)7. 舌8. 磨牙(6-8)9. 颊肌10. 面动脉11. 悬雍垂12. 咬肌13. 腭帆张肌14. 下颌支15. 咽上缩肌16. 翼内肌17. 头长肌18. 口咽19. 茎突舌肌20. 咽静脉丛21. 茎突咽肌22. 腮腺与下颌后静脉23. 上颌动脉24. 舌咽神经25. 颈内动脉26. 舌下神经27. 寰椎前弓28. 迷走神经29. 横突(孔)30. 副神经31. 二腹肌后腹32. 寰椎侧块33. 胸锁乳突肌34. 枢椎齿突35. 脊髓36. 寰椎横韧带37. 颈深静脉38. 头最长肌39. 斜方肌40. 头下斜肌41. 头半棘肌42. 头夹肌43. 项韧带- 169 -- 170 -1. 口轮匝肌2. 舌(颏舌肌)3. 提口角肌4. 上颚5. 面动脉6. 舌下肌7. 悬雍垂8. 咬肌9. 口咽10. 腭扁桃体11. 翼内肌12. 咽上缩肌13. 腭咽肌14. 颈外动脉15. 头长肌16. 面神经17. 茎突舌骨肌18. 下颌后静脉19. 颈内动脉20. 舌下神经21. 腮腺22. 颈内静脉23. 二腹肌后腹24. 迷走神经25. 颈最长肌26. 副神经27. 肩胛提肌28. 颈长肌29. 胸锁乳突肌30. 椎动脉31. 头最长肌32. 寰椎椎体33. 头夹肌34. 脊髓35. 颈深静脉36. 头下斜肌37. 头半棘肌38. 斜方肌39. 项韧带1. 口轮匝肌2. 降口角肌3. 上颚4. 下颌舌骨肌5. 颏舌肌6. 咬肌7. 舌骨舌肌8. 下颌(下)腺9. 口咽10. 咽上缩肌11. 腭咽肌12. 头长肌13. 咽中缩肌14. 颈外动脉15. 翼内肌16. 腮腺17. 茎突舌肌18. 颈内动脉19. 颈长肌20. 舌下神经21. 寰椎椎体22. 颈内静脉23. 下颌后静脉24. 副神经25. 椎动脉26. 迷走神经27. 胸锁乳突肌28. 颈最长肌29. 头最长肌30. 肩胛提肌31. 脊髓32. 头半棘肌33. 头棘肌与多裂肌34. 颈半棘肌35. 脊椎棘突36. 头夹肌37. 颈深静脉38. 斜方肌39. 项韧带1. 颏肌2. 降口角肌3. 下颚4. 颈阔肌5. 颏舌肌6. 下颌舌骨肌7. 舌骨舌肌8. 会厌9. 舌根10.下颌(下)腺11.茎突舌肌12.口咽13.茎突舌骨肌14.腭咽肌15.二腹肌后腹16.咽中缩肌17.喉咽18.颈外动脉19.头长肌20.喉上神经21.颈长肌22.颈内动脉23.颈外静脉24.颈内静脉25.C3椎体26.副神经27.C4脊神经根28.迷走神经29.脊髓30.胸锁乳突肌31.C3椎板32.椎动脉33.颈深静脉34.肩胛提肌35.棘突36.黄韧带37.头夹肌38.颈棘肌39.项韧带40.头半棘肌41.斜方肌1. 下颌骨2. 降口角肌3. 下颌舌骨肌4. 二腹肌前腹5. 颏舌骨肌6. 舌骨体7. 会厌谷8. 舌骨大角9. 会厌10. 下颌(下)腺11. 喉咽12. 咽下缩肌13. 梨状隐窝14. 颈长肌15. 下颌后静脉16. 甲状腺上动脉17. 颈阔肌18. 头长肌19. 颈总动脉分叉20. 迷走神经21. 颈内静脉22. 脊神经(C3)23. 颈外静脉24. 脊神经(C2)25. 椎动脉26. 胸锁乳突肌27. 脊神经根(C4)28. 椎间盘(C3/4)29. 关节突关节30. 脊髓31. 肩胛提肌32. 黄韧带33. 颈深静脉34. C3后弓35. 头半棘肌36. 颈棘肌37. 斜方肌38. 颈半棘肌39. 头夹肌40. 项韧带1. 甲状舌骨肌2. 胸骨舌骨肌3. 会厌软骨4. 喉前庭5. 喉咽6. 杓状会厌皱襞7. 下颌(下)腺8. 咽下缩肌9. 颈阔肌10.颈总动脉11.C4椎体12.颈长肌13.颈内静脉14.头长肌15.头最长肌16.胸锁乳突肌17.颈外静脉18.脊神经(C4)19.脊髓20.脊神经(C3)21.颈棘肌22.椎动脉23.颈深静脉24.脊神经根(C5)25.颈最长肌26.中斜角肌27.颈半棘肌28.肩胛提肌29.头夹肌30.颈夹肌31.项韧带32.头半棘肌33.斜方肌1. 胸骨舌骨肌2. 甲状舌骨肌3. 甲状软骨4. 颈阔肌5. 喉前庭6. 杓状会厌皱襞7. 喉咽8. 颈前静脉9. 咽下缩肌10.胸锁乳突肌11.颈总动脉12.迷走神经13.颈长肌14.头长肌15.颈内静脉16.脊神经(C4)17.C5横突18.脊神经(C5)19.颈外静脉20.中斜角肌21.C5椎体22.椎动脉23.脊髓24.后斜角肌25.C6后弓26.脊神经根C627.黄韧带28.下关节突29.颈棘肌与多裂肌30.肩胛提肌31.颈半棘肌32.颈最长肌33.头半棘肌34.颈夹肌35.斜方肌36.头夹肌- 181 -- 182 -1. 胸骨舌骨肌2. 甲状舌骨肌3. 肩胛舌骨肌4. 喉5. 甲状软骨6. 颈前静脉7. 颈阔肌8. 梨状隐窝9. 杓状软骨10.甲状腺11.环状软骨12.喉咽13.颈总动脉14.咽下缩肌15.颈内静脉16.迷走神经17.颈长肌18.膈神经19.颈外静脉20.头长肌21.C5椎体22.前斜角肌23.胸锁乳突肌24.后斜角肌25.颈最长肌26.脊神经(C4)27.前后神经根28.中斜角肌29.脊髓30.椎动脉31.颈棘肌与多裂肌32.脊神经(C5)33.颈夹肌34.肩胛提肌35.头半棘肌36.脊椎下关节突37.头夹肌38.脊神经根(C6)39.斜方肌40.C6椎体后弓41.颈半棘肌42.C6棘突- 183 -- 184 -1. 声门2. 环状软骨3. 胸骨舌骨肌4. 杓状软骨5. 声带肌6. 颈前静脉7. 肩胛舌骨肌8. 颈长肌9. 甲状软骨10.头长肌11.甲状舌骨肌12.颈阔肌13.甲状腺14.胸锁乳突肌15.颈总动脉16.脊神经(C4,C5)17.颈内静脉18.椎动脉19.颈外静脉20.脊神经(C6)21.膈神经22.头最长肌23.迷走神经24.关节突关节25.中斜角肌26.颈最长肌27.前斜角肌28.头半棘肌29.后斜角肌30.颈夹肌与头夹肌31.肩胛提肌32.颈棘肌与多裂肌33.后环勺肌34.颈半棘肌35.喉咽36.脊髓37.斜方肌38.C5椎体39.咽下缩肌40.神经根(C7)- 185 -- 186 -1. 喉2. 胸骨舌骨肌3. 声带4. 甲状软骨5. 甲状舌骨肌6. 甲状腺7. 杓状软骨8. 颈前静脉9. 杓横肌10. 颈阔肌11. 颈总动脉12. 胸锁乳突肌13. 颈内静脉14. 膈神经15. 迷走神经16. 头长肌17. 颈外静脉18. 前斜角肌19. 喉咽20. 中斜角肌21. 脊神经(C4,C5)22. 后斜角肌23. 颈长肌24. 脊神经根C625. 头最长肌26. 颈最长肌27. 椎动脉28. 颈夹肌29. 肩胛提肌30. 头半棘肌31. 咽下缩肌32. C5/6椎间隙33. 脊髓34. 颈棘肌与多裂肌35. 黄韧带36. 后椎弓37. 头夹肌38. 斜方肌39. 颈半棘肌- 187 -- 188 -1. 喉2. 甲状软骨3. 甲状杓状肌4. 颈前静脉5. 胸骨舌骨肌6. 杓横肌7. 甲状舌骨肌8. 迷走神经9. 胸骨甲状肌10. 颈阔肌11. 环状软骨12. 咽下缩肌13. 甲状腺14. 颈长肌15. 甲状软骨下角16. 头长肌17. 颈总动脉18. 前斜角肌19. 颈内静脉20. 胸锁乳突肌21. 颈外静脉22. C6椎体23. 膈神经24. C4-6脊神经25. 食管26. 椎动脉27. 中斜角肌28. 头最长肌29. 后斜角肌30. 颈最长肌31. 肩胛提肌32. C7脊神经根33. C7横突与后弓34. 头半棘肌35. 脊髓36. 颈夹肌37. 颈棘肌与多裂肌38. C8前后神经根39. 颈半棘肌40. 斜方肌41. 头夹肌42. 脊椎棘突- 189 -- 190 -1. 胸骨舌骨肌2. 环状软骨3. 气管4. 环甲肌5. 胸骨甲状肌6. 颈阔肌7. 甲状腺8. 颈前静脉9. 肩胛舌骨肌10.迷走神经11.食管12.颈总动脉13.胸锁乳突肌14.颈内静脉15.颈长肌16.膈神经17.颈外静脉18.椎动脉19.前斜角肌20.C4-6脊神经21.C6/7椎间隙22.C7神经根23.中斜角肌24.C6/7关节突关节25.后斜角肌26.头最长肌27.脊髓28.颈最长肌29.头半棘肌30.颈夹肌31.颈棘肌与多裂肌32.肩胛提肌33.斜方肌34.颈半棘肌35.脊椎棘突36.上后锯肌37.菱形小肌38.头夹肌39.项韧带- 191 -- 192 -1. 颈前静脉2. 胸骨舌骨肌3. 胸骨甲状肌4. 颈阔肌5. 甲状腺6. 胸锁乳突肌7. 食管8. 气管9. 颈总动脉10. 迷走神经11. 颈内静脉12. 甲状腺下动脉13. 颈长肌14. 膈神经15. 颈外静脉16. 前斜角肌17. C5-7脊神经18. 椎动脉19. C7椎体20. 脊髓21. 中斜角肌22. 第一肋骨23. 后斜角肌24. 颈椎横突25. C8神经根26. 上后锯肌27. 肩胛提肌28. 颈棘肌与多裂肌29. 颈髂肋肌30. 颈半棘肌31. 颈最长肌32. 棘突间韧带33. 颈夹肌34. 斜方肌35. 头半棘肌36. 菱形小肌37. 头夹肌- 193 -- 194 -1. 甲状腺2. 食管3. 颈前静脉4. 甲状腺下静脉5. 气管6. 颈阔肌7. 胸锁乳突肌8. 颈内静脉9. 迷走神经10. 膈神经11. 颈总动脉12. 前斜角肌13. 椎动脉14. C5-7脊神经15. 颈外静脉16. C8神经根17. 颈长肌18. T1横突19. 中斜角肌20. 肋间肌21. T1椎体商后缘22. 脊髓23. 后斜角肌24. 颈髂肋肌25. 第一肋骨26. 肩胛提肌27. C7/T1椎间隙28. 上后锯肌29. 头半棘肌30. 颈夹肌31. 颈棘肌与多裂肌32. 头夹肌33. 颈半棘肌34. 斜方肌35. 菱形小肌36. 棘突间韧带- 195 -- 196 -1. 颈前静脉2. 气管3. 胸锁乳突肌4. 甲状腺5. 颈总动脉6. 胸骨舌骨肌7. 颈阔肌8. 食管9. 颈内静脉10. 颈长肌11. 迷走神经12. 椎动脉13. 膈神经14. T1椎体15. 颈外静脉16. C5-8颈丛17. 前斜角肌18. 中斜角肌19. T1神经根20. 后斜角肌21. 肋间肌22. 第一肋骨23. T1横突24. 肋椎关节25. 黄韧带26. 脊髓27. 肩胛提肌28. 头半棘肌29. 上后锯肌30. 颈髂肋肌31. 颈半棘肌32. 颈棘肌与多裂肌33. 斜方肌34. 颈夹肌35. 脊椎棘突36. 头夹肌(37. 棘突间韧带38. 菱形小肌- 197 -颈部淋巴结1. 颏下淋巴结2. 颌下淋巴结3. 咽后淋巴结4. 耳前淋巴结5. 颈静脉上组淋巴结6. 颈深淋巴结7. 颈背淋巴结8. 颈前静脉淋巴结9. 颈部表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分类)Level1a二腹肌间颏下淋巴结Level1b颌下淋巴结Level2a颈内静脉前、中、后淋巴结Level2b颈内静脉背侧淋巴结Level3沿颈静脉的淋巴结Level5a颈后三角淋巴结,上及环状软骨Level6颈动脉腹侧淋巴结- 198 -颈部淋巴结3.咽后淋巴结6.颈深淋巴结7.颈背淋巴结8.颈前静脉淋巴结 10.喉前淋巴结 11.颈静脉下组淋巴结12.颈前淋巴结 13.气管前淋巴结 14.甲状腺淋巴结 15.气管旁淋巴结 16.锁骨上淋巴结17.颈部表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分类)Level3沿颈静脉的淋巴结Level4颈静脉下淋巴结Level5a颈后三角淋巴结,上及环状软骨上缘Level5b颈后三角淋巴结,界至及环状软骨下缘Level6颈动脉腹侧淋巴结- 199 -- 200 -颈部间隙1. 咀嚼间隙(咀嚼肌,下颌体与下颌支,下齿槽神经,上颌动脉,翼丛,舌神经)2. 咽旁间隙(三叉神经,咽动脉)3. 表浅粘膜间隙(粘膜下唾液腺,淋巴组织)4. 咽后间隙5. 腮腺间隙(腮腺,面神经,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6. 动脉间隙(颈动脉,颈静脉,颅神经Ⅸ-Ⅻ)7. 椎前间隙(椎前与椎旁肌肉,膈神经)8. 内侧间隙(甲状腺,气管旁间隙)9. 椎周间隙(椎前部)10. 椎周间隙(椎旁部)颈部筋膜A颈筋膜浅层B咽颅底筋膜C颈深筋膜中层D颈动脉间筋膜E颈动脉鞘F颈深筋膜深层1. 舌骨上肌群2. 舌骨体3. 会厌前间隙4. 下颌下腺5. 舌会厌襞6. 会厌谷7. 舌骨大角8. 会厌9. 颈前静脉10. 腮腺11. 喉咽12. 颈外动脉13. 颈内动脉14. C3椎体15. 颈内静脉16.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17. 咽会厌襞18. 咽下缩肌19. 颈动脉叉20. 颈长肌21. 椎动脉1. 甲状舌骨膜2.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3. 会厌前间隙4. 颈阔肌5. 会厌6. 喉7. 梨状隐窝8. 杓状会厌皱襞9. 颈前静脉10.咽下缩肌11.颈总动脉12.颈长肌13.颈内静脉14.椎动脉15.甲状腺上切迹16.会厌软骨茎17.假声带18.甲状软骨薄板19.甲状软骨上角20.C4椎体1.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2. 甲状软骨3. 甲状杓状肌4. 喉前庭5. 咽喉周围间隙6. 梨状隐窝7. 杓状软骨结节8. 杓状软骨体9. 甲状软骨上角10.杓横肌11.环状软骨12.颈总动脉13.颈内静脉14.颈长肌15.C4椎体16.椎动脉17.喉结18.声门裂19.声带肌20.真声带21.颈前静脉22.甲状腺23.杓斜肌24.食管25.C5椎体1.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2. 喉前连合3. 声带肌4. 甲状软骨5. 颈前静脉6. 声门下腔7. 环甲关节8. 环状软骨薄板9. 甲状腺10.咽下缩肌11.颈长肌12.C6椎体13.环甲膜14.咽喉周围间隙15.胸锁乳突肌16.甲状软骨下角17.颈内静脉18.颈总动脉19.食管20.椎动脉1. 腭扁桃体2. 枕骨大孔3. 犁骨4. 前纵韧带5. 鼻咽与颈长肌6. 枢椎齿尖韧带7. 硬腭8. 覆膜9. 切牙管10.后寰枕膜11.口轮匝肌12.寰椎前弓13.软腭14.枕骨下脂肪15.舌与口腔上纵肌16.寰椎横韧带17.舌横肌18.寰椎齿突19.颏舌肌与舌中隔20.项韧带21.下颌骨22.黄韧带23.口咽24.棘间肌25.颏舌骨肌26.杓状横肌与斜肌27.下颌舌骨肌28.C6椎体与椎间盘29.舌骨30.喉31.会厌32.C7棘突33.会厌谷34.咽下缩肌35.甲状软骨36.脊髓37.前庭韧带与喉前庭38.棘突39.声韧带(假声带)40.后纵韧带41.胸骨甲状肌42.前纵韧带43.甲状腺44.食管45.气管46.头臂干。

头颈部动脉发生、解剖及变异

头颈部动脉发生、解剖及变异
胚内血管的发生人胚第18~20天,胚体内各处间充质出现许多裂隙,裂隙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变扁,分化为内皮细胞,形成胚内毛细血管,相邻血管内皮以出芽方式连接,形成胚内原始血管网。第3周,胚体内和胚体外的毛细血管网经过体蒂相通,造血干细胞进入胚体内,形成了人胚早期原始血管通路。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胚体早期血液循环第3周末,人胚形成一对心管,一对腹主动脉,一对背主动脉及连接腹主动脉及背主动脉的第一对弓动脉。不久,心管合二为一,两条腹主动脉融合为主动脉囊,两条背主动脉也同时合并。第4~6周,主动脉囊相继发生6对主动脉弓,分别走行于各对鳃弓内,与同侧的背主动脉相连。6对弓动脉并不同时存在,常是后1对出现时,前1对已退化或发生演变。
脑供血动脉系统解剖及变异
脑供血动脉解剖及变异
脑供血动脉系统的发生及演变
脑供血动脉发育及变异
脑供血动脉系统的变异
(弓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
脑供血动脉系统的主要结构解剖
人胚早期以物质弥散方式获取营养,于第3周形成原始心血管系统。
胚外血管的发生人胚第3周,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密集成索或团状,称血岛( bloodisland),继而体蒂和绒毛膜等处的胚外中胚层细胞也形成血岛。不久血岛内间隙周围细胞分化成扁平的内皮细胞。随着管道不断向外出芽延伸,相邻血岛形成的内皮管道融合相连,逐渐形成胚外毛细血管网。
脑供血动脉系统解剖
脑供血动脉发育变异
根据脑供血动脉系统发生过程中的正常变异型可分为四组:
➤ 起源变异:包括共同起源、漏斗状起源、由于持续胚胎循环导致的异常起源;➤ 数量变异:包括血管增多或减少;➤ 形态变异:包括发育不良、增生、早期分叉、开窗;➤ 路径变异:包括永存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永存颈内-颈外动脉吻合。

头颈部CA及解剖课件

头颈部CA及解剖课件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 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 C5床段(Clinic segment)、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 颅内段行径弯曲,毗邻复杂,分支多。 • 5分法和7分法
Fischer 1938
5分法
C1后膝段(终末段 ) C2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池段 ) C3前膝段(膝段,虹吸弯 ) C4海绵窦段 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颈内段 逆血流方向 缺乏明确的标志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全程 顺血流方向 解剖分界明确
病变,是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行的器官, 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数据重建,获得沿曲面拉 直展开的图像。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 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 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故对比度很高。
•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 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影响CTA 扫描图像质量的因 素

医学-头颈部动脉解剖共31页

医学-头颈部动脉解剖共31页
医学-头颈部动脉解剖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பைடு நூலகம்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头颈部影像解剖颅脑剖析共39页

头颈部影像解剖颅脑剖析共39页
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头颈部影像解剖颅脑剖 析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窦常规摄影体位
华氏位
柯氏位
颅底位
柯氏位 华氏位
瓦氏位
侧位—蝶窦
(二)正常CT表现
翼腭窝
上颌窦后外侧壁与内侧壁交汇处与蝶骨翼突 间有低密度的狭长裂隙,是许多神经,血管 的通道(蝶腭神经节,VI-2支,颌内动脉的
分支)。
(三)正常MRI表现
二、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粘膜增厚:炎症性病变 (二)窦腔积液:炎症,外伤出血. (三)肿块:囊肿,肿瘤 (四)窦腔形态、大小异常 (五)鼻腔形态、大小异常 (六)骨质异常:破坏,增生,中断 (七)邻近解剖结构改变
MRI表现: 1、粘膜增厚—T2WI高信号. 2,浆液性---为长T1长T2信号; 粘液性---T1WI T2WI均为高信号。
左侧上颌窦炎
(二)黏液囊肿mucocele
一、病理与临床
病因:窦口堵塞(大多数学者认为);无窦口 堵塞者也可发生。黏液大量潴留压迫窦壁,以致
(一)粘膜增厚--炎症
(二)窦腔积液--炎症,外伤
(三)肿块--肿瘤
(四)窦腔形态、大小异常
(五)鼻腔形态、大小异常
(六)骨质异常 增生,破坏,中断
(七)邻近解剖结构改变
三、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HRCT---首先 MRI—重要的补充
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一)化脓性鼻窦炎
supprative sinusitis
malignant tumor of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
一、概述:鼻部恶性肿瘤发生率高,
如鳞癌、腺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 癌、基底细胞癌等;包括鼻腔癌及鼻 窦癌。上颌窦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鼻 窦恶性肿瘤,占鼻窦恶性肿瘤的80%, 其次是筛窦,占鼻窦恶性肿瘤的3-7%。
(五)鼻腔和鼻旁窦乳头状瘤
papilloma of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
一、概述:常见的良性肿瘤,鼻腔和
鼻旁窦乳头状瘤分为内翻性和外生性两种; 内翻性乳头状瘤常发生鼻腔外侧壁,呈息 肉样,常侵入筛窦和上颌窦。
肿块是由明显增生的上皮和其下方少量增 殖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切除后30%-60%复发,有5%-15%恶变。
窦口鼻道复合体
1.下鼻甲。2,中鼻甲。3,鼻泪管。4,钩突。5,筛 漏斗。6,漏斗气房。7,额隐窝气房。8,额隐窝。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鼻骨侧位: 柯氏位 瓦氏位 侧位 观察要点:窦腔大小,密度,骨质。。。
易误诊为鼻骨骨折的结构: 鼻上颌缝, 鼻额缝, 鼻睫壮神经缝
窦腔膨胀、变形。若继发感染则形成囊肿(pyocele)
好发部位:额窦(中老年)、筛窦(中青年)、 蝶窦。
囊肿壁为窦腔(增厚、息肉变、纤维化)粘膜。 囊液为粘稠液体,含大量胆固醇。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CT表现: 窦腔透光度下降、窦腔扩大、窦壁及临近结构受压 改变、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囊肿呈软组织密度。
CASE 7 女 45岁 突眼 视力减退
CASE 8 男 2岁
CASE 9 男 50岁 左眼视力下降半年
第二节 鼻和鼻旁窦
( nasal and paranasal sinuses)
教学目标:
1、了解鼻和鼻旁窦的各种影像检查技术 的临床应用;
2、熟悉鼻和鼻旁窦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 现;
3、掌握鼻和鼻旁窦的各种常见病、多发 病的影像学表现。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位于鼻腔外侧壁,它包括漏斗区和相应 的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为诸鼻旁窦开 口所在,正常时,为一含气通道,提供 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的空气引流, 它的作用是空气引流和借粘膜纤毛运动, 将窦腔内分泌物排出,以保护窦腔粘膜 的健康。它是慢性鼻旁窦炎症发病机制 的关键区域。
2、MRI表现: 长T1长T2信号(水分多) 高信号(蛋白多)
低信号(囊液内无水,呈凝胨状)。
左侧额窦粘液囊肿
额窦黏液囊肿
筛窦黏液囊肿
蝶窦黏液囊肿
(三)黏膜囊肿
(mucous retention cyst)
一、病理与临床:为窦壁黏膜内的腺
体在炎症或变态反应后,使腺体导管开口 堵塞,粘液潴留,腺体扩大而成,包括:
1、鼻骨 :上下分别与额骨鼻突及鼻软骨相连; 2、鼻腔 :鼻前庭,固有鼻腔(外,内,底,顶壁) 3、鼻旁窦 :(1)上颌窦:中鼻道
(2)额 窦:中鼻道 (3)筛 窦:前中组-中鼻道,后组--上鼻道 (4)蝶窦:蝶筛隐窝
2,漏斗3筛泡4半月裂5上颌窦 开口6鼻泪管7后组筛窦开口8 前组筛窦开口10中组筛窦开口
一、病理与临床
致病菌多为曲霉菌、毛霉菌等,诱因为抵抗力 低下。临床表现为慢性鼻炎和鼻旁窦炎的症状。 抗生素治疗反而使症状加重。
分型: 侵袭性:粘膜的血管内膜-血栓-粘膜和骨壁
发生坏死。 非侵袭性:粘膜发生炎性改变(上颌窦、蝶窦
多见)。
二、影像学表现:
1、息肉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强化; 2、点状或块状钙化,为其特征; 3、窦壁增厚,内侧壁可有破坏; 4、MRI表现为中等混杂信号; 5、侵袭性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扩展。
大, 筛窦气房小,引流差,易感染 上颌窦及筛窦发育最早,儿童期即可有
炎症。。。
二、影像学表现
X线.CT表现: 1、窦腔透光度差; 2、粘膜增厚,息肉样改变; 3、液-气平面; 4、骨质吸收,增生。
粘膜增厚,液--气平面
粘膜厚,窦腔缩小
粘膜增厚,息肉样改变
上颌窦急性炎症
蝶窦癌
(七)嗅神经母细胞瘤 olfactory neuroblastoma
一、临床与病理
肿瘤分布于嗅神经上皮分布的部位:鼻 腔顶部和外侧壁、鼻中隔后上方近蝶窦 处、筛板。
好发年龄:10-20岁/50-60岁。 女性多见。 鼻塞、鼻出血和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鼻腔顶部和外侧壁、鼻中隔后上方近蝶窦处 肿块(嗅神经分布区);
第三章 头 颈 部
CASE 1 男,42岁,右眼疼痛.视力下降4周
不同类型的炎性假瘤
CASE 2 女性,甲亢伴有突眼
CASE 3 女 47岁 右眼突出,视力下降4月
CASE 4 女 42岁 渐进性突眼
CASE 5 男,38岁,右眼外伤一天,搏动性突眼
CASE 6 男 4岁 右眼视力下降2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鼻和鼻旁窦正常解剖结构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2、鼻和鼻旁窦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
化脓性鼻窦炎:急/慢性 黏液囊肿/粘液腺潴留囊肿的鉴别 霉菌性鼻旁窦炎的影像学表现
鼻腔和鼻旁窦乳头状瘤(内翻性)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 的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解剖学回顾
二、影像学表现
(1)鼻腔内或鼻窦内软组织肿块; (2)侵蚀破坏骨结构; (3)向外蔓延: (4)淋巴结转移; (5)增强后明显强化; (6)MRI表现为T1WI为低、中等信
号,T2WI为高信号。
鼻腔鳞状细胞癌
鼻腔鳞状细胞癌
右鼻腔内鳞状细胞癌
右上颌窦癌
上颌窦癌
上颌窦癌
上颌窦癌
筛窦癌
粘液腺潴留囊肿(潴留囊肿) 粘膜下囊肿(浆液囊肿) 好发部位:上颌窦
二、影像学表现
1、窦腔内半圆形软组织影,边缘清晰。 多在窦腔的底部或侧壁;
2、骨壁、粘膜多无异常。 3、增强后无强化。 4、MRI为长T1长T2信号。
(四)鼻窦霉菌病(rhinomycosis)
2、易侵及前颅凹底; 3、强化明显; 4、MRI表现为长T1中等T2信号; 5、骨质破坏常见。
嗅母细胞瘤
嗅母细胞瘤
嗅母细胞瘤
八 鼻及鼻窦的骨折
鼻骨骨折 鼻窦骨折
鼻骨骨折
鼻窦骨折
一、病理与临床 1、病理: 急性期:黏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分泌物
增多,黏膜肿胀使得窦口阻塞,分泌物潴留。 慢性期:黏膜肥厚或息肉样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临床:鼻塞、流脓涕、头疼和感染鼻窦的
压痛及全身症状。
易引起鼻旁窦炎症的解剖原因
鼻腔粘膜与鼻旁窦粘膜相连 多个鼻窦开口在中鼻道内并彼此相邻 鼻旁窦的开口小 上颌窦窦腔大但开口位置高,感染机率
二、影像学表现:
1、鼻腔或鼻旁窦内软组织肿块,瘤内 可见点条状 钙化;
鼻腔软组织肿块经扩大的上颌窦口延伸入上颌窦内 高度提示本病。
2、占位效应; 3、邻近骨质破坏性改变; 4、增强后轻度强化; 5、MRI表现为等长T1长T2信号。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腔上颌窦乳头状瘤
鼻腔上颌窦乳头状瘤
(六)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