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训练知识交流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1、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2、协助和指导生 肢体残疾 活自理的训练。3、辅助用具的使用训练及护
理。4、假肢的使用训练和护理
对精神病患者进行 1、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精神残疾 2、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3、开
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服务
低视力康复训练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用 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 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 1. 光学助视 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 镜(手持式、立式)等。2.非光学助视 器:如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 刷品、太阳帽等。
练效果。
首先,为了训练聋儿理解"说的是什么",家
长可选择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用"
直读"或模仿的方法,鼓励聋儿多说多听,增大
语言的刺激量,逐步使聋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辨
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 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 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 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 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 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 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3个月:睡眠中听到声音时会引起手腕手指急速伸直。这时期婴 儿能区别不同声音,对母亲的声音尤为敏感。
4个月:面部能较准确的转向声源方向,对新颖悦耳之声有表示 兴趣的表现。
5个月:婴儿会发出感知声音的"语言"。如用声音或语言来逗婴 儿,婴儿则会作出相应 的"语言"反应。
6个月:呼唤婴儿时,婴儿会面向声音的方向。
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 惯,以免过份脱离社会现实。
社区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社区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社区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是为了帮助社区残疾人了解和掌握康复知识,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举办的教育活动。
本讲座将涵盖以下主题:
第一章:残疾人康复概述
1.1 残疾人康复的定义与意义
1.2 残疾人康复的原则和目标
1.3 残疾人康复的分类与方法
第二章:运动康复
2.1 运动康复的基本原理
2.2 运动康复的评估与治疗方法
2.3 运动康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职业康复
3.1 职业康复的概念与目标
3.2 职业康复的评估与就业辅导
3.3 职业康复中的工具与技术支持
第四章:语言康复
4.1 语言康复的基本原理
4.2 语言康复的评估与治疗方法
4.3 语言康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心理康复
5.1 心理康复的概念与意义
5.2 心理康复的评估与治疗方法
5.3 心理康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辅助器具和技术支持
6.1 常见辅助器具的介绍与使用
6.2 康复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6.3 辅助器具和技术支持的获取与管理第七章:社区康复资源与支持
7.1 社区康复资源的概述
7.2 社区康复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7.3 社区康复支持网络的建立与管理附件:
1、残疾人康复知识手册:提供康复知识的详细介绍和指导。
2、残疾人康复设备清单:列出常见的康复设备,供残疾人选购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残疾人保障法:指对残疾人的权益进行保护和促进的法律。
2、社区康复机构:指在社区内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支持的机构。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2
目录
• 残疾人康复概述 • 残疾人康复基础知识 • 残疾人康复技能训练 • 残疾人康复心理辅导 • 残疾人康复政策与法规 • 残疾人康复案例分享与经验交
流
01
残疾人康复概述
残疾人康复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残疾人康复是指通过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手段,对残疾人的身体、心理 、社会功能进行全面康复,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治疗等手 段,对残疾人的心理和学习能力进行评定 和训练,以提高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职业康复
社会康复
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手段,帮助残 疾人获得适合的工作岗位,提高其就业能 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社会服务和社区支持等手段,帮助残 疾人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 。
03
意义
残疾人康复不仅有助于减轻残疾人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为社会 减轻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残疾人康复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
原则
个性化、全面性、系统性、科学 性、社会参与性。
残疾人康复的分类与内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组织残疾人参加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集体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理 解和支持。
家庭辅导
将心理辅导延伸到家庭,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共 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05
残疾人康复政策与法规
国家残疾人康复政策概述
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历程
01
从最初的福利机构到现在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
国家残疾人康复政策的主要内容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培训ppt课件ppt (2)
ONE
KEEP VIEW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3-12-27
CATALOGUE
目 录
• 残疾人康复概述 • 残疾人康复服务 • 残疾人康复技术 • 残疾人康复教育与培训 • 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支持 • 残疾人康复的未来发展
PART 01
残疾人康复概述
高康复服务的整体效果。
PART 03
残疾人康复技术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指使用物理因子,如光、热、电、力等来治疗 疾病的方法。对于残疾人而言,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改善肌 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身体协调能力,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
具体而言,物理疗法包括电刺激疗法、超声波疗法、温泉 疗法、按摩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残疾人的身体 状况。
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指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对于残疾人而言,由于身体上的不 便和社会的偏见,他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残疾人克服这些 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通过这些治疗方法,残疾人可以学习应对困难 和挑战的技巧、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残疾人康复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康复事业, 形成多元化的康复服务供给主体。
国际经验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际上残疾人康复的先进理 念和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 同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康复知识残疾人康复知识一、残疾人康复概述1.1 定义残疾人康复是指通过医学、康复治疗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手段,帮助残疾人恢复、发展其身体功能、心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能力。
1.2 康复目标1.2.1 身体功能恢复通过康复训练,促进残疾人的身体功能恢复,如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1.2.2 心理能力发展帮助残疾人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和心理适应能力,减轻心理障碍对其生活的影响。
1.2.3 社交能力提升提供社交技能训练,增强残疾人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培养社交网络,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残疾人康复分类2.1 肢体残疾康复2.1.1 运动功能康复针对肢体残疾人群,通过各种物理训练、运动方法,恢复和提高其运动功能。
2.1.2 器械辅助康复使用辅助器具如义肢、矫形器等,帮助肢体残疾人群恢复或增强日常生活功能。
2.2 视觉残疾康复2.2.1 视觉训练通过视觉刺激、光线训练等方法,提高视觉残疾人的视觉功能。
2.2.2 生活自理技能培训通过日常生活自理技能的培训,提高视觉残疾人的自主生活能力。
2.3 听觉残疾康复2.3.1 听觉训练通过听觉刺激、听力训练等方法,提高听觉残疾人的听觉功能。
2.3.2 口语交流训练通过口语交流技能的培训,提高听觉残疾人的沟通能力。
三、残疾人康复方法3.1 物理康复包括热疗、冷疗、按摩、物理训练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恢复或增强身体功能。
3.2 言语康复通过语言矫正、语言训练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改善言语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3 职业康复通过职业训练、职业适应性评估等方法,帮助残疾人实现职业重返、就业或自主创业。
四、残疾人康复机构与服务资源4.1 康复医院提供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通常设有康复科、康复医学中心等。
4.2 康复中心提供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助服务的机构,如康复训练中心、社区康复中心等。
4.3 社会支持组织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援助、心理支持和社交交流等服务的组织,如残疾人协会、残疾人康复中心等。
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康复知识残疾人康复知识引言:残疾人康复是指通过合理的医疗、康复服务以及社会支持,帮助残疾人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残疾人康复的详细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
第一章:残疾人康复的概述1.1 定义和分类1.2 残疾人康复的目标1.3 残疾人康复的原则第二章:残疾人康复评估2.1 残疾人康复评估的重要性2.2 残疾人康复评估的方法2.3 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第三章:残疾人康复治疗3.1 医疗治疗3.1.1 药物治疗3.1.2 手术治疗3.2 康复治疗3.2.1 物理治疗3.2.2 职业治疗3.2.3 语言治疗3.3 心理治疗第四章:残疾人辅助器具和技术4.1 助听器和听觉辅助技术4.2 助脑器和认知辅助技术4.3 助行器和运动辅助技术4.4 辅助通信技术第五章:社会支持和环境适应5.1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5.2 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5.3 环境适应的改善措施5.4 就业和教育机会的提供第六章:残疾人康复的挑战和发展方向6.1 残疾人康复领域面临的挑战6.2 残疾人康复的发展方向6.3 国际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典型案例结尾:1、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和康复工具的介绍等。
读者可根据需要联系获取相关附件。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请参考附件中的法律名词解释目录。
附件:1、相关研究报告2、案例分析3、康复工具介绍4、法律名词解释目录法律名词解释目录-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该法规定了残疾人的权益保障措施和相关政策。
- 助听器:一种被残疾人使用的电子设备,用于改善听力障碍。
- 手术治疗:指通过手术方式修复或改善残疾人的身体功能。
- 职业治疗:通过职业训练和康复指导,帮助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恢复职业能力的治疗方法。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欢迎参加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
本培训旨在提供相关专业知识,以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详细内容:第一章:残疾人康复概述1.1 残疾人康复的定义1.2 残疾人康复的目标1.3 残疾人康复的原则1.4 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性第二章:常见残疾类型及评估方法2.1 运动功能障碍残疾2.1.1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残疾- 评估方法:2.1.2 脊髓损伤残疾- 评估方法:2.1.3 脑瘫残疾- 评估方法:2.2 器官功能障碍残疾2.2.1 视力残疾- 评估方法:2.2.2 听力残疾- 评估方法:2.2.3 言语残疾- 评估方法:2.3 智力障碍残疾2.3.1 智力发育迟缓残疾- 评估方法:2.3.2 学习困难残疾- 评估方法:第三章:残疾人康复技术与方法3.1 物理疗法3.1.1 运动疗法- 方法:3.1.2 理学疗法- 方法:3.1.3 电疗法- 方法:3.2 言语和职能疗法3.2.1 言语疗法- 方法:3.2.2 职能疗法- 方法:3.3 康复辅助器具3.3.1 助行器具- 介绍:3.3.2 残疾人辅助设施- 介绍:第四章:心理康复与社会融合4.1 心理支持与辅导4.1.1 残疾人心理需求- 内容:4.1.2 心理康复方法- 方法:4.2 残疾人社会融合4.2.1 社会融合的重要性- 理由:4.2.2 融合途径和策略- 措施:第五章:残疾人权益与法律保障5.1 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5.1.1 国际法律法规- 框架:5.1.2 国内法律法规- 框架:5.2 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机构和项目 5.2.1 相关机构介绍- 机构名称:5.2.2 国内外典型项目案例- 案例:附件:1.残疾人康复评估表格2.康复辅助器具目录3.心理支持与辅导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指包括国际法律法规和国内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权益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法律体系。
2.相关机构:指负责残疾人事务的部门、非营利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
2023残疾人康复知识标准培训ppt
残疾人康复的内容:身体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残疾人康复的注意事项:个性化、全面性、长期性、社会支持
日常生活技能培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交技能:与他人交流、建立人际关系等
自我照顾技适应环境技能:如使用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等
辅助器具的种类:分为生活自理、防护、助行、助听、助视、言语沟通等
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并进行使用培训和指导
辅助器具的选择和适配
辅助器具的种类和功能
适配原则和流程
适配评估和调整
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辅助器具的维护和保养
存放方式:正确存放辅助器具,避免阳光直射、潮湿等不良环境影响
增强适应能力,融入社会
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
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残疾人的分类和特点
分类:肢体、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精神残疾等
特点:不同的残疾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需要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和措施
康复目标: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
康复服务: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方面
社交技能培训
定义:社交技能培训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残疾人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添加项标题
重要性:社交技能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添加项标题
培训内容:包括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团队协作、自我介绍等方面的训练,帮助残疾人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成果:介绍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的成果,包括学员的掌握程度、培训效果评估、学员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课件
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环 境改造等多个方面,需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康复方案。
康复意义
残疾人康复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责任。它有助 于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减少家 庭和社会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包容与进步。
未来残疾人康复事业展望
01 02
多元化服务模式
未来残疾人康复事业将趋向于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包括个性化康复 方案、社区康复服务、远程康复指导等,以满足不同残疾人的多样化需 求。
科技助力康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将在残疾人 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康复效果和效率。
03
跨界合作与联动
残疾人康复事业需要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跨界合作与
服务内容
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包括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辅导、家庭支持等服务,帮助残疾人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残疾人就业和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就业支持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 指导等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自立。
教育保障
分类
残疾人可分为身体残疾、听力残疾、 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不 同类型。
康复的重要性和目的
重要性
康复对于残疾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使他们能够更充分地参与社会。
目的
康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等多种手段,帮助残疾人克服 障碍,实现自我照顾和独立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认知与交往
康复过程中的社交互动和认知训练可以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认知和交 往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的基本概念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一、残疾人的类别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
二、残疾人证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证件,是残疾人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凭证。
我国第二代残疾人证号以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和残疾类别、残疾等级代码为基础,实行全国统一编码,编码格式一律实行20位编码,由18位公民身份证号加1位残疾类别代码和1位残疾等级代码组成,如:18位公民身份证号码残疾类别代码残疾等级代码三、残疾人的数量及总人口的比例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根据我县抽样调查资料,全县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6.67%,总数为5.67万人。
四、残疾类别1、视力残疾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2、听力残疾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3、言语残疾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3岁以下不定残)。
言语残疾包括失语、运动性构音障碍、器官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发声障碍(噪音障碍)、儿童言语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所致的语言障碍、口吃等。
4、肢体残疾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康复知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是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指通过针对患者不同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了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方面。
其中,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按摩、推拿等手段,帮助患者加强肌肉力量、增强关节柔韧性、改善血液循环等,从而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语言治疗主要是针对言语障碍患者,通过语言训练、语言矫正、发音练习等手段,帮助患者改善言语交流能力。
职业治疗则主要是帮助残疾人重新适应工作和生活,其中包括了职业训练、职业咨询、劳动适应技能训练等方面。
除了康复治疗,残疾人康复知识还包括了身体护理、心理调适、社会适应等方面。
身体护理是指帮助残疾人进行个人卫生、营养补充、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
心理调适则是针对残疾人面对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社会适应方面则是帮助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残疾人康复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残疾人进行帮助和支持。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需求,才能够制定出最合适的康复方案,帮助残疾人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 1 -。
残疾人康复知识讲座
残疾人康复知识残疾是指由某种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的某种身心残疾或功能丧失,如耳聋、失明、痴呆以及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
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常与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
康复治疗前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制、定一个康复治疗方案,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学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定、调整,直至治疗结束。
康复治疗的内容很多,包括医学的、职业的、社会的等多种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服务等。
传统的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和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一、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应用物理因子治疗病、伤、残者的方法。
通常所称的物理疗法是指利用人工物理能的疗法(如电、光、声、磁、冷热等)常简称为理疗学;而利用力能(身体运动、按摩、牵引、机械设备训练等)的物理疗法,常称之为运动疗法或医疗体育(简称体疗)。
若根据治疗中病人的主、被动状态,又可分类为以体疗为主的主动性物理治疗和理疗为主的被动性物理治疗。
二、作业疗法:10/ 1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使用工具和或设备来进行作业训练,帮助因躯体、精神疾患或发育障碍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改善与提高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学习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功能独立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类康复治疗方法。
三、言语疗法:言语疗法是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言语训练来改善其言语功能,提高交流能力。
若经系统的言语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者,可用非言语交流方式训练,或借助替代言语交流的方法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言语疗法又称言语训练或言语再学习,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治疗师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医治病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问题。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
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
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的一名成员,小孩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年龄教会小孩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
主要掌握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称呼、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与同伴应友好相处等。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儿童之需要游戏,犹如成人之需要工作,儿童从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成为儿童学习的媒介,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伴侣。
游戏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婴幼儿和小儿时期法生听觉障碍的儿童,由于听不到声音和语言,无法学会说话,因而发生言语障碍8.教育干预教学着重形象思维。
主要利用挂图、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同时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式。
特殊训练:主要利用在校午餐、午睡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刷碗、叠被、打扫卫生。
帮厨师摘菜、洗菜、做凉菜。
4年级以上的学生设有编织、缝纫机及手工制作工艺品课等。
此外还安排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上街购物,参加运动会、体操文艺表演等活动,从中培养和加强他们生活自理、经济活动,劳动技能、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发展。
瘫痪康复宣教知识点总结
瘫痪康复宣教知识点总结一、瘫痪的原因及分类:1. 脑卒中:脑卒中是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破裂或者血管意外性栓塞造成脑血管供血障碍,使脑细胞缺氧缺血而死亡,导致相应身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2. 脊髓损伤:脊髓是连接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信息传输线”,一旦脊髓受到严重损伤,就会导致感觉、运动功能的丧失。
3. 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导致瘫痪的发生。
4. 外伤性瘫痪:比如车祸、摔伤等外伤也会导致瘫痪的发生。
根据瘫痪的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瘫痪可以分为部分瘫痪、全身瘫痪和单侧瘫痪等不同的类型。
二、康复的重要性:瘫痪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因此,开展康复宣教,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1.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恢复患者受损部位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加生活乐趣。
2. 预防并发症:瘫痪患者长期卧床不动容易发生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促进社会融合:通过康复训练可以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融合能力,减少社会排斥。
因此,康复训练对瘫痪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康复的方法:1.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通过运动、按摩等手段来改善患者肌肉功能、神经传导功能、关节功能等,让患者更好地恢复受损功能。
2. 言语疗法:对于因脑卒中等疾病导致的语言障碍,可以通过言语疗法来进行恢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药物治疗:针对脑卒中、脑外伤等引起的瘫痪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加快康复进程。
4. 心理疗法:针对因瘫痪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来进行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瘫痪带来的困难。
四、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1. 安全问题:由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受到限制,因此在康复期间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个人卫生:瘫痪患者因长期卧床不动,容易出现皮肤溃疡、泌尿感染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个人卫生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人康复训练残疾人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内容:一、视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二、听力语言:听觉语言能力训练、语言矫治、双语训练、手语指导等。
三、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
四、智力:运动能力训练、感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等。
五、精神:社会适应训练、作业训练、娱(体)疗等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一、视力残疾的有关概念1.视力残疾的定义: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
第一章基本概念及康复基本知识2.视力残疾的分级(此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类别级别最佳矫正视力盲一级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度二级≥0.02~<0.05;或视野半径<10度低视力三级≥0.05~<0.1 四级≥0.1~<0.3二、什么是定向与行走1.定向:是指个人运用感觉信息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确认自己与其他物体之间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
2.行走:是个人在定向的基础上依靠肢体在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变化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3.定向通常与行走密切相关因为定向的主要目的即为行走服务,定向是行走的前提,是行走方向性、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定向的行走是典型的“瞎撞”,所以,定向也为行走服务;但是如果没有行走,定向得再精确个体也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行走也通常是定向的目的之一,二者相辅相成。
4.定向行走目的使学员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初步掌握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基本做到在室内、学校、常用公共交通设施等环境中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
三、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的必要性行走的基础是定向。
而对视力残疾人而言,独立行走对促进个体的发展意义除了上述意义之外,还具有特别的意义:1.心理方面:促进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促进其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拓展个体活动范围及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使其获得更多的信息;形成个体的自尊与自信心。
2.身体方面:促进其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发育、发展,强化身体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3.社会化方面:为其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促进个人的社会学习,丰富其的社会阅历,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其将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日常生活技能方面:促进并改进个人的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5.此外,定向行走对视力残疾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意义重大:只有自己能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奉献于社会。
四、视力残疾人学习定向行走是可能的通过听觉学习定向:通过对到达两耳声音强度的差别(大、小声)以及声音到达两耳时间上的差别进行声源的定向和定位。
通过触摸觉进行定向通过触摸觉,个体可以获得物体的温度、硬度、大小、质地、形状、重量、弹性、光滑度、轮廓等物理属性的定向信息,判断物体是什么,再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进行定向。
有时你如果被什么物体碰了一下,你可以通过分析被碰的部位、作用力的强弱、作用面积的大小、物体的硬度、利锐等因素获得定向信息进行定向。
你有时还会利用冷温觉及其派生的冷和,通过面部和头皮温度的变化来获得定向信息进行定向。
第二章如何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一、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原则及工作要求1.定向行走的原则⑴定向的原则:迅速、准确⑵行走的原则:安全、有效、独立、自然2.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的目的就是使盲人及低视力者能够掌握一定的、适用的定向行走技术,从而实现其独立、安全、有效地行走,并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对象:盲人及低视力者4.指导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原则⑴针对性原则要深入盲人所在的社区和家庭,根据盲人的具体需求,以其生活的家庭和工作地点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逐渐扩大盲人的活动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⑵盲人安全优先原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首先确保盲人的绝对安全。
⑶实用性原则贯彻“急则先学”“实用优先”“效果至上”的思想,讲求实际效果。
二、指导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及技巧1.指导盲人学习定向行走技能的方法及途径⑴方法:①动作分解法;②连贯教学法;③总-分-总法。
⑵途径:①生理探索——摸;②口令指示;③语言描述;④强化训练。
2.指导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流程①训练前指导师与盲人彼此的接触、充分了解与接纳。
特别要注意对盲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心理疏导,帮助其重塑走向社会的信心;同时,要让盲人对训练指导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础。
这是搞好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前提和关键。
②训练前评估;③制定训练计划;④组织实施;⑤训练后评估。
三、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主要内容1.周围生活环境的熟悉家庭区域环境的熟悉、学校区域环境的熟悉。
2.基本概念的掌握形体的构成、自身形体的方位关系、室外环境概念、方向概念、他人形体的方位、身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动作概念、距离概念、地形概念、地址及关系、时间概念、量的概念、复杂的空间概念、外界环境概念。
3.感觉训练⑴听觉训练包括:风声、雨声、水流声、家庭的声音、学校里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交通工具声音、听觉注意、听觉选择、听觉记忆、声音的方向训练、声音距离的训练、音频与音强学、回声教学、混音与间歇音教学、音影。
⑵剩余视力训练包括:视觉辨认颜色、视觉明暗训练、视觉辨认门、视觉辨认窗、视觉辨认家具、视觉辨认餐桌、视觉判断道路、视觉判断障碍物、视觉判断道路旁的亭子、视觉判断围墙、篱笆、栅栏、视觉判断道路旁的大型建筑、视觉判断物体的运动、视觉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视觉追随训练、视觉浏览训练。
⑶触觉训练包括:简单形状的辨认训练、简单特殊形状的辨认训练、复杂形状辨认训练、复杂且特殊形状的辨认训练、大小辨认训练、软硬辨认、粗糙与光滑辨认、干与湿、质地辨别等。
⑷温度觉训练包括:冷与热、温与凉等。
⑸嗅觉训练包括:气味的识别、气味方向的确认、特殊场所气味教学等。
⑹动觉训练包括:肌肉记忆、动觉的时间估计等。
4.定向训练包括:方向辨别、内时钟定向法、外时钟定向法、六点盲文定位法、线索、气流、阴影、气味、声音、热辐射与冷辐射、路标的应用、平路与坡路、直路与弯路、路的质地、常见建筑物的形态、入口定向、楼梯知识介绍、触觉地图、心理地图、阳光定向法、楼内房号编码系统、街道门牌编号系统、街道模式。
5.行走准备训练包括:恐惧心理的克服、冒失心理的克服、害羞心理的克服、自卑感的克服、正确步态的训练、正确行走身体姿态的训练、异常步态的矫正、直线行走、避险与应急防卫、遇到汽车。
6.随行技巧包括:接触、抓握、站位与随行、一人导多盲、换边、向后转、过狭窄通道、进出门、上下楼梯、落座、接受和拒绝帮助等。
7.独行技巧包括:上部保护、下部保护、顺墙行走、沿物慢行、垂直定位、穿越空间、寻找失落物体、请求帮助、上下楼梯等。
8.了解与使用盲杖⑴了解盲杖知识盲杖的历史、盲杖的种类、盲杖的构成、颜色、盲杖的长度、盲杖的重量、强度、传震性、视残学生对盲杖的选择、简易盲杖的制作等。
⑵使用盲杖技巧斜握法、直握法、斜杖而行、持杖沿边缘线行走、盲杖触地辨别、盲杖探索障碍物、进出门、左右点地式行走(两点式触地行走)、三点式触地行走、持杖上下楼梯、携杖上下滚梯、校内持杖行走、携杖置杖、短杖技术等。
9.走向社会了解外界⑴了解环境包括:家庭周围环境的熟悉、行人交通知识教学、道路教学、人行道、安全岛、人行横道、十字路口、护栏、盲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立交桥、公交车站等。
⑵外出活动包括:活动计划安排、简单的外出活动等。
⑶异常天气下行走包括:晴天教学、风天行走、雨天行走、雨后行走、下雪天行走、下雪后行走等。
⑷乡村道路的行走包括:乡村道路、土路、砖路、石子路、山路、回家路线教学等。
⑸公共场所应用包括:公共场所概况教学包括:购物场所、医院、餐馆、邮局、银行、电影院、公园、图书馆以及地铁、公交车等。
10.助行方法介绍⑴简易助行器的制作与使用:小推车类、呼啦圈类。
⑵导盲犬介绍。
⑶电子助行器介绍。
综上所述,我们在指导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时,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训练其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等以提高其感受性、在各种物体与其各种属性之间建立联系,以达到使其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平衡觉、运动觉进行定向的目的;第二,通过概念教学使其掌握一些与定向行走相关的身体、动作、方位、距离等概念,为定向训练和行走技巧教学奠定基础;第三,通过对其进行平衡能力、姿势、步态、应急与避险、心理素质等行走前训练,为其独立、安全、自然行走奠定基础;第四,通过随行技巧、独行技巧、盲杖技巧的教学,使其真正实现无论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环境都能安全、自如、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
上述各种训练主要是充分依靠视力残疾人其他感知觉的代偿作用,通过机械记忆、动作模仿、建立条件反射、行为改变技术、行为塑造、操作学习、感觉运动学习等原理与方法来完成的。
实践证明,如果对视力残疾人进行专门的定向行走训练,会使个体的定向行走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个体无论是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都能实现安全、独立、有效、自然地行走。
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程序前期评估→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并注意要掌握培训原则)→组织实施训练→建立培训档案→终期评估1.前期评估在盲人的家属、亲友共同参与下,对盲人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生理特点(性别、年龄、视力、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是否有冒失、恐惧、自卑等心理)、基本概念(与行走有关的)、交通常识(此项可在行走训练过程中与讲解训练相结合)、定向能力、行走能力、行走需求(盲人及其亲友主诉、训练师询问、实地考察三种形式);实地考察盲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生活中经常行走的路线(工作、购物、就医、汇款、进餐、探亲访友等);了解可利用的训练时间、地点及可参与的亲友;评估针对此盲人需培训的内容,确定训练内容是以使用盲杖独行为主还是以导盲随行为主等。
2.制定训练计划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心理素质、不同生活环境的盲人有其独特的定向行走需求,培训内容也各有不同,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并安排切实可行的训练内容。
3.组织实施训练①训练时间、地点根据前期评估了解到的被训练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②训练内容室内训练包括:辨认环境室内定向定位独立行走技术导盲随行、使用盲杖的技术等。
室外训练包括:1环境辨认 2 定向定位3导盲随行4使用盲杖技术5生活技能训练等。
③户外实地社会生活定向行走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盲人的行走需求;在训练师的辅导下进行日常生活行走训练;在实际环境中确定盲人行走的位置、路线、定向标志物、特定地点的线索(过人行横道的凭据,地下通道的寻找,行走、转弯的位置,公交车站的位置,乘车的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