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国际关系学学习总结分析国际的理论框架
国际关系学学习总结分析国际的理论框架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关系的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框架是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事务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现实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的,强调国家的利益至上并奉行权力政治。
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国家追求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国际体系是由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所构建的。
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在分析国家行为和解释国际冲突时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学理论框架。
自由主义强调以合作和相互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并主张通过国际组织和规则来管理国家之间的冲突。
在自由主义的观点中,经济合作、民主价值观和人权保护是促进国际和平与繁荣的关键。
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对于理解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构造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的另一种理论框架。
构造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社会和文化观念所塑造的。
根据构造主义理论,国际体系和国家行为是由国家之间共享的意义和认知所决定的。
此外,构造主义强调非国家行为者的影响力,如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
这个理论框架突出了观念和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
最后,依赖理论也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依赖理论主张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依赖理论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经济和资源的依赖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该理论框架提供了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不平等问题的重要视角。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和依赖理论。
每种理论框架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关系的本质和演变。
在实际研究和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和背景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
理解和熟悉这些理论框架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国际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学
由罗伯特•基欧汉创立
在20世纪70、80年代崛起于国际关系理 论发展史 代表人物还有奥兰•扬、恩斯特•哈斯等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弱 二、非国家行为体纷纷涌现 三、跨过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新现实主义受到普遍质疑 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 Robert.O.Keohane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一、权力本体Vs制度本体 二、无政府状态:分歧与同一 三、共同的归宿:物质主义
谢谢
自由主义 新现实主义理论 论 博弈 论 制度经济学 理性选择 相互依存理论 构建主义理
新自由主义
基本假设: 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二、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 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 行为的最高准则 基本观点: 一、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 二、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 三、国际制度促进合作
理论意义: 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尤其 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 条件
新自由主义的重要成果——合作理论
一、合作的普遍性
二、影响合作的主要问题是欺骗而不是收益的 相对分配 三、它“塑造”国家间互动的特性,正是国际 制度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
理论缺陷: 一、国际制度的阶级性(来自马克思主义) 二、忽视权力因素(来自现实主义) 三、国家对于收益的考虑(来自现实主义 学者格里科)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分析_徐秀军
在与新现实主义者的交锋中, 新自由主义者借
助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 将国际 制度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 同样从体系层次构筑起 其国际制度理论框架, 奠定了新自 由主义的基础。 因此, 新自由主义 常常被称为/ 新制度自由 主义0。 新自由主义认为, 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除了结构, 还 包括进程。进程是指国际体系中单元间的互动方式 与互动类型, 影响国际进程的两个体系因素是体系 结构和国际制度。由于体系结构变化非常缓慢, 因 此可以假定其为常数, 即假定体系结构不变, 在这种 情况下, 国际制度就成为了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 在没有中央权威的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的结构与进 程是通过国际制度体现出来的, 国际社会的权威不 是集中在个别国家手中, 而是/ 越来越转移到国际制 度手中0。¿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 国际制度 是影响 国家行为最关键的变量, 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即国 际制度决定国家行为。也即是说, 在体系结构不发 生改变的前提下, 国家仍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取向 和采取不同的行动,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国际体系的 制度化程度。国际制度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占据着 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本体由此而清 晰地显现出来。
13 4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全球化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市场国家和社会开始朝着自由市场的方向发展。
在朴素的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及其对金融体系的极大影响下,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就产生了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又称自由市场改革新自由主义,是1980年代以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主张政府在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要减轻它的财政负担,主张以不干预市场为主,以减少对私营部门的影响为核心,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政策。
它的精髓是由经济学家米尔斯所提出的,强调政府减少影响市场有效性的干预,以提高经济主体的市场表现。
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这也是全球化运动的重要部分。
从实质上讲,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本质是: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自由市场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增强,使资源的配置不再受政府的主宰,以市场调节公平性、自由价格机制以及货币稳定的要求而代替。
新自由主义的出现来源于当时的经济环境,这一经济环境是由政治变革、技术进步、民间融资以及社会不平等导致的,新自由主义着眼于更完善和更加有效地将资源向经济效率较高的部门配置,获得优势于世界竞争。
新自由主义政策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有助于稳定经济,让经济体系更加有效的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的实施也会造成收入不均衡,部分经济体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物价的上涨、污染的加剧等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机会。
它虽然不能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但至少能够促进世界宏观经济的稳定,给我们带来坚实的增长和发展机遇。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学
自由主义 新现实主义理论 论 博弈 论 制度经济学 理性选择 相互依存理论 构建主义理府状态 二、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 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 行为的最高准则 基本观点: 一、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 二、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 三、国际制度促进合作
理论意义: 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 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 条件
新自由主义的重要成果——合作理论
一、合作的普遍性
二、影响合作的主要问题是欺骗而不是收益的 相对分配 三、它“塑造”国家间互动的特性,正是国际 制度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
理论缺陷: 一、国际制度的阶级性(来自马克思主义) 二、忽视权力因素(来自现实主义) 三、国家对于收益的考虑(来自现实主义 学者格里科)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一、权力本体Vs制度本体 二、无政府状态:分歧与同一 三、共同的归宿:物质主义
谢谢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 亦被称作制度理论 或规制理论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由罗伯特•基欧汉创立
在20世纪70、80年代崛起于国际关系理 论发展史 代表人物还有奥兰•扬、恩斯特•哈斯等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弱 二、非国家行为体纷纷涌现 三、跨过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新现实主义受到普遍质疑 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 Robert.O.Keohane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经济思想,它的产生是对传统自由主义激进化的一种反叛,也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模式的一种回应。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市场自由、政府干预少、私有产权保护等,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说之一。
但是,“新自由主义”也备受争议,许多人指出它的根源实质是资本主义寡头垄断、社会剥削和经济不平等,而其后果则是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恶化等。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在20世纪初期,由于一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陷入了危机,出现了许多对资本主义得到重新诠释的思想,如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些思想强调市场竞争和政府规制的不足,试图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的方法。
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国际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传统的规制主义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
在这种新的情境下,新自由主义得以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最小化政府、最大化市场”,认为政府的管制是市场健康发展的障碍,只有减少政府的干预,放开市场,才能使市场在竞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有效的动态平衡。
然而,“新自由主义”也带来了诸多后果。
首先是贫富不均加剧。
由于“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竞争,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通常是通过压低成本、裁减福利以及扩大员工权利范围之外的灵活性等方式来实现。
这会导致政府职能下降,造成社会福利的缺失,进而加剧社会分化。
其次,“新自由主义”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必须关注的。
自由市场体系通常没有办法很好地纳入环境损失的成本,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环境损失无法得到应有的反馈,企业和个人将会继续反复盘算和利用资源,导致资源耗竭和污染加剧。
第三,“新自由主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不稳定。
自由市场只保证了长期的稳定,如果在短期内某些企业或行业遇到各种困难而无法继续承担职责,可能会对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更大的经济波动。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析与比较
理论硬核是核心概念加主要逻辑,主要逻辑是核心概念对主要问题的回答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基础,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发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
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则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
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虽然面临威胁,但是还没有达到无法容忍的程度,因此国家及其主权者并没有建立某种世界政府的迫切感。
——无政府状态还会带来国家间普遍缺乏互信,信息不透明和囚徒困境,从而阻止各个国家合作的意愿。
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冲突、暴力和战争难以根除。
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得到广泛推崇的一种经济和政治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反思和批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张市场自由、私有化和自由贸易,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的根源实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面临经济衰退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传统的福利国家模式开始出现矛盾。
新自由主义的理念是对福利国家的一种反思,认为国家过度干预经济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市场失灵,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个人自由。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福利和社保支出等方式,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
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市场并非完全公平和高效,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增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常见后果。
新自由主义政策强调市场化改革,导致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工权益和社会福利造成了冲击。
新自由主义政策强调经济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但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原则,忽视了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导致了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退缩,政治参与度下降,社会分裂和民主的衰退。
尽管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但它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得市场经济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是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主张市场自由、私有化和自由贸易。
其后果包括贫富差距加大、劳工权益受损、全球不平衡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资本主义、民主性社会、自由放任主义、和平主义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友好合作和互利互惠的,而非敌对关系。
它以康乃尔夫妇(David and Susan Cahn)于1988年出版的《国际关系学概论》一书为入门。
自由主义理论注重国际社会的规范化,同时强调国家的自由选择主义。
它强调以软实力、多边合作和自由贸易等因素来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实现自身经济收益和社会发展,而不是相互危害。
从近代政治哲学的角度看,自由主义强烈地支持国家主权和团结一致的关系,认为比较小的国家应该被更大的国家尊重,而政治行动应该符合国际关系的国际法,甚至无国利己行为也应该得到尊重。
此外,自由主义还认为政治行动应该采用外交和谈判的形式,而不是军事手段,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自由主义支持解决争端的有效解决方式,例如发起国际机构开展仲裁和调解。
自由主义理论长久以来都受到广泛批评,认为自由主义过分强调国家的自由选择主义,忽视国际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和贫富差距的影响,致使贫穷国家的利益被无视。
许多批评家认为,自由主义过分温和,未能及时响应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现状,未能改善当前国际经济不平等,这对穷国是不公平的。
总之,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支持和平主义,倡导多边合作,认为社会中的多样性维护国际关系,并以此作为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但是,自由主义理论也受到了很大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它缺乏实践性,无法有效解决目前的政治经济问题。
此外,自由主义所述的道德和正义倡议也被认为是虚构的,并造成了大学中的讨论中出现的一种伪命题碰撞。
因此,自由主义的优缺点是相互依存和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它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
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
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
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
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
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
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比较分析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合作观
一
的第二 _ 三 次争论。冷战进入尾声, 东西之间关系缓和 , 国际社会相互 依存趋 势 加深, 在国际关系领域里, 时至今 日, “ 两新’ ’ 之争仍有相当的影 响力 。
在国际合作观上, 新现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与新 自由主义都承认 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 而两者的分 歧主要存在于这种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上。 约瑟夫・ 葛里 格 指出, 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 的态度是 消极的, 新 自由主义是积极 的, 前
对新现 实主义和新 自由主义国际合作观差异 的概述 新现实主义和新 自由主义之 间的争论被视之为西方 国际关系理论史上
一
、
是, 新 自由主义者 认为 国际制度及机制是解决无政府状态的有效途径 , 而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国 际合 作 就 显得 前景 乐 观 。 第三,在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上两者不同的侧重点导致了国际合 作观 上 的差异。新现实主义关注相对收益, 即计算 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 , 更注 重 国家间的相互博弈 。正如华尔兹所论述的国际政治结构限制 国家 问合作 的两个方面中的第一 点, “ 国家常常担心, 对可能 的合作获益进行 的分割 , 或 许会更有利 于其他 国家而不足 自己” 。因此, 只要双方担心对方会把增加 的 实力用于权力扩张, 那么, 即使双方同时拥有大量 绝对 获益的前景, 双方还 是不愿合作 。 而不同的是 , 新 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应 以绝对收益为 目的, 即 考虑在合作 中能否获得收益。 阿瑟・ 斯坦表示, “ 国家 的个人利益 就是最大化 自己的绝对收益, 在谋求绝对收益的同时产生 了共同利益 。 如果国家只追逐 相对收益, 就无法形成 公共利益 。” 这样就很容易看出在此基础上双方国际合作观的差异 。新现实主义强 调相对 利益 , 因此在面临共 同获利的合作 可能时, 国家担心对方会获得相对 多的利益分配 , 而为了防止其他 国家超越 自己, 合作就更难 以实现。在军事 和 安全 领 域 , 这 种 疑虑 更 明显 地 影 响着 国 际合 作 的 可 能性 。 而 新 自由主 义 则 更注 重绝对收益。相对收益会导致两国关系模式变成没有合作余地的零和 博弈, 这就变成了不顾绝对获益报偿的囚徒困境。 因此他给相对收益界定了 个 限制 , 即在两极对峙 的格局之下。而在现实中, 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
国际关系新自由制度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1、自由主义传统及其复兴
自由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到20世纪经济 大危机以及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其地 位受到了挑战; 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各国内部 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自由主义开始复兴。 经历了从政治、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的 过程,一直延续到国际政治领域。
2、时代背景
2.1 70年代兴起的理论背景
2.270年代兴起的国际背景
Βιβλιοθήκη a、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制度 主义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理 论学说; b、1977年《权力与相互 依赖》的出版,标志着相 互依存理论的建立; c、传统现实主义遭遇困境 以及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a、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 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 态势; b、国际舞台上非国家行 为主体地位日益突现;
3、理论家的推动
1983年克拉斯纳教授以《国际组织》杂志 关于“国际机制”的专辑文章为基础编辑 的《国际机制》一书以及1984年基欧汉 《霸权之后》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 制度主义学派的诞生。 1986年基欧汉编辑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 判》一书,预示着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始想 传统现实主义范式提出挑战。
分析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及背景第三组背景与原因1自由主义传统及其复兴22170年代兴起的理论背景2270年代兴起的国际背景3理论学家的推动1自由主义传统及其复兴自由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到20世纪经济大危机以及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其地位受到了挑战
分析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第三组
1、自由主义传统及 其复兴 背景与原因 2、2.1 70年代兴起 的理论背景 3、理论学家的推动 2.2 70年代兴起的国 际背景
总结:
从国际政治学科创立以来,现实主义一直是其主导思想, 但不同观念始终存在。从理想主义、行为主义到新现实 主义,一直试图对现实主义发起挑战。 新自由制度主义正是在传统现实主义“式微”的情况下, 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家为了更好的解释现实的国际关系, 根据70年代以来国际事态的变动并结合自由主义传统和 新理论而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 新自由制度主义并不是和新现实主义根本对立的,从相 互依存理论发展过来以后,新自由制度主义也接纳了新 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作为国际理性行为 主体等若干基本假设,两者在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有较 大的分歧。同时,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重要作用, 在无政府状态下,作为理性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
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
轮发展 混合所有制的热潮,普遍 处于
顾 虑 和观 望状 态。
等的机会,不合理 的市场准入限制随处 可见、公平 的市场竞争环境始终难以形 成 ;民间资本的正当合法权益很 难得到
保 障 ,同股 不 同权 、 同股 不 同价 , 民营 资产 的 隐 形和 显 性 流 失大 量存 在 ; 政 府
国有 资产分布 于这些行业 ,但显然这是
民间资本更适 宜存在 的领域,保留国有
资本 意义 不 大 ,笔者 认 为 应 坚决 鼓励 国
再 释 放 的诚 意 和 出 台的措 施很 难真 正
有资本逐步、彻底地退 出,这是一个长
期 方 向。 否 则 ,以行 政性 垄断 与 民 争利 的情 况将 继 续存 在 ,这 也是 很 多私人 企
由主 义是 使世 界 从 属 于 西方 的理 论 ,是
性 理 论 。 因此 ,在 新 自由主 义 获得 了部 分话 语权 并 占据 主 导 地位 的今 天 ,我们
展的需求,得到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广泛 支持 ,但它不符合其他 国家的特性。中 国的文化基因里并没有西方社会那种 纯
粹 而抽 象的 个体 自由观念 。
( 摘 自《 红旗 文稿 》 2 0 1 4年第 1 期)
所有制歧视是 “ 国民共进’ ’ 的最大障碍
王 军
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几年 没有 大突破 ,时间都去哪儿了?问题到
底 出在 哪 儿? 笔 者认 为 ,最大 的 障碍 恐 怕还 是 根 深 蒂 固的 所有 制歧 视 。在 所 有 制歧 视 下 , 民 间资本 很 难 获得 公 平 、均
大踏步进入 不该与民争利的一般竞争陛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评价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评价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经济、政治思潮之一,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形式、发展与变化,显示着百年来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
新自由主义思潮使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包括保守主义思想在内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政治思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新自由主义的印记。
尤其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费边社会主义理论,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福利国家”理论和新保守主义理论,它们的产生或发展过程都与新自由主义密不可分,都从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吸取营养、择其所需。
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到处可见新自由主义的影子不仅在政治学、而且在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都存在新自由主义的深刻影响。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已经成为西方诸多国家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从而对全球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其基本原则就是:贸易经济自由化、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和私有化。
概括地说,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有如下几方面:第一,主张非调控化,反对国家干预。
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可能完全拒绝利用国家干预来稳定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但推崇“市场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强调国家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干预越少越好,一切顺从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他们确立这一基本观点的依据有以下两点:一是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国家调控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新自由主义者坚信:只有实行市场竞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提供为技术进步所需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
而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干预恰恰阻碍了技术进步。
国家采取的任何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归根到底都是徒劳无益的,“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不干预经济是对经济最好的管理”。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
认真研究和分析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多极化、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核战争的恐怖阴云、石油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等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清晰有力的历史循环论让人感受到人类命运的悲观前景,而另有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从古典自由主义和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家为伍发展出在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
从学理意义上看,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两者间的理论交锋及最终趋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催生了价值理性向实践理性的演变,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流派1986年,罗伯特·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出版时,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针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学界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观点对立的学派,尽管批评者的学派名称尚未明确,但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明朗。
1988年,约瑟夫·奈在一篇书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中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论战,并在与新现实主义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别。
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两新”理论的论战。
就“新自由主义”的名称来看,正如戴维·鲍德温所说,从渊源上讲,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的全部内容。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总体上分为两大类,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
简化理论,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和国家为出发点,考察和分析各种国家行为及动因和影响;系统理论则超越个别的实体和国家,对国际体系进行宏观和整体调整。
【1】对于国际体系概念的认识,学者并不一致,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构成体系的三个要素:体系、单元、互动,都承认国际体系是“存在于地球上的社会系统中,自身不带上位系统的最上位系统"。
国际体系的根本属性是:体系成员间的战略性相互依赖或社会化。
战略地相互依赖的角色能够判断体系中其他成员可能的行动,一个角色的外交政策不仅有赖于其自身行为,而且有赖于其他角色。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者是国际关系领域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对国际体系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读.一、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的认识按照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行为体基于权力因素互动而形成权力结构.国际社会从根本上遵循“丛林法则",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
在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实力确保生存。
国家要无限度地追逐权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目的是运用权力改变他国的行为以确保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
认真研究和分析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多极化、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核战争的恐怖阴云、石油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等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清晰有力的历史循环论让人感受到人类命运的悲观前景,而另有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从古典自由主义和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家为伍发展出在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
从学理意义上看,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两者间的理论交锋及最终趋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催生了价值理性向实践理性的演变,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流派1986年,罗伯特·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出版时,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针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学界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观点对立的学派,尽管批评者的学派名称尚未明确,但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明朗。
1988年,约瑟夫·奈在一篇书评《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中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论战,并在与新现实主义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别。
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系统全面地概括了“两新”理论的论战。
就“新自由主义”的名称来看,正如戴维·鲍德温所说,从渊源上讲,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
最初,自由主义只是在讨论国内政治时才被引用,后来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逐渐专指经济因素分析。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
当然,“新自由主义”只是一种泛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世界政治经济多极趋势导致众多的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第二,国际系统应主要包括结构和过程两部分,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
第三,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军事力量不再是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经济技术合作及全球相互依存正逐步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经济福利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不能随意放弃或牺牲,经济是和平的前提。
第四,在国际合作中,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绝对收益,只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得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别人多还是少。
第五,因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规则、制度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能确保实现国家间合作这一目标。
其中,第五方面观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两新”理论论战的焦点。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上述三位学者外,还包括理查德·罗斯克莱斯、安·玛丽·伯利、查尔斯·贝茨等学者。
这些学者面临着同样的国际关系现实,但不同的学者开出了不同的处方。
在新自由主义学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有以下几种。
1、相互依存理论。
相互依存理论反对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等。
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 Interdependence)”,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
2、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被称为“制度理论(instituti on 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 theory)”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等。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强调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在国际制度和规制的规范和强制作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3、“新强国协调论(A New Concert of Powers)”。
这是主张贸易自由主义的美国学者理查德·罗斯克莱斯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类暂时还不能改变世界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把国际关系改造成同国内政治一样。
在均势、威慑和协调这三种能制约无政府状态、防止其发展为动乱和战争的方法中,协调是最有效的维护和平的途径。
在作者看来,20世纪90年代初是强国协调最有希望的时期,而形成和保持这一势头的关键是发展有力的和平衡的贸易联系,贸易世界是摆脱军事政治世界这一恶性循环的危险体系的出路,也是人类的希望和世界和平的前提。
4、“民主和平论”。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布鲁斯·拉塞特(Bruce Russett)在其著作《把握民主和平:冷战后世界的原则》中对它作了系统论述。
现代“民主和平论”以“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认为:(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
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
“民主和平论”暗含的逻辑便是世界和平的稳固基础在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
5、全球治理理论。
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詹姆斯·N·罗斯诺教授等人。
罗斯诺提出的“分合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
“分合”(fragmegrafion)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fragmenta-tion)”一词的前半部分和“整合”(integration)一词的后半部分结合而成。
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现象。
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当代世界政治中越来越多的议题超越了民族国家主权的界限。
在跨国和超国家层面上,主权国家处理政治事务时深受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制约。
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即从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
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众多全球公共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规模的治理成为世界政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6、法律自由主义。
法律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跨国社会问题所形成的管理压力需要将国际法变成包括所有直接管制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政府之间跨国活动法律的总和,目的是要帮助形成跨国社会中个人和团体互动的结构模式,以限制国家的活动。
7、“社会与世界自由主义”。
“社会与世界自由主义”相信国际正义是人类精心设计的产物而非天然既定,因此它尤其关注解决跨国公共问题中的国际分配正义问题,目的在于为公正的世界秩序提供一种道德基础。
这些问题包括:全球不平等与贫困以及为此国际制度的调整、变革的必要性和措施;跨国公司的行为、国际游资的管理等国际复合相互依存中的新问题;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公共问题治理的决策权力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国际民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国际层次上的多边制度进行民主化改革,因为尽管合作会促进社会福利,但不公正的制度却会导致福利分配的不合理性;吸纳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治理决策;重视保护国际关系中弱势国家以及包括弱势民族、难民等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权益。
二、对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1、从理论的历史沿革看,新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重大转折后的新成就总的来看,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于以下观点奠定了其与(新)现实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自由放任的国际生活并不必然导致秩序,必须借助国际组织、多边机制、国际法调节或管制理性行为体的行为;跨国公共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国际层面的治理才能得以解决;合作尤其是经济技术领域合作对国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应重视多边主义、提高国际治理绩效、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而促进国际和平和正义。
20世纪后期,在国际关系理论诸流派中,新自由主义最早洞察到国际政治发生的转型及其带来的挑战,并能及时地从古典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那里汲取理论源泉,从跨国公共问题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国家间关系。
国际关系实践中的多边机制、区域一体化、国际维和、国际机构改革等正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回应。
尽管在解决国际社会公共权力和国家私权(主权)这一关键问题上,新自由主义理论尚显不足,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从早期自由主义国际思想的先验的价值理性,到张扬工具理性的新自由主义,再到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价值理性的回归及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其间理性主义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既反映了人类理性自身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也反映了人类把握国际关系及人类自身的思想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自由主义自有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2、新自由主义理论主要是为西方国家利益服务的正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罗伯特·考克斯所说,“理论总为某些人,为某些目的服务的”。
新自由主义也不例外。
新自由主义理论高度技巧性地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全球治理理论暗示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
新自由制度主义先驱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中,尽管也对现存国际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如指出,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和功利主义的个人平等基础上看,其存在着一些伦理上不足,如不利于非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社会主义倾向的国家,但是该书从整体上强调:国际体制在整体的功能上具有促进合作的功能;这种合作尽管不完美,但对世界的稳定和发达国家所有人的福利有利,并且有助于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进行虽然是不多的资源转移,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发达工业化国家自私与剥削的倾向;这些现存的国际体制相对于不发达国家要求的国际体制,从结果主义的道义基础上看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