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分析、评估、总结。优化治疗方案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

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肠痈 TCD编码BWV020

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 ICD编码K35

二、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是,劳逸损伤病史:

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1—2天内转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

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

2西医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②可有恶心、呕吐;

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④可有发热;

⑤白细胞计数增高;

3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阑尾炎;

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

4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12年接诊的肠痈病人,共18例。

三、难点分析

1、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

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部分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晚,病情恢复较慢。

2、应对措施:

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中预防应用防粘连液。术后辨证应用中药,对中药汤剂难以接受的患者,可给予选择应用中药灌肠、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针灸等治疗,也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对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较高,可选择应用抗生素。

四、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

4.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4.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4.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

4.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结果分析(表一)

五、疗效评价结果:

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5例,治愈率 80%,湿热型 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 6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

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盐津县中医医院肛漏病(肛瘘)20例

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结合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一、病名

中医病名:肛漏TCD编码BWG050

西医病名:肛瘘ICD编码K60.3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又称痔漏。有肛痈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

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硬条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

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