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分析、评估、总结。优化治疗方案 (1)

合集下载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体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附件1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
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
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包括姓名、性别、病历号、联系电话、出入路径时间等。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疗效总结与反思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疗效总结与反思

1. 慢性病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以慢性胃炎为例,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运用草药、针灸、拔罐等多种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调节患者体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稳定,复发率较低。

2. 功能性疾病中医治疗功能性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如失眠、抑郁等疾病,中医通过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同时,中医注重整体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疾病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老年病中医在治疗老年病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中医通过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等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4. 传染病在传染病方面,中医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等,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运用草药、针灸等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

中医还注重隔离和防疫,为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有力支持。

5. 儿科疾病中医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小儿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中医运用草药、推拿、穴位敷贴等疗法,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注重调理小儿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6. 皮肤病中医治疗皮肤病具有独特优势。

如湿疹、荨麻疹等疾病,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运用草药、针灸、拔罐等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且疗效持久。

中医还注重内外兼治,调理患者的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根治目的。

二、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反思1. 诊断准确性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对患者症状的观察。

虽然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优势,但在某些疾病方面,诊断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2. 治疗标准化中医治疗疾病强调个体化,因人而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中医医生过于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

这导致中医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3.3.4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分析、评估、总结。优化治疗方案

3.3.4外科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分析、评估、总结。优化治疗方案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18例疗效分析、评估、总结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

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

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 TCD编码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 ICD编码K35二、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1中医诊断(诊断要点)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是,劳逸损伤病史: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1—2天内转移到右下腹。

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

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2西医诊断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3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12年接诊的肠痈病人,共18例。

三、难点分析1、中医治疗难点: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部分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晚,病情恢复较慢。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深知中医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方面的优势。

本文将以我个人经验和临床实践为基础,详细分析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一、感冒感冒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主要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感冒,我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风寒感冒,我采用了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作用的桂枝汤加减治疗;而对于风热感冒,则采用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银翘散加减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感冒的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康复周期缩短。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胃病”范畴,认为是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

我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以健脾和胃、清热除湿为主,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黄连等。

通过临床观察,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失眠失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认为是由心肾不交、心肝火旺等原因导致。

我采用滋阴降火、养血安神的治疗方案,常用中药有生地黄、枸杞子、丹参、夜交藤等。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失眠的效果明显,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白天精神状态良好。

四、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郁病”范畴,认为是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等原因引起。

我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养心的治疗方案,常用中药有柴胡、白芍、甘草、茯苓等。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显著,患者情绪得到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五、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中医认为是由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

我采用活血化瘀、养血柔肝的治疗方案,常用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等。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明显,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颈部活动功能恢复。

六、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中医认为是由肾阳虚、湿邪阻络等原因引起。

我采用温阳散寒、祛湿通络的治疗方案,常用中药有干姜、肉桂、独活、牛膝等。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结合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来进行判断。

下面分别介绍三个常见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1.高血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

中医将高血压归为“阳盛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扰”等病机范畴,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血压变化、心率、血脂和肾功能等指标是否稳定、恢复正常来衡量。

中医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调整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同时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辅助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决明子、天花粉、丹参等,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太冲、合谷、内关等。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如有需要会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适合患者的药物。

2.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将风湿性关节炎归为“风、寒、湿”等不同的病理机制,并根据不同的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关节肿痛、活动度、炎症指标等是否有改善来进行评估。

中医治疗方案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煎剂和外治法等。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膝关节、手三里等,常用的中药有秦艽、雷脉、桑寄生等。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有需要会加减穴位和药物的使用。

3.失眠症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整体调理方法。

中医将失眠归为“心脾不和”、“肝阳上亢”等病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主要通过观察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等来进行评估。

中医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调整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疲劳等非药物治疗,同时采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辅助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枸杞子、佛手等,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神门、心神定等。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如有需要会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适合患者的药物。

中医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精)

中医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精)

中医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精)第一篇:中医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精) 2010年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估基本情况:2010年我科共收治膝骨性关节病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例,腰椎管狭窄症例,颈椎病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股骨颈骨折例,胫腓骨骨折例;所有病例的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均为100%。

病种分析和整改: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所占比例比其他病种稍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到100%,说明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现行的诊疗规范已经比较成熟,也说明了当前社会患此病的人数较多,我院可加强开展一系列新的特色疗法,吸引更多的颈椎病患者就医。

治疗情况:1、膝骨性关节病:我科住院的此类病人诊断较明确,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关节镜清理术,所有病人均能改善疼痛症状,行走活动改善,治疗有效率100%。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按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部分症状重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者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有效率100%。

3、腰椎管狭窄症:我科此病种也是100%明确诊断,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椎间盘镜下神经松解术,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其他病种由于病例少,未能进行总结及分析。

中医治疗的难点分析:目前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传统手法、牵引、理疗中药辨证治疗等综合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对于大多数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可靠。

但是对于部分的顽症,以上中医治疗方法就不能完全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针对难点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目标,组织专科协作组开展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评价研究,以形成疗效较为确切的中医综合干预治疗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策略的疗效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策略的疗效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策略的疗效分析在我国,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在优势病种中的疗效优势,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策略的疗效进行分析。

在治疗慢性病方面,中医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病情发展缓慢,短期内无生命危险的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中医治疗慢性病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中医治疗慢性病的效果是显著的,特别是在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常见病方面,中医治疗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

常见病是指发病率较高,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头痛、失眠、肠胃病等。

中医治疗常见病注重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50岁的张女士,她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了失眠、焦虑、心悸等症状。

我根据她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了中药治疗方案,并辅以心理疏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睡眠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在治疗常见病方面的优势。

再次,在治疗疑难病方面,中医治疗也展现出独特的疗效。

疑难病是指病情复杂,诊断和治疗困难的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肿瘤、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中医治疗疑难病注重整体调节,通过中药、针灸等疗法,可以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曾经参与过一位70岁的李先生的治疗,他患有晚期肺癌,经过西医化疗后,病情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

我们中医团队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了中药治疗方案,并辅以针灸、推拿等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得到了稳定,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在治疗疑难病方面的优势。

年度优势病种中医药特色疗效分析总结和完善措施

年度优势病种中医药特色疗效分析总结和完善措施

年度优势病种中医药特色疗效分析总结和完善措施一、高血压病:(1)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论治:高血压病总属本虚标实,虚者以肝肾阴精亏虚,脾胃气虚为多,实者以肝阳上亢,痰火上扰多见。

故临证分为阴虚阳亢型、痰浊上蒙型、气血亏虚型、阴阳两虚型等四型,分别予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桂附地黄汤加减治疗。

经过一年的观察,四型中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效果最好,总有效率达到90.5%。

而四型综合起来总有效率为80%左右。

临床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分型偏于单一,专业术语运用不够规范统一等问题。

(2)开展的高血压病中医特色疗法如下:①根据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总结血压类型辨证治疗高血压病:观察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两型各80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提示根据血压类型辨证治疗能快速、显著改善患者头晕症状,总有效率达到88.7%,平稳降压并使血压提前达标约1周。

拟就其药理作用环节展开研究,形成相应规范,便于推广。

②完成养阴平肝方即天麻钩藤饮化裁控制晨峰血压的观察:40例规范西药治疗晨间血压仍无法控制者,加用天麻钩藤饮化裁之中药,观察动态血压之晨峰血压的影响,计算清晨血压上升速率及峰值, 总达标率达到77%。

今后准备对该治疗方法疗效及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

③中医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一系列研究:杞菊地黄口服液与苯那普利合用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80例,观察治疗后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分别为治疗前的74.5%和74.7%,消退率为25.5%和25.3%,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推测杞菊地黄口服液在滋补肝肾而缓解症状的同时有促进苯那普利影响左室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从而加快左室肥厚的消退。

在中医药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颇有建树,属国内领先。

④进行了中医药制约降压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五皮饮化裁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的踝部水肿临床观察38例,症状缓解有效率达到88%;止嗽散加滋阴润肺之品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干咳临床观察47例,症状缓解有效率达到78% 。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与成效分析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与成效分析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与成效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优势。

通过对大量的病例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病种,在这些病种中,中医治疗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以这些病种为例,详细探讨中医治疗的优势及其成效。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在中医治疗中,感冒被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三种类型。

中医治疗感冒注重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则采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等药物。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感冒的疗效显著,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二、慢性胃炎三、失眠失眠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调和阴阳,恢复人体的生理节律。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心肝火旺、心肾不交、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采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调和脾胃等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失眠疗效显著,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呈流行趋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肾阴不足、肺燥胃热、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采用滋阴清热、润肺止渴、疏肝解郁等方法。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中医治疗抑郁症注重调理气血,恢复患者的心理平衡。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肾精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抑郁症采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滋养肾精等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我要谈的是关于中医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体验。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是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优化、总结(精品多篇)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优化、总结(精品多篇)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评估、优化、总结(多篇)(2)、大便末肛门滴血或粪便表面附着有鲜血。

(3)、可见痔粘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有的可见到出血点。

(4)、肛门指检指套上有血迹,并可排除直肠内癌瘤出血。

(5)、直肠镜检查可见到内痔核及出血点。

(6)、必要时做粪便细菌培养、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一)外治法外治法是采用熏药、敷药、塞药等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表面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内痔保守疗法既包括了内治法也包括了外治法,两者结合治疗可起到相得益彰、增强疗效的效果。

常于术后给予消肿止痛汤坐盆。

拟方如下:苦参25g芒硝30g花椒20g五倍子20g元胡20g苍术15g侧柏叶15g冰片5g艾叶30g乳香10g没药10g(水煎坐盆)坐浴时间约20至30分钟。

每日1至2次。

(二)内治法(常用于门诊治疗)1、风伤肠络证:症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消痔固脱。

方药:槐角丸2、湿热下注证:症候:便血色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还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仁丸(《温病条辨》)3、气滞血淤证:症候: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痛疼,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痔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郁金4、脾虚气陷证:症候: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消痔固脱。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用参林白术散5、大肠实热证:症候: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便时出血较多,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痔核脱出,糜烂不能回缩,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2012年版)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

临床治愈11例。

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

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

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

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

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

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2012年版)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

临床治愈20例。

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本报告对多种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临床疗效总结和分析。

通过收集大量病例资料、回顾病症表现和治疗方案,以及衡量治疗结果,我们评估了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种中的优势和疗效。

该报告旨在为医疗界提供有关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的重要信息,促进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

1. 引言- 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概述- 相关研究现状和意义介绍2. 方法- 研究设计和目标- 病例收集和筛选- 治疗方案设计和实施3. 临床疗效总结和分析3.1 儿童哮喘- 病症表现回顾-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 - 中药汤剂处方举例- 穴位针刺和按摩举例 -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缓解程度- 肺功能测试结果- 复发率和药物副作用3.2 痛经- 病症表现回顾-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 - 中药丸剂处方举例- 穴位针刺和艾灸举例 - 治疗效果评估- 疼痛缓解程度-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月经周期正常化指标 3.3 高血压- 病症表现回顾-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分析- 中药汤剂和颗粒处方举例- 穴位针刺和艾灸举例- 治疗效果评估- 血压控制率- 合并症改善情况- 药物减量指标4. 优势分析和讨论4.1 个案疗效展示- 典型病例展示,以佐证中医疗效优势 4.2 中医特色疗法评价- 综合分析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特点和优势- 对疗效提升的意义进行讨论5. 结论- 通过对多种病种中的中医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中医在临床疗效方面的优势- 对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参考文献附录:病例资料和治疗方案详情备注:以上仅为报告的大致结构和内容提纲,实际完成的报告需根据你选择的病种和可用的研究材料进行具体填写和分析。

建议在每个病种的分析部分加入临床案例以加强论述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案

2010年针灸科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优势病种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一、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 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1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Barthe1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 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GCS量表、NIHSS量表等进行评价。

2. 入院15-21天:可选用《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1指数等评价。

(三)疗效评价本专科2010年收治中风患者1476多人,缺血性中风占98%,患者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本院自制制剂、针灸、推拿、康复、经皮电刺激、激光体外照射、高压氧舱、药氧吸入、中药熏蒸等配合西药治疗,受到良好的效果。

门诊病房,治愈好转率在97.9%。

中医辨证准确率在92.6%,中医药参与率达93%,服用中药率在80.3%。

、2010年针灸科优势病种面瘫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总结方案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 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 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二)评价方法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30天、60天分别评定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患者进入路径第30天、60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临床实践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临床实践总结

一、感冒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感冒注重辨证论治。

我通常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风寒感冒,我常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治疗;对于风热感冒,我则选用银翘解毒汤或桑菊饮加减。

我还会在治疗中加入一些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以提高疗效。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注重调理脾胃、疏肝解郁。

我常选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或柴胡疏肝散等加减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一些中成药,如香砂六君子丸、疏肝理气丸等。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减轻症状。

三、失眠四、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颈椎病注重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我常用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一些推拿、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调整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以减轻症状。

五、抑郁症六、糖尿病一、感冒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中医治疗感冒主张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风寒感冒,我通常采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对于风热感冒,我则会选择银翘解毒汤或桑菊饮加减。

我还会在治疗过程中引入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注重调理脾胃、疏肝解郁。

我常选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或柴胡疏肝散等加减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一些中成药,如香砂六君子丸、疏肝理气丸等。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减轻症状。

三、失眠四、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颈椎病注重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我常用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一些推拿、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调整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以减轻症状。

五、抑郁症六、糖尿病七、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常见病因。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合集5篇]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合集5篇]

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合集5篇]第一篇: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2012年版)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

临床治愈11例。

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

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

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

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

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

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2012年版)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效果的深度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效果的深度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效果的深度分析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局部症状,更注重找出病因,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使得中医在治疗某些病种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中医通过辨证分析,针对不同病因和体质,采用活血化瘀、补气养心、滋阴降火等方法,调整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在改善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制宜。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和病因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主张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在治疗优势病种方面更具针对性。

以肿瘤为例,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病情发展和体质特点,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方法,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再次,中医治疗注重预防和养生。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本身,更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种预防和养生的理念,使得中医在治疗优势病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中医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改善人体的内外环境,增强肺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在改善咳嗽、气喘、乏力等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治疗手段各有特点,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这也使得中医在治疗优势病种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2)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2)

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在我多年的医疗工作经历中,我见证了中医治疗方案在优势病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本篇文章将详细分析这些方案的疗效,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我要谈谈中医治疗方案在优势病种治疗中的优势。

中医治疗方案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方案更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案通常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适应症广泛等优点。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这一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采用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中药治疗可以调整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方案在优势病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需要关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是衡量中医治疗方案疗效的重要手段,包括症状改善、体征变化、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通过对疗效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治疗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疗效显著:中医治疗方案针对优势病种的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颈椎病这一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颈部功能。

2. 副作用小: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方案的副作用较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易出现不良反应。

这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和康复,减少因药物副作用带来的痛苦。

3. 适应症广泛:中医治疗方案适用于多种优势病种,具有广泛的适应症。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医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4. 重视调理:中医治疗方案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针对疾病本身。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总结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诊疗各种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在一些常见病种的诊疗方案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了解中医在这些病种中所起到的作用。

高血压病因分析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由于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痰湿内蕴等因素引起。

高血压通常分为肝阳上亢型、肝肾亏损型、湿热内蕴型等,针对不同病因,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案1.调理肝阳上亢型:应用降肝火、清热利湿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龙胆草、黄芩、柴胡等。

2.调理肝肾亏损型:应用益肝补肾、滋养肝肾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枸杞子、熟地黄、山药等。

3.调理湿热内蕴型:应用清热利湿、祛痰化痰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茯苓、泽泻、白术等。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糖尿病病因分析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于气阴两虚、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因素引起。

糖尿病通常分为气阴两虚型、脾胃湿热型、肝胆湿热型等,针对不同病因,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案1.调理气阴两虚型:应用益气养阴、滋阴清热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黄芪、太子参、银耳等。

2.调理脾胃湿热型:应用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山楂、苦瓜、薏苡仁等。

3.调理肝胆湿热型:应用清肝泻火、利湿利胆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柴胡、黄连、黄芩等。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通过调节气血平衡、改善脾胃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颈椎病病因分析中医认为颈椎病主要由于气血不畅、痰湿内蕴、肝肾不足等因素引起。

颈椎病通常分为气血不畅型、痰湿内蕴型、肝肾不足型等,针对不同病因,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案1.调理气血不畅型: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川芎、红花、桑枝等。

2.调理痰湿内蕴型:应用祛湿化痰、温经通络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藿香、陈皮、半夏等。

3.调理肝肾不足型:应用益肝肾、补血养阴的方法。

常见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巴戟天等。

中医治疗颈椎病主要通过改善气血循环、祛除湿痰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

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

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

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 TCD编码BWV020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 ICD编码K35二、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1中医诊断(诊断要点)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是,劳逸损伤病史: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1—2天内转移到右下腹。

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

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2西医诊断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3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12年接诊的肠痈病人,共18例。

三、难点分析1、中医治疗难点: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部分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晚,病情恢复较慢。

2、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术中预防应用防粘连液。

术后辨证应用中药,对中药汤剂难以接受的患者,可给予选择应用中药灌肠、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针灸等治疗,也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

对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较高,可选择应用抗生素。

四、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4.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4.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4.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4.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结果分析(表一)五、疗效评价结果: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5例,治愈率 80%,湿热型 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 6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

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

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

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

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

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

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盐津县中医医院肛漏病(肛瘘)20例疗效分析、评估、总结结合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一、病名中医病名:肛漏TCD编码BWG050西医病名:肛瘘ICD编码K60.3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硬条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确定难点及确定理由1、难点分析1)中医认为肛漏内口是肛漏形成及反复发作的病根,临床上采用拔根塞源的治疗方法彻底处理内口。

临床手术中如果没有处理内口过感染源可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治疗。

正确找到和处理好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治疗的难点。

肛瘘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借肛腺导管开口于肛窦,原发感染病灶多在肛窦处即内口。

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是确定内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按压瘘管部位,肛内指诊结合肛门镜检查如见到黏膜有脓液溢出处即为内口。

术中切开瘘管,以探针自切口插入,沿管腔底部轻柔而仔细的探查,同时以食指伸入肛内,针指配合,如探针无阻力由黏膜穿出处即是内口;若探不出,根据经验可在针指最薄弱处穿出人造内口。

手术中很容易遗留内口。

内口正确找到后,处理不彻底也可导致前功尽弃。

上述三点都可导致肛瘘的形成,导致分次手术,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2).中医认为腐肉不脱,新肉不生,创面局部气血亏虚可导致创面久不愈合。

肛瘘术后创面一般为开放创面,让新生肉芽组织从创面底部慢慢向上生长,填平伤口,愈合时间相对较长。

临床上创面不愈合,创面桥形愈合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治疗中的又一个难点。

创面不愈合形成因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多是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影响到机体营养代谢,常见于糖尿病,慢性肠炎等。

局部因素见于切口设计不合理,创面引流不畅,换药不到位。

3).对于高位肛漏,由于不可避免要损伤到肛门部肌肉,对肛门功能或多或少有影响,甚至导致肛门失禁的可能。

2、难点解决办法1).对于常规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无法确定内口者考虑染色剂注入法。

最常用美兰染色法,术中放置一洁净纱布于肛门内,美兰溶液自外口带些压力注入,观察肛门内纱布美兰染色情况,不仅有助于寻找内口,而且对于复杂性肛瘘有示踪作用;疑似内口,如内口不清,可将探针弯曲成钩状,从可疑内口处探入,若轻易进入0.3厘米以上者常为内口。

术中对于高位肛瘘寻找内口一定要耐心,需要探查,边探边切,操作切忌暴力,防止形成假性内口。

因内口处反复感染,造成区域性感染,要彻底清除内口周围的感染坏死组织;内口在直肠环处或直肠环以上处,必须挂线。

2).控制患者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治疗肠炎等,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血糖较高经内科会诊需要专科或难以控制的及时办理专科,待病情平稳再给以手术治疗为上。

3).切口设计呈辐射状,根据肛周结缔组织分布和皮肤纹理,于肛周皮肤作切口时,应以肛门为中心,切开呈辐射状。

长宽比要适合,这样的切口,引流通畅。

注意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情况,要排除潜在病灶的可能,对影响愈合的弛缓性肉芽、水肿性肉芽给予相应及早处理。

换药要到位,对管腔较深的,采用多切口开窗引流,并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冲洗,引流纱条既要到位又不能填塞过紧,要留有生长的空间。

4).创面局部应用中医药可促进创面愈合,中医祛腐生肌药物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慢性创面的治疗大法之一,生肌玉红膏、康复新液局部应用有较好效果。

5).充分使用中医古代发明了挂线疗法,“药线自下,肠肌随长,水逐线流,鹅管自消”成功解决了术后可能发生的肛门失禁问题。

6).加强宣教,注意肛门清洁卫生是预防复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治愈:肛瘘瘘管消失,肿痛流脓症状消失,手术创口基本愈合排便功能正常。

好转:肛瘘肿痛流脓症状减轻,手术创口基本愈合,排便功能基本正常。

无效:肛瘘肿痛流脓症状依然如故。

(二)评价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肛瘘瘘管存在情况、肿痛流脓症状改善情况、手术创口愈合情况、肛门括约功能进行比较。

(三)结果分析(表一)(四)疗效评价结果:2012年我科接诊肛瘘20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湿热下注证6例,治愈率100%,正虚邪恋证9例,治愈率77.7%,阴液亏虚证5例,治愈率80%,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肛瘘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

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肛瘘是外科常见病,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

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

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肛瘘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

最终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型、正虚邪恋型、阴液亏虚型三型。

本病早期以湿热下注型、正虚邪恋型、多见,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