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
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
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
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
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
(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
(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
《长亭送别》zhengli
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 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一: 二: 赴长亭路上,因离别而痛苦. 长亭饯别时痛恨功名利禄.
三:
四:
临别析第二,三部分“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问题探究: 4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 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 是什么? 6.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 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 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 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 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 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 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 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 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染
离人泪
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 愁别恨。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 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 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 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 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 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 凉意境。
嘱” 问题探究: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2找出文中体现莺莺性格特征的曲词,概 括其形象特征。 (提示:P52 _幺篇,朝天子 P53—四边静 P54-二煞,五煞) 3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了怎样 的发展变化?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染
离人泪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长亭送别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年 青时曾作过县官,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 台监察御史,由于不适应官场,40多岁就弃官 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 《西厢记》。 • 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 《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 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 有很大的影响。 •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 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 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人物心理: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直抒胸臆:
刻画方法:
借景言情: 以情衬景: 妙用修辞:
B、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 筵席之中[脱布衫]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7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7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
正面提出了“愿天下பைடு நூலகம்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 戏剧冲突: 老夫人—— 封建势力的代表
崔莺莺、张生、红娘—— 反对封建礼教、追求 婚姻自主的叛逆者 主题: 1、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 传统的联姻方式。 2、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
“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 黄叶地”化用而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 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野草零落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 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感情—— 恨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
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偶、对比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 么手法?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
别恨而消瘦了。
李清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怕
“停妻再娶” “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 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叛逆
倔强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 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
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张生——出身低微,先前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 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 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 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 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 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 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 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 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 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 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 角色。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长亭送别》教案优秀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沟通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相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实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其次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相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相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缘由(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索,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沟通:(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详细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沟通,老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相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长亭送别
王实甫,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 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 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 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 厢》)。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快活三】【朝天子】 长亭分别:【四边静】【耍孩儿】【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收尾】
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长亭路上[端正好] [滚绣球] 筵席之中[脱布衫]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黄叶衰草图: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古道烟霭图: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元 王 实 甫 ·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月色溶溶夜, 花荫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 不见月中人?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 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 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 我这里潜身听声在墙东, 却原来是西厢的人儿理丝桐。 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 他不效堠山鹤唳空; 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 ; 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 他思已穷,恨未穷, 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 感怀一曲断肠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 中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之一,主要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理解,这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段落划分方式。
以下是根据常见理解和分析提供的两种段落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1.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2.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划分方式:1. 第一层次:写莺莺和张生去长亭路上的感触。
2. 第二层次:写长亭饯别时莺莺的悲痛心情。
3. 第三层次: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咛和嘱咐。
这两种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但都主要围绕着莺莺为张生送别的情景展开,通过不同的段落划分,更好地展现了这段文字的情节和内涵。
同时,无论是哪种划分方式,都强调了莺莺对张生的深情厚意和珍重爱情的思想感情,以及她对于功名利禄的轻视和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痛苦。
二、文章赏析《长亭送别》它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两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状态。
这段文字的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一、情感表现《长亭送别》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内心情感。
从一开始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到最后的“柳丝长,玉骢难系”、“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作者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莺莺的悲痛、怨恨、无奈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手法,如“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将莺莺的悲痛情感与古代文人的境遇相联系,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塑造《长亭送别》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莺莺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莺莺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具有坚定的爱情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她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对于张生的离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
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
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
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
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课件
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诗歌欣赏
长亭送别 原文
诗歌原文和注释
长亭送别 注释
诗歌原文和注释
长亭送别 音乐
美图和背景音乐,引导听众感受 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总结
离别之诗
长亭送别是经典的离别之诗,具有强烈的情感亲和力和文化内涵
唐诗的韵味
通过诗歌欣赏和分析,可以领略唐诗的韵味和传达的哲理
思考与探索
激发观众对文化传承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长亭送别》PPT课件
# 长亭送别 PPT 课件 ## 简介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表达离别之情,寓意深长 - 风格:唐诗的严谨与深远
诗歌分析
1
抒发离愁别绪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描绘乡愁和怀旧之情
表达离别是人生必经之路,顺应大自然
3
下片
规律
总结全诗寓意:感悟生命和人世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赏析曲词,认识曲词中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2、分析剧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体会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的复杂心情。
3、通过与其他崔莺莺作对比,认识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勇于追求自己幸福、蔑视功名利禄的独特闪光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曲词
2、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在对比当中深刻认识崔莺莺形象的独特性。
教学难点:
认识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点拨法、比较阅读
一、导入
PPT1:材料1: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
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具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提问:同学们知道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看的是哪本书吗?
明确:《西厢记》
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黛玉在看完《西厢记》之后对这本书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这一部分。
二、文本研习
在长亭送别这一段当中,有十九支曲子,由崔莺莺主主唱。
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表现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离愁别绪。
提问:在这一部分当中,你觉得崔莺莺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选取【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五煞】【二煞】五支曲子来分析一下莺莺当时的心情(一):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提问:“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自哪位词人的哪首作品?
明确: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提问:这支曲子描绘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明确:意象: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飞大雁醉意霜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人物心情:离别时的悲愁
(二):滚绣球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提问:这支曲子描绘了哪些意象?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明确: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阳、十里长亭
人物心情:对张生的依恋和不舍
(三):朝天子
人物心情:无奈抱怨
(四):五煞、二煞
人物心情:担忧害怕
张生上朝取应,为什么莺莺内心充满担忧?她担心害怕的是什么?
一怕张生科场失利
二怕张生旅途劳顿,带来病痛之苦。
三怕张生高中状元,产生见异思迁的想法。
寒士发迹之后抛弃妻子的故事在各处上演。
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给莺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她一直处在张生可能会变心的担忧和恐惧之中。
三、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曲词可以看到,《长亭送别》这一部分细腻地刻画了莺莺与张生离别时复杂的心情,形象立体。
但《西厢记》并不是某一天王实甫灵感迸发写就的,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是经过了多次演变才最终在王实甫的手里完善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厢记》。
早在唐代,元稹就写成了《莺莺传》。
金代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
到了元代,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修改完成了我们现在学到的《西厢记》。
明代《警世通言》中的《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的大致情节与主人公的名字与《西厢记》相似。
我们把这几个莺莺的形象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问题:阅读补充的几则材料,写一写在这四个莺莺当中,你最欣赏哪一个?说明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同组的学生交换意见。
小组讨论之后请学生发表自己对几个莺莺的看法。
明确:
第一则材料中的崔莺莺最为深情可怜。
她与两人的离别绝没有《长亭送别》这样的缠绵不断,然而却更为凄楚。
但当她面对张生的抛弃的时候,她无力反抗这一切,只能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张生的行为。
第二则材料是《董西厢》中的莺莺,在与张生分别的时候,还是难舍难分,但是莺莺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要张生去考取功名。
莺莺确实对张生提出了要求,而且这些要求很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这与《长亭送别》中感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莺莺存在差别。
第三则材料中的莺莺,十分具有反抗精神。
这篇小说中的莺莺实在是个非常大胆的女性,当她发现张浩有可能要抛弃他的时候,她不会像《莺莺传》中的莺莺一样默不作声,反而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不惜上法庭争取,而最终获得了她所满意的结果。
所以,这四个莺莺的形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问题:在看了这么多莺莺的形象之后,思考《长亭送别》中莺莺的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闪光点?明确:1、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感情上十分坚决,坚毅勇敢外柔内刚。
看到材料四,当郑恒造谣说张生被卫尚书招为女婿之后,莺莺心里十分难过,但是在见到张生的时候还是义正辞严地诘问张生。
2、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宿香亭中的张浩和莺莺没有功名的阻碍,这是两个莺莺面对的不同情况。
在长亭送别当中,莺莺、张生、老夫人这三个人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谁和谁是一致的?老夫人与张生是一致的,所以不仅仅是因为老夫人想要张生去考试,张生自己在第一折当中也说自己是要上朝取应。
只是因为路过河中府的时候与莺莺相遇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所以张生去考取功名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莺莺能够跳出当时人普遍的价值观念,直接反对世俗名利观念,将其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崔莺莺冲破封建门第,轻视功名,追求爱情。
虽然感情仍是压抑的、含蓄的,但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显得大胆而叛逆,因而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四:课后作业
尝试探究不同作品中几个莺莺形象存在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