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班次:组号: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标记生字词;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人物品质。
【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苏武坚守信念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前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yí)(jiù)且鞮侯(jū)(dī)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ǐ)旃毛(zhān)啮雪(niè)牧羝(dī)廪食(lǐn)节旄(máo)2.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赞许)(2)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4)武复穷厄(陷入困境)(5)会论虞常(会同判定)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知识链接】二、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频繁。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正是两国关系微妙的时期。
匈奴单于一方面想与汉朝修好,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在对待汉朝使者的态度上也是摇摆不定。
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为苏武的出使和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真实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历史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外交使节的展览。
他看到那些古代使节在异国他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却依然坚守使命的故事时,特别感慨。
《苏武传》导学案答案
《苏武传》导学案答案一、注音马厩(Jiù)单(chán)于馈遗(wèi)倨(jù)傲阏(yān)氏(zhī)弩(nǔ)弓啮(niè)齿廪(lǐn)食数(shuò)通使窥(kuī)观丈人行(hánɡ)候(hòu)问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且(jū)鞮(dī)辇(niǎn)北阙(q uè)收系(xì)缑(ɡōu)王浞(zh uó)野侯秩訾(zī)旃(zhān)去(Jǔ)草实煴(yūn)火二、文学常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马。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两都赋》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三、请解释下面的重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逐渐(2)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互相(3)匈奴留汉使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辈:批(4)因厚赂单于因:趁机(5)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赠给(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适逢(7)后随浞野侯没胡中没:陷身(8)阴相与谋阴: 暗中相与:一起、共同(9)其一人夜亡亡:逃走(10)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使:让、派治:审理(1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语:说的话发:被揭发语:告诉(20)虞常果引张胜引:供出(2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即:假设以:用加:施加(22)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即使(24)蹈其背,以出血。
蹈:踩(2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益:渐渐使使:让使者晓:通知(26)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 (1)
《苏武传》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实词及常见的特殊句式;3、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4、翻译文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三、【学习难点】翻译文句。
四、【评价任务】1、纠正、质疑本文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朗读,体会和展示苏武的浩然正气。
五、【自主探究】(一)自主预习1、作者及作品:班固: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学生研读文本自主学习指导:1、研读文本,疏通文意。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
3、研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读出感情,读出审美。
自主学习第一段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尽归汉使路充国等2、古今异义:丈人古义今义币古义今义相当古义今义3、重点词语解释:稍迁至嘉其义因厚赂单于及假吏常惠等置遗单于斥候、候骑、候4、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自主学习第二段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弩射杀之2、重点词语解释:会阴相知私候胜幸蒙其赏赐以货物与常3、通假字:没胡中自主学习第三、四段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其一人夜亡告之宜皆降之屈节辱命舆归营单于壮其节2、重点词语解释:单于使卫律治其事置煴火3、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见犯乃死何以复加?何面目以归汉!自主学习第五段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空以身膏草野反欲斗两主2、通假字:畔主背亲3、重点词语解释:会论虞常幸蒙大恩君因我降4、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何谓相坐?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自主学习第六段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天雨雪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2、通假字: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3、重点词语解释:白单于别其官属卧起操持穷厄自主学习第七段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触柱折辕孺卿从祠河东后土何久自苦如此诚甘乐之2、通假字: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4、古今异义:武使匈奴,明年古义:今义:子为父死,无所恨古义:今义:5、重点词语解释:足下扶辇下除女弟陵始降时诚甘乐之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信义安所见乎?何以过陵?子卿尚复谁为乎?劾大不敬自主学习第八——十段1、通假字:今日之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前以降及物故2、古今异义:不幸:古义:今义:成就:古义:今义:实在:古义:今义:3、重点词语解释:自分已死久矣陵见其至诚如惠语以让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更嫁女弟春秋亲近4、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六、【达标检测】补充完课文结构脉络汉匈矛盾,(开端)因事扣留,(发展)放牧北海,(高潮)汉匈和亲,(结局)七、【课堂小结】1、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理解主题,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知识线索】《苏武牧羊》歌词欣赏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十世纪初,中学教师蒋荫堂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惨状,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歌,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间就唱遍了大江南北。
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
在日本鬼子入侵我华夏神州时,吉鸿昌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内战,率部转战长城内外,重创侵华日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作为这支部队的前敌总指挥,他非常喜爱这首歌,大敌当前,他用苏武的气节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知识建构】全班一起自习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请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1.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这部分主要是人物语言描写。
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和心理?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4.小结人物形象: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
【合作探究】探究本文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一、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作用?突出主题: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苏武传》导学案答案
《苏武传》导学案答案一、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相当程度上。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此机会。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和妹妹。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某一时期。
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美。
②使动用法①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③且单于信女信:使……信任。
④陵寝师徒,扬我兵卢陵以兵属麾下,以兵:使……属于。
③名词作状语①置煴火,覆武其上煴:用微火。
②倾盆缻酒惠而饮之缻:用盆子装着。
③凿地为坎,置煴火坎:挖成坑。
④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并:一起,一并。
⑤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杖:拿着、拄着。
操持:拿着,握着。
⑥惠等哭,舆归营舆:用车子抬着。
4.一词多义辨析①以状语+中心的词组方式出现的常见实词有:稍、引、食、发、被、污、长、降、遗、兴、左、右等词,应理解它们的多个词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别使用。
例如:“引”是个多义词,有“导引”“开弓”“延请”“招来”“引荐”“带领”“援引”等多种词义,在《苏武传》中先后四次出现,都表示“招来”“引导”之义。
词义比较接近,但仍有细微差别。
“稍”也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表示“稍微”,二是表示“逐渐”。
前者重在程度轻,后者重在时间长,应语境细心辨识。
“食”是个多义词,读sì时主要表示“吃”的动作;读shí时主要表示“食物”的概念。
“被”读pī时是通假字,同“披”;读bèi时主要表示“遭受”的意义。
“污”读wū时同“污”,主要表示“污秽”“弄脏”的意义;用作动词时主要表示“使……污秽”“弄脏”的意义。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上课讲义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6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主备:备导学案时间:月日备课组长: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主备:备导学案时间:月日备课组长: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苏武传》导学案3.doc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C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
2.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马厩(jd)单于(chan)馈遗(wei)倨傲(N)阔氏(ydn zhi)弩弓(耐) 啮齿(nie)廩食(lin)数(shud)通使相窥(k“)观丈人行(hang)候(hou)问斧钺(yud)汤镀(hud)节旄(mao) di)侯辇(nian)北阙(qud)收系(xi)维(gOu)王(zhud)野侯秩皆(zl)旃(zhan)去(北)草实焜(yun)火2.每日成语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富贵不能淫: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
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威胁暴力不能使之屈服,形容不畏强暴。
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
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3.文学常识(1)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班马”。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两都赋》是他最重耍的作品之一。
4. 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Z 。
(5)信义安所见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9)请毕今日之朧。
【问题探究】1•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传主情况;2. 分析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 再读课文,给每人段落加上一个小标题。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10)4. 文章第1段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仔细阅读,你可以得到几点认识?(2)与旃毛并咽之。
(4)空自苦亡人Z 地。
(6)法令亡常。
《苏武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苏武传》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汉书》基本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3.学习班固塑造人物的方法: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4. 学习准确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学习人物精神。
【作家作品】班固(32—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汉”,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栘( )中厩( )监且()鞮()缑( )王昆()邪()王浞()阏()氏()弩()重()负国秩( )訾()置煴()火马畜()弥山窖()啮()旃()徙()羝()廪()旄()於()靬()弋()缴()檠()棫()辇()劾()斧钺()汤镬()衿()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第一部分是1段,第二部分是文章第2~8段,第三部分是第9、10段,【文本研究】1.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什么作用?2.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3.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4.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高二语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及答案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自主学习案】一、预习过程: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运用与建构: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句知识,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苏武出使匈奴的经历,理通文章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格。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承父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篡改国史入狱。
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奉诏修史,历20余年基本完成《汉书》。
晚年因窦宪之祸牵连入狱而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续写。
(2)班固代表作品除《汉书》外,还有《两都赋》《咏史诗》等;以史学成就与司马迁并称“班马”;以文学成就与司马相如并称“班马”,与扬雄并称“班扬”,与张衡并称“班张”。
其祖姑班婕妤是著名才女,有《团扇诗》留世;其父班彪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妹班昭亦有史才;其弟班超是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早年投笔从戎,后出使西域,受封“定远侯”。
2、《汉书》(《前汉书》)简介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3、背景(1)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 ,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优秀导学案(2)及答案
15.《苏武传》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 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3. 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
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
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
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
而宗族竟诛。
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
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书·霍光传》)1.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霍氏秉.权日久秉:执掌B.天下害.之害:陷害C.客有过.主人者过:拜访D.威震主者不畜.畜: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夫奢则.不逊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B.①而.又行以逆道②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C.①于更为.曲突,远徙其薪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D.①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②凡四方之士未有不过而拜且.泣者3.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6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解题,知道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家庭——父亲: 班彪作品——史书: 《汉书》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辞赋: 《两都赋》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诗: 《咏史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3、关于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词语1.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译为“授……官职”。
2.除(举、辟、授)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降级、平调升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滴水石穿〃夯实基础】一、自主学习1、欣赏《苏武传》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2、教师朗读范读。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疏通字词。
二、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正音1、①昆邪..王()且.鞮.侯()缑.王()②於靬..王()浞.野侯()棫.阳宫( )③稍迁至栘.()中厩.()监④数.()通使相窥.()观⑤使牧羝.()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⑦故使陵来说.()足下⑧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⑨子卿尚复谁为.()乎⑩何以汝为.()见⑾置煴.()火,覆武其上⑿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⒀当.()⒁檠.弓弩()⒂啮.()⒃单于弟於.()⒄扶撵.()⒅更.嫁()⒆勿.功德()⒇虽蒙斧钺汤镬.()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过程创意反思重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环节预设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1、朗读。
2、细读。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设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课题苏武传1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板书设计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①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②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③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①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②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①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②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使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3.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
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张胜和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李陵和苏武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4.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卫律和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过程创意反思(1)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2)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重难点重点、难点:目标环节预设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1.教师讲解后学生进行展示2、教师归纳升华设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板书设计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知道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能总结出苏武的性格3、知道刻画苏武性格所用的方法5.总结苏武的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6、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
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以自杀避免受审。
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活下去,但活的前提是以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拓展探究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苏武的性格特征上,用了什么方法?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1)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课堂检测】一、基础训练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2、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能力提升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词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过程创意反思重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环节预设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分组展示设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板书设计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 5 月 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字词的释义2、会分析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3、会做相关练习题【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____”同“____”)2.与旃毛并咽之(“____”同“____”,____)3.去草实而食之(“____”同“____”,____)4.空自苦亡人之地(“____”同“____”)5.信义安所见乎(“____”同“____”)6.请毕今日之(“____”通“____”)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____”同“____”)(“____”同“____”)(“____”同“____”,____)(二)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①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②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③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⑤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________ ________⑥因厚赂单于(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⑦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⑧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2.动词活用①因泣下霑衿(动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宜皆降之(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③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④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⑤屈节辱命(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 ________3.形容词活用①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②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③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3.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季节5.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除特指死亡外,还指灾祸,也作形容词,意为不幸运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7.卧起操持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料理;筹划8.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左和右两个方向;支配,操纵9.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程度高10.兄弟亲近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①亲密地接近;②关系密切11.武等实在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①诚实;②的确;③其实(六)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