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一、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
”她想了些什么?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爱莲说
周敦颐
返回
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 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 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
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可是,作者在数百年来习染成风的
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作者在《爱莲说》中不 但写出了莲花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 派的风度作了逼真逼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闲遣兴地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反映令人作者 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尚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追求名利的小人的厌 弃。同时,也是他自我品德的写照。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
研读课文
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主题) ? 1、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
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
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 哪一句是千古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直的操守。
3、更不爱牡丹,他不追求荣华富贵。
下一页
研读课文
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起下文哪几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
下一页
返回
研读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优秀教案(萧老师) (学习目的)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会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测课文,品味言语,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刻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学习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言语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打算)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优秀教案)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啊,漂亮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奇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板书课题和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累积理解1、读一读: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⑴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⑴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⑴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⑴夏水襄陵〔漫上〕⑴不见曦月〔阳光〕⑴或王命急宣〔有时〕⑴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⑴不以疾也〔认为,觉得〕⑴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⑴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⑴飞漱其间〔冲刷〕⑴良多趣味〔很〕⑴属引凄异〔连续;延长〕⑴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⑴林寒涧肃〔寂静〕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前交流:同学们,虽然我是第一次来我们承留一中,但老师却倍感亲切,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为,从大家如花的笑脸中,从大家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我们承留一中人的热情与真诚。
(学生鼓掌)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正话反说,比如:我说:“我爱你”,大家说:“你爱我”,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下面我们开始。
第一句:想说就说生:说就说想师:对吗生:对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师:第二句:激情展示生:示展情激师:第三句:超越自我生:我自越超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他们听得很认真,思维很敏捷。
那么,有谁能把老师说的三句话连在一起来说。
(生思考,小声交流)生: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
师:你真聪明,听得特别认真。
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话齐声读出来好吗?生:齐读师:大声点,再来一遍生:齐读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想说就说,畅所欲言,展示自已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反思: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课前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一上课我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想说就说,激情展示,超越自我”,是我想教给学生的课堂理念。
课前,我想;怎样让学生接受这个理念?如果直白告诉,难免呆板,生硬。
所以我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课堂理念,可谓是“一石三鸟”二、导入:古人大凡有喜怒哀乐,每每寄情于山水,并发泄于笔端。
仔细想来,若能诉之于人,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短文两篇》便是写景抒怀的极好的文章。
让我们打开书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作者忧喜与共,同领山景水色之妙、月光竹影之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作者简介师:提起苏轼我们大家并不陌生,谁愿意起来介绍一下苏轼呢?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自主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难点(1)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雕者”、认识“核舟”。
(1)雕者:王叔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核舟:核桃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
(二)雕者:王叔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在完成第1、段翻译的同时,完成对王叔远的认识。
【方法指导】:1.翻译:结合注释,或用现代汉语(同义)替代,或联想学过的古语,或结合句式特点,或根据语境推测含义。
2.读人(1)抓“词”,能高度概括人物特点的中心词;(2)用“材”,从雕刻材料上看;(3)成“形”,能雕成什么样的东西;(4)会“神”,能否雕刻出事物的神采;(5)结语,作者对老王的赞叹之语。
请从以上5个方面谈谈你对王叔远此人的认识。
【自学时间】: 7分钟【明确】:1.1段: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6段: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找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教案《大道之行也》原文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鳏同:矜)翻译: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继续培育和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把握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把握信客形象。
培育学生洁力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格。
重、难点:1、感受本文的语言、体会人物品格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揣摩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2分钟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电信业的迅猛进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对外通信往往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段故事。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的苦涩人生。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10分钟1、正音2、释义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
15分钟做信客的原因——怎么做信客的——怎么不做信客的——为什么当老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四、启发探究:15分钟1、填充信客档案:信客是我们的主人公,那么他有哪些遭遇,他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老师设计了一个信客档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捕捉重要信息。
老师边问学生边答来填充档案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体会作者 所描绘的景物的美。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 练、布局的匠心所在,感受文中大自 然的纯净美好。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体会 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南朝】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 居,丹阳人。南朝时人。有《陶 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 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 务。”(《南史》)后隐居句曲 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理解题目
给一个姓谢的任职 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认识“书”这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 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 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 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 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 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 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 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 书》等,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 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写出了月色皎洁,空灵)
讨论探究,说“闲人”,悟真情。
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但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 有苏轼能领略到呢?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其中深意。
(1)月色入户,欣然起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第一层(第1~2句):夜游缘起。 第二层(第3~4句):夜游所见。 第三层(第5~7句):夜游所想。
品读体味,与作者一起赏月
作者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了什么样 的月色?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30张PPT)
景物描写
总 领
抒 情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因为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唐朝大诗人李白对谢灵运颇为推崇,曾有"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之句。
一词多义
①答谢中书书(“书”与“中”合用为官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②夕日欲颓(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重点虚词
①山川之美(的,结构助词)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示代词,“这”)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代词,……的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
赏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赏力。
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课题:《渔家傲》备课教师: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体会意境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导学过程修订或反思一、导入李清照,婉约词派的代表,《渔家傲》却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李清照的另类之作。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疏通文意。
明确: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我报”二句:意谓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
报,回答。
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灼《碧鸡漫志》云:李清照少时便有古诗名气,“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其才华被扼制,不能有所作为,故说“谩有”。
谩:徒,空。
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导学过程修订或反思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
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篇文章,听完后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筝曲朗诵《小石潭记》,学生谈体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小石潭记》(板书)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生词,学生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中。
充分讨论后多媒体示出:(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2、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三、新授屏幕展示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风貌,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一)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且互相交流读法、悟情:思考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并且归纳其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11《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新课标和单元学习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的探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对功名的蔑视和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分析教材是为了明确授课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了解学习主体的情况了。
首先看学生的知识基础:1、知识基础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生活经验说课稿 2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赏析写景古文的经验。
另外,此时我们学校春意正浓,学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便于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怀。
3、已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我校采用的是小组教学模式,到了八年级学生已经能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也基本养成了深钻文本、读思结合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一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一课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 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一、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1. 板书课题。
2. 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朗读课文: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 疏通文意:(1)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
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4)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三、品读课文,赏析内容1. 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
(1)形式:本文在形式上,以四字句行文,既整饬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特定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音乐性的节奏感。
最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 短文二篇
11短文二篇◇教材分析◇《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
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2)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近陶弘景,看看他笔下的美景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案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文言文,在全册课文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陋室铭》,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在语句方面上讲究骈散结合,对后面的古文学习又有着启下的作用。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旨在托“莲”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能借助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由于积累和认识能力还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理解能力。
对学生来说,本课难点是托物言志的理解和莲的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主旨和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笔下的莲的高洁正直的品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主旨和托物言志以及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展示莲花图片。
由莲花引出宋代时的周敦颐。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述来阐明道理。
课文标题,可以理解为“说说爱莲这个问题”。
那他为什么“爱”莲?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三、课堂检测:
1、认读生字: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 )鲜(xiǎn)有闻
2、解释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四、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觉得有独特见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又是什么?
师明确: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
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复读课文,交流学习心得:
同学们,你学完课文后有了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
我爱莲花,因为—————————。
(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六、课堂练习: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
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七、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背诵默写《爱莲说》
九、板书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 1.高洁
2.庄重
突出 3.正直
4.芳香
牡丹(反衬) 5.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