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中国特色工业体系-我国水泥制品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水泥工业现状及展望

中国水泥工业现状及展望

1. 中国水泥工业现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表1-3 近几年水泥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水泥产量 年 总产量 (万t) 2008 2009 2010 106885 123611 136100 增长 (%) 9.85 15.65 10.1 能源消耗 总量 (万t) 11730 13102 14300 增长 (%) 7.22 11.7 9.14 万元增加值 综合能 耗 (tce) 14.07 12.77 11.76 增长 (%) -2.71 -9.25 -7.91 产品综合能耗 固体废物 利用量 (万t) 22905 28359
2. 中国水泥展望 2.2今后水泥工业发展主要趋势 3、大企业集团发展速度加快。以重组联合兼并扩建 为手段,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是近年来大企业集团发展 选择的途径。目前水泥工业发展所处的大环境,非常有 利于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很多企业已认识到自己势单力 薄,不好和大企业集团对抗,向大企业集团“缴械”已 成为趋势;大企业集团融资途径较多,除银行贷款、二 级市场获得资金外,还可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实业资本、 基金等等;大企业集团对市场的研究比较深入,投资比 较理性,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设成本相对较 低,技术水平较高,这些都成为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有力 因素。
1. 中国水泥工业现状 水泥产量分布:中国水泥产量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 地区,占全部水泥产量66%的份额;其次为华北和西 南地区,分别占12%和11%;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水泥 产量偏小,两地区合计为水 2011年全国及各大区水泥产量 泥总产量的11%。
全国各大区产量比重(%) 西北 华北 5% 12%
中国水泥工业现状及展望
2011年03月22日 建筑三班 制作:翁磊 资料收集:朱泽飞、刘名、 袁科军、曾斌斌、颜路亭
1. 中国水泥工业现状

中国水泥百年回顾

中国水泥百年回顾
除了上述从东欧引进成套设备以外,1958 年和 1959 年还从丹麦和西德进口 了五套设备。丹麦设备安装在四川峨嵋;西德设备安装在河北邯郸。由于受文化 大革命的影响,分别到 1969 年和 1974 年才先后投产。
由于旧中国基本上无水泥工厂设计力量,机械制造工业基础也十分薄弱,为 解决水泥短缺的燃眉之急,不得不从国外大量引进成套设备。为了发展我国自己 的水泥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在 1956 年和 1958 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 “小屯型窑”和“华新型窑”作为我国干、湿法发展的主导窑型,在设计部门和 机械制造部门通力合作下,在湘乡水泥厂的建设上,采用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 第一台华新窑,该厂筹建于 1958 年,由于适逢经济调整时期,推迟到 1967 年才 建成投产;使用小屯窑型建设的最早两个工厂是永安水泥厂和西卓子山水泥厂, 也筹建于 1958 年,同湘乡厂一样,分别推迟到 1971 年和 1972 年先后建成投产。 湘乡、永安、西卓子山几个水泥厂的建成,改变了我国依靠国外装备的被动局面, 水泥工业设计及装备制造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2. 计划经济时期
1953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水泥工业为了适应经济
北京中水协网信息咨询公司
3

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出资从 1953 年开始大规模从东欧、东德、罗马尼亚、捷 克引进成套设备建设新厂。先后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 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十个厂。除柳州厂是 1964 年建成投产的以外,其余 九个厂都在 1957 年到 1960 年先后建成投产。水泥工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1960 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 1100 万吨,水泥工业的布局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运输半径 由 1956 年的 854 公里缩短到 1980 年的 383 公里。

中国水泥历史

中国水泥历史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来源:中国水泥发布时间:2009-10-15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

60年,弹指一挥间。

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

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

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

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

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

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

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

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

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

关于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前景与碳中和路径探讨

关于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前景与碳中和路径探讨
2.
1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泥产能非常有限,主要依
赖进口。在 20 世纪 50 年 代,随 着 我 国 重 工 业 化 战 略
的推进,水泥工业开始得到发展,建立了一批水泥生产
线。改革开放以后,特 别 是 进 入 21 世 纪,随 着 城 镇 化
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 施 建 设 的 大 规 模 推 进,我 国 水 泥
以通过财 政 投 入 支 持 水 泥 行 业 的 技 术 创 新 和 研 发 活
动,特别是那些有助于碳中和的技术,例如包括设立专
拓展海外市场。特别 是 在 “一 带 一 路”倡 议 的 推 动 下,
项基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低碳技术研发项目,
加,参与了许多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
2 市场路径
中国水泥企业在亚洲、非 洲 和 欧 洲 等 地 的 布 局 日 益 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
进程和房地产开发等仍将是推动水泥需求增长的主要
因素。政府对于产能 过 剩、环 保 和 节 能 减 排 的 政 策 将
继续影响水泥行业的发展,例如通过产能置换、关闭落
以及促进产学研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制 定 相 关 法 律 法 规,建 立 碳 交 易 市
场,为碳排放权的买卖提供平台和规则。此外,还可以
(
2)环保和节 能 减 排。 目 前 环 保 和 节 能 减 排 是 中
国水泥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方向。国家对水泥
行业加大了环保和节 能 减 排 的 力 度,特 别 是 在 二 氧 化
碳排放、粉尘和氮 氧 化 物 排 放 方 面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水
泥企业正在通过提高能效、利用替代能源、采用新型干

水泥制品年度总结(3篇)

水泥制品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水泥制品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度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状况、市场表现、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市场概述1. 市场需求2023年,我国水泥制品市场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环保治理等领域的投资加大,带动了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水泥制品市场的扩大。

2. 市场竞争水泥制品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性能相近,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2)价格竞争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部分企业采取低价策略,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3)技术创新不足:部分企业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创新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生产经营情况1. 生产情况2023年,水泥制品行业生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提高了产能利用率。

在环保政策趋严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提升了环保水平。

2. 销售情况水泥制品销售市场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波动,以及部分产品需求减弱。

在销售渠道方面,线上销售逐渐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

3. 盈利情况2023年,水泥制品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

尽管如此,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措施,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提升。

四、主要成就与亮点1. 技术创新(1)研发新型水泥制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型水泥制品,如轻质高强水泥制品、绿色环保水泥制品等。

(2)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提高了生产效率。

2. 市场拓展(1)加强品牌建设:企业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中国水泥历史

中国水泥历史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来源:中国水泥发布时间:2009-10-15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

60年,弹指一挥间。

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

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

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

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

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

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

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

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

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

十年风雨行程路 硕果累累满枝头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益壮大

十年风雨行程路  硕果累累满枝头  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益壮大

十年风雨行程路硕果累累满枝头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益壮大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
【年(卷),期】1997(000)022
【摘要】坚持为企业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日前度过了10岁生日。

国家建材局副局长杨志远致贺信勉励协会要为我国水泥制品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总页数】1页(P14-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十年艰辛路硕果满枝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十周年暨中国名牌产品质量兴市先进表彰大会综述 [J], 苟铭
2.风雨五载前行路硕果累累满枝头——农行赤峰分行服务“三农三牧”纪实 [J], 王志刚
3.风雨四十载,硕果满枝头——庆祝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J],
4.回顾风雨路万向新里程:庆祝广东省模具工业协会20周年——风雨历程我们携手走过的二十年 [J], 洪惠平
5.十年经风雨再展起宏图——访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理事长张志英女士访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理事长吴筠先生 [J], 彭少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摘要:水泥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的建筑材料。

通过对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和了解,确定了水泥工业还需调整产业结构及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发生产更节能更环保的水泥的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泥工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引言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面是经营粗放,生产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均较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立窑、温法窑、干法中空窑等落后技术装备还占相当比重,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技术得到了长促的发展,大中型生产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在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新型干法水泥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占水泥比重达70%。

以下就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生产结构、影响因素、发展思路及水泥混凝土新工艺的开发进行了概括及展望。

1 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水泥是使用最广泛的混凝土胶凝材料[1]。

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成分对混凝土的性质有极大影响,起决定作用,包括施工的和易性、强度、收缩、抗渗性能、耐久性、与钢筋的粘接和对钢锈蚀等方面。

现在虽然可以通过测试水泥的成分,控制水泥的生产,但水泥与混凝土性质之间至今仍无法定量分析,对于掺外加剂的情况尤其如此。

现在我国水泥生产总量基本上能满足基本建设需求。

其广泛应用于市政改建、水利水电工程、道路工程等领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国水泥行业现存主要问题由“供不应求”逐步转向对其从技术、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水泥生产发展从传统的产窖法到目前的新型流水线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人们对水泥应用的科学研究,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水泥行业的发展。

其中小水泥厂是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泥产量大约占我国水泥行业总产量的80%以上。

我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国家建材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吕祖良——混凝土作为一种成本低、使用广、性能好、健康无害的环境友好型大宗建筑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1世纪仍然将居于各种建筑材料的主流地位是目前国际上的共识。

——混凝土技术经历了以提高混凝土强度为主线的发展历程:低强混凝土(小于15Mpa)→高强混凝土(50—80Mpa)→超高强混凝土(>100Mpa),80年代以来,出现了MDF(无宏观缺陷水泥)、DSP(超细粒聚密水泥)、CBC(化学结合陶瓷)等为代表的超高强混凝土材料,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200—300 Mpa)和抗折强度(150 Mpa)。

20世纪后,从减少资源耗用量,延长寿命、增加功能、降低环境代价等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国内外开始大力加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

——水泥制品的发展同样体现了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多样化,生产技术向低能耗、低原材料,高自动化水平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国外极为重视节能环保型的水泥混凝土制品开发,多种绿色环保、节能、重视艺术和环境效果的制品营运而生。

一、发展现状——我国水泥制品已在城镇市政建设、乡镇供水、邮电通讯、电力输送、铁道交通、港口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奥运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水泥混凝土制品工业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生产应用水泥制品的最大国家。

——主要产品有:输水管、排水管、输电及通讯电杆、基础桩、铁路轨枕、地铁管片、波形瓦、混凝土砌块、板、柱、大型屋面板、空心楼板、T型梁多种建筑、环境装饰制品等。

——近几年来混凝土水泥制品技术进步的主要成果●凝土成套技术装备、计算机控制系统。

2004年全国予拌混凝土搅拌站(厂)2200多家,设计生产能力60000万m3。

(但实际产品约28000万m3,不到混凝土总量的20%)●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及各类工业废渣的利用技术。

中国工业体系60周年发展回顾

中国工业体系60周年发展回顾

【内容摘要】: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中国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中国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大跨越,推动我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的制造基地。

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60年工业的风雨历程60年前的旧中国,工业是极为落后的。

不仅产品产量低,而且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许多工业产品不能自己生产,完全依赖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从此,新中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浪前行。

按照历史的顺序及特点,新中国工业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这期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

一方面,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迅速增长。

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 34.8%.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

在这些骨干项目的带动下,工业快速建立起来。

“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农业年均增长 3.8%.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农业。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上升13.6个百分点。

新型建材行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新型建材行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新型建材行业形势分析与展望一、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de)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de)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de),从1979年到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de)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de)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de)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de)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de)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de)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de)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de)发展提供了良好(de)机遇和广阔(de)市场.预计1999年新型建材产值占建材工业总产值(de)比重将接近20%.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de)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de)机关报型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级宾馆所需(de)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de)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de)专业队伍.1、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状况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1987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97年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de)比例由4.58%上升到25.2%.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de)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但数量较小,在决(de)墙体材料中据点地比便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种新型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de)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de)目(de).经过近20年来自我研制开发(de)第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de)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de)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de)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de)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de)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50年.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缓慢(de)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实心粘土砖限制(de)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以毁坏土地为代价制造粘土砖成本极低,使得任何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在价格上无法与之竞争.1994年新税制实行后,对粘土砖生产企业仅征收6%(de)增值税,而不少新型墙体材料,尤其是轻质板材却要交纳17%(de)增值税务局,加剧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de)不利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三部一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材局)墙材革新办公室积极指导各地大力开展墙材革新工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墙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墙体材料(de)发展.2、保温隔热材料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de)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de)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de)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de)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例如,1980年以前,我国矿渣棉仅有3家生产厂,年和平能力不足万吨,只能和平品种单一(de)散棉,硅酸钙绝热材料也只有3家企业,年产8000立方米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de)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de)保温材料(de)生产和技术体系.1996年全国产量约80万吨,其中矿岩棉约20万吨,玻璃棉约4万吨,泡沫塑料约5万豆子,膨胀珍珠岩约600万立方米(约含45万吨),其它材料6万吨.我国保温材料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de)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de)80%.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应用仅占产量(de)10%.②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de)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保温材料工业(de)健康发展.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de)工作,是发展新型建村工业(de)当务之急.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保温材料工业经过30多年(de)努力,特别是经过近20年(de)高速发展,不少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de)品种比较齐全(de)产业,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保温材材料工业赳不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de)应用技术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de)推广应用.近年来,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各地蜂涌而上,几年间上百条生产线投产,而在应用领域(de)开发上却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资效益低,供过大于求(de)局面.3、防水密封材料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de)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de)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de)快速发展,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de)要求,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de)防水密封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de)发展.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下(de)落后局面,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1995年新型防水卷材产量4200万平方米,约占防水卷材产量(de)5%.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de)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de)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目前我国防水材料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新型防水密封材料(de)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纸胎油毡仍占防水卷材(de)95%;二是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假昌产品充斥市场;三是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防水材料工业亟待调整结构、规范市场.4、装饰装修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品种门类繁多,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是极具发展潜力(de)建筑材料品种之一.它(de)品种、质量和配套水平(de)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de)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de)意义.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de)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量是8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de).目前花色品种已达4000多种,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de)工业体系.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产值约为400亿元.1991-1995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递增速度30%左大路.1996年主要产品产量为:壁纸、墙布2.1亿平方米,塑料地板3600万平方米,建筑涂料65万吨,塑料管道9万吨,塑料门窗近1000万平方米,化纤地毯450万平方米.目前三星级(de)宾馆装饰装修基本帮到自已生产,四至五星级宾馆(de)装饰装修有30%-40%可以做到自给.存在(de)主要问题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务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de)需求.二、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de)要求对于能源和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4(de)中国来说,国民经济和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目前我国粘土实心砖仍占墙体材料总产量(de)近80%,能耗高、毁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每个消耗22亿吨(de)粘土资源,制砖毁田约12万亩,耗能8200万吨标煤,同时排放大量(de)粉尘和二氧化碳.因此,发展机关报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de)实施,同时也关系到建材工业(de)健康发展.随着国民经济(de)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de)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扬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国家(de)经验证明,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e)必然趋势.建筑业(de)进步不令要求建筑物(de)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de)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de)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着改善建筑物(de)功能,增加建筑物(de)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天津、成都等城市(de)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近10%,减轻建筑自重40%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按目前年竣工城镇住宅2.4亿平方米(de)10%采用新材料计,每年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综合造价可降低约4%-7%.此外,发展新型建材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显着效果,以"八五"期间为例,仅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就累计节约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2200多万吨标煤,减少毁田约15万亩,利用工业废渣9500万吨,减少三氧化碳排放量2300万吨.作为与建筑业关联性最强,70%(de)产品应用于建筑业(de)建材工业来说,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纳入到建筑设计、施工规程规范中,以推广应用新型那样工促进新型建材(de)发展.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不仅社会效益可观,而且经济效益显着.如建筑上应用新型保温材料节能一项(de)费用,就远大于用新型建材顶替粘土实心砖所增加(de)费用.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de)重要一环.三、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展望按照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de)要求,发展新型建材将着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促进产业结构(de)调整.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产值"九五"期间以20%-25%左右(de)速度发展,到2000年产值接近1300亿元.其中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产值800-900亿元,占建材工业总产值(de)20%.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骨干企业达到国际80年代初水平,先进企业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1、部分新型建材产品2000年及2010年预测(1)防水密封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达到8300万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20%,全国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达到60%.到2010年,全国新型防水卷材产量将达到2.5亿平方米,市场占有率达到50%,城镇永久性建筑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将达到80%.(2)保温隔热材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40万吨,玻璃棉5万吨,膨胀珍珠岩30万吨,硅酸铝纤维4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国保温材料需求量为:岩(矿)棉60万吨,玻璃棉10万吨,膨胀珍珠岩40万吨,硅酸铝纤维8万吨.(3)矿棉吸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2000-25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矿棉吸声板需求量为4000-500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将有部分产品出口.(4)装饰石膏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7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装饰石膏板需求量为1400万平方米.石膏板2000年需求量约8000万平方米左右.(5)建筑涂料.预计到200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为100万吨,中、高档建筑涂料将占较大比例.预计到2010年,全国建筑涂料需求量将达到160万吨.(6)塑料异型材和门窗.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异型材需求量为20万吨,可组成1000万平方米塑料门窗.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异型需求量为50-60万吨,可组成塑料门窗2500-3000万平方米.(7)塑料地板.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为8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地板需求量将达到1.5-2亿平方米.届时,各种塑料地板(包括弹性卷材地板、半硬质塑料地板、柔性卷材地板)和各种功能地板)抗静电、防腐蚀、防火、保健)(de)品种、档次将有显着(de)提高,可基本满足不同层次(de)需求.(8)塑料管道.预计到200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为40万吨(其中33万吨为排水管、7万吨为给水管),塑料管材与管件不配套问题基本可解决.预计到2010年,全国塑料管道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其品种包括塑料给水管、电线导管、冷热水管、燃气管等.(9)壁纸、墙布.预计到2000年,全国壁纸、墙布(de)需求量为2.5-3亿平方米.胶印壁纸、全天然壁布、水墨印崦及其他功能(de)壁纸将进一步发展,可基本满足高级宾馆、饭店(de)需要.预计到2010年,全国壁纸壁布需求量将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并有部分出口.(10)化纤地毯.预计到200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为12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化纤地毯需求量将达到5000-8000万平方米,品种基本可配套,可满足不同要求(de)建筑物对抗静电、阴燃、防毒、防沾污、耐磨等功能(de)要求.2、"十五"期间新型建材行业发展重点新型建材将成为中国第十个五个计划期间(2001-2005年重点发展行业.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de)比例将由"九五"末期(de)28%增长至35%.重点是建设上档次、不水平、规模(de)主导产品生产线.空心砖重点发展利用废渣(de)掺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温性能、高强度(de)承重多孔砖、外墙饰面(de)清水墙砖;混凝土砌块重点发展双排孔或多排孔(de)保温承重砌块、外墙饰面砌块,重点发展机械化(挤压式)生产(de)轻质多孔条板、外墙复合保温或带饰面(de)装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设部门推广应用轻钢结构体系,发展各种装配式条板.积极推广UPVC塑料管及其它新型塑料管.全国新建住宅室内排水管80%、穿线管90%.外墙雨水管50%采用塑料管,基本淘汰铸铁管,约需各种管材管件16万吨左右;室内上水管和供暖管分别有30%和20%采用柔性塑料管;城市供水管道50%;村镇供水管道80%采用塑料管,下水管道15%使用塑料管,共需UPVC管道20万吨左右.新型防水材料重点发展SRS、APP、APO改性沥青油毡,工程应用量将达到防水材料市场(de)55%以上,用量约7000万平方米,逐步淘汰纸胎油毡防水材料.高分子防水卷材工程应用量将达到20%,用量约5000万平方米,防水涂料工程应用量达7%,年用量约6万吨,特种机关报型防水材料应用量将占防水材料应用量(de)80%以上.新型保温材料产量将达到70-80万吨(不包括膨胀珍珠岩).重点是加强各咱保温材料在建筑上(de)应用,使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中应用量占当年应用量比例达到35%.建筑装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高档发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产品,朝着功能化、高档化、无化害化方向发展,做到新颖、美观、实用、方便,使装饰装修材料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工程产值约4000亿元.四、对策与建议1、确定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de)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de)导向工作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de),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de)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de)设计和高档五金件(de)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UPVC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de)配套问题.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de)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de)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2、加大科研开发(de)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有市场前景(de)新产品、新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de)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de)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围绕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总收入弃物作原料;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de)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多功能、社会效益好(de)产品开发.力争在下世纪30年代从总体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同时代水平,在2015年部分有条件(de)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近期应加强中高档外墙涂料(de)研制和开发,注重承重(de)复合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在建筑上(de)应用研究,促进厨房卫生间产品(de)系列化、配套化开发,另外还应加强功能建材和绿色建材(de)研究和开发,优化产品结构.3、加强产品在工程技术应用(de)研究,加快新型建材及制品(de)应用步伐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于(de)规程和管理办法 ,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de)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de)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de)市府、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de)机关报型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分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de)方式予以法定化.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一批新型建材及制品(de)生产基地和在型企业集团按十五大提出(de)"抓大放小"和组建"大企业集团"(de)精神,结合各地(de)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有基础(de)城市和有实力(de)新型建材及制品生产企业集团和基地进行重点发展,使之形成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台(de)大型新型建材及制品企业集团和生产基地.结合住宅产业化试点工作,抓好北京、上海、天津等一批城市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自己(de)主导产品和合理(de)产品结构、有一定规模和配套能力(de)新材料基地,对全国其他大中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水泥行业制造年度总结(3篇)

水泥行业制造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1年,我国水泥行业在经历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后,整体运行态势逐渐回暖,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行业运行情况、政策环境、市场趋势、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我国水泥行业制造年度进行总结。

一、行业运行情况1. 生产规模稳定增长2021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3.5亿吨,同比增长5.5%。

其中,熟料产量达到19.7亿吨,同比增长5.6%。

水泥产量和熟料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2. 产能利用率保持合理水平受市场需求拉动,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在合理水平。

2021年,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为75.5%,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3. 行业盈利能力提升2021年,水泥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水泥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6%。

二、政策环境1. 产业政策调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引导水泥行业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

2. 环保政策趋严为改善环境质量,国家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对水泥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

如《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促使水泥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三、市场趋势1. 市场需求稳定增长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水泥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2021年,水泥市场需求同比增长5.5%。

2. 市场竞争加剧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3. 行业集中度提升近年来,水泥行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四、技术创新1. 绿色低碳技术水泥行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余热发电、水泥窑烟气脱硫脱硝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2. 智能制造技术水泥行业加大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60周年取得的成就

中国60周年取得的成就

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图1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图2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回顾及“十五”展望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回顾及“十五”展望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回顾及“十五”展望曾学敏【期刊名称】《中国水泥》【年(卷),期】2001(000)001【摘要】@@1.世纪回眸rn 我国最早的水泥厂,座落在唐山市,诞生于1889年。

当时只有4座石(土)窑,日产量不足30t,年产量小于1万t,称为细绵土厂。

1907年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2台φ2.1m×30m回转窑,1908年投产,成立了启新水泥公司。

翻开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中国水泥的发展基本上与本世纪同步。

在这世纪辞旧迎新之时,我国水泥工业也经历了百年沧桑。

rn 当年投产的启新水泥厂,只有2台干法中空窑,台时最大产量5t,两台窑年生产能力只有6万t。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全国水泥生产能力不足300万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家经济状况已濒临崩溃,1949年全国水泥产量只有66万t。

新中国的诞生给水泥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增长之快,前所未有。

三年恢复时期,水泥产量就达到286万t。

之后,用了30年时间,1983年产量由300万t增长到1亿t;5年后,1988年达到2亿t;4年后,1992年达到3亿t;2年后,1994年达到4亿t;又经过4年,1997年水泥产量超过5亿t,预计2000年,我国水泥产量将达到6亿t。

表明3年时间,水泥产量又上了一个(亿)数量级。

水泥产量自1985年以来,一直雄居世界榜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还强。

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

【总页数】6页(P4-9)【作者】曾学敏【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相关文献】1.2012年中国水泥行业回顾及2013年展望 [J], 中国水泥协会2.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 [J], 徐东岳;刘涛3.清洁生产十年回顾及其“十二五”展望(Ⅰ)——中国清洁生产十年回顾 [J], 戚雁俊;胡统理;郑翔4.清洁生产十年回顾及其“十二五”展望(Ⅰ)——中国清洁生产十年回顾 [J], 戚雁俊;胡统理;郑翔5.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饲料工业发展的原动力——上海大江集团饲料工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J], 刘宏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十年水泥制品工业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水泥制品工业发展趋势(精)

将来十年水泥制品工业发展趋向(一水泥制品是量大面广的水泥深加工产品,因为它拥有原资料根源广,制作工艺较简单 ,耗能少 ,又能按设计要求制成随意形状,耐腐化、使用寿命长 ,维修花费少 ,节俭金属和木材等独到长处,在我国城乡、工矿公司、农用水利以及能源、交通、通信等工程建设中获得极为宽泛的使用,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已成为公民经济建设中不行缺乏的重要建材产品。

将来 10 年水泥制品工业发展远景1.国家推行扩大内需目标 ,坚持实行踊跃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备投入 ,促使国民经济速发展 ,带动了水泥制品工业发展。

为了战胜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从 1998 年开始国家推行扩大内需目标 ,坚持实行踊跃的财政政策,使公民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2000 年连续推行踊跃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刊行1000 亿元长久国债。

要点投向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备建设、科技和教育设备建设、环境整顿与生态建设和公司技术改造 ,并向西部地域倾斜。

国家固定财产投资中新发债券的70%、国家财政拨款的 70%。

国际供给的政府优惠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供给贷款的70%投向中西部开发。

三个70%投向西部 ,西部有了中央政策和资本的后援,已开始掀起一场建设热。

这无疑有益于促使水泥制品工业发展。

2.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国际商讨会上发言中指出,将来 10 年是中国向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备目标迈进的要点期间 ,成立比较完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保持公民经济连续健康发展 ,是一定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整体目标 :公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年均匀增加率达到 7%左右 ,城村夫民的小康生活更为富饶。

3.加快住宅制度改革和居民住所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加点。

估计此后10 年我国每年建筑面积为12 一 13 亿平方米 ,城乡住所面积为9 亿平方米 ,此中城镇住所面积为 3~35 亿平方米。

这类大规模城乡住所建设 ,国家要点工程建设和城镇建设 ,势必有益于促使建筑业的高度繁华与发展 ,跟着建筑业的发展 ,也将带动建材工业 (此中包含水泥制品工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制品是以水泥为基材经过深加工制成的工业产品。

由于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耗能少,能按设计要求制成所要求的形状,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维修费用少,节省金属和木材等独特优点,在我国城乡、工矿企业、农田水利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工程建设中得到极为广泛的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泥制品工业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部分,解放前,我国没有水泥制品工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泥制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

在国家有关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各级建材主管部门领导下,经过水泥制品行业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水泥制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钢筋混凝土制品研发时期。

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研制并生产了石棉水泥管、石棉水泥瓦、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钢筋混凝土电杆、钢筋混凝土轨枕、钢筋混凝土矿井支架、钢丝网水泥船等。

第二阶段是预应力混凝土制品研发时期。

我国六十年代研制并批量生产承插式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自应力混凝土管、预应力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等。

第三阶段是推广应用时期。

进入七十年代,国家极为重视推广应用水泥制品工作,如197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建委建材组(即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在西安召开了全国水泥管发展规划会议,会上专题讨论研究如何发展混凝土压力管问题。

会后,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物资总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安排专项钢材和资金,扶持水泥压力管的生产发展,使水泥压力管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是大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也是水泥制品工业大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不仅大量生产各种钢筋混凝土制品和预应力混凝土制品,而且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制管、制桩、制枕、制瓦、制板等工艺技术和装备。

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泥制品生产装备的国产化。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形成中国特色工业体系—我国水泥制品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名誉会长 张树凯提 要: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生产使用水泥制品最多的国家,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泥制品工业体系。

水泥制品在我国城乡、工矿企业、农田水利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工程建设中得到极为广泛的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材。

张树凯名誉会长在发言据统计,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制品行业企业1312个,占全国建材行业企业14185个的9.25%,全部职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9.8万人;全国水泥制品行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销售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在建材行业32个行业中排名第三位。

到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制品行业企业数为3523个,较2003年增长168.5%,占全国建材行业企业的11.90%;全部职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41.47万人,比2003年增长109.4%;水泥制品行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在建材行业中排名第二位。

另外,随着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一批专业科研、设计院(所) 及专用设备制造厂的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泥制品工业体系。

一、水泥制品工业发展现状(一)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生产使用水泥制品最多的国家,每年生产的水泥制品(含纤维水泥制品)不仅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销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

水泥制品在我国城乡、工矿企业、农田水利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工程建设中得到极为广泛的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材产品。

到2007年底,全国已累计生产各种口径的自应力混凝土管材约112000千米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材约51000千米,这些管材不仅在城市、村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的输水管道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也被大量用于引水上山管道、倒虹吸管道、喷灌管道、排涝管道、小水电站水轮机的引水管道等;累计生产了6 ~15米长各种规格水泥电杆约19400万根,用于架设输电、照明、通讯、广播等线路,节约木材7760万立方米;累计生产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约30500万根,节约木材3660万立方米,这些轨枕已经在铁路干线和专用线上使用。

例如,已建成的京九铁路,全长2372千米,需要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500多万根(单线计算);累计生产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15000万米;累计生产石棉水泥瓦267000万张,作为轻质屋面材料和维护材料,用于建设轻工业厂房、仓库等工程建设中。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约30000多千米(约450万吨)、自应力混凝土管约1000千米,预应力混凝土管约2500~3000千米(其中PCCP约1000千米)、混凝土电杆约600~800万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5000万米、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约1000万根、石棉水泥瓦约16000万张、硅钙板约16000万平方米。

每年生产的水泥制品和纤维水泥制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而且已销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

如山东电力管道工程公司1999年生产的口径DN1600毫米PCCP及其管件1.5千米出口到新加坡,在PULAUSAKRA联合电厂循环水工程中使用。

2000年生产的口径DN900毫米、DN1200毫米PCCP及管件(各种弯管、三通、短管)10千米,在毛里求斯污水管道工程上使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到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的称赞;深圳太阳管道有限公司1999年为亚洲开发银行项目越南胡志明市供水管道工程生产了口径DN2400毫米,工作压力为0.4~0.72Mpa PCCP10.6千米,该工程已于2001年10月通水使用;交通部上海三航局混凝土制品公司1994年向澳门销售了φ800毫米,组装成31~55米长桩2441根用于国际机场联络桥,1998年向缅甸出口了φ600毫米,组装成30~34米的长管桩70根和φ800毫米,组装成33米长管桩464根用于波昂桥码头和五星轮船公司;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轻质、高强、防水、防火,大规格(2980毫米×1220毫米×4~40毫米)低收缩纤维水泥板材,低收缩高、中、低密度纤维水泥板材,无石棉纤维水泥加压板,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钙板等已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苏里南、巴巴多斯、乍得、刚比亚等国及台湾、香港地区。

目前每年出口量100多万平方米,占总销售量1/3。

(二)新产品开发取得较大进展。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行业开发了一大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水泥制品新品种,并得到迅速发展。

1. 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开发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水泥制品新产品—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 桩)、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PCCP)、彩色水泥瓦、新型纤维水泥制品等。

现分述如下:(1)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研制、生产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七十年代研制后张法预应力离心振动辊压混凝土管桩(雷蒙特桩)。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生产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1987年交通部上海三航局从日本引进全套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生产设备,生产φ400~1000毫米PHC桩。

与此同时,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广东省桥丰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番禺水泥制品厂合作,开发研制利用国产装备生产PHC管桩,获得成功,并于1992年通过部级鉴定,随后该成果被建设部(93)178号文确定为国家重点推广技术成果。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桩需求量越来越大,使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地基较软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江浙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现在,全国生产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企业约400家,分布在广东、上海、江苏、福建、云南、天津、北京、湖北、广西、海南等省市区。

2008年全国管桩产量约25000万米,管桩直径为φ300~1000毫米,长度为5~15米。

上海三航局生产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最大直径达到1200毫米,单根长度达到30米;广东江门裕大管桩有限公司生产了直径1000毫米、长50米的PHC桩,创国内领先纪录。

(2)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简称PCCP )我国开发研制、生产PCCP起步较晚,20 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制,1984年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与辽宁省营口市自来水公司管厂合作采用简易法研制了DN600毫米的PCCPL,并在输水管线上试用;1985年江苏省南京市水泥管厂与北京市政工程研究所合作,采用自应力混凝土试制了DN600毫米和DN1200毫米的PCCPL,并分别安装在福建建阳水电站工程和南京市供水管线上试用。

尽管这些用简易方法制作的管材数量不多,管径也较小,但成功地探索了研制PCCP的可能性。

在此之后,山东省电力管道工程公司于1989年从美国阿麦隆公司(Ameren)引进PCCP制管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钢筒螺旋焊机、制作承插口钢卷设备、管模、振动器等)和国内配套设备(缠丝机和辊射机等)建立生产线,使用专用的制管设备组织生产,才拉开了我国生产PCCP的序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得到快速发展。

1992年深圳太阳管道有限公司从美国普莱斯兄弟公司(Price Brothers )引进全套PCCP制管工艺技术和设备;1995年江苏省无锡华毅管道有限公司也从美国阿美隆公司(Ameren)公司引进PCCP 制管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组建生产线。

国家电力公司杭州和达混凝土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与山东电力管道工程公司,无锡华毅管道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开发研制了生产PCCP专用的立式缠丝机和辊射机等设备,并在钢筒螺旋焊机方面的研发与生产上也取得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PCCP设备的历史,为我国PCCP行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设计制造了立式缠丝机30套,辊射机24套,钢筒螺旋焊机21套。

尽管我国生产使用PCCP的历史仅有20年,但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管材需求量日益增多,以及PCCP 适于铺设高工压、大口径管道的优点,深受生产企业、设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青睐,呈快速发展的势头。

现在全国已有近50个企业建成了PCCP生产线,到2007年底,已累计生产口径DN600毫米~DN4000毫米管材约5300千米。

2006年生产PCCP 718千米,2007年生产PCCP 1200千米。

(3) 彩色水泥瓦彩色水泥瓦是近10年来水泥制品产品中发展最快的又一新品种,虽然我国生产“秦砖汉瓦”已有3000年历史,但生产彩色水泥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1987年,湖北荆州市建材总厂引进美国哥伦比亚和瑞典ABECE联合公司的SKANDIA60全自动生产线(年设计能力1000 万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