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和胃方解(精)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中医治疗胃炎十大名方(精)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90 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治胃病十方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佩兰10g延胡10g普洱茶5g厚朴5g炙甘草5g素馨花12g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2.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R:北沙参30g石斛20g怀山药130g焦山查30g桑寄生20g玉竹20g青代10g白勺10g浙贝10g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 1 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 分钟服取药液约400ml 。
3.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
R乌梅肉6g炒白勺10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金钗石斛10g丹参10g生麦芽10g炙内金5g 炙甘草3g 玫瑰花3g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足资吾等效法。
4.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R麦芽30g谷芽30g内金15g山药15g党参10g甘草5g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 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R:沙参20g白芍20g麦冬15g山楂15g石斛15g知母12g花粉12g内金10g丹皮10g乌梅10g陈皮10g生甘草3g功效;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R:党参15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芍15g制半夏10g黄连3g甘姜3g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7.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 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 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R:延胡索9g川楝子9g生甘草9g乌贼骨9g制香附9g沉香曲9g白芍12g蒲公英20g台片6g功效: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
中药课件精讲--芳香化湿药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厚朴
李文瑞经验:厚朴一般用量3-10g,重用25-50g,最大 用至80g。李师认为厚朴具有理气除胀,增强肠蠕动之功, 与兴奋肠管的现代药理作用相符。重剂用于腹胀较甚者, 方可获效。常在厚朴三物汤、枳术丸、厚朴七物汤等方中 重用。临床主要用于帕金森氏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 紊乱等。服药期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如治一男性80岁 患者,患帕金森氏病住院,经西药治疗肢体抖动等症状明 显减轻,唯腹胀便难如故,遂邀师会诊。证见腹胀如鼓, 便软而难解,纳呆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 气运失司,浊气不降。遂拟厚朴三物汤合枳术丸,重用厚 朴至80g,加莱菔子10~15g,服3剂后略减,治疗月余 症状缓解。
四、分类: 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五、选择用药及配伍 1、水肿骤起兼有表证,配宣肺发汗药;日久脾肾阳虚,
配温补脾肾药 2、淋证、黄疸等有热证者配清热药,有出血者配凉血止
血药 3、湿痹者配祛风湿药
六、使用注意 1、常与行气药配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2、易伤津液,阴虚津伤,肾虚遗精遗尿者,应慎用或忌 用。
厚 朴(附:厚朴花)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 药 材 树皮、根皮、枝皮
处方用名 厚朴、姜厚朴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厚朴降气除湿痰,气滞胀满喘咳痊
1燥湿行气——湿阻中焦、气滞不畅所致的脘闷腹胀腹痛或呕逆(平胃散) 2消胀——肠胃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厚朴三物汤) 3平喘
外感风寒而发(桂枝厚朴杏子汤) ①喘咳
痰湿壅肺,胸闷者(配苏子、半夏、杏仁) ②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厚朴与厚朴花的功效比较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15克)、厚朴去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各9克)、甘草锉,炒,三十两(4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5克,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三、歌括1.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不换金正气散再加霍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3.柴平汤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四、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五、主治湿滞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六、方解本方为治湿滞脾胃之主方。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司则食少乏味,大便常自下利;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注肢体,则体重怠情;舌苔白腻、脉缓,皆为湿郁之象。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
以厚朴为臣,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以陈皮理气化滞。
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相合,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则诸症自除。
本方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功,临床运用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
证属湿热,宜加黄芩、黄连以燥湿清热。
证属寒湿,可加干姜、肉桂以温化寒湿。
七、附方及方论1.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去白,等分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散剂,每服3~6克,姜、枣煎汤送下)。
功用:行气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瘴疫时气,霍乱吐泻等。
2.柴平汤(《景岳全书》):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水煎服。
化湿和胃概念(精)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资源库方剂学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以“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燥可祛湿,通可去滞,滑可去着”(《十剂》)为立法依据。
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多因居处湿地,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正不胜邪所致。
其湿邪多侵犯人体的肌表、经络、肌肉、关节等,发病多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关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症;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或恣啖生冷等,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所致。
其症见脘腹痞满、呕恶泄泻、黄疸、淋浊、浮肿等。
然而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虽多伤肌表经络肢节,但外湿重可影响到内脏;内湿虽多伤及脏腑,但内湿重亦波及到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可以相兼并见。
由于湿邪常常与风、寒、暑、热等邪气结合为患,其所犯部位又有上下表里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加之人的体质有虚实强弱的不同,使得治疗水湿病证的方法和组方用药也不尽相同。
因此,根据功用,祛湿剂可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人体的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肾主水,肾虚则水泛。
脾制水,脾虚则生湿。
肺调水,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
因此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
另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病的产生有关。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水肿者,均应慎用。
由于湿属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于阻遏气机,导致湿阻气滞,故在祛湿的方剂中多配伍理气药物,以求气化则湿化水行之效。
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阻于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大便溏薄,食少,体倦等症。
常以芳香化湿、苦温燥湿、健脾理气药物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陈皮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解表祛湿
•
the circulation of the lung-Qi to relieve asthma, and inducing diuresis to remove edema.
• 特点:麻黄发汗力最强。
车前子
• 性味:甘,微寒。入肺、膀胱、小肠、肾、肝经。 •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明目,清肺化痰。 • 主治: • 1.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淋漓涩痛;或湿盛泄泻。 • 2.目赤肿痛,或视物昏花。 • 3.肺热咳嗽痰多。 • 用量:3——9克。
二、祛风湿方 独活寄生汤
• 功效: •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Dispelling wind-dampness , stopping pain of blockage-
• • •
syndrome, tonify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and replenishing qi and blood. 主治: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症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温, 舌淡苔白,脉细弱。
身痛,脉浮。常见于伤风感冒,多种传染病的初 起阶段。另外,麻疹初起,疮痈初起见有表证者。 临床分型 : • 风寒表证: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药和方。 • 风热表证: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药和方。 • 另外,体虚又感外邪的表证 ----- 扶正解表方 • [注意] 1、不宜久煎。 2、预防发汗太过。
第一章 解表药
茯苓
• • • • • • •
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胃、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 主治: 1.水湿证。小便不利,水肿及饮停。 2.脾虚证。体倦乏力,食少脘闷、便溏等。 3.心悸,失眠。 用量:9——15克。
肠胃病效验方特效方集锦(下)
肠胃病效验方特效方集锦(下)治胃病良方(一)治疗积年胃病,胃胀,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炎,胃虚,胃寒\凉,失眠,多梦,易醒,神经衰弱及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头痛,中气不足.对肝肾脏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浮小麦50克,甘草10克,灵芝15克,红枣15个,白术10克,党参10克,北芪15克,黄芪10克,淮山20克,丹参10克,田七10克。
将药洗净,同煎.红枣要切两半.药煎两次.一天一剂,7天为一疗程.连服3-4疗程.饭后一小时服或空腹服。
注意:浮小麦不是小麦!浮小麦,尖尖长长,有外羽,很轻.主治失眠.很多药店的人把两样都混杂了.买错药没效.(二)治疗单纯胃病: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涨,胃虚,胃寒,看似普通,见效如神。
药方:甘草10克,红枣15个(剪两半),白术10克,党参10克,北芪15克,黄芪10克,淮山20克(先泡水半小时或用生的半斤),丹参10克,田七10克,鸡内金10克(吃素者不加)糯米50克。
(糯米多少无访,可以随意多加)煎服法:洗净加水煎滚,再改小火煎半小时。
一天一剂,早晚煎服。
普通患者3剂药可以恢复到70%,但要巩固疗效连服7剂以上。
注: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三)冷气痛:白附子10克、干姜10克、泡参10克、肉桂10克、丁香5克、甘草3克、野吴萸根25克、花椒根25克、香通根25克、茴香根25克、台乌根25克、山当归25克、青木香25克。
※藿香正气散四时宜服。
(四)胆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等病:根治一切胃病的仙方黄芩20克、郁金15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木香克、茵陈20克、山楂15克、赤芍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生大黄6克。
黄连素治疗消化性潰疡黄连素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潰疡疗效较好,这与它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有关。
服用方法是每次服0.4克,每日4次,4—6周为一疗程。
胃病治特效验方:白芨、枳实、党参、红枣、麦冬各1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一般的胃病三剂就好。
治疗胃病偏方生枳实,白芨各100克,痢特灵40片,共研细末分20包,每天早晚空腹各服1包,一副药可以服10天,轻的一副即愈,重的不过三副就好了。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
•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 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 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 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甘露消毒丹
方 剂 学
祛湿剂
•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 属八法中“消法”。 • 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 湿、祛风胜湿。 • 应用祛湿剂注意事项: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 之分。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 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 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 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八正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热壅滞 水道不利 湿热蕴结 尿频,尿急,涩痛, 淋漓不畅,癃闭 清浊不分,尿色浑赤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阻滞气机 少腹急痛
邪热伤津 舌脉 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滑石 君 木通 萹蓄 臣 瞿麦 车前子 栀子 佐 大黄 生甘草 佐使 灯心 清利湿热,滑利窍道 清热利水 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 肠之热 清热利水 清热通腑 清热泻火,又保护脾胃 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
二妙散 附方
• 三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足麻木或肿痛,或如 火烙之热,痿软无力。 • 四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第三节 利水渗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 泄泻等证。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消食化积简易古方
消食化积简易古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免不了多吃一些肥甘厚非的食物,加上天气寒冷,运动减少,不少人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中医典籍里记载的消食化积良方,虽然大多取材自厨房里平平无奇的常见食材,但临床效果一样值得信赖。
槟榔橘皮茶【来源】《肘后备急方》。
【组成】白槟榔1枚,橘皮1g。
【制法用法】1.将槟榔煨熟,橘皮用蜂蜜渍过。
2.将煨熟的槟榔、蜂蜜渍过的橘皮干燥后,研为细末,同置于锅中,加水150mL,煎煮至75mL,滤渣取汁备用。
3.每日1剂,顿饮,不效可连服。
【功效】理气消积,燥湿和胃。
【应用】食积不化证。
用于湿阻气逆、食积不化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吞酸、食欲不振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湿阻气逆、食积不化所致,治宜理气消积、燥湿和胃。
槟榔辛散温通苦降,可行气消食导滞,并有缓下作用,配以燥湿行气、降逆止呕的陈皮,共达燥湿行气、消积降逆之功。
【使用注意】脾虚食积不宜使用。
神仙药酒丸【来源】《清太医院配方》。
【组成】檀香6g,木香9g,丁香6g,砂仁15g,茜草60g,红曲30g。
【制法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 左右,泡白酒500mL。
适量饮用。
【功效】理气导滞,开胃消食。
【应用】食积气滞证。
用于饮食积滞,脾胃气机受阻,升降失司之呕吐、呃逆、脘腹冷痛、泄泻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饮食积滞、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所致,治宜理气导滞、开胃消食。
方中檀香气味芳香,辛散温通,善调脾肺,利膈宽胸,有理气调中、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凝气滞之胸腹疼痛;木香辛行苦泄温通,行脾胃之气,而止痛消食;丁香温中降逆,善治胃寒呕逆。
三味相须,理气导滞,散寒止痛。
砂仁辛散温通,化湿行气,有止呕止泻之功;茜草、红曲通经活血,有“气病治血”之意,而茜草性寒,又可防诸药温燥太过伤阴损液,红曲既是着色剂,又有消食、健脾温中之作用。
诸药炼蜜为丸,用时以酒泡之,理气导滞,开胃消食。
该药气味芬芳,酒色由白转红,饮后胸膈脘腹饱胀即刻消失,其乐融融,优哉游哉,故有“神仙”之美誉。
健脾理胃药酒配方精华
健脾理胃药酒配方精华一、山楂酒《日用本草》载山楂可“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现代药理研究则更上一层楼,发现山楂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律,对急性心肌缺血,如冠心病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山楂乙醇提取液(山楂酒)有持久的降压作用,它能有效地降低血脂、解除血管痉挛、促进微循环,故用于降低血压、减肥等方面,效果颇佳。
除此以外,它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较广的抗菌谱,能阻断体内亚硝胺的合成而具抗癌变的作用。
对神经系统表现出镇静、延长睡眠时间和耐缺氧,增强机体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用之浸酒可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瘀气疼痛、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亦可用于老年保健、益寿延年。
此酒气芳香,味酸带甜,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无论自酌或赠人,皆属妙品。
【原料】山楂200克,白酒1000毫升。
【功用】行气散瘀,消食健胃。
【制法】将山楂洗净晾干、捣碎,浸于白酒中,瓶贮静置,隔日振摇1次,1周后滤液备饮。
【服法】每日1~2次,每次10~20毫升。
二、大蒜酒此酒由药食两用之品组成,大蒜,古称为“葫”,据传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并称其“久食令人血清”,即寓解毒除邪之意。
现代研究它含挥发油,大蒜制菌素、大蒜配糖体、维生素B、维生素C及多种氨基酸等物质,具有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英国有人观察到经常吃大蒜的人,癌症的发病率最低,实为养生保健之佳品;柠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等,营养价值很高,能生津止渴,下气和胃,辟暑安胎;生姜益脾胃,通经络,李时珍称它“辛而不荤,去邪辟恶”,能促进消化,利胆护肝,强心、抗过敏等,与大蒜、柠檬一道确为调理脾胃,促进消化的最佳配合。
蜂蜜既可全面滋养身体又能矫味。
凡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腹胀而痛,或脘腹冷痛,泄泻痢疾,或痰多虚胖,心忡眩晕,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栓形成均可饮用。
化湿和胃的基础方_平胃散_杨桢
中国医药报/2008年/8月/5日/第B06版传统医药化湿和胃的基础方——平胃散杨桢 高琳平胃散是宋代官修《和剂局方》中的名方,由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生姜、干枣组成,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什么是湿滞脾胃证呢?按照原书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为3类:一是湿伤脾胃,表现为呕吐、泄泻、口苦无味、不思饮食、怠惰嗜卧;二是气机不畅,表现为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满短气、噫气吞酸、膈气反胃;三是长期患本病引起的全身表现,可见面色萎黄、肌体瘦弱、体重节痛等。
本证的病机应该是湿困脾胃→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失常,这种递进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互为因果,交替出现。
本方原载于《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中,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脾胃湿困与气滞的关系。
这里的气滞由湿伤脾胃引起,又是后续多种证候出现的病因。
因此治疗本方证的立法重点应该是化湿,兼以行气。
选择药物当以入脾胃经为主,以化湿为主要方向,选择的药物除化湿外宜兼具行气、消食和胃的特性,如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
《和剂局方》收载了很多这样的方剂,此法大为风行,本方和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等就是这类治法的巅峰之作。
方中苍术芳香燥湿、行气运脾、开胃消食,作用最强;厚朴行气止痛、化湿和胃;陈皮燥湿行气、开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主用芳香之品,药味从辛、从燥、从苦,能散、能消、能化,集化湿、行气、消食和胃于一方,对中焦有湿而气机阻滞者,确有良效。
本方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派生出大量的类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如本方加藿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主治脾胃寒湿、兼受外感;加藁本、桔梗名和解散,主治脾胃寒湿、外感头痛;加炒神曲、炒麦芽,名加味平胃散(与此同名的方剂有几十个之多),主治湿困脾胃、宿食不消;加黄连、木香,名香连平胃散,主治脾胃湿热积滞之证;加桑白皮,名对金饮子,主治湿滞脾胃、四肢肿胀。
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即为有名的胃苓汤。
研发前景本方是中医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可用来治疗食道炎、多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胆囊炎、克罗恩病、结肠炎等病。
方剂功用与主治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附方:①三拗汤(去桂枝,主宣肺气),②华盖散(痰多)2.桂枝汤——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4.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附方:①射干麻黄汤(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治里为主)5.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6.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第二节辛凉解表1.银翘散:“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辛凉平剂——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证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倍于大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热,肺热咳喘证附方:①越婢汤(去杏仁加生姜大枣,主风水夹热证),②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加白术,治风水相搏之阳水)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散:功用:益气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附方:①荆防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2.参苏饮: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气虚程度较重)3.麻黄细辛附子汤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大寒客犯肺肾)附方:①再造散(助阳解表,益气健脾,调和营卫)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胃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2.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第二节温下1.温脾汤: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证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之便秘证附方:①三仁汤(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主津枯肠燥证)2.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肾虚便秘)第四节逐水1.十枣汤:功用:功逐水饮主治:悬饮;水肿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热入血室证;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2.蒿芩清胆汤:(温胆汤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第二节调和肝脾1.四逆散:四逆散非四逆汤,柴甘枳芍共煎尝;透解阳郁治热厥,调理肝脾妙非常。
儿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虚弱方(七味白术散),屡试屡效,效如桴鼓!
儿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虚弱方(七味白术散),屡试屡效,效如桴鼓!五味学苑导读:小儿脾胃功能娇弱,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厌食、便秘、泄泻、疳积等。
中医儿科名家郑启仲教授仅用一方加减化裁治疗脾胃虚弱病症,即是抓住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往往效如桴鼓。
一起去看看吧~~七味白术散为宋代钱乙所创之名方,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药物组成: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炒)五钱,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弱困劣。
本方由四君子汤加葛根、木香、藿香而成。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葛根升阳生津,藿香芳香化浊,木香行气温中。
全方配伍,共奏益气健脾、升清止泻之效。
郑启仲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内易为饮食所伤,外易被六淫所侵,呕吐、泄泻者最多。
七味白术散把葛根、木香、藿香融入四君子汤中乃钱乙绝妙之笔,葛根不但能升脾之清阳而止泻,还能解肌清热、生津止渴,用于脾虚泄泻而兼有表证者尤宜;藿香化湿止泻,和中止呕,治脾虚而暑月感寒吐泻并作者甚佳;少量木香行气、温中、止痛。
三味药的加入将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变成益气健脾、升阳止泻、化湿和中、行气止痛、生津止渴、解肌清热、活泼灵动、最宜小儿的良方。
郑师临证善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儿科多种病症,每收良效。
小儿厌食患儿张某,男,7岁,2013年7月3日初诊。
厌食、纳呆3年余。
患儿平素食甜食、零食较多。
3年前患腹泻纳食减少,食欲明显下降,时有恶心呕吐,头晕,寐差,大便不调。
多处诊治不效而来诊。
诊见:双气池色青黄,面色黄白少华,体消瘦,面黄,神疲乏力,食少,厌恶进食,寐差倦卧,小更清,大便偏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弱。
查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异常。
证属脾胃虚弱,纳运失司。
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开胃。
处方:人参6g,炒白术10g,茯苓10g,木香6g,藿香6g,葛根10g,焦山楂10g,陈皮6g,佛手10g,砂仁6g,生姜6g,炙甘草6g。
祛湿名方
1. 茯苓薏米赤小豆最利湿莲子,薏米,最具有去热燥湿的作用,莲子山药也是健脾祛湿的食疗。
荷叶茅根健脾去湿首选白术,还有苍术,陈皮,半夏,砂仁,茯苓,扁豆,黄芪,藿香,佩兰2.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
【组成与方解】-----苦温性燥,除湿运脾君-----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臣陈皮-----理气化滞佐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本方所治诸证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所致。
,胃主受纳,脾胃为湿邪所困,则运化失司,胃失和降。
不运,故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浊阴上逆,故呕哕恶心,吞酸;湿阻气滞,则;脾不运湿,水湿下走肠间,故常多自利;水湿泛滥,肢体肌肉失养,则身重怠惰。
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皆湿盛气阻所致。
法当运脾除湿,以其振奋被困之脾阳,温化中焦寒湿。
宜用辛香温燥之品,去其、理其脾胃,使中运得复,则诸证自除。
方中苍术苦辛温燥,“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
凡,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月真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本草正义》)”最善燥湿健脾,重用为君;臣以厚朴,苦温行气,燥湿除满,助苍术加强之力;佐以陈皮,理气化滞,协厚朴下气降逆,散满消胀,且陈皮、厚朴二药气味芳香,能辅助苍术醒脾调中,开启胃口。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俱为。
且炙甘草能补能和,可制苍术、厚朴、陈皮之燥烈太过,使本方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使湿去而土不伤。
诸药相合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阻脾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者。
中药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中成药治疗:健脾祛湿的中成药1。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2.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手足不温等病症。
(完整版)17祛湿药方
23
2020/8/6
12 薏苡仁
甘、淡,微寒。入脾、 肺、肾经。
清肺热 治肺痈,配桃 仁、芦根等。
清胃肠湿热 治水肿、浮 肿、沙石热淋,配滑 石、木通等。
祛风湿 治风湿痹痛、四 肢拘挛,配防己。
24
2020/8/6
五 、 芳 香 化 湿 药
25
气味芳香,能运化水湿, 辟秽除浊的药物叫化湿药。
多辛温五,、香化燥湿,药芳香可助
第六章·第八节
祛风湿药
吴植
1
2020/8/6
一 、 概 述
2
定义 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 祛湿药。
湿邪 为一种阴寒、重浊、粘腻之邪 气,有内湿、外湿之分。
外湿
湿困卫表 又称伤湿,为湿邪伤表所致 湿滞经络 风湿症之着痹 湿毒淫浸 皮肤湿疹、疮毒疱疹、瘙痒流水 湿热蕴结 胃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 寒湿停滞 寒湿停滞胃肠,腹痛、泄泻
清热消肿 与车前草捣 烂加白酒,外敷治恶疮 肿毒。
21
9 金钱草
2020/8/6
10 石韦 辛,温。入膀胱、肾经。
清热利水、通淋化石 治尿闭、热 淋、尿结石,配茅根、车前、滑 石。
凉血止血 用于血淋,配蒲黄、当 归、芍药等。
复方石韦胶囊
22
2020/8/6
11 滑石 甘,寒。入胃、膀胱经。
利水通淋 清热解暑 配甘草(六一散)用于 暑热、暑温、暑湿泄泻等 清热敛湿 外用治湿疮、湿疹。
13
2020/8/6
甘、淡,平。入肾、膀胱经。
利水通淋,除湿退肿 利水渗湿作用优于茯 苓,用于水湿停滞之 尿不利、水肿胀满、 肠鸣作泻等,配伍茯 苓、泽泻、白术、桂 枝(五苓散)。
2 猪苓
广东祛湿健脾中药药方
广东祛湿健脾中药药方脾脏能运化水湿。
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广东祛湿健脾中药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广东祛湿健脾中药药方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
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
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资源库
方剂学
方解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五斤(15g)姜制厚朴陈皮各三斤二两(各9g)炒甘草三十两(6g)【用法】汤剂:共为细末,每次6~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
汤剂:加姜、枣,水煎服,一日2次。
除散剂、汤剂外,还有平胃丸、平胃丸水泛丸等制剂用于临床和研究。
【功用】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倦怠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证为湿困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所致。
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不运,湿浊阻于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湿邪重浊,湿困脾阳,故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则自利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均为湿阻中焦之象。
治宜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方中重用苍术燥湿健脾以助运化,为君药。
厚朴行气化湿,消除胀满,助苍术燥湿健脾之功,为臣药。
陈皮行气化湿,为佐药。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另外煎加生姜、大枣,功可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使湿浊得化,脾复健运,气畅胃和,诸症可除。
【运用】
1.本方是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剂。
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
本方用药苦辛温燥,易耗伤阴血,阴虚气滞者不宜使用。
失血过多、孕妇不宜使用。
2.若呕吐较重,可加半夏、藿香,名“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降逆止呕作用较优;若胀满较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平胃散”(《医宗金鉴》),其理气消胀作用较优;若兼食积,加麦芽、神曲,名“加味平胃散”(《医宗金鉴》),其健脾消食作用为强;若兼有寒象,加干姜温中散寒。
3.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和胃神经症等病症属湿滞脾胃者。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苦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12g)【用法】散剂:共为细末,每次6~9g, 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
汤剂:药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服,一日2次。
除散剂、汤剂外,还有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丸、高效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颗粒、藿香正气袋泡剂等制剂用于临床和研究。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霍乱吐泻,腹胀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或山岚瘴疟等。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致营卫不和,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由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则霍乱吐泻,脘闷食少,腹胀腹痛。
舌苔白腻、脉浮均为表寒里湿之征。
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兼以和中理气。
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解表,芳香化湿,和胃止呕,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化湿浊,兼升清降浊而善止吐泻,为君药。
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解表化湿,为臣药。
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以姜、枣煎汤送服,能调和脾胃与营卫,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诸症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解表与疏里同施,升清与降浊互用。
二是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解表、祛湿、补脾三法合用。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的常用方剂。
以恶寒发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胀痛,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
本方对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可用之,尤以夏秋季表寒里湿者最宜。
故湿热霍乱、伤食之吐泻者不宜使用本方。
2.若风寒表证较重,加荆芥、防风、香薷以辛温解表;中焦湿浊较重,加佩
兰,并将白术易为苍术以芳香化浊;食少纳呆明显,加神曲、炒麦芽以健胃消食。
3. 现代常用于治疗夏秋季节性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性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病症属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