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认定

合集下载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地质遗迹是指保存下来具有地质历史价值的自然遗址或遗迹,包括地质古迹、化石遗址、地貌遗迹和岩石景观等多种类型。

下面将就地质遗迹类型进行分类并加以简要介绍。

1. 地质古迹地质古迹是指保存了地球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或典型特征的地质现象或地质构造。

这种地质遗迹的出现常常意味着特定的地质过程,例如火山爆发、地震运动、冰川运动等等。

地质古迹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历史演化过程,因此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较高。

例如中国的五岳峰群,长城、黄河、长江三大天成遗迹,都是值得一提的地质古迹。

2. 化石遗址化石遗址是指保存了古生物化石的地点或区域。

这些化石由于其展示了生命发展的历史演化,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石遗址按照化石种类和形态可以分类为恐龙化石遗址、古人类化石遗址、植物化石遗址等多个不同类型。

中国的北京猿人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河南新密恐龙化石遗址等都是中国比较有名的化石遗址。

3. 地貌遗迹地貌遗迹是指保存下来的自然山水景观或者人工建造的山水景观。

这些地貌遗迹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价值,因此经常成为旅游、摄影、绘画的目的地。

例如中国的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等自然地貌,以及桂林漓江、泰山、华山等人工营造的山水胜景,都是中国著名的地貌遗迹。

4. 岩石景观岩石景观是指因岩石形态、颜色、组成等因素而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区域。

这种地质遗迹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例如中国的鸡公山、大观山、鹰嘴山等都是中国比较知名的岩石景观。

综上所述,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价值,是人们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在研究和旅游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地质遗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保护。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命名规则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命名规则

附录A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见表A.1。

表A.1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见表B.1。

表B.1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附录 C(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命名规则C.1 原则和要求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的命名,采用行政地名、简明扼要、科学定位的原则,避免标新立异、使用已有地质遗迹名称[参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附录I命名],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名称,要简单明确字数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15个汉字。

C.2 地质遗迹保护区命名地质遗迹保护区命名,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具有世界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省级以下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所在“县(区、市)名称+地质遗迹名称+特级(或一级或二级或三级)保护区”命名,如:修武县云台山红石峡谷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遂平县嵖岈山花岗岩地貌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桐柏县太白顶花岗岩地貌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C.3 地质遗迹保护段命名地质遗迹保护段命名,根据地质遗迹保护段内具有世界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省级以下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段,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所在“县(区、市)名称+地质遗迹名称+特级(或一级或二级或三级)保护段”命名,如:卢氏县官道口群地层剖面一级保护段、淅川县元古界地层剖面二级保护段。

C.4 地质遗迹保护点命名地质遗迹保护点命名,根据地质遗迹保护点为世界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省级以下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点所在“代表性地名名称+地质遗迹名称+特级(或一级或二级或三级)保护点”命名,如:鹤壁尚峪苦橄玢岩一级保护点、盘古寺断裂带二级保护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实际存在,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均应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具体认定标准如下:1 古遗址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1 存在文化堆积,并有明晰的分布范围;1.2 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1.3 水库、湖泊、河流以及沿海水域内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沉船和地点明确的文物出土点;1.4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1.5 建筑及构筑物基址尚存。

2 古墓葬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2.1 形制结构或遗迹尚存;2.2 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的地域范围;2.3 经过考古发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3 古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3.1 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存在;3.2 建筑本体重修,但原有风格或形制基本保留;3.3 建筑整体迁移,在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4 石窟寺及石刻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4.1 洞窟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2 石刻本体尚存,无论保存程度如何;4.3 石窟寺、石刻迁移,新迁址占有独立地域范围。

5 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认定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5.1 与历史进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的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5.2 具有时代特征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具有典型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形式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5.3 为纪念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建立的建筑物、构筑物,具有标志意义或典型意义。

6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不能列入上述各类别的文化遗存,具有如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6.1 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本体存在;6.2 古脊椎动物或其他古生物化石地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地质遗迹评价方法

地质遗迹评价方法

地质遗迹评价方法
地质遗迹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地质遗迹的保存状况评价:评价地质遗迹的保存状况,包括物理保存状况、化学保存状况和生物保存状况等方面。

物理保存状况主要评价地质遗迹的完整程度、缺损程度和破坏程度等;化学保存状况主要评价地质遗迹的化学变质程度、岩石腐蚀程度和有机物质残留程度等;生物保存状况主要评价地质遗迹中生物化石的保存状况。

2. 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评价:评价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包括地质遗迹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等。

学术价值主要评价地质遗迹对地质学、古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价值;教育价值主要评价地质遗迹对地质科普和生态教育等方面的价值。

3. 地质遗迹的文化价值评价:评价地质遗迹的文化价值,包括地质遗迹的历史价值、传统价值和艺术价值等。

历史价值主要评价地质遗迹对古代文明、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传统价值主要评价地质遗迹对当地民俗、信仰和传统产业等方面的价值;艺术价值主要评价地质遗迹的自然美景、景观特色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价值。

4. 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评价:评价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包括保护目标、管理措施和投资预算等方面。

保护目标主要评价地质遗迹的保护等级、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等;管理措施主要评价地质遗迹的管理机构、保护措施和监测体系等;投资预算主要评价地质遗迹的保护投资和经济效益等。

总的来说,地质遗迹评价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地质遗迹的保存状况、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保护规划等方面的因素,以科学、客观和综合的方式对地质遗迹进行评价。

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年10月试行稿)

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年10月试行稿)

201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ro" 试用版本创建
更多资料请访问……
目录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和定义 ............................................................................................................1
4.3.1 价值原则....................................................................................................2 4.3.2 客观性原则................................................................................................2 4.3.3 继承性原则................................................................................................2 4.3.4 调查与评价相结合原则.............................................................................2 4.4 调查内容..........................................................................................................3 4.4.1 地质遗迹点调查...........................................................................................3 4.4.2 地质遗迹集中区调查 ...................................................................................3 4.4.3 省级地质遗迹调查 .......................................................................................3 5 地质遗迹调查.........................................................................................................4 5.1 调查工作程序......................................................................................................4 5.1.1 资料收集与分析............................................................................................4 5.1.2 野外踏勘 .......................................................................................................4 5.1.3 设计编写 .......................................................................................................4 5.1.4 野外调查 .......................................................................................................4 5.1.5 综合研究与评价............................................................................................4

河北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

河北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

系的髫髻山组和后城组, 属于复杂的陆相火山-沉积 含辉石为特点, 主要由各种麻粒岩、片麻岩和斜长
岩系, 主要由陆源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夹煤层及 角闪岩组成。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陆核, 也是世
油页岩组成, 含丰富的动物化石; 新生界仅发育第 界上仅有的 6 处最古老陆核之一。据伍家善、刘敦
四系, 是一套河流湖泊相的灰绿、酱紫色泥质粉沙 一 等 (1991) 测 年 资 料 , 该 地 层 年 龄 值 为 3650 ~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S the Qian'an-Qianxi National Geopark
WU Hong-mei, WU Fa-dong
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武红梅, 武法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拥有古老地层、峡谷、溶洞、断层、褶皱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其中以 古老地层剖面为其主体内容。本文是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该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地层 学遗迹、地貌类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遗迹 4 大类, 然后以地质遗迹资源单体或类型为评价对象,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对地质遗迹资源自身价值要素进行定量评价, 得出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主 要地质遗迹资源达到世界级 1 处, 国家级 10 处, 省级 15 处, 地方级 17 处。该评价结果是深入分析迁安-迁 西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状况的基础, 对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资源类型; 资源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K928.72; X820.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11.05.13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古迹遗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古迹遗址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址,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古迹遗址保护准则。

本文将详细说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的内容。

一、古迹遗址的定义和分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首先定义了古迹遗址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历史遗址、文化遗址和自然遗址三个类别。

历史遗址指的是历史事件留下的遗址,文化遗址指的是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遗址,自然遗址指的是自然地貌和生物遗迹等。

二、古迹遗址保护原则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明确了古迹遗址保护的原则。

首先是“保护优先原则”,即将古迹遗址的保护放在首位,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其次是“取精用湮原则”,即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合理利用其资源,提供给公众参观和研究。

还包括“传承原则”,即将古迹遗址的价值传递给后代,并“可持续原则”,即采取措施确保古迹遗址的持续保护和管理。

三、古迹遗址勘探和保护规程古迹遗址保护准则详细规定了古迹遗址的勘探、保护和管理规程。

勘探包括考古勘探和文献调查。

考古勘探要保证科学和系统性,采取科技手段并遵循考古学原则进行。

文献调查则是对古迹遗址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

保护和管理包括古迹遗址保护规划、立法和立项等方面的工作。

四、古迹遗址的修缮与保护古迹遗址保护准则还详细说明了古迹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修缮应该遵循“保护先修原则”,即在保护遗址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修缮,保持其原貌和风貌。

修缮时应注重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并兼顾保护和利用的平衡。

保护则包括采取物理保护、法律保护和意识保护等综合措施,确保古迹遗址的长期保存。

五、古迹遗址的管理与利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还详细阐述了古迹遗址的管理与利用。

管理包括古迹遗址的登记、监测和保护规划的制订等。

利用包括古迹遗址的游览、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管理与利用应该遵循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古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效果。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5月4日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发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管理,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的各类地质遗迹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中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深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第四条被保护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挖掘、买卖或以其他形式转让。

第五条地质遗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应实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六条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本辖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第七条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一、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二、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四、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五、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六、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七、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第三章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第八条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保护区。

大连地区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及特征

大连地区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及特征

大连地区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及特征王粉丽;王海鹏;单学东;孙德利;杨欢【摘要】A series of diverse,valuable and nonrenewable geoheritages were formed in Dalian area during the long geological history of global evolu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se geoheritages. On this basis,69 geoheritages in Dalian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eoheritages Survey".%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时期,大连地区形成了种类多样、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本文就大连地区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提出的地质遗迹分类方法对大连地区69处地质遗迹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7(026)001【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地质遗迹;基本特征;类型划分;大连【作者】王粉丽;王海鹏;单学东;孙德利;杨欢【作者单位】辽宁省地质勘查院,辽宁大连 116100;辽宁省地质勘查院,辽宁大连116100;辽宁省第六地质大队,辽宁大连 116200;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辽宁大连 116100;辽宁省地质勘查院,辽宁大连 11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6大连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有大小岛屿260个.其地处华北板块东部,郯庐断裂东侧,先后经历了鞍山、印支、燕山等多期次构造活动.由于大地构造位置的得天独厚,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地层发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造就了类型丰富且独特的地质遗迹.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将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1-2].笔者认为开展大连地区地质遗迹的调查与评价,根据成因及属性特征进行科学分类,为大连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开发十分重要[3].大连地区地质遗迹总共69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的分类要求,可分为基础地质大类、地貌景观大类、地质灾害大类.本区以地貌景观类为主(52处),其中:海岸地貌33处;基础地质类15处,以地层剖面为主(6处);地质灾害类2处(见表1).(1)地层剖面大连地区是我国青白口系、震旦系发育区,同时亦是震旦系与古生界连续沉积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其研究历史悠久.该时期地层顶底界线明确,关系清楚,出露完整,层序良好,地层中保留有较好的各种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动遗迹.古生代地层中盛产三叶虫、古杯等化石及生物活动遗迹,震旦纪地层中产有类水母、宏观藻类及蠕虫化石.代表剖面有金石滩崔家屯组(Zcj)、兴民村组(Zx)剖面,南关岭震旦系甘井子组(Zg)剖面.还有反映大连上升和金州上升运动的剖面. (2)构造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可诱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外力地质作用,可导致陆壳和洋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本区最为典型的构造变形是大黑山发育在太古宙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水平韧性剪切滑脱构造和形迹组合及多期不同方向的褶皱断裂构造的叠加.另外一个构造形迹是位于大连白云山庄的莲花状构造,是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在1956年发现的,其为我国第一个莲花状构造.(3)重要化石产地骆驼山化石点位于渤海的复州湾海岸边,复州湾镇东南3 km的骆驼山石灰石采矿场.采石场岩性主要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上覆地层为第四纪中更新统褐红色黏土含灰岩砾石,厚度可达5 m左右.由于采矿爆破将这个地点暴露出来,红色黏土里面发现很多古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头骨、关节骨、牙齿、肋骨等,大小不一,可以确定为多种动物的化石.据鉴定可知,在这些动物化石中,有很多喜暖的动物,例如古老的剑齿虎(即巨颏虎)、纳玛象、居氏大河狸、李氏野猪和硕猕猴等等.(4)岩溶海蚀地貌大连地区岩溶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城山头、黑石礁、石城岛等地区.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大理岩、板岩,形成时期为震旦纪、古元古代,其间经历了一定的构造运动变化.在距今65~2.4 Ma的古近纪和新近纪,这些岸边灰岩经过岩溶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岩溶形态.(5)侵入岩地貌花岗岩是老帽山地质遗迹景观成景的母体,分布于整个帽山景区,岩石为二长花岗岩(ηγT),经风化剥蚀,形成球形、叠砌造型,属于花岗岩地区典型地貌特征.花岗岩石林景观极具观赏力,尤其是站在天堂景区向北眺望,可见雄伟壮观、直插云霄的“五指峰”.帽山景区的“屋檐石”“千层崖”“风堵石”等,都是由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叠砌造型的地质遗迹.(6)石英岩峰林地貌本地貌主要分布在冰峪沟景区内,冰峪沟被誉为“辽南小桂林”,是庄河市的一枝独秀.景区内裸露的峰林、峰丛和岩柱随处可见,把冰峪沟装点得形神兼备,让人叹为观止.峰林地貌岩性以榆树砬子组石英岩为主,由于地质构造的推动和褶皱的发育,多种地质营力交错形成了地貌类型多样的峰林地貌景观.(7)沉积地貌该地貌主要表现在金石滩景区内,包括金石滩玫瑰苑的叠层石、龟背石、古盐坪等.玫瑰苑的叠层石是在距今800~570 Ma的震旦纪形成的,当时叠层石的生长环境极为多样,从海滨潮间带至潮下带,从海洋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金石滩龟背石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块中最大的一块,举世罕见.龟裂就是干裂,层面上呈网格状如龟背,所以称龟裂,这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泥质沉积物(红色)充填所致.(8)冰川地貌该冰川地貌主要表现为古冰川遗迹,分布在帽山景区、步云山景区及冰峪沟景区.在帽山景区的龟背岭下边,分布有明显的擦痕、刻痕和冰臼;冰峪沟景区羊背石、冰川漂砾、冰川“U”形谷、冰蚀洼地、冰溜面、冰川擦痕、冰川刻痕、刀脊随处可见.(9)海岸地貌大连地区东临黄海,西临渤海,与山东半岛成犄角之势,海蚀地貌极其发育.具有观赏性的基岩海蚀地貌主要集中在金石滩、海王九岛景区内.金石滩景区内的“海龟探路”“石猴观海”“金发女郎”“恐龙吞海”“大鹏展翅”等,海王九岛景区内的“黑白奇石”“神熊吸水”“依附”“支柱”“特洛伊木马”“象山”等错落有致,点线成面,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海积地貌主要是位于旅顺口军港西南口处的老虎尾沙嘴,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深入海中,呈狭长的反“S”形转弯的堤坝状地貌,因此被形象地叫做“老虎尾”.老虎尾沙嘴的形成是海浪侵蚀、搬运和堆积的结果.(10)地质灾害遗迹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在帽山、步云山景区多处可见,主要是泥石流灾害,其次为崩塌堆积.随着大连市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笔者根据《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提出的地质遗迹分类方法对大连地区地质遗迹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其分类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大连市今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大连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相关文献】[1]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2]周晓丹,周曙,方强,等.江苏省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及其特征[J].地质学刊,2010,34(3):323-329.[3]董颖,曹晓娟,郭湘艳.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2):114-117.。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3篇)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弘扬地质科学精神,促进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自然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和生物化石等。

第三条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三)科学保护,持续发展;(四)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第四条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遗迹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地质遗迹的认定与公布第六条地质遗迹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县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遗迹进行初步调查和评估;(二)市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县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认定的地质遗迹进行复核;(三)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市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复核通过的地质遗迹进行审批;(四)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地质遗迹进行复核和公布。

第七条经认定的地质遗迹,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予以公布,并纳入国家地质遗迹名录。

第八条地质遗迹公布后,所在地县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公众公告,并设立标志说明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第三章地质遗迹的保护措施第九条地质遗迹保护区域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保护区域,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条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域内的地质遗迹,应当实行绝对保护,禁止一切破坏性活动。

第十一条省级、市级和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域内的地质遗迹,应当实行相对保护,限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地质遗迹的自然状态。

建筑遗址鉴定方法

建筑遗址鉴定方法

建筑遗址鉴定方法建筑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资产和历史见证。

为了准确鉴定建筑遗址,需要进行一系列专业的调查和研究。

以下将介绍建筑遗址鉴定的方法。

首先,进行现场勘察。

这是鉴定建筑遗址的第一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遗址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

同时,观察遗址周边的地貌变化,例如河流变迁、海岸线退缩等,这些都会对建筑遗址的保存和形态变化产生影响。

勘察人员还应该对建筑遗址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观察,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破坏风险。

其次,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鉴定建筑遗址的重要手段,通过发掘遗址中的文物及其分布情况,可以了解遗址历经的时代和文化。

在进行发掘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如定点挖掘、逐层逐小组挖掘等,以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可以对建筑遗址中的构造和建筑材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第三,进行历史考证。

历史考证是鉴定建筑遗址的重要环节,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收集与遗址相关的历史记载,可以了解遗址的建造时代、用途和历史背景。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历史文化遗迹的比较研究,找出建筑遗址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进行科学分析。

通过对建筑遗址中的文物、遗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鉴定结果。

例如,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放射性碳测年,以确定建筑遗址的年代;对建筑结构进行材料学和工程学分析,以了解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对遗址中的文物进行考古学、美术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以窥探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最后,进行保护和利用规划。

建筑遗址鉴定完成后,应立即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保护措施包括遗址的围护、修复、加固等,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

利用规划应综合考虑遗址的文化、教育、旅游等价值,合理利用遗址资源,实现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价值。

总之,建筑遗址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现场勘察、考古发掘、历史考证、科学分析和保护利用规划等多个环节,以确定遗址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和特征。

世界地质公园评分标准

世界地质公园评分标准

世界地质公园评分标准
世界地质公园评分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遗迹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包括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化石等方面。

世界地质公园通常需要拥有独特、珍稀、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才能获得高分。

2.地质遗迹的保护情况:包括是否有保护计划、是否有控制游客数量、是否有环保措施等。

世界地质公园需要有完善的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地质遗迹的长期保护。

3.地质遗迹的科研价值:包括地质遗迹的科研潜力、是否有科研项目、是否有科研成果等方面。

世界地质公园需要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才能吸引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前来开展研究。

4.地质遗迹的教育价值:包括是否有教育计划、是否有教育设施、是否有教育活动等方面。

世界地质公园需要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才能吸引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5.地质遗迹的旅游价值:包括是否有旅游计划、是否有旅游设施、是否有旅游活动等方面。

世界地质公园需要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才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6.地质遗迹的管理水平: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方面。

世界地质公园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和游客安全。

以上是世界地质公园评分标准的一些方面,具体评分标准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
地质遗迹是指地球历史上留下来的自然地质景观和化石遗迹。

根据形成过程和特征不同,可以将地质遗迹分为以下几类:
1. 地质构造遗迹:包括断层、褶皱、岩浆侵入体、火山岩、岩
石变形等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都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产物,代表着地球内部的演化历史。

2. 景观遗迹:包括峡谷、天坑、溶洞、露天矿坑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水文地质、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3. 化石遗迹:包括化石、化石群、古生物足迹等生物化石遗迹,这些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过程的历史,是地球生物演化的重要指标。

4. 矿产资源遗迹:包括矿床、矿脉、石灰岩、盐岩等矿物资源
遗迹,这些矿物资源是地球内部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5. 地貌遗迹:包括冰川遗迹、河流遗迹、海岸遗迹等地貌特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表面水文地貌、气候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着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

总之,地质遗迹类型繁多,每种类型都代表着地球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特征,是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途径。

- 1 -。

地质遗迹调查实施方案

地质遗迹调查实施方案

地质遗迹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

地质遗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特征和规律,为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可以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调查内容。

1. 地质遗迹的分类和分布情况调查,包括地质遗迹的类型、数量、分布范围等情况的调查。

2. 地质遗迹的特征和规律调查,包括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特征和规律的调查。

3. 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调查,包括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现状和问题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1.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对地质遗迹进行详细的观测和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

2. 实地勘探,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对地质遗迹进行详细的勘探,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3. 资料调查,搜集和整理有关地质遗迹的文献资料和地质调查报告,获取相关信息。

四、调查步骤。

1.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区域和调查方法。

2. 实地调查,按照调查计划,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

3. 资料整理,将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探获取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4. 提出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建议,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区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基本情况。

2. 地质遗迹的分布情况,包括地质遗迹的类型、数量、分布范围等情况。

3. 地质遗迹的特征和规律,包括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特征和规律的调查结果。

4. 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六、总结。

地质遗迹调查是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展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一、前期准备1.明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地质遗迹类型。

2.调查准备:收集前人调查研究资料,了解地质遗迹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3.装备准备: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包括测量仪器、照相设备、样品采集工具等。

二、调查过程1.现场勘查:按照调查计划,到达目标地质遗迹现场,对地质遗迹进行全面的勘查和观测。

2.测量记录:根据调查目标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包括地形地貌测量、地层测量等,并详细记录数据。

3.照相记录:利用照相设备对地质遗迹进行拍摄,保留关键的照片记录,包括全景照片和局部特写等。

4.样品采集:根据调查目标和需要,采集地质遗迹相关的岩石、矿物、化石等样品,并做好标识和保存。

5.资料整理:整理和汇总调查得到的各类资料和数据,编写详细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要求1.专业知识要求:调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和地质遗迹知识,熟悉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

2.仪器设备要求:调查人员应熟悉和掌握调查所需的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3.勘查记录要求:调查人员应认真记录调查过程中获取的数据和观测结果,并为每个地质遗迹进行编号和标识。

4.照相记录要求:照相记录应保留关键的照片,包括全景照片和局部特写,并做好照片的标注和归档工作。

5.样品采集要求:样品采集应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采集地质遗迹样品时应注意保护和保存其原始特征。

6.调查报告要求:调查报告应详细、准确地描述调查过程和结果,包括勘查记录、测量数据、照片记录、样品信息等。

四、安全保障1.安全意识:调查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个人和团队的安全。

2.装备安全:调查前对调查装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避免由于装备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3.现场安全:在地质遗迹调查现场,要注意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

4.分工合作:合理分工,配合默契,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完成。

地质遗迹等级

地质遗迹等级

地质遗迹等级
地质遗迹等级是固定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质现象,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和景观价值,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为旅游和教育等领域能够提供良好的资源,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各国和地区相继制定了不同的地质遗迹等级。

在中国,地质遗迹等级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三种。

国家级地质遗迹是指对国家自然地质历史、科学研究和旅游资源有极高价值的地质遗迹,远超过省级和市县级遗迹的价值。

而省级和市县级地质遗迹则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或对地方文化、旅游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地质遗迹等级的划分有利于方便地面向各级政府和公众开放和保护遗迹,促进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地质科普的宣传力度,增加公众对地质知识和地质遗迹的认识。

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及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范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厅组织制定了《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基本要求、调查方法与评价要求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立项、设计、实施、成果编制与评审。

2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国土资发〔2004〕256号)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浙江省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指南(浙土资发〔2005〕83号)DD 02-2004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3地质遗迹分类和分级3.1 地质遗迹分类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依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地质遗迹分为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等七大类,结合浙江省地质遗迹特点,进一步细分为类、亚类与型(附录A)。

3.2 分级标准3.2.1国家级及以上a.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b.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产地和矿床等;c.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

d.能为国际或国内矿业发展史提供证据,或代表当时国际或国内科学技术水平的采矿遗迹景观。

3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3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矿部1995 年5 月4 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管理,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的各类地质遗迹。

第三条本规定中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第四条被保护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挖掘、买卖或以其他形式转让。

第五条地质遗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应实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六条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本辖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第七条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一、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二、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山、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四、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五、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六、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七、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第三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区的建设第八条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保护区。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命名规则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命名规则

附录A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见表A.1。

表A.1 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表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见表B.1。

表B.1 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边界拐点坐标表附录 C(规范性附录)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命名规则C.1 原则和要求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的命名,采用行政地名、简明扼要、科学定位的原则,避免标新立异、使用已有地质遗迹名称[参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附录I命名],地质遗迹保护区(段、点)名称,要简单明确字数不宜过长,一般不宜超过15个汉字。

C.2 地质遗迹保护区命名地质遗迹保护区命名,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具有世界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具有省级以下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所在“县(区、市)名称+地质遗迹名称+特级(或一级或二级或三级)保护区”命名,如:修武县云台山红石峡谷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遂平县嵖岈山花岗岩地貌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桐柏县太白顶花岗岩地貌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C.3 地质遗迹保护段命名地质遗迹保护段命名,根据地质遗迹保护段内具有世界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具有省级以下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段,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区所在“县(区、市)名称+地质遗迹名称+特级(或一级或二级或三级)保护段”命名,如:卢氏县官道口群地层剖面一级保护段、淅川县元古界地层剖面二级保护段。

C.4 地质遗迹保护点命名地质遗迹保护点命名,根据地质遗迹保护点为世界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特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一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名为二级地质遗迹保护点,具有省级以下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命为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既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点所在“代表性地名名称+地质遗迹名称+特级(或一级或二级或三级)保护点”命名,如:鹤壁尚峪苦橄玢岩一级保护点、盘古寺断裂带二级保护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遗迹认定申报表
申报地质遗迹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时间
说明
一、申报单位为地质遗迹所在地县(市、区)级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地点”指地质遗迹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三、“地理坐标”指地质遗迹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四、“主要保护的对象概述”主要包括《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规定的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五、“科学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已完成的科研成果、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名称等内容。

六、“自然环境状况”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概况、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

七、“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及其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状况;
2.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八、“土地权属状况”是指地质遗迹的土地权属是否存在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九、“申报书一律用A4纸印制,翻印申报书时不得改变其格式和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