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第八章)
本科参考书目
本科参考书目绪论本章参考书目:1、高旭东著《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杨联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杜维明著《一阳来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王富仁著《中国的文艺复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李欧梵著《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编第一个十年的文学(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和创作概述本章参考书目:1、《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史料•索引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2、《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章参考书目:1、《鲁迅全集》第1—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钱理群著《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钱理群著《与鲁迅相遇》北大讲演录之二三联书店2003年版4、胡尹强著《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高旭东著《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本章必读作品:《野草》、《呐喊》、《彷徨》第三章小说本章参考书目:1、《郁达夫小说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3、严家炎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本章参考书目:1、《徐志摩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2、《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1917—192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3、钱理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章必读作品: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第六章戏剧本章参考书目:1、田汉剧本《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参见《田汉文集》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2、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3、焦尚志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4、宋宝珍著《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编第二个十年的文学(1927—1937)第二章茅盾及左翼小说本章参考书目:1、《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 小说集六、小说集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2、茅盾《腐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茅盾研究资料》(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4、《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三章老舍与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本章参考书目:1、《老舍选集》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曾广灿吴怀斌编《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3、舒乙著《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年版4、《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5、《巴金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6、《巴金选集》第六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7、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8、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本章必读作品: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寒夜》第四章沈从文与京派小说本章参考书目:1、《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小说集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2、[美]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3、凌宇著《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出版4、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本章必读作品:《边城》第五章其他小说群体本章参考书目:1、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皇甫晓涛著《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六章诗歌本章参考书目:1、《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孙玉石主编《戴望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3、陈丙莹著《戴望舒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4、金丝燕著《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七章曹禺的戏剧成就本章参考书目:1、《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2、《曹禺文集》第2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3、钱理群著《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4、孙庆升著《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5、田本相著《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本章必读作品:《雷雨》、《原野》、《北京人》第八章戏剧与电影本章参考书目:1、《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二(1927—193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2、会林陈坚绍武编《夏衍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3、李健吾著《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九章散文与报告文学本章参考书目:1、林语堂著《人生的盛宴》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2、梁实秋著《雅舍菁华》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三编第三个十年的文学(1937—1949)第二章国统区的戏剧与电影本章参考书目:1、《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1986年版2、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3、《阳翰笙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4、《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 戏剧卷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5、廖全京著《大后方戏剧论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三章国统区的诗歌及小说本章参考书目:1、《〈七月〉、〈希望〉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2、夏传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3、《艾青》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4、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5、胡风著《胡风评论集》(下、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个自由主义 的松散的作家群体,包括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如沈从文、梁实 秋、凌叔华、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梁宗岱等等。他们以北京 布总胡同三号四合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为主要活动场所,定期 聚会,自由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而这个 “太太客厅”也就成为京派作家的文艺沙龙。京派作家也有相对 固定的报刊作为发表作品的阵地。由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 艺》,1934年创刊、由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6 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和1937年创刊、由朱 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这个作家群发表作品的共同阵地, 而《大公报·文艺》是其中起步最早、时间最长而又最具连续性的 一面旗帜。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7—1937)
第二个十年的总体格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第 二个十年,文学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 果说在此之前的文学创作还属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范 畴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革命文学的 倡导和论争。虽然此时期左翼文学成为主潮,但在战 争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还是呈现出多种创 作思潮并存的局面,除左翼文学外,代表无党派民主 进步人士的文学、追求纯文学艺术价值的自由主义作 家的文学、透现商业气息的海派都市文学等等不同的 文学流派共同构成了第二个十年现代文学的繁荣。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老舍简介
四类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 市民,正派市民,城市底层平民 形象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离婚》 《二马》等。
《 骆 驼 祥 子 》 剧 照
巴金简介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 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 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 《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 罪恶。以《家》为代表。
后期的作品题材上分为两类,一类写 旧家庭没落《春》《秋》。另一类反 应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寒夜》
三小说
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田野的风》 柔石的《疯人》《为奴隶的母亲》《二月》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四散文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左翼文学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报告文学与游记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废名作品截选
《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盏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 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 史时期,为维护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 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 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 号。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 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矛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_第二个十年1928-1937_年_6_月)(DOC)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6 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928 年1 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 1 卷第8 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注: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创造月刊》第1 卷第8 号),。
同年 3 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注: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创刊号),,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 年代的文学创作。
一30 年代文学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1929 年9 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絜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注:1930 年11月26 日上海《民国日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文学创作(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1《新青年》“随感 《新青年》 随感 录”杂文 2周作人的言志派 周作人的言志派 小品 3冰心朱自清的美 冰心朱自清的美 文 4文学研究会写实 文学研究会写实 散文 5郁达夫和创造社 郁达夫和创造社 的抒情散文 6语丝派的幽默小 语丝派的幽默小 现代评论” 品7“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 散文
1907-1917 春柳社进化 团文明新戏 1917.191 . 9胡适“建 胡适“ 胡适 设西洋式新 剧”的战略 1920.192 . 7爱美剧小 爱美剧小 剧场运动田 汉丁西林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
论争) .论 争:( 产阶级 学与 艺观 论争) 论争, 讨论, 学 论争,对国 义 艺运动 , 艺 众 问题 讨论,与 论争, 两个口 论争, 种 论争,“两个口号” 论争,与 义 义 家 艺观 对 :与 实 论争, 论争。 与 语 论争,与 光 从 论争。 对马克 . 艺 论:“ 联”对马克 义 艺 论 研究。 戏剧。 . 学创 : 说、诗歌、 、戏剧。 个 学创 小说 1“左联”和左翼小说小说家 茅盾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等 柔石胡也频丁玲张天翼沙汀 吴组缃叶紫艾芜东北作家群 2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老舍、 巴金叶圣陶王鲁彦王统照许 地山 3京派小说沈从文废名萧乾 芦焚李健吾李劫人4海派小 说张资平、叶灵凤 5新感觉派小说穆时英刘呐 鸥黑婴禾金 6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 诗歌 1左翼诗人殷夫 2中国诗歌会诗 人群的创作穆 木天蒲风杨骚 任钧 3泥土诗人臧克 家和芦笛诗人 艾青 4后期新月派诗 5现代派诗戴望 舒汉园三诗人 废名林庚 散文 论争, 论争,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本时期文学特征:
“五四”所开启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 主潮变得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运用,并影响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 貌; 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 彼此发展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 阶级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标志
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 深度,以及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 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
思考与练习:
1、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村等共产党员作家组成 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李初梨、冯乃超、 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也 有“突变”。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或普罗文学),批判五四以来重要 作家包括鲁迅、茅盾等,引起论争。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 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 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2、 文学形式:
叙事,中长篇小说,多幕剧。
3、 艺术表现: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描写;艺术的独创性;人 的异化主题;心理刻画艺术;讽刺艺术.
4、 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 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 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5、 时代审美特征: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有无阶级性 3、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的关系 5、与“自由人”、“第三种人”(海派)的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第二节 多种创作思潮综述
此时期虽然有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和文学倾向的论争和 论战,虽然有强大的左翼文学阵营的创作,但文学毕 竟还是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既有政治意念很强的左翼 文学家;也有反对从属于政治,又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维护文学理想的自由主义作家,如京派;还有偏于追 求商业化的所谓海派作家;更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参 加“左联”,但他们的作品却以自己深刻、独到的体 验,在非常深广的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实现了思想 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或被称为趋向民主进步的作家, 如巴金、老舍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创作。在众多的创 作思潮中京派和海派是两个创作趋向大相径庭,并产 生激烈论争的流派。
②《太阳月刊》 太阳月刊》 1928年1月蒋光慈创办了《太阳月 月蒋光慈创办了《 年 月蒋光慈创办了 接着又成立了太阳社, 刊》,接着又成立了太阳社,成员大多 为共产党人,提倡“ 为共产党人,提倡“以被压迫的群众做 出发点的”革命文学。 出发点的”革命文学。
2、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理论 、创造社、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强调作家应该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 强调作家应该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些无疑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 他们的理论过分强调革命性,就使革命文学理 他们的理论过分强调革命性, 论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 论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片面性和教条主义的 倾向。创作上,虽然也有大量的作品出现, 倾向。创作上,虽然也有大量的作品出现,但 艺术上大多比较粗糙。 艺术上大多比较粗糙。
京派作家多是一些自由主义作家,他们在不脱离现实 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追求文学人性的、 永恒的魅力。朱光潜曾论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 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 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 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这派作家的创作中 不乏成就卓著者,他们多是学者型的文人,陶醉于中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文 学的政治化、商业化,是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 主张和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似乎有些错位。但时过境 迁,从今天的角度审视则凸显其文学审美的价值。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8年的“革命 文学”的转变有迹可寻。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但 渊源可追溯到1923年前后。 1923年就有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 女、沈泽民、蒋光慈等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 主张。 1924年,春雷社——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 社团。 1925年前后,沈雁冰等人试图运用马克思 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现象。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对鲁迅等文学先驱的错误批判,在新文学阵 营内引起了有关革命文学的激烈论争。 ★“语丝派” 针锋相对地认为“阿Q时代没有死”。昌派《写给死了的阿Q》。 ★鲁迅 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在各种攻击与非难面前,鲁迅对文学理论 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从现实的角度肯定了革命文学的存在, 也批评了一些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倾向。鲁迅反对片面地强调 文学的宣传作用,他说:“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 非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色也算色),而凡颜色 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 书……之外,要有文艺者,就是因为它是文艺”。 鲁迅认为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记 录”。 ★茅盾等“五四”新文学家也对革命文学倡导者的错误见解进 行了严厉的批评。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规模浩 大的文学运动,为什么会在 1928 年崛起? ①政治形式的突变:国民党的分裂和 背叛 ②世界潮流的推动:世界文坛普遍 “左倾”,形成“红色的30年代”。
3、革命文学的论争。 由于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自身思想尚不成熟, 并且受到了当时共产党内“左倾”路线和苏联、 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的 影响,他们的文学见解明显地存在着某些局限 和错误倾向。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认为文艺 可以“组织生活”、“创造生活”,认为对革 命文学的倡导可以推动政治上的持续革命。
第二个十年文学
茅盾《徐志摩论》
文学批评
胡风《林语堂论》
◆加强了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时,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 的作品也被译出。
◆积极推进了文艺的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运动研究会 文学形式 传统/西化?
鲁迅的“拿来主义”
三、自由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1、自由作家的文艺观
④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 苏汶
“文艺致死都是自由的”
看似两面开弓,实则矛头指向“左联”
张闻天
化名“哥特”《文艺上的关门主义》
“客观调和的结尾”
▲论争几乎都聚焦于“文艺与其发展的外部关 系上,很少关注文艺本身”
使各方不断地成熟,自身更具吸引力 意义 论争对立面的互补,促进繁荣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30年代文学总特征) 1、文学创作题材空前开拓 ①个人走向社会的历程
30年代 壮阔厚实的力之美
丰富的生活经验 真挚深刻的感情
②多幕剧 ③杂文、报告文学
3、艺术表现上 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②心理剖析更具深度 ③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品格的结合
茅盾——“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小市民世界” 巴金——“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湘西边城世界” ▲关注民族灵魂历史开掘的深度
4、审美特征 (小说)悲凄美、感伤美
20年代 (散文)雍容、漂亮、缜密之美
茅盾的《蚀》三部曲、长篇《虹》
②城乡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命运 《子夜》——民族资本家阶层 《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阶层 ③殖民地化威胁下中华民族的命运 萧红《生死场》 萧军《八月的乡村》 ▲关注社会历史内容的广阔度
2、文学形式的变化 抒情的时代 叙事的时代
①中长篇小说(三部曲大量出现)
第二个十年文学
在30年代,左翼作家专指参加无产阶级 文学倡导运动的,参加“左联”的,和赞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 初期左翼创作在题材上和指导思想上,都 表现出新的特点。题材上,多表现在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描写工农的生活。在创 作中,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其中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他们创作影 响最大。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一般比较鲜 明,阶级斗争成情节的主要框架。
他们认为阿Q的时代已死,表现死去了的 时代的作家,便不具有现代性。他们认为新 兴阶级负有批判旧世界的使命。在批判中他 们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态度,如给鲁迅扣上 了“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性 的反革命的人物”的大帽子。为此鲁迅发表 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 纪》、《革命咖啡店》、《文学与革命》等 文章,不客气地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作家 暴露的种种错误,并对有关革命和文艺的不 少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论断。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一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 时期,也称为30年代文学。决定这一 时期文学面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他们构成 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在这两股文学潮流中,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 四文学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人的文学”的潮流,而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则是新兴的潮流。
沈雁冰:“无产阶级艺术决非仅仅描 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 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一种适应于世界的 艺术”。(《论无产阶级艺术》) 3、要求作家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革命感情。 恽代英:“倘若你希望做革命文学家, 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 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鲁迅反对抽象地看待“人”和“人性”, 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的感情,他从唯 物史观出发,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 察,从而确定了人的阶级性。 代表性文章是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和出 汗》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发生背景之一:世界性的左翼思潮的勃兴。 发生背景之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与 此相适应,在文学上也需要提出更鲜明的主张——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发生背景之三:文坛上各路大军云集上海。 主要倡导者:太阳社和创造社 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1、文学和生活的关系 2、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3、作家世界观问题 30年代文艺发展与“左联”的建立 所谓30年代文学,指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间的 文学。 一、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显著特征有三:思想自由氛围消 失;文学政治化;左翼文学与其他文学形成共同竞争的局面。
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铲共大观》 《文艺与革命》等文,批评创造社、太阳社 的错误。 茅盾写了《从牯岭到东京》。
5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的错误及其原因: A 在文学理论方面: B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方面: C在斗争策略方面: D大批判的恶劣文风: 原因:1 苏联文学中左倾的影响 2 受党的左倾路线的影响(王明)
C 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如30年代出现的小说新人。 3、左联的三次论争: 首先,与新月派的论争。 鲁迅与梁实秋关于“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的 论争。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指出: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 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 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 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
四 关于“左联” 1、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 作家等三部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第二个十年文学
• 三、从五四文学到后五四文学 • 1、后五四文学概念 • 指1927年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 与传统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在精神立 场上,后五四文学坚持五四文学倡导的民主与科 学精神,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作为 思想追求的方向和内核;在艺术审美上,后五四 文学继承了五四文学兼容并包、中西交融的传统, 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尝试与探 索。
• 共产党的文化努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即超 • 越于党派意识形态及党派斗争的独立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 许纪霖、陈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
• 2、文坛总体特征:
• 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逝了,新文学 • 公共空间有所衰落,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动变得空 • 前的政治化。 • 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对五四新文学进行了全 面的批判与清算。 什么是革命文学? 在《革命与文学》中,郭沫若指出:革命文学是‚表 同 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 李初梨在《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里提出:革命的文 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意图 形 象化,就可以‚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把文学当 做 组织革命的工具。
等文,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可全盘否 定,强调对于古代、民间、外国文化‚都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e,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1933年11月,周扬作为左联领导人发表《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论文,要 求 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的具体地描 写现实,这种艺术描写的真实与历史具体性必须与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起来。
第八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 、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 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 别的注重和发展。 3 、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 30 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1、与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冲突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 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自由主义文 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 补充和纠偏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代表人物:朱光潜、沈从文等 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较少颓废、享乐色彩,显示出 某种严肃性:严肃的自我内省,严肃的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这与‚五 四‛时期的文学启蒙思想是有继承关系的。
第二节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与论争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革命文学”的提出: 1928年,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 孟超等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李初梨、成仿吾、冯乃超等后期创 造社成员创办《文化批判》。 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产生的原因
(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 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2、总体概貌: “六次论争”—— “革命文学”; “新月派”; “大众文 艺”; “民族主义文学”; “自由人”、 “第三种人”; “两个口号”。 “五大形态”—— 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 学;民族主义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讲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革命文学“以工农大 众”为“对象”。 (4)明确规定了革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3、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和文艺大众化运动 讨论进行了三次: (1)1930年3月——5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文 艺的通俗化,“旧形式的利用和新形式的创作”。 (2)1932年,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大众化的任务、 内容和创作方法,大众文艺的语言和形式,大众文 艺的艺术价值,作家生活的大众化等问题。 (3)1934年春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 旧形式,大众语、土语、拉丁化问题。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文章 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 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 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主要观点包括:
(1)革命文学的产生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 (2)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
1936年7月,鲁迅发表《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 动》,8月又发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 题》,较为科学地阐明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这一口号的内容,并强调它与“国防文学”的口号不 是对立的,是并存的,是为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 明了性而提出的。两个口号都是进步的,“国防文学” 的口号可作为随时应变的口号,而总口号最好用“民 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第三节 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海派、京派、左翼三大派 别(潮流)以及相互间的对峙 与渗透。
“海派” (教材160页末)
•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 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 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 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 “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 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 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 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 “新”。
(3)与“京派”的论争
• 京派: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 《大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 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 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 和最高境界,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 “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4)创造社和太阳社之间
• 谁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问题发 生过论争。 • 表现了文艺团体间的宗派情绪 和门户之见。
结果
•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创造社、太阳 社和鲁迅的论争在1929年初基本 停止。1930年2月16日,在党组织 的建议下,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
三、以“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共同的 时代特征:
A、 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B、 中长篇小说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思考题:
1、简要叙述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 的论战。 2、简单评价“京派”文学观。 3、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鲁迅对京派的批判 • 朱光潜:“静穆”美
• 鲁迅:战斗的力的美。
• 1931年--1932年间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 和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 VS 左翼作家
(4)关于“文艺自由论”的论 争
• 1931年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阿狗文艺 论》:认为“艺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生
活之表现,认识与批评。” 指出“将艺术 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 徒。艺术家虽然不是神圣,然而也决不是 叭儿狗”。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 学(1928——1937)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 基本线索 • 1、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 决定性作用。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 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 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左联纪念馆
四、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 VS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1)与“新月派”的论争:
•
“新月派”首先打出“人性”的旗帜:
• 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 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等文章中说 “革命的文学”、“无产阶 级的文学”根本不能成立,因为“伟大 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 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 级的阶级的文学”。
(2)太阳社也持同样的观点
•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说鲁迅的“思想 是走到清末就停滞了,因此,他的创作即能代表 时代,他只能代表庚子暴动的前后一直到清末; 再换句话说,就是除开他的创作的技巧,以及少 数的几篇能代表五四时代的精神外,大部分是没 有表现现代的!” •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倘没有应具的条件 的,那就是自己说变,实际上却并没有变,所以 有些一天晚上自称突变过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文 学家,不久就又突变回去了。”
1
2
返
3
•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 有《拓荒者》《萌芽月刊》 《北斗》《文学月报》 《文学周报》、《文学导报》、 《文学》半月刊等
左联五烈士:
冯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夫、李求实
胡也频、 柔石、
2、功绩:(教材151-152)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 绍和研究工作。 (2)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 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左联文学创作上的丰收,巩固了革 命文学的地位,赢得了读者。
梁实秋说:
•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 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 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 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 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 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错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 “在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 本身的价值”。
二 、革命文学的论争
• 创造社和太阳社 VS 鲁迅、茅盾
(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
创造社强调“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鲁迅在《文艺与革命》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喻的说 法“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 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 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 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 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 鲁迅《璧下译丛〈小引〉》:“近一年来中国应着 ‘革命文学’的呼声而起的许多论文,就还未能啄 破这一层老壳[即指:日本作家的影响],甚至于踏 了‘文学是宣传’的梯子,而爬进了唯心的城堡里
对“文艺自由论”的评价
•
胡秋原、苏汶等人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反对 “干涉主义”,要求思想自由,文艺创作的自由, 是有进步性的,他们指出“民族主义文学”用一 种中心意识独裁文坛,是“中国文艺界一个最可 耻的现象” ,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纠正左翼文 学中存在的图解政治的倾向也有实际意义。但想 让文学与政治彻底分离,完全脱离政治权力的限 制,彻底摆脱意识形态,这本身也是一种幼稚的 幻想。
鲁迅发表《论第三种人》
• 指出“第三种人”是做不成的“生在有 阶级的社会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 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 今天而要做给予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 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 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 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否认有不偏不倚的第三种人的存在。
• 鲁迅写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 他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 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 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 实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乐,人之 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 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 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 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 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 苏汶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等 文:他说革命作家把“所有和他们自己不大相同
的人都错认为资产阶级的辩护人”,剥夺了他们 创造的那些“即使不能严格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 场上,但至少也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那一种作 品的自由”。他断言,“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态度,我觉得是认友为敌”。
(3)愈演愈烈——对鲁迅实行“笔 尖的围剿”、对茅盾也进行了攻击
• 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称鲁迅为“封建余孽”、“二重反 革命”。 • 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等文中,批评了 创造社作品存在标语口号的毛病,但他也 认为革命文学的“主张是无可非议的”。 • 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 茅盾底〈从牯岭到东京〉》,说茅盾“对 于无产阶级是根本反对的”。
1、 成 立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 1930年3月2日,“左联” 在上海正式成立。 出席成立会议的有:冯乃超、郑伯奇、沈端 先、钱杏邨、鲁迅、田汉、洪灵菲(7个常委) 等50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 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 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 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 级艺术的产生”。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 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 讲话。1936年根据中共指示自动解散。(教 材150页末)
新月派的第二面理论旗帜 是“天才论”。
• 梁实秋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 数天才的创造”。
(2)与“论语派” 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 1932年9月,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小品 文刊物《论语》(半月刊)。“论语 派”因此而得名。在《论语》等刊物 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体包括林语堂、 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老舍等。 该刊声言“不谈政治”,反对“涉及 党派政治”,提倡“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专门刊载“取较闲 适之笔调语出性灵”的小品文 。
• 鲁迅: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 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这是十足 的“抚慰劳人的圣药”,“麻痹”民 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 鲁迅:这种“幽默”和“闲适”,实质上是“将
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这 样的作品,是有闲阶级的“小摆设”,是反动派 的“帮闲文学”。“专读《论语》或《人间世》 一两年,而欲不变为废料,亦殊不可得也。” • 鲁迅指出,真正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 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 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 战斗之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