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 Q D元素杂质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H Q3D:元素杂质指导原则
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
1 背景介绍
2 适用范围
内
容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4 元素分级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1. 背景介绍
1. 背景介绍
ICH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10月批准了Q3D:金属杂质课题。 这一新指导原则建议对于药品中的金属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限制提供全球性的政策。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2 元素杂质的潜在来源
考虑药物的生产过程,元素杂质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几 大类: ⑴ 残余元素杂质。主要来源于刻意加入参与生产反应或在 原料药、试剂、起始原料或辅料生产处理过程中引入的元 素残留(如:金属催化剂)。 ⑵ 原料药、试剂、起始原料或辅料中已知的或可能存在的 元素杂质。 ⑶ 通过生产设备引入的已知的或可能存在的元素杂质 ⑷ 通过药物容器密封系统引入的元素杂质
注射剂 PDE µg/day
15 6.0 4.0 5.0 5.0 180 85 12 35 130 10 10
吸入性制剂 PDE, µg/day
1.9 3.4 1.2 5.0 2.9 7.6 140 1.2 6.9 1.3 1.4 1.4
Table A.2.1.元素杂质PDE标准(每日允许暴露量)(续)
Table A.2.1. 元素杂质PDE标准(每日允许暴露量)
元素
As Cd Hg Pb Co Mo Se V Ag Au Ir Os
级别
1 1 1 1 2A 2A 2A 2A 2B 2B 2B 2B
口服制剂 PDE µg/day
15 5.0 40 5.0 50 180 170 120 170 130 1000 1000
2. 适用范围
2. 适用范围
适用
Q3D适用于新的成品药物制剂和采用已有原料药的新药制 剂。
主要包括: 蛋白质和多肽(从重组或非重组细胞培养表达系统产生), 及其衍生物和组分产品(例如,共轭物等)包含在该指导原 则的范围。
此外,含有合成多肽、多核苷酸、低聚糖的药物制剂也在这 一指导原则的范围内。
1. 背景介绍
Q3D限制元素杂质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鉴别、分析、评 价及控制。
Q3D给定的安全数据会适当更新。当新的安全数据一经确 认,杂质允许日暴露量(PDE)有可能会变化。本指导原 则会随着新的安全数据的使用而更新,包括不同的元素杂 质、或不同的给药途径等。
来自各方的安全数据均将考虑在内,作为Q3D安全性数据 的参考
元素
Pd Pt Rh Ru Tl Ba Cr Cu Li Ni Sb Sn
级别
2B 2B 2B 2B 2B 3 3 3 3 3 3 3
口服制剂 PDE µg/day
100 1000 1000 1000 8.0 13000 11000 1300 780 600 1200 6400
注射剂 PDE, µg/day
ICH Q3A指导原则将杂质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 溶剂。
Q3A和Q3B主要针对有机杂质 Q3C主要针对残留溶剂。 Q3D对无机杂质中的金属提出分类要求。 经过专家工作组的若干次讨论,将题目“Q3D: Guideline for Metal Impurities”修订为“Q3D: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并形成了指导原则的初稿。 截止2013年7月,现行版本为Step 2b。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3 元素杂质水平高于PDE标准的评判
在某些情况下,元素杂质水平较PDE标准高是可以接受的 。此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低于每日剂量 2. 短期暴露(30天以内) 3. 特殊适应症(如:威胁生命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罕 见疾病等)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由于表中涉及到的元素杂质不同程度的存在于食物、水、 空气及职业环境中,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元素杂质的 PDE标准也未必一成不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借助 校正因子等手段建立PDE标准。
通常情况下:
生物利用度 <1% <50%
50%~90% >90%
×校正因子 0.01 0.1 0.5 1.0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元素杂质的PDE标准建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6. 以长期动物研究数据为依据建立PDE。在某种情况下, 短期动物研究数据可用于个体元素杂质PDE标准建立最直 接评价手段 7. 注射或吸入性给药数据缺失或/和数据可用,但不足以 进行安全评估时,则采用缺省因子以口服给药PDE标准为 基础建立以上两种给药途径的PDE标准 8. 吸入性药物制剂中,可溶性盐较悬浮微粒更适合评价杂 质元素的毒性。因此,吸入制剂采用可溶性盐对吸入性制 剂及其衍生制剂进行PDE标准研究
元素杂质PDE标准的建立方法见Appendix 1。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元素杂质的PDE标准建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1. 氧化状态的元素可能出现在药物制剂中 2. 有参考价值的人体暴露量及其安全性数据 3. 直接相关的动物试验研究 4. 给药途径 5. 相关端点和名称的选择(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分类、 动物致癌性、生殖毒性及靶器官毒性等)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3 潜在元素杂质的鉴别
5.3.1 Class 1元素杂质 基于元素的内在毒性,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应包含Class 1中 所有元素杂质。对该类杂质元素的任何可能的潜在来源应 进行评价,以明确其转移引入药品的可能性。
部分而刻意加入,否则无需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于吸入性 制剂和注射剂等,任何可引入该类元素的可能性均需进行 风险评价
4. 元素分级
Class 4
依据:已评价,但由于低毒性或者区域性法规尚未建立 PDE标准
元素: Al(铝)、B(硼)、Fe(铁)、Zn(锌)、K (钾)、Ca(钙)、Na(钠)、Mn(锰)、Mg(镁) 、W(钨)
2. 适用范围
不适用
Q3D不适用于草药产品、放射性药品、疫苗、细胞代谢物、 DNA产品、致敏物、细胞、全血、血细胞成分、动物或植物 来源的粗产品、非体循环的透析液或含有以治疗为目的元素 的药品。
此外,也不适用于临床研究期间的药物制剂。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铱)、Os(锇)、Rh(铑)、Ag(银)、Ru(钌) 说明:只有当这些元素刻意添加到原料生产过程时才需要
评价其潜在来源
4. 元素分级
Class 3
依据:口服毒性低,其他给药途径需考察 元素: Sb(锑)、Ba(钡)、Li(锂)、Cr(铬)、Cu
(铜)、Sn(锡)、Ni(镍) 说明:对于口服给药的制剂,除非该类元素作为原料的一
3.1 口服、肠外及吸入性给药途径制剂的杂质元素安全性 评价原则
Q3D中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通过汇总公开的数据而 得,公开数据主要来源包括:科学期刊、政府研究报告、 适用于药品的国际监管标准及指导原则、监管机构的研究 评估报告等。
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数据来建立口服、肠外及吸入性给药 途径的药物制剂日允许暴露量( Permitted Daily Exposure,PDE)标准并给予指导。
1. 背景介绍
药品中的元素杂质可能有多个来源:可以在合成中有意 添加,或可能作为污染物存在(例如,通过与生产设备的相 互作用,或通过药品的组分存在),因此可在药品中被检测 到。由于元素杂质不能给病人提供任何治疗益处,所以药品 中元素杂质含量应该被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
1. 背景介绍
Q3D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潜在元素杂质的毒性评估,毒性元素允许日暴露量(PDE)
3.4 注射用药品 注射用药物的PDE的应用不需要考虑药物体积。
4. 元素分级
4. 元素分级
为使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更容易做出准确的判断,将Q3D 中涉及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元素分级表
Class 1
2A
Class 2
级别
2B
Class 3
Class 4
4. 元素分级
Class 1
依据:具有明显的毒性 元素: As(砷)、Cd(镉)、Hg(汞)、Pb(铅) 说明:由于具有明显的毒性,因此,各种给药途径的药物
说明:如药物产品中含有该类元素杂质,则需要按着其 他指导原则和地方性法规进行处理
4. 元素分级
Table 4.1 元素分级汇总
分级
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杂质
是否进行风险评价
Class 1
As、Pb、Cd、Hg
是
Class 2A Class 2B Class 3 Class 4
V、Mo、Se、Co
Ag、Au、Tl、Pd、Pt、Ir、 Os、Rh、Ru
10 10 10 10 8.0 1300 1100 130 390 60 600 640
吸入性制剂 PDE, µg/day
1.0 1.4 1.4 1.4 69 340 2.9 13 25 6.0 22 64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说明: 锇(Os)、铱(Rh)、钌(Ru)、铑(Ir)等杂质元素 ,因无充分的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价,无法建立任何一种给 药途径的PDE标准。但由于其性质与铂(Pt)极其相似, 遂参考铂元素的PDE标准。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鉴别( Identify ): 鉴别已知的元素杂质,并找出其引入药品的潜在源头。
分析( Analyze ): 确定特定元素杂质存在药物中的可能性。
评价( Evaluate ): 以PDE标准比较实际测得值与预测值差距。
控制( Control ): 建立并实施控制手段限定药品中的元素杂质。
4. 元素分级
Class 2A
依据:具有较高的自然丰度 元素: V(钒)、Mo(钼)、Se(硒)、Co(钴) 说明:由于这些元素具有较高的自然丰度,需要对所有潜
在来源和给药途径进行评价
4. 元素分级
Class 2B
依据:刻意添加 元素:Au(金)、Tl(铊)、Pd(钯)、Pt(铂)、Ir(
生产设备①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原料药
药品中元素 杂质
制药用水②
容器密闭 系统
辅料
① 生产设备引入元素杂质的风险,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正确理解、 对生产设备的适当选择、仪器设备的有效验证及GMP的良好执行来 降低;
② 制药用水引入元素杂质的风险,可通过严格遵守药典(如:EP、 JP及USP)对制药用水的质量要求来降低。
制剂均需考察。一般情况下在药物生产中限制使用或不用 ,但会以杂质的形式出现在原料中,且不易除掉。因此在 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应考察其所有可能的来源
4. 元素分级
Class 2
该类杂质毒性的大小与药物制剂的给药途径有关。 该分类中某些元素,很少以杂质的形式出现在药品辅料中,
因此,除非该类元素是药品生产过程中刻意添加的,否则在 药品中不会出现该类杂质,也不会产生重大危险。 将该类元素进一步分级为Class 2A和Class 2B,以确定何时 有必要进行风险评价?何时该类杂质的作用可忽略不计?
Sb、Ba、Li、Cr、Cu、Sn、 Ni
B、Fe、Zn、K、Ca、Na、 Mn、Mg、W、Al
是 仅刻意添加时 视给药途径而定
否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1 总则
元素杂质的评价过程可分为四步:鉴别、分析、评价及控 制。
在很多情况下以上四步是同时进行的。如分析和评价步骤 可能是迭代步骤,初步调整并控制元素。评价的结果可能 发展成为最终的方法以保证潜在元素杂质在PDE标准范围 以内。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2 其他给药途径
Q3D中元素杂质PDE标准只针对口服、注射及吸入性给药 途径的药物制剂。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给药途径的药物 制剂,很难获得较为充分的研究数据来建立相应的PDE标 准。因此,应恰当理解Q3D中的PDE概念,以对其他给药 途径的药物制剂进行正确的评价,建立适当的PDE标准。
的建立,及控制药品中元素杂质水平手段的发展。
该指导原则并非通过申请者对药品的处理能力使药品中杂 质达到或低于PDE水平的一种限制。而是通过建立PDE来保 障患者,包括儿童的公众健康。
在某些情况下,较低水平杂质的存在是必要的,尤其低于 毒性阈值时的杂质水平会对药物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如杂 质的存在有可能对药物成分产生催化降解作用)。
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
1 背景介绍
2 适用范围
内
容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4 元素分级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1. 背景介绍
1. 背景介绍
ICH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10月批准了Q3D:金属杂质课题。 这一新指导原则建议对于药品中的金属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限制提供全球性的政策。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2 元素杂质的潜在来源
考虑药物的生产过程,元素杂质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几 大类: ⑴ 残余元素杂质。主要来源于刻意加入参与生产反应或在 原料药、试剂、起始原料或辅料生产处理过程中引入的元 素残留(如:金属催化剂)。 ⑵ 原料药、试剂、起始原料或辅料中已知的或可能存在的 元素杂质。 ⑶ 通过生产设备引入的已知的或可能存在的元素杂质 ⑷ 通过药物容器密封系统引入的元素杂质
注射剂 PDE µg/day
15 6.0 4.0 5.0 5.0 180 85 12 35 130 10 10
吸入性制剂 PDE, µg/day
1.9 3.4 1.2 5.0 2.9 7.6 140 1.2 6.9 1.3 1.4 1.4
Table A.2.1.元素杂质PDE标准(每日允许暴露量)(续)
Table A.2.1. 元素杂质PDE标准(每日允许暴露量)
元素
As Cd Hg Pb Co Mo Se V Ag Au Ir Os
级别
1 1 1 1 2A 2A 2A 2A 2B 2B 2B 2B
口服制剂 PDE µg/day
15 5.0 40 5.0 50 180 170 120 170 130 1000 1000
2. 适用范围
2. 适用范围
适用
Q3D适用于新的成品药物制剂和采用已有原料药的新药制 剂。
主要包括: 蛋白质和多肽(从重组或非重组细胞培养表达系统产生), 及其衍生物和组分产品(例如,共轭物等)包含在该指导原 则的范围。
此外,含有合成多肽、多核苷酸、低聚糖的药物制剂也在这 一指导原则的范围内。
1. 背景介绍
Q3D限制元素杂质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鉴别、分析、评 价及控制。
Q3D给定的安全数据会适当更新。当新的安全数据一经确 认,杂质允许日暴露量(PDE)有可能会变化。本指导原 则会随着新的安全数据的使用而更新,包括不同的元素杂 质、或不同的给药途径等。
来自各方的安全数据均将考虑在内,作为Q3D安全性数据 的参考
元素
Pd Pt Rh Ru Tl Ba Cr Cu Li Ni Sb Sn
级别
2B 2B 2B 2B 2B 3 3 3 3 3 3 3
口服制剂 PDE µg/day
100 1000 1000 1000 8.0 13000 11000 1300 780 600 1200 6400
注射剂 PDE, µg/day
ICH Q3A指导原则将杂质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 溶剂。
Q3A和Q3B主要针对有机杂质 Q3C主要针对残留溶剂。 Q3D对无机杂质中的金属提出分类要求。 经过专家工作组的若干次讨论,将题目“Q3D: Guideline for Metal Impurities”修订为“Q3D:Guideline for Elemental Impurities”,并形成了指导原则的初稿。 截止2013年7月,现行版本为Step 2b。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3 元素杂质水平高于PDE标准的评判
在某些情况下,元素杂质水平较PDE标准高是可以接受的 。此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低于每日剂量 2. 短期暴露(30天以内) 3. 特殊适应症(如:威胁生命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罕 见疾病等)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由于表中涉及到的元素杂质不同程度的存在于食物、水、 空气及职业环境中,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元素杂质的 PDE标准也未必一成不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借助 校正因子等手段建立PDE标准。
通常情况下:
生物利用度 <1% <50%
50%~90% >90%
×校正因子 0.01 0.1 0.5 1.0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元素杂质的PDE标准建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6. 以长期动物研究数据为依据建立PDE。在某种情况下, 短期动物研究数据可用于个体元素杂质PDE标准建立最直 接评价手段 7. 注射或吸入性给药数据缺失或/和数据可用,但不足以 进行安全评估时,则采用缺省因子以口服给药PDE标准为 基础建立以上两种给药途径的PDE标准 8. 吸入性药物制剂中,可溶性盐较悬浮微粒更适合评价杂 质元素的毒性。因此,吸入制剂采用可溶性盐对吸入性制 剂及其衍生制剂进行PDE标准研究
元素杂质PDE标准的建立方法见Appendix 1。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元素杂质的PDE标准建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1. 氧化状态的元素可能出现在药物制剂中 2. 有参考价值的人体暴露量及其安全性数据 3. 直接相关的动物试验研究 4. 给药途径 5. 相关端点和名称的选择(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分类、 动物致癌性、生殖毒性及靶器官毒性等)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3 潜在元素杂质的鉴别
5.3.1 Class 1元素杂质 基于元素的内在毒性,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应包含Class 1中 所有元素杂质。对该类杂质元素的任何可能的潜在来源应 进行评价,以明确其转移引入药品的可能性。
部分而刻意加入,否则无需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于吸入性 制剂和注射剂等,任何可引入该类元素的可能性均需进行 风险评价
4. 元素分级
Class 4
依据:已评价,但由于低毒性或者区域性法规尚未建立 PDE标准
元素: Al(铝)、B(硼)、Fe(铁)、Zn(锌)、K (钾)、Ca(钙)、Na(钠)、Mn(锰)、Mg(镁) 、W(钨)
2. 适用范围
不适用
Q3D不适用于草药产品、放射性药品、疫苗、细胞代谢物、 DNA产品、致敏物、细胞、全血、血细胞成分、动物或植物 来源的粗产品、非体循环的透析液或含有以治疗为目的元素 的药品。
此外,也不适用于临床研究期间的药物制剂。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铱)、Os(锇)、Rh(铑)、Ag(银)、Ru(钌) 说明:只有当这些元素刻意添加到原料生产过程时才需要
评价其潜在来源
4. 元素分级
Class 3
依据:口服毒性低,其他给药途径需考察 元素: Sb(锑)、Ba(钡)、Li(锂)、Cr(铬)、Cu
(铜)、Sn(锡)、Ni(镍) 说明:对于口服给药的制剂,除非该类元素作为原料的一
3.1 口服、肠外及吸入性给药途径制剂的杂质元素安全性 评价原则
Q3D中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通过汇总公开的数据而 得,公开数据主要来源包括:科学期刊、政府研究报告、 适用于药品的国际监管标准及指导原则、监管机构的研究 评估报告等。
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数据来建立口服、肠外及吸入性给药 途径的药物制剂日允许暴露量( Permitted Daily Exposure,PDE)标准并给予指导。
1. 背景介绍
药品中的元素杂质可能有多个来源:可以在合成中有意 添加,或可能作为污染物存在(例如,通过与生产设备的相 互作用,或通过药品的组分存在),因此可在药品中被检测 到。由于元素杂质不能给病人提供任何治疗益处,所以药品 中元素杂质含量应该被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
1. 背景介绍
Q3D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潜在元素杂质的毒性评估,毒性元素允许日暴露量(PDE)
3.4 注射用药品 注射用药物的PDE的应用不需要考虑药物体积。
4. 元素分级
4. 元素分级
为使在安全性评价过程中更容易做出准确的判断,将Q3D 中涉及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元素分级表
Class 1
2A
Class 2
级别
2B
Class 3
Class 4
4. 元素分级
Class 1
依据:具有明显的毒性 元素: As(砷)、Cd(镉)、Hg(汞)、Pb(铅) 说明:由于具有明显的毒性,因此,各种给药途径的药物
说明:如药物产品中含有该类元素杂质,则需要按着其 他指导原则和地方性法规进行处理
4. 元素分级
Table 4.1 元素分级汇总
分级
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杂质
是否进行风险评价
Class 1
As、Pb、Cd、Hg
是
Class 2A Class 2B Class 3 Class 4
V、Mo、Se、Co
Ag、Au、Tl、Pd、Pt、Ir、 Os、Rh、Ru
10 10 10 10 8.0 1300 1100 130 390 60 600 640
吸入性制剂 PDE, µg/day
1.0 1.4 1.4 1.4 69 340 2.9 13 25 6.0 22 64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说明: 锇(Os)、铱(Rh)、钌(Ru)、铑(Ir)等杂质元素 ,因无充分的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价,无法建立任何一种给 药途径的PDE标准。但由于其性质与铂(Pt)极其相似, 遂参考铂元素的PDE标准。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鉴别( Identify ): 鉴别已知的元素杂质,并找出其引入药品的潜在源头。
分析( Analyze ): 确定特定元素杂质存在药物中的可能性。
评价( Evaluate ): 以PDE标准比较实际测得值与预测值差距。
控制( Control ): 建立并实施控制手段限定药品中的元素杂质。
4. 元素分级
Class 2A
依据:具有较高的自然丰度 元素: V(钒)、Mo(钼)、Se(硒)、Co(钴) 说明:由于这些元素具有较高的自然丰度,需要对所有潜
在来源和给药途径进行评价
4. 元素分级
Class 2B
依据:刻意添加 元素:Au(金)、Tl(铊)、Pd(钯)、Pt(铂)、Ir(
生产设备①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原料药
药品中元素 杂质
制药用水②
容器密闭 系统
辅料
① 生产设备引入元素杂质的风险,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正确理解、 对生产设备的适当选择、仪器设备的有效验证及GMP的良好执行来 降低;
② 制药用水引入元素杂质的风险,可通过严格遵守药典(如:EP、 JP及USP)对制药用水的质量要求来降低。
制剂均需考察。一般情况下在药物生产中限制使用或不用 ,但会以杂质的形式出现在原料中,且不易除掉。因此在 进行安全性评价时应考察其所有可能的来源
4. 元素分级
Class 2
该类杂质毒性的大小与药物制剂的给药途径有关。 该分类中某些元素,很少以杂质的形式出现在药品辅料中,
因此,除非该类元素是药品生产过程中刻意添加的,否则在 药品中不会出现该类杂质,也不会产生重大危险。 将该类元素进一步分级为Class 2A和Class 2B,以确定何时 有必要进行风险评价?何时该类杂质的作用可忽略不计?
Sb、Ba、Li、Cr、Cu、Sn、 Ni
B、Fe、Zn、K、Ca、Na、 Mn、Mg、W、Al
是 仅刻意添加时 视给药途径而定
否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 元素杂质的评价与控制
5.1 总则
元素杂质的评价过程可分为四步:鉴别、分析、评价及控 制。
在很多情况下以上四步是同时进行的。如分析和评价步骤 可能是迭代步骤,初步调整并控制元素。评价的结果可能 发展成为最终的方法以保证潜在元素杂质在PDE标准范围 以内。
3. 元素杂质的安全性评价
3.2 其他给药途径
Q3D中元素杂质PDE标准只针对口服、注射及吸入性给药 途径的药物制剂。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给药途径的药物 制剂,很难获得较为充分的研究数据来建立相应的PDE标 准。因此,应恰当理解Q3D中的PDE概念,以对其他给药 途径的药物制剂进行正确的评价,建立适当的PDE标准。
的建立,及控制药品中元素杂质水平手段的发展。
该指导原则并非通过申请者对药品的处理能力使药品中杂 质达到或低于PDE水平的一种限制。而是通过建立PDE来保 障患者,包括儿童的公众健康。
在某些情况下,较低水平杂质的存在是必要的,尤其低于 毒性阈值时的杂质水平会对药物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如杂 质的存在有可能对药物成分产生催化降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