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静脉炎

合集下载

静脉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炎的预防
药液渗漏的防护: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 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 诉注射部位疼痛、灼热、渗漏,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 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33%硫酸镁湿敷,以预防 静脉炎的发生。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处理对策
硫酸镁湿敷:主要是利用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促进 局部组织水肿消退。此外镁离子还具有抗炎、扩张血管 平滑肌、改善微循环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 目的。
射维持时间过长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如药物酸碱度、 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有关。
胺碘酮对血管内膜刺激性较强,因此较易发生静 脉炎。
胺碘酮一般应溶解在葡萄糖溶液中,若用生理盐 水稀释则更容易引起静脉炎。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①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血管硬化; ②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轮船正招式成商立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胺碘酮致静脉炎课件

胺碘酮致静脉炎课件
胺碘酮致静脉炎
无菌技术
注意无菌操作,一次性皮针穿刺时, 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 围直径5 cm;留置针穿刺时,消 毒范围要达到8 cm。留置针一般 使用透明胶固定,局部皮肤汗液 蒸发不出,因此要及时更换服帖, 以2 d更换一次为宜。
胺碘酮致静脉炎
血管对药物敏感
盐酸胺碘酮pH值偏酸,酸性溶液对外周血 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 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
胺碘酮注射液ph值为2.5~4.0,呈偏酸性,应溶于 5%葡萄糖注射液中。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 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 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细血管痉挛,局部 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
胺碘酮致静脉炎
认知程度
患者
用胺碘酮前向患者介绍其作用与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及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及后果,以 取得患者配合,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减少 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
指导患者自我观察, 输液时局部有疼痛、肿 胀时, 立即向护士汇报, 以尽早发现药物外渗, 及时处理。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 尽量减少就 餐、大小便等躯体移动, 避免针头移位; 输液 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物 外渗。
胺碘酮致静脉炎
认知程度
护士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胺碘 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如果维护不当可能给患者造成 极大痛苦。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 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 要注意针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有移位、脱出或穿 出血管造成药物外渗等问题;注意观察沿静脉走行 是否有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回血是否良 好等。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 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

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引起静脉炎1例的临床观察

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引起静脉炎1例的临床观察

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引起静脉炎1例的临床观察摘要盐酸胺碘酮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复发性心房扑动以及室上心动过速等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率失常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该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较易引发静脉炎,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硬节无弹性伴压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影响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醒临床使用该药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注射用盐酸胺碘酮;静脉炎;临床观察作者通过回顾分析1例因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引起静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了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和用药建议,现将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9岁,2014年3月1日凌晨,患者因关节疼痛不适,在家中口服自行泡制草药酒,3月1日上午7:00,出现口唇、舌头麻木、心悸、头昏、站立不稳等临床症状,晕厥2次。

上午9:10由救护车转送入院。

临床诊断结果为:①急性草药酒中毒;②心律失常;③脸部皮肤裂伤;④关节炎。

因患者心率失常,医生于3月1日上午11:15给予患者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10 ml和0.15 g注射用盐酸胺碘酮(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021 ),于上午11:20给予患者采用微量泵泵入0.9%生理盐水50 ml和注射用盐酸胺碘酮0.75 g,下午16:42续加0.9%生理盐水50 ml和注射用盐酸胺碘酮0.3 g。

下午16:42患者出现低血压,医生给予盐酸多巴胺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174)400 mg,至3月2日8:58续加盐酸多巴胺注射液400 mg。

16:20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

患者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符合《实用大外科》手册中对静脉炎提出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静脉炎。

2 静脉炎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2. 1 临床症状左上肢疼痛,拔出留置针,检查针眼上方皮肤发现,沿血管方向有长约4 cm的条形发红。

医护人员检查患者的腕关节至肘关节发现皮肤肿胀、温度高,静脉呈条索状红肿,面积约为5 cm×20 cm。

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时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应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时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20 0 7年 6月 ~ 0 8年 1 20 0月 . 我 们 C U病 房 有 6 C 7例 心 律 失 常 患 者 静 脉 使 用 胺 碘 酮 时 . 生 静 脉 炎 . 分 析 报 道 如 发 现
下 :
[ 章编 号】1 7 — 7 1 2 0 ) 3 a 一 7 — 1 文 6 4 4 2 (0 9 0 ( ) 0 0 0
22没 有 严 格 执 行 无 菌 技 术 .

对红 、 、 症 状 较 轻 的 患者 可 用 02 %洁 尔碘 棉 球 擦 肿 硬 .5 拭 局 部皮 肤每 天 3次 , 症状 会 自动缓 解 。 对症 状较 重 的患者 , 单 用 5 %的硫 酸 镁湿 热 敷 , 用 其 高渗 作 用 , 进 局部 组 织 0 利 促 水 肿 消退 : 酸镁 和 甘油配 成甘 油硫 酸镁 乳 剂持 续治 疗外 周 硫 静 脉 炎疗 效好 . 治愈 时间较 单用 硫酸 镁 明显缩 短同, 铃薯 有 马 消炎 、 活血化瘀 、 消肿 止痛 的作 用 , 马 铃薯 可 以治疗胺 碘 酮 用 所 致 的静 脉炎[ 4 1 。用 如意金 黄散 外敷 , 用宽 胶布 固定 , 中药 如 意金 黄 散有 清 热解 毒 、 消肿 的 功效 7 且早 期 应 用效 果 更 活 -, 1
皮受 损 、 静脉 压增 高 等等 , 使药 液外 渗 。 致
3护 理 措 施 31减 少 引 起 静 脉 炎 的 不 良 因素 .
1临 床 资 料
严格 无菌 操作 , 守技 术规 范 , 遵 以防造 成污染 。 多选择 上 肢血 管 , 尽量 选 用较 粗 、 弹性 好 的血管 穿刺 。 短静 脉用 药时 缩 间尽 早给 口服 药 。避 免 反复 多次 穿刺 , 确定 穿刺 成功 输入 通 畅后 才能 继续 给药 。输 液过 程 中加强 巡视 , 注意 观察 局部 如 有药 液外 渗 、 红肿 等 异常情 况及 时处 理 。

胺碘酮致静脉炎42例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胺碘酮致静脉炎42例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外 渗 和 静脉 炎 的发 生 _ 。 5 J 3 2 调 节 输 注浓 度 、H 值 . p 据文 献 报 道 , 脉 滴 注 胺 碘 酮 浓 静
本 组 均 为 反 复 发作 室 速 或 室 颤 的 患 者 , 中 男 2 其 5例 , 女 1 7例 , 平均 年龄 6 5岁 。胺 碘 酮 持续 静 脉 用 药 时 间 为 6 0d ~1 , 均在用药过程中发 生静脉 炎 , 合 文献 [ ] 符 1 中静 脉 炎 诊 断 标
引发 静 脉 血 管 、 部 组 织 无 菌 性 炎症 。 局 2 2 穿 刺 部 位 选 择 不 当 因 心 力 衰 竭 患者 存 在 不 同程 度 下 .
慢 , 患 者活 动时 血 管 压 力 增 高 , 引 起 管 路 回血 , 理 静 脉 当 易 处
回 血时 , 应根 据 回血 量 多 少 采 用 不 同处 理 方 法 。如 少 量 回血 。 则 将 抽 有 生 理 盐 水 的 注 射 器 接 上 穿 刺 针 头 将 回血 注 入 ; 回 如 血 量大 , 血 至延 长 管 内 , 回 除按 上 述 处 理 外 , 更 换 延 长 管 , 需 避
肢 水 肿 , 上 长 期 卧 床 , 肢 血 流 缓 慢 。 如 在 下 肢 等远 心端 的 加 下 部 位 输 液 , 外 周 静 脉 压 升 高 , 进 药 液 顺 着 针 孔 外 渗 。其 次 使 促
与下 肢 静 脉解 剖特 点 有 关 , 肢 静 脉 有 瓣 膜 , 流 缓 慢 , 物 下 血 药 在 下 肢 静 脉 停 留 时 间 比 上肢 长 , 易形 成静 脉 炎 _ 。 3 ]
维普资讯
・14 ・ 06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志 Mo en o r a o I t rtdT a io a C i s a dWet d i 0 8Ma , 7 7 d r u n l f ne a rd i l hn e n s r Me i n 2 0 r 1 ( ) J g e tn e e n ce

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经外周静脉给药易发生浅表静脉炎[1],它主要用于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其属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兼备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特性和作用[2],但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引起静脉炎。

随着临床静脉使用胺碘酮日趋增多,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1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1.1 药物浓度大,时间长血液中的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物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3],引起静脉炎。

临床常用的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4],引起静脉炎。

1.2 血管选择不当选择较细弹性欠佳的上肢浅静脉血管,由于胺碘酮的酸性刺激引发静脉炎;选择下肢静脉穿刺,由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液回流速度慢,从而增加了药液与血管的接触时间,引发静脉炎。

1.3 穿刺不熟悉,固定不牢固心律失常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通透性增加,不易固定,反复穿刺致使血管损伤,针头固定不牢固而脱出血管外,均可导致静脉痉挛、充血、水肿,导致静脉炎。

1.4 巡视不及时,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在患者输注胺碘酮时,应做好交接班,输注过程中要勤巡视,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提高护理人员认识,增强自身责任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在输注胺碘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学会自我观察,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幅度,以防药液外渗而导致静脉炎;嘱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泵的按纽,注射部位有胀痛等感觉时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手部屈曲,防止局部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及渗漏发生率。

2 预防2.1 调节输注的浓度、PH值、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5]在使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掌握好其给药浓度和给药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2010年3月~2011年6月,我们对92例心律失常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2例,男58例,女34例, 39~83岁。

轻者71例,表现为穿刺点或周围皮肤出现酸、麻、胀、痛等症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向远处放射,严重时,烦躁不安;重者21例,表现为穿刺点沿静脉上行5~35cm静脉呈条索状改变,皮肤红、肿痛、炙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穿刺点以上静脉塌陷,穿刺点可触及硬结。

2原因分析2.1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临床上常用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常将胺碘酮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有资料显示浓度为6mg/ml胺碘酮液体从外周静脉泵入,当泵入时间大于48h时,静脉炎发生率达88. 2%[1]。

2.2选择血管不当:选择上肢外周静脉过于细小或选择下肢静脉应用此药,由于该酸性溶液对细小静脉刺激性较大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

选择的静脉脆性大、弹性差、有结节性瘢痕,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2.3穿刺技术不熟练:技术不熟练,造成多次穿刺;再次穿刺时,选择的部位距离上一次穿刺部位太近。

2.4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5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

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3护理对策3.1心理护理:在治疗前向患者做好必要的知识教育,取得其主动配合,树立患者的信心,减轻患者对毒副作用的恐惧心理,指导患者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积极配合,减少肢体活动。

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预防及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及评价

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预防及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及评价

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预防及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及评价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心电生理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该药物的使用可能引发外周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护理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最佳证据制定相关策略。

首先,对于预防外周静脉炎的最佳证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注射药物前的准备和注射过程中的护理。

在注射药物前的准备阶段,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戴好手套,确保操作的无菌环境。

同时,对注射部位进行充分的准备,如检查皮肤完整性,消毒注射部位等,以保证注射操作的安全性。

其次,在注射过程中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确保避免选择已经显露出迹象的深静脉或血管发生狭窄的部位。

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关注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相关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可以用于预防和护理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例如,使用透明敷料包裹注射部位,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对于需要长时间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置管技术,如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以减少反复穿刺注射带来的损伤和不适。

总体而言,预防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预防感染的措施、观察病情变化等。

同时,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和记录,以便提供更有效的护理。

实践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的预防和护理计划。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我们相信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操作技术和预防感染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预防外周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在注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和穿刺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分析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分析
1 资 料 与 方 法
及硬结 。Ⅲ级 : 穿 刺点 疼痛 , 红和 ( 或) 肿, 静脉 有条 索状改 变 , 可触及硬结 。疗效评判标准 : ( 1 ) 治愈 : 局部疼 痛 、 肿胀 、 压痛症 状及条索状物消失 ; ( 2 ) 显效 : 症状 消失 , 血 管仍呈 条索状 ; ( 3 ) 无效 : 症 状缓解不明显。治愈和显效为总有效。
女性膀胱及尿道亦 是雌激素的靶器官 , 绝 经后 由于雌 激素 水平的低落 , 在出现生 殖 系统器 官萎 缩性改 变 的同 时, 下 尿系 亦会呈现 出不同程度 的萎缩 性改 变 , 膀胱 容量 渐缩小 , 储 尿及 排尿功能均受到影 响 , 尿道黏膜尤其 是尿道 口黏膜与前庭 及 阴 道黏膜 同时出现退化 性改 变 , 上皮 薄弱 , 抵御 有害 因素侵 蚀 的 能力降低 , 加之阴道 萎缩后 牵拉 前庭 黏膜 回缩 , 致使 尿道 口与 阴道 口接近 , 易受 到阴道 分泌 物的浸 泡刺 激 , 性生 活时尿 道 口 可成为 阴道前壁 的一部 分 受到机 械性 刺激 , 乃 至损伤 , 综合 以 上原 因, 女性在绝经 后极 易 出现尿 频 、 尿急、 尿痛 , 甚 至急 迫性 尿失禁等症 , 尿检 改变 , 尚不 能诊 断 细菌 感 染性 膀 胱炎 、 尿道 炎 。以往治疗均 以抗 炎症 治疗 为 主 , 辅 以补 液 , 虽 可使症 状缓 解, 但极 易复发 。我们应用倍美力治 疗绝经后 反复发作 的排尿
盐酸胺 碘酮注射 液是Ⅲ类 广谱抗心 律失常 药, 临床上 已经 成为严重心 衰患者 , 室性或房性心 律失常用药 物 , 具 有疗效 好 、 安全 等 优点 , 但 盐酸 胺碘 酮 注射液 对 机体血 管组 织 的较 大刺 激, 使用 不当引起静 脉炎 , 严 重者 可导致 静脉 结节及 组织 坏死 等 。为 了解使 用胺碘 酮引起的静脉炎成 因及预 防对 策 , 本 文 回 顾性分析 了我院 4 0例患者的情况 , 现报道 如下。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胺碘酮注射液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静脉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在使用该种药物时,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理特点及其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趋向严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1) 穿刺技术的因素: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大对静脉的损伤;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易导致药物外渗;输液结束拔针的时候按压不当,没有按至静脉穿刺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药液外渗;患者长时间卧床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情况下,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容易使药液随着针孔外渗。

(2) 药物因素: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为6.5,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为2.5~4.0,小于6.5,呈酸性,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易损伤内皮细胞;且胺碘酮含碘,同样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损伤血管内膜,患者静脉输注浓度>2mg/mL则易发生静脉炎。

(3)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胺碘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观察不仔细,使得药物外渗发生之后未能及时发现。

(4)其他因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过度依赖报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回血及药物外渗等情况;药物滴注速度不均、输液时间过长、针头位置固定不良、输注速度过快、环境温度不当等。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1)选择合适的稀释液胺碘酮注射液为强酸性,对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易损伤血管内膜。

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要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配置浓度不可>2 mg/L,使其pH值及含量趋向稳定。

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使用不同部位连续静脉滴注,同一个部位连续给药超过6 h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而不同部位6 h连续给药其静脉炎发生率为0%,胺碘酮输注6 h时,要与其他静脉通路液体互换。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静脉泵入胺碘酮是临床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本文针对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性刺激和局部血管损伤。

临床表现表现为局部红肿、温热、疼痛等症状。

护理对策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换药等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规范使用药物、定期检查患者血管情况等。

护理效果评估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以提高护理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静脉泵入胺碘酮、静脉炎、原因、临床表现、护理对策、护理措施、预防措施、护理效果评估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静脉注射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静脉泵入胺碘酮可能会引起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静脉炎是指在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

为了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以及有效的护理对策和护理措施。

通过对预防措施和护理效果的评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部分结合临床实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2. 正文2.1 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静脉泵入胺碘酮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可能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内发生炎症所致,造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药物性刺激:胺碘酮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果注射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会对静脉壁产生刺激作用,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 静脉损伤:在插管或移动注射位置时,未能正确操作或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静脉损伤,加剧静脉炎的发展。

3. 感染:如果静脉插管或注射药物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使细菌病毒侵入静脉,也会诱发静脉炎的发生。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目的探讨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寻找减轻静脉炎的方法。

方法改变传统的输液法式单独建立静脉通道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选择正确正确的血管,做好消毒处理,勤巡视,勤观察,发现有静脉炎发生,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结论静脉炎是静脉使用注射用胺碘酮的常见并发症。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对药物的认知水平,加强责任心,及时认真的评估血管情况等积极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标签:胺碘酮;静脉炎;护理措施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主要应用于当不宜口服给药时,治疗心律失常。

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博的心肺復苏[1]。

我科从2010年1月开始广泛应用。

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

2010年1月~12月共计使用胺碘酮88例,造成静脉炎20例,2011年1月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后取得满意效果,2011年1月~10月共使用胺碘酮62例,造成静脉炎5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12月88例使用胺碘酮患者中发生静脉炎20例,发生率为22%。

20例患者年龄为46~76岁。

下肢静脉注射发生12例,静脉注射为小血管的6例全发生了静脉炎。

另2例为静脉推注后发生。

其中Ⅰ级13例,占总发生率的65%,Ⅱ级5例,占总发生率的25%,Ⅲ级2例,占总发生率的10%。

2011年1月~10月62例使用胺碘酮患者中发生静脉炎5例,发生率为8%。

1.2静脉炎的分级1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2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3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2 原因分析2.1医护人员及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认识不足2.1.1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心脏不良反应:常见心动过缓;胃肠道不良反应:很常见:恶心;注射部位反应:常见:可能的炎症反应,例如:通过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时出现的浅表静脉炎。

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防护

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防护

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防护胺碘酮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利多卡因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控制房颤、房扑的心室率。

若使用和护理不当,可导致严重静脉炎的副作用,本文以40例患者为例,分析了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护理方式,以及如何预防胺碘酮引起静脉炎。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0-80岁,均反复发作性室速或室颤,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持续静注应用胺碘酮8-10天,临床表现全部均有治静脉走向红、肿、热、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现象。

2 原因分析2.1药物刺激性较强由于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2.2药液外渗2.2.1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

2.2.2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

2.2.3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

2.2.4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透性增加,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压增高等。

2.2.5进针时针头有药液残留,拔针时输液器关闭不完全等。

3 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3.1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

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灼热。

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

3.2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做引针穿刺,最好选择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束后用20毫升左右生理盐水推注,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3.3多选上肢血管,尽量选用较粗、弹性好的血管穿刺,间断给药。

3.4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穿刺成功输入通畅后继续给药。

3.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局部,如有药液外渗、红肿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6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或静脉条索状改变时,及时给予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的吸收,减少渗漏。

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
法。
资 料 与 方 法
20 0 7年 3月 ~ 0 9年 9月 收 治 静 脉 20 炎患者 3 6例 , 为 静 脉 推 注 或 静 脉 滴 注 均 胺 碘 酮 引 起 的 静 脉 炎 。 男 2 例 , l 2 女 4 加 强 对 药 物 的 不 良反 应 及 给 药 注 意
例, 年龄 4 7 2~ 6岁 , 中 I级 2 其 1例 , Ⅱ级
( ) 33— 3 . 5 :3 3 4
功能减退 , 自身条 件使 痛感 减低 , 应迟 反
钝 等 因 素 易发 生 静 脉 炎 ; 无 法 沟 通 的患 ③
者。
3 周 伶 霞 , 虹 , 瑛 , 芸 . 脉 注 射 可 达龙 余 徐 邹 静 引 起 静 脉 炎 的 原 因 与 预 防 对 策 . 州 实 用 常
时 , 选 择管径 粗 直 、 围皮肤 无 红 、 、 宜 周 肿 热 、 的上肢静脉 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 痛 脉 给 药 , 下 肢 静 脉 瓣 多 , 流 缓 慢 , 液 因 血 药 在血管 内停 留 的时 间 长 , 易 形成 静 脉 更
阻止损伤部位血凝 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 外 用有止痛 、 血 、 通 经络作用 , 活 疏 而酒 精 加 云南 白药能渗透 到硬 化的血管 内, 加快 云 南 白药 的药物作用 过程。
70 2 3 00甘 肃 中 医学 院 附属 医 院 心 内科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0 o: 0 3 6 / . s . 0 7 s 1x 2 1
1 2 4. 49
员 没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 ③护理人员 对药 物 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缺乏了解 。
解 剖 部 位 : 外 周 静 脉 较 中 心 静 脉 容 ①

静脉应用胺碘酮时如何预防静脉炎?

静脉应用胺碘酮时如何预防静脉炎?

静脉应用胺碘酮时如何预防静脉炎?
(1)应尽量避免使用钢针,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如选择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要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

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特别是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药液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

(3)在持续应用胺碘酮过程中,建议每4~6小时与另一条静脉通路更换1次,可以避免药液长时间刺激同一条血管通路,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概率。

(4)选择可靠的、安全的、可以长期给药的血管通路,避免选择关节处。

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

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

避免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

(5)穿刺成功前尽量应用空液体,待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

在输液结束后先静推生理盐水20mL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
拔除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6)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技术规范。

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围直径5cm;留置针穿刺时,消毒范围要达到8cm。

留置针一般使用透明膜固定,局部皮肤汗液蒸发不出,因此要及时更换贴膜,以2天更换1次为宜。

静脉输注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分级标准、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静脉输注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分级标准、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静脉输注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分级标准、并发症及预防处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静脉炎临床表现及分级标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方法 pH 值偏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

表现为穿刺局部沿血管走向呈现出红、肿、热、痛和条索状改变,重者会发生静脉结节。

静脉炎诊断及分级标准判断,静脉炎为 3 级静脉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原因分析碘酮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因素、护理因素、患者因素等。

其中高龄、过敏体质、下肢静脉穿刺、药物浓度≥ 3 mg/mL、给药时长≥4h、有药物渗出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胺碘酮属酸性剂型,临床应用时要求用 5% 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但仍无法改变其酸性性质,是引起静脉炎原因之一,给药浓度≥3mg/mL 时,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更高;持续给药时间越长,给药时间≥4 h时,患者发生静脉炎风险就越高,静脉炎程度就越严重。

护理因素。

护士对药物熟悉程度、穿刺手法和对穿刺部位了解程度,均会影响静脉炎的发生率。

特别是经下肢静脉穿刺给药,由于血流速度相对较慢,加上患者卧床,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升高。

而中心静脉血流量较大,经中心静脉给药可减轻对血管壁产生刺激性。

患者因素。

年龄越大发生静脉炎风险越高,且过敏体质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更高。

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出现老化、变脆、弹性下降等情况,容易造成血管破损,从而导致药物外渗。

此外患者配合度和依从性低,也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静脉炎预防及处理加强培训。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了解胺碘酮的药物性质、不良反应及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掌握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和药物特点等相应理论知识,强化静脉穿刺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

规范操作。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给药时大部分患者首剂负荷量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150 mg + 5% GS 20mL,10~15 min 静脉推注,然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300 mg + 5% GS 50 mL,10 mL /h 微泵泵入,后续根据心率调整。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方法。

方法:合理选择注射静脉和注射部位,选择适当的用药剂量和浓度,规范的输液操作,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发生静脉炎后及时对症处理。

结果:减少了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发生的机会及程度。

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及转归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广谱、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静脉制剂是治疗危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之一。

但由于胺碘酮注射液对血管刺激性大,常常引起注射部位程度不同的静脉炎,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痛苦,也严重影响了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我科于2010年3月以来针对静脉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对使用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加强了相关护理措施,减少了其所致静脉炎发生机会及程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血液ph值为7.4,而胺碘酮注射液ph值2.5~4.0,偏酸,对血管刺激性大,加之碘刺激性,如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人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应激能力,可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引起静脉炎选择血管不当:由于外周静脉相对流量小,不能很快的稀释药液,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

选择了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静脉,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病人的主诉不重视,病人穿刺部位出现渗出、局部疼痛、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综上原因,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轻者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沿静脉穿刺方向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剧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直接影响胺碘酮注射液的继续应用。

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继发注射部位蜂窝织炎

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继发注射部位蜂窝织炎

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继发注射部位蜂窝织炎1 临床资料病例:患者男,67岁。

2h前患者劳累后突发胸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及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故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于2012年10月6日收入我院。

患者18年前劳累后突发后左胸闷压痛,伴大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

患者此次入院后仍胸痛反复发作,同意行药物溶栓治疗,故给予尿激酶50万单位静推,且150万单位30min静点完毕,于溶栓30min后,患者心电图出现一过性窦性停博,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考虑再灌注损伤,遂给予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A061)150mg 静推,随后750mg胺碘酮持续泵点12.5h。

给药5min后患者诉疼痛缓解,考虑血管再通。

10月9日患者右手前臂静脉穿刺处开始出现1cm×1cm红肿,皮温高,触痛明显。

5h后红肿扩大至5cm×5cm,中心部位最为明显,外周颜色逐渐变淡。

水肿处皮肤有坚实感,压之凹陷。

遂请普外科会诊,考虑诊断:右前臂蜂窝织炎。

建议:①抬高患肢;②抗炎治疗;③硫酸镁湿敷。

遂遵嘱执行给予甲硝唑抗炎治疗。

10月10日患者右前臂仍疼痛明显,红肿范围继续缩小为4cm×4cm,触之水肿处皮肤仍坚实感,皮温仍高。

10月11日患者右前臂疼痛有所好转,红肿部位触之较前柔软,红肿范围仍为4cm×4cm,皮温仍高。

10月13日患者右前臂红肿范围缩小至2cm×4cm,触痛不明显,皮温正常。

至10月15日患者输液部位无不适,但仍略发红。

10月18日患者静脉穿刺部位愈合出院。

2 讨论盐酸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

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和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

减低窦房结自律性。

静脉滴注适用于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急诊控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心室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

为了减少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要做到以下几点去预防,以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

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责任心与慎独精神, 特别是夜间要加强巡视, 仔细查看针头局部和回血情况, 严格交接班。

避免因护理操作技术造成的外渗。

由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 对胺碘酮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没有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选择外周静脉不当及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 穿刺成功后, 针柄固定不老靠;。

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还应该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所输药物的作用, 副作用及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指导患者自我观察, 输液时局部有疼痛、肿胀时, 立即向护士汇报, 以尽早发现药物外渗,及时处理。

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 尽量减少就餐、大小便等躯体移动, 避免针头移位; 输液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物外渗。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胺碘酮导致静脉炎有下面几种原因。

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胺碘酮导致静脉炎有下面几种原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但需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报警,过分依赖报警系统,则回血与药液外渗不能及时发现。

药物因素盐酸胺碘酮pH值偏酸,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

该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碘过敏者可能过敏,能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该作用,故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发生胺碘酮导致静脉炎。

穿刺技术原因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静脉损伤易引起外渗;其次是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穿刺后也可见回血,护士误认为穿刺成功,导致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另外拔针时按压不当也可造成药液外渗,因为静脉穿刺时,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不在同一点上,如按压皮肤穿刺点,易造成胺碘酮沿血管壁针道外渗。

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原因还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长期卧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患者,如在下肢等远心端的部位输液,外周静脉压升高,易使药液顺着针孔外渗;其次与下肢静脉解剖特点有关,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赵喜枝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①静脉注射14例,②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

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

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 治疗方法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

)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 结果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 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 讨论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

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用药。

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临床观察持续用药21~48h后,在穿刺部位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

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若不慎药液外渗,患者外渗处皮肤疼痛难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发生组织坏死的危险。

氧疗能使皮肤得到新鲜氧气,新鲜的氧气使人体局部皮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更加活跃,促进体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不纯物质的排泄,调节身体的一切功能。

因此,充足的氧气供应将活跃皮肤及浅静脉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

使良性的静脉炎尽快痊愈。

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药物外渗出现炎性反应时间为1~2周,所以在滴注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2]实践证明:在周围静脉应用盐酸胺碘酮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①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立即用5%GS 20ml冲管,再接液路,②维持泵滴用药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不同较粗大的血管上同时建立2~3条液路,并20分分~2小时更换泵滴连接液路一次,后冲管,三液路总滴速不超过需要量,同时在泵滴的血管上方间断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局部停留时间,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如有不慎出现药物外渗现象,立即氧疗无一例出现并发症,诚请护士姐妹借鉴。

参考文献1.陈行秀.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及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2):24~892.金京星,李艳秋,朴素宙,等.强刺激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3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盐酸胺碘酮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一、原因分析:(一)、药物刺激性较强:由于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二)、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一次性头皮针静脉穿刺时,没有按要求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围直径5cm;2、留置静脉针穿刺时,消毒范围没有达到要求的8cm。

3、穿刺时皮肤消毒不彻底仍然留有污垢。

4、留置针使用时用透明胶固定,局部皮肤汗液会发不出,胶贴更换不及时造成污染而产生细菌。

(三)、穿刺血管选择不合理:1、选择过于细小的静脉(盐酸胺碘酮对细小的血管刺激性较大,易产生静脉炎)。

2、留置浅表静脉套管针时选择血管管径太小(血管经越小,其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如二合一更增加发生静脉炎的可能。

)3、选择下肢静脉输液,因为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四)、药液外渗:1、药液外渗对血管壁有伤害,容易引起静脉炎,加上胺碘酮有刺激性更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

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A、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B、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C、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不再想扎一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实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D、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脉压增高等等,致使药液外渗。

E、进针时针尖有药液残留,拔针时输液器开关没完全关闭。

(五)、盐酸胺碘酮维持量的液体浓度Cmax>2mg/ml,滴速Vmax>2mg/min 二、解决措施(一)、减少引起静脉炎的不良因素1、维持量时浓度Cmax<2mg/ml,滴速Vmax<2mg/min(根据《胺碘酮应用指南》使用,静脉炎易避免产生)2、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技术规范,以防造成污染。

3、多选择上肢血管,尽量选用较粗、弹性好的血管穿刺,Cma x≥3mg/ml选择中心静脉导管4、缩短静脉用药时间,尽早给口服药。

5、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确定穿刺成功输入通畅后才能继续给药。

6、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局部如有药液外渗、红肿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二)、加强与患者沟通:1、用胺碘酮前向患者介绍其作用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减少药液外渗。

2、当患者发生了静脉炎引起红、肿、痛等不适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安慰患者,指导其抬高患肢,向其讲解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三)、局部护理:1、对红、肿、硬症状较轻的患者可用0.25%洁尔碘棉球擦拭局部皮肤每天3次,症状自动回消失。

2、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单用1~5%的亚硫酸钠液擦洗,每日3~5次;或50%的硫酸镁湿热敷,利用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3、利用亚硫酸钠或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亚硫酸钠或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治疗外周静脉炎疗效好,治疗时间较单用亚硫酸钠或硫酸镁明显缩短4、用马铃薯切片或捣烂贴敷于患处,可以治疗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马铃薯有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5、用中药大黄15g、金银花15g 、车前草10g煎液100ml浓液涂抹冲洗,每日三次,愿意口服,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