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默写知识点(三)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孟子三章》题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三里之城:城墙周长三里,指军事设施完备。
2.环:包围。
3.池:指城池中的水塘。
4.兵革:指战争。
5.委而去之:主动放弃。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9.得道:指遵循正道。
10.至:极致。
11.亲戚:指亲属。
12.畔: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___矣:指君子只有遇到必须战斗的时候才会战斗,但是一旦战斗,必定会获胜。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___,包围攻击却无法取胜。
3.虽然包围攻击,但是必须抓住天时的机会,否则无法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4.兵器虽然坚固利于作战,粮食虽然丰富,但是主动放弃战争,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因此说,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6.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帮助。
7.失去帮助到极点,亲属会背叛他。
得到支持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8.遵循天下人所顺从的正道,攻击亲属所背叛的正道,因此君子有不战而胜的策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___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率领家人寻找,还请求___的仆人去追。
___说:“嘿!丢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路上有许多岔路。
”等他们回来后,问:“找到羊了吗?”他回答:“丢失了。
”“为什么丢失了呢?”他回答:“在岔路中有一条更小的岔路,我不知道该走哪条,所以回来了。
”___听了,脸色忧虑,不说话了,不笑了整整一天。
门徒们很奇怪,问道:“羊只是一只廉价的家畜,又不是夫子的,为什么会让您损失言笑呢?”___没有回答,门徒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复习资料及习题【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复习资料及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及答案】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外城。 围。
连词,表转折。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连词,表顺承。
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这。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原因。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译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 文 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
深入探究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 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 认识的?
• 孟子的这一主张,是说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 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 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 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
三要素
天时
地利
人和 起决定性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 “地利”条件,以其弃城而逃的结果论述“地利不如人 和”的观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 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 “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 思想。 至圣:孔子。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基础知识大默写及练习【有答案】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难道)不诚.(真正,确实)大丈夫...(这里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安定)而天下熄...(这里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
”孟子曰:“是焉.(怎么,哪里。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冠也,父命.(教导,训诲。
)之.(代词,代指男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代词,代指女子),往送之门,戒.(告诫)之曰:‘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必敬必戒.(谨慎),无违夫子!’以.(介词,把)顺为.(作为)正.(准则,标准)者,妾妇之.(助词,的)道也。
居.(居住)天下之广居.(住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遵从)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此之谓大丈夫。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大丈夫呢?你们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教导;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妾妇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三章》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②七里之郭.:③池.非不深也池:④委而去.之:⑤亲戚..畔之:⑥委.而去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②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亲戚畔之:②三里之城:③寡助之至:而:①泉香而酒洌:②夫环而攻之:③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而死于安乐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国恒亡: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总结孟子三章全部知识点
总结孟子三章全部知识点首先,在《尽心下》这一章中,孟子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善良的天性,这种本性会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善良的事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四端”“五常”的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并且要始终遵循忠、信、爱、和、理这五个原则,这是他对人性本善的一种深刻理解。
其次,在《尽心上》这一章中,孟子讨论了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应该如何对待自己。
孟子提出了以中心思想,强调人们应该以仁为中心,对待他人应该以仁心来对待,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平和和善良。
同时,孟子还提到了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从自己开始做起,修养自己的品行,增强自己的德性,这样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真正的仁义道德。
最后,在《尽言》这一章中,孟子讨论了天命和政治的问题。
他认为人民的命运应该是由天命来决定的,如果一位君主不能够顺应天意,就会失去民心。
同时,他还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义道德,能够以仁义和德行来治理国家,而小人则只关心自己的私利,无视国家和民众的疾苦。
孟子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治理一个国家,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聚焦了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包括人性本善、仁义道德、修身、政治等。
通过对话和例子的描述,孟子深刻地阐释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益。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并且对后世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因此,读懂孟子三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理解性默写题集锦
《孟子》三章理解性默写题集锦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理解性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分析“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情况,从正反两面论证了“_____”的重要性,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2、理解性默写。
(1)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其中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______,(2)从上文来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
(3)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战必胜”的条件是: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施行“仁政”君子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2)得道天下顺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得道者多助(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二、《富贵不能淫》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检测(三)
1. 解释下列词语。
(1)发:举:
(2)举于士.:举于市.: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故:于:是:
(4)空乏
..其身:
行拂乱
..其所为拂:乱:拂乱:
(5)所以
..动心忍性:动:忍:
(6)曾益:
(7)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出:法家:
拂士:敌.国:
2、文中的通假字。
(1)
(2)
(3)
3、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检测(三)
1. 解释下列词语。
(1)发:举:
(2)举于士.:举于市.: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故:于:是:
(4)空乏
..其身:
行拂乱
..其所为拂:乱:拂乱:
(5)所以
..动心忍性:动:忍:
(6)曾益:
(7)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出:法家:
拂士:敌.国:
2、文中的通假字。
(1)
(2)
(3)
3、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