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孟子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公开课精品课件
之流;“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仁”“礼”“义”的坚守,做到“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 )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答题。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舜发 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 . (2)人恒 过( 常常 ) . (3)衡于虑,而后作 ( 奋起,指有所作为) . (4)而后喻 ( 了解、明白 ) . (5)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这样的 ) . (6)出则无敌 国外患( 匹敌、相当 ) .
能够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
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做大丈夫!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6.根据提示填空。 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儒家学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 ,字子舆。 派代表人物之一,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记 录 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和 《论语》《大学》《中庸》 一起合称为“四书”。
(2)《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正确做法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对待理想抱 负的态度(处世态度)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 的操守应该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2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6张PPT)
所为,所以心动性,忍 曾益其所不能。
惊动,震撼 坚忍
增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一
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 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让他所做事不顺,用这 些来使他的心经受历练,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 原来没有的才能。 ·
常常 过失 这样以后 思考阻塞 奋起
逆
行佛乱其所
境
人恒过,然后能改
成
才
安 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死于安乐 (反面) 出则无敌国外患
总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 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 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 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 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 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 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表现、征验
知晓
在里面,指国内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外面,指国外
同“弼”,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佐
人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里困惑,
思想堵塞,然后才知道奋发;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 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如果一 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 就往往会走向灭亡。
总分式中的分总结构。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 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 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 敖、百里奚。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句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
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到,实现。
实行。
固守,坚持。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志向。
原则。
句意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 原则。
动词使动用法,使…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屈服。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
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
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
一怒而诸侯惧与,苏泰安“居合纵而”相天对。下熄。”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句意: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父亲开导他。 • 5、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 6、得志:得,实现。 7、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 8、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 9、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
• 【读解】
•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 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 “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 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 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 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 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 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 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 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 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 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 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 “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 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 其道,怎么办呢?
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到,实现。
实行。
固守,坚持。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志向。
原则。
句意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 原则。
动词使动用法,使… …迷惑。
动词使动用法,使… …屈服。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
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
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
一怒而诸侯惧与,苏泰安“居合纵而”相天对。下熄。”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句意: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父亲开导他。 • 5、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 6、得志:得,实现。 7、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 8、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 9、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
• 【读解】
•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 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 “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 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 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 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 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 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 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 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 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 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 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 “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 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 其道,怎么办呢?
部编孟子二章ppt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动: 忍: 曾: 不能: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用这些办法
使…惊动
使…坚韧使…坚强
同“增”,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两章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字词小结
古今异义。
所以: 动: 忍: 曾: 不能: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用这些办法
使…惊动
使…坚韧使…坚强
同“增”,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两章
01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字词小结
古今异义。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课件.孟子二章 课件
真正, 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教导、训诲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 n
舜
quǎn
xī
yuè
畎亩
bì
傅说
fú
胶鬲
gé
百里奚
zēng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第一自然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田间、田地 贩卖鱼和盐 狱官 筑墙 海滨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译文: 古今异义 发 古: 起,被任用,被起用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 今: 送出,发生 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
女,同 “汝”,你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无违夫子!’ !’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
不要违背丈夫
“仁”
“礼”
“义”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 不能使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讨论交流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 之道呢?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 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 到课堂表现表上。 •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 好分数,上报到课代表。
艺术特色:
1、驳论。先树靶子---景春的观点, 然后批驳他的错误论点和论据, 再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文章前半部分运用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 3、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宏,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quǎn 1、舜( shù )发于畎( )亩之中 yuè 2、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gé 3、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 rè n 4、动心忍( )性 zēng 5、曾( )益其所不能 fú 6、行拂( )乱其所为 bì 7、入则无法家拂( )士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 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 级展示) •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 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 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 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 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 的仁、礼、 义)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 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共39张PPT)
(3)以顺为正者
以:介词,把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他的相关事迹。 一、字音 往之女家:rŭ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民由之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但他遭到贵族排挤,被流放至沅、湘流域,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投江自杀。
劳其筋骨(使……劳累 ) 饿其体肤(使……饥饿 ) 空乏其身(使……财资缺乏 ) 行拂乱其所为(使…… 错乱)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心忍性(使……震撼) (使……坚强(坚忍) )
(三)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犯过错) 生于忧患(生存) 死于安乐(死亡)
(四)名词作状语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发于畎四亩、之古中今异今义义:送出 古义:被任用
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 共同点: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于畎亩之中发”
戒之曰
_____________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了无数的“大丈夫”形象,请你列举一位并说说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义”。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013广安)
富贵不能扰乱其心智,贫贱不能改变其操守,武力不 能使其意志屈服。
文本精读 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成
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音并翻译课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优秀PPT课件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 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 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 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 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征: 表现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 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 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 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 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 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 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征: 表现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 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 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中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51张PPT)
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 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 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 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 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 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 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 交、军事斗争。 •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 、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 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连 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 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孟子: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 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 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 “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 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价值。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有大志、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优质课件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思考道理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v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v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v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 课文。(重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难点)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 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 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 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 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 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 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 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 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思考道理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v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v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v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 课文。(重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难点)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 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 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 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 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 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 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 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 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PPT课件
•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 则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 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 后推出结论。
•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 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国防) 8、威天下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9、寡助之至 极点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 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 文章开头点明,可谓开宗明义;第二则短文在文 章结尾处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国防) 8、威天下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9、寡助之至 极点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国道理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 道”是什么关系?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问题互研:【三】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为话题,发表简单的 演讲。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而登上了相位。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使动用法, 在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饥饿。 使……劳累。 kò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 ……违 使……扰 用来(通过 使……贫困。 乱。 那样的途径 背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 使他的心惊动,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表对举,无实义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由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 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 国外(如果)没有地位实力相当的国家和 外来的灾祸,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 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 而1:表顺接 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 选自《孟子•告子下》
fù yuè 从 quăn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田地 起,被任用 gé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捣土用的杵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在这个 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奋起,指有所作为 在外面,指国外 同“横”,梗塞,不顺 bì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在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 奏和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研读课文,根据 注释加以翻译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