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45fad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a.png)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如何将孟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传承,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孟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财富地位而改变自己行为原则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富贵与仁义之间的关系。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富贵与仁义在实际生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孟子散文的优美词句和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养成与行为引导:使学生理解富贵不能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指导实际行为,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精品教案一等奖(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8e74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e.png)
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Contents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 作业布置与课堂总结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孟子》简介及选文背景
示。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分享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分享自己的 学习心得和感悟,可以围绕课 文内容、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方面。
分享过程
学生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 心得和感悟,其他同学认真倾 听。
互动交流
分享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 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分享 者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 总结,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言论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富不能淫”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思想内涵,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艺术特色与写作风格分析
艺术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 力。
写作风格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阐述道理。在本文中,他通过讲述 景春和公孙衍、张仪的故事,以及舜、傅说等人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围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讨论引导
教师提供讨论引导问题,如“什么 是真正的富贵?”“如何保持贫贱 中的操守?”等,帮助学生深入思 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fb3b9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5.png)
【导语】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道统”的⼈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章》教案:《富贵不能*》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孟⼦相关的⽂学常识。
2、通过反复诵⽂章,培养⽂⾔语感。
3、初步感知,疏通⽂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丈夫”。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章,培养⽂⾔语感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丈夫” 教学过程: ⼀、导⼊: 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就此话题进⾏了讨论。
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什么是⼤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的⼈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由回答观点和想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看看亚圣孟⼦⼼中对于“⼤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富贵不能*) 2、出⽰本节课的学习⽬标(PPT) ⼆、审题辨体 理解⽂章的标题《富贵不能*》确定⽂章的体裁: 富:富裕 贵:显贵,禄位⾼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的⾔语举⽌过分,超越常理。
另⼀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
题解:由题⽬我们可以明确孟⼦的观点和⽴场。
这是⼀篇议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了解作者(PPT展⽰) 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的介绍) 2、作者:孟⼦(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
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
四、读⽂识字 1.快速浏览,⾃由朗读(整体通读⽂章,划分停顿,注意字⾳) 2.教师范读,学⽣⾃我纠正读⾳、停顿(强调“冠”和“⼥”的读⾳) 3.⾃由朗读⼀遍,初步感知⽂章 五、理解内容 1.学⽣分⼩组研读翻译整篇⽂章 参考书下注释,疏通⽂章⼤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f5fd3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0e.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仁政或忧患意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仁政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基本概念。仁政是指孟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忧患意识是指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的心态。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展示了孟子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仁政和忧患意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4)文化背景: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举例:讨论孟子为何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解、讨论、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举例:解释“得道”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db22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415683f989eb172ded63b7be.png)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学习“大丈夫”精神。
2、理清孟子的论证思路。
3、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情味。
【教学重点】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学习“大丈夫”精神。
【教学难点】理清孟子的论证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直至熟读成诵的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学生对孟子的生活时代不了解,对孟子为什么鄙视公孙衍、张仪可能会产生疑问,需要借助背景资料加以了解。
从学生现有的人生经验看,要让他们从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中了解孟子的精神追求,从而受到孟子精神的感染比较困难,需要老师花大力气引导。
还有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不熟悉,对孟子的文章特点也不熟悉,需要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作业:1、课前搜集关于孟子、公孙衍、张仪等人的生平资料,了解人物的生活时代。
2、印发关于“仁”“义”“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流程】一、读文明义(一)导入课文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夫子继孔子之后,高举儒家“仁政”大旗,辗转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大力宣扬自己“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虽历经千难万苦而不悔,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就是伟大的孟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聆听孟子的教诲。
(二)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读完,老师简要评价,指导朗读。
)(三)整体感知提问:本文讨论了一个什么核心问题?关于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的问题。
追问: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文中三处提到了“大丈夫”。
方法点津:用“关键词法”读文章可以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什么是“大丈夫”呢?我们先用追本溯源法,探究一下这个词的本义。
大的甲骨文,篆文造字本义: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d603b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1.png)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教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教案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https://img.taocdn.com/s3/m/80ccbba8f78a6529647d53de.png)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学生探究讨论。
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
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
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为重读)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3)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借以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c060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e.png)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66e91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3.png)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3.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掌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和君子风范。
难点1.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兴趣。
2. 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1.第一节:介绍《孟子》第二章的概况和组成部分。
2.第二节:逐篇解读《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
3. 文献研读和讨论1.学生分组阅读文献,并准备相应的问题。
2.分组讨论各自的阅读体会和问题。
3.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 思考和行为规范1.通过案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如:尽责任、尽孝道、尽友情等。
5. 总结和巩固1.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文献研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孟子》文本。
2.相关的讲义和资料。
3.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4.教学用的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著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拓展孟子思想的应用领域,如教育、政治、经济等。
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或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孟子》两章教案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并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cb02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0d.png)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ca114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d.png)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2e49aae767f5acfa0c7cdd6.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贫贱不能淫【教学目的】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目光看待经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目光看待经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教学难点】以客观的目光看待经典,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协作探求【教学手腕】多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如何才干称为〝大丈夫〞呢?如今我们一同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题«贫贱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的三、朗诵课文,全体感知1.对照原文和注释扫除语音阻碍。
(留意: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协作交流并展现1.小组代表展现。
(方式:以先生解答为主,教员适时更正)2.教员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先生作答。
3.先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剖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白:(1)贫贱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动我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不屈不挠。
2.怎样才干成为〝大丈夫〞?明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小道。
失意,与民由之;不失意,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征。
(1)言语委婉幽默,挖苦深入尖利。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4.每团体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规范,一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笼统,请举例说明。
例如:贫贱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现代文明中,有精髓亦有糟粕。
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明白: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3d075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b.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5653fec979563c1ec4da71ae.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第 1 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 (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 )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 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仁政” 思想,被称为“ 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魏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 (1) 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2) 居 /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 天下 /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 诚” 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的“焉” 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 大丈夫” ,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 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 表现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f8de4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4.png)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e4bf875804d2b160b4ec08b.png)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
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4c465398fab069dc5022018f.png)
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
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
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
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
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
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三、文本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
(1)听读。
(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
丈夫之冠(guàn) 富贵不能淫(yí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
焉:怎么,哪里。
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②丈夫之①冠也,父命之②冠:名词作动词用,行冠礼。
之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之②:代词,他。
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③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女家,指夫家。
四、合作学习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4.为什么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配成为大丈夫?在孟子的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
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
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总结提升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六、拓展延伸同学们,请大家讨论交流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联系你所知道的人物来说。
如:文天祥陶渊明颜真卿七、作业设计小练笔: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说一说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点学生翻译《富贵不能淫》中的有关句子。
2.指名背诵《富贵不能淫》。
二、互动探究(一)自主、合作学习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二)自主、小组学习1.自学第1自然段。
(1)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兴起,被任用。
举:被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
2.学习第2自然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违背。
“乱”:动词,扰乱。
(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曾”:同“增”。
“恒”:常常。
“过”: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同“横”,梗塞,不顺。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同“弼”,辅佐。
(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
3.合作探究:(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与后面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有什么关系?从列举出的六个人物,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难的环境给人以磨炼,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使这六个人的成功成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会不断奋发;国家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
即精神上的安逸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三、总结提升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
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1)用对比修辞,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表述,更鲜明突出。
(2)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
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用排比;造就人才须经受的各种磨难用排比。
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
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四、作业设计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话的理解,以《面对苦难》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能使课堂富有成效呢?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教学本课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立足课内,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同时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生活,通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勇敢从容地面对生活风雨的人生态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