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B板书课题)(P课件出示课题)(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没有事例,只讲道理)师:你说得很对。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
(B板书:议论文)师: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大家一定能学好。
有信心吗?(有)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
(B板书:演讲辞)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先来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课件出示)P生字词、多音字、易错字师:再来看一组词语(课件出示)(齐读)P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牺牲、泰山、死得其所师:同学们,读完之后有什么疑问或者感受吗?(生答,师随评)是的!同学们的回答都指向了一个人,他叫——(张思德)老师刚刚看了同学们课前查阅的资料,非常丰富。
从文从前到后,提到了三个人的名字,第一个人是(张思德)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张思德这个人?(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
曾经担任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
参加过长征,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1944年他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窑洞突然塌方,牺牲时年仅29岁。
师:言简意赅,从出生到牺牲,几句话就说清楚了。
(P课件标红:牺牲)“牺牲”是什么意思?(死)师:张思德是怎么死的?(为了烧炭而死,为了给抗战提供保障而死)你能不能重新解释一下这个词?(为正确的事而死)对的,为了正义的事而失去生命,就叫“牺牲”。
(生齐读词)师:文中对于他的牺牲是怎么评价的?(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齐读)P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师:这里面有一个生词叫“泰山”(P课件标红:泰山)(生齐读词)文中还有一个成语也可以形容他的牺牲,找找看(死得其所)什么叫“死得其所”?(死在对的地方,死得有意义)(课件出示)P张思德、牺牲、泰山、死得其所、司马迁、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师:不错!能不能用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段话?(生答,师随评)刚才,我们说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七篇,主要讲述了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人民服务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人民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人民服务的方法;
•学会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
2.能力目标
•能够用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自己为人民服务的经历;
•能够发扬人民服务精神,为身边的人做点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人民服务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掌握人民服务的方法。
2.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
•课本《为人民服务》;
•多媒体设备;
•奖状、鼓励卡和荣誉榜等奖励物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播放社会服务相关的视频,或播放相关的图片和文章,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看到身边一些人如何服务人民和社会。
2.自读教材
让学生自读《为人民服务》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然后全班朗读文章,培养
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生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课文中。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0《为人民服务》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0《为人民服务》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人民服务》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
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作者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主席的崇高品质,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针对本课,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不深,对于毛泽东主席的伟大事迹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主席的崇高品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毛泽东主席的崇高品质,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感受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毛泽东主席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精选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师: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师:同学们辛苦了!生:(齐答)老师辛苦了!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
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
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的口号是――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生:(齐答)为人民服务!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生:(齐读)为人民服务!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师:翻开书,第12课。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生1:这是一篇议论文。
师:很好,你有预习!生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凡卡》是写人的,《草船借箭》《钓鱼的启示》是记事的。
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
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有信心吗?生:有!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
为人民服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为人民服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理解人民对服务的需求
3.掌握正确的服务态度
4.培养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理解人民对服务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
2.案例分析法
3.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带入小组的讨论引出每个同学对于“为人民服务”的了解。
2.讲授
让每个同学表达一下对于“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并且介绍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
3.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案例来让各位同学了解“为人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
用情况。
4.角色扮演
让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为人民服务”的角色扮演,来让各位同学进一步了解服务的含义。
5.总结
通过讨论来总结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今后如何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
五、教学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的讲授,各位同学对于“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和实际需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真心实意的服务态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完整版

一师一优课材料(6)教学设计《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培养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1.作者介绍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共八卷,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也有人认为,《列子》一书并非列御寇所作,可能是后人假托的。
2、初步感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主要内容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回答问题(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2)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为人民服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课型新授课教法研读分析讲练结合教具计算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
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1、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2、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3、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
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内容。
2、如何感受主席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聚情感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国庆6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盛况。
(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盛况)2、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上个世纪开始,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永恒不衰。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3、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一名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讲。
那你们对张思德有哪些了解呢?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初识张思德。
二、了解体裁,掌握学习方法1、师导: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2、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呢?对,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 介绍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议论文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读后交流: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4、了解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
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2《为人民服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热情。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相关的任务。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张思德同志的事迹,并撰写一篇关于他的小故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进行总结归纳。我将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总结张思德同志的崇高品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我将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考。例如,我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的价值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去服务人民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意识,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在导入新课后,我将进入对课文内容的讲授。我将逐段讲解课文,并解释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例如,在讲授《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我可以逐段讲解课文,解释其中的关键词语,如“为人民服务”、“博大精深”、“崇高品质”等,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又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5篇

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5篇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5篇《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细读课文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如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
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
如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
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案部编版

今天的课堂,我们探讨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章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将这一理念深植于心,并付诸实践,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思考。
课堂上,通过提问和案例讨论,学生们对“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如何服务他人的思考。
在课堂总结时,我强调了“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我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宗旨,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宗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是通过课文中具体的例子和论述,让学生明白“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行动中的精神。
-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重点是通过分析“为人民服务”这一论断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句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个人利益而死,就比鸿毛还轻”,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修辞增强语言表达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为人民服务》的语言特点和结构,使学生掌握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效果;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是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学生了解“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1)《为人民服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新词:鸿毛、泰山、寄托、哀思、追悼会、精兵简政、五湖四海。
2.理解重点句、段(二)能力训练点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同位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来解决重点。
(二)难点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导入新课1.从国庆庆典导入新课2.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
(学生可看书中插图。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简要回答。
)(四)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1.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
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2.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0《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0《为人民服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为人民服务》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以讲述中国共产领导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风貌为主题,通过描绘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对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
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毛泽东同志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精神方面仍需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同志对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感悟精神,体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出本课课题《为人民服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提取关键信息,交流各自的感悟。
4.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的情感表达,感受精神。
5.朗读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主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优秀说课稿【说教材】《为人民服务》是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说学习目标】基于我对文本的解读、学情的分析,以及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来论述的,结合具体例子,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难点:理解一些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还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谈话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使学生有话可说。
)1.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板书课题),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案《为人民服务》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理解“泰山”、“鸿毛”、“兴旺”等双音词和成语“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热情。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子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4、根据课文联系的具体事例,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2、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熟悉本文生字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3、检查预习二、合作交流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
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1、交流第一层(1)朗读第一层(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3、交流第二层(1)指名读课文(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交流第三层(1)指名读课文(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

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师: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师:同学们辛苦了!生:(齐答)老师辛苦了!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
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
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口号是——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遍的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生:(齐答)为人民服务!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生:(齐读)为人民服务!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师:翻开书,第12课。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生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凡卡》是写人的,《草船借箭》《钓鱼的启示》是记事的。
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
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有信心吗?生:有!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
(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
)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师: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师:同学们辛苦了!生:(齐答)老师辛苦了!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
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
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口号是——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遍的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生:(齐答)为人民服务!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生:(齐读)为人民服务![点评:开宗明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最高准则。
六十多年过去了,剔除其口号的鼓动性、形式性和从众性,积淀下来的当是其精神的纯粹性、高尚性和民族性,哪怕这种积淀的厚度和广度并不瓷实甚至只是一点点。
因为,那是民族新文化的种子和希望所在。
这种子和希望,在听课老师的自然回答中,在阅兵仪式的铿锵回应中,更在每位学生的琅琅诵读中。
历史语境、价值皈依,导课的大气与开放由此可见一斑,正所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诗句)。
]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师:翻开书,第12课。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生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凡卡》是写人的,《草船借箭》《钓鱼的启示》是记事的。
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
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有信心吗?生:有!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
(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
) 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
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点评:言归正传,课始就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应该说,这是需要见地、更是需要胆量和魄力的。
说有见地,是因为“文体意识”是沟通学生语感和境感的唯一枢纽,所谓“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薛雪诗话)。
只可惜,这“一定之法”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是被弃若敝屣的。
说有胆魄,是因为面对《为人民服务》这样一篇立论高远、光芒四射的经典政论文,将阅读期待首先聚焦到“文体意识”上,而将其恢弘的“人文精神”暂时悬置起来,是冒了“矫枉过正”的课程风险的。
但我坚信,林老师的“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列夫·托尔斯泰语)。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生1:意义。
师:不明确,什么的意义?生2:死的意义。
师:好,加上两个字,意思就明白了。
找关键词,还要让人一听就明白。
(板书:死的意义)下面读第三自然段,刚才第二段的重点是第一句,那第三段呢?(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刚才他读的这段话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
[板书:鼎r鼎”字中间是个目字,左下脚起笔要注意,起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
你们拿起食指跟我写。
(生集体书空)师:右下脚和它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
什么是“鼎”?生1:就像是寺庙里上香的那个炉子。
有三个脚,圆形。
师:那可不是“鼎”,那叫——(众生答)香炉。
生1:我知道,我是说像它那样。
师:那你说对了,“鼎”一般也是圆形、三脚。
生2:“鼎”是古代人煮东西用的。
师:没错。
“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
也有方形,四足。
(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 师:看到这个“鼎它有关的成语吗?生1:三足鼎立。
,你会想到跟师:同学们看,三足鼎立。
(师手指示意图。
)生2:鼎鼎大名。
师:鼎鼎大名,名气真大啊!生3:人声鼎沸。
师:你看,像在这里煮开了一样,热闹极了。
(师指示意图。
)生4:一言九鼎。
师:一句话九个鼎,说话多有分量啊!师:记住了“鼎”的意思,你就不会写错别字了。
现在请你们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吧。
注意把“鼎”写端正、写稳当,笔画笔顺要正确。
(生书写。
)[点评:“鼎”字教学,小试牛刀,烹出的却是一道精致而隽永的语文佳肴。
]师:刚才学“鼎”字是一段小插曲。
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继续找第段话的重点句。
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生2:我认为是第一句。
师:其实,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关键句,那怎么提炼关键词呢?生:不怕批评。
师:对,“不怕批评”。
(板书:不怕批评)同学们,现在你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像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
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好,提炼关键词生1:团结互助。
生2:互相关爱。
生3:互帮互助。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
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
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批评);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
主席的演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师板书:薄)[点评:就课程而言,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
《为人民服务》是经典政论文,而“议论的生命在于张扬‘独识’,所以鲜明性是议论语言的最大特点”(潘新和语)。
“独识”,即独立、独特、独具只眼、独树一帜的观点,议论文的“独识”往往彰显于“论层”的首句或尾句。
于是,“张扬独识”(写法)——“搜索关键”(读法)——“概括要点”(教法)就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整体感知超越了抽象的、普适的阅读模式,而将“文体意识”水乳交融般地植入其中。
同是整体感知,小说当于诗歌不同吧?议论文当于说明文有别吧?]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生笑。
)师:哎?你们笑什么?生:这样太简单了。
师:太稽鸡辆站臼融和聊简单明了。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那怎么办?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
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
(板书:厚)[点评:无论“读薄”还是“读厚”,“写法——读法——教法”的课程逻辑清晰明了、一以贯之。
]师:那么,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
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生:(逐一回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2000千多年。
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
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
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生配乐吟诵。
)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谁说的?陶行知,这既是对教育的爱,也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大家刚刚学过,一起来一遍。
生(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
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
(板书:引用) [点评:将“引用”进行到底!在这里,引的是经典,用的是说服;引的是文化,用的是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