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宗法3稿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宗法礼俗

古代文化常识——宗法礼俗
释奠(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 立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祠)
郑翠翠
3、
婚 婚嫁礼俗 丧
六礼(六道手续) 文定(订婚)
青庐(青布搭的帐篷)

敛、殡、槁葬、祖道(丧仪)
俗 丧葬礼俗 丁忧、期功、夺服、服阙、心丧(丧制)
赙赠、赙礼(赠礼助人治丧)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郑翠翠
4、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古代文化常识
——宗法礼俗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郑翠翠
承袭爵位
一、 血统远近 宗宗 法法
关系准则
宗庙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袭爵位 嫡子 宗子
众子(庶子) 六亲(伯仲叔季)
姻亲(外戚)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昭穆(宗庙排列的次序) 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的祖先)
郑翠翠
遇(诸侯不期而遇)
政治礼俗
(与皇帝、
交 官员有关)

聘(诸侯派人聘问) 免胄(表示对天子的尊敬)
九宾(延引宾客上殿) 誓、盟(宣誓、约定)
实封(食邑制度)
礼 交际礼俗 俗 (社会交往
活动)
投刺、执贽(客人) 郊迎、祖(主人)
定省(对长辈)
坐、箕踞(坐姿)
跪拜礼俗
(跪拜相关)
揖、执手、拜、肃拜、褒拜(拜礼)
顿首、空首、稽首、吉拜、凶拜、跽、稽颡(sǎng)(跪礼)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5分26秒
郑翠翠
二 、 礼 俗
2、
祭品
牢、牺牲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一:宗法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一:宗法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一:宗法礼仪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宗族会长演讲稿

宗族会长演讲稿

宗族会长演讲稿在咱们这个宗族里啊,就像一棵大树,咱们每个族人都是树上的枝叶。

这大树要想长得茂盛,枝叶就得相互照应,劲儿往一处使。

今天啊,我站在这儿跟大家伙儿说说话儿,心里满是感慨。

咱这宗族的事儿啊,就跟过日子似的。

你想啊,一家人过日子,是不是得互相帮衬?有啥难处,大家一起扛;有啥高兴事儿,一起乐呵。

咱们宗族也一样啊。

我记得小时候啊,家里收成不好,那时候多亏了族里的叔伯们帮忙,送米送面的,这才熬过了难关。

这就像在黑夜里啊,有人给你点了一盏灯,一下子就有了希望。

咱们宗族就是这样,在困难的时候,能拉你一把的温暖港湾。

咱这当会长的啊,就好比是这大树的树干,要支撑起整个宗族。

可我一个人哪儿行啊?得靠咱们每一个族人的努力。

就像一场大戏,每个人都得是好演员,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戏才能精彩。

有的族人啊,在外头闯荡,挣了大钱,这就是给咱们宗族增光添彩了。

可不能说你在外头就忘了本,这就好比风筝飞得再高,线还在咱们宗族这儿呢。

也有的族人呢,在族里默默付出,照顾老人小孩,打扫祠堂,这都是了不起的事儿。

没有这些默默付出的人,咱们这宗族就像缺了零件的机器,运转不起来啊。

咱们这宗族传承了这么多年,文化和传统就像宝贝一样,得传下去。

这文化啊,不是写在纸上的死东西,而是活在咱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里。

比如说咱们的祭祖仪式,那可不是走个过场。

在祭祖的时候,咱们怀着敬畏的心,想着先辈们的辛苦付出,这是一种感恩。

就像河水的源头一样,先辈们就是那源头,咱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从那儿流过来的。

要是咱们不重视这些传统,就好比是断了源头的河,迟早要干涸的。

咱这宗族里啊,有时候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儿。

就像牙齿和舌头,还偶尔打架呢。

可这事儿啊,不能记仇。

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啥矛盾说开了就好。

要是互相斗气,那整个宗族的气氛就不对了。

就像阴天一样,阴沉沉的,让人心里不舒服。

咱们得像阳光一样,把这些阴霾都驱散。

咱们还得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下一代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咱们精心浇灌。

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

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

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钱 杭吕思勉先生《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

1929年上海中山书店用《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一名,出单行本刊行于世。

《宗族》章是继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之后,系统研究中国封建宗族与宗法问题的一篇力作。

此文所用材料不多,属概论性文笔,但内容丰富,层次鲜明,是进一步开展宗族与宗法研究的一份宝贵遗产。

它在学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多角度地勾划出了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以嫡庶制之有无论宗法之有无,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因为它忽略了宗法是宗族内部....宗子之法这个前提。

考察宗法必须从宗族的存在入手,即从宗族之所以为宗族的一系列条件入手。

摘庶制只是宗族存在的诸条件之一。

吕思勉先生超越王国维之处,在于从一个更深刻的层次上,归纳出了宗族的几个重要特征:(1)“宗”与标志一般血缘群团的“族”不同,“族但举血统有关系之人……其中无主从之别也。

宗则于亲族之中,奉一人焉以为主。

主者死,则奉其继世之人”,主者为“宗”,为始祖,“继世之人”,即为“宗子”。

(2)宗族多为有封土的贵族,“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3)宗子“必皆有土之君,故能收恤其族人。

所谓族人,实与宗子同生息于此封地之上,欲图自存,即不能不翊卫其宗子。

”宗族的居住特征是“族居”,不“族居”即不成其为宗族。

但“聚居之制,必与营生之道不悖,而后可以持久”。

“营生之道"既指对土地的占有关系、使用方式和财产分配方式,又指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谓“古代分工未密,交易未开。

生事所资,率有自造。

既非独力所及,自不得不合亲族为之”。

?(4)宗族“合族而居,治理之权,必有所寄。

所寄者亦不一。

周之宗法,亦治理之一法也”, “宗法”并非“治理之法”的全部,而只是其一。

它与基于婚姻、亲子、抚育、瞻养基础之上的家庭关系也不同,其内容与目的是“谋公益、禁强暴”、“安内攘外”、“维持现状、更求进步”。

宗法宗族

宗法宗族

宋代允许士大夫阶级建立祠堂,合族祭祖。 明朝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 皆得联宗立庙,“庶人无庙”的制度被打破,从 此宗祠遍立。“祠堂”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始于汉 代。当时的祠堂都是建于墓所的墓祠。真正将家 庙称为祠堂的也是从朱熹开始的。
有的大宗祠是数县范围内同一远祖所传族人 合建的。宗祠之下又有支祠、房祠、家祠。支祠、 房祠为族中各支派所建,用于供奉本支、本房的 祖先。家祠则是一家或兄弟数家所建,只供奉二、 三代直系祖先。
家谱要定期续修,或十年,或二十年、三十年。长期 不修家谱,会被认为“不孝”。修族谱是宗族中的 大事,以避免因长期失修而造成族人散失,辈份混 乱,感情淡漠。修族谱由族长或族中有重大影响力 的人主持,每次族谱修毕,全体族人都要在宗祠中 集会,举行祭告祖宗的仪式,并把续修过的族谱分 发给各支房,妥善保存。有的家族为了使子孙行辈 清晰,不相混杂,在立谱或修谱时便确定家族世系 命名的辈份序列,事先标定字号。
1、建宗祠
宗祠是由周代宗法制度 中的家庙发展而来,是供奉 祖先牌位的场所。
尊祖敬宗是聚 族的重要形 式,新建大 家族都以建 立宗祠祭祖 为首要之事。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 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 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 三。”
——《礼记· 王制》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 一庙。天子、诸侯祭祖的场所称为宗庙。 大夫、士祭祖的场所称为家庙。庶人无庙, 只能祭于寝。就是说一般的平民只能在自 己的寝室中祭祀祖先,士大夫以上才能立 庙。
不同的宗族虽然由于传统、经 历、所居地域、所处地位不 同,所立的族规也各有不同, 体现出不同的家风,但更多 的是具有共性,它们无不以 封建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体 现忠君利国、尊祖敬宗、仁 爱睦族等基本原则,对违犯 族规者要予以严厉处罚。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中国古代历史上,家族和宗族制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承。

宗族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形式,成员间通过共同的祖先、宗法和家族地产等形式,相互联系并维系着整个群体的稳定。

本文将从宗族制度的内涵和其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宗族制度的内涵宗族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家族、宗族、宗法三个方面。

(一)家族家族即指同一血脉、同一祖先的人所组成的家庭团体。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社会组织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阶层。

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其特点在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血缘联系。

家族成员有着共同的文化传承和信仰,对于祖先的敬重和纪念,以及重视婚姻和血缘关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观念和制度。

(二)宗族宗族是指产生了分支家族的原始家族,这些家族具有共同的祖先、家族规范和家族文化传承等特点。

宗族制度的产生与家族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从家族分化、发展演变而来的。

原始家族在长时间内经过了一系列分裂与融合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更加稳定的宗族组织,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宗族团体。

(三)宗法宗法制度是指以血缘为基础的一种规范忠诚、责任以及荣耀的法规,它含有祖权思想、家风观念等内涵。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古代家族中的重要制度之一。

在宗法制度中,人们不仅要遵循血缘关系,更要遵守家族规范及家法。

宗法制度中的家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同样具有帮助人们进行家族管理、纪律约束以及传承家族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二、宗族制度的功能宗族制度除了具有亲属关系的血脉互通、血缘上的相互联系,还有着其他具体的功能。

(一)家族管理和纪律约束宗族制度具有在家族范围内进行管理和纪律约束的功能,这种管理和约束以家族法规为基础,在家族内部执行,有效地维护了家族的权益和利益,有利于保持家族的稳定性,促进家族的发展。

(二)传承家族文化宗族制度对于有着深厚家族文化的家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族修普发言稿

宗族修普发言稿

宗族修普发言稿尊敬的宗族长老,亲爱的族人们: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宗族的组织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次宗族修普活动。

这是一次给予我们思考和反思的机会,也是一次让我们更加了解宗族历史和传统的机会。

宗族修普是我们宗族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它代表着我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宗族的认同。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回顾宗族的过去,思考宗族的现状,并展望宗族的未来。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宗族修普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首先,宗族修普是传承和弘扬宗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宗族修普让我们能够了解和了解这些传统,将它们传承下去。

它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宗族修普,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宗族文化,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也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宗族凝聚力。

其次,宗族修普也是我们反思和审视宗族现状的机会。

宗族作为一个组织体系,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宗族修普是一个反思和审视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查找宗族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我们可以一同探讨宗族内部的事务,如家族产业的发展、族人的福利和团结等等。

宗族修普可以成为我们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让我们找到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最后,宗族修普也是我们展望宗族未来的机会。

宗族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组织,我们希望能够将宗族的薪火传承下去。

通过宗族修普,我们可以思考宗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计划和策略,让我们的宗族焕发活力,蓬勃发展。

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让他们对宗族感兴趣并愿意参与其中。

同时,我们也可以认真对待宗族治理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宗族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宗族修普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宗族、认识世界的过程。

通过参与宗族修普,我们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宗族,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无论是在宗族修普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尊敬和关心彼此。

宗族与宗法周朝社会的基本组织

宗族与宗法周朝社会的基本组织

宗族与宗法周朝社会的基本组织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对稳定,以宗族和宗法为基本特征。

本文将探讨周朝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即宗族与宗法的作用和特点。

一、宗族的定义与作用宗族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由同一祖先血脉相连的家族成员组成。

宗族有着许多重要的作用。

首先,宗族是周朝社会的生产单位。

在宗族中,人们共同从事农耕、牧畜和手工业等生产活动,实现了劳动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宗族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共同面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困难,保障了宗族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生活。

其次,宗族是周朝社会的权力机构。

宗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和规则,宗族长代表宗族行使权力,决策和管理宗族事务。

宗族成员要遵守宗族的法规和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家族声誉,以确保宗族的权威与稳定。

最后,宗族是周朝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宗族内部进行祭祀、祖先崇拜等宗教仪式,加强族人之间社会纽带的联系。

宗族还承担着对后代的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培养子弟子孙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家族观念。

二、宗法的定义与特点宗法是周朝社会中的一种法律制度,是宗族组织的基础。

宗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法以家族为单位,血亲关系是宗法的基础。

在宗法制度中,宗族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相对固定,以血脉相连的亲人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其次,宗法注重家族内部的秩序和规范。

宗法规定了不同世系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并且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力传承和继承方式。

宗法制度要求家族成员服从家长和宗族长的权威,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利益。

再次,宗法对外部婚姻关系有严格的规定。

周朝实行了近亲婚姻制度,认为婚姻应该在同宗族内部进行,以维护家族的血脉纯正和权力稳定。

宗法制度通过限制婚姻关系,进一步维护了宗族的团结和独立性。

最后,宗法具有严格的责任和惩罚机制。

宗族成员必须遵守宗法的规则和法律,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种责任和惩罚机制有效地维护了宗法制度的权威,保证了家族内部的秩序和稳定。

黄氏家族宗法举要

黄氏家族宗法举要

黄氏家族宗法举要四川资阳黄奎2013-3-13 19:31:44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从古到今,宗法一直是各氏族弘扬祖先美德、氏族精神及劝人向善、标榜做人准则的文化载体;即使在今天,它仍有“德治”的教化作用。

宗法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涵盖了郡望、祖堂、宗祠、祖训、家规、对联、祭祀、礼俗等宗法文化。

现就对黄氏家族宗法相关内容略举一二。

一、郡望堂号郡望是门阀制度的产物,兴起于汉魏之世。

郡,相当现在的地级市;望,就是一郡之仰望也。

某姓在某地长期聚族而居,人文鼎盛,家世显赫,门第高贵,代有高官显爵,天下闻名,该地就成为某姓的郡望。

魏晋至宋代,黄氏家族主要的郡望有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州濮阳郡、婺州东阳郡、南安郡、括州松阳郡、固始郡等。

而千古流芳的江夏郡,则是天下黄姓公认和统一的大郡望。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表明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由此成为家族文化中弘扬祖德、敦宗睦族、启裕后昆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

堂号不仅书写于宗祠祖庙、宅院厅堂、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钱袋、灯笼、家什)上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堂号一般以声名显赫的郡望或姓氏的发祥地作为堂号,如以黄氏家族总郡望江夏而命名的“江夏堂”。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愿望、科第、操行、典故、居住地、书斋号或伦理纲常等命名。

这类黄氏堂号有数百种,从来历、特色和寓意方面考证,共有几大类:如以地域命名的“江夏堂”、“上谷堂”、“彭城堂”,以血缘关系命名的“紫云堂”、“四士堂”,以宗族典故命名的“江夏堂”、“紫云堂”、“千顷堂”,以道德伦理命名的“爱敬堂”、“笃亲堂”、“德馨堂”、“敦睦堂”、“孝友堂”,以先世的嘉言懿行命名的“炽昌堂”、“扇枕堂”,以祖先勋业命名的“宽和堂”、“三略堂”,以吉祥语命名的“福满堂”、“宏远堂”、“永庆堂”,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命名的“雅积堂”、“芝生堂”、“雍肃堂”,以家族中科举命名的“四士堂”、“状元堂”,以良好祝愿的话语命名的“安定堂”、“创盛堂”、“万福堂”,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命名的“承志堂”、“孝思堂”、“敦伦堂”,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的“孝义堂”、“节孝堂”等。

宗族会议主持发言稿

宗族会议主持发言稿

宗族会议主持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宗族成员们: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个宗族会议的讲台上,向大家发表一次主持发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倍感压力。

但是,我坚信凭借我们大家的智慧和团结,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开创宗族的美好未来。

首先,我想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我们宗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我们的宗族精神和价值观。

宗族精神是我们宗族的灵魂,代表着我们的共同纽带和归属感。

它凝聚着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着我们的先祖智慧。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都要坚守宗族精神,不忘本、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其次,宗族会议是我们宗族发展的重要机制。

借助宗族会议,我们可以共同商讨宗族事务,解决宗族内部问题,推动宗族的繁荣发展。

因此,在会议中,每个人的发言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

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我们才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让宗族发展更好地造福每一个宗族成员。

第三,宗族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作为宗族的一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宗族的各项事务,乐于贡献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无论是义务工作、宗族公益活动,还是对其他宗族成员的帮助,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宗族才能够更加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为贡献而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最后,我想特别提到宗族的青年一代。

你们是我们宗族的未来,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你们拥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必将为宗族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青年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同时,青年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宗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宗族的接班人,使我们宗族的事业得以传承和发展。

亲爱的宗族成员们,宗族会议是我们宗族的重要时刻,也是我们共同铸造宗族未来的契机。

让我们心怀感恩和激情,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共同推动宗族事业前进。

让我们不忘宗族精神,放眼未来,开创宗族辉煌!谢谢大家!(字数:584字)。

宗法制的概念和内容

宗法制的概念和内容

宗法制的概念和内容1. 宗法制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来确定权力、财产继承的制度!就好比一个大家族,爷爷会把重要的东西留给爸爸,爸爸再留给你,这不是很清楚嘛!比如古代的皇位传承,那基本都是在皇家宗室里一代代传下去,这就是宗法制的体现呀!2. 宗法制的内容里,有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啥叫嫡长子呢?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哎呀你想想,就像一个家庭里,只有那个最正统的孩子才能继承家业一样!比如在一些大家族里,嫡长子能继承大部分的财产和地位,其他人只能靠边站,是不是感觉很残酷呢?3. 还有啊,宗法制强调家族等级秩序森严呢!每个人在家族里都有明确的位置和权利义务,这就好像一个金字塔,一层一层的分清楚呀!比如在古代的宗族里,长辈说话,晚辈就得乖乖听着,不能随便反驳,这就是等级的体现呢,你说这是不是挺严格的?4. 宗法制也把家族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大家都要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荣誉,互相帮助。

这不就跟现在亲戚之间互相帮忙一样嘛!像过去一个家族要是有人发达了,那就得拉扯着其他族人一起,这不就是宗法制带来的凝聚力嘛,你能理解吧?5. 在宗法制下,祭祀祖先可是大事呀!大家都特别重视这个,因为这是和祖先联系的重要方式呢!就好比咱们过年要回老家祭祖一样。

古代的那些大家族,都有专门的祭祀仪式和场所,可隆重了,这都是宗法制的要求呀,你想不想知道有多隆重?6. 宗法制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呢!你得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这些都是必须的呀!就像在家里,你得听父母的话,跟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这不是很自然的道理嘛!比如在古代,要是有人违背了宗法制要求的道德规范,那可是会被大家指责的,你说这压力大不大?7. 宗法制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呢!一个有序的家族体系,也能让整个社会更有秩序呀!这就好像积木,一块块摆好了,才不会倒。

比如在古代社会,通过宗法制把人们管住,社会也就相对稳定一些啦,这不是很有道理吗?8. 家族的名誉在宗法制里可重要啦!每个人都得为家族争光,不能抹黑呀!就像在学校里,你得为班级争荣誉一样。

农村宗族势力制定族规实例

农村宗族势力制定族规实例

农村宗族势力制定族规实例
农村宗族势力在制定族规时,通常会参考以下实例:
1. 继承规定:宗族势力通常会制定规定,规定了宗族财产的继承方式和人选。

例如,宗族财产通常会继承给长子或长孙,而其他子孙只能获得有限的份额。

这有助于维护宗族的财富和势力。

2. 族谱编制:宗族势力通常会编制族谱,用于记录宗族成员的家族关系和身份。

族谱的编制有助于确保宗族成员之间的血统纯正,维持宗族的尊严和权威。

3. 宗族组织架构:宗族势力通常会制定宗族组织的架构和职责分工。

例如,宗族可能会设立族长、副族长、族议会等职位,以及财务、法律、行政等部门,以确保宗族事务的高效管理和决策。

4. 宗族仪式和礼节:宗族势力通常会规定一些宗族仪式和礼节,以维持宗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例如,举行祭祖仪式、定期聚会和庆祝活动等,这有助于加强宗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5. 宗族纪律和惩罚措施:宗族势力通常会制定纪律规定,并对违反规定的成员进行惩罚。

这有助于维持宗族的秩序和纪律,确保宗族的权威和稳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农村宗族势力制定族规的实例,宗族规定根据不同宗族的传统和文化可能会有所差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法礼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法礼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法礼俗专题三宗法礼俗综述 1.宗法嫡子:这是一个历史概念,现在已经消亡。

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

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族:《说文・?(yǎn)部》:“族,矢锋也”。

所以族本意是箭头。

“族”还可以指氏族、家族。

也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灭族。

后来又指民族、种族,又引申为品类。

九族:“九族”泛指亲属。

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

世家大族。

殷代祭祀天神、地�o、人鬼的官,为天官六大之一。

事物的本源。

指数量大的商品或产品。

小宗: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

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

五宗:(1).古代宗法,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为“五宗”。

(2).犹言五世。

谓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

(3).同母者为一宗。

五宗,谓一父五母所生之子女。

(4).佛教宗派名。

(5).指五岳。

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

在奴隶社会里,诸侯嗣子还可称为太子,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封建社会中的“太子”指皇帝册封的国储。

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

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后来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是一种尊称。

2-宗法与宗族

2-宗法与宗族
《左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意味着一种新的国家政体的确立: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 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 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张荫麟 《中国史纲》) 建国→立家,金字塔形的封建体制
西 周 疆 域 图
(三)宗庙祭祀制度
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周中叶以前,天子五庙: 考庙——父庙 王考庙——祖父庙 皇考庙——曾祖父庙 显考庙——高祖父庙 太祖庙——始祖庙
门阀制度:家族制度的强化形态

家族地位制度化,“士庶之别,国之章也”。 仕途与婚姻皆维系于家族门第 。 开启了编辑家传、谱牒之风气。
“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

由家族制度而出现家族学问。
门阀势力控制了政治权力,贵族政治时代。
(三)宋代以后的“宗族共同体”

宋王朝为重建社会秩序而重构新的宗法制 度——“宗族共同体” 。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夏——
公天下→家天下,“大人世及以为礼” 祖宗崇拜进一步加强,“宗” 《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 用到“三族”、“五族”。
☆卜辞中常见“族” ,动员军队作战,常 ☆商代铜器上往往铸有“族铭文字”
作为宗法制度的核心精神,在商代已 经表现得十分充分。而形成严密完备的制 度,则是在周代。
三、社会组织——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君父一体、礼法一体、忠孝一体 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国家是 家的放大,是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 父子之间的服从是绝对伦理,而君臣关系因 此也成为绝对伦理,形成了“绝对的和普遍 的皇权” 。

清朝宗族制度

清朝宗族制度

清朝宗族制度宗族的法规和要求宗族组织为维护其血缘共同体的存在和利益,有一套要求族人的行为规范,并受传统文化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制约.祠堂族长对族人拥有审判权.如四川唐氏宗族,倘族人犯有种种“非为”,“各房长确知,先以理戒,以情谕,至情理所不能感服,房长告知族长,族长会同族众,以其所犯过恶告明祖先,爰请家法,从重惩责”①.宗族惩治族人,要将族人“所犯过恶告明祖先”,向祖先“爰请家法”.即墨杨氏家乘所收康熙时所定家法规定:族人相讼,族中“尊长传其本支年老正直者,焚香誓于家庙,示无所徇,吐其实,定其曲直,小事开罪..大事告于祖宗朴责之..强悍不遵约束者,则公曰于官,以法处之”.“焚香誓于家庙,示无所徇”.江苏常州庄氏祠堂乾隆时所定宗约,对于祠堂的审判权叙述较细.该约:“族人相争,大干法纪,自难解免,倘属田土口争、一切家庭细故,族人可为调处者,不得邃行兴讼,告以情祠具禀宗祠,听族长、分长暨族之秉公持正者传集两造,在祖宗神位前论曲直、剖是非,其理屈与不肖者,当即随事惩罚,甚则绳以祖宗家法,令其改过自新,若顽梗不灵,轻则鸣鼓共攻,解官求治,重则祠中斥革,谱内削名,断勿徇纵”②.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对族人的处理,各族是不同的.前述杨氏宗族对于犯“大事”者要“朴责”,庄氏宗族对于小事“随事惩罚”,不改悔者“解官求治”,最严重的“祠中斥革、谱内削名”,即开除族籍.四川唐氏的“家法”在宗规中列有专条:“置家法一具,用竹片,长三尺,宽寸半,厚五分,上书唐氏家法字样,悬祠中内高朗处,祭祀时昭然若见,令其知惧.当用则用之..只用之族人者,示家教也”③.有的宗族对于不肖者,“举族鸣其罪,纳诸竹笼,沉诸海而不为过”④.江苏镇江赵氏宗族“有干犯名教伦理者,缚而沉之江中以呈官”①.祠堂族长还可以处死族人.安徽弘农杨氏宗谱则将宗族处死族人的权力作为“家法”明确地写入宗族规条:“族长既立,家法攸司,其于不肖子弟,轻则令其拜伏自悔,重则族长执法笞惩,至若大逆不孝,则族长会合族众,鸣公处死,虽独子不恕,另立贤嗣.”宗族对族人的要求,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规、约,如宗约、宗规、家规、族规、祠规,是宗族要求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二是禁、戒,如宗禁、家戒、家禁等,规定族人不许做的事情;三是训语,教诲族人如何做人,起伦理道德的教导作用.但这三方面往往混合在一起,可混称为宗规家训.其具体内容十分庞杂,举其大者,约有以下数端.①唐氏族谱卷1,宗规十条同治十年定.②毗陵庄氏族谱卷11.③唐氏族谱卷1,宗规十条作于同治十年.④余姚孝义劳氏宗谱卷1旧谱条约并序.①刘献庭:广阳杂记卷4.宗族最强调族人处理好家庭关系,对父子、夫妻、兄弟、婆媳、祖孙、妯娌、叔伯侄、姑嫂、叔嫂等关系加以规范,一般不出儒家伦理的要求.其中最重视父子、兄弟关系,强调孝、悌之道,并把子弟的行为都纳入进去.慈南干溪章氏宗谱嘉庆时所定族规说:“孝悌为万化之原..盖父母为生身之本,兄弟乃手足之情,不孝固天理不容,不悌亦人情所不近,倘或灭绝天良,渐染敝俗,甚至双亲冻馁,同室操戈,如此之人,不待天诛神殛,在族人必须声罪共击,到祠杖竹,或鸣官治罪,以肃规约.”其次是要求族人睦宗族.合肥杨氏宗族要求族人“卑不犯尊,少不凌长”②.四川李氏宗族对同族中如何处理辈份关系,强调“同族伯叔昆仲自有定序”.还规定处理贫富关系的要求,“族中贫富不齐,富者不可骄,骄则招尤,亦易起侈荡之心,贫者不可惰,惰则不惟益困,而且无所不至”①.合肥杨氏宗族也重视族中的贫富关系,认为“族间贫富自有不齐,然分则各门,合原一家,毋异视也,务要休戚相关,有无相恤,勿令无赖以致辱身,贱行陨节败名,有玷先祖也”②.宗族对族人的生活提出要求,涉及到娱乐、婚姻、丧葬、衣食住行、职业等等.宗族一般要求族人从事“士农工商”本业,做一名“四民”,反对族人成为无业游民.浙江越州阮氏宗谱·翼青公家训说:“培养子弟,务令执有一业,或读书、或力穑、或贸易、或操作,此之谓四民,盖有一事以束其身,心自不暇思及外务.其有不务正业者,是为游民,当禀请家、族长,随时训导,以禁止之.”苏州彭氏宗谱所载顺治时所定条例要求:“宗人生业以读书习礼为上,次则训徒、学医、务农,次则商贾贸迁,若违礼背训入于匪类者,斥而不书.”宗族要求族人生活勤俭,反对奢华.无锡郑氏认为:“士农工商,莫不各有其事,明而动,晦而休守,寸阴是惜,勤也;饮食淡泊,衣服不尚纷华,俭也.”③宗族对族人要求最多的是婚姻方面,强调门当户对,尤注重良贱不婚.宁波卢氏规定:“男女议亲,须门户相当及伦序不紊者,不许苟且,以坏家风,男子不可出赘,女子不可入赘,其婚嫁止称家有无,毋得强为美观.”又认为:“妻也者,齐也,凡娶以配身也,若女失节为妻,自己失节也.子姓如有娶娼妇为妻,及良贱为婚者,俱不得入宗祠.”①该族虽强调良贱不婚,但反对婚姻论财,提倡婚事“称家有无”,量力而行,反对赘婚和娶寡妇.②弘农杨氏宗谱卷首碑记.①李氏宗谱·宗范.②弘农杨氏宗谱卷首宗谱规条.③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四琏子格言.有的宗族还要求族人的丧葬不作佛事,不闹丧,不可停柩不葬.湖南匡氏规定:“父母丧,必须依礼定限安葬,若惑于风水,或托故久停不葬者,俱属不孝,杖八十.”②四川唐氏认为:“佛事道场,荒诞不经,演戏吹唱,以忧为乐,一切繁文缛节,时俗之所尚,大非丧礼之所宜,徒耗资财,实无益耳...至于葬亲,固宜卜吉壤,然惟求其不为道路,不傍沟洫,不近城市,择厚土而安厝,切不可执福阴之说,停柩不葬,日久迁延,设遇变故莫测,以致亲骸暴露,不能归窆,不孝之罪,孰大于是乎”③宗族还对娱乐作了要求,无锡郑氏“戒游手好闲之人,人之思,劳则日生,怠则日靡,即看戏一事,亦属无益,博弈好饮酒,终非善类”.④常州杨氏规定:“不许习丝竹唱词曲”.⑤宗族反对赌博,无锡郑氏提出“戒赌博:当今之世,赌风太甚,无论乡缙平等,皆好赌钱,甚至妇人女子,亦喜赌,一入赌场,废时失事,产业不能保”.认为赌博“消耗先人储业,所谓作无益害有益,诚宜切戒也.如子孙有犯者,急为禁止,能改则已,不改则宗祠重惩,仍责成其父兄伯叔督之,必改而后已,其诱人为非者同”.宗族要求家长善于治家,有的宗族注重从小培养子女,使其成为社会上合格的人才.湖南彭氏规定:“子弟之宜教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幼小时,动静语言,便当使之归于正.姑息之爱不可也,浮薄之习宜去也,毋以轻佻为文明,毋以愚鲁为浑朴,随子弟之材质,士农工商各与本业,庶不致成为游民.若夫女儿,生长闺房,更当道以礼节,敬以孝顺,酿以和平,操以中馈,勤俭朴素,于归后,宜室宜家,斯亦父母之光也.”①要家长把儿子培养成“四民”正人,把女儿培养成讲究礼节、勤俭朴素、善于持家的未来的贤妻良母.对于不负责任教育子女的家长,有的宗族规定了惩罚的内容.无锡郑氏规定:“族中教子不严,习于败类者,宗祠戒谕,使严督其子改过自新,有自父兄检束而游荡无赖者,宗祠责治,公议其执一业,而专托近支长辈督率之.”②宗族强调族人按时交纳赋税,做国家的顺民,避免给宗族带来麻烦.①甬上卢氏敬睦堂谱稿卷1宗约.②匡氏续修族谱卷首原家规.③唐氏族谱卷1家训.④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四琏子格言.⑤即墨杨氏家乘·家法.①彭氏三修族谱卷16宗规十条.②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宗约.无锡郑氏提出:“要早完国课,官银粮米,倘有拖欠,差人临户,惊鸡闹犬,好不烦恼,依时早完,亦一快事.”③绍兴阮氏认为:“身际承平,无苛徭杂派之苦,衣租食税,悉出君恩,故国课最宜早完,必待胥吏追呼,是负恩也.吾愿族中急公亲上,毋稍迟滞.”④镇江金坛庄氏规定:“早完国课:赋税上关国计,下系考成,草莽君臣之义,惟此为重,须率先急公,依限完纳,毋得拖欠,贻累乡里...况且功令森严,绅衿欠粮,即行奏销,凡属平民,岂容少恕”.⑤宗族把能否按时交纳赋税,看作是否忠君爱族的行为.清廷对宗族法规的政策清代宗族首领除了重视年老分尊外,强调尚爵尚贤,宗族的领导主要由绅士充当.绅士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对宗族的领导,主要是要使宗族成为社会的稳定因素,替国家治理地方社会,把家法作为国法的补充,所谓“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律,律不作,无以戢小人之心思,规不立,无以谨子弟之率履,惟是聊述家规”①.因此,许多宗族法规便是以国家的法规为参照系而设置的.绍兴阮氏乾隆时,“就国法所严人情易犯者,订为二十条,编入家规.后更望严正淳切家、族长,或朝夕训诲,或朔望申明.宗族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受到朝廷欢迎.宗族为更好地行使权力,管好族人,往往请求政府予以支持,而朝廷则批准祠规,承认祠堂族长的审判权、族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即墨杨氏家乘康熙时记载该族家法“数十年来,多求官批照”,自行此法数十年,该族“无具两造者矣”,县官曾说:“尽如杨宅家法,直可刑措”.再如合肥杨氏,于乾隆二十九年建好祠堂,旋修宗谱,立有规条,并置祭产,但“相传而下,习俗移人”,“间有不孝子弟,将谱所列之规条,竟弁髦视之”,甚至以少犯长,以卑犯尊,未能合宗睦族.嘉庆十五年,该族生员数人赴县呈请祠规,知县于同年批复,要求“杨氏户、族人等知悉:嗣后务遵祠规,父训其子,兄戒其弟,如敢不遵,许该族户、祠长人等指名禀县,以凭究治,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①.嘉庆十六年,该族将知县条示祠规刻石勒碑,以约束族人.不过清朝并不是予以宗族法规全部支持,在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处死族人问题上,清朝的政策发生过变化.顺治、康熙时期,不承认祠堂族长对族人的处死权,到雍正时则得到了法律的公开承认.③荥阳郑氏续修宗谱卷3四琏子格言.④越州阮氏宗谱卷19家训.⑤金沙庄氏族谱卷3,道光时定家规.①中湘下砂陈氏族谱卷4.①弘农杨氏宗谱卷首杨氏宗谱碑序、宗谱碑记.雍正五年,江西永新县发生了朱伦三同侄致死其屡次犯窃的弟弟的案件,刑部认为朱伦三应处以流徙的刑罚,雍正帝则认为族人犯法,使其伯叔兄弟受连累,尊长族人将其处死是“剪除凶恶,训戒子弟”,“亦是惩恶防患之道”②.不当拟以抵偿,将朱伦三的流徙罪宽免,并建议今后以此为例,于是九卿根据皇帝的旨意,定出恶人为尊长族人致死免抵之例.国家承认宗族私法惩治族人以致死的权力,表明雍正帝完全依靠宗族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态度.清朝对族权处死族人的公开承认,使得族权膨胀.乾隆帝上台伊始,便对宗族问题十分重视,他说江西一些地区私立禁约、规条、碑记,贫人有犯,并不鸣官,或用竹篓沉置水中,或掘土坑活埋致死,还勒逼亲属写立服状,不许声张,种种残恶,骇人听闻.对此他提出,如果有不法之徒,应当呈送政府官员,治以应得之罪,不能随便草菅人命,要求江西省“严加禁止”③.乾隆帝的这一措施,表明了他对雍正五年条例的否定态度.接着,乾隆二年两广总督鄂必达奏称,宗族贤愚不一,如果恃有减等免抵之例,相习成风,族人难免有冤屈者,请求删改.刑部同意,并指出“况生杀乃朝廷之大权,如有不法,自应明正刑章,不宜假手族人,以开其隙”①.于是将旧例删除.尽管如此,乾隆帝仍要求宗族发挥管理族人的功能.乾隆五年他针对游民问题,要求父兄族党严加管束不守本业之人,“不遵约束者,量行惩治”②.这就等于说,承认宗族要求族人守本业做好一名“四民”、反对成为游民的职业要求,并予这些宗族私法以政权的支持.乾隆帝的“量行惩治”,没有严格的标准,等于承认族权对族人实行除处死之外的惩治权力.乾隆二十四年,西安按察使杨缵绪提议宗族致死有辱身贱行的族人,可否仍旧量行减等,乾隆帝则表示政权可代替族权惩治“不法之徒”,反对宗族任意处置族人.乾隆帝的上述政策,也基本上为以后各朝所执行.如前述合肥杨氏宗族乾隆十九年所定规条中,有处死大逆不孝子弟的内容,在嘉庆十五年,鉴于族人不听约束,请县政权批准祠规,本来这是为了加强对族人的管理,但呈请的祠规中,只规定:有匪类不安分者,该祠长率众牵祠内责罚,没有涉及到处死权问题,这是因为,乾隆规条只是宗族内部掌握的“私法”,嘉庆祠规需要官批,而政府不承认宗族致死族人的权力,所以在呈请的祠规中便没有了宗族处死权的内容.总之,清廷希望宗族法规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在政府的支持和监督之下,有限度地管理族人.族谱的修纂与收族②清世宗实录卷57,雍正五年五月乙丑.③清高宗实录卷18,乾隆元军五月丙午.①清文献通考卷198,刑四.②清高宗实录卷120,乾隆五年闰六月庚子.清代的宗族,多修有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等.浙江巡抚庄有恭认为,族谱之义有五善: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更重要的是报国恩①.福建按察使彭希濂为周氏家乘作序,也认为谱义有五:纪国恩、述祖德、敬宗收族、训子孙、有无相通.综合起来,修谱目的是:第一,尊祖,即本祖德、述祖德.就是要追述自始祖以来诸位祖先的事迹,缅怀其功德,教育子孙,使子孙产生尊祖、法祖的观念.而“祖德”,一般是儒家伦理修身较深的表现.尊祖也包含按照祖先宗规家训要求自己的含义.尊祖可以收族.第二,收族,即亲同姓,敬宗收族.族谱把同一始祖或同一支祖下的子孙合于同一族谱,使族人通过确定自己同祖先、同族人的关系,在尊祖意识下加深彼此的关系,增加血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同清人所说:“宗者总也,族者聚也,宗族而有谱,正在总聚其原本也.虽宗有大小,属有亲疏,时有远近,居有迁徙,总以一体所分,使无谱以聚之,几同陌路矣.”②收族也可更好地尊祖.第三,训子孙.族谱多载有宗规家训,用来教训子孙.还有族谱的体例含有褒贬的原则,也是教育族人的手段.第四,忠君报国,即纪国恩、报国恩.族谱多把有功名、做官视作受皇恩、国恩的结果,将其视作一种荣耀,载有官宦者沐浴皇恩的情况,更把修族收族作为忠君报国的行为.清人说“谱之修也,内以纲维人伦之大本,外以辅翼朝廷之政治,此岂小补云尔哉故苏子有云:‘观吾谱者,孝第之心,油然而生’,则移孝作忠,不亦增光家乘也乎”③第五,有无相通,即通过合族,加强族人彼此间的认同感,增进联系和感情,从而恤贫穷,救患难.实际这一条也可并入第二条.第六,睦故旧,就是通过修谱加强同朋友的联系和交往.这一条对清人特别是社会影响不大的宗族来说,并不重要.事实上,在清人的修谱观里,前四条比较重要,四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尊祖为了收族,收族可以更好地尊祖,尊祖收族才可教训好子孙,教育好子孙则能更好地尊祖收族,尊祖、收族、训子孙也就是报恩了.四者之中,又以尊祖、收族为主,尤以收族为核心.族谱有统族谱、支房谱之分,族谱体例的基本形式有谱序、谱例凡例、例言、修谱名目、像赞、诰敕、宗规家训、世系表、图、世系录世录、齿录、世纪、派语班派、班次、宦绩考、传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宗德、阃仪、德行、宜淑、祠堂记、图、墓图、祠产、先世考辨、艺文、余庆录、五服图、领谱字号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序、例、规训、世系表、图、录、传记、祠堂、祠产、坟墓.①毗陵庄氏族谱卷首乾隆辛巳谱传序.②苏州彭氏宗谱,乾隆七年增修族谱序.③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同治三年邓氏族谱序.族谱繁简不同,最简单的族谱,只有世系的记录,因此,最体现族谱功能的,当是这部分.世系记载宗族的成员及其血缘关系,以图表的形式表现,清代的族谱世系统宗谱始于始祖,支谱起于支祖,世系的记载方式基本上借鉴宋代欧阳修、苏洵的谱例纂修,“欧氏五代为图,备五服也,其体直序,世序横推,准以小宗法,五世不迁.苏氏九代为图,备九族也,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统以大宗法,百世不迁”①.最简单的族谱中只有人名,详细些的,人名后标明该人生卒、婚配、葬地等.也有的族谱将族人履历情况单列出,成世系录、世系、世系考.世系的功能,乾隆时大学士刘伦说:“谱之为言,布也,布一族之长幼尊卑于简端也”.①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宗约:“谱列先人世次,支联派别,分辨尊卑、嫡庶,以便采本寻源.”族谱就是通过祖宗的原始、支派由来,考世系、辨亲疏,增进共同感,并使族人寻找自己在血缘关系网中的位置,确定亲疏、尊卑的等级秩序.有的族谱对于“子孙有功祖宗,如坟墓、祠堂、谱牒之类,即于世表本名下直注其事,以示不祧,反是则于本名下昭书不肖事实,以为后戒”②.族谱的褒贬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族谱出于维护宗法的等级、名分,其记载异姓继子和本宗继子不同,守寡与再醮有别,元配与继妾区分,都反映这种情况.族谱的传记,形式多样,有辑录正史、方志、文集的列传,和记载族人言行的一般传记文,如墓志铭、祭文、行状、寿序.有的族谱还把族人的事迹按性质加以分类,如忠义、节孝等.族谱是由宗族负责人和文化人组织纂修的.族谱修成后,要不断续修,清人修谱的时间不尽一致,就一般而言,“修谱通例以三十年为断,迟之至六十年而止”③.三十年一修是“通例”,其原因,据余姚朱氏宗谱卷首一本堂旧立规条:“父子相继为一世,前后相告大约不过三十年,故谱必三十年一修,前者已故,来者日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因为有这样的“通例”,所以“三十年不修谱,即为不孝”④.六十年一修,算是“迟之”.也有的宗族修谱甚勤,所谓“世之重谱者,每五年一小修葺,十年一大修”⑤.族谱的不断续修,使新增族人入谱,保证族史的连续性,同时,每一次续修也是一次收族活动.修族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常州庄氏乾隆二十六年修谱,要求族人“自今以往,每分之人,各具素纸,岁记其亲分之名字、履历、男女、嫁娶、生卒年月,三年合成一稿,三十年后梓而颁之”①.①匡氏续修族谱卷首新凡例.①毗陵高氏宗谱卷1合修宗谱序.②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卷2凡例.③匡氏续修族谱卷首自叙.④古皖刘氏重修宗谱·序.⑤浙江绍兴马氏分支宗谱,乾隆四十四年重修马氏分支谱序.①毗陵庄氏族谱卷首.清人的修谱,受到朝廷的提倡.顺治十八年始修皇帝的家谱宗室玉牒,定制十年续修一次,乾隆九年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圣谕广训明确号召“修族谱以联疏远”,以此作为笃宗族的手段.事实上,民间也是这样认识的,江苏武进潘姓便把未修族谱看作是“有违圣祖仁皇帝敦孝弟、笃宗族之训,遂招集族人,急急而续修之”②.清朝官员贯彻朝廷的要求,康熙中,湖南宜章知县蒋宗芝鉴于该地人视修谱为“不急之务”,加以劝说,该地大姓立即响应,“于是族谱之作始盛”③.朝廷的提倡,绅士的响应,形成了清代族谱的一个特点,即把圣谕载入谱书,或把顺治九年,清朝要求人民学习朱元璋“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的“圣谕六言”,载入族谱,大量的是把康熙上谕十六字收入族谱,有的族谱甚至把洋洋万言的圣谕广训也收入族谱,如乾隆时修湖南吴氏重修族谱、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收入嘉庄时抄录的圣谕广训,道光时所修四川仪陇胡氏宗谱也录入圣谕广训.而以此所制定的宗规家训就更多了.如同治十年四川唐氏所修家训十则的具体内容,基本是照搬圣谕广训①.有的族谱要求“圣谕当遵”,即以这些“圣谕”治理宗族.清代族谱的这种特点,表明族谱进一步纳入政治范畴,“圣谕”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族田宗族共同体为了祭祀祖先,维持祠堂的各项费用,修纂族谱,以及赡养和培养族人,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因此,很多宗族设置了宗族集体的公共财产——族田.族田的名称很多,大致可分为祭田和义田两类.种类不同,管理也有差别.乾隆年间江苏巡抚庄有恭就清代族田问题指出:“直省士庶之家,其笃念亲友者,每立祀产以供先世蒸尝,立义田以赡同宗贫乏,其祀产、义田岁所收获,除完纳条漕及春秋祭扫、赡给支销外,所有赢余,俱储积以备饥年之用.”②祀产主要是指祭田,又叫祠田、祀田、蒸尝田等,一般的宗族都有数量不等的这类土地,收入主要作为祭祖的费用,因祭田附属于祠堂,祭田的管理,也多同祠堂的组织形式一致.大的宗祠设专人管理,如江苏武进吴氏宗族规定:“公堂祭田,必才品兼优者方可令其经管,令举一人总理,二人监察.”③②毗陵永宁潘氏宗谱卷1潘氏续修宗谱序.③曹氏族谱蒋宗芝序.①唐氏族谱卷1.②皇清奏议卷50请定盗卖盗买祀产义田之例.③吴氏宗谱卷1宗规.多数宗族由各支轮流管理祠堂和祭田,如乾隆时广东归善张姓共有尝田五石,由五房轮流收租办祭.江西上饶王姓有祀田十八石,由三房轮流收租供祭④.江西会昌刘氏有“公共祖遗祭田一处”,“原系各房每年佥点经管公堂首事,收租完粮祭祀用度”①.祭田数量不大,一般是几十亩,但它是普遍存在的.义田,又称润族田、公田,设立义田是为了“供一族之公用”②.主要用来赡族,赡族的费用比祭田的费用大,义田的数量一般也比祭田多,常是几百亩,甚至上千亩.义田多的宗族,除了类似祭田的管理方法外,往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义庄.义庄有专门的房屋和人员,江苏常熟王氏有一千多亩义田,用给“力不能自养者”,并奖励孀妇和贞孝者,设怀义堂义庄,“择诚实有力者一正二副,或本族或异姓,听怀义堂后裔请定”③.义田在全国出现的地区很多,但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族田收入的用途,庄有恭认为是完纳国课条漕、祭祖扫墓、赡族、储积备荒.桐城方氏用于建房屋、岁祀、助葬、赈不能自存者、助学、置田,广东是祭祀、助学、赡族、救荒,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完纳国课、祭祀、赡族、助学、救荒五项,而以祭祀、赡族、助学为主.因此,就有了祭田、润族田、学田的名称.有的宗族因专门设立助学的田产,这类土地称为书田、义塾田、学田、膏火庆田等,不妨用书田概称之.设有书田的宗族,一般也同时设立义学,培养本支或本族子弟.在江苏昭文,归氏“其田之供祀事者以百计,资本支子弟读书者以千计,谓之书田”④.族正制度族正制是伴随保甲制而出现的.清朝十分重视推行保甲制,雍正帝以保甲制为弥盗良法,鉴于保甲制奉行不力的情况,在雍正四年严饬力行.他针对聚族而居地区的实际情形,规定:“凡有堡子、村庄聚族满百人以上,保甲不能遍查者,拣选族中人品刚方、素为J 族敬惮之人,立为族正.如有匪类,报官究治,徇情隐匿者与保甲一体治罪.”①族正的作用是稽察匪类,起到保甲的职能.雍正朝以后,清朝在聚族而居的福建、广东、江西等省曾大规模地推行族正制.除通过族正制实行保甲制的作用外,还为了惩治宗族的械斗、健讼,治理宗族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强国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控制.。

春秋时期的宗族与宗法制度

春秋时期的宗族与宗法制度

春秋时期的宗族与宗法制度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迄今为止学术界探讨最多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无论从文献记录还是考古发现上来看,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价值。

而在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宗族和宗法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春秋时期的宗族。

宗族原本是指血缘关系的家族集团,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

在春秋时期,宗族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亲属关系,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宗族是以血统为纽带,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保证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地位的维护。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

宗法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法律制度,它规定了人们在家族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宗法作为一种社会管理和约束的机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作用。

宗法制度根植于宗族制度之上,通过家族长老或宗族宗法官的裁判来解决纠纷和争议,保持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中,家族的领袖地位由宗族长老或家族长辈担任。

他们拥有家族的权威,并负责处理家族内部的事务。

此外,宗法制度还规定了不同血缘关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长子继承权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根据宗法制度,长子通常拥有继承家族财产及家族地位的优先权,而其他子女则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

另外,在春秋时期,随着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和独立性的加强,宗族和宗法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大宗族开始通过联姻、扩大族群的方式来扩大影响力和实力。

同时,一些小宗族则开始独立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资源,并与其他宗族形成了一种对等的关系,这些变化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宗族和宗法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家族传承和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

同时,宗族和宗法制度的变迁也为后来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春秋时期的宗族和宗法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变,也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家族组织制度,它主要包括宗族的血统观念、家族的地位排名、封建等级和家族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规范,维护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下面是对宗法制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宗族的血统观念宗法制度以血统观念为基础,认为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高无上的。

血缘关系被视为天赋的,它决定了家族成员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和责任。

宗法制度通过祖先敬奉、宗族祭祀等方式来维系家族的血统观念。

2. 家族的地位排名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位是按照血统和世袭规定的。

一般来说,家族地位高的家族成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地位低的家族成员则相对边缘化。

这种地位排名是由宗法家族内部的家规和家训来约束和规范的。

3. 封建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往往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通常与封建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各个家族按照其在封建等级中的地位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4. 家族组织宗法制度中的家族通常由一位族长领导,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

家族内部的相关事务,如婚姻、继承、争产等,都由族长和家族成员共同决定。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家族规矩和家训来约束的,违反家族规矩的成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5. 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稳定,通过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保持家族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它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发展空间,使得社会的流动性较低,社会人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总体而言,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维护了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公平和平等的法律制度。

中国宗法

中国宗法

中国宗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方式。

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

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沿革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商代,宗法制进一步发展,继统法以子继父为主,并由此产生了直系旁系之分、嫡庶之分、大宗小宗之分。

宗法中的嫡庶,滥觞于对偶婚。

妻分嫡妾,子分嫡庶,才有了一整套的宗法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臻于完善,因而最为典型、严密。

这一时期,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宗族内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统治者为了保持血亲统治的纯贵族血统,规定先王去世,由嫡长子继位;如果没有嫡长子,则从嫡妻从嫁之女弟所生之子补充(当然也是纯贵族血统);如果没有这样纯贵族血统的母弟,只好从众妾所生之子中择年长者当选,年龄相同的则选择贤者,贤能相同的就由占卜来决定。

嫡长子将土地与官职分封给他的兄弟们。

将一个国家变成诸个有血亲关系的兄弟小国。

这种兄弟国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

周公也曾分封,分封的对象、范围是亲戚,也就是兄弟。

血亲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治权力世代血亲相传。

不仅王位如此,诸侯、卿、大夫、士的各级统治地位都是如此。

通婚按照严格的等级进行。

周代的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士一庙。

又以昭穆的次序排列:自太祖,亦即一族的始祖之后,父庙曰昭,子庙曰穆,孙之庙曰昭,曾孙之庙又曰穆,以此类推。

祖先崇拜以严格的制度确定下来加以强制性地奉行。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

宗子有权主持祭祀。

宗子有掌管本宗财产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国宗法宗族制度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血缘关系是联结人与人 之间及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宗法 制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血 缘团体的家族、宗族组织在夏、商、周三代 的千余年间,长期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而存在。自秦汉以来直至明清的两千年中, 家族、宗族组织仍然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中国的家族、宗族, 始终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重 要影响。

明代中期以后,有些大家族的宗祠规模相当 宏大,富丽堂皇。其形制以大门、享堂(厅 事)、寝堂(龛室)为中轴线,又有许多附属 建筑。去阳涂氏的宗祠,清乾隆年间歙县城 东许氏宗祠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宗祠建筑。
宗祠祭祖,是最重要的宗 族活动,仪式隆重。祭祀 活动名目繁多,有每年对 高、曾、祖、考的四时祭, 有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 祖、秋分祭祢以及忌日祭 等特祭,每逢年节还有年 节祭。祭礼活动由族长主 持,合族男子会集于宗祠, 按辈份高低排列,尊者在 前,卑者在后。祭品丰盛, 礼仪严肃隆重,要充分表 达出尊祖敬宗之情。违礼 者要受到处罚。通过祭祀 祖宗,加强了同族人的血 亲观念和对族权的遵从。


晋惠帝: 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玄武门之变

2、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 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 创立。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逐级层层分封,天子→诸侯→ 卿→士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制侧室,大夫 有二宗。 诸侯受封有一定仪式,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 诸侯分封卿大夫——采邑制,卿大夫依此例分封 士。 分封制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分封制往往是造 成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一)宗法制的内容

周初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分尊卑 男尊女卑,长尊幼卑 别贵贱 嫡贵庶贱,宗贵别贱
天子
诸侯

宗法制的要点
君统独尊 不得与天子、诸侯论兄弟
卿大夫

宗法制的核心
由嫡庶延及的两个关系

别大宗小宗 “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有嫡不立庶,无嫡论长幼。
宗庙祭祀制度,自周代开始,经过秦汉,
曹魏至清代基本上保持了下来。只是有 些朝代的宗庙的数量有增减。如王莽祭 九庙。唐开元十年立九室——祭九代祖 先。
左宗右社:
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 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还有 祈年殿、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是明清皇 帝祭祀的地方。 民间仍保留着设堂室祭祖的传统。 中国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世代相传,影响到 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宗族意识,而且也影响到周边 国家和地区。日本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也很讲 究祭祖。



嫡长子继承制
《红楼梦》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王熙凤病了,由贾探春代管家政。探春的 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赵姨娘想走探 春的门路多要点丧葬费。认为: “太太疼你,你该越发拉扯拉扯我们。” 探春以主子对奴才的口气说: “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 赵姨娘不识趣,仍强调与探春的母女关系: “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 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探春脸都气白了,反问赵姨娘: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 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中国

聚族而居、流动性不强的定居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安土重迁的传统,传统的农耕社会理想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极不充分,氏族社会的血缘 关系和血缘观念大量积淀下来



宗法制

统治者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 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 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在社会结构中:家→家族→宗族→村社→国家
西周以后,宗法制有一定的演变。 (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 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宗法制与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 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 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 活形态。

4、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释义
宗法活动中,按尊卑排列祖先神主牌位和族人位次的制度。 正中位最尊,次为左位叫“昭”,再次右位叫“穆”,此后左右依次排 列。

妻与妾的关系 妻为主,妾为仆。妾可买卖可赠送,妻只可以休。 庶母子的关系 子为主,母为仆。庶子女以父之嫡妻为母。
宗法制只实行于贵族内部
1.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 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 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二、家族制度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的条件下, 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共同生 活,共同生产。宋代以后,数世同居的大家 族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久远。传统的大家 族在封建国家政权的支持与保护下,不断的 发展和完善,同传统的思想文化紧密结合, 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
1、家族制度的特征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产生于商代后期。而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 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 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尚书 大传》上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 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 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


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3.宗庙祭祀制
宗庙: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
所。
目的: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
度。 核心: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 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郑玄注说:周制,七 庙包括太祖庙一,文王和武王庙二,亲庙四。(亲 庙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四庙)天子祭祀七代祖宗。



宗法制度的产生: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是在血缘关系 基础上产生的。 阶级产生之前,人类走 着大体相同的道路: 原始群居→氏族→部 落(都是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


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 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 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 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 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 现重大差异。 地中海的城邦社会VS中 国宗法制度
不同的宗族虽然由于传统、经历、所居地域、 所处地位不同,所立的族规也各有不同,体 现出不同的家风,但更多的是具有共性,它 们无不以封建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体现忠君 利国、尊祖敬宗、仁爱睦族等基本原则,对 违犯族规者要予以严厉处罚。
族规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族人恪遵国法。
2.维护宗族伦理关系。
一、宗法制度


相关概念: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自进 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 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 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 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 代(如九族)。家族与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 二为一。由于宗世代相传成一系统,有一定的法则, 即“宗法”。
据《孔府内宅轶事》记载,乾 隆九年,乾隆帝下旨赐给孔府30个 字做为孔子后裔的行辈,即: 希言公彦承 兴毓传继广 令德维垂佑 弘闻桢尚衍 昭宪庆繁祥 钦绍念显扬
这30个字现仍贴在山东曲阜孔 府的诗礼堂上。 1920年,孔子第七 十六代衍孙孔令贻又续了20字:
建道敦安定 裕文焕景瑞 懋修璧益长 永锡世绪昌
建宗祠 宋代允士大夫建宗祠,明世宗准民间联宗立庙,以供 奉祖先牌位。 臵族田 族人捐资购臵,招佃耕种,地租用于祭祖、赈济族人 和宗祠办学。 修族谱 记载并定期修订家族宗族世系,特为功名节烈立传, 以光宗耀祖。 订族规 以尊君敬祖、忠孝节烈为原则,以维护宗族约束族人 为主要内容。 立族长 推族内位尊辈长名著者担任,主祭祀、掌族产、调纠 纷、行家法。
尊祖敬宗是 聚族的重要 形式,新建 大家族都以 建立宗祠祭 祖为首要之 事。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 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 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礼记· 王 制》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天子、 诸侯祭祖的场所称为宗庙。大夫、士祭祖的场所称 为家庙。庶人无庙,只能祭于寝。就是说一般的平 民只能在自己的寝室中祭祀祖先,士大夫以上才能 立庙。


宋代允许士大夫阶级建立祠堂,合族祭祖。明朝 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 联宗立庙,“庶人无庙”的制度被打破,从此宗 祠遍立。“祠堂”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始于汉代。 当时的祠堂都是建于墓所的墓祠。真正将家庙称 为祠堂的也是从朱熹开始的。 有的大宗祠是数县范围内同一远祖所传族人合 建的。宗祠之下又有支祠、房祠、家祠。支祠、 房祠为族中各支派所建,用于供奉本支、本房的 祖先。家祠则是一家或兄弟数家所建,只供奉二、 三代直系祖先。
术 赤 察合台
窝阔台
成吉思汗 妻 孛儿帖
拖 雷
有嫡不立庶——微子启与殷纣王
商帝乙的妾生了
启,因为是庶出所以 不能立为太子,封于 微,称微子启。后来 成为宋的开国诸侯。 后来启的生母立 为妃,成为嫡妻,并 生了纣。虽然启长而 纣幼,但纣是嫡出, 所以得继位为天子。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 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 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 不贤不在考虑之列。

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 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 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 法则。亦叫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 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权利和义务。 与此相适应,为了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祖 先崇拜被推进到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