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特色职业学校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特色职业教育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
一、取得成效
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追求“创新—卓越”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内涵发展,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走“追求精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路子;坚持“以现代职教理念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校为总抓手,努力实现“五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学生)卓越目标”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学,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保障民生能力。
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8%,优质就业率达85%;年均培训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多人次。
毕业生和学员遍布省内外交通运输与汽车维修、计算机、旅游服务、餐饮、服装等行业和高校,为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能人才保障。
学校2012年8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2013年4月,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通过国家三部委批复,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山东省职业高中(中专)教学先进单位、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教育品牌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先进集体”等20多个青岛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一)对接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
学校主动适应山东蓝色经济发展,紧跟现代产业发展的步伐,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
建立了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学校2011年增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围绕青岛市打造“动漫产业基地”的规划要求,增加了“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随着商务和家用汽车的拥有量剧增和汽车消费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原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装潢与美容”专业。
13年,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专业获省教育厅批复,举办“三二连读”高职班,对口院校分别是山东省服装职业学院和山东省交通职业学院。
与滨州职业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3+3模式的高职护理专业。
目前,学校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开设信息技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六大类二十个专业。
(二)造就名师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坚持“内训外聘,专家引领”的队伍建设理念,启动了“教师素质全员提升工程”,通过校内集训、专家讲座、外出培训、出国研修、企业挂职等多种途径,打造素质优良、技能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评选校级名师,并给予每月200元的名师津贴,发挥了名师引领作用。
全校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不竭动力。
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山东省二等奖3个;青岛市一、二等奖累计52个;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连年高职本科录取率稳居莱西职业学校第一、青岛市同类学校前列。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质就业。
学校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采用工学交替、企业冠名、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学校先后与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中国国旅青岛分社、青岛红领集团、青岛豪邦渡假村等76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成立冠名班60个,订单培养率达83%,实现了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多年来,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可。
许多已成长为部门经理、技术骨干、企业“多面手”、公司管理人员等。
海尔园冷柜事业部厂长助理于飞、青岛海尔洗衣机公司技术总监董晓飞、美国独营公司华和美股份有限公司打版师蔡丽霞等就是许多优秀毕业生的缩影。
(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学校认真落实当地政府“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策,依托汽车运用与维修、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服装实训基地、计算机实训中心等,充分利用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采取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职业能力素质提高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技能再提高培训;面向企业开展技能型紧缺工种培训;面向新型农民、下岗职工、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开展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近年来,年均培训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多人次。
学校被确定为莱西市“远程教育培训基地”;被评为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先进集体”。
(五)开展技术指导,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利用教育和专业技术优势资源,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企业,服务“三农”。
结合政府开展的“三下乡”、“科技大集”等科技宣传推广活动,组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等专业教师、学生到城镇乡村、企业行业,采取印发资料、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宣传推广,累计印发各
种技术咨询材料、培训手册、优秀毕业生事迹《成功在手中》等3万余份。
烹饪专业教师为当地宾馆、饭店从业人员进行面点和菜品制作等技术培训指导,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
当地大小酒店约有80%的从业人员得到学校系统的技术指导。
另外,学校毕业生或培训人员还开发了“花鲢鱼头”、“泰竹大包”、“迎宾水煎包”等不少当地公认的名吃,深受群众欢迎。
学校根据不断升级的信息技术,为“凤凰印染”引进烫印技术;为“鑫四通”等5家印刷厂培养了技术骨干,带动了打字复印、计算机维修业的发展。
汽修专业教师为当地汽修企业培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500多人,带动了当地50多家二级企业的发展,指导建起两家4S店。
学校对自主创业的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建立跟踪调查档案,提供技术服务,扶持创业,提高学生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指导毕业生耿建波建起“翌成服装厂”,开起“翌成专销店”,创出当地“翌成”服装品牌。
指导烹饪专业毕业生周颖开建汇隆海鲜城,创出当地特色酒店,年均收入可达50万以上。
二、存在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要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兼职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领军人才、技术名师数量不足。
二是“校企一体化办学”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使企业全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学生评价;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是专业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各个环节的能力尚需提高,专业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有待完善。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基本思路: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和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及莱西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服务”的办学定位,追求“创新-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走“追求精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路子,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为一体,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具体措施:
(一)树立全新教育观念,强化服务定位。
适应现代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围绕莱西市打造胶东半岛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物流集散三大中心,构建“4+5”工业产业新体系,用现代职业教育观、人才培养观、课程设置观等先进理念武装头脑;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不拘一格办学,推动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试验,让所有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愿意学、方便学、学有所成。
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调整升级能力;提高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提高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的能力。
(二)改革四个模式,激发办学活力。
一是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优化校企优质资源,提升整体办学效益。
依托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与主流名企合作建设理实一体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创设服务性实训环境,实现教师“双岗双责”,学生“轮岗顶岗”;依托汽修维修实训基地,汽修专业引企入校,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实习任务,实现跟单实习;服装专业依托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训基地,创设生产性实训环境,实现工学一体。
二是推行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规划生涯、夯实基础、工学一体、就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企业调研,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实施方案,努力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建设具有职场特点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和理实一体、工学一体”的实训中心;将教学活动搬到实训室、工厂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推行能力本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技能打包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对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升现代信息化教学水平,建立资源管理中心、专业教学网站、课程网站、班班通,实现师生在线交流、互动学习;强化技能训练,面向全体抓联赛,瞄准国赛抓强化,做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引领学生、教师、专业、学校四位一体共同成长;开设高职本科辅导班,圆学生升本科大学梦想,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四是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以社会贡献和市场需求评价学校办学方向、以产业发展评价专业建设、以绩效考核评价教师,以岗位能力评价学生。
(三)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内容。
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公共平台+专门化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遴选该岗位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知识;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及时将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充实到教学内容;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专业均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实现教材、教辅、课件、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注重人文教育、德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迁移。
(四)健全激励机制,强化队伍建设。
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考核为抓手,健全教师培养、评聘、考核与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先选优等办法;实施教师素质全员提升工程,着力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在本地区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专业领军人物,聘请更多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社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五)实施“仁孝自信”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以“两园一场”(思圣园、知行园、青年广场)为载体,以“仁孝自信”教育为主题,以社团建设为抓手,以四项活动(读书、体育、艺术、社会实践)为重点,广泛开展“诵经典,铸师魂”、“读国学,塑品行”、“道德大讲堂”等活动,醇化师生道德人格;开展“职教好声音”、“感动职教中心十佳年度人物”评选、“我的职业梦”、法校共建、军训、义工进社区等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展示才艺、树立信心、体验成功;引入企业7S (清扫、清
洁、整理、整顿、安全、节约、素养)管理理念,实施精细管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六)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服装实训基地、商贸实训基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E网通”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依托实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行业在职及再就业人员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推动多样化的成人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年均培训8000人次以上,大幅度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质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保障民生能力,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青岛市出国人员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出国人员培训,为更多的毕业生或学员出国研修铺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