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阅览室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6.4阅览室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6.4阅览室一、教学目标1.认识几何图形中的正方形;2.能够说出正方形的特点;3.能够画出正方形。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正方形,掌握正方形的特点;2.难点:画出正方形,并正确使用几何图形中的术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教室的黑板上先画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试图瞪出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如果有学生可以瞪出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么瞪出来的。
如果没有学生可以瞪出来,老师则应该引导他们思考正方形的特点,例如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等。
2. 确认新知识当学生能正确辨认正方形时,老师让他们站起来,找到一个伙伴,用手掌将对方的头围住,形成一个正方形。
然后,老师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在本子上画出他们的伙伴形成的正方形。
3. 巩固新知识接下来,老师放置几张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学生们分辨出哪些是正方形。
同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问问题,例如长方形是否也是正方形等等,以加深他们对正方形的理解。
4. 小结最后,老师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正方形的特点,并询问学生已经学到了些什么。
这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知识,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
四、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画出一个他们喜欢的形状,并用几何术语简单描述一下。
五、教学反思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6.4阅览室是一个相对简单和规范的教学内容,但也需要老师们有充分的准备和技巧。
这里提供几点备课建议: 1. 精确理解正方形的特点,以方便给学生进行解释; 2. 准备好各种图形卡片,以便分类讨论; 3. 通过“手触身教”,激励学生的参与和掌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视觉和操作材料,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阅览室》北师大版(2023秋)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阅览室中物体的分类和计数的基本概念。分类是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分组,计数是确定物体数量的过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物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要整理阅览室里的书籍,我们可以按照大小、题材进行分类,然后计数每一类的书籍数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阅览室情境中的数量概念,掌握比较和计数方法。
-学生需学会观察阅览室中的物体,如书籍、桌椅等,并能用数字进行描述和比较。
-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强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在比较和计数中的应用。
(2)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学生需学会根据物体的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阅览室》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积极投入到书籍分类和计数的活动中。在实践活动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根据特征进行分类和准确计数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阅览室分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快速找出某一类书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和计数实验操作。每个小组将一套书籍进行分类并计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3《阅览室》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3《阅览室》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阅览室的定义、作用、规则等基本内容。
2.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简单的分类和计数技能。
3.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笔、黑板、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阅览室),数学学具(分类图、计数器、果冻糖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教材。
三、教学流程1. 导入(3分钟)1.教师出示集合中的物品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
例如:这些东西都有哪些共同点?它们有什么区别?2.引导学生发现集合中物品的共同点,并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10分钟)1.根据教材,讲解阅览室的概念、作用、规则等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畅想在阅览室学习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阅览室的兴趣。
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介绍,引导学生体验计数的过程,明确计数的重要性。
3. 游戏活动(20分钟)1.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类和计数的方法。
2.教师将集合中的物品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并命名不同的集合。
3.随后,教师将分类后的物品进行计数,引导学生在同一分类中计算物品的个数。
4.学生随后将分组,每组对集合中物品进行分类和计数,并在时间内比赛谁能分类最快,计数最准。
4. 总结(2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游戏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分类和计数的方法。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要合理使用阅览室,认真学习。
四、教学后记1.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多次分组比赛中,加强了分类和计数的技能,兴趣大幅度提升。
2.教学不足:教学中,有个别学生表现出不够集中注意力的情况,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与精心设计活动,增加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阅览室(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阅览室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阅览室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阅览室。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阅览室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数字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字资源,如在线数学游戏、数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阅读和计算,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意义,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培养对数学符号的敏感度。同时,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此外,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能够正确读写1-10的数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喜欢合作学习,有的喜欢通过视觉学习,有的喜欢通过听觉学习。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图书管理员、读者等),通过模拟阅览室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数学概念,如通过实际的加减法计算来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6.4阅览室(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观察与描述:请学生观察自己学校的阅览室,并描述其布局和功能。
3.创意设计:请学生设计一个阅览室,包括其布局、设施和功能,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作业反馈:
1.阅读理解: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并给出合理的答案。
-指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存在的语法错误或拼写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
7.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阅读,获取和理解阅览室的信息。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阅览室的各种设施和布局,获取有关阅览室的信息,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这些信息。
8.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阅读,获取和理解阅览室的信息。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阅览室的各种设施和布局,获取有关阅览室的信息,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这些信息。
5.教学软件:确保学生可以访问到教学软件,如在线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我将使用一些教学软件,如在线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让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和讨论。
6.教学工具: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黑板、白板、粉笔、教鞭等。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将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黑板、白板、粉笔、教鞭等,以便进行板书和讲解。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览室知识。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阅览室的基本布局和功能。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和阅读,了解阅览室的各种设施和布局,并能够解释它们的作用和用途。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阅读,获取和理解阅览室的信息。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阅览室的各种设施和布局,获取有关阅览室的信息,并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这些信息。
3.解答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时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阅览室-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阅览室北师大版作为一名教师,我以我的口吻来写这篇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单元——阅览室。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阅览室中的座位安排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用数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并且能够通过数数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用数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用来表示阅览室中的座位,还有一些小卡片,用来表示学生。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阅览室的座位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一下座位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向学生们解释数列的概念,并告诉他们如何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
3.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给学生出一道例题,让他们通过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用小卡片来表示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排列顺序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列的概念和用数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数来表示你书桌上的文具的排列顺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数列的概念和用数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的方法。
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我会给他们一些额外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因此,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阅览室的座位图片,让学生们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座位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阅览室》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板书Leabharlann 设计《阅览室》
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30-7=23(本)
3 0
- 7
2 3
答:儿童画报还剩23本。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课后
反思
课题
阅览室
所属单元
第六单元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资源
准备
学习通软件,小棒,计数器。
落 实 目 标
自主调整/设计意图
【课前练算】
竖式计算:23+6= 5+42=
【探究新知】
任务一: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根据问题列式。
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30-7=
3.探索计算方法。
(1)摆小棒:
(2)借助计数器:
(3)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先讨论竖式计算怎么做?)
生说师写,追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理解“借1当十”的道理。
3 0
- 7
2 3
答:儿童画报还剩23本。
(4)算法优化。
课堂小练:
1.课本“练一练”第3题。(指名板演)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当堂检测】
竖式计算:53-6= 60-9=
【拓展延伸】
去年小红5岁,妈妈34岁,今年妈妈比小红大几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阅览室4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阅览室4一、课题名称认识较长的物品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较长的物品。
2.掌握用手指头、尺子、图形码和数码表示长度的方法。
3.训练学生感性认识长度大小的能力,培养学生细心和耐心。
三、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形状的讨论,短的物品和比较短的物品。
2.导入新知1.请学生看图:(展示较长和比较长的物品的图)–提问:图中有哪些物品?–让学生开始讨论物品的大小、长度等因素。
–引导学生说出物品的不同之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等。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引导学生说出长度,要将物品的前后点相减得到。
–给学生展示一段长度为10厘米的线段,让学生操以手指掂测或用尺子测量。
–引导学生认识:用“cm”来表示长度的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用厘米,还有什么单位?3.整合认识,探索较长物品–让学生手摸一下比较长的物品,比较其长度。
–引导学生:当尺子比较短时怎么办?此时应该如何测量物品的长度?–让学生探索用图形码、数码等表示长度的方法。
3.学习体验1.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抽拉尺,通过示范,让学生操练如何使用抽拉尺来测量物品的长度。
2.教师给出一个比较长的物品(学生可以自己选),要求学生测量物品的长度。
3.引导学生比较和评价同学的测量结果,找出不同之处(包括尺子的误差等)。
4.小结1.总结用手指头、尺子、图形码和数码表示长度的方法。
2.提醒学生测量长度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测量。
3.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测量长度的物品?四、作业1.完成P68-P69的练习题;2.记日记。
讲述今天用什么方法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自己测量的高度和用什么方法测量的。
五、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较长的物品,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
通过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头、尺子、图形码和数码表示长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长度和大小的感知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将从更多角度让学生体验长度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其感性认识长度的能力和知觉。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6-4 阅览室》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阅览室。
(教材第75~77 页的内容)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借一当十”并会计算退位减法。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去阅览室看书,好不好?生:好!师:(出示教材第75 页情境图课件)瞧,阅览室里面的书真多啊!阅览室的阿姨在忙着给小朋友找书呢,你知道阅览室的阿姨怎么记录图书的借阅情况吗?师:(出示教材第75 页表格课件)这就是阅览室的阿姨统计的一份表格,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这份表格记录了三种图书的借阅情况。
•我知道《儿童画报》原来有30 本,借走了7 本。
•我知道《故事书》原来有25 本,借走了8 本。
•我知道《连环画》原来有46 本,借走了9 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能帮阅览室的阿姨详细计算一下吗?【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阅览室的场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摆一摆、算一算。
师:谁能帮她算一算《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生:应该是30-7,用减法计算。
师:不会计算了吧!拿出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试试,看能不能算出来? 学生尝试摆小棒帮助计算,或借助计数器帮助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你刚才的做法跟大家说说,看谁的想法好?生1:拿出3 捆小棒,散开其中的1 捆小棒,也就是10 根,从中拿走7 根还剩下3 根,即30-7=23。
生2: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 个珠子表示30,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减去7 呢?我就把十位上的1 个珠子换成个位上的10 个珠子,然后再从个位上去掉7 个珠子还剩3 个珠子,这样就是23。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
计算的时候可以先把成捆的小棒散开变成10,再减,这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破十法”;也可以把计数器十位上的1 个珠子换成个位上的10 个珠子再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阅览室》北师大版(2023秋)
(3)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举例:分组讨论如何将阅览室里的物品按照数量排序,并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
2.教学难点
(1)理解“多”和“少”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多”和“少”是相对的概念,需要与其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比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多”和“少”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比较小组内成员的铅笔数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们收集一些小物品,然后进行数量比较,演示“多”和“少”的基本原理。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多”和“少”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意识。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这说明我在指导实验操作时,还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演示。
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还需要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举例:在小组讨论时,引导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如记录、汇报等,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阅览室-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阅览室-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是一本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排序和比较、简单加减法、数的分解、三角形等等。
本教材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图片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知识,适合初学数学的一年级学生使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数的数目、数位、数形的概念;2.能够排序和比较两个数,认识数轴;3.能够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4.能够分解数字,认识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5.能够认识各种三角形,并且知道它们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1.深入理解个位、十位和百位的概念;2.认识各个数字并能够写出一定范围内的数字;3.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熟练掌握排序和比较的方法。
2. 简单加减法1.认识加、减法符号,能够在图形或数字中利用加减法计算;2.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并且懂得相互转化;3.能够用图形分解数字,熟练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 数的分解1.能够将数字分解成个位或十位加个位的形式;2.熟练掌握分解数字的方法,能够将数字的大小进行比较。
4. 三角形1.认识各种三角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包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2.熟练掌握三角形的绘制和命名方法;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通过图示、实验、口算、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2.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数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堂教具包括数学教学卡片、计算器、图形卡片等;2.书本资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本上所学的基础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2.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3.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思考,及时给予他们相关的指导和培养。
七、教学评估1.学生口算、练习册测试以及听课笔记媒体文稿等;2.课堂义务练习和小组自查等等。
《阅览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阅览室的情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方向和位置的概念。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设计相关的游戏和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3)实物模型: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和理解位置和方向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1)小明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
(2)小红的位置在小明的右边,隔了一行,用数对表示小红的位置。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活动设计: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对和位置知识。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何在阅览室中找到特定位置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数对来标记和找到阅览室中的座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如何在平面图中标记位置的基本方法。我们将学习使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即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阅览室3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阅览室3 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章——阅览室3。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更大的数,数的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 认识更大的数,理解数位的概念。
2. 能够进行数的比较,判断大小。
3. 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更大的数,数的比较,以及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数的比较,尤其是大于小于号的运用,以及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木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模拟一个阅览室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的比较和加减法。
2. 讲解:我会用挂图和卡片,详细讲解数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 例题讲解:我会挑选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运算的规律。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每个知识点后,我会立即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小华有5个苹果,小明有7个苹果,请问谁有更多的苹果?(2)小华有3个橘子,小明有6个橘子,请问谁有更多的橘子?(3)小华有4个橙子,他吃掉了2个,请问他还剩下几个橙子?答案:(1)小明有更多的苹果。
(2)小明有更多的橘子。
(3)小华还剩下2个橙子。
2. 请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讲解得不够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的讲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此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基础。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6.4阅览室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6.4阅览室一、教学目标1.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学会运用算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发展数学思维和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算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2.学习新知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实际运用:运用算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思考题: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快速算出数学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口算数学题来引导他们进入课堂。
例如:“小明有10个玩具车,小红有5个玩具车,他们一共有多少个玩具车?”接着,老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他们使用加法来解决。
2. 讲解新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实际例子和数学问题,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例如,通过图示和口算,让学生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过程,并理解他们的运算方法和规律。
3. 实际运用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算术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10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5元,还剩下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这种运算方法。
4. 思考题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快速算出数学题的答案。
例如:“7+8=?”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8+7=?”从而快速得出答案。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通过讲故事、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引出新知识和新思想。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相互合作,以此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学生能够看懂使用算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口算能力得到增强。
4.学生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够通过快速运算解决问题。
七、教学延伸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的运算方法,例如乘法和除法,并通过实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算术运算。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更深入、更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
阅览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课堂反馈:教师通过提问、回答、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4.行为习惯: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如按时作息、遵守纪律等。然而,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行为习惯还有待改善。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阅读姿势不正确、阅读时间过长等问题。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素质层次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可能影响他们对阅览室功能和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此外,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阅读态度也可能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阅览室”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阅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分析:
1.知识层次: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识别基本的汉字和短语。他们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此外,他们对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了解也较为有限。
6.3阅览室(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6.3 阅览室(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我今天要上的课程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三节《阅览室》。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整数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减法运算。
教材中给出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如:3517、289等,同时还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整数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地进行减法运算。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减法运算的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减法运算,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3517、289等算式卡片,小棒、计数器等操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阅览室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阅览室的基本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如果阅览室里有35本书,有一天借走了17本,还剩多少本?”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2.例题讲解:我会拿出3517的算式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讲解其含义,然后我会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3.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类似的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
4.操作活动:我会让学生用小棒或者计数器进行实际的减法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减法运算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被减数减数 = 差35 17 = 18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3517=2. 289=3. 4523=答案:1. 182. 193. 2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整数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学生对“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把握不准,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更复杂的减法问题,如:4537、5629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阅览室》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阅览室》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阅览室》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运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说出分类的理由。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他们喜欢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学习。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分类的概念和理由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说出分类的理由。
2.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能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说出分类的理由。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操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生动有趣的图片和相关的操作活动。
2.学生准备练习册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阅览室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的物体可以进行分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同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些物体,尝试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分类结果,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解释分类的理由。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总结和肯定。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予总结和肯定。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时 阅览室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时阅览室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单元第3课时,阅览室。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加减法运算,具体包括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计算题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具,以及学生们自己准备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个阅览室的情境,比如:“阅览室里有3个小朋友在看书,又来了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2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比如:3 + 2 = ?,4 1 = ?,让学生们跟随我一起计算。
3. 随堂练习:我会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逐一讲解答案。
4.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们分组,互相出题并计算,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将今天学习的2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和答案展示出来,方便学生们复习。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3 + 2 = ?2. 4 1 = ?3. 5 + 3 = ?4. 6 2 = ?答案:1. 52. 33. 84.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去阅览室实际运用所学的内容,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二、例题讲解在例题讲解环节,我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清晰的步骤,向学生们展示如何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我会注重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运算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答案。
通过逐步讲解每个步骤,我希望能够让学生们清晰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自己动手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评:
1
……………………………………………………………名校名师推荐…………………………………………………
(2)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 (3)10 -7 =3 ,20 + 3 = 23 。 (4) 3 0 7
.
2 3 注意: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忘记减被借走的“1” , 教学时要结合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写竖 式时,一定要把被借走的“1”点在十位上,这样才不容易忘记。 3.问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学生先独立尝试,再用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说明口算和笔算 的道理。 (2)计算“25-8”遇到个位不够减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想到很 多方法。 (3)结合竖式计算,提问“在用竖式计算时看到退位点,你想 到了什么?” 三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 76 页“试一试”第 1 题 学生试着完成,指名板演。 2.完成课本第 76 页“试一试”第 2 题 指名回答,并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完成课本第 76 页第 1、2 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 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 77 页第 8 题。 学生观察图意,再试着列式解答。 2.母亲节到了,我要折 50 只纸鹤送给妈妈,已经折了 5 只,还 要折多少只? 3.33 人去看电影,只有 9 把椅子,还需要多少把椅子? 五 课堂作业。 课本 76 页第 3 题,课本 7计: 阅览室 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30-7=23(本) 10-7=3 20+3=23 答:儿童画报还剩 23 本。 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30-7=23(本) 3 0 7 2 3
.
2
……………………………………………………………名校名师推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阅览室
课时
2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 出示: “阅览室”的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2)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 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 (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 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以“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为例。 (1)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1)借助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