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模式的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发布时间:2021-06-22T15:35:21.27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6期作者:戴亮[导读] 全面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进行实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戴亮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湖南省长沙市邮编;410205摘要:全面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进行实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主题,以分析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依据为切入点,对实践课程进行改革与重构,整合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
关键词:创新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课程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作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随着微纳系统、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上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应当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进一步推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具体可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掌握,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及主动性[2]。
其次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这一方针,避免出现知识延续性不强,跳跃性开设课程情况,进而影响学生理论学生的现象,具体可在课程设计时遵循先修、后学,课内引领、课外促进这一模式。
再者应当坚持遵循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效率性原则,具体可通过优化组合现有的实践训练项目来实践,通过对就业需求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出新的实践项目,以模块化实践训练进行立体化分层次递进培养,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024年应用电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应用电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子技术作为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传统的电子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因此,探索与实践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电子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电子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对于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高等教育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也面临着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挑战。
应用电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式构建原则在构建应用电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市场需求导向:紧密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
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项目选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路径与方法实施应用电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以下路径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推进校企合作: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合作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导师制度:实行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导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实践环节的落实和监控需要加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展望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 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将科研与 教学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实 践教学等。同时也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通过实践检验和完善该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思路与原则
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当前及未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培养 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为基础,构建满足学生个 性化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 究与构建》
2023-10-26
目录
• 引言 •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现
状分析 •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
建
目录
•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实 施与优化
•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案 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国都在争相抢占技术制高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 为各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 野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交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国际化背景下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的能力。
在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术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创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学生评估、教师评估、企业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保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还可以通过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考核评比来评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中,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校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高校还应该注重跨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 术 论 坛246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产业需求的增长,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注重应用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培养能够站在建设信息产业强国战略高度、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因此,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迫切任务[1]。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建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以现有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形成科学性、工程性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以教授和博导专业前沿讲座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了解工程前沿知识;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专业方向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建立知识的衔接,真正让学生了解基础课程中的数理基础和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都是专业学习的知识根基,帮助学生建立课程之间知识的脉络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而且贯通;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宽的专业知识。
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形成学生“宽—学科专业、深—工程前沿、厚—数理基础”的知识体系[2]。
1.2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增设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 在内容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同时增设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程题目,将原有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2.1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设计环节在电路分析实验中,把传统的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步骤,增加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的环节,要求学生自行设计3个网孔的简单电阻电路,电路参数自行设定,然后验证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此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浅析电子电气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EMPLOYMENT·TALENT就业·人才文 韩国涛浅析电子电气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那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怎样的呢?笔者对创新型人才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创新型人才的几个特点:首先,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以探索和接受新事物为乐趣;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并且精通这些知识的运用;最后,创新型人才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能够胜任各项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高职学校电子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向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探讨了高职电子电气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对此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实行行业调研,改革课程结构电子电气专业学科教学内容丰富,高职学校在进行相关的学科课程设置时要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压缩学科教学的时间,这一举措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接触了丰富的知识,但对知识的掌握却并不牢固,有些知识甚至是一知半解。
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具体的工作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非常有限。
因此,学校应当结合当地的企业对电子电气产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围绕市场需要和行业发展的状况合理调整课程的设置情况和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学校要注意综合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任职要求,以及这些职业岗位的资格标准,将这些信息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开发和保留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内容,提高学生基本专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增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中减少结论性内容的教学,增加生成性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探究和研讨过程中发挥创新能力,锻炼创新思维。
二、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式在电子电气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电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摘要: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矿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按照“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优化基础、提升能力、激发创新”的教学理念。
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1],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完善机制为保障,通过课程体系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来源于实践,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2]。
近年来,中心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自2012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综合改革。
围绕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构建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了电气工程专业系列课程群建设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群建设。
切实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探索和实践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验证与创新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2. 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2+2”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背景下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产业背景下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摘要】在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我院准确定位高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法学法,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研究和实践了“教、学、做一体,产、训、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产业升级换代;“教、学、做一体,产、训、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电子类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西咸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电子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服务于电子行业、企业,为社会培养从事电子电力产品设计制造、电子产品测量、可编程逻辑控制、表面贴装等技术人才。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建设,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依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重点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特色,构建“教、学、做一体,产、训、工融合”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成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校内外知名教授、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学改革,针对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岗位群的不同技能需求,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点培养电子产业、行业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岗位能力修订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等五融合,为学生搭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3个平台。
1.教学安排上保证“教、学、做一体,产、训、工融合”按照电子企业岗位群的技能需要,改革该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按“2.5+0.5”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2.5”即为前四个学期,学生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为主,主要完成公共课及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第五学期完成专业拓展技能课的教学任务。
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当今高等教育正在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换,大学也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大学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这也是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着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尝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出以通识为基,工程为本的理念,培养工程型人才;以通识为基,创新为本的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通识为基,创业为本的理念,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分类培养方案。
安徽工程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人才创新能力不强这一问题,提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合肥师范学院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和本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布局,提出了错位发展并明确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的微波射频工程师培养目标、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而且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已初见成效。
目前,这些培养模式更多地强调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但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较少。
基于此,根据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意愿,分为工程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的培养模式。
本专业这种分层次的培养模式,既可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可以培养更多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也能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根据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的人才分层培养模式,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一、电子信息类分层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现阶段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知识体系是沿袭以前学术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提出的,知识体系比较完备。
电子信息类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类、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关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模式的探索
关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模式的探索摘要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竞赛,建设创新实践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学生的理论课学习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强化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及学生的系统化分析、理论设计与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该项改革在我校相关电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对于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导师制电子竞赛师资队伍具有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高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摆到首要地位。
电子类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体现“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基本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及培养体系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探索性,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创新教学。
要从加强理论学习能力、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协作精神方面研究电子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1)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面对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电子类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多次修订电子类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外语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实践类教学课程四年不间断的原则;加强了以工程实现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训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实践原则。
由于近年来dsp技术在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dsp应用技术课程,引入已经被工程界广泛使用的dsp器件,指导学生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时实现。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专业的基础理论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校还加大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实验室、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课程设置和内容相对滞后,无法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需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全面,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针对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强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结合行业需求和前沿技术,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设与数码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的前沿课程,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应该在学生的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开设工程实践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
鼓励教师参与行业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学生的指导水平。
4. 搭建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高校应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建设更加完善的实验室设施、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学习环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而在这个信息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更是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课程设置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重与时俱进,更新内容,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设置一些前沿的课程,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设置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不断地去探索与创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践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些项目课程或者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将一些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实际的项目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还可以设置一些科研项目或者科技创新竞赛,让学生能够通过科研的方式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建立一些实验基地或者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
电子信 息工 程和通信 工程 是齐鲁工业 大学 电气 学院 电子工 程系 的两个工科专业 . 都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 的特点 。随着科 技的 高速发展 . 企 业对这两个专业 学生 的需求 量越来越大 . 同时对学 生动 手能力 、 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 主动创新 能力 等综合 素质的要求也 越来 越高 这就求我们对学生 的教育和培养要与社会接轨 . 加大实 验室的 开放力度 , 建立创新型实验室 . 探索新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_ r 。 电子系 目 前 已经开放 了部分实验 室 .但是从 目前的运行状况来 看. 还存在些问题 : ( 1 ) 实验室缺少一个 明确 的阶段性或长期性 的培养 目标 。学生只是进人 了实验室 , 但至于在实验室做什么 、 怎么做 、 怎么 规划 . 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 不知道或不明确 自身如何学习和发展 ,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自身发展的速度 。( 2 ) 学生之间缺少 团队意识 和协作能力 有些学 生在 日常开放 实验室里 的学 习往往处 于独立作业 的状态 . 尽管 遇到难 点问题时 相互 之间也会有 交流或探讨 . 但 同学之 间的协作配合的能力锻炼不多 . 这就使得在一些大的设计或竞赛 中需 要分工合作时效率 比较低。 ( 3 ) 由于没有形成 良好 的管理机制 . 造成 由 于部分学生毕业或 离开实验室而 使个别 已掌 握的开发技 术知识成果 流失。因此 .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从实验室培养的角度来谈一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探究
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探究随着国际制造业的转移,电子制造业、it产业企业对中级技术工的需求相当旺盛。
这对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原存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需求基本脱节。
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验证,是理论的附属。
这些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制约着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整,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下面就以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其教学改革。
一、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设置是新教学模式下中职电子技术专业改革的重点、难点。
应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专业职业知识与能力。
打破原有学科型课程体系,分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与实际工作内容相联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设置六个专门化方向电子技术专业可按岗位技能分为进网作业电工、维修电工、plc 程序员、无线电调试工、家电维修工、pcb绘图员6个专门化岗位方向。
各专门化岗位方向模块的设计主线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以专门化技能为引领,精心编排设计出几个小分支分别作为具体的学习项目,突出技能教学的主体地位,理论教学为技能教学服务。
根据各岗位生产实际需要,采取实用、够用原则,将课程重新整合,内容模块化、学历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嵌入式。
紧紧围绕完成各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项目教学间的逻辑性,让学生在实训实践活动中掌握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增强理论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的相关性,锻炼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按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培养学生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以知识应用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考虑电子、电气行业(企业)的需求,考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
管理与标准化/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韦艳芳(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537000)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越来越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资源,人才的积累和释放对每个企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企业需要拥抱新的创新人才思维和创新技术,实现以 人才战略驱动的业务创新。
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一批专业理 论知识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同时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意方法、创造技术、创业能力的“四创”型人才 成为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其次探索新 工科理念下“四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思路3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四创型”人才;应用型科研1引言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人才的培养 离不幵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与产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撑的,因此工程教育的改革如果滞后,就会拖产业发展的后腿。
那么如何在科技快速发展过 程中让教育跟随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发展下的人才供应需求呢,“新工科”应运而生。
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高校,找准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 特色和服务对象,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对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四创型”人才的意义科技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 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竞争离不 开产业创新和科技的竞争,科技和创新竞争的核心是 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因 此在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地方人文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也曰趋旺盛。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高校中备受关注。
作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本文将围绕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与探讨。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实践教学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通过实验课、实训课、科研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当加强与行业合作,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不仅仅是理工科学生的专属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素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跨学科能力,使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态度和素养。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目前我国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水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我国高校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1.2 研究意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当前高校中备受关注的专业之一,其培养的学生将来可以在信息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研究和探讨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重大且迫切。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对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2000字】。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探索和效果评估,从而总结出优化该体系的方向和方法。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研究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分析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模式的探索
作者:牟海维吕秀丽李贤丽付光杰韩建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6期
摘要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竞赛,建设创新实践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学生的理论课学习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强化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及学生的系统化分析、理论设计与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该项改革在我校相关电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对于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导师制电子竞赛师资队伍
具有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高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摆到首要地位。
电子类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体现“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基本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及培养体系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探索性,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创新教学。
要从加强理论学习能力、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协作精神方面研究电子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面对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电子类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多次修订电子类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外语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实践类教学课程四年不间断的原则;加强了以工程实现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训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实践原则。
由于近年来DSP技术在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DSP 应用技术课程,引入已经被工程界广泛使用的DSP器件,指导学生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时实现。
加强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VHDL与数字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建设。
部分专业课程的课时有所压缩,但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压缩,规定某些内容让学生自学,但期末考试时必考,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构建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三大平台”,即: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体现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平台中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方
向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
其中,专业基础课及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都配有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必修课程还配有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平台包括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
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国家、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
(3)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
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重新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改革考试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加创新意识的设计内容,如增加小发明、小制作等。
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到校企合作企业去进行,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仪器设备、优越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质能力。
把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DA)引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性能分析和测量直至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集学习、设计、创新于一体。
(4)加强实践创新校内外基地建设。
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实验室进行整合,把以前小而且分散的实验室合并归类,按照基础、专业、创新三个层次,成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
实验室配置了比较齐全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完成传统的、固定的验证性实验,也能完成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先后建成了“电子创新设计开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实验室”、省教育厅“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创新开发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各种创新设计项目。
创新基地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管理体制,基地在开放时间内,都有学生值班,负责出入人员的登记、实验室卫生和实验室设备、仪器的使用和管理;为防止学生自主管理存在的散漫问题,配备责任心非常强的管理员(教师)跟踪管理,使基地的运行效率稳步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寒暑假期均实行轮值制度,保障各项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
大一新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方式,要求教师在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和培养。
大三大四学生实行科研团队培养制度,一般由学生自愿申请,教师进行综合考察,然后进入课题组,参加科研活动,开展创新研究、产品开发、撰写科技论文、申报专利等活动。
针对大四学生,聘请校外、大庆油田等油田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本科生培养双导师制。
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竞赛
开展“科技创新文化节”活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重点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节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兴趣。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选择一些要求较高的研究题目,如电子设计竞赛题目、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等。
同时,每学期主办多场专家教授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
科技创新文化节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也是鼓
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中的重要平台。
每年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的学生逐年增加。
从比赛结果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4建设创新实践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
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
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因材施教;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创新实践教学中,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和新趋势。
选派教师参加教学会议和培训、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视野及教学能力;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实习基地锻炼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加强横向科技合作;学院每2年组织1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举办1次青年教师创新设计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提升,加快了“科研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5结束语
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坚持以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本科生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构建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近五年,共有100余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200多名学生获得了创新实践学分。
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逐年增多,已申请国家级12项,校级10项,5项为院级资助项目。
参加竞赛学生也逐年增多,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
201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参加“美新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中国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